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145ICS號中文標準文獻分類號中國冶金建設協會標準TG-CMCAnyy-xxxx冶金企業電信工程設計指南GuidelineforTelecommunicationsengineeringdesignofmetallurgicalenterprises(征求意見稿)(本指南未公開印刷之前禁止拷貝、傳播和摘錄,僅供本系統專業技術、管理和維護人員提出意見或建議用)(版權所有違者必究)201×-××-××發布 201×-××-××實施中國冶金建設協會發布1總則1.1目的為做好冶金企業電信工程設計,不斷提升冶金企業電信工程設計水平,推動技術進步和新技術、新產品的應用,編制本指南。1.2適用范圍本指南適用于冶金企業新建、改建和擴建的電信(含金屬和非金屬礦山通信)工程設計。1.3設計原則1電信工程設計應滿足生產和管理要求。2電信工程設計應與工藝主體工程同步規劃、同步設計。3電信工程設計應滿足系統實用性、經濟性、先進性、可靠性和可維護性等原則。4電信工程設計應與其他專業設計統籌協調,合理布局,節約或共享資源。5電信工程設計應采用符合國家有關標準或有關質量監督檢驗機構檢定合格的產品。6電信工程設計除應符合本指南外,還應符合國家、行業現行有關規范、標準的規定。1.4規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對于本文件的應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注日期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文件。《用戶電話交換系統工程設計規范》GB/T50622-2010《通信局(站)防雷與接地工程設計規范》YD5098《公共廣播系統工程技術規范》GB50526《爆炸危險環境電力裝置設計規范》GB50058《工業電視系統工程設計規范》GB50115《外殼防護等級(IP代碼)》GB/T4208《建筑照明設計標準》GB50034《視頻顯示系統工程技術規范》GB50464《建筑設計防火規范》GB50016《建筑滅火器配置設計規范》GB50140《建筑機電工程抗震設計規范》GB50981《供配電系統設計規范》GB50052《建筑物電子信息系統防雷技術標準》GB50343《建筑物防雷設計標準》GB50057《數字集群通信工程技術規范》GB/T50760《無線通信室內覆蓋系統工程設計規范》YD/T5120《移動通信基站工程技術規范》YD/T5230《移動通信直放站工程技術規范》YD5115《無線局域網工程設計規范》YD5214《通信線路工程設計規范》YD5102《SDH長途光纜傳輸系統工程設計規范》YD/T5095《基于CDMA技術的數字集群系統總體技術要求》YDC031《數字集群移動通信系統體制》SJ/T11228《移動通信工程鋼塔桅結構設計規范》YD/T5131《高聳結構設計規范》GB50135《通信建筑工程設計規范》YD5003《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通信局(站)防雷與接地工程設計規范》GB50689《火災自動報警系統設計規范》GB50116《消防控制室通用技術要求》GB25506《鋼鐵冶金企業設計防火規范》GB50414《綜合布線系統工程設計規范》GB50311《通信局(站)電源系統總技術要求》YD/T1051《通信管道與通道工程設計規范》GB50373《架空光(電)纜通信桿路工程設計規范》YD5148《金屬非金屬礦山安全規程》GB16423《金屬非金屬地下礦山監測監控系統建設規范》AQ2031《金屬非金屬地下礦山監測監控系統通用技術要求》AQ/T2053《金屬非金屬地下礦山通信聯絡系統建設規范》AQ2036《金屬非金屬地下礦山通信聯絡系統通用技術要求》AQ/T2052《金屬非金屬地下礦山人員定位系統建設規范》AQ2032《金屬非金屬地下礦山人員定位系統通用技術要求》AQ/T2051《視頻安防監控系統工程設計規范》GB50395《民用閉路監視電視系統工程技術規范》GB50198《礦山安全標志》GB14161《電子工程防靜電設計規范》GB50611《電信設備安裝抗震設計規范》YD5059《智能建筑設計標準》GB50314《石油化工可燃氣體和有毒氣體檢測報警設計規范》GB50493《石油天燃氣工程可燃氣體檢測報警系統安全規范》SY/T65032術語和代號2.1術語2.1.1電話通信telephonecommunication利用電信網絡(線路)實時傳送雙向語音進行信息交換的通信方式。2.1.2用戶電話交換系統privatetelephoneswitchsystem
供用戶自建專用通信網所使用的,并與公網連接的用戶電話交換機、話務臺、終端及輔助設備。
2.1.3綜合業務數字網(ISDN)IntegratedServicesDigitalNetwork是一個數字電話網絡國際標準,是一種典型的電路交換網絡系統。在ITU的建議中,ISDN是一種在數字電話網IDN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通信網絡,ISDN能夠支持多種業務,包括電話業務和非電話業務。2.1.4支局branchswitch
本地電話網的組成部分,設置直達中繼至最近的公網端局,隸屬于所接口的端局,占用端局千群號的交換機。
2.1.5匯接局tandemswitch
將若干端局或節點連接起來,實現業務互通的交換機。2.1.6調度電話系統dispatchingtelephonesystem根據生產指揮的重要性和管理的繁忙程度,自行建立的具有調度指揮功能的電話通信系統。2.1.7擴音通信Amplifyingcommunication
在噪聲環境或操作崗位上使用的經過話音放大處理的一種通信方式。生產擴音和指令通信均屬于擴音通信同一范疇,統稱擴音通信。2.1.8有線廣播系統wiredbroadcastsystem通過廣播設備、設施,以及由金屬導線或光纖所組成的傳輸分配網絡,將信號源傳送給用戶接收的系統。2.1.9工業電視系統IndustrialTelevisionsystem在工業企業生產操作、生產過程和生產管理中,利用電視技術及其裝備,通過有線或無線傳輸方式構成的視頻監控系統。2.1.10視頻信號videosignal指電視系統的基帶信號,泛指圖像信號、有復合消隱脈沖的圖像信號和全電視信號。2.1.11模擬視頻analogvideo指由連續的模擬信號組成的視頻圖像。基于目前的模擬電視模式,所需的大約為6MHz或更高帶寬的基帶圖像信號。2.1.12數字視頻digitalvideo利用數字化技術將模擬視頻信號經過處理,或從光學圖像直接經數字轉換獲得的具有嚴格時間順序的數字信號,表示為特定數據結構的能夠表征原始圖像信息的數據。2.1.13數字視頻系統digitalvideosystem除顯示設備外的視頻設備之間以數字視頻方式進行傳輸的系統。2.1.14模擬視頻系統analogvideosystem除顯示設備外的視頻設備之間以端對端模擬視頻信號傳輸方式的系統。2.1.15監控室Monitoringroom用于工業電視系統監控管理、操作人員值守,對系統進行管理、控制,對監控信息進行使用、處置的場所。2.1.16鏡頭lens由一組光學單元或多組光學單元組成的透鏡,用于攝像機將被拍攝的景物成像的裝置。2.1.17云臺pan/tilt使攝像機能在水平和垂直一個或兩個方向上轉動或調整角度,以便對準監視目標的裝置。2.1.18防護罩housing在室內、室外或特殊環境條件下,保護攝像機能正常工作的罩或裝置。2.1.19視頻分配器videodistributor使一路視頻信號分成多路相互獨立、幅度相同的視頻信號的設備。2.1.20視頻切換器videoswitcher從多路輸入視頻信號中選通其中的某一路,以實現集中監視或記錄的設備。2.1.21圖像質量picturequality圖像畫面信息的完整性和還原效果。通常按照像素構成、分辨力、信噪比、原始完整性等指標進行描述。2.1.22高清視頻highdefinitionvideo系統圖像分辨率大于等于1280×720的視頻。2.1.23線纜cable光纜和電纜的統稱。2.1.24清晰度definition人眼能察覺到的電視圖像細節清晰程度。2.1.25電視線televisionline(TVL)在圖像水平或垂直方向等于光柵高度的距離上所能分辨的黑白相間的線數,是測試電視系統清晰度的單位。2.1.26信噪比signaltonoiseratio視頻信號中亮度信號幅度的標稱值與隨機雜波幅度的有效值之比,以dB為單位。2.1.27幀率framerate視頻圖像中單位時間內可以連續采集、傳輸、記錄或展示完整畫面的總數。2.1.28峰值信噪比peaksignaltonoiseratio(PSNR)是圖像壓縮系統中信號重建質量評價的重要參數,它是信號的峰值功率與噪聲功率的比值,以dB為單位。2.1.29阻抗匹配impedancematching信號源阻抗與所連接的負載阻抗相等。2.1.30環境照度environmentalillumination反映目標所處環境明暗的物理量,數值上等于垂直通過單位面積的光通量。2.1.31紅外熱圖像infraredthermalimaging利用紅外熱成像技術,通過探測裝置分析其現場獲得的信號的光譜特征,尋找與黑體或已知背景的吸收差率而產生不同的紅外圖像。2.1.32分辨力pictureresolution表征圖像細節的能力,指顯示屏單位距離上像素點的數目。平面顯示器用整個屏幕能顯示的像素點陣(水平×垂直)來表示。2.1.33視頻拼接顯示屏(墻)videodisplayscreentogether(wall)由顯示屏單元物理拼接而成,是圖像顯示區域的總稱。顯示屏單元間依靠適當的電氣連接(包括信號傳輸路徑),由控制系統進行控制,可單獨顯示視頻畫面,或顯示畫面的某一部分,還可與系統中的其他單元配合組成完整的畫面。2.1.34基帶base-band信源發出的未經調制的原始電信號所占有的頻帶。2.1.35電纜均衡器cableequalizer補償電纜傳輸電視信號時的損耗和高頻特性失真的裝置。2.1.36共用接地commonearth將各部分防雷裝置、建筑物金屬構件、低壓配電保護線(PE)、等電位聯結帶、設備保護地、屏蔽體接地、防靜電接地及接地裝置等連接在一起的接地方式。2.1.37等電位聯結equipotentialbonding設備和裝置外露可導電的部分的電位基本相等的電氣連接。2.1.38防雷裝置lightningprotectionsystem用于減少閃擊擊于建筑物上或建筑物附近造成的物質性損害和人身傷亡,由外部防雷裝置和內部防雷裝置組成。2.1.39浪涌保護器(SPD)surgeprotectivedevice用于限制瞬態過電壓和泄放浪涌電流的電器,它至少包含一個非線性元件,又稱電涌保護器。2.1.40移動通信系統MobileTelecommunicationsSystem移動體之間,或移動體與固定體之間的通信方式。主要有蜂窩系統,集群系統,分組無線網,無繩電話系統,無線電傳呼系統等。2.1.41火災自動報警系統automaticfirealarmsystem探測火災早期特征、發出火災報警信號,為人員疏散、防止火災蔓延和啟動自動滅火設備提供控制與指示的消防系統。2.1.42報警區域alarmzone將火災自動報警系統的警戒范圍按防火分區或樓層等劃分的單元。
2.1.43探測區域detectionzone將報警區域按探測火災的部位劃分的單元。
2.1.44綜合布線系統genericcablingsystem是將所有語音、數據等系統進行統一的規劃設計的結構化布線系統。2.1.45通信電源communicationpowersupply是提供通信系統正常運轉的電源裝置。2.1.46不間斷電源設備(UPS)uninterruptiblepowersystem由變流器、開關和儲能裝置(蓄電池)等組合構成的,在輸入電源故障或消失時能維持負載供電連續性的電源設備2.1.47在線式UPSonlineUPS由變流器、靜態轉換開關和儲能裝置(蓄電池)等組成的一種電源設備,這種電源設備不管交流輸入電源中斷與否、電壓或波形符合要求與否,都能向負載提供符合要求的電源。
2.1.48旁路bypass在UPS設備故障、臨時過載或停運檢修期間,為保證向負載供電而設置的供電回路。一般由隔離變壓器、調壓器、靜態轉換開關以及手動維修開關等組成。
2.1.49通信與監控機房Communicationandmonitoringroom是安裝布置通信設備和操作人員工作的場所。2.1.50傳輸與線路敷設Transmissionlinelaying利用不同的傳輸介質,以及不同的安裝方式,將信息從一地向另一地進行傳輸與交換的方式。2.1.51金屬和非金屬礦山通信Metalandnonmetalminecommunication是指為金屬和非金屬地下礦山生產聯系和管理所設置的通信設施。主要包括:監測監控系統、井下人員定位系統、緊急避險系統、壓風自救系統、供水施救系統和通信聯絡系統等金屬非金屬地下礦山安全避險“六大系統”。2.1.52金屬非金屬礦山metalandnonmetalmines開采金屬礦物、放射性礦物以及化工原料、建筑材料、冶金輔助原料、耐火材料及其他非金屬礦物(煤炭除外)的礦山。2.1.53監測監控系統monitoringandsupervisionsystem由主機、傳輸接口、傳輸線纜、分站、傳感器等設備及管理軟件組成的系統,具有信息采集、傳輸、存儲、處理、顯示、打印和聲光報警功能,用于監測金屬非金屬地下礦山有毒有害氣體濃度,以及風速、風壓、溫度、煙霧、通風機開停狀態、地壓等。2.1.54人員定位系統personnelregionalpositioningsystem由主機、傳輸接口、分站(讀卡器)、識別卡、傳輸線纜等設備及管理軟件組成的系統,具有對攜卡人員出/入井時刻、重點區域出/入時刻、工作時間、井下和重點區域人員數量、井下人員活動路線等信息進行監測、顯示、打印、儲存、查詢、報警、管理等功能。2.1.55緊急避險系統emergencyrefugesystem在礦山井下發生災變時,為避災人員安全避險提供生命保障的,由避災路線、緊急避險設施、設備和措施組成的有機整體。2.1.56壓風自救系統compressed-airself-helpsystem在礦山發生災變時,為井下提供新鮮風流的系統,包括空氣壓縮機、送氣管路、三通及閥門、油水分離器、壓風自救裝置等。2.1.57供水施救系統waterrescuesystem在礦山發生災變時,為井下提供生活飲用水的系統,包括水源、過濾裝置、供水管路、三通及閥門等。2.1.58通信聯絡系統communicationsystem在生產、調度、管理、救援等各環節中,通過發送和接收通信信號實現通信及聯絡的系統,包括有線通信聯絡系統和無線通信聯絡系統。2.1.59安全防護safetyprotection做好準備和保護,以應付攻擊或者避免受害,從而使被保護對象處于沒有危險、不受侵害、不出現事故的安全狀態。2.1.60智能建筑intelligentbuilding以建筑物為平臺,基于對各類智能化信息的綜合應用,集架構、系統、應用、管理及優化組合為一體,具有感知、傳輸、記憶、推理、判斷和決策的綜合智慧能力,形成以人、建筑、環境互為協調的整合體,為人們提供安全、高效、便利及可持續發展功能環境的建筑。2.1.61信息設施系統informationfacilitysystem
為滿足建筑物的應用與管理對信息通信的需求,將各類具有接收、交換、傳輸、處理、存儲和顯示等功能的信息系統整合,形成建筑物公共通信服務綜合基礎條件的系統。
2.1.62信息化應用系統informationapplicationsystem
以信息設施系統和建筑設備管理系統等智能化系統為基礎,為滿足建筑物的各類專業化業務、規范化運營及管理的需要,由多種類信息設施、操作程序和相關應用設備等組合而成的系統。
2.1.63智能化集成系統intelligentintegrationsystem
為實現建筑物的運營及管理目標,基于統一的信息平臺,以多種類智能化信息集成方式,形成的具有信息匯聚、資源共享、協同運行、優化管理等綜合應用功能的系統。
2.1.64建筑設備管理系統buildingmanagementsystem
對建筑設備監控系統和公共安全系統等實施綜合管理的系統。
2.1.65公共安全系統publicsecuritysystem
為維護公共安全,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具有以應對危害社會安全的各類突發事件而構建的綜合技術防范或安全保障體系綜合功能的系統。
2.1.66入侵報警系統intruderalarmsystem(IAS)
利用傳感器技術和電子信息技術探測并指示非法進入或試圖非法進入設防區域(包括主觀判斷面臨被劫持或遭搶劫或其他危急情況時,故意觸發緊急報警裝置)的行為、處理報警信息、發出報警信息的電子系統或網絡。2.1.67視頻安防監控系統videosurveillance&controlsystem
利用視頻技術探測、監視設防區域并實時顯示、記錄現場圖像的電子系統或網絡。2.1.68出入口控制系統accesscontrolsystem(ACS)
利用自定義符識別或/和模式識別技術對出入口目標進行識別并控制出入口執行機構啟閉的電子系統或網絡。2.1.69可燃氣體combustiblegas是可燃物質的一個態,指能夠與空氣(或氧氣)在一定的濃度范圍內均勻混合形成預混氣,遇到火源會發生爆炸的,燃燒過程中釋放出大量能量的氣體。2.1.70有毒氣體toxicgas常溫常壓下呈氣態或極易揮發的有毒化學物。2.2代號SIP--初始會話協議BHCA--忙時呼叫次數
BID--半自動呼入
CTI--計算機電信集成技術
DDN--數字數據網DID--直接呼入
DOD--直接呼出
IP--因特網協議
IPPBX--IP用戶電話交換機
ISDN--綜合業務數字網
PBX--用戶電話交換機PCM--脈沖編碼調制
PSTN--公共電話交換網
SDH--同步數字系列WAP--無線應用協議CIF--通用中間格式MPEG--動態圖像專家組TCP--傳輸控制協議VBS--視頻、消隱、同步(全電視)信號Vp-p--峰峰值電壓GSM--全球移動通信CDMA--碼分多址3基本規定3.1系統組成與應用3.1.1冶金電信系統宜包括電話通信、生產擴音通信、有線廣播、工業電視、移動通信、火災自動報警、綜合布線等系統,及其系統電源、機房等配套設施和傳輸線路。3.1.2電話通信宜包括行政管理電話和調度電話系統。行政管理電話是企業內部用戶通過電話交換機相互聯系或對外聯系使用的一種通信工具,用戶基本覆蓋廠礦區;調度電話是根據生產調度指揮的需要,獨立建設的通信系統,用戶基本覆蓋使用的分廠或車間。3.1.3生產擴音系統是將微弱的音頻電信號經功率放大后,由傳輸線路送至揚聲器輸出語言信息的一種通信技術。用戶基本覆蓋車間生產作業線有關的作業工位。3.1.4有線廣播系統是將信息源通過放大器放大后,由傳輸線路傳送給用戶揚聲器的一種擴聲技術。可作為車間或全廠生產通知的發布、突發事件的緊急廣播或廣播尋找生產流動人員。3.1.5工業電視系統具有實時監視生產狀況,預先發現被監視場所可能潛在的隱患,通過及時分析、采取相應措施避免事故發生等功能。用戶基本覆蓋車間生產作業線有關的作業工位和關鍵設備部位,或廠礦區的重要場所等。3.1.6移動通信系統可選種類多、應用范圍廣泛,能夠滿足企業應急指揮、無線信號覆蓋較弱場所的應用需要,以及生產固定人員與生產流動人員、或生產流動人員之間的通信。3.1.7火災自動報警系統是利用火災探測器通過對火災現場發出的,包括燃燒氣體、煙霧粒子、溫升和火焰等介質進行探測,并將探測到的火情信號轉化為火警電信的一種探測報警技術。火災探測器基本覆蓋火災危險場所。3.1.8綜合布線系統是將工作場所設置的計算機終端設備、電話機,以及其他通信終端設備的傳輸線綜合在一套標準的布線系統內的設施。信息插座基本覆蓋有語音、數據、圖文、圖像等多媒體業務需要的場所。3.2系統架構和組網設計3.2.1電信系統架構設計應與企業組織機構及其管理模式相適應,其架構設計宜符合下列規定:1電話通信中的行政管理電話系統宜采用總廠一級架構。2電話通信中的調度電話系統宜采用車間、分廠兩級架構。3生產擴音通信系統宜采用車間一級架構。3有線廣播系統宜采用車間、總廠兩級架構。5移動通信系統宜采用車間、分廠、總廠三級架構。6工業電視系統宜采用車間、分廠、總廠三級架構。7火災報警系統宜采用車間、分廠、總廠三級架構。8綜合布線系統宜采用車間、分廠、總廠三級架構。9企業組織機構及其管理模式有調整或有需求時,架構設計可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整合或優化。3.2.2電信系統組網設計應符合下列規定:1電話通信中的行政管理電話、調度電話等音頻系統宜采用綜合傳輸網。2生產擴音、有線廣播、工業電視、火災報警等系統宜采用獨立組網。3.3設備選擇與防護等級3.3.1電信系統設備選擇應與系統配置、功能等要求相適應。3.3.2電信系統設備應選擇符合國家有關標準和市場準入制度的工業級產品。3.3.3電信系統設備外殼防護等級應符合:車間廠房內選用的電信設備,其防護等級不應低于IP63;室外選用的電信設備,其防護等級不應低于IP66;爆炸危險環境選用的設備應采用與環境相適應的防爆設備,應符合《爆炸危險環境電力裝置設計規范》GB50058的有關規定。3.4系統機房與供電3.4.1電信系統機房設計應符合國家有關標準,以及符合本指南第12章信息通信監控機房的有關規定。3.4.2移動通信系統的機房設計應符合國家有關標準,以及符合本指南第8章移動通信系統的有關規定。3.4.3電信系統、移動通信系統的供電設計應符合國家有關標準,以及符合本指南第11章通信電源的有關規定。3.5傳輸線路3.5.1電信系統傳輸線路敷設要求應符合國家有關標準,以及符合本指南第13章傳輸與線路敷設的有關規定。3.5.2電信系統傳輸線路的防雷與接地要求應符合國家有關標準,以及符合本指南第15章安全防護的有關規定。3.5.3電信系統傳輸線路在爆炸危險域內敷設要求應符合應符合國家有關標準,以及符合本指南第15章安全防護的有關規定。3.6設計階段和設計委托3.6.1電信系統設計應與工程建設項目的各階段設計同步進行。3.6.2電信系統工程設計階段劃分及其格式內容示例可參見本指南附錄A。3.6.3電信系統工程設計委托有關專業的任務內容和要求示例可參見本指南附錄B。4電話通信系統4.1一般規定4.1.1電話通信系統設計應根據生產管理和生產工藝對通信的要求合理選擇。4.1.2本指南電話通信系統包括廠礦區有線用戶電話、調度電話和會議電話系統。4.1.3電話通信系統設計除應符合本指南外,尚應符合國家《用戶電話交換系統工程設計規范》GB/T50622的有關規定。4.2系統組成4.2.1用戶電話交換系統宜由用戶電話交換機、話務臺、各類終端及電源、配線設備等配套設施組成。4.2.2調度電話系統宜由調度系統主機、調度臺、終端、配線設備和電源設備等組成。4.2.3會議電話系統宜由會議電話匯接機、會議電話終端、電源等配套設施組成。4.3接入和組網方式4.3.1用戶電話交換系統可與公用電話網和公用數據網連接,用戶電話交換系統接入公用電話網宜包括下列方式:1以端局接入時,用戶電話交換系統通過中繼電路連接到端局的中繼端口上,用戶電話交換系統作為公用電話網的本地端局入網。以端局接入公用電話網的用戶電話交換系統,將占用本地公用電話網的萬號組,其信號方式、編號計劃等應符合公用電話網的有關技術規定。2以支局接入時,用戶電話交換系統通過中繼電路連接到公用電話網最近的一個端局的中繼端口上,用戶電話交換系統作為支局接入公用電話網本地端局。以支局接入公用電話網的用戶電話交換系統,將占用所接入的端局交換機的千群號,其信號方式、編號計劃等應符合公用電話網的有關技術規定。3以用戶方式接入時,用戶電話交換系統通過中繼電路連接到公用電話網本地端局的用戶電路上,用戶電話交換系統作為端局的用戶入網。用戶電話交換系統占用所接入的端局交換機的用戶號碼。4.3.2用戶電話交換系統宜包括下列組網方式:1用戶電話交換系統可根據用戶的分布與相互間的密切程度、交換機容量的大小等因素確定采用匯接組網或網狀組網或混合組網等方式。2采用匯接組網方式時,專網中各用戶電話交換系統之間的距離較遠或相互聯系較少,宜選擇一個或兩個用戶電話交換系統作為專網匯接局,其余用戶電話交換系統可采用端局或遠端模塊的方式接入匯接局;專網匯接局可只具有匯接功能或具有匯接功能同時帶有用戶終端設備;專網中各用戶電話交換系統與匯接局之間宜采用同級局間連接方式;專網匯接局與公用電話網本地端局和公用數據網設置直達電路,除匯接局外,各用戶電話交換系統根據實際話務量多少,也可與公用電話網本地端局和公用數據網設直達電路。3采用網狀組網方式時,專網內各系統間互相聯系較多,宜采用網狀組網方式,并指定某一個或兩個用戶電話交換系統兼有匯接功能;各用戶電話交換系統之間可設置直達電路;各用戶電話交換系統之間可采用同級局間連接方式;具有匯接功能的交換局與公用電話網本地端局和公用數據網設置直達電路,除匯接局外,各用戶電話交換系統根據實際話務量多少、公用電話網端局設局位置、與公用電話網間傳輸電路情況,也可與公用電話網本地端局和公用數據網設直達電路。4采用混合組網方式時,專網內各系統可根據實際情況,采用匯接與網狀組網相結合的組網方式,專網內所有的用戶電話交換系統都與匯接局連接,同時相互聯系較多的用戶電話交換系統間設置直達電路;端局與匯接局間、端局間采用同級局間連接方式;專網匯接局與公用電話網本地端局和公用數據網設置直達電路,除匯接局外,各用戶電話交換系統根據實際話務量多少、公用電話網端局設局位置、與公用電話網間傳輸電路情況,也可與公用電話網本地端局和公用數據網設直達電路。4.4信令與接口方式4.4.1用戶交換機之間應支持隨路信令、公共信道信令和SIP協議。用戶電話交換系統與調度通信系統、會議電話系統連接,支持隨路信令、SIP協議。4.4.2調度系統各種接口方式宜包括下列內容:1用戶側接口時,PSTN終端應采用二線模擬Z接口接入調度交換機。ISDN終端應采用2B+D基本速率四線S0或30B+D基群速率四線S2M接口接入調度交換機。IP終端應采用以太網接口接入調度交換機。室外終端可采用大對數電纜經配線設備接入調度系統主機;SIP終端可采用10BaseT/100BaseT自適應接口接入調度系統主機。2中繼側接口時,可采用二線模擬中繼接口、數字中繼A接口、2B+D基本速率接口、30B+D基群速率接口與專網內用戶電話交換機連接。調度交換機之間應采用二線模擬中繼接口、數字中繼A接口或以太網接口連接。采用二線或四線標準音頻接口與廣播系統連接。可采用無線對講接口與無線對講系統連接。
4.4.3調度通信系統間應支持隨路信令、公共信道信令、SIP協議。4.4.4會議電話系統匯接機接口方式宜包括下列內容:1用戶側接口時,PSTN終端可采用二線模擬Z接口接入會議電話匯接機。ISDN終端可采用2B+D二線U接口、30B+D四線S2M接口或30B+D二線U接口接入會議電話匯接機。IP終端可采用以太網接口接入會議電話匯接機。2中繼側接口時,可采用二線模擬中繼接口、數字中繼A接口、2B+D基本速率接口、30B+D基群速率接口或以太網接口接入專網用戶電話交換機。會議電話匯接機之間可采用二線模擬中繼接口、數字中繼A接口、2B+D基本速率接口、30B+D基群速率接口或以太網接口連接。4.4.5會議電話系統間支持隨路信令、公共信道信令、SIP協議。4.5系統功能4.5.1廠礦區自動電話交換系統應具有下列功能:1應支持音頻、傳真、PC等電信業務。2應支持對用戶的目的碼進行限制或接續(如:業務字冠、國家代碼、長途區號、交換局局號、特服號碼或用戶號碼等)。3應支持來電顯示業務。4應支持縮位撥號、熱線服務、呼出限制、轉移呼叫、呼叫等待、會議電話、鬧鐘服務、遇忙回叫、三方通話、留言中心、自動叫醒等新業務。提供新業務的用戶數量應根據用戶的實際需求與交換機的功能取定相應的用戶比例,可按用戶數的1%~20%設置。5采用IPPBX網絡時,系統業務性能應支持IPPBX基本業務;應能提供IP電話業務等。4.5.2廠礦區調度電話系統應具有下列功能:1各級調度電話系統可獨立工作,也可協同工作。2應支持自動接通、自動掛機的語音調度業務。3應支持一鍵呼叫語音服務,按鍵支持自定義編程。4應支持組呼/群呼、會議等業務。終端用戶可以進行任意分組,每個組內可以加入系統內任意終端。5應支持雙工、半雙工、單工通信方式。6宜支持視頻的調度業務。7系統接續時間應不大于100ms;統終端帶寬不小于7kHz,與廣播系統連接時,帶寬不小于10kHz;系統應支持從200Hz到15kHz的頻響范圍。8應支持強插、強拆、代接、監聽、終端狀態監控功能;應支持與用戶電話交換系統的互通。9宜支持與報警檢測系統、門禁系統、監控系統、廣播系統等的聯動。4.5.3廠礦區會議電話系統應具有下列功能:1應具有三方及以上電話會議業務。2應具有會議錄放音業務。3應支持能查詢、添加、修改和刪除會議室、會議操作員、會議群組成員等會議管理功能。4應支持預約會議和即時會議的會議類型;應支持呼入、呼出和呼入/呼出混合的呼叫方式;應支持單呼和群呼功能;應具備分組會議功能,同時召開多組會議等功能。5應支持電話號碼庫功能,存儲多個會議電話組。6應支持模擬終端、ISDN數字終端接入,并支持不同協議間轉換。4.6設計要點4.6.1廠礦區電話系統的設計應符合下列規定:1應與廠礦區發展目標相適應。應對設站的數量、位置、終期容量和建站順序等同步考慮。2應符合生產工藝和廠礦區管理對廠礦區電話通信的要求。應對電話站設計的內容,包括電話交換機制式和中繼方式、交接區劃分和傳輸設計、近期建設的機線容量、電話站的建筑面積、交流供電等應統一規劃設計。3應合理利用原有的通信設施資源。4廠礦區電話用戶數在20個以下,市內電話局能滿足需要且技術經濟合理時可不設置電話站。需要設置電話站時,不宜與市內電話局或其他非同一管理系統的廠礦區合設。5廠礦區用戶電話交換設備容量配置宜按用戶線取定,并考慮20%~30%的預留。并應符合下列要求:1)當缺乏用戶普及率資料時,可參照同類廠礦區的實際需要情況或有關部門制訂的電話普及率指標確定;電話交換機的遠期容量應根據本廠礦區的發展規劃目標及遠期電話普及率指標確定。當缺乏上述資料時,可按近期150~200%容量的確定。2)新建的電話站,應對話務量進行調查分析。調查的話務量數據應包括:忙時平均每戶呼出話務量(小時呼/戶)、忙時平均每戶呼叫市話局話務量(小時呼/戶)。設備呼叫話務量配置應根據用戶線數量和每線話務量進行計算,同時考慮設備的利用率,可按80%~90%設置。3)當缺乏用戶歷史數據資料時,對PSTN終端/IP終端雙向大話務量可按每線0.2Erl、中話務量可按每線0.16Erl、小話務量可按每線取0.12Erl,ISDN終端雙向話務量可按每線0.3Erl,中繼線話務量可按每條0.2Erl計算系統總話務量。4)設備忙時呼叫處理能力(BHCA)配置應根據用戶線數量、每線話務量、通話時長及超負荷能力進行計算,同時考慮設備的利用率,可按80%~90%設置,設備超負荷能力可按120%~150%設置。設備處理機忙時呼叫處理能力,即BHCAC(次/小時)=用戶線×每線話務量/平均占用時長(s/次)×3600(s/小時)平均占用時長應按現網統計數據確定。當現網統計數據獲取有困難時,本地電話呼叫平均占用時長可按60s/次、國內長途電話呼叫平均占用時長可按70~90s/次;以及特服呼叫平均占用時長可按30s/次確定。當話務量超負荷20%,計算公用設備時,所依據的呼叫次數應按額定負荷時的呼叫次數的1.5倍計算。6數字中繼板配置主要根據中繼數量和設備中繼板提供的端口數量取定。7電話站出站線路的容量宜按電話交換機和調度電話總機容量的120~160%確定。8廠礦區音頻線路網的傳輸設計應符合長途終端衰減、市內電話衰減、廠礦區內部通信衰減的分配限值和信號傳送要求,并符合線路串音衰減的規定。9廠礦區通信網與城市電信網相連接時,其傳輸設計應符合電信網的通信質量指標。10廠礦區用戶經城市電信網進行長途通話時,兩個長途電話用戶間,全程衰減限值(不包括話機)應為3.4奈。全程衰減值包括線路的工作凈衰減、局站內衰減(包括設備的衰減及設備間布線的衰減)、線路復接衰減和長距離用戶中繼器的附加衰減。11廠礦區用戶至市話網用戶的全程衰減限值(不包括話機)應為2.8奈。12廠礦區用戶間采用音頻線路的內部通話(包括調度電話)全程衰減限值(不包括話機)應為2.8奈。廠礦區電話站站內衰減和長途站局的站局內分別為0.1奈。13用戶線和中繼線的信號傳送應符合電話交換機和調度電話總機的要求。采用直流信號時,應符合環路電阻要求。14采用市話電纜的線路其線對間的近端串音衰減值不應小于8.0奈。明線線路的線對間,近端串音衰減值不應小于7.5奈。15同一廠礦區各電話站間宜采用互為分站的中繼方式。16廠礦區自動電話站與市話局的中繼方式,宜采用用戶交換機的中繼方式。廠礦區自動電話站進入公用電話網本地端局,交換設備的容量小于50門時,宜采用雙向出、入中繼線;交換設備的容量為50門~500門時,采用單向或單、雙向合設的出、入中繼線;交換設備的容量大于500門時,宜采用單向出、入中繼線。廠礦區自動電話站與公用電話網呼入、呼出業務可采用合群中繼方式。17當用戶電話交換系統的呼入、呼出話務量均大于40Erl時,宜采用全自動直撥呼入中繼(DID)方式和全自動直撥呼出中繼(DODI)方式,即全自動直撥中繼(DODI+DID)方式。并應符合下列規定:1)當用戶電話交換系統的呼入話務量大于40Erl、呼出話務量小于40Erl時,宜采用全自動直撥呼入中繼(DID)方式和聽二次撥號音全自動呼出方式,即全自動直撥中繼(DOD2+DID)方式。2)當用戶電話交換系統的呼入話務量小于40Erl、呼出話務量大于40Erl時,宜采用半自動入中繼(BID)方式和全自動直撥呼出中繼(DOD1)方式,即全自動直撥中繼(DOD1+BID)方式。3)當用戶電話交換系統的呼入、呼出話務量均小于40Erl時,宜采用半自動入中繼(BID)方式和全自動出中繼,即呼出聽二次撥號音的(DOD2+BID)中繼方式。根據工程設計要求,可采用人工中繼方式、混合中繼方式。18在一個廠礦區的電話網內,宜采用統一位數的用戶號碼制度。電話網內首建站用戶號碼的首位數字一般從小到大順序發展;當電話網發展為幾個站時,應使每個站的用戶號碼占用連續的首位數字。用戶號碼的首位數字不得使用:“0”和“1”。“0”應做為呼叫市話網用戶的代碼或代碼的首位,“1”應作為特種業務號碼的首位。特種業務號碼的使用性質應與城市市話局一致。19用戶信令主要為設備用戶電路與用戶側終端設備或其它通信設施以用戶方式接入時,相互之間的信令方式應包括:應能通過用戶線直流環路的通、斷來表示監視信令;模擬用戶終端采用直流脈沖信令方式和雙音多頻(DTMF)信令方式;ISDN用戶終端采用DSS1數字用戶信令等內容。20當交換系統采用數字傳輸系統時,應采用數字信令方式。應根據工程實際情況,合理選擇用戶接口和中繼接口,以及接口方式與配置數量,并適當預留備份與遠期擴容的需求量。21當用戶電話交換系統用戶線不大于500門時,用戶電話交換機與公用電話網本地端局間中繼線宜參照表4.6.1設置。表4.6.1500門以下用戶電話交換機中繼線數量序號用戶線(門)中繼線中繼方式呼出呼入150以下1~5雙向25034呼出、呼入分開310067呼出、呼入分開42001011呼出、呼入分開53001314呼出、呼入分開64001516呼出、呼入分開75001819呼出、呼入分開22當用戶電話交換系統用戶線大于500門時,用戶電話交換機與公用電話網本地端局間中繼線主要根據實際話務量和中繼線利用率計算取定。23廠礦區自動電話交換系統與公用電話網本地端局間采用數字中繼連接時,每一個數字中繼(PCM基群或30B+D基群速率)宜按滿足30條中繼線(64kbit/s)取定,用戶電話交換系統與公用電話網本地端局間應設置1條64kbit/s信令鏈路等有關規定。24廠礦區自動電話交換系統的IP電話帶寬應根據編碼速率、采樣周期、IP電話終端數等因素計算。IP網傳輸電路利用率宜按50%~80%設置。25廠礦區自動電話站需限制對外通話的用戶,應根據生產管理需要確定。4.6.2廠礦區調度電話系統的設計應符合下列規定:1調度電話的設置和分級,應根據廠礦的生產規模、生產調度組織系統及生產聯系的實際需要確定。當廠礦的生產調度組織系統按多級管理且生產流程比較復雜,或雖不復雜,但車間較多且各單位間聯系密切,應設置與生產組織系統相適應的各級調度電話。包括設置公司總調度、分廠調度和車間調度。2調度系統容量應按滿足遠期發展規劃的需要。當遠期發展規劃不易確定時,可按近期用戶量確定,近期用戶容量可按實際崗位數確定,并應結合同類企業發展特點,留有10%~30%的冗余。
3下級調度電話總機應有中繼線連至上級調度電話總機。各級調度電話總機宜有中繼線連至電話站。調度室和重要調度用戶還應裝設廠礦區電話,作為調度電話的備用。4調度電話兼作會議電話時,宜選用能擴音及開會用的調度電話總機;用戶線路網呈面狀分布時,宜采用輻射式調度電話總機;用戶線路呈線狀分布時,宜采用音頻選號式調度電話總機;部分流動的調度用戶,宜選帶有無線或指令通信接口的調度電話總機;當要求現場實況監視時,可選用有視頻接口的調度電話總機。5調度電話總機容量為40門及以上的調度站,宜設調度室和調度機械室。調度室的噪聲級不應大于50dB(A),當房間容積在2003以下時,混響時間宜為0.3~0.5s。6各級調度電話系統主機宜與專網內用戶電話交換機或公用電話網本地端局連接,當調度電話主機之間傳輸電路出現故障時,可經用戶電話交換機或公用電話網本地端局通信,作為調度室和重要調度用戶調度電話的備用。7各級調度系統設站的位置可為本地,也可為異地。8系統與用戶電話交換機的中繼線宜按用戶線數量的10%~20%考慮。9專網內各級調度系統間中繼線,宜根據調度終端數量的30%~40%取定。當話務量的數據確定有困難時,調度終端話務量可按每線0.2Erl計算系統總話務量。4.6.3廠礦區會議電話系統的設計應符合下列規定:1會議電話系統根據廠礦區行政管理系統、生產調度、通信網和用戶規模及實際需要設置一級或二級或三級匯接。2采用一級匯接方式組網,所有會議電話終端都連接到會議電話匯接機上。采用二級匯接方式組網,第二級會議電話匯接機連接到第一級會議電話匯接機上,會議電話終端連接到所屬會議電話匯接機上。3會議電話系統容量近期按實際需求確定,遠期可按廠礦區生產和管理目標確定。當遠期目標難以確定時,可根據近期用戶線確定并留有10%~20%的備用量。4經常使用會議電話、電話匯接用戶較多、指揮調度不允許間斷的廠礦區,應設置專用的會議電話設備和會議電話通路。使用會議電話較少的廠礦區,可由調度電話設備兼顧。5會議電話通路宜采用四線制或兩線制通路。四線制通路的收信回路和發信回路,應避免置于同一條電纜中;當需要在同一電纜內時,應選擇近端串音衰減值大于11.5奈的線對。6會議電話匯接機的容量,應按近期接入用戶點的需要并留有20~30%的備用量確定。7會議電話系統與公用電話網間中繼線,由經公用電話網同時接入的會議方數量取定。當經公用電話網同時接入會議系統的會議方數量不易確定時,可按會議電話系統容量的50%計取。8會議室的噪聲級不應大于50dB(A);當房間容積在2003以下時,混響時間宜為0.3~0.5s。主會議電話室應有一部備用的會議電話分機。會議室內的揚聲器每個功率不宜大于1W。傳聲器和揚聲器的布置應使傳聲器置于各揚聲器的輻射角之外。揚聲器宜分散布置。傳聲器的傳輸線應采用雙芯屏蔽線。9會議電話系統采用IP承載時,所需帶寬應根據同時接入的會議方數量、一次通話IP電話帶寬、IP網負荷進行計算。IP網負荷宜按50%~80%計取。(注:IP電話帶寬(kbit/s)=同時接入的會議方×一次通話IP電話帶寬/IP網負荷)4.7設備選擇與安裝布線4.7.1電話通信系統主機應選擇程控數字設備。4.7.2電話通信系統話機終端設備應根據使用功能要求,分別選擇自動電話機、帶擴音的電話機、具有會議功能的電話機等;會議室內的外接揚聲器宜選擇不大于1W的低頻揚聲器,傳聲器宜選用優質、方向性較強的產品。4.7.3機房內設備安裝應符合下列規定:1機房主要走道或用于搬運設備的通道凈寬不應小于1.5m。
2面對面布置的機柜正面之間距離不應小于1.2m。
3背對背布置的機柜背面之間距離不應小于1.Om。
4機柜背面距墻不應小于0.8m,當后開門時,機柜與墻之間距離不應小于1.2m。
5機柜側面距墻及與其他設備間(如空調等)凈距離不應小于0.8m,當需要維護測試時,機柜側面距墻不應小于1.2m。
6壁掛式設備中心距地面高度宜為1.5m,側面距墻應大于0.5m。
7交直流配電柜、蓄電池組宜靠墻安裝,與墻之間距離0.1m~0.2m。
8蓄電池組下方應采取加固措施,宜安裝在電池架上。蓄電池架一端應留有主要走道,寬度不宜小于1.2m,蓄電池架背面距墻,蓄電池架距采暖散熱器間不宜小于0.8m。
9配線架為壁掛式在側墻上安裝時,其底邊距機房地面宜為0.6m,側墻應采取加固處理;當配線架為機柜式在機房地面上安裝時,機柜布置方法同本條第1款~第5款。
10機柜安裝應進行抗震加固,應符合現行行業標準《電信設備安裝抗震設計規范》YD5059的有關規定。
11機柜安裝位置應避開空調口等。
12話務員、坐席操作臺面規格不應小于1.2m×0.6m(長×寬),座椅與桌邊或與背部墻邊均不應小于0.7m,坐席走道寬度宜為1.5m。
13調度終端安裝所需線纜、安裝工藝、設備材料應滿足防護要求,當不能滿足要求時,調度終端應加裝防護箱。4.7.4機房內線纜敷設應符合下列規定:1線纜布放應采取防潮、防鼠、防火等措施。
2機房內電源線應采用阻燃型銅芯絕緣線纜。
3交、直流電源線應分開布放。
4信號線與電源線應分開敷設,必須混在一起布放時,電源線應穿金屬管或采用鎧裝線。信號線、電源線不得穿越或穿入空調通風管道。
5線纜通過樓板或墻體時,線纜與樓板、墻體的縫隙均應采用不燃燒材料封堵。
6機房主線槽或橋架宜分為電源線線槽和信號線線槽,以避免干擾。
7線槽或橋架根據現場要求宜敷設在活動地板下或機房上空,其高度不宜大于150mm。
4.7.5安裝在生產現場的電話通信系統,應根據現場環境條件采取有關防水、防塵、防震、防腐、防爆、防銹等措施。4.8系統供電4.8.1電話通信系統應采用可靠電源供電,交流電源也可按該建筑物或建筑物內工藝設施最高等級負荷供電。電源系統應支持直流供電和交流供電兩種方式。4.8.2當采用直流供電方式時,應符合下列規定:1直流供電電源采用在線充電方式以全浮充制運行。2直流供電系統由整流配電設備和蓄電池組組成,按設備容量可采用分散或集中的供電方式。3直流供電系統應使用高頻開關型整流器、閥控式密封鉛酸蓄電池。4直流供電額定電壓為-48V,允許變動范圍為-57V~-40V。5當采用交流供電方式時,應采用不間斷電源(UPS)供電系統。4.8.3調度系統供電電源應符合下列規定:1調度交換機電源冗余不應小于50%。2調度終端可以采用集中供電方式和本地供電方式;當采用集中供電方式時,集中供電設備能對每路供電單獨控制。3調度終端揚聲器功率大于3W時,應提供外部供電電源。4.8.4電源設備配置應符合下列規定:1配電設備應綜合考慮近期與遠期負荷,宜按遠期負荷配置。
2交流不間斷電源設備的容量應按近期負荷配置,遠期發展負荷不大時,可按遠期負荷配置,備用設備配置按通信負荷重要性確定。
3整流器、逆變器的容量應按近期負荷配置。當采用高頻開關型整流器的局點時,應按n+1冗余方式確定整流器的配置,其中n只為主用;當n不大于10時,1只備用;當n大于10時,每10只備用1只。主用整流器的容量應按負荷電流和電池的均充電流(10h率充電電流)之和確定。采用逆變器時,主用逆變器按最大負荷功率配置,配置1臺備用。
4蓄電池組設計應根據各地電源供給情況和電源負荷等級確定,蓄電池容量應按近期負荷配置,依據蓄電池壽命,適當考慮遠期發展,蓄電池配置應符合下列規定:
1)直流供電系統的蓄電池宜設置兩組,交流不間斷電源設備(UPS)的蓄電池宜每臺設置一組。2)蓄電池并聯使用時應選用同廠家、同容量、同型號、同時期的產品。
3)當所在建(構)筑物設有發電設備時,電池組應滿足15min~30min的放電時間。
4)當所在建(構)筑物無發電設備時,電池組應滿足0.5h~8h不等的放電時間。4.8.5配電設備導線選擇應符合下列規定:1配電設備出線截面應按所供負荷容量計算。
2按滿足電壓要求選擇直流放電回路時,直流放電回路全程壓降應為:48V電源不應大于3.2V;24V電源不應大于2.6V。
3直流電源饋線應按遠期負荷確定,當近期負荷與遠期負荷相差懸殊時,可采用分期敷設的方式,設計時要考慮未來擴裝條件;線路的電壓損失應滿足用電設備正常工作及啟動時端電壓要求;交流中性線應采用與相線相等截面的導線,以及接地導線應采用銅芯電纜。4.9接地與防護4.9.1機房應采用共用接地系統,機房內應做等電位聯結端子板,機房內接地系統應符合現行行業標準《通信局(站)防雷與接地工程設計規范》YD5098的有關規定。4.9.2交換設備接地電阻值不宜大于4Ω,也可按設備要求確定。4.9.3機柜等應可靠接地,當接入等電位聯結網格時,等電位聯結導體截面積不宜小于6mm2,應采用兩根不同長度的等電位,聯結導體就近與等電位聯結網格連接;當接入機房接地匯集排時,等電位聯結導體截面積不宜小于16mm2;當接入大樓總等電位接地端子時,等電位聯結導體截面積不宜小于25mm2。4.9.4公用電話網接口端局至用戶電話交換機的用戶電纜進入配線架時,配線架上應加裝防雷電保護器。5生產擴音通信系統5.1一般規定5.1.1生產擴音通信系統設計應根據生產工藝對擴音通信的要求選擇適合的系統。5.1.2生產擴音通信系統設計應與工程建設項目的各階段設計同步進行。5.2系統組成與類型5.2.1有主機擴音對講系統宜由主機、用戶話站及通信電纜組成。5.2.2無主機對講擴音通信系統由用戶話站、線路均衡器及通信電纜等設備組成。5.2.3基于電纜傳輸的有主機對講擴音通信系統由數字式中央交換機(含交換功能)和用戶端局(含功率放大器)組成,中央交換機與用戶端局間采用兩芯線制與不同用途的話站連接。5.2.4基于IP網絡傳輸的有主機對講擴音通信系統由系統主機、POE供電模塊、網絡交換機和用戶端局等組成。5.2.5標準型無主機對講擴音通信系統由標準型話站、標準型喇叭擴大器、標準型接線箱及各類擴展功能界面等設備組成。5.2.6數字型(智慧型)無主機對講擴音通信系統主要由智慧型自動故障偵測主機、智慧型話站、智慧型喇叭擴大器及各類擴展功能界面等設備組成。5.2.7用戶話站宜包括臺式、嵌入式和壁掛式等類型。5.2.8根據系統設備組成架構的不同,可分為有主機和無主機系統。無主機系統可包括標準型和數字型(智慧型)。5.2.9根據傳輸介質的不同,可分為基于電纜的傳輸和基于IP網絡的傳輸。5.2.10根據傳輸信號模式的不同,可分為模擬信號傳輸和數字信號傳輸。5.3系統功能5.3.1有主機系統應具有下列功能:1系統內任一個用戶話站應具有全呼、組呼、點對點呼叫功能;以及呼叫優先級別處理、強插通話、集中廣播與分組廣播、系統自診斷和自檢測等基本功能。2宜具有通過配備擴展接口,可實現與自動電話系統、調度電話系統、無線通訊接口、數字錄音系統、火災自動報警系統、氣體探測報警系統連接的擴展功能。5.3.2數字型(智慧型)無主機系統應具有下列功能:1系統內每個話站應具有廣播和對講功能,多通道系統可同時實現通話互不干擾;每個話站應具有廣播呼叫或可在指定的通道實現雙方通話的功能。2系統內每個話站應具有獨立電源和功放,以及具有音量調整和側音調整等功能。3具有外線電話界面、音源界面、廣播界面、無線電界面、音效警示音產生器等擴展功能,且可滿足不同場合的應用。5.3.3智慧型無主機系統應具有下列功能:1系統內主機可提供偵測話站、具廣播優先權設定、具有對外接周邊界面偵測、可顯示所有話站偵測結果并有時間顯示、可做手動/自動偵測等功能。2系統內具有分區合并分離控制、音效警示音產生器、廣播界面、外線電話界面、音源界面、無線電界面、錄音界面等擴展功能,可滿足不同場合的應用。5.3.4基于電纜的傳輸模擬系統應具有全體擴音呼叫、分組呼叫、個別呼叫、會議、呼叫優先級別處理;強插通話等功能;應具有采用集中供電、集中放大的功能。主機與話站及揚聲器之間宜采用四線制(其中話站兩線、揚聲器兩線)電纜連接;每路宜設一個放大器,且各路放大器相互獨立,互不影響;每點最大輸出功率25W,抗噪聲效果好,可在120dB的噪聲環境下使用。5.3.5基于電纜傳輸的數字系統具有采用集中供電、分散放大的功能。宜采用四芯線(二芯線傳輸數據信號,二芯傳輸電源)電纜傳輸;采用模塊化結構的開放系統,可與局用電話或用戶交換機電話進行內部交換。5.3.6基于IP網絡的傳輸是IP對講將音頻信號應以數據包形式在局域網和廣域網上傳送,系統清晰,接入點無需單獨布線。5.3.7標準型無主機系統宜采用低阻抗信號傳輸,傳輸距離超過1.5km時,應設置阻抗均衡器。5.3.8數字型(智慧型)無主機系統宜采用數字式低電平阻抗信號傳輸,噪聲低,傳輸距離可達10km。5.4設計要點5.4.1生產擴音通信系統用戶點的設置,應根據工業企業的生產規模、生產組織系統及生產聯系的實際需要確定。5.4.2生產擴音設備的容量,應按同時擴音的最大功率及線路衰減值確定。5.4.3生產擴音系統總容量在250W以下的單向集中式雙向生產擴音機,或3臺及以下的分散式雙向生產擴音機可與就近的調度室合用。5.4.4生產擴音對講通信系統設置的機房應根據工藝確定的位置進行設計。當無主機對講擴音通信系統設置機柜(內置多回路合并/分離器、線路平衡器及其他擴展功能界面)時,機房應與調度室合用,或與其他控制室合用。當對講擴音通信系統設備與其他控制室合用時,其系統設備應遠離產生電磁場干擾的設備,或與其他設備有明顯間離。5.4.5生產擴音對講通信系統的設置,以及系統話站之間的通信聯絡關系,應該根據工藝委托要求進行設計。5.4.6系統用戶話站的設置應符合下列規定:1辦公室、值班室、調度室、現場操作室等場所宜采用臺式和嵌入式用戶話站。2現場機位、重要崗位等場所應采用壁掛式話站。3室外場所應采用室外型話站。4高噪音場所應采用帶抗噪揚聲器的話站。5爆炸危險環境應采用防爆壁掛式話站。5.4.7在操作臺或經常巡視的工作范圍內的各用戶點,揚聲器的輸出聲壓級應比環境噪聲級高10dB。5.4.8揚聲器的選用應符合下列規定:1單向生產擴音的用戶點宜采用號筒式揚聲器。2噪聲較大的廠房內宜采用10~25W號筒式揚聲器。3噪聲較大的操作臺室內宜采用3~5W紙盆揚聲器。4化驗室、駕駛室噪聲在60dB及以下,或采用隔聲措施的調度室等宜采用紙盆揚聲器。5.4.9系統中有傳輸距離較遠的話站時,應根據傳輸要求配置中繼放大設備或選擇光纜傳輸。5.4.10單向生產擴音的線路,宜采用單環線路傳輸方式。5.4.11集中式雙向生產擴音的送話器線路宜采用輻射式線路傳輸方式。5.4.12集中式雙向或單向生產擴音,從擴音機到任一揚聲器之間的線路最大衰減值不應大于4dB(頻率為1000Hz時)。5.4.13采用分散式雙向生產擴音時,兩個擴音機之間的線路最大衰減值應滿足設備要求。5.4.14生產擴音對講通信管線應采用穿金屬管保護。廠房內擴音對講通信線路宜沿墻或沿安全平臺或利用電纜橋架敷設。廠房內擴音對講通信線路采用穿管明敷設時,其高度宜為3.0~5.0m。管線通過強電磁干擾區段應采用屏蔽電纜。5.4.15電源線與通信線不應采用同一根電纜。5.4.16集中放大式擴音主機放大器的總功率應留有備用量。總功率宜大于系統內用戶揚聲器額定功率總和的10~30%。5.4.17擴音通信根據需要,可加裝錄音裝置。5.4.18系統機房位置選擇和設備布置應符合下列規定:1擴音機械室應避開高溫、潮濕、多塵的地方。2有主機的對講擴音通信系統宜獨立設置擴音機械室。條件受到限制時,可與其他通信設施合用,或統一布在調度機械室內。3設備布置應合理整齊,纜線敷設線路宜短捷。4落地式設備的機面與墻的凈距不應小于1.5m。機背與墻、機側與墻的凈距不應小于1.0m。并列布置時,兩設備機側間的凈距不應小于1.0m。5.4.19系統揚聲器的安裝高度;在車間內宜為3.0~5.0m;在室外宜為5~10m。5.5系統選擇5.5.1凡生產上相互傳遞話音信息需要具備及時、快速、抗噪等特點,既要擴音尋呼又要電話聯絡時,應設置擴音通信系統。5.5.2凡生產崗位之間需要迅速聯系,且工作場所具有下有下列情況之一時應采用擴音通信系統:1噪聲級為70~110dB(A)時。2生產連續性強,操作頻繁,操作人員不宜離開生產崗位,或使用電話通信有困難時。3在移動設備(如吊車、電鏟、電機車、電鉆孔機等)上時。4生產人員分散或流動的作業面較多時。5操作或維修人員需要往返巡回時。5.5.3生產擴音對講通信系統選擇應符合下列規定:1生產上需要統一調度指揮、各生產崗位需要迅速聯系、用戶環境有一定噪聲的車間宜設置雙向擴音通信系統。2機械化水平較高,生產連續性較強,各生產崗位間通信信息具有一定指向性的車間,宜采用輻射式選呼擴音通信系統。一個系統的用戶點不超過10點時,可采用共線式選呼擴音通信系統。3通信聯絡或調度指揮不需要無關單位同時聽到時,應設置選擇式擴音通信系統。4連續生產,生產上需要統一下達指令,通信信息具有一定共用性,需要同時通知多個操作臺點時,宜采用共線式擴音通信系統。5在機械化水平較高,隨時需要互相呼應、緊密配合的崗位,應設置集中式或分散式雙向擴音通信系統。6生產工藝較復雜、連續性強,又需多方配合的大型車間,應根據生產流程上的需要分別設置雙向或單向擴音通信系統。7雙向擴音通信宜采用雙工通話方式。當僅在不能解決聲回授、易引起振鳴時,宜采用單工通話方式。8系統用戶超過30點時,宜選擇有主機系統,系統用戶小于30點時,宜選擇無主機系統。9冶金企業的鐵前作業區宜選擇無主機系統,鐵后作業區宜選擇有主機系統。10調度員需要發布全車間性生產命令或尋找流動工作人員,車間內設置的其他擴音通信系統不能滿足要求時,宜設置單向擴音通信系統。5.6系統供電5.6.1生產擴音通信系統應采用可靠電源供電。有主機的系統應采用集中供電方式;無主機的系統宜采用分散供電方式。5.6.2交流電源也可按該建筑物或建筑物內工藝設施最高等級的負荷供電。5.7系統接地5.7.1系統采用共用接地裝置時,接地電阻值不應大于1Ω。采用專用接地裝置時,接地電阻值不應大于4Ω。也可按設備要求確定。5.7.2系統正常運行時,設備不帶電的金屬外殼和接地裝置之間應作等電位連接。6有線廣播系統6.1一般規定6.1.1有線廣播設計應根據生產工藝要求選擇適合的系統。6.1.2有線廣播設計除應符合本指南外,尚應符合國家標準《公共廣播系統工程技術規范》GB50526的有關規定。6.2系統分類
6.2.1有線廣播系統應包括擴聲系統和放聲系統。6.2.2有線廣播系統按用途可分為:生產廣播、緊急廣播。生產廣播可包括普通廣播和自動廣播;緊急廣播可包括與火災自動報警系統聯動的廣播,以及突發事件的應急廣播。
6.3設備組成6.3.1有線廣播系統宜由廣播信號源、控制設備、信號的放大處理設備、傳聲器、揚聲器和傳輸線路等組成。6.3.2信號源設備宜包括數字收音機、有線/無線話筒、提示性聲源、特種報警聲源、消防緊急廣播用火災事故聲源、多媒體播放器、具有聲頻模擬信號錄放接口的計算機等。信號源的類型應根據系統用途、等級和實際需要合理配置。6.3.3控制設備宜包括數字自動廣播主機,完成系統的自動廣播、自動控制、分區管理等。可預先設置定時自動廣播。6.3.4信號的放大處理設備宜包括前置放大器、功率放大器等。功率放大器按輸出形式可分為定壓式和定阻式。定壓式額定電壓包括70V、60V等;定阻式額定電阻有2Ω、4Ω、8Ω等。按工作形式可分為模擬功放和數字功放。模擬功放放大過程中為正弦波信號,數字功放放大過程為數字信號。6.3.5揚聲器按振膜與輻射器形狀可分為錐形振膜揚聲器(紙盆式)、平板揚聲器、球頂揚聲器、號筒式揚聲器等;按驅動方式可分為靜電式揚聲器、電動式揚聲器、壓電式揚聲器、電磁式揚聲器;按工作頻率分類可分為低音揚聲器、中音揚聲器、高音揚聲器、全頻帶揚聲器等。6.4系統功能6.4.1生產廣播系統應具有下列功能:1應能監測功率放大單元系統,實現功率放大單元的自動倒換、同時報警及顯示故障單元的功能。2應能監測各廣播分區揚聲器網絡系統,實現短路、斷路故障自動報警及顯示,并將自動關閉故障網絡的功能。6.4.2緊急廣播系統應具有下列功能:1當有線廣播系統有多種用途時,緊急廣播應具有最高級別的優先權。系統應能在手動或警報信號觸發的10s內,向有關廣播區播放警示信號、警報語聲文件或實時指揮語音。2以現場環境噪聲為基準,緊急廣播的信噪比應等于大于12dB。3緊急廣播系統設備應處于熱備用狀態,或具有定時自檢和故障自動告警功能。4緊急廣播系統應具有應急備用電源,主電源與備用電源切換時間不應大于1s,應急備用電源應能滿足20min以上的緊急廣播。以電池為備用電源時,系統應設置電池自動充電裝置。5緊急廣播音量應能自動調節至不小于應備聲壓級界定的音量。6當需要手動發布緊急廣播時,應設置一鍵到位功能。7單臺廣播功率放大器失效不應導致整個廣播系統失效。8單個廣播揚聲器失效不應導致整個廣播分區失效。6.4.3自動廣播系統應具有下列功能:1廣播控制機應與生產控制系統互聯,實現系統對生產控制變動的自動響應。2廣播控制機應能從生產控制系統獲取生產流程編號,自動觸發系統的工作流程(包括對生產指令的分析、語音合成等)等信息。3根據編制好的廣播內容和時間表,在不同的時間段應能向指定的廣播分區自動播出多媒體語音廣播或其他媒體廣播。4根據生產流程動態信息,經多媒體語音合成后應能自動向不同的廣播分區播出最新的信息。5操作人員輸入的實時生產流程信息,經多媒體語音合成后應能向不同的廣播分區播出最新的信息。6自動廣播系統應具備數據通信接口。6.5設計要點6.5.1廣播站位置的選擇應符合下列規定:1應設置在揚聲器用戶點負荷中心。2應設置在環境較安靜的地方,不宜設置在容易發生雜音和振動的地方。3應設置在環境干燥、通風良好的地方,不宜設置在潮濕的地下室或高溫區域。4應設置在易于維護的地方,應遠離產生強電磁震蕩干擾的地方。5應設置在廣播線路易于引入引出的地方。6.5.2廣播分區設置應符合下列規定:1廠礦區有線廣播網的分區,應根據廣播用戶地點、播音要求、廣播線路路由等因素確定。2應按不同功能的生產工藝區域劃分廣播分區。當與消防廣播合用系統時,應將消防分區的要求統一納入廣播分區的范疇。3在車間廠房內,有生產操作人員或流動人員工作的區域均應包括在廣播分區內,在任何位置均應清晰的聽到廣播的聲音。4可根據車間等生產性建筑的規模大小、生產工藝區域的管理;以及廠礦區生產管理的需要合理劃分廣播分區。5同一類性質的用戶較多,功率過大時,可按不同路由考慮再分為若干分區。6同一建筑內或同一路由上,性質相同的用戶應組合同一分區內。7同一廣播分區的揚聲器應由同一信號源驅動。6.5.3自動廣播系統設計應符合下列要求:1應根據工藝生產流程對應的播音位置設置適合的揚聲器。2根據播音流程對揚聲器進行分區,揚聲器的分區應同時滿足廣播系統分組要求。3應根據工藝生產流程,以及按照自動廣播播音模式合理選擇預先錄制的生產流程信息廣播、實時生產流程信息廣播或其播音模式的組合。6.5.4功率放大器的選擇宜符合下列規定:1功率放大單元的容量和數量應按用戶分路要求選擇配置,重要的廣播系統應設置備用功率放大單元。2驅動無源終端的廣播功率放大器,宜選用定壓式功率放大器;定壓式功率放大器的標稱輸出電壓應與廣播線路額定傳輸電壓相同。3非緊急廣播用的廣播功率放大器,額定輸出功率不應小于其所驅動的廣播揚聲器額定功率總和的1.3倍。4緊急廣播采用的功率放大器,額定輸出功率不應小于其所驅動的廣播揚聲器額定功率總和的1.5倍;全部緊急廣播功率放大器的功率總容量,應滿足所有廣播分區同時發布緊急廣播的要求,不應僅滿足若干個相鄰分區的要求。5功率放大器的容量確定宜按下列公式計算:P=Kl·K2·∑Po(6.5.4-1)Po=Km·Pn(6.5.4-2)式中:P--功放設備輸出總電功率(W)。Po--每分路同時廣播時最大電功率(W)。K1--線路衰耗補償系數(線路衰耗ldB時應為1.26,線路衰耗2dB時應為1.58)。K2--老化系數,宜為取1.2~1.4。Pn--第n支路的用戶設備額定容量(W)。Km--第m支路的同時需要系數(業務性廣播時,Km應為0.7~0.8;火災應急廣播時,Km應為1.0;背景音樂系統Km應為0.5~0.6;)。6功率放大設備的輸出阻抗應與負載阻抗匹配;用戶負載應與功率放大器的額定功率匹配。7對空閑分路或剩余功率應配接阻抗相等的假負載,假負載的功率不應小于所替代的負載功率的1.5倍。6.5.5傳聲器的選擇應符合下列規定:l傳聲器的類別應根據使用性質確定,其靈敏度、頻率特性和阻抗等均應與前級設備的要求相匹配。2在選定傳聲器的頻率響應特性時,應與系統中的其他設備的頻率響應特性相適應;傳聲器阻抗及平衡性應與前置增音機相匹配。3應選擇抗噪性能好的傳聲器。4應根據實際情況合理選擇傳聲器的類別,同時應滿足語言或音樂擴聲的要求。6.5.6揚聲器的選擇宜符合下列規定:1揚聲器的靈敏度、額定功率、頻率響應、指向性等性能指標應符合聲場設計的要求。2辦公室宜采用0.5~1W紙盆揚聲器。當在走廊兩端、門廳或中間適當地點裝置時,采用瓦1~3W紙盆揚聲器。3在噪聲級大于80dB的車間內不宜裝設揚聲器。在噪聲級等于或小于80dB的車間內裝設揚聲器時,揚聲器的輸出聲壓級應比環境噪聲聲壓級大10dB。4車間內宜采用號筒揚聲器,在噪聲不大的小型車間內可采用紙盆揚聲器。5廠礦區的主要道路、廣場宜采用低音揚聲器或聲柱。6食堂等宜采用組合揚聲器或1~5W紙盆揚聲器。7緊急廣播用單個的揚聲器的額定功率不應小于3W。8室外應選用應采用防水防塵型,其防護等級應不小于IP65的揚聲器,爆炸危險環境應設置防爆揚聲器。9走道、大廳等場所,揚聲器的配置,應能保證從本層任何部位到最近一個揚聲器的步行距離不超過15m。在走道交叉處、拐彎處均應設揚聲器。走道末端最后一個揚聲器距墻不大于8m。走道內揚聲器之間的距離可按下列公式計算:L=(3~3.5)H(6.5.6-1)式中:L——揚聲器安裝間距(m)。H——揚聲器安裝高度(m)。10根據使用需要,揚聲器的輸出宜就地設置音量調節裝置。當兼作多種用途的場所,背景音樂揚聲器的分路宜安裝控制開關。11根據揚聲器的覆蓋范圍,環境噪聲等確定揚聲器的額定功率。根據聲壓級的定義公式可推導出聲壓級的衰減計算公式:L2=L1-20lg(r2/r1)(6.5.6-2)衰減量=20lg(r2/r1)式中:L1、L2為距聲源r1、r2處的聲壓級,單位:dB。r1、r2為預測點距聲源的距離。當r2=2r1時,衰減量為6dB,即聲音傳播距離增加1倍時,聲壓級衰減6dB(距離增加1倍聲壓級的變化=6log(1/4)=-6x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中國4色抱心小熊數據監測報告
- 2025年中國1178門鎖數據監測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鍍鎳燈鉤市場分析及競爭策略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金鹵燈電感鎮流器市場分析及競爭策略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西咪替丁膠囊市場分析及競爭策略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肉制品加工設備市場分析及競爭策略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電視遙控器架市場分析及競爭策略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燃油熱水鑄鐵鍋爐市場分析及競爭策略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活化去角質霜市場分析及競爭策略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楊貴妃工藝品市場分析及競爭策略研究報告
- 個人信息保護合規審計師CCRC-PIPCA含答案
- 2025年山西焦煤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招聘筆試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2025年福建日報社招聘筆試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國家開放大學-法學專業-2023年秋季《法律文化》形成性考核作業答案
- 浦發銀行個人信用報告異議申請表
- 工期的保證體系及保證措施
- 顱腦CT影像課件
- 同濟大學論文答辯通用PPT模板
- 課程設計-整體式肋梁樓蓋設計
- 化工安全考試題庫
- 建筑工地安全生產百日攻堅行動實施方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