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鷹潭市2025屆高三下學期第二次模擬考試語文試題及參考答案_第1頁
江西省鷹潭市2025屆高三下學期第二次模擬考試語文試題及參考答案_第2頁
江西省鷹潭市2025屆高三下學期第二次模擬考試語文試題及參考答案_第3頁
江西省鷹潭市2025屆高三下學期第二次模擬考試語文試題及參考答案_第4頁
江西省鷹潭市2025屆高三下學期第二次模擬考試語文試題及參考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江西省鷹潭市2025屆高三下學期第二次模擬考試語文試題及參考答案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現代文閱讀I(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材料一:創作并不是為細節而細節,細節的存在是因為細節具有提升作品品格的功能。人們也許會忘記作品的情節、人物,但會因一個典型細節而記住作品。細節的存在使人物形象的刻畫更為鮮活,這也是人們對細節意義的普遍性認知。《小二黑結婚》中的二諸葛、三仙姑等人物形象令人印象深刻,這與趙樹理善于捕捉并使用細節分不開。細節在某種條件下也往往會影響作品的結構。或者說,作者會設計一種類似于“中樞”意義的細節,并圍繞這一細節來展開作品。劉慈欣的《鄉村教師》中的鄉村教師讓孩子們背誦牛頓定律的細節是整個小說結構的重心。這種“宇宙巧合”的細節使人類與宇宙中的碳基聯邦發生了奇異的聯系,進而產生了拯救太陽系的功用。在很多情況下,細節會改變作品的藝術境界,使作品的品格發生變化。當然,這種變化可能是積極的,也可能是消極的。衡量的標準就在于對細節的使用是否合適。有一種情況是,細節的出現會對作品中的社會背景、人物命運等形成某種暗示或隱喻。茅盾的《子夜》中描寫吳老爺子從傳統的鄉下進入當時燈紅酒綠的上海立刻就暈了過去。這個細節充滿了象征意味,隱喻當時的中國社會也將面臨像吳老爺子一樣的命運。可見,細節使作品變得血肉飽滿、氣韻生動,具有真實的力量和超越真實的靈動。盡管并不是所有的優秀作家都重視細節描寫,但長于細節描寫的作家一定是優秀的,他們具有營造細節的天賦、才華,以及準確運用細節提升作品品格的卓越能力。作家首先要有藝術的敏感度。就是說作家對萬物所蘊含的藝術可能性要有敏銳的鑒別力、感受力。如果作家沒有這種敏銳性,對萬事萬物持冷漠、麻木、僵硬的態度,就難以發現藝術的細節。作家其次要有對生活的熟悉度。不熟悉、不了解生活,不知道人們是怎樣度過每一天的,就難以表現出活色生香、充滿人間氣息的生活,而細節正隱藏在這樣的生活中。細節可能是作家捻斷數根須后創造的,但最好的狀態是在熟悉描寫對象之后的從心所欲不逾矩,自然而然地表現出來。作家還要有表達的準確度。有的人認識到了細節的重要性,喜歡描寫細節但可能這些細節或者冗雜多余,或者與作品需要的藝術情境不符,或者張冠李戴,與人物的性格、精神品格相悖。這樣的細節描寫就是不妥的,甚至是失敗的。細節的準確度除了要體現人物的性格、價值觀之外,還要體現其生存的社會環境,包括經濟的、文化的與倫理的……只有準確的細節才能點石成金、錦上添花,使作品的品格得到升華,藝術的魅力得到強化。(摘編自杜學文《細節,無所不在又意味深長》)材料二:細節可以揭示出小說的秘密。小說是時間的藝術,如何在時間之流中呈現一定密度和頻次的細節,是小說藝術成敗的關鍵要素。在這里,所謂密度是指一個細節單元的體量,頻次主要是指相同或相似細節出現的頻率。一般而言,小說中的細節描寫越豐富越好,但這并不等于無原則的堆砌和羅列細節。匈牙利哲學家盧卡奇從其倡導的“總體性”出發,認為細節應該是情節之中的細節,應該是為了塑造人物、書寫命運而存在,否則就是“細節肥大癥”。所謂“肥大”不僅是細節的“量”的問題,還指細節所承擔的功能及其藝術效果。就人物塑造而言,作家常常采取外貌、語言、動作等細節描寫來塑造人物,但如果沒有抓住人物性格的關鍵特征,再多的細節也無法掩飾人物形象的模糊和空洞。“細節肥大癥”不僅是寫作技巧問題,還是以何種姿態來面對人、書寫人的寫作倫理問題。很多推理小說的細節描寫極其嚴密和精細,但很少能塑造出光彩動人的人物形象,根本原因還是沒有把人物作為統率故事、細節的靈魂。小說往往通過“細節的洪流”來成就別樣的小說藝術。所謂“細節的洪流”,是說“眾多細節不再是懸念或者宏大敘事拋棄的多余之物,相反這是一種歷史存在”。卡夫卡的《變形記》用大量細節精細地描述了格里高爾變成甲蟲之后的各種變化和感受,細節不為情節發展而設置,卻有力地表現了主人公艱難的生存境遇和體驗。如果沒有這些“細節的洪流”,讀者無法“原諒”一位不交待格里高爾“為何變”“如何變”的作者。小說藝術常常通過調節相同或相似細節的出現頻次來實現不同的藝術效果。美國文學評論家米勒在《小說與重復》中寫道:“對一部小說的闡釋,在一定程度上要通過諸如此類重復出現的現象來完成。”理解了這種“重復”與“頻次”,也就拿到了打開小說藝術的鑰匙。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中,奧雷里亞諾上校反復制作又銷毀小金魚的細節,似乎在象征著人類永不停息地勞作、永不停息地抗爭,但這種抗爭又是徒勞的。這個多頻次的細節描寫實現了制造懸念、推進敘事、前后呼應的效果。(摘編自李曉禺《細節揭示出小說的秘密》)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3分)A.細節能夠使人物形象刻畫更為鮮活,因此人物的細節越豐富,作品的藝術境界就越高。B.優秀的作家一定善于捕捉并使用細節,從而使作品有真實的力量和超越真實的靈動。C.細節的密度和頻次是小說藝術成敗的關鍵要素,因此小說中的細節描寫越豐富越好。D.很多推理小說犯了“細節肥大癥”,雖然細節描寫嚴密精細,塑造的人物形象卻不鮮明。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3分)A.作家在熟悉描寫對象后,將真實生活中的細節自然地呈現出來,這才是最好的狀態B.作家認識到了細節的重要性并對細節描寫感興趣,就會將細節描寫得既妥當又成功。C.作家只要具備藝術的敏感度、對生活的熟悉度、表達的準確度,就能夠寫出好作品。D.小說創作中的細節不為情節發展而設置,依然會表現主人公艱難的生存境遇和體驗。3.下列選項,不能作為論據來支撐材料二觀點的一項是()(3分)A.《紅樓夢》前八十回中林黛玉共哭了三十幾次,這一細節描寫,凸顯了林黛玉的性格。B.《百合花》中那條撒滿百合花的被子出現了三次,把年輕媳婦的成長表現地淋漓盡致。C.《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中多次出現風雪意象,每一次出現都是對前一次的延伸和發展。D.《哦,香雪》中出現的又土又落后的木質鉛筆盒,是來自邊遠地區的香雪的真實寫照。4.請根據材料一,概括細節具有哪些提升作品品格的功能。(4分)5.魯迅小說《祝福》中,四嬸對祥林嫂說“你放著罷”共出現了三次,分別是:“祥林嫂,你放著罷!我來擺。”四嬸慌忙的說。“祥林嫂,你放著罷!我來拿。”四嬸又慌忙的說。“你放著罷,祥林嫂!”四嬸慌忙大聲說。這一細節,顯示出了作者營造細節的能力,請結合兩則材料簡要分析。(6分)(二)現代文閱讀II(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9題。好游戲玩不長【意大利】卡爾維諾喬瓦尼諾和賽來內拉在玩打仗的游戲。那里有一處干涸的溪流,岸邊全是蘆竹,河床上都是些灰黃的磐石。既沒有敵人,也沒有那種會開始然后又會結束的真正戰斗。只需要踩著溪流沖到下面去,手里再握著桿蘆竹,照著腦子里浮現出的戰爭場面做就行了。蘆竹是各種武器:可以是刺刀,喬瓦尼諾在一片流著沙的河灘上做出撲到前面去襲擊敵軍的動作,同時發出一種從喉部出來的聲音;也可以是機關槍,他把它擱在兩塊礁石間的低坳處,然后把它從一頭轉到另一頭,震得直響。“紅十字!”他叫道,“你是紅十字的!快過來!沒看見我受傷了嗎?”到那時為止一直扮演地方機關槍的賽來內拉,跑向他去,在他的額頭上碾壓上一張薄荷的樹葉,充作膏藥。喬瓦尼諾猛地蹦起來,橫向拿著蘆竹跳開了,胳膊伸得老開。“轟炸機!轟炸機對準目標了!噴……轟隆!”然后就把一手的白礫石撒到賽來內拉的身上來。“你是正在行進中的敵軍汽車縱隊!我炸了你!”他們從頭到腳都濕了,在一段沙灘上滾了一會,喬瓦尼諾決定當坦克了,不行,她是坦克,他來當反坦克雷。他們又玩起了騎兵巡邏隊的交鋒,喬瓦尼諾撕開了他蘆竹上的葉鞘,并把它吹得直顫,還發出刺耳的嘶嘶聲。正是那嘶嘶聲作響時,出現了三個真正的士兵。溪流間有一片開闊處,山谷是一片傾斜成凹槽的草地,四下里散落著大叢的荊棘。兩個士兵的頭盔上扎著青綠的樹枝,肚子抵在地上,釘著鞋釘的鞋底垂直地頂在地上,另一個戰士戴著耳罩,正在鼓搗一臺卡帶式收音機,收音機上面還有一個環形大天線。兩個孩子,大氣不敢出一聲,拖著蘆竹尖,靠到一名戰士身邊。他正躺在草地上,舉著步槍,而頭盔,肩包,干糧袋,行軍水壺,手榴彈,防毒面具是一個壓在另一個之上地堆在他身上,就像是一場由不同物件構成的雪崩,把他給埋沒了,在所有這些東西上,是從一株含羞草上扯下并捆在一起的枝葉,樹枝上的裂縫露出了木頭的紅心,還有一片片被剝掉的樹皮。那個士兵,從地上把臉轉向孩子,幾乎都沒挪動頭盔,只把頭在頭盔里轉著,一直轉到把一面臉頰貼在地上。他的眼睛是灰色的,憂郁,唇間含著一片櫻桃葉。孩子們蹲伏在他身邊;蘆竹被他們戳在前面,和戰士的步槍平行。喬瓦尼諾說:“你們在打仗嗎?”士兵在地上蹭了蹭下巴,張開嘴唇,吹走了那片櫻桃葉,什么也沒說。他捏住喬瓦尼諾的蘆竹的頂端,一手拿過來,把它折彎,想弄斷它,但這是一根新出的蘆竹,它一層層嫩綠而柔韌的內里中裹的全是葉鞘,所以只是被折彎了,但并沒有斷裂開:這士兵不得不扭攪著它,并一條纖維一條纖維地把它撕斷。喬瓦尼諾看到那把武器就這么被糟蹋了,很不愉快,他對它很有感情,但那個士兵做這些舉動時花那么大的勁,搞得他也不敢說什么。在一段斜坡上,一棵桑樹投下蔭翳,桑樹底下,一把折疊椅上,坐著一位將軍。那是個臃腫的男人,用望遠鏡看著什么,用手絹拭去汗水,再把也沾上汗水的眼鏡用手絹擦干凈,還在膝蓋上一張攤開的地圖上指指畫畫的,喘著粗氣跟他的參謀長說著什么。“啊呀……敵人的炮火,”將軍說,“全部擊中了我們的人……啊呀……”他長滿了紅毛的短小手指在地圖上摩挲著,就像是肥大的毛蟲。“失去一些弟兄是很痛心的,但是……啊呀……位置……”參謀部的軍官們,以那種不舒服的姿勢坐在那里,把整個身子的重量撐在自己手上,有時也撐在前臂上,艱難地抵御著想躺在草地上、睡在太陽下的誘惑,同時還在將軍周圍表現出很活躍的模樣:在筆記本上寫著什么東西,跟隨著地圖上的調遣,他們好像在思量著每一處的環境因素,思量著那些掩護得糟糕的隊伍。“自然,什么時候能看到葡萄園了,”將軍說,“那就是我們的炮火把土地給燒焦了……就在那里,那個露天的地方……啊呀……你們看見敵軍的偵察所沒有?”“這在地圖上標本出來了,將軍先生,”一位軍官熱情地說,“‘農居區’……”但將軍沒有看地圖,而是繼續指著那個土丘,喬瓦尼諾和賽來內拉知道,那是老頭保烏洛的家,那個養蠶人的房子。孩子們看了一陣養蠶人的家,又看了一陣將軍在地圖上畫了一個叉的鉛筆。又響起一聲爆炸。喬瓦尼諾和賽來內拉驚跳起來,他們手中的蘆竹也就跟著互撞了一下。喬瓦尼諾和賽來內拉坐在地上,頭垂著,緩緩地扯起一簇簇的草。先前玩打仗的游戲很有意思,但現在,他們的腦袋里總想起那個唇間含著葉子的士兵那憂傷的眼神,想起了將軍抹掉了葡萄園與農舍的那毛茸茸的手指。喬瓦尼諾盡量去想還有沒有別的什么游戲,但在每一縷思緒之間,那些憂傷的眼睛和紅色的手指總是不時地回到他面前。他有了一個新主意。“一個新游戲!”他跳起來。那里有一堵被香忍冬爬得密不透風的墻。喬瓦尼諾拽著香忍冬的枝頭,拉下來長長的一條,把它向后拖著,同時還要注意不弄斷它,不把它從墻上拔掉。“你知道這是什么嗎?”“是什么?”“這是一根導火索,和威力無窮的三硝基甲苯炸藥相接,藏在軍團參謀部地下。”“那應該怎么做?”“你捂住耳朵。我要給導火線點火了,幾秒鐘以后,軍團就會爆炸了。”賽來內拉立刻塞住了耳朵,喬瓦尼諾做出點上一根火柴的動作,并把火柴送到導火索旁,然后發出嘶嘶嘶……的聲音,然后用那目光跟著那正在被火苗消耗掉的導火索走。“我們撲到地上去,快,賽來內拉!”他大嚷著,自己也用雙手捂住了耳朵,兩個人都俯下臉。“你聽見沒有?這轟隆聲真是可怕極了!軍團沒了。”喬瓦尼諾又拉過那攀緣植物的一根枝藤。“你知道這根導火索又是去哪里的嗎?是去參謀部底下的。”參謀部也被炸掉了。“現在你炸什么?”賽來內拉剛從地上爬起來就問。喬瓦尼諾不知道師后面是什么了。“我覺得不剩下什么了,”他說,“所有的都被炸掉了。”于是他們下到海灘邊,去做沙堡。(有刪改)6.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游戲中的戰爭敵我雙方、作戰方式和起止時間完全由喬瓦尼諾和賽來內拉自己掌握,這給他們帶來了無限的快樂。B.偶遇士兵的喬瓦尼諾問“你們在打仗嗎?”說明他并沒有真正見過戰爭,之前的“戰爭”完全來自自己的想象,故無法判斷士兵的行為是真實還是游戲。C.雖然對戰爭還處于混沌的認識,但養蠶人家的被毀和士兵憂傷的眼神給了喬瓦尼諾一絲觸動,所以在接下來的游戲中,他從之前漫無目的地玩,到有目標地“攻擊軍團參謀部”。D.因為目睹了真正戰爭場面的喬瓦尼諾和賽來內拉認識到了打仗的殘酷,所以再也不玩打仗游戲了,轉而開始去海邊玩做沙堡的新游戲。7.下列對小說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小說以“游戲”為線索,串聯起“河灘邊”“山谷中”“香忍冬墻邊”和“海灘上”四個場景中的事件,使小說在虛構和真實之間游走,不僅結構緊湊嚴密,而且凸顯了主旨。B.小說善于動作描寫,比如用“蹭”“張開”“吹”“捏”“折”“扭攪”“撕斷”等對士兵的動作描寫,既表現了士兵的無聊和對自由的向往,也表現了士兵內心的憂郁。C.小說多處運用心理描寫,比如喬瓦尼諾對士兵毀了他的蘆竹的不滿,他對養蠶人保烏洛的家被炸毀的震驚,都是通過心理描寫表現的。D.對將軍及其參謀的描寫,小說不僅運用了第三人稱的敘述,客觀地表現他們的神情和心理;還運用孩子獨特的視角,解構和丑化了他們的形象。8.理解題目“好游戲玩不長”的含義。(4分)9.有人評論卡爾維諾的戰爭小說是“小說游離戰爭,這種游離讓人感覺似乎和現實走遠了,從某種角度正是依靠這種游離才真正接近現實,讓人更加認識戰爭的本質”。結合本文,談談你對這個評論的理解。(6分)二、古代詩文閱讀(37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2分)材料一:王安石字介甫,撫州臨川人。其屬文動筆如飛,初若不經意,既成,見者皆服其精妙。友生曾鞏攜以示歐陽修,修為之延譽。擢進士上第,簽書淮南判官。舊制,秩滿許獻文求試館職,安石獨否。再調知鄞縣,起堤堰,決陂塘,為水陸之利;貸谷與民,出息以償,俾新陳相易,邑人便之。文彥博為相薦安石恬退乞不次進用以激奔競之風。尋召試館職,不就。安石議論高奇,能以辨博濟其說,果于自用,慨然有矯世變俗之志。于是上萬言書,以為:“今天下之財力日以困窮,風俗日以衰壞,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則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傾駭天下之耳目,囂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閭巷草野之間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為常,而無一旦之憂乎?愿監茍且因循之弊,明詔大臣,為之以漸,期合于當世之變。”后安石當國,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書。二年二月,拜參知政事。于是設制置三司條例司,命與知樞密院事陳升之同領之。安石令其黨呂惠卿任其事。而農田水利、青苗、均輸、保甲、免役、市易、保馬、方田諸役相繼并興,號為新法,遣提舉官四十余輩,頒行分下。安石性強忮,遇事無可否,自信所見,執意不回。至議變法,而在廷交執不可,安石傅經義,出己意,辯論輒數百言,眾不能詘。甚者謂“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罷黜中外老成人幾盡,多用門下儇慧少年。(節選自《宋史·王安石傳》)材料二:王安石以新法佐宋神宗治天下,而是非相乘,卒至于亂。說者謂靖康、建炎之禍,皆由所為,故追論之,若其奸有浮于章惇、蔡京者。嘻,此曲士之論也。說者曰:祖宗之法,不當變也。夫祖宗之法,誠不當變。然宋之祖宗,與三代之君何如?以三代之法,不能無弊,而有忠、質、文之變。宋之祖宗,豈有萬世不變之法哉?且慶歷之初,杜范諸公已有欲變之者矣。后此又數十年,弊當更甚。當時如呂正獻、蘇文忠輩,亦嘗欲變之矣。向使安石能待其學之既成,而后出圖天下之事,視其可變者變之,不可變者因之,有功則已不尸,無功則又集天下之公議,精思而熟講之,安見變法之非至理哉?而惜其不能待,故無成也。嗚呼,成敗豈足論人哉!(節選自方孝標《王安石論》)10.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賦分。(3分)文彥博A為相B薦安石C恬退D乞不E次進F用G以激奔競之風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尋”,不久,與《陳情表》中“尋蒙國恩”的“尋”意思相同。B.“囂”,使動用法,與《燭之武退秦師》中“既東封鄭”的“封”用法不同。C.“當”,主持、掌握,與《諫太宗十思疏》中“人君當神器之重”的意思相同。D.“誠”,確實,與《屈原列傳》中“楚誠能絕齊”的“誠”意思不同。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王安石早年拒絕獻文考取館職,體現了他不愿按舊制俗套獲取晉升,與其“慨然有矯世變俗之志”相呼應。B.王安石認為天下財力困窮、風俗衰壞的原因在于不知法度,不效法先王政令。如果效法先王政令的精神,就不會讓天下人驚駭、反對。C.有人將靖康、建炎年間的災禍歸咎于王安石,甚至覺得他比章惇、蔡京還奸惡,方孝標對此持否定態度。D.文中提到慶歷之初杜、范諸公及后來呂正獻、蘇文忠等輩也有變法想法,說明王安石變法得到了眾多有識之士的支持,具有廣泛的社會基礎。13.請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1)貸谷與民,出息以償,俾新陳相易,邑人便之。(4分)(2)王安石以新法佐宋神宗治天下,而是非相乘,卒至于亂。(4分)14.材料二方孝標認為王安石變法失敗原因是“其不能待”,請結合材料一分析王安石“不能待”的體現。(5分)(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的宋詞,完成下面小題鷓鴣天·重過閶門萬事非①賀鑄重過閶門萬事非。同來何事不同歸?梧桐半死清霜后,頭白鴛鴦失伴飛。原上草,露初晞。舊棲新垅兩依依。空床臥聽南窗雨,誰復挑燈夜補衣!【注】①這首詞寫于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年近五十的作者從北方回到蘇州,故地重游,悼念亡妻而作。15.下列對這首詞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開頭兩句點明詞人重回蘇州,想起過往不由悲嘆,奠定了全詞的感情基調。B.上片運用比喻修辭,詞人將自己比作遭霜打而半死的梧桐、白頭失伴的鴛鴦。C.下片“露初晞”與“新垅”形成鮮明對比,更讓詩人產生“物是人非”悲嘆。D.這首詞情深義重,詩人運用了比興的手法,豐富了情感表現,增強了詩歌的感染力。16.本詞與蘇軾的《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堪稱古代悼亡詞中的雙璧,同以真摯、沉痛見稱。請分析兩首詞在表達技巧上的相同之處。(6分)(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政治課上,李老師列舉了《赤壁賦》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來說明運動是絕對的,萬事萬物都是不停運動的。(2)《項脊軒志》中的“__,__”用以表現項脊軒書香滿溢,作者安居其內感到快意無比。(3)古詩詞中經常用“流淚”“哭泣”表現悲哀之情,或表達家國之痛,或表達離愁別緒,或表達相思之苦,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語言文字運用(18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題。當寒風席卷大地,枝頭葉落,有紅彤彤的果子掛滿樹梢,猶如紅燈籠一般。這就是國人熟悉的一種果實———柿子。柿子在我國有著悠久的種植歷史,夏季果實青綠,經霜變為橙紅,陸游詩中多次寫到柿子,如(1)“江村連夜有飛霜,柿正丹時橘半黃”“細篾絡丹柿,枯籬懸碧花”,可見柿樹在鄉間尋常可見、廣受歡迎。在中國文化中,因“柿”與“事”諧音,且柿蒂四面出萼,萼片呈心形,極像四個如意云頭:(甲)。柿蒂紋作為一種吉祥圖畫,常見于古代服飾、器物之中,文人墨客的詩畫吟詠中,也留下了柿子的許多身影。柿子入畫,最囑目的當屬南宋時代禪僧畫家牧溪所作《六柿圖》。此畫直接將六只柿子作為表現對象,畫面純樸,別無它物。畫家用簡逸的筆法、分明的墨色表現出空間層次,柿子錯落有致而不凌亂,透露出靜遠、淡泊的意味,看似隨意成圖卻引人暇思。明代畫家沈周的《荔柿圖》,亦是黑白水墨繪柿子的精品。畫家用清逸的筆墨,上繪荔枝枝條搖曳、果繁葉茂,下繪柿果兩顆,圓潤飽滿,一派碩果累累的景象。沈周與文微明、唐寅、仇英并稱“吳門四家”,這幅畫中無論是繪枝葉還是果實,用筆都具自然疏簡而勁健有力的特點,又兼牧溪禪畫的簡淡之風。荔柿,諧音“利市”,取賀喜祝吉之意,托物寄情,傳達著文人相贈時的美好祝愿。柿子色彩鮮明,形象飽滿,(乙)。①明憲宗朱見深所繪的《歲朝佳兆圖》,②被認為是現存作品中出現柿子形象最早的“歲朝圖”,③該圖繪鐘馗與一小鬼同行,④手持如意,⑤小鬼手托放著兩顆紅柿的果盤,⑥取驅邪納吉之意。明代宮廷畫家邊文進的《歲朝圖》中,古樸的銅壺內插著梅、蘭、山茶、水仙、天竺、靈芝、松、柏、柿子、如意十種,象征十全十美。此圖曾經清宮鑒藏,乾隆帝題詩曰:(2)“松柏梅茶蘭水仙,靈芝天竺間便娟。更看朱柿傍如意,名寓其然豈易然。”此外,明代陸治,清代蔣廷錫、陳書、鄒一桂等許多畫家所繪“歲朝圖”中,都有紅柿入畫,色彩妍麗,令人賞心悅目。又到歲末年初,在三九天里,品一品甜滋滋的柿子,賞一幅寄寓美好的水墨柿畫,心情也變得明朗起來。18.文中第三段有三處錯別字,請找出并加以改正。(3分)19.請在文中甲、乙兩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5個字。(4分)20.第五段劃橫線標序號的部分有兩處表述不當,請指出序號并做修改,使語言準確流暢,邏輯嚴密,不得改變原意。(4分)21.文中(1)(2)兩處都有引用,請任選一處,結合語段分析其效果。(3分)22.請分析文中兩處加點的“又”字在表意上有什么不同。(4分)23.閱讀下面材料,根據要求作文。(60分)有一種遺憾,是“我本可以”。品讀這句話,你有什么思考和感悟?請結合自身體驗,寫一篇文章。要求:自選角度,自擬題目:文體不限(詩歌除外),文體特征明顯;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襲,不要套作。參考答案1.D2.A3.D4.①通過刻畫鮮活的人物形象提升作品品格。②通過有效影響作品的結構提升作品品格。③通過正向(積極)改變作品的藝術境界提升作品品格。④通過使作品變得血肉飽滿、氣韻生動,具有真實的力量和超越真實的靈動性提升作品品格。(或者:細節會帶來暗示或者隱喻)評分標準:每點1分,共4分5.①三次“你放著罷”,相似細節中的細微的差別蘊含的價值與意義代表了作者敏銳的鑒別力、感受力。②作者平時非常了解、熟悉生活,有對生活的熟悉度,所以能讓細節自然呈現,與人物身份毫不違和。③作者用這一細節準確揭示了四嬸的價值觀,暗示了祥林嫂的生存環境,推動了情節發展,升華了作品的品格。(注:除了準確性這個要點必須答出之外,考生只要答出“價值觀”“生存環境”“情節發展”“升華品格”中的任意一個詞語即可給1分。)④作者合理把控這一細節呈現的密度和頻次,實現了推進敘事、前后呼應的效果。評分標準:每點2分,答出3點即可得滿分6分;每條要點1分,分析1分;注意第④點必須答出,前邊三點即使都答對只能得4分;意思對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可酌情給分。6.D7.A8.①表層含義是指喬瓦尼諾和賽來內拉玩戰爭游戲,玩得愉快時,因為碰到真正的戰爭而不得不中斷。②深層含義是指給世界帶來深重災難的戰爭在兒童眼里也像游戲一樣,并且終究會結束。(每點2分,共4分)9.①小說不斷地在孩子們的戰爭游戲和真實的戰爭之間擺動,更多的筆墨用于渲染孩子們的真正游戲,弱化真實的戰爭場面,使得文章似乎游離戰爭,遠離現實。②小說更多地以孩子的視角來看待真正的戰爭——人物滑稽、無能、隨意,也以孩子有限的知識認知來看待戰爭——炸完師部和參謀部一切就結束了,來解構戰爭,消解了戰爭的嚴肅性,表現戰爭的虛無性。③作家正是以文學的筆法畸輕畸重,旁逸斜出,來揭示戰爭的本質,體現了反戰的主旨。(每點2分,共6分)10.BDG句意:文彥博做宰相,因為王安石性情恬淡推薦他,請求破格提拔他,以此來遏制為名利而奔走競爭的風氣。11.B12.D13.(1)(王安石)把官谷借貸給百姓,百姓(秋后)加些利息償還,使官倉中的陳谷能夠換新糧,縣民也認為這很方便。(“俾”,使;“易”,交換;“便”,意動用法,認為方便。每點1分,句意1分,共4分)(2)王安石用新法輔佐宋神宗治理天下,然而對錯褒貶相互交織,最終導致了混亂。(“以”,用;“相乘”,相互交織;“卒”,最終。每點1分,句意1分,共4分)14.①性格果于自用、固執己見,未能廣泛吸收意見。②變法操之過急,極短的時間內,一下子全面鋪開。③言論激進,認為天災不足以畏懼,祖宗不足以效法,人們的議論不足以憂慮。(答對一點2分,兩點4分,答對三點5分,如有其它答案,言之成理亦可給分。)參考譯文材料一:王安石,字介甫,是撫州臨川人。他寫文章時下筆如飛,起初好像漫不經心,完成后,見到的人都嘆服文章的精妙。朋友曾鞏把他的文章帶給歐陽修看,歐陽修替他傳播美名。王安石考中進士,名列上等,任簽書淮南判官。按照舊制,任期滿后可以獻上文章請求考取館職,唯獨王安石沒有這樣做。兩次調動后,任鄞縣知縣,他興修堤堰,疏浚陂塘,使水陸交通得到便利;把官谷借貸給百姓,百姓秋后加些利息償還,使官倉中的陳谷能夠換新糧,縣民也感到方便。文彥博做宰相,因為王安石性情恬淡推薦他,請求破格提拔他,以此來遏制為名利而奔走競爭的風氣。不久朝廷召他考試館職,他不肯赴任。王安石議論高深新奇,善于用雄辯和旁征博引來輔助自己的觀點,敢于堅持按自己的意見辦事,慷慨激昂立下了矯正世事、改變傳統風俗的志向。于是向宋仁宗上萬言書,認為:“當今天下的財力一天比一天困乏,風俗一天比一天敗壞,毛病在于不知法度,不效法先王的政令。效法先王的政令,在于效法先王政令的精神。只要效法先王政令精神,那么我們推行的改革,就不至于驚擾天下人的視聽,也不至于使天下輿論嘩然,并且本來就符合先王的政令了。居官任職的人才已經不足,而平民百姓之中又缺少可用的人才,國家的托付,疆域的保護,陛下難道能夠長久地依靠上天賜予的幸運,而不考慮萬一出現禍患該怎么辦嗎?希望陛下能夠明察朝政中茍且因循的弊端,明文詔令大臣,逐漸采取措施,革除這些弊端以適應當前的世事變化。”后來王安石掌管國家政務,他所安排施行的政策措施,大體上都是以這份萬言書為依據的。北宋神宗熙寧二年二月,王安石被任命為參知政事。于是開設增置三司條例司機構,任命他與知樞密院事陳升之一并負責。王安石又讓他的同僚呂惠卿掌管相關事務。而后農田水利、青苗、均輸,保甲、免役、市易、保馬、方田等等變法相繼開始實施,號稱新法,派遣提攜推舉各類官員四十余人,分派頒布執行新法。王安石性格倔強剛愎,遇事不管對與錯,都堅持自己的意見,執意不肯改變。到議論變法時,在朝百官都持不能變法的意見,王安石陳述儒家經義,提出自己的主張,辯論起來動不動就是好幾百字,大家都駁不倒他。他甚至說天災不足以畏懼,祖宗不足以效法,人們的議論不足以憂慮。朝廷內外老成持重的人幾乎都被王安石解除官職了,他大量起用自己門下輕薄而有點小聰明的年輕人。材料二:王安石用新法輔佐宋神宗治理天下,然而對錯褒貶相互交織,最終導致了混亂。評論的人認為靖康、建炎年間的災禍,都是由他的所作所為引起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