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一單元從中華文明起源到秦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與鞏固第2講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Contents教材幫讀透教材融會貫通史料幫突破重難提升素養高考幫研透高考明確方向練習幫練透好題精準分層目錄點擊此處添加小標題壹點擊此處添加小標題貳課程標準命題點考題取樣核心素養解讀通過了解春秋戰國
時期的經濟發展和
政治變動,理解戰
國時期變法運動的必然性;傳統政治秩
序的破壞2023江蘇T1;2022河北T1;2020全國卷ⅠT241.立足時空觀念,了解春
秋五霸和戰國七雄的相關
史實。課程標準命題點考題取樣核心素養解讀了解老子、孔子學
說;春秋戰國時
期的經濟2023全國卷乙T24;2023海南T1;2022廣東T1;2022江蘇T12.從唯物史觀的角度
理解戰國時期各國變
法的必然性。戰國時期的
變法運動2022全國卷乙T45;2021江蘇T1課程標準命題點考題取樣核心素養解讀通過孟子、荀
子、莊子等了解
“百家爭鳴”的局面及其意義。諸子思想2023新課標卷T25;2022湖南T1;2022山東T1;2021山東T13.從唯物史觀的角度
理解社會變革與百家
爭鳴之間的關系。命題分析預測1.分析:老子和孔子的思想、百家爭鳴是考查的重點,多注重
對諸子百家思想觀點的比較。2.預測:春秋戰國時期貴族政治變遷的趨勢、民族交融,農
業、手工業的發展可能成為新的命題點。
知識點一
列國紛爭與華夏認同1.列國紛爭表
現春秋五霸齊國、晉國、楚國、吳國、越國等先后建立了霸權。戰國七雄三家分晉、田氏代齊,形成了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個大諸侯國。結果周朝傳統的[1]
完全被破壞,周王室在公元前256年被秦國吞并。政治秩序
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紛爭的影響(1)災難:春秋戰國時期的戰爭造成了大量人員傷亡,給廣大人民帶來了災難和
痛苦。(2)進步:戰爭迫使各國進行富國強兵的改革,推動了社會轉型。(3)統一:戰爭中大國兼并小國,為國家的最終統一創造了條件。2.華夏認同(1)表現:春秋時期,中原各國自稱為“華夏”,在頻繁往來和密切聯系中,周邊民
族也產生了華夏認同觀念。進入戰國之后,戎狄蠻夷逐漸融入華夏族。(2)影響:華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鮮血液,更加穩定,分布更為廣泛。知識點二
經濟發展與變法運動1.經濟發展農業①生產工具進步:[2]
?農具開始使用,牛耕得到推廣。②興建水利工程:如都江堰、鄭國渠、芍陂。手工業分工更加細密,產品刻有生產者姓名,對質量負責。商業貨幣流通廣泛,各地涌現出一批人口眾多、商賈云集的中心城市,出現財
力雄厚的商人。鐵制2.變法運動(1)背景:①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經濟有重大發展。②戰國時期兼并戰爭日益劇烈。(2)典型代表:秦國的商鞅變法。目的富國強兵開始時間公元前356年主要內容政治[3]
?,實行二十等爵制,剝奪和限制貴族特權。推行縣制,縣的主要官員由君主任免。經濟[4]
,獎勵耕織;“廢井田,開阡陌”,授田于百姓;統一度量衡。文化燒毀詩書,制定法律,嚴刑峻法。獎勵軍功重農抑商主
要
內
容社
會管
理強制大家庭拆散為個體小家庭;登記戶籍,在民間實行[5]
?
?,互相糾察告發。意義商鞅變法順應歷史潮流,是戰國時期持續時間最長、涉及面最廣、改革
最為徹底的一次變法。它使秦國國富兵強,為秦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什伍連
坐
官僚制的最初建立通過戰國時期的變法運動,各國的政治制度由宗法分封制逐漸向專制官僚制轉
變。居于行政位置上的不再是擁有封地的世襲貴族,而是由君主任命、領取俸祿、
可隨時罷免的國家官吏。官僚制是中國古代王朝最主要的政權形式,其最初建立就
是在戰國時期。知識點三
孔子和老子孔子老子地
位儒家學派的創始人。道家學派的創始人。思
想內
容①核心觀念是“[6]
”。②主張統治者要“[7]
”。③主張恢復西周禮樂制度,承認制度
隨著時代變化應當有所改良。①樸素的唯物論:認為“道”是天地
萬物的本原,追求天人合一。②樸素的辯證法:認為事物存在著矛
盾,矛盾雙方可以相互轉化。③政治:主張順其自然,[8]
?
?。仁
為政以德無為而治
孔子老子教
育成
就①主張以“有教無類”的思想辦學,
推動了私學的發展。②對《詩》《書》《禮》《易》《春
秋》等文獻進行整理,后來這些文獻
成為儒家經典。—知識點四
百家爭鳴1.時代背景:春秋戰國時期,社會大變革。2.派別及其思想主要派別代表人物思想主張儒家孟子認為人性善,提倡“[9]
”。荀子認為人性惡,主張[10]
?。道家莊子崇尚逍遙自由。陰陽家鄒衍認為五行間相互促進又相互制約,提出了“相生相勝”理
論。墨家墨子提倡節儉,主張“[11]
”“非攻”“尚賢”。法家韓非主張以法為工具管理國家,控制臣民,體現了[12]
?
?的政治思想。仁政隆禮重法兼愛中央集權3.影響(1)百家爭鳴是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經濟發展、階級關系變化在思想領域內的反映,是
中國歷史上第一次[13]
?運動。(2)為新興的地主階級登上歷史舞臺奠定了思想理論基礎,成為后世中華思想文化的
源頭活水。思想解放
百家爭鳴的特點(1)迎合社會大變革的時代需求。(2)各學派之間既互相詰難、批駁,又彼此吸收、融合。(3)思想活躍,具有自由和創新精神。中國古代的三種治國思想
易錯
春秋時期諸侯之間的戰爭是奴隸主為爭奪土地和人口進行的爭霸戰爭;戰國時
期諸侯之間的戰爭是新興地主階級為實現統一而發動的兼并戰爭。情境1華夏認同中國之完成為一中國,當遠自春秋戰國時代開始。——錢穆
《民族與文化》
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錢穆為什么這樣說。[答案]春秋戰國時期,在長期的爭霸兼并戰爭過程中,戎狄蠻夷與華夏族相互交
融,華夏認同觀念形成。情境2春秋戰國時期生產力的進步在農業生產上,鐵制農具開始出現,牛耕逐漸推廣……使農作物產量呈現出上
升趨勢。技術進步和產量提高增加了公社農民在“私田”上勞動的興趣,公田逐漸
荒蕪不治。——摘編自張帆《中國古代簡史》鐵制農具、牛耕的使用對土地制度有何影響?[答案]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井田制逐漸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漸形成。情境3對商鞅變法的評價正是這個地處邊陲、被視為野蠻、落后的蕞爾小國,五百年后卻打敗了經濟高
度繁榮、文化異常發達的六個關東大國。——卜憲群等《中國通史》商君遺禮義,棄仁恩,并心于進取,行之二歲,秦俗日敗……功成求得矣,終
不知反廉愧之節,仁義之厚。——《漢書》結合材料,說說應怎樣評價商鞅變法。[答案]應全面地看待問題,既應看到商鞅變法提高了秦軍戰斗力和秦國國力,為
秦統一六國奠定基礎的一面,還應看到商鞅變法輕禮義教化,造成秦社會道義淡薄
的一面。情境4孔子思想的現實意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顏淵》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論語·為政》孔子的上述思想有什么現實意義?[答案]有利于協調人際關系、緩和社會矛盾、穩定社會秩序,構建和諧社會;有
利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概念
士階層先秦時期的貴族階層,也是古代四民(士、農、工、商)之一。春秋時期,士大
多為卿大夫的家臣,有的以俸祿為生,有的有食田。春秋末年以后,士逐漸成為統
治階級中知識分子的通稱。情境5韓非的中央集權思想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執要,四方來效。——《韓非子·楊權》萬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諸侯者,以其威勢也。——《韓非子·人主》結合材料說說韓非的主張在戰國時期的地位如何。為什么?[答案]受到重視。韓非子主張變法革新,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符合新興地主
階級富國強兵的要求,受到統治者推崇。情境6諸子的共同追求他們的思想之所以具有生命力,就在于他們具有共同的政治責任感,具有強烈
的歷史使命感,正是這種責任感和使命感驅使著他們直面現實的苦難,積極逆挽世
運,以圖天下大治。——摘編自桓占偉《百家爭鳴中的共鳴》結合材料說明諸子百家提出各種主張,要實現的共同目標是什么。[答案]將社會從混亂中救出,重塑一個有序的社會。
探究1戰國時期的諸侯變法材料一在經濟比較發達的諸侯國……奪權后的地主階級,隨著封建經濟的繼續發
展,在原有的基礎上不斷壯大。……邊遠地區的秦、楚、燕等國的社會經濟也發展
到相當水平,新興地主階級也逐漸壯大起來。然而這些諸侯國的政權仍然控制在舊
貴族手中。各國地主階級的普遍發展壯大及其與舊貴族的對立,必然導致政治上的
一場重大變革。這種變革,就是各國的變法運動。——摘編自劉煥曾、張文喜《新編中國古代史》材料二秦國地廣人稀,荒地比較多,所以商鞅把獎勵開墾荒地作為發展農業生產
的重點。法令規定:“僇力本業,耕織致粟帛多者,復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貧者,
舉以為收孥。”還規定商人必須向官府登記各種奴隸的名字和數目,以便官府攤派
徭役;提高市上酒肉的稅額,要讓稅額比成本高十倍;加重關卡和市場上的商品
稅,不準私自販賣糧食。——摘編自楊寬《戰國史》
材料主旨材料一反映了戰國時期各諸侯國變法的經濟、政治原因。材料二介紹了商鞅變法中的經濟措施。思考:(1)根據材料一,指出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紛紛變法的政治原因。試答:
?新興地主階級力量壯大,并與舊貴族爭奪領導權。(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
概括商鞅變法中經濟政策的特點并分析其意義。試答:
?
?
?特點:重農抑商,獎懲結合。意義:有利于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促進農業生產發展;有利于社會穩定;有利于提高秦國國力,為秦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
唯物史觀——戰國時期變法運動的必然性(1)生產力的發展是各國變法風潮出現的根本原因。鐵制農具和牛耕的出現與推廣是
生產力發展的顯著標志。生產力的發展促進了土地私有制的確立,進一步削弱了人
身依附關系,引起了社會階級關系的變化。(2)經濟基礎的變化對上層建筑提出了新的要求。封建地主與農民這兩個新興階級孕
育成長起來,他們要求打破束縛,進一步解放生產力。(3)各國激烈競爭的需要。各國新興地主階級為了發展封建經濟和政治,增強競爭
力,在激烈的兼并戰爭中勝出,紛紛在國內推行變法。(4)法家思想的推動。法家提倡順應形勢進行變革,主張以法治國,合乎當時社會發
展的需求,為各國推行變法改革提供了思想理論武器。背景都是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代替奴隸主土地國有制的基礎上進行的,新興地主階級與奴隸主貴族頑固勢力的矛盾越來越深。都是在愈演愈烈的兼并戰爭推動下產生的。歷史解釋——戰國時期各國變法的相同點目
的新興地主階級要求廢除奴隸主貴族的特權,發展封建經濟,建立地主階級統
治,對外爭取兼并戰爭的勝利。方
向都以法律形式廢除了奴隸主貴族在政治上和經濟上的特權,并且提出了發展
封建經濟、提高政府收入、建立地主階級統治等措施。性
質都是在法家思想指導下代表地主階級利益的封建化運動。影
響都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舊的奴隸主貴族勢力,鞏固了新興地主階級的統治。
歷史解釋——春秋戰國時期所孕育的統一因素政治局勢諸侯國間的爭霸和兼并戰爭,使諸侯國數目減少,形成統一的趨勢。各國的變法促進了舊制度的瓦解和新興地主階級統治的建立,商鞅變法中秦國勢力的強大為統一準備了條件。經濟基礎春秋以來社會生產力提高,各地社會經濟聯系加強,各諸侯國經濟交往頻繁,為統一創造了經濟基礎。思想理論法家理論的形成和發展為以后建立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奠定了基礎,為統一提供了理論武器。民族關系民族凝聚力增強,“華夷之辨”觀念相對淡薄,民族交融進一步加強。人民愿望長期戰爭給人民帶來深重災難,統一成為社會各階級的共同愿望。歷史解釋——商鞅變法對新興地主階級意志的體現(1)獎勵軍功:貴族無軍功不再授爵,提高了地主階級的政治地位和經濟實力,同時
打擊了奴隸主舊貴族的勢力。(2)推行縣制:是向建立中央集權制度邁出的重要一步,為打破“封國”、鞏固新的
土地所有制提供政治保障。(3)“廢井田,開阡陌”,授田于百姓:以法律形式確立土地私有制度,既廢除了奴
隸制的經濟基礎,又滿足了地主階級的經濟要求。(4)“重農抑商,獎勵耕織”:促進了封建經濟的發展,壯大了新興地主階級的
力量。探究2百家爭鳴材料中國歷史上的戰國時期出現了舉世聞名的百家爭鳴的文化局面,這是中國文
化發展史上輝煌的一頁。《辭海》對“百家爭鳴”的解釋是戰國時期學術界互相辯
爭的風氣,是當時社會變革和階級斗爭在意識形態上的反映,對當時文化學術發展
有極大的推動作用。這不僅是對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解釋,也是對它的評價,而這
樣的評價似乎并不恰當。應該說,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不是一時憑空出現的“風
氣”,其形成源遠流長。——摘編自薛國中《論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歷史條件》
材料
主旨材料展現了關于百家爭鳴局面出現原因的兩種觀點。思考:材料中出現了兩種關于百家爭鳴局面出現原因的觀點,你贊成哪一種觀點?
說明你的理由。試答:
?
?
?
?
?
?
?示例一贊成百家爭鳴是“戰國時期學術界互相辯爭的風氣,是當時社會
變革和階級斗爭在意識形態上的反映”這一觀點。理由:戰國時期,周王室衰微,
諸侯混戰,士階層崛起并追求實現“治國平天下”的愿望;奴隸制經濟崩潰,封建
經濟有所發展;新興地主階級要求廢除奴隸主階級特權。面對社會大變革,一批杰
出思想家相互辯爭,相互學習,各自提出關于自然、社會和人生的主張,形成了百
家爭鳴的局面。因此可以說,百家爭鳴是當時社會變革和階級斗爭在意識形態上的
反映。
?
?
?
?
?
?示例二贊成“百家爭鳴不是一時憑空出現的‘風氣’,其形成源遠流長”這一
觀點。理由: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出現,絕非偶然。夏商周三代,尤其是東周春
秋時期,為百家爭鳴局面的出現奠定了人才和思想基礎。春秋時期著名思想家孔子
和老子分別是儒家和道家的創始人,其思想也受到先代文化的影響,他們開創的思
想學派在戰國時期得到發展,可以說百家爭鳴不是一時憑空出現的“風氣”,其形
成源遠流長。
唯物史觀——百家爭鳴出現的歷史背景物質條件鐵器和牛耕的推廣,生產力的顯著提高。政治條件分封制和宗法制走向瓦解,社會處于大變革之中。階級關系士階層崛起,受到統治者重用,其代表不同階層提出自己的主張。教育發展私學興起,貴族壟斷教育的局面被打破。學術環境相對寬松,各派學者紛紛著書立說,議論時政。民族關系戰爭促進民族交融,有利于思想文化的繁榮。歷史解釋——諸子百家思想的相似性與差異性(1)相似性要求統一的思想由于諸侯分裂割據,人民渴望統一,諸子百家在自己的思想中都提出了統一的觀念。愛民思想法家的“愛民”是從法律與民眾的關系著眼;儒家的“愛民”是從仁政入手;墨家的“愛民”源于兼愛;道家則立足于“無為”。限制君權思想孟子強調天子不能為所欲為;法家提出法令高于君主,要求君主帶頭守法;老子認為統治者必須清靜無為,努力克制自己的欲望,切忌過分壓榨人民;墨子主張“尚賢”,在一定程度上有制約君權的作用。(2)差異性治國理念儒家主張“仁政”“德治”,反對嚴刑峻法;法家強調嚴刑峻法;道家主張“無為而治”。人與自然的關系荀子主張“制天命而用之”;老子和莊子則主張順應自然。人生態度儒家主張積極入世,強調社會責任;道家主張“逍遙”的人生態度,強調“超脫”;墨家提倡“非命”,即不從命;陰陽家主張“天命觀”。社會倫理觀孟子主張人性善,而荀子、韓非子主張人性惡。
家國情懷——諸子百家思想的現實價值(1)儒家的“仁政”思想對現代社會的安定具有積極作用,對今天倡導的人本理念具
有借鑒意義;“有教無類”的教育理念為今天推行全民教育、素質教育提供了重要
的理論依據。(2)道家的“無為”思想主張順應自然,對于增強環保意識,促進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具有現實意義。(3)法家的法治、變革思想,對于當今中國的法治建設具有借鑒意義。
(4)墨家的“兼愛”“非攻”“尚賢”思想,成為今天平等博愛、熱愛和平、尊重人
才的思想來源之一。
歷史解釋——春秋戰國時期國家的轉變(1)社會組織——血緣家族逐漸削弱:各國不同程度的變法,在很大程度上打擊了舊
貴族,貴族政治趨于解體;由于生產力的發展和家族的解體,個體小農涌現,一家
一戶的小農經濟成為國家的經濟命脈,編戶成為國家控制民眾的有效方式。(2)社會群體——士階層涌現:隨著貴族統治的瓦解,尤其是世卿世祿制度的廢除,
許多貴族逐漸沒落,必須依靠文化知識自食其力,與此同時庶人則通過各種方式上
升為士,士階層的流動為文化的進一步發展和交流提供了條件。(3)文化發展——百家爭鳴的文化盛況:由于官學向私學的轉換,加之定于一尊的政
權形式尚未出現,人們的思想處于活躍狀態,在總結前代文化的基礎之上,各家各
派提出了不同的思想命題和思想主張,思想文化的發展在這一時期達到前所未有的
盛況。(4)民族交融——華夏族的形成:西周以來比較固定的民族分布格局、族群關系被打
破,各民族的交融步伐加快,諸夏內部文化的交流、匯合,加之諸夏與其他少數民
族文化的交融,使得一個融合了諸族的華夏族逐漸形成,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
奠定了基礎。
命題點1傳統政治秩序的破壞1.[2023江蘇]春秋時期,晉國在兼并虞國等同姓方國時,也與無終戎等北方諸戎和
好,以免在同楚國爭霸過程中腹背受敵。這一現象表明當時(
D
)A.北方諸戎已融入華夏族B.政治權力下移至卿大夫C.楚國吳起變法成效顯著D.宗法政治體制遭到破壞D12345678[解析]結合所學可知,春秋時期,一些大的諸侯國擴張勢力,力圖號召和控制中
小諸侯國,確立其霸主地位,材料即是對此現象的反映,表明當時宗法政治體制遭
到破壞,D項正確;根據“也與無終戎等北方諸戎和好”可知,材料只能說明晉國
與北方諸戎交好,無法說明北方諸戎已融入華夏族,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權力下
移的相關信息,排除B項;材料中給出的時間是“春秋時期”,吳起變法發生在戰
國時期,排除C項。12345678命題變式2.[2023遼寧省實驗中學等三校模擬]《左傳·成公十一年》記載,晉國的郤至與周天
子爭田,周天子命屬下訟諸晉國。《左傳·僖公二十八年》記載,“衛侯與元咺訟”
于晉。衛國大夫元咺告衛侯殺人而發生訴訟,周襄王派王子虎審理此案,最后衛侯
敗訴。這樣的案例在《左傳》中有很多。這說明(
B
)A.土地國有制已瓦解B.統治秩序受到沖擊C.以法治國成為主流D.社會矛盾更加尖銳B12345678[解析]據材料“晉國的郤至與周天子爭田”可知,周天子的權威下降,據材料
“衛國大夫元咺告衛侯殺人而發生訴訟……衛侯敗訴”可知,卿大夫挑戰諸侯的權
威,綜上可知,春秋時期原有的統治秩序受到沖擊,故選B項;土地國有制瓦解于
戰國時期,材料時間為春秋時期,排除A項;材料不涉及治國理論問題,排除C項;
社會矛盾涉及多方面,僅由材料信息不能得出D項結論。12345678命題點2春秋戰國時期的經濟3.[2022廣東]考古材料是研究歷史的重要依據。下列選項中,材料與結論之間邏輯
關系正確的是(
B
)材料結論A內蒙古克什克騰旗出土商朝青銅器商朝的統治范圍到達內蒙古地區B山西晉國都邑遺址出土春秋早期的鐵器殘片春秋早期已經使用鐵器C湖北大冶古銅礦遺址出土東周時代的陶片大冶古銅礦的開采時間不早于東周D西安秦始皇陵兵馬俑坑出土鐵鏃(箭頭)秦朝軍隊主要使用鐵制兵器B12345678[解析]山西晉國都邑遺址出土春秋早期的鐵器殘片,說明春秋早期已經使用鐵
器,B項正確;內蒙古克什克騰旗出土的商朝青銅器可能是通過貿易等方式傳入當
地的,內蒙古地區不一定屬于商朝的統治范圍,排除A項;湖北大冶古銅礦遺址出
土東周時代的陶片,這不能說明大冶古銅礦的開采時間不早于東周,排除C項;西
安秦始皇陵兵馬俑坑出土鐵鏃(箭頭)不代表秦朝軍隊主要使用鐵制兵器,排除D項。12345678命題變式4.[2023大連模擬]戰國時期各國境內都有其他國家的貨幣。燕地出土有趙、韓、魏
的布幣和齊的刀幣;趙地出土有韓、魏的布幣和齊、燕的刀幣;巴蜀地區還出土過
燕國的刀幣。這反映了戰國時期(
B
)A.長途販運的興盛B.商品經濟的發展C.貨幣統一的缺失D.貨幣流通的廣泛[解析]貨幣是用于商品交換的一般等價物,材料中戰國時期各國境內都有其他國
家的貨幣,說明當時商品經濟發展,各國之間有一定的經濟往來,B項正確;長途
販運的興盛在明清時期,排除A項;材料強調戰國時期商品經濟發展,與貨幣統一
的缺失無關,貨幣流通的廣泛也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D兩項。B12345678命題點3戰國時期的變法運動5.[2021江蘇]有學者認為,《睡虎地秦簡·為吏之道》是供學習為吏者使用的識字課
本。其末尾附錄的兩條魏律(頒布于公元前252年)規定:商賈和經營客店者“勿令為
戶”,不分給他們田地、房屋;派其從軍,殺牛犒賞全軍時,不給他們肉吃。由此
可見(
D
)A.魏律成為秦吏準繩B.強制耕戰成效顯著C.秦國實行以吏為師D.抑商思想影響漸廣[解析]由對商賈和經營客店者“不分給他們田地、房屋;派其從軍,殺牛犒賞全
軍時,不給他們肉吃”可知,這體現了抑商政策;由這兩條魏律的頒布時間遲于商
鞅變法(開始于公元前356年)可知,其受到抑商政策的影響。由此可知,D項正確。D12345678命題變式6.[2023武漢武昌區質檢]春秋各國,宗室貴族相互傾軋,勝者對待失敗者最常用的
手段就是“分其室”;商鞅實行變法,“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內息者為禁”,將大家
族分為小家庭,一“室”變多“戶”,由官府析分登記。這一變化說明(
D
)A.分封制度不斷強化B.禮樂制度不復存在C.倫理道德日益敗壞D.社會轉型趨勢明顯D12345678[解析]解答本題需要重點分析變化后的內容,具體分析如下:春秋戰國時期,分封制度逐漸瓦解,排除A項;春秋戰國時期禮樂制度仍有一定的
影響力,排除B項;材料與倫理道德無關,排除C項。12345678命題點4諸子思想7.[2023新課標卷]荀子是戰國時期著名的儒家學者,他的學生韓非、李斯則是法家
學派代表人物。下列能代表三人在治國方略上共同主張的是(
A
)A.“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罰以禁之”B.“堯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C.“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D.“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A12345678[解析]荀子是戰國時期著名的儒家學者,他認為人性惡,主張隆禮重法;韓非、
李斯作為法家學派代表人物,均主張嚴刑峻法。三人在治國方略上共同主張的是重
刑罰,故A項正確。“堯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出自《孟子》、“道
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出自《論語》、“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
利,盜賊無有”出自老子的《道德經》,均不符合材料中重刑罰的治國方略,B、
C、D三項均排除。12345678命題變式8.[2021山東]儒家學派重視禮樂,宣揚“樂文同則上下和”;墨家學派認為樂“與
君子聽之,廢君子聽治”“與賤人聽之,廢賤人之從事”。這反映了兩者(
B
)A.文化取向的迥異B.政治立場的不同C.學術觀點的分歧D.生活態度的差異[解析]儒家學派代表的是統治階級的利益,墨家學派代表的是被統治階級的利
益,二者對“樂”的看法不同,反映出兩者不同的政治立場,故B項正確。B12345678
命題點1傳統政治秩序的破壞1.[2022河北]“太子”在周代是對天子、諸侯權位繼承人的稱謂。該詞在西周時期
青銅器銘文和其他文獻中絕少見到,而在春秋時期開始頻繁出現。這一現象(
D
)A.反映社會尊卑有序B.表明分封制逐漸瓦解C.體現權力過渡平穩D.說明宗法制遭到破壞D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解析]西周時期實行嫡長子繼承制,默認嫡長子為太子,不需要明示,故“太
子”一詞在西周時期青銅器銘文和其他文獻中絕少見到;而春秋時期,“太子”一
詞開始頻繁出現,說明太子并非法定,宗法制遭到破壞,爭奪“太子”之位的現象
較多,故D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宗法制遭到破壞,而不能反映社會尊卑有序,故A
項排除;繼承問題與分封制沒有直接關系,故B項排除;材料體現的是對“太子”
之位的激烈爭奪,而無法體現權力過渡平穩,故C項排除。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2.[2020全國卷Ⅰ]據《史記》記載,春秋時期,楚國國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級,遭
到周桓王拒絕。熊通怒稱現在周邊地區都歸附了楚國,“而王不加位,我自尊
耳”“乃自立,為(楚)武王”。這表明當時周朝(
D
)A.禮樂制度不復存在B.王位世襲制度消亡C.宗法制度開始解體D.分封制度受到挑戰[解析]根據材料可知,楚國周邊地區歸附楚國后,楚國國君要求周王提升爵位等
級被拒,隨后自封為武王,這說明分封制度受到挑戰,故D項正確。春秋時期禮樂
制度走向瓦解,但當時這一制度仍然存在,故A項錯誤。材料沒有涉及王位世襲制
度,且王位世襲制度并未消亡,故B項錯誤。C項由材料得不出來,排除。D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3.[2021重慶]西周、春秋時期的“家”,多為一個政治單位,與國對稱,即孟子所
謂“千乘之國”“百乘之家”;戰國至秦漢時期,“家”成為一個社會生產、生活
單位,即史書中所謂“編戶齊民”。出現這種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A
)A.分封制的瓦解B.法家思想的發展C.宗法制的建立D.儒家思想的影響[解析]西周、春秋時期,分封制下,諸侯建立國,卿大夫建立家,所以“家”是
一個政治單位;而戰國至秦漢時期,隨著分封制的瓦解,“家”成為一個社會生
產、生活單位,其已經不再具有政治意義,A項正確;材料中“家”的變化與法
家、儒家思想無關,B、D兩項均排除;宗法制建立于西周時期,且與材料中所述現
象無關,C項排除。A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命題點2春秋戰國時期的經濟4.[2022江蘇]據學者考證,春秋末年,陳國司徒轅頗向封疆內所有的田地征取賦納。轅頗遭到擁有一定數量田地的國人驅逐,逃亡到鄭國。這一考證可以說明(
C
)A.官僚政治的腐朽B.貴族與農民階級矛盾尖銳C.土地制度的變動D.諸侯權威遭到卿大夫挑戰C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解析]由“春秋末年,陳國司徒轅頗向封疆內所有的田地征取賦納”可知,轅頗
的措施類似于魯國的“初稅畝”;由“遭到擁有一定數量田地的國人驅逐,逃亡到
鄭國”可知,當時陳國已經出現土地私有化的現象,C項正確。春秋時期實行的依
然是貴族政治而非官僚政治,A項錯誤。春秋時期的“國人”不屬于農民范疇,B項
錯誤。材料中的改革措施與挑戰諸侯權威無關,D項錯誤。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5.[2023海南]據《史記·周本紀》載,周武王率戎車三百乘,虎賁三千人,甲士四萬
五千人,以東伐紂。而戰國晚期,秦、齊、楚等諸侯國都擁有人數近百萬的軍隊,
連七國中最小的韓國也有三十萬兵力。這一變化主要是因為(
B
)A.軍事理論的形成B.生產方式的變革C.政治制度的演進D.地形地勢的利用B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解析]
A項材料強調的是西周王室軍隊人數與戰國諸侯軍隊人數的對比,反映的是
諸侯力量的不斷強大,分封制逐漸走向瓦解。軍事理論用于指導戰爭,
無法解釋軍隊人數變化的原因。×B項根據材料信息可知,到了戰國晚期,就連七國中最小的韓國也有三十萬
兵力;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春秋戰國時期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動了生
產力的進步和生產關系的變革,而這又進一步推動了社會經濟的發展,
從而促進了人口的迅速增加,為軍隊人數的增加提供了條件。生產方式
包括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故生產方式的變革是材料所述變化的主要原
因。√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C項春秋戰國時期是社會轉型時期,舊制度如分封制、宗法制走向瓦解,新
制度如官僚制逐步形成。諸侯國力量的強大是推動分封制等舊制度走向
瓦解的重要原因,故政治制度的演進是材料所述現象帶來的結果而非原
因。×D項地形地勢的利用與材料反映的軍隊人數的增加無直接關聯。×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6.[2023全國卷乙]孟子說:“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歲)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
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歲)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
無饑矣。”這一觀點所依托的時代背景是(
C
)A.休養生息政策的實施B.井田制度的繁榮C.農業生產技術的發展D.商業活動的衰退C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解析]孟子生活在戰國時期。春秋戰國時期,鐵農具的出現和牛耕的逐漸推廣,
提高了社會生產力。伴隨著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確立,以一家一戶為單位男耕女織的
小農經濟逐步形成。小農經濟下,農民努力提高耕作技術,實現自給自足。由此可
知,孟子提出材料中觀點的時代背景是農業生產技術的發展,故選C項。漢初統治
集團尊奉黃老無為思想,采取休養生息政策,排除A項;戰國時期,井田制趨于瓦
解,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商業的有關信息,且戰國時期區域性的商業貿易繁榮,
排除D項。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命題點3戰國時期的變法運動7.[2022全國卷乙,9分](節選)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商鞅變法,嚴懲百姓私相斗毆行為,獎勵軍功,授以爵位田宅,養成“民勇
于公戰,怯于私斗”的風氣,秦國的軍隊幾乎戰無不勝,統治區域不斷擴大,被當
時六國人稱為“虎狼之國”。荀子曾訪問秦國,他認為秦國管理有效,承認秦國軍
隊戰斗力強悍:“齊之技擊,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銳
士。”但他認為按商鞅之法組建的秦國軍隊,“隆勢詐,尚功利”,無禮義教化,
“干賞蹈利”(求賞逐利),只能稱之為“盜兵”。“尚功利之兵,則勝、不勝,無
常”,不能與春秋時齊桓公的軍隊相比,更不能與商湯王、周武王那樣的仁義之師
相提并論。——摘編自《荀子》等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荀子稱商鞅變法后的秦國軍隊為“盜兵”的原
因。(9分)[解析]可從商鞅變法的內容及影響、荀子本人的立場等角度分析。[答案]
原因:秦國變法強調獎勵軍功,使軍隊形成尚功利的風氣;秦依靠軍事
力量侵吞別國,不斷擴大統治區域;秦國軍隊缺乏禮義教化;荀子是儒家學派的代
表,主張仁義之師。(9分)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命題點4諸子思想8.[2023全國卷甲]西周分封制下,諸侯國君爵位由高到低稱為公、侯、伯、子、
男,楚國先祖在西周初被封以“子男之田”,春秋時期,楚國國君自稱為王,稱霸
中原,爭當華夏盟主,孔子編撰《春秋》,仍堅持稱楚王為“楚子”。孔子此舉目
的是(
C
)A.實錄歷史事實B.提升周王權威C.維護等級秩序D.強調文化差異C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解析]A項春秋時期楚國國君自稱為“王”,孔子并未實錄歷史事實。×B項孔子的目的是維護分封制下的等級秩序,不是為了提升周王權威。×C項楚國先祖在西周分封制下被封以“子男之田”,體現了分封制下的等級秩序。春秋時期,隨著楚國實力的增強,楚國國君自稱為“王”,而孔子仍稱楚王為“楚子”,這說明孔子盡力維護分封制下形成的等級秩序。√D項材料未涉及楚國與中原的文化的比較,無法體現文化差異。×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9.[2021海南]《論語·子罕》有曰,“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這反映
了孔子(
C
)A.具有尊卑等級的觀念B.擁有博愛節儉的美德C.秉持不偏不倚的態度D.達到清靜無為的境界[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孔子戒絕四種毛病:不主觀臆測,不絕對肯定,不固執
己見,不自以為是。由此可知,孔子秉持不偏不倚的態度,C項正確。材料體現不
出尊卑等級,A項錯誤。博愛節儉是墨家的思想主張,B項錯誤。清靜無為是道家的
思想主張,D項錯誤。C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0.[2021河北]《史記》記載:“夫周室衰而《關雎》作,幽厲微而禮樂壞,諸侯恣
行,政由強國。故孔子閔(憫)王路廢而邪道興,于是論次《詩》《書》。”這一記
載說明,孔子編訂《詩》《書》意在(
B
)A.加強君主集權B.恢復周禮C.宣揚禮法并用D.發展私學[解析]材料的意思是,周王室衰微時,諷刺時政的《關雎》就出現了;周厲王、
周幽王的統治衰敗,禮崩樂壞,諸侯便恣意橫行,政令便由勢力強大的國家發布。
孔子擔憂王道廢弛,邪道興起,于是編訂《詩》《書》。由此可知,孔子編訂
《詩》《書》的目的在于恢復周禮,故B項正確。B[解析]材料的意思是,周王室衰微時,諷刺時政的《關雎》就出現了;周厲王、
周幽王的統治衰敗,禮崩樂壞,諸侯便恣意橫行,政令便由勢力強大的國家發布。
孔子擔憂王道廢弛,邪道興起,于是編訂《詩》《書》。由此可知,孔子編訂
《詩》《書》的目的在于恢復周禮,故B項正確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1.[2021全國卷甲]老子認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
禮”。孔子則說,“不學禮,無以立”,要“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
禮勿動”。這反映出,當時他們(
A
)A.反思西周的禮樂文化B.迎合封建貴族政治訴求C.主張維護夏商周制度D.得到統治者的積極支持[解析]由材料可知,老子認為“禮”是道德、仁義淪喪的產物,而孔子認為
“禮”是為人處世的規范和維護社會秩序的工具,二者在反思西周禮樂文化這一共
同基礎上,各自提出了對“禮”功用的認識,故選A項;老子對“禮”持否定態
度,也不主張維護夏商周制度,無法迎合封建貴族的政治訴求,他與孔子的思想也
難以得到統治者的積極支持,故排除B、C、D三項。A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2.[2022全國卷甲]漢晉時期有多種文本記載,帝堯之時,“天下太和,百姓無
事”。有老者“擊壤”而戲,圍觀者稱頌帝堯。老者歌云:“吾日出而作,日入而
息,鑿井而飲,耕地而食,帝何德于我哉!”上述記載所體現的政治理念最接近
(
B
)A.孔子B.老子C.韓非D.墨子[解析]據材料“天下太和,百姓無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地
而食”可知,這與道家無為而治、順其自然的政治理念最接近,B項正確。孔子在
政治上主張以德治國,與材料主旨不符,A項排除;韓非在政治上主張實行法治、
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與材料主旨不符,C項排除;墨子在政治上主
張“尚賢”“非攻”,與材料主旨不符,D項排除。B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3.[2021天津]孔子認為“身正”是為政者的重要品質,“不能正其身,如正人
何?”韓非子主張立法者“不游意于法之外,不為惠于法之內”。他們這是倡導統
治者(
C
)A.推行仁政B.以法治國C.規范行為D.監督民眾[解析]孔子強調為政者要身正,韓非子強調立法者要遵守法律,二者分別從道德
方面、法律方面倡導統治者規范自己的行為,故C項正確。C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4.[2020江蘇]墨子提出治理天下應當像大禹那樣“使勞者得息,亂者得治”,認為
察“圣王之事”得“觀其中國家百姓人民之利”。由此可知,墨家學派能夠興起的
主要原因在于(
B
)A.恢復前代禮樂制度B.代表下層平民利益C.強調社會等級和諧D.適應兼并戰爭需要[解析]根據“使勞者得息,亂者得治”“觀其中國家百姓人民之利”可知,墨家
學派主張關注普通民眾的利益,其能夠興起的主要原因在于它代表了下層平民利
益,故B項正確。孔子主張恢復禮樂制度,排除A項;儒家強調社會等級和諧,排除
C項;法家主張加強君主專制和中央集權,適應了兼并戰爭的需要,排除D項。B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5.[2022湖南]儒家起于魯,傳布于齊、晉、衛;墨家始于宋,傳布于魯、楚、秦;
道家起源于南方,后在楚、齊、燕有不同分支;法家源于三晉,盛行于秦。這
(
C
)A.促進了政治統一B.維系了“學在官府”的局面C.沖擊了貴族政治D.導致了各諸侯國之間的矛盾C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解析]諸子百家的出現與士階層的活躍有關。士原本是統治階級的最底層,東周
后期成為知識階層并受到公卿大夫的倚重。他們學識淵博、志向宏大,政治參與意
識強烈。他們彼此辯駁,思想逐漸交融,百家爭鳴的局面逐漸形成,這一局面的出
現沖擊了貴族政治,C項正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分別產生于不同的地區,
傳播的區域既有重合也有不同,這就導致有的地區多種學派共同存在,有的地區只
有一種學派,這樣發展的結果是各諸侯國的思想并不統一,而思想不統一是不利于
政治統一的,排除A項;春秋時期私學產生,打破了“學在官府”的局面,B項排
除;各家各派針對社會亂象提出了自己的主張,以迎合各國君主進行爭霸的需要,
D項因果關系顛倒,排除。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6.[2022山東]戰國時期,法家兩大派之一的田齊法家主張“君臣上下貴賤皆從
法”“群臣不用禮義教訓,則不祥”。這反映其思想特點是(
A
)A.尚法存禮B.尊法敬天C.崇德重法D.外儒內法[解析]“君臣上下貴賤皆從法”說明田齊法家主張用法治來治理國家,“群臣不
用禮義教訓,則不祥”說明田齊法家主張群臣用禮義來教育百姓,這體現了尚法存
禮,A項正確。材料中未涉及“敬天”“崇德”的內容,排除B、C兩項;“外儒內
法”思想是在漢武帝時期出現的一種治國思想,排除D項。A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7.[2020山東]戰國時期,孟子認為“無禮義,則上下亂”,韓非子認為“義者,君
臣上下之事”。他們所說“義”的實質是(
D
)A.中央集權政治的準則B.衡量道德修養的標準C.統治階層的行為規范D.維護等級秩序的工具[解析]從“上下亂”“君臣上下之事”可以看出,“義”的實質是維護等級秩序
(上下之分)的工具,故D項正確。中央集權政治確立于秦朝,A項不符合材料時間信
息,排除;材料中所說的“義”屬于治國之道,不屬于道德修養,故B項錯誤;材
料所說的“上下”指的是整個社會,不單指統治階層,故C項錯誤。D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
1.[2024湖北孝感起點考]公元前720年,周平王死,因為隨葬品不足,新繼位的周桓
王只得派人去魯國請求幫忙,史稱“求賻”。西周以來“天子不求私財”的傳統從
此打破……過去諸侯必須朝會天子的禮儀也名存實亡。這表明(
A
)A.傳統秩序遭到破壞B.專制集權受到削弱C.分封制徹底瓦解D.禮樂制逐漸解體A123456789101112[解析]據材料可知,天子需要向諸侯求取財物,諸侯必須朝會天子的禮儀也名存
實亡,這說明周王室衰落,傳統秩序遭到破壞,故選A項﹔商周時期還沒有確立專
制集權,排除B項﹔材料反映的是周王室的衰落,不能得出分封制徹底瓦解,排除C
項;材料與禮樂制無關,排除D項。1234567891011122.[2024浙江臺州一模]西周時期,楚王熊渠自稱“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謚”;
春秋時期,在應如何培養太子的問題上,楚國大夫申叔時強調要“教之《春
秋》”“教之《詩》”“教之《禮》”“教之《語》”。這一變化表明(
D
)A.楚國變法推動社會轉型B.儒學思想核心形成C.西周的政治秩序被破壞D.華夏認同觀念增強D123456789101112[解析]由楚國對中原文化從排斥到認可的態度可以看出,春秋時期華夏認同觀念
增強,D項正確。材料未涉及楚國變法與社會轉型的信息,排除A項;材料體現了華
夏認同觀念增強,并不能說明儒學思想核心形成,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西周政治
秩序被破壞的相關信息,排除C項。1234567891011123.[2023福建聯考]近年來,湖北西部地區發掘出一批春秋戰國時期的鐵器,鐵器情
況如下表所示。據此推論正確的是,春秋戰國時期(
C
)時期地點器物春秋時期湖北秭歸柳林溪遺址兩件鐵鍤戰國時期湖北宜昌朱其沱遺址一件鐵鍤戰國時期湖北宜昌朱家臺遺址一批鐵器,主要為農具春秋時期湖北宜昌上磨垴遺址一批鐵器,有鍤、錛、刀等春秋戰國時期湖北秭歸張家坪遺址二十余件鐵器,有鍤、斧、錛等123456789101112A.大土地所有制瓦解B.冶鐵技術居全國領先地位C.生產方式經歷變革D.私營冶鑄業獲得快速發展[解析]根據材料“湖北西部地區發掘出一批春秋戰國時期的鐵器”及表格中的具
體信息可知,春秋戰國時期已經在使用鐵器,鐵器的出現和使用有利于精耕細作農
業的發展,相較于原始農業時期的農具來說具有進步性,生產方式在經歷變革,C
項正確。123456789101112[答案]
C4.[2024合肥四中檢測]春秋戰國時期的商人處在頻繁的社會職業流動之中,這與殷
商、西周時期“商之子恒為商”的封閉狀態絕然不同。當時的商人除繼承祖業相沿
而來外,還有些貴族、官僚因從事商業活動轉化成商人,如齊國貴族田成子放貸經
商,“專山海之富,擅魚鹽之利”。這反映了當時(
C
)A.商人的社會地位得到提高B.崇商尊商成為社會主流意識C.商業的發展環境較為寬松D.商人成長為獨立的社會階層C123456789101112[解析]根據材料可知,春秋戰國時期的商人除繼承祖業相沿而來外,貴族和官僚
也可經商,這反映了當時商業發展環境較為寬松,C項正確;“春秋戰國時期的商
人處在頻繁的社會職業流動之中”不等于商人的社會地位得到提高,A項排除;B項
不符合史實,排除;由材料得不出來春秋戰國時期商人成長為獨立的社會階層,D
項排除。1234567891011125.[2024沈陽期中]秦國商鞅認為“強者必富,富者必強”,在分配社會剩余產品
時,應重征賦稅,盡量擴大國家所占有的份額。他主張“民弱則尊官,貧則重
賞”,要想國強,就要使民在貧富之間運動。商鞅的主張(
A
)A.適應了兼并戰爭形勢需要B.體現了重農抑商的思想C.增強了秦國軍隊的戰斗力D.沖擊了貴族世卿世祿制[解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秦國商鞅主張重征賦稅,以使國家富強,“要
想國強,就要使民在貧富之間運動”,這種弱民強國的政策有利于實現國家的富
強,適應兼并戰爭形勢的需要,A項正確。A1234567891011126.[2024遼寧開學考]春秋時期,齊桓公拜管仲為相,實行改革,把國都按地域劃分
為六個工商鄉和十五個士(兵)鄉……在國都以外的農村設邑、卒、鄉、縣、屬等管
理機構。這一改革(
C
)A.加強了貴族政治的權力B.建立了中央集權體制C.打破了宗法分封的傳統D.形成了家國一體格局C123456789101112[解析]據題干材料及所學可知,管仲改革把國都按地域劃分,在農村設立管理機
構,這樣的改革打破了周朝建立的宗法分封的傳統,C項正確;管仲改革加強了中
央權力,削弱了地方貴族的權力,排除A項;秦朝建立中央集權體制,管仲改革是
在加強中央權力,排除B項;由材料中的措施并不能推出形成了家國一體格局,排
除D項。1234567891011127.[2024云南大理統測]孔子極力倡導仁人君子之道。孔子所謂的仁人君子不僅應關
切個人道德品格修養,而且要有“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的政治抱負。這
表明孔子(
B
)A.主張嚴格社會等級B.具有經世濟民情懷C.希望重建禮樂秩序D.關注個體意識覺醒B123456789101112[解析]據材料“關切個人道德品格修養”“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可
知,孔子不但關注個人的道德品格修養,而且進一步指出“修己”的目的是服務現
實政治,故選B項﹔據材料“倡導仁人君子之道”可知,孔子注重人的品格修養,
主張嚴格社會等級與主旨不符,排除A項﹔孔子主張恢復周禮,希望重建禮樂秩
序,但這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項;D項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1234567891011128.[2024河北保定月考]儒家提出“學而優則仕”的口號,其門下弟子大多參與政
事,如子路、子貢等;墨家宣揚“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等政治立場鮮
明的學說;法家則是以研討政治權術、建立集權統治、實現富國強兵為宗旨,在戰
國眾多變法活動中獨領風騷。由此可知,這三家學派(
A
)A.都有強烈的參政意識B.先后受到統治者的重用C.代表的政治立場趨同D.都提出可行的治國方略A123456789101112[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儒家提出“學而優則仕”,墨家提出“尚賢”“尚同”
等,法家則強調政治權術、建立集權統治,并在國家變法中獲得重用,由此可知,
三家學派都有強烈的參政意識,A項正確;先秦時期,只有法家提出了可行的治國
方略并被采納,而儒家和墨家的治國方略并不適用于大動蕩的時代,未被統治者采
納,排除B、D兩項;儒家主要代表傳統貴族的利益,墨家代表下層勞動者的利益,
法家代表新興地主階級利益,三家學派所代表的政治立場并不相同,排除C項。123456789101112
9.[情境創新/2024大連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知識遷移與應用能力提升計劃
- 個人知識體系建設的必要性計劃
- 2025年網絡技術前景分析試題與答案
- 城市交通環境影響評價重點基礎知識點
- 2024年盤錦市盤山縣項目建設服務中心遴選真題
- 法律文書的格式與寫作試題及答案
- 2024年龍巖市永定區招聘中小學幼兒園教師真題
- 全面提升倉庫操作規范計劃
- 2024年湖南省應急管理廳下屬事業單位真題
- 秋季學生訪談與調研計劃
- 六年級下冊數學課件 整理和復習6.5比和比例 人教版 (共14張PPT)
- 福州市歷史建筑保護管理辦法(試行)
- JHA及SCL風險評價方法講解(參考)
- DB11T 1933-2021 人乳庫建立與運行規范
- 1.3.1動量守恒定律課件(共13張PPT)
- 國網北京市電力公司授權委托書(用電)
- 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試行)全文解讀ppt課件
- 調度指揮與統計分析課程教學設計
- 常暗之廂(7規則-簡體修正)
- 終端塔基礎預偏值(抬高值)計算表格
- 海外醫療服務委托合同協議書范本模板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