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海市各區高三語文一模試題匯編《文言文二閱讀》含答案_第1頁
2025年上海市各區高三語文一模試題匯編《文言文二閱讀》含答案_第2頁
2025年上海市各區高三語文一模試題匯編《文言文二閱讀》含答案_第3頁
2025年上海市各區高三語文一模試題匯編《文言文二閱讀》含答案_第4頁
2025年上海市各區高三語文一模試題匯編《文言文二閱讀》含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5高三一模文言文二匯編

【25一模徐匯區】

(五)閱讀甲乙兩文,完成第20-22題。(12分)

①吾友范象先,有園在橫澇野塘之南。四面榆柳,陰翳小池。池上梅花兩樹,婆娑相對,蒼

枝老骨,縱橫屈曲,挑檐而上。范子乃結高樓以臨之,倚樓而歌日:“雪滿山中高土臥,月明

林下美人來。”已復笑日:“如李迪詩,不過得花之幽韻閑淡而已。吾家老梅,正如碧眼胡僧,

修眉露額,又若毒龍怒虬,紛孥①構斗于廣莫之野,攫爪迸鱗,鬼怪萬狀,度他梅詛足與此君

爭席?庶幾鐘賈山②之嘉樹,四賢祠之紫藤,差鼎足矣。”

②陳子適來,目:“吾嘗聞往年探梅者,過壽安寺中,寺僧為游客所困,至折而為薪。而

其次惟光福玄墓之傍,薄雪輕云,漠漠數里,一快生平。然村人率以種梅為業,不復有品題③

護持,與梅花兩相韻者。古今梅花之知己,僅得林逋④君。后迄二百年,而有范子依微獨立于

暗香疏影之外,何異處士孤山?”

([明]陳繼儒《梅花樓記》)

①十七日,攜酒至鄭薇令之園。園中梅百余株,一望如雪,芳氣在襟袖。臨池數株,綠萼玉

疊,紅白梅相間,古干繁花,交映清波。其一株橫偃池中。余酒酣,臥其上,顧水中花影人

影,狂叫浮白。口占二絕句,大醉而歸寓。

②二月朔,天初霽。薇令語余:“家園梅花尚未殘,可往盡余興。”欣然諾之。在長圻遇九年

前梅花主人,已不復相識,蓋顏貌之衰可知矣。為薇令述之。薇令曰:“人生逆旅,又當亂世,

九年之后,尚得無恙,復來尋花,已為幸矣。”其言尤可悲也已!復自念,惟當亂世,故得

偷閑山中耳,半月之際,勿謂易得也。

([清]歸莊《洞庭山看梅花記》)

【注】①紛孥:混亂錯雜的樣子。②鐘賈山:位于天馬鄉境內,傳說唐代有鐘姓和賈姓人士隱居于此,因而得名。

③品題:對人物或詩文書畫等進行品評,判斷其高下。④林逋,宋代詩人,隱居在西湖孤山,人稱“孤山處士”,

植梅養鶴,世人稱其為“梅妻鶴子”。

20.對甲文第②段內容分析恰當的一項是()。(3分)

A.將寺僧與村人對比,意指在世俗的影響下,真正懂得欣賞梅花的人越來越少。

B.將范子與村人對比,批評范子只看到梅的審美價值,而犧牲了梅的實用價值。

C.評點種梅、折梅和賞梅者,表達出對與梅花神韻契合、清高自適之人的贊賞。

D.描寫梅花盛開之景,在營造意境美的同時,強調對美的創造和欣賞都很重要。

21.分析乙文作者引述鄭薇令之語的意圖。(4分)

22.兩篇文章所寫之梅特征迥異,請聯系兩文第①段中畫線的部分,對作者要表達的情感加

以辨析。(5分)

(五)12分

20.C(3分)

21.作者意在抒發自己的復雜心緒:一方面,他由友人之語得到安慰,另一方面又由此引發悲

思,聯想自身遭際,感慨隱遁山林只是暫時的逃避,家國之悲最終難以排解。(4分,寫出抒

發復雜心緒2分,對心緒的具體闡釋2分)

22.甲文刻畫老梅枝干的蒼勁、奇崛,彰顯其與他梅(幽韻閑淡)全然不同的氣質,對老梅孤

高獨立的品格表達高度贊賞。乙文立體豐富地描摹梅花盛開之景,營造出美好生動、質樸自

然的意境,充分傳達出作者沉醉美景,物我兩忘的感受。(5分,分析景物的特點4分,情感

內涵闡釋2分,給滿5分為止)

【參考譯文】

我的朋友范象先有一座園子在一處野外池塘的南邊。園子的四面種滿了榆樹和柳樹,它們的

枝葉遮蔽著池塘。池塘邊有兩棵梅樹,相對而立,枝葉搖曳,樹干蒼勁,樹枝縱橫交錯、彎

曲伸展,順著屋檐向上生長。于是范象先在靠近梅樹的地方建了一座樓,他靠著樓吟唱:“雪

滿山中高士臥,月明林下美人來。”過后又笑著說:“像李迪的詩,不過是寫出了梅花清幽的

韻味、閑適淡雅的情致罷了。我家這老梅,正如同碧眼的胡僧,修長的眉毛,露出額頭,又

好像兇猛的蛟龍,在空曠的原野上相互糾結爭斗,張牙舞爪,鱗片乍起,呈現出萬千怪異的

模樣,其他的梅樹怎么能夠和它相提并論呢?大概只有鐘賈山的樹、四賢祠的紫藤,才能和

它勉強相較吧。”

我恰好到范象先家,我說:“我曾聽說往年那些探尋梅花的人路過壽安寺,寺里的僧人為游客

眾多而困擾,以至于把梅花樹折斷當柴燒。其次就只有光福玄墓的旁邊了,那里的梅花象薄

雪、象輕云,綿延數里,讓人看了感覺無比暢快。然而當地的村民大都把種梅當作營生,不

再有能對梅品評欣賞、呵護照看、能和梅花和諧共處的人了。從古至今與梅花成為知己的,

只有林逋一人罷了。過了二百年,才有了范象先您,隱隱綽綽獨自立于梅花的暗香疏影中欣

賞品味,這和林逋又有什么不同呢?”

十七日那天,我帶著酒來到鄭薇令的園子。園子里有一百多株梅花,一眼望去就像雪一樣,

清幽的香氣縈繞在衣袖間。靠近池塘有幾株梅花,綠色的花萼如同玉片層疊,紅色的梅花和

白色的梅花相間隔,古老的枝干上繁花盛開,與清澈的水波交相輝映。其中有一株梅花枝干

橫臥在池塘中。我酒喝得盡興了,就躺在這枝干上,看著水中花的影子和人的影子,縱情呼

喊,舉杯暢飲。隨口吟出兩首絕句,大醉之后才回到住所。

二月初一,天剛放晴。鄭薇令對我說:“我家園子里的梅花還沒凋落,你可以去那里盡興游玩。”

我欣然答應了他。在長圻遇到了九年前那梅花的主人,已經不再能認出彼此了,可見容貌衰

老得多么厲害呀。我把這件事講給鄭薇令聽。鄭薇令說:“人生就像一場旅途,我們又正處在

亂世之中,九年之后還能平安無事,能再來尋賞梅花,已經算是幸運的了。”他這話尤其讓

人覺得悲傷啊!我又暗自思忖,正因為處在亂世,所以自己才能在這山中偷得閑暇的時光,

這半個月的時光,可不要認為是輕易就能得到的呀。

【25一模金山區】

(五)閱讀甲乙兩文,完成第21-23題。(10分)

甲:示弟立志說(節選)

【明】王陽明

夫立志亦不易矣。孔子,圣人也,猶日:“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立者,志立也。

雖至于“不逾矩”,亦志之不逾矩也。志豈可易而視哉!夫志,氣之帥也,人之命也,木之根也,

水之源也。源不浚則流息,根不植則木枯,命不續則人死,志不立則氣昏。是以君子之學,無時

無處而不以立志為事。正目而視之,無他見也;傾耳而聽之,無他聞也。如貓捕鼠,如雞覆卵,

精神心思凝聚融結,而不知有其他,然后此志常立,神氣精明,義理昭著。一有私欲,即便知覺,

自然容住不得矣。

乙:北溪字義?志

【南宋】陳淳

①志有趨向期必之意。趨向那里去,期料要恁地,決然必欲得之,便是志。人若不立志,只

泛泛地同流合污,便做成甚人?須是立志,以圣賢自期,更能卓然挺出于流俗之中,不至隨波逐

浪,為碌碌庸庸之輩。若甘心于自暴自棄,便是不能立志。

②立志須是高明正大。人多有好資質,純粹靜淡,甚近道,卻甘心為卑陋之歸,不肯志于道,

只是不能立志。如文帝寬仁恭儉,是其資質,盡可與為帝王。然其言曰:“卑之無甚高論,令今可

行也。”卻不能立志。武帝上嘉唐、虞,志向高大,然又好名,駁雜無足取。

【注】①恁地(nendl):如此,這樣。②唐、虞:指堯和舜。

21.從句式角度,賞析甲文畫線句的表達效果。(3分)

22.對乙文第①段分析不恰當的一項是()o(2分)

A.段首句指出“志向”有“趨向期必”之意,即包含“奮斗目標”內蘊。

B.運用反問語句,強調立志可拒絕同流合污,使自己成為一個真正的人。

C.立志做圣賢之人,更能卓然挺立,告誡人們立志須正志,不可偏邪。

D.運用了對比論證和舉例論證,來闡述立志、正志及其與成功的關系。

23.小金同學在閱讀甲乙兩文后發現,王陽明認為人立志之后''一有私欲,即便知覺,自然容

住不得矣。”陳淳卻說漢武帝“上嘉唐、虞,志向高大,然又好名,駁雜無足取由此產生了疑

惑:陳淳所舉漢武帝的事例能否驗證王陽明的觀點?請你結合以上兩則材料,解答小金的疑問。

(5分)

(五)10分

21.(3分)答案示例:運用整句,把志比作氣的領帥、人的生命、樹的根和水的源頭,指出沒

有志,那么氣質昏濁,從而突出立志的重要性。句式整齊,讀來朗朗上口,很有氣勢。

評分說明:指出句式特點1分,內容分析1分,表達效果1分。

22.(2分)D

23.(5分)答案示例:材料分析:王陽明指出立志后可以排除私欲的干擾,強調立志對人格修

養的效果,前提是要經過長期的精神錘煉,目的是為了勉勵弟弟立志。陳淳所舉的事例,是指出

漢武帝雖有高大志向,卻因喜好名聲而駁雜不純,不能志于正道;目的是為了強調志向高明正大

的重要性。

邏輯分析:能夠驗證。漢武帝雖有大志,卻依舊無法排除好名的私欲干擾,所以這個事例可以驗

證王陽明的觀點。

不能驗證。王陽明針對他的弟弟,說的是君子為學之志,而陳淳說的是帝王治世之志,因兩者概

念不同,所以不能驗證王陽明的觀點。

評分說明:材料分析4分,觀點和邏輯辨析1分。

【25一模嘉定區】

(五)閱讀甲乙兩文,完成第20—22題。(11分)

①狙氏子不得父術,而得雞之性焉。其畜養者,冠距不舉,毛羽不彰,兀然若無飲啄意。洎

見敵,則他雞之雄也:伺晨,則他雞之先也。故謂之天雞。

②狙氏死,傳其術于子焉。且反先人之道:非毛羽彩錯,嘴距鉆利者,不與其棲。無復向時

伺晨之傳,見敵之勇:峨冠高步,飲啄而已。

③吁!道之壞也有是夫!

(唐羅隱《說天雞》)

①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

②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比年入學,中年考校。一年視離經辨志,三

年視敬業樂群,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謂

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說服而遠者懷之。此大學之道也。

③大學之教也,時教必有正業,退息必有居學。不學操綬,不能安弦;不學博依,不能安詩:

不學雜服,不能安禮;不興其藝,不能樂學。故君子之于學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

故安其學而親其師,樂其友而信其道,是以雖離師輔而不反也。

④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學。是故君之所以不臣于其臣者二:

當其為尸,則弗臣也:當其為師,則弗臣也。大學之禮,雖詔于天子,無北面,所以尊師也。

(節選自《禮記?學記》,有刪節)

20.對甲乙兩文內容分析不恰當一項(乂2分)

A甲文狙父養雞順應天性得到“天雞”:狙子反其道得到一只俄冠高步的飲啄之雞。

B.乙文中學校教育育每年一次的成績考核制度,不同學習年限考察內容有所不同。

C乙文中的大學教育,按時令進行,各有正式課業;休息的時候,也有課外作業。

D.乙文強調教育中尊敬老師是最難的,只有尊師才能重道,重道才能使人敬重學業。

21.從句式角度賞析乙文第③段畫線句的表達效果(4分)

22.甲乙兩文在“教育”上都給人以啟發,說理備有特色,請加以分析(5分)

20.B(2分)

21.(4分)

畫線句整散結合,長短錯落,節奏明快,張弛有度。連續使用“不學……不能……”“藏焉,修焉,息焉,

游焉”結構一致的句子,形成排比,增強了語勢,從多個方面闡釋學習各項技藝掌握相應學問的重要性,

以及不同的學習狀態、方式,直白清晰簡潔呈現內容之間的關聯以及循序漸進的學習過程;整句中用

散句穿插,“故君子之于學也“,分割前后表意層次,由學習內容到學習態度、方式。長短整散多種句

式,整齊中富有變化,使行文富有節奏、邏輯連貫且表意清晰有力,有序有效闡述了大學教育以及君

子學習方面的相關理念。

評分說明:句式特點1分;整句論述1分:散句論述1分:整散結合效果1分。

22.(5分)

甲文通過講述狙氏父子養雞的故事來闡述人才培養或民眾教化的道理。用父子馴養做法、結果的

對比,形象化暗示在教化過程中遵循正確方向、順應規律的重要性。表達作者對只重外形培養的

批判。借故事形象喻理,通俗易懂,有諷刺現實的意味。

乙文直接亮出觀點做概括性論述,運用因果論證、事例論證等論證方法,對教育諸多理念進行多

角度闡述,如教育的重要性、古代教育的實施、尊師以及學習的方法與成效等,觀點明確,條理

清晰、邏輯嚴謹,論述全面。

二者闡述“教育”,甲文借形象說理、針核現實,乙文多角度概括性論述,邏輯推進,各具特色。

評分說明:道理概述,各1分;甲文的說理特點,2分;乙文的說理特點,2分。給滿5分為止。

【25一模楊浦區】

(五)閱讀甲乙兩文,完成第2023題。(11分)

甲守耕說〔明〕歸有光

①嘉定唐虔伯,與予一再晤,然心獨慕愛其為人。虔伯之舅日沈翁,以誠長者見稱鄉里,力

耕六十年矣。予因虔伯蓋知翁也。翁名其居之室曰“守耕”,虔伯使予為說。

②予目:耕稼之事,古之大圣大賢當其未遇,不憚躬為之。至孔子,乃不復以此教人。蓋嘗

拒樊遲之請,而又口:“耕也,餒在其中矣。”謂孔子不耕乎?而釣而弋而獵較,則孔子未嘗不耕

也。孔子以為如適其時,不憚躬為之矣。

③然可以為君子之時,而不可以為君子之學。君子之學,不耕將以治其耕者。故耕者得常事

于耕,而不耕者亦無害于不耕。夫其不耕,非晏然逸已而已也。今天下之事,舉歸于名,獨耕者

其實存耳,其余皆晏然逸己而已也。志乎古者,為耕者之實耶?為不耕者之名耶?

(有刪節)

乙守耕記〔明]王寵

夫民屬列四,農擅首何,貴務本也。等而上之,士尤貴焉。士未至于公卿大夫,下不能為農

工商賈。雖事各殊,而資生之策而惟知務本。故許平仲日:“學者治生為先務。”生既治,口寡欲

以養心,養心以崇學,崇學以致道,士斯得矣。又日:“土君子當以農務為生。”則知士以農務為

本,而從事以尚志也。知士之志也?卷舒徇其所寓而已。吾郡朝用,家世故族。治畦千畝,倏而

西成。黃云連野,場圃林泉,杖屣追隨。徜徉物外,迥隔凡俗。聲色絢麗,不眩于外。勢力紛孥,

不撼于中。凡有玩好,舉不能奪其志,果哉以隱為高者也!予惟朝用,生以資,欲以寡,心以養,

學以崇,道以致,而志以尚焉。于呼!學稼云乎?抑士之務本者歟!別號守耕,允稱其情,于是

乎記。

【注】①舅:此指外舅,即岳父。②拒樊遲之請:樊遲,孔子的弟子。《論語》:“樊遲請學稼。

子日:'吾不如老農。'"③許平仲:金末元初理學家。④朝用,即陳朝用,字守耕,他是“吳中四

才子”唐寅的同郡故族。唐寅為其作《守耕圖》,本文是畫作后幅的題跋。

20.對甲文第②段內容分析恰當的一項是()。(2分)

A.作者對“耕稼之事”的態度與孔子的觀點對立。

B.孔子拒絕樊遲之請是因為他認為耕種讓人受饑。

C.孔子曾釣魚、射鳥、打獵,而不善于耕種莊稼。

D.孔子認為,君子應該適時而耕,不避親自耕種。

21.可填入乙文方框處的一項是()。(1分)

A.因B.而C.則D.然

22.乙文畫線部分多用短句表情達意,請加以賞析。(3分)

23.甲乙兩文均以“守耕”為題,一“說”一“記”,寫法各有特色,請結合文本加以分析。(5分)

(五)閱讀甲乙兩文,完成第20—23題。(11分)

20.(2分)D

21.(1分)C

22.(3分)答案示例:畫線部分以簡潔明快的語言寫陳朝用出身豪門大族有豐厚的田產,卻

能夠超脫世俗,享受守耕隱居之樂,有力地強調了他能忍受紛繁炫目的外在誘惑,堅守本心,

充分表現對其以務農為本,堅守志向的贊賞和推崇。

評分說明:短句效果1分,表情達意2分。

23.(5分)答案示例:甲文因好友請記,借居室“守耕”之名贊賞沈翁力耕六十年而不輟,

引發讀者思考“君子之耕”與“君子之學”的關系,提出君子適時而耕,不避耕稼,能治理

耕者之事,并且應腳踏實地、不慕虛名,含蓄批評當世以“不耕”之名行安逸之實的現象,

重在議論。乙文借畫作題跋,描繪守耕隱居的場景,贊賞他坐擁田產依然堅守本心,豐富畫

作意蘊,引導讀者思考“耕”與“志”的關系:士應以農務為本,通過農業生產獲得生活所

需,能減少欲望,修養身心,崇尚學問,追求志向,融記敘、描寫、抒情、議論于一爐。

評分說明:“說”和“記”的寫法特色1分,兩文的具體分析各2分。

[25一模浦東區】

(五)閱讀下文,完成第20-22題。(11分)

①金君自明,其居第在淡之漠,不逾閾而川流可把也。自明隱居救授間,以臨以觀,而心有

契焉。因以川上名其書堂,而求予記之。嗟夫!昔者圣人之在川上,所為嘆夫水者,不在水也,在

乎道也。

②雖然,道固未易窺也。而川上之流水,則有足征者矣。水之流也,自旦至夜,未嘗息焉;

自朔至晦,未嘗息焉;自春至冬,術嘗息焉。豈獨水哉?于是觀諸日月、草木、鳥獸,亦猶水之前

者逝而后者續也。

③嗟乎,何以然乎?“維天之命,'於穆不已"天命不已,微之為草木鳥獸且猶然,而況

于人乎?性之在人也,誠而已矣。故日:誠者天之道也。夫惟圣人克誠,安得人人而圣哉?古之君

子,不睹亦戒,不聞亦慎。所以立其誠,而全在我之天也。獨之不謹,則有時而息矣。有時而息,

則誠之不至矣。誠之不至,則無以與天一矣;而人也曾水之不如矣。

④嗟夫,有志于道者,可不謹乎哉!由君子之學,進于圣賢之道,予未之能焉,抑不敢不勉也。

竊喜自明之有志,輒相與言之,儻有取于是,則請以為《川上書堂記》。

([明]蘇伯衡《川上書堂記》,有刪減)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老子》第八章)

【注】①這句話語出《詩經?周頌》,意指天命莊嚴美好,運行不止;2幾;接近。

20.下列選項中,對甲文第1段理解正確的一項是.()。1(2分)

A.金自明的宅邸瀕水,水勢不大且可涉水而過。

B..從明代起,此宅邸便成為教書人之隱居首選。

C.金君居住其間,臨水而觀的景象與內心契合。

D.金君修建書堂的地方即從前圣人嘆水的地方。

21.分析第3段的行文思路。(4分)

22.甲乙兩文都借“水”來闡釋“道”,但用意不同。請加以辨析。(5分)

(五)閱讀下文,完成第20—22題。(11分)

20.(2分)C

21.(4分)答案示例:第③段承接上文,指出天命莊嚴美好,運行不止(1分);然后提出人道

合乎天道(1分);而對人來說,“誠”就是人的天道(1分);最后提出立誠的途徑:必須慎獨,

不慎獨就無法立誠,自然也無法與天道合一(2分)。

22.(5分)答案示例:甲文從水流動不息的特點(1分),領悟到天道不息(1分),以《川上

書堂記》激勵有志于圣賢之道的求學者勤勉不息(1分),并深化對書堂命名的闡釋(1分);乙

文借水”善利萬物而不爭”的特點(1分),來論說人如果謙虛包容就能接近天道(1分)。(評

分說明:甲文3分,給到滿分為止;乙文2分)

[25一模奉賢區】

(五)閱讀下文,完成第20-23題。(11分)

①夫麟鳳與馨雉①懸絕,珠玉與礫石超殊,白日垂其照,青眸寫其形。然魯臣以麟為麝,楚

人以雉為鳳,魏民以夜光為怪石,宋客以燕礫為寶珠。形器易征,謬乃若是;文情難鑒,誰目易

分?

②夫篇章雜沓,質文交加,知多偏好,人英圓該。會己則嗟誦,異我則沮棄,各執一隅之解,

欲擬萬端之變,所謂"”也。

③凡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故圓照之象,務先博觀。無私于輕重,不偏于憎愛,

然后能平理若衡,照辭如鏡矣。是以將閱文情,先標六觀:一觀位體,二觀置辭,三觀通變,四

觀奇正,五觀事義,六觀宮商。斯術既行,則優劣見矣。

(《文心雕龍?知音》)

①窮經必專一經,不可泛鷲。讀經以研尋義理為本,考據名物為末。蓋自西漢以至于今,識

字之儒,約有三途:目義理之學,目考據之學,目詞章之學,各執一途,交相詆毀,余之私意,

以義理之學為先,義理明則躬行有要,而經濟有本。詞章之學,亦以發揮義理者也。考據之學,

吾無取焉矣,此三途者,皆從事經史,各有門徑,吾以為欲讀經史,但當研究義理,則心一而不

紛。是故經則專守一經,史則專熟一代,讀經史則專主義理,此皆守約之道,確乎不可易者也。

②若夫經史而外,諸子百家,汗牛充棟,或欲閱之,但當讀一人之專集,不當東翻西閱,如

讀《昌黎集》,則目之所見,耳之所聞,無非昌黎,以為天地間除《昌黎集》而外,更無別書也。

此集未已,斷不更易,亦專字訣也。

(《曾國藩家書?勸學篇》)

注:①磨雉:獐子和野雞

20.以下最適合填入甲文第②段空格處的一項是()(1分)

A.十目所視,十手所指B.東向而望,不見西墻

C.一人傳虛,萬人傳實D.愚者千慮,必有一得

21.對乙文第①段分析恰當的一項是()(3分)

A.讀經以義理為本,因為這是立身處世、治國安民的關鍵。

B.詞章之學,可能使義理的理解產生偏差,應當慎重對待。

C.考據之學,因為大家各持己見,眾說紛紜,所以難以取信。

D.讀史與讀經不同,讀史應當三途兼顧,不能有所偏廢。

22.甲文第①段論證手法頗具特色,請加以賞析。(3分)

23.甲乙兩文同在論述閱讀之道而觀點相反,請聯系文本對此加以分析。(4分)

20.(1分)B

21.(3分)A

22.(3分)運用了類比論證,“麟鳳與廛雉,珠玉與礫石”,這些形態差異明顯的物體,人們也

會混淆搞錯,那么文章的思想情感,人們自然也就更加難以區分了。以生活中的具體事物進行類

比,形象鮮明,增強了說服力。

23.(4分)甲文認為文學作品抽象而復雜,人們又各有偏好,所以為了公正評價作品,鑒別優

劣,提出了閱讀需要“博觀”(廣泛閱讀)的觀點。乙文認為閱讀最重要的是把握其中的義理,面

對書籍浩繁的經史子集,只有閱讀得專一,才能讀得深入,把握其中的義理,所以提出了“守約”

(專守閱讀)的觀點。因為甲乙兩文閱讀的最終目的不同,甲是為了更好地賞析品鑒,而乙是為

了更好地探究義理,所以提出了截然相反的觀點。

【25一模閔行區】

(五)閱讀下文,完成第20-22題。(11分)

名說

(宋)鄧牧

①世有好名之士,以其高天下者自負,恐天下之人挾其所長,有以軋己,于是毀之為不足道,

為不足與吾并,以表見其高。天下之人不堪其毀,爭起而毀之。其始也,求得美名,而終也,反

為天下之惡所歸。是不得取名之道也。是以古之君子道高而愈謙,德尊而愈恭,其于人也遏惡而

揚善,人之有善若己有之,唯恐其不得聞,而以為己所不逮。不幸聞人之過,則亦含容覆護,不

忍其不得為君子。故天下之人不堪其譽,爭起而譽之。其始也,雖若自貶,其終也,乃為天下顯

人,是得取名之道也。夫以口勝天下,天下之口不猶眾乎?

②或目:“吾道高矣,德尊矣,豈天下所得而強毀者?”

③日:“道誠高德誠尊者,決不至于善毀人,而善毀人未有不為道德之累也,奚其高且尊?”

④或日:“我誠善譽人,不幸人之毀己也。惡聲至,反之如何?”

⑤日:“不然。我之譽人也多,則人之譽我也亦多,一人之毀不足勝眾人之譽矣。夫善譽人者

于己為盛德,于人為令名,此之謂兩益。善毀人者于己為薄德,于人為惡名,此之謂兩損。兩損

兩益之間,其相去亦遠矣,不可不察也。”

20.對本文理解正確的一項是()。(2分)

A.“毀人”在文中是指敗壞他人名聲。

B.讀書之人應該摒棄求取名聲的動機。

(:與人交往的時候不妨多多貶低自己。

D經常夸贊別人于人于己都是有利的。

21.請分析第①段是如何批評“好名之人”的。(4分)

22.第③段是對第②段話語的反駁,請就其反駁的充分性加以評析。(5分)

20.D(“毀人”是指批評貶低)

21.通過指出其內心目的不純良(1分),外在表現刻薄(1分),最終結果事與愿違(1

分)等多角度批評“好名之人”,又借古之君子的謙恭反襯好名之人的淺薄(1分),通過

反問諷刺好名之人想以一人之口勝天下的可笑(1分)。

評分標準:可以從論證角度、論證方法、語言形式等角度分析,也可按照說理順序分析,

如好名者的心理動機和丑陋行為,事與愿違的效果,與古之君子的對比,反問強調。

22.第②段“好名之人”表達了兩個觀點:自己道高德尊(1分);天下人無法批評貶低道高

德尊的人(1分)。第③段對“道高德尊”這一自我評價進行了反駁(1分),但沒有反駁“道

高德尊的人不可能被批評貶低”這一觀點(1分)。且“道誠高德誠尊者,決不至于善毀人”

這一判斷缺乏有力的支持(1分)。

評分標準:對第②段觀點的概述2分。認為反駁不充分,可以從只反駁了“道高德尊”這一自

我評價,只有觀點,沒有論證,語言過于絕對等方面分析,給滿3分。認為反駁充分,可以從

正反對比說理的角度分析,最多給2分。

[25一模寶山區】

(五)閱讀甲乙兩文,完成第20—23題。(11分)

陸德明經典釋文三十卷

①我友葉林宗,篤好奇書古帖,搜訪不遺余力。每見友朋案頭一帙,必假歸躬自繕寫,篝燈

命筆,夜分不休。吾兩人獲得秘冊,即互相傳錄,雖昏夜叩門,兩家童子聞聲知之,好事極矣。

②林宗歿,予哭之慟,為文以祭之日:“昔我與君,定交杵臼。奇文同賞,疑義相剖。春日班

荊,夜雨剪韭。君書我書,我酒君酒。墊巾步履,頻煩往來,尺蹦問字,一日幾回。安榴之館,

酸棗之臺,握手談藕,私心徘徊。應氏樵蘇,龐家雞黍。互作主賓,莫辨豳汝。剪燭連床,共期

古處。陶陶尹班,永夕絮語……我初聞訃,如毒蓼辛。嗷然一哭,痛絕斯人。退筆棲床,鈔書盈

笥。摒當⑦殘帙,狼藉古字。問君囊篋,如是而已……”

③君亡來三十余年,遍訪海內收藏家,罕有如君之真知真好者,每嘆讀書種子幾乎絕滅乎。

④此書原本,從絳云樓北宋槊本影摹,逾年卒業。不惜費,不計日,毫發親為是正,非篤信

好學者,孰能之。君歿后,予從君之介弟石君借來。石君卓識洽聞,著史論甚佳,交予如林宗,

亦不可謂之兩人也。予述此書所自,而題語專屬林宗,或冀后日君托此書以傳,不至名氏翳如,

是予之愿耳。然予言不聞,何足為君重。且其傳不傳有數焉,聊以寫予哀而已。

[補]吳騫云:葉石君《金石文隨錄?跋唐李都尉文墓志》云:“右碑系正書,字類褚河南。

予于弱冠之年見此碑于友人家,旋有族兄羽遐購此碑貽林宗,林宗愛之如重寶,靳以示人。今思

當日愛護之風如昨日事。林宗所藏,變易于成殮之后。嗟乎!翰墨一藝文雅事,止可自娛,不可

貽厥,何造物之吝惜乃爾。”觀此跋,則林宗身后之寥落可想。遵王之慨,良有以也。故附載之。

(節選自錢曾《讀書敏求記》卷一上)

【注釋】①陸德明經典釋文三十卷:這是錢曾藏書的書名條目。錢曾,字遵王,清初藏書家。

比喻不計較貧富地位的朋友。③班荊:指朋友共坐談心。④樵蘇:砍柴刈草。⑤嗷(jido):同“叫”。

②杵白:⑥退筆:用舊的筆。。⑦摒當:除去,摒棄。。⑧貽厥:留傳,遺留。

20.第②段中粗體字“豳”是一個繁體字,找出其簡體字正確的一項。()(1分)

A.雨B.甭C.兩D.爾

21.結尾所說“遵王之慨”具體是指()。(3分)

A認為林宗死后讀書種子幾乎絕滅。

B林宗是否傳名后世只能交付命運。

C.林宗的收藏難以留存給他的后人。

D林宗生前努力換來身后貧困撩到。

22.第②段祭文中多化用前人詩句來表達作者與葉林宗的深厚情誼,請舉例分析。(3分)

23.文末補充校證者吳騫的一段文字,分析這段話對原文的作用。(4分)

(五)陸德明經典釋文三十卷(11分)

20.D(1分)

21.B(3分)

22.(3分)示例:1:“奇文同賞,疑義相剖”化用陶淵明“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描寫作者

與葉林宗圍繞藏書共同鑒賞、相互切磋的場景;表現了兩個志趣相投者的歡樂之情。

示例2:“夜雨剪韭”化用杜甫“夜雨剪春韭,新炊間黃粱”的詩句,寫出老朋友之間相互邀約、

熱情款待的場景,表現彼此淳樸而深厚的友情。(化用、情景、情感各1分。提及“何當共剪西

窗燭”、“契闊談也可。)

23.(4分)校證者吳騫的這段補文,引述葉石君一篇跋文,敘述葉林宗生前視若珍寶的古籍名

帖星散無存的事例;補充了關于葉林宗藏書的一則新材料;佐證了錢曾目睹葉林宗收藏狼藉、囊

篋空空的結局;認同錢曾之慨,加深了對葉林宗悲劇命運的同情。(補文大意、補充作用、佐證作

用、情感共鳴各1分)

【25一模崇明區】

(五)閱讀下文,完成第21-24題。(12分)

密游集序

葉燮

①古今有才人之詩,有志士之詩。事雕繪,工縷刻,以馳騁乎風花月露之場,不必擇人擇境

而能為之,隨乎其人與境而無不可以為之,而極乎諧聲狀物之能事,此才人之詩也;處乎其常,

而備天地四時之氣,歷乎其變,而深古今身世之懷,必其人而后能為之,必遭其境而后能出之,

即其片語只字,能令人永懷三嘆而不能置者,此志士之詩也。

②才人之詩可以作,亦可以無作;志士之詩即欲不作,而必不能不作。才人之詩,雖履豐席厚,

而時或不傳;志士之詩,愈貧賤憂戚,而決無不傳。才人之詩,古今不可指數;志士之詩,雖代

不乏人,然推其至,如晉之陶潛,唐之杜甫、韓愈,宋之蘇軾,為能造極乎其詩,實能造極乎其

志。蓋其本乎性之高明以為其質,歷乎小之常變以堅其學,遭乎境之坎凜郁怫以老其識,而后以

無所不可之才出之。如是乃為傳詩即為傳人矣。

③我友沈子云步,自少即善為詩,藻思捷發,綺麗要眇,稱于世久矣。予嘗讀其詩,謂其能

擅才人之席者也已。予老廢山中,云步謁選得一官之秦,去別余十年。一旦棄官歸來,訪余草堂,

出近詩一卷示余。余讀之而驚曰:“君之詩已不為才人之詩,而為志士之詩矣!”云步負雋才,掇

科名,期有所樹立,以擄其志,乃僅寄百里于數千里外沙殖荒涼之區,即卑之以展其簿書期會之

能,亦有不可得者。雖欲不拂衣以歸,安能耶?今觀其詩,見其所歷之地,皆周秦漢唐成敗興廢

之墟,昔賢英哲之所回翔,騷人羈客之所憑吊而永嘆者。其詩也,皆其撫心感魄之見于言者也。

予蓋太息于其志,知其有所不得不作,而決其為可傳矣。

④予與云步早歲通門之交。故知之最深,云步以詩序屬予,予不敢辭。為詳言其作詩之先后

所就如此以貽之。(有刪節)

19.第②段將“才人之詩”與“志士之詩”進行比較。請梳理文本內容,用自己的話完成以

下表格。(3分)

創作動機流傳情況結論

才人之詩可作可不作⑴(3)

志士之詩(2)即使地位低絕無不傳

22.對第①段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

A.才人之詩以描摹刻畫見長,但藝術性不高。

B.志士之詩抒寫一己之情志,故其感人至深。

C.采用對比手法,勾勒兩種詩歌的大致輪廓。

D.作者態度蘊于字里行間,更青睞志士之詩。

23.簡要分析第②段畫線部分在論證上的作用。(3分)

24.本文為他人詩集作序,寫法上別具一格,請結合本文內容作簡要賞析。(4分)

(五)閱讀下文,完成第21—24題。(12分)

21.(1)位高權重也有不傳(2)志之所至不得不作(3)詩歌因詩人而傳

22.A

23.作者列舉各朝代中成就最高且又耳熟能詳的典型詩人,論據具有代表性,論證更具有說服力;

借由不同時代典型詩人,從詩歌發展流變的宏觀角度論證詩人能夠在志趣修養上有很高造詣方能

在詩歌創作上有更高成就的觀點。

評分說明:論據典型性1分;論證的角度及作用2分。

24.本文開篇宕開一筆,論述“才人之詩”“志士之詩”的特征與區別,闡發“志士之詩”高于“才人之詩”

的道理。接著敘述沈云步的詩歌創作之路,指出其詩由“才人之詩”變為“志士之詩”。與前文議論

呼應,前后形成一種由一般到個別的關系,把沈云步詩歌放諸詩歌一般規律之下,自然傳達對其

詩作的文學價值的認可。同時,暗含對沈云步創作方向的指引,并傳達了自己的相關思想。

評分說明:前后內容概括2分;表達意圖分析2分。

【25一模虹口區】

(五)閱讀下文,完成第20—22題。(11分)

【甲】

①古之取天下也以民心,今之取天下也以民命。

②唐、虞尚仁,天下之民,從而帝之。不日取天下以民心者乎?漢、魏尚權,驅赤子于利刃

之下,爭寸土于百戰之內。由士為諸侯,由諸侯為天子,非兵不能威,非戰不能服。不日取天下

以民命者乎?

③由是編之為術。術愈精而殺人愈多,法益切而害物益甚。嗚呼,其亦不仁矣!

④蚩蚩之類,不敢惜死者,上懼乎刑,次貪乎賞。民之于君,由子也。何異乎父欲殺其子,

先給以威,后咯以利哉?

⑤孟子日:“我善為陣,我善為戰,大罪也!”使后之士于民有是者,雖不得上,吾以為猶土

焉。

([唐]皮日休《讀〈司馬法〉》)

【乙】

①物之所以有韜晦者,防乎盜也。故人亦然。

②夫盜亦人也,冠履焉,衣服焉;其所以異者,退遜之心、正廉之節,不常其性耳。視玉帛

而取之者,則日牽于寒餓;視家國而取之者,則日救彼涂炭。牽我寒餓者,無得而言矣;救彼涂

炭者,則宜以百姓心為心。而西劉則日:“居宜如是!”楚籍則日:“可取而代!”意彼未必無退遜

之心、正廉之節,蓋以視其靡曼、驕崇,然后生其謀耳。

③為英雄者猶若是,況常人乎?是以峻宇、逸游,不為人所窺者,鮮矣。

([唐]羅隱《英雄之言》)

【注】①蚩蚩:忠實的樣子。②西劉:指漢高祖劉邦。后文中的“楚籍”指項羽。

20.對甲文和乙文的內容分析恰當的一項是()。(3分)

A.甲文認為編寫兵法的目的是讓將領更好地指導士兵取得戰爭勝利。

B.甲文引用孟子的話是為了表明行軍打仗需要顧及普通士兵的安危。

C.乙文認為盜賊和常人不同點在于盜賊不具備退遜之心、正廉之節。

D.乙文認為劉邦和項羽推翻秦朝是由于內心貪慕奢華而尊貴的生活。

21.甲文第②段是如何展開論證的?請加以分析。(3分)

22.甲文和乙文均寫于晚唐藩鎮割據時期,分析兩文寫作意圖的異同。(5分)

(五)(11分)20.(3分)D

21.(3分)答案示例:甲文第②段從正反兩方面分別列舉了唐、虞尚仁并以此取得民心的事跡以

及漢、魏為奪取權力而不惜犧牲民命的做法,并且前后各用一個反問句將二者進行了對比,鮮明

有力地論證了“古之取天下也以民心,今之取天下也以民命”的觀點。

評分說明:舉例分析2分,點明對比1分。

22.(5分)答案示例:甲文和乙文在一定程度上都對當時藩鎮割據、民不聊生的社會現實表達了

不滿與批評。但又各有側重,甲文主要從“民心”的角度贊美古人施仁政取得天下的善政(“王

道”),鞭撻為了私利而不惜民命的殘暴統治(“霸道”);而乙文則從人性的角度揭露了那些被稱

為“英雄”的統治者虛偽自私的一面,并以此為例探討了物欲對人性的嚴峻考驗(或:倡導韜晦

遠禍的生存智慧)。

評分說明:相同點1分。相異點:甲文乙文各2分。

[25一模普陀區】

(五)閱讀下文,完成20—22題(11分)

【甲文】《老子》?第二十八章①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為天下谿,常德不離,復歸于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

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于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

歸于樸。樸散則為器,圣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

【注】①《老子》又稱《道德經》,傳世本共八十一章。②谿:通“溪”。③式:標準、榜樣。

④忒:過失、差錯。⑤樸:未加工的原木。⑥大制:最完美的治理。⑦割:傷害。

【乙文】張雄字說(節選)

〔明〕歸有光

①張雄既冠,請字于余。余辱為賓,不可以辭,則字之曰O

②聞之老子云:“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于嬰兒。”此言人有勝人之

德,而操之以不敢勝人之心。德處天下之上,而禮居天下之下,若溪之能受而水歸之也。不失其

常德而復歸于嬰兒,人已之勝心不生,則致柔之極矣。

③人居天地之間,其才智稍異于人,常有加于愚不肖之心。其才智彌大,其加彌甚。故愚不

肖常至于不勝而求反之。天下之爭,始于愚不肖之不勝。是以古之君子,有高天下之才智,而退

然不敢以有所加,而天下卒莫之勝,則其致柔之極也。口雄必能守其雌,是謂天下之溪。不能守

雌,不能為天下溪,不足以稱雄于天下。

20.可填入乙文方框處的一項是()。(1分)

A.雖然B.然則C.況且D.至于

21.古語有云:“聞名即知其字,聞字即知其名。”請推斷乙文第①段畫線處,作者為張雄所取

的字是以下哪一個,并說明理由。(4分)

①子溪②子柔③子德

22.甲乙兩文都反映“知雄守雌”的思想,但寫法有所不同,請結合以下補充資料探究其原因。

(6分)

說者,釋也,述也,解釋義理而以己意述之也。——吳訥《文章辨體》

20.B

21.取字應為“子溪”。作者先由張雄起名為雄''聯想到老子"守雌”的思想,進而借"知其雄,

守其雌,為天下溪”中的“溪”字,進一步闡發君子應像溪水能使水流都歸向自己一樣,保持德

崇禮謙、有容不爭的品性,文末又兩度提及“溪”字,回扣“為天下溪”之義,通篇圍繞“溪”

字寄托對張雄立身處世的美好希冀。

22.答案示例一:兩文寫法不同的原因在于文體樣式、目的意圖、交際情境等多個方面。先秦諸子

散文大都直接論說人生或治世的基本道理,甲文闡說義理的目的是在動蕩的局勢中,快速地傳播

自己的思想和政治主張,以吸引各國統治階層的關注,因此甲文這種簡短精要又富有抽象哲思的

寫法,更加符合當時的現實需求。乙文是一篇“說",這一文體以記敘、議論、說明來解釋義理、

陳述己意,作者為了使張雄及他人能夠更直觀地理解“知雄守雌”思想對于個人成長和社會交

往的意義,通過引用、對比等手法,將“知雄守雌”的抽象義理與對人性和社會現象的觀察與描

述結合起來,闡述了人應具備勝人之德卻持不敢勝人之心的義理,符合特定交際情境下的表達需

求。

答案示例二:甲文是先秦諸子散文的一種,闡說義理的對象是當時的統治者以及不同思想學派中

對道家思想感興趣的人士,文章抽象而富有思辨的寫法能夠引發各類讀者的思考,使之能夠根據

自己的理解去挖掘其中的智慧,既適用于廣泛的傳播,也便于進行深入的研究。乙文的寫作目的

并非單純重復《老子》“知雄守雌”的思想,而是要通過取字這件事,解讀經典義理在現實生活中

如何轉化為實際應用,因此在寫法上從問題現象的提出,到后果影響的分析,再到結論做法的總

結,循序漸進,達到規勸引導的目的。這體現了“說”這種文體經常以敘議結合的方式闡釋義理

的特點。

【25—模長寧區】

(五)閱讀下面材料,完成第20—22題。(11分)

①臣竊以常平倉始于漢之盛時,賤則貴而斂之,恐傷農也,貴則賤而散之,恐傷民也,雖唐

虞”之政,無以易也。而青苗2,者,唐衰亂之世所為也。所為青苗,苗青在田,賤估其直,收斂未

畢,而必其償,是盜跖寺之法也。今以盜跖之法,而變唐虞不易之政,此人情所以不安,而中外

驚疑也。

②伏惟陛下觀天地之變,罷青苗之舉,歸農田水利于州縣,追還使者,以安民心,而解中外

之疑。

(北宋?范鎮《請罷青苗法疏》,有刪節)

①臣伏睹近降中書札子四十道散下諸路,約束分俵&青苗錢,不得抑配工人戶,并召情愿者,

特申前詔耳,非臣前所奏之謂也。

②異時下戶之舉息者大率千家才數十百家,今又盡驅而予之錢,是天下之下戶皆舉息矣。天

下之下戶既皆舉息,則其心乃常恐乎公上之責其償而莫寧其志也。且始之予之也,則人莫不愿其

得;及責其償,則豈能如予之之愿乎?臣恐官縻一散,若貸糧之不時得收,文移愈密,而天下多

事矣。

③且富民有道,在于節費,節費有道,在于減兵,減兵有道,在于以漸。為之十年,則歲積

緡錢五百萬矣。積而不已,以之為國則國用足,以之治民則民力寬,何用遣使汲汲于聚斂而取怨

于天下之民乎?

④伏乞檢臣前奏,罷青苗錢,歸農田水利于州縣,而召還使者,則天下幸甚。

(北宋?范鎮《再請罷青苗法疏》,有刪節)

【注】①唐虞:即唐堯和虞舜的并稱,傳說中的上古賢君。②青苗:即青苗法,又稱常平新法。

每年青黃不接時政府給農民貸款貸糧,農民在夏秋兩季收獲時歸還,并繳納利息。③盜跖:春秋

末期大盜,相傳生性貪婪殘暴。④分俵:分施,分給。⑤抑配:強行攤派。

20對甲、乙兩文內容理解恰當的一項是()。(2分)

A.甲文認為,用青苗法代替常平倉,會導致國內外的驚疑和動蕩。

B.乙文認為,青苗法在實施時,是強制攤派的,皇帝應下詔約束。

C.甲乙兩文指出,青苗法的根本問題是從民間聚斂財富,容易造成民心不安。

D.作者認為,甲文所提主張已被采納了部分,因此再奏乙文,以便繼續申述。

21.分析甲文的論證方法。(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乙文就

廢止青苗法的奏請進一步論述了理由。請任選其中一條,從支持青苗法的立場寫一段話進行反駁。

(5分)

二㈤(11分)

20.(2分)C

21.(4分)答案示例:甲文將常平倉和青苗法相對比,指出常平倉調節物價,兼顧農事和百姓,

堪比堯舜的善政;而青苗法壓低糧價,又急于收債,是剝削百姓的盜跖之法。兩相對比,突顯兩

種政策差異之大,表明青苗法對百姓和朝廷都不利,應該停止。

評分說明:對比,1分;常平倉分析,1分;青苗法分析,1分;結論,1分。

22.(5分)

答案示例1:乙文指出青苗法擴大了舉息范圍,不僅貸款可能無法及時收回,追討時文書的繁雜

還會造成更多社會問題。這并不符合實際。首先,皇帝已下詔禁止強行攤派,舉息百姓多出于自

愿,舉息范圍未必擴大。其次,貸款貸糧的歸還都在收獲時,百姓已有償債能力,官府可以組織

有序收取。因此,乙文擔心的情況不會發生。

答案示例2:乙文認為,富民的方式在于節省開支,比如可以通過減兵來實現財富積累。這種看

法有失偏頗。首先,減兵雖然節約開支,但也會削弱國家的軍事實力,使國家面臨危險。其次,

財富積累需要“開源”和“節流”并行,不可有所偏廢。因此,所謂減兵以富民的對策,并不合

理。

評分說明:乙文理由概述,2分;反駁,3分。從其他角度反駁,也可酌情給分。

[25一模靜安區】

(五)閱讀下文,完成第20-22題。(10分)

萬工池記〔明〕虞德園

①萬工池在寺門列柏下,兩坊夾之。宋建炎以前,寺累遭回祿,鞠為荊墟。熙寧間,有善青

鳥術者云須鑿池以禳之。圓照本禪師乃募有力者萬人浚,未終日而成,故名池。

②古木傍蔭,根如虬龍,蟠擁石幾,良辰正晝,野筵山市,喧于都城。唯東畔退居,而三面

俱成游徑。時則爆竹鐘魚之遞響,酒戢伊蒲之各陳,麗人寂士,真俗通適,憩林投石,逸戲自娛。

乃若杖藜照影,披襟弄月,濠濮之想,特夕照曉鐘兩時許耳。今且潛通鄰沼,購以放生,移裁西

渚之藕花,宛承德水之蓮座。橋梁亭閣,他日更費萬工,當與兩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