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摘要:小麥是我國種植面積最大的一種農作物,在農業經濟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近年來,隨著農業結構的不斷優化,農業生產向現代化方向發展。隨著小麥種植規模的不斷擴大,小麥的品質和產量問題日益突出。以提高小麥產量與品質為目標,簡要分析了小麥高產栽培與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貫徹綠色發展理念,全面提高小麥產量與品質,促進我國現代農業的健康發展。關鍵詞:小麥;高產栽培;病蟲綠色防控梁山縣位于山東省的西南部,其氣候屬于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類型,四季特征明顯,具有顯著的溫熱、濕潤季節特點,適宜種植多種糧食作物,因此,該縣擁有豐富的農業資源,是該地區重要的農產品生產基地。梁山縣已啟動小麥綠色高質高效項目,積極推廣綠色高產技術在優質小麥栽培中的集成應用,以確保當地小麥生產能夠實現綠色、優質、高效的目標。1選用優良品種小麥品種的選擇是實現高產的基礎,其優良的籽粒品質對保障產量至關重要。在選擇品種時,應依據當地氣候、土壤等條件進行合理篩選。種子的選取應傾向于那些品質優異,單株生產力強,具有抗旱、抗病蟲害及抗風能力的種類。同時,購買種子時需確保選擇正規渠道,顆粒飽滿,色澤鮮亮,無病蟲害的種子。為了確保小麥的產量和質量,土地的選擇與規劃至關重要。通常小麥、玉米、花生、大豆等作物需進行輪作,以防止病蟲害的滋生。理想的田地應具備深厚的耕作層,豐富的有機質,良好的排水灌溉條件以及較高的地勢。如前茬作物為小麥,播種前需使用秸稈還田機械將其壓碎,確保秸稈長度不超過5cm。在完成破碎作業后,將秸稈散布于表土,通過翻耕使秸稈與土壤充分混合,形成優質的有機肥料,以增強土壤肥力[1]。播種前需進行全面的土地整理。深松和深耕是主要的耕作方式。在進行小麥田的深耕作業時,深度應控制在30cm以內,翻耕后應立即進行壓實處理。對于耕層淺、小麥易倒伏的問題,可采用深松機進行深層松土,每隔2~3年進行一次,以打破犁底層為主要目標。深松作業完成后,緊接著進行旋耕,使用旋耕機進行兩次翻耕,深度約為15cm。2合理選擇播種時間小麥生長對氣候、土壤條件要求嚴格。在冬季適度的低溫能促進小麥的分蘗和根系發育,但過低的溫度可能會導致凍害。春季回暖后,小麥進入快速生長期,需水量增大,此時需保持土壤濕潤,以利于抽穗和灌漿。在灌漿期,充足的陽光和適宜的溫度能保證小麥籽粒的飽滿度和產量。因此,種植戶需根據天氣變化,適時進行灌溉和病蟲害防治,確保小麥的豐收。在梁山縣由于獨特的地理氣候條件,這里種植的小麥產量高、品質優,深受市場歡迎。3注意種植密度在小麥生產的全過程中,科學選種與確定適宜播種時機固然是關鍵環節,然而,合理設定小麥種植密度也是不容忽視的重要一環。我們需避免片面追求產量而盲目增加種植密度,以免加劇小麥間的營養競爭,進而對產量與品質造成不利影響。在設定種植密度時,應首先運用科學方法精確計算種植面積,并據此科學確定總體產量指數,以實現產量最大化與品質保障的有機結合。針對梁山縣冬小麥的具體種植實踐,結合當年氣溫、土壤墑情等實際條件,我們確定適宜播期為10月初,并建議在10月15日前完成播種工作。播種量應控制在10~11kg/667m2的合理范圍內,以11.5~12.5kg/667m2為最優選擇[2]。若因特殊條件導致播種工作延誤,可依據延期時間適當提高播種量,原則上應確保每隔2d,增重0.5kg/667m2。同時,還需確保播種深度維持在3~4cm的適宜范圍內,以保障小麥的健康生長,最終實現優質高產的目標。4科學使用栽培技術梁山縣廣泛采用寬幅精量播種技術,該技術以22~26cm的行距替代傳統15~20cm的密度條播,實現更均勻的種子分布,增強養分供給,利于根系發展和分蘗,提高抗寒抗逆能力。同時,8cm寬的密度條播避免了種子過于集中導致的問題,防止苗弱和失墑缺苗。此外,該技術改善了植株個體和群體結構,延長生育期,提高光能利用率,增加穗數、千粒重和產量,減少無效分蘗,顯著提升了麥田的經濟效益。5施肥工作小麥的施肥主要依賴于氮素,而施用氮肥需考慮當地的具體環境。盡管同屬梁山縣的小麥生產區域,但種植戶們的耕地因種植不同作物,其土壤養分狀況存在顯著差異。因此,應依據當地農業部門提供的土壤養分監測結果,以及農作物生長表現,來判斷土壤中缺乏的特定營養成分,進而實施精確的施肥策略。配方建議:(N-P2O5-K2O)18-18-6、17-18-10或相近配方,18-18-6配方適于有效磷含量中等以上、速效鉀含量大于120mg/kg的地塊;17-18-10配方適于有效磷含量中等以上、速效鉀含量小于120mg/kg的地塊[3]。有效磷含量較低的地塊可配施磷酸二銨5kg/667m2。小麥產量水平400~500kg/667m2的地塊,建議施配方肥40kg/667m2,春季小麥起身期至拔節期追施復合肥(配方30-5-5或相近配方)25kg/667m2。產量水平500~600kg/667m2的地塊,建議施配方肥50kg/667m2,春季小麥起身期至拔節期追施尿素18~22kg/667m2。6田間管理在小麥種植過程中,田間管理環節也非常關鍵。為確保小麥在冬季前能夠獲取充足的生長積溫與適宜的土壤含水量,從而為培育壯苗及安全越冬奠定堅實基礎,必須適時進行足墑播種。進入冬季之前,需根據土壤水分狀況合理安排灌溉,此舉不僅可有效預防春季旱災,還能穩定低溫,進而提升作物的抗寒能力,確保小麥安全度過冬季。小麥發芽后,務必及時開展查苗工作,對未能正常出芽的種子進行補種,此環節同樣是田間管理的重要一環。補種完成后,需立即進行澆水作業。此外,若小麥出苗后遭遇降雨導致土壤板結硬化,必須迅速進行劃鋤作業。土壤板結不僅影響小麥根部對養分的吸收,還會降低土壤透氣性,嚴重時甚至導致根部腐爛。因此,務必及時控制土壤板結現象,以保障土壤透氣性,增強小麥的養分吸收能力[4]。若麥田在冬季前出現旺長現象,需及時采取壓制措施。一般而言,在返青期后進行1~2次壓制,以盡量控制基部節間長度,減少后期倒伏風險。7小麥病蟲綠色防控技術7.1農業防控農業防治策略,主要目標是提升作物對病蟲害的抵抗力,其理論基礎與高產栽培技術有諸多相似之處。該技術以其簡潔性廣為適用,常見于各種病蟲害的預防措施中,主要策略是將常規的旋耕操作替換為深度翻耕,要求翻耕深度超過25cm。經過多年的實地操作,我們觀察到每2年進行1次的深翻耕作能帶來顯著效益。首先,它能有效打破土壤表層,增加耕層深度,有利于作物的健康生長。其次,此做法能顯著改善土壤的保水、儲水、抗旱和耐澇性能。再者,深翻有助于土壤的自我改良,通過促進空氣中的氣體交換,加速土壤中氧氣和礦物質的分解。最后,深翻耕作也能有效降低雜草滋生和害蟲的危害,從而減少農作物的損失。7.2物理防控物理防控技術為一種應對小麥病蟲害的策略,其特點是既能有效消除害蟲,同時避免對小麥生長及生態環境造成影響。該技術的核心是利用害蟲的生物習性,將它們誘集到集中點,隨后進行消除。在實施這一措施之前,需對種植區域進行詳盡的調查,以確定主要的害蟲類型。若紅蜘蛛和麥葉蜂是主要的蟲害,鑒于它們晝伏夜出,且在夜晚對光線有強烈的趨性,可以在夜間使用特定頻率的振動燈,將麥田內的害蟲誘集到一起,進行集中捕殺。通常一次這樣的操作,就能顯著減少麥葉蜂和紅蜘蛛的數量。7.3化學防治7.3.1麥蚜麥蚜是小麥的主要害蟲,其危害主要表現為吸食植株的莖葉和嫩穗的汁液,導致籽粒變薄,千粒重下降,嚴重時可能造成超過20%的產量損失。相應的防治策略包括:每667m2用25%噻蟲嗪水分散粒劑10g+25%丙環唑乳油20ml+98%磷酸二氫鉀100g;采取10%的吡蟲啉可濕性粉劑10g,配合30%的醚菌酯30~50mL,以及98%的磷酸二氫鉀100g,兌水45kg進行噴霧處理,每7d噴灑1次,連續噴灑2~3次。若在蟲害發生后,田間害蟲數量仍然超出設定的控制標準,應進行第2次防治措施[5]。7.3.2小麥白粉病小麥白粉病系由真菌侵染所致,對小麥生產構成嚴重威脅。在病菌孢子隨風傳播至易感植株后,主要侵害小麥葉片,尤其是葉片前部,同時也連及葉鞘、莖干及穗部。感染初期,葉片上會出現灰白色微小病菌斑點,隨后逐漸擴展為圓形或橢圓形病斑,嚴重時,菌斑甚至可覆蓋整片葉片。隨著病情發展,病菌顏色由灰轉褐,并伴有小黑點出現。為有效防控小麥白粉病,需采取科學施肥、合理灌溉及加強田間管理等綜合措施,以培育健壯的小麥苗。在發病初期,建議采用每667m2可用20%的粉銹寧乳劑50mL,或15%的粉銹寧可濕性粉劑75g,兌水60~80kg進行噴霧防治,每隔7d噴施1次,連續噴施2~3次,以確保防治效果。7.3.3小麥赤霉病小麥赤霉病,又稱麥稈枯、爛麥頭、紅麥頭,是我國小麥生產中面臨的重要病害之一,其影響范圍廣泛,尤其常見于濕熱、多雨的溫帶地區。小麥赤霉病自出苗至抽穗期均可能發生,而穗腐爛則是其中最為嚴重的表現形式。在楊花期,病害首先會在穎片上顯現出水浸狀的棕色斑點,隨后斑點逐漸擴大,覆蓋整個小穗,導致小穗色澤變黃。當環境濕度較高時,病斑表面會形成一層淡紅色的膠狀灰斑,隨著病情發展,病斑上還會出現密集的藍黑色小顆粒,觸感凸起,谷粒因此變得干枯,并附著有白色至粉紅色的霉菌。小麥赤霉病菌具有較強的腐生能力,即便在小麥收獲后,它仍能在植株殘茬內存活,并依賴子囊殼、菌絲體及分生孢子在殘茬上越冬。赤霉病的產生往往源于種子攜帶的真菌,土壤中病菌數量過多也會加劇莖基部腐爛的風險。病菌在小麥抽穗至開花后期,即病殘體上子囊孢子形成的高峰期,具有最佳的侵染能力。乳熟期后,除非遇到特殊的晴朗天氣,否則小麥基本不會受到新的感染。當小穗受到感染后,在適宜的條件下,僅需3~5d便會顯現出發病癥狀。此外,晚熟型小麥以及不耐肥的品種,其發病情況通常較為嚴重。同時,地勢低洼、排水不暢、土壤黏重、氮肥過量、種植密度過大以及田間郁閉等因素,也會加劇病害的發生[6]。為有效控制小麥赤霉病,建議在小麥抽穗期和揚花期提前預防,如遇連陰雨,濕度大的天氣條件,采取及時有效的防治措施。可使用醚菌酯8g和甲基保利特10g,兌水15kg進行噴霧防治,并每隔7~15d進行1次噴灑,以確保病害得到有效控制。7.3.4小麥吸漿蟲主要以幼蟲形態對乳熟期的谷物進行侵害,吸取谷粒的汁液,導致谷殼癟縮和空殼現象,進而引起產量減少,通常產量損失可達10%~30%,在嚴重情況下甚至會上升到50%,大面積的農作物產量顯著下降,甚至可能出現絕收的情況。在孕穗至抽穗前的蛹期階段,可采取防治措施,使用3%的辛硫磷乳油1.5~2.5kg,與20kg細沙混合制成藥土,均勻撒在土壤表面,避免藥土接觸到麥葉。最佳施用時間應選擇在上午10點之后,地面無露水的時候。施藥后,應立即進行灌溉以增強防治效果。對于成株期,即抽穗至開花前,如果蛹期防治效果不理想或未在蛹期進行控制,需在成蟲期進行補救處理。每7d進行1次噴灑,連續2~3次,確保每株麥穗都被藥劑覆蓋,噴灑要全面且均勻,與此同時防治麥蚜、麥葉蜂等其他害蟲。7.3.5紅蜘蛛在小麥栽培過程中,紅蜘蛛是主要害蟲之一,常見于小麥抽穗階段,其生存策略包括吸取小麥的營養,導致葉片出現黃白相間的病斑,且隨著病情發展,最終引致植株黃枯死亡。尤其在干旱環境中,小麥遭受的蟲害程度顯著加劇,導致籽粒瘦癟,嚴重影響產量和品質。針對小麥紅蜘蛛的防治策略包括:在完成小麥收割后,應立即進行耕翻和清理工作,以減少越冬害蟲基數;利用冬春季的條件,采用碾壓、耙耱等方式,以窒息紅蜘蛛的方式進行控制;注重除草作業,特別是溝渠和田埂上的雜草,及時清除以防止紅蜘蛛的滋生;選擇抗蟲性強的品種,通過種子包衣技術增強小麥的抗蟲性;合理安排種植密度和時間,優化田間管理,以維持小麥的健康生長;利用紅蜘蛛的趨色性,每667m2設置25片黃板紙和籃板,能有效抑制害蟲數量;同時,重視生物防治手段,如利用真菌和昆蟲等,以實現對紅蜘蛛的高效控制。在紅蜘蛛病害嚴重時,可采用阿維菌素3000倍液、40%氧化樂果1500倍液和73%g螨特2000倍液進行2~3次的交替噴灑,時間間隔為2~3周[7]。8聯合收獲,充分晾曬此外,為了確保小麥的品質,我們還需要密切關注收割過程中的損失控制。操作人員應接受專業培訓,熟練掌握收割機的操作技巧,避免因駕駛不當導致的倒伏和破碎。同時,收割機的日常維護和檢查也不可忽視,任何小的故障都可能增加收割過程中的損耗。在收割過程中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分析2025年氫燃料電池汽車關鍵零部件國產化產業鏈整合與創新
- 工業互聯網平臺射頻識別(RFID)技術與智能物流配送系統的整合研究報告
- 2025HELI安徽叉車集團公司產品購銷合同
- 設備分級保養制度
- 社交電商裂變營銷:2025年用戶增長模式創新與實戰報告
- 新能源汽車廢舊電池回收利用技術革新與產業鏈優化研究報告
- 2025年在線教育平臺用戶增長與留存策略在線教育平臺用戶增長與留存策略可持續發展
- 運動品牌數字化營銷策略優化與用戶忠誠度提升報告:2025年分析
- 《虛擬仿真實驗課程與教學資源的設計、開發與應用研究》課題第二階段總結模版
- 智慧農業大數據平臺建設與農業金融服務融合研究報告
- 關于員工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 刑事案件模擬法庭劇本完整版五篇
- 2022年高考全國I卷數學高考真題(原卷版)
- 《商務英語閱讀》教學大綱
- 會計學畢業論文8000字-會計學論文范文8000字
- 小學教育畢業論文6000字范文
- 《愛心樹》-經典繪本省名師優質課賽課獲獎課件市賽課一等獎課件
- 初級家政服務員培訓烹飪篇課件
- 西游記搞笑劇本【五篇】
- 初中物理-第十二章簡單機械復習課教學課件設計
- 第七章聚乙烯醇纖維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