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311-T 94─2019 美麗河湖建設規范_第1頁
DB3311-T 94─2019 美麗河湖建設規范_第2頁
DB3311-T 94─2019 美麗河湖建設規范_第3頁
DB3311-T 94─2019 美麗河湖建設規范_第4頁
DB3311-T 94─2019 美麗河湖建設規范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DB3311

浙江省麗水市地方標準

DB3311/T94—2019

美麗河湖建設規范

2019-09-06發布2019-10-06實施

麗水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發布

DB3311/T94—2019

美麗河湖建設規范

1范圍

本標準規定了美麗河湖建設的術語和定義,安全流暢、生態健康、親水景美、長效管護的內容。

本標準適用于美麗河湖建設。

2規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對于本文件的應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所注日期的版本適用于

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文件。

GB3838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

GB50201防洪標準

GB50286堤防工程設計規范

GB50288灌溉與排水工程設計標準

GB50707河道整治設計規范

GB51192公園設計規范

SL613水資源保護規劃編制規程

DB33/T614河道建設規范

3術語和定義

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文件。

3.1美麗河湖

防洪安全、河湖流暢、生態健康、水清景美、人文彰顯、管護高效、人水和諧的河湖。

3.2橫向連通性

主河槽與灘地、河岸帶之間的相互連通。

3.3縱向連通性

在河流系統內生態元素在空間結構上的縱向聯系,可用單位河長上斷點或節點障礙物(如閘、

壩)數量表征。

3.4脅迫因子

在長期演變過程中,受到自然界和人類活動的影響,使河湖生態系統不能健康發展的干擾因子。

3.5生態需水量

為維持河流基本形態和生態功能、避免河流水生態系統功能遭受無法恢復的破壞的河道內流量。

3.6生態調度

以滿足生態需水為目標的工程運行調度管理模式。

3.7魚類“三場”

魚類生存繁衍的重要水域,包括產卵場、索餌場、越冬場。

3.8濱水小公園

沿河湖水岸的綠地空間,包括池塘、濕地、灘地、島嶼等小型綠地或橋頭、路口、古木、古跡、

人流集聚點等重要節點空間。

1

DB3311/T94—2019

3.9特色創新文化

根據相關規劃或設計方案,依據河湖自然、文化資源特色,結合城市建設、景觀、旅游、商業

等開發需求,賦予河湖特色主題及定位。

4安全流暢

4.1基本要求

4.1.1河湖防洪標準,應符合GB50201的規定,根據不同防洪保護對象確定,宜取下限。

4.1.2河勢穩定,平面形態自然順暢;不同形式斷面之間過渡自然,涉河構筑物布置合理。

4.1.3天然河道縱橫斷面宜保持天然坡降和天然形態。

4.1.4采用人工斷面時,宜根據河道所處地形、地質條件、建筑材料、施工條件、運用和管理要求,

結合區域使用功能、周邊生態環境、景觀美化、工程造價等因素,綜合選定復式、梯形、矩形等適

宜的斷面型式。

4.2堤防

4.2.1一般要求

4.2.1.1泄洪河道的堤防工程應按GB50286確定相應設計標準,輸水渠道、蓄水排澇河道應按GB

50288確定相應設計標準,河道建設應符合DB33/T614的規定。

4.2.1.2堤防宜結合使用功能、周邊生態環境、景觀美化、工程造價等因素,就地取材,選用生態

自然的材料。

4.2.2堤線布置

4.2.2.1應根據防洪規劃和地形、地質等條件,結合周邊環境綜合分析確定,不宜渠化、直化河道。

4.2.2.2應與河勢相適應,線型平順,相鄰堤段間應平緩連接,不宜采用折線或急彎。

4.2.2.3應有利于防汛搶險和工程管理,宜避開文物遺址。城市防洪堤的堤線布置應與市政設施相

協調。

4.2.3堤岸型式

4.2.3.1宜選擇生態自然的堤岸型式,選擇順序可循復合式、斜坡式、直立式。

4.2.3.2復合式應考慮景觀休閑和親水安全的需要。

4.2.3.3斜坡式應從有利于植物生長、保持水土、利于管護等方面,選擇適宜的斜坡坡度,宜緩則

緩。

4.2.3.4直立式堤防高度高于2.5m時宜分級設置。

4.2.4堤頂高程

4.2.4.1應按設計洪水位加堤頂超高確定,山區河流洪水歷時較短時,可適當降低安全加高值。對

于堤防保護縱深尺度較小的,可按允許越浪的堤防設計。

4.3護岸

4.3.1在自然岸坡不穩定的情況下,可采用護岸穩定河道岸坡。

4.3.2護岸高度滿足岸坡穩定為宜。

4.3.3貼坡式護岸宜選擇透水性材料或植被護岸。有防沖要求時應選擇耐沖材料。

4.3.4擋土墻式護岸宜采用干砌塊石及其他生態砌塊。

4.3.5護岸坡面宜進行植物綠化。

4.3.6護腳結構應根據岸坡情況、水流條件和材料來源綜合確定。

4.4涉河構筑物

4.4.1堰壩

2

DB3311/T94—2019

4.4.1.1為實現灌溉引水功能需設置堰壩外,針對洪、枯季節流量變幅較大的河道,有保持河道一

定水量的要求,可設置堰壩。

4.4.1.2堰壩的布置不宜尾水相連。

4.4.1.3宜采用低矮緩坡堰,蓄水后以不破壞現有灘林、灘地為宜,考慮魚類洄游通道,堰面宜體

現當地人文特色。

4.4.2橋梁

涉河橋梁的建設不宜布置過密,橋梁形式與周邊環境相協調,與沿岸景觀相融合。

4.4.3水閘

應根據水閘功能特點布置,水閘結構形式與周邊環境相協調,與沿岸景觀相融合。

4.4.4碼頭

碼頭布置應不影響河道行洪,并與周邊環境相協調,與沿岸景觀相融合。

4.5疏浚

4.5.1山丘區河流不宜大規模疏浚。確需疏浚時,應對河道進行防洪安全和生態影響分析,并編制

疏浚方案。

4.5.2河道自然形成的卡口不宜拓寬,河道中生態、景觀意義較高的灘地和石塊不宜清除。

5生態健康

5.1基本要求

5.1.1在確定河湖生態功能定位和生態保護目標前,應開展河湖生態現狀調查和分析評價工作。

5.1.2工程建設中,應注重保護和恢復河道及周邊生態環境,宜避開水生動植物生長期。

5.2空間形態

5.2.1縱向連通性

位于主要生態廊道的河段,不宜新建水壩、高堰、水閘等攔河建筑物。應保護原有河道深潭、

淺灘、沙洲等自然河道特征。

5.2.2橫向連通性

應保持原有的灘地和植被空間,灘地和河流主槽過水斷面面積應與流量變幅相適應。不宜硬化

岸坡。

5.3生態需水

5.3.1一般要求

5.3.1.1河道生態需水包括河道內生態基流和敏感生態需水;湖泊生態需水應確定最低生態水位和

適宜生態水位指標。

5.3.1.2上游有調節水庫的河段,宜采用水文學方法確定生態基流。

5.3.1.3應在優化流域及區域水資源配置方案基礎上,提出生態調度和河湖生態補水等保障措施。

5.3.2生態調度

根據下游生態需水要求,確定水庫調度方案。

5.3.3生態補水

5.3.3.1對于嚴重缺乏生態流量、受納區存在敏感保護目標、周邊具備引水條件的,可實施生態補

水措施。

3

DB3311/T94—2019

5.3.3.2城區段可結合區域城市發展規劃,在滿足河流水功能區水質要求條件下,利用再生水補充

于河道。

5.4水質

5.4.1一般要求

河道水質應達到地表水Ⅲ類以上。

5.4.2城鎮

5.4.2.1城鎮排水系統實現雨、污分流,無污水直排入河,污水集中進入處理廠達標處理后排放。

5.4.2.2宜對初期雨水采取收集、處理措施,如源頭分散調蓄、末端初雨截流等。

5.4.3農村

5.4.3.1農村生活污水應進行處理后才可排放或灌溉回用。

5.4.3.2沿岸農田分布廣泛的河道宜修建生態溝渠進行農田徑流污染攔截,并匯入人工濕地或穩定

塘進行凈化處理后排放。

5.4.4其他

5.4.4.1非行洪河湖,宜采取增設曝氣設備或種植水生植物等措施防止水質惡化。

5.4.4.2水質較差的河湖,宜種植不影響行洪的水生植物。

5.4.4.3河湖沿岸宜修建綠化帶或下沉式綠地對雨水徑流攜帶的污染物進行攔截。

5.5生態保護

5.5.1應以動植物生態調查為基礎,明確河湖瀕危、珍稀、特有保護物種名錄及分布情況,確定物

種保護對象,采取適宜的保護措施。

5.5.2對于瀕危或珍稀物種,應劃定核心保護區,建立緩沖區。

5.5.3對影響河湖生態環境的外來物種,應采取控制措施。

5.6生態修復

5.6.1一般要求

生態修復前應開展生態現狀調查與評估,提取生態脅迫因子。

5.6.2關鍵生態節點修復

5.6.2.1應重點關注河流交匯處、河流進出水庫的位置、重要河灘濕地等節點。

5.6.2.2根據節點脅迫因子選取適宜的修復措施,包括緩沖區構建、植被恢復、生態補水、微生境

重塑、水生生物群落修復等。

5.6.2.3宜選擇耐淹、耐寒的本土植物。

5.6.2.4對重要濕地可采取濕地封育保護、退耕還濕、濕地補水,生物棲息地恢復與重建等措施。

5.6.3生態退化河段修復

5.6.3.1河床

5.6.3.1.1對采砂活動較多或底質破壞較大區域,可采用采砂廢棄石塊再回填、礫石群構建等手段,

恢復與原有底質相類似的河床結構。

5.6.3.1.2河灘地的生態修復不宜栽種影響行洪的植物。

5.6.3.2岸帶

5.6.3.2.1人工硬化河段岸帶修復,應綜合利用生態型護岸,結合植物種植恢復自然的水陸過渡帶。

5.6.3.2.2針對人口密集的城鎮河段,可結合人文景觀的打造進行修復。

5.6.3.2.3針對人口密度稀疏的鄉野河段,宜采用近自然工法,使河湖的風貌接近于原本的自然狀

態。

4

DB3311/T94—2019

6親水景美

6.1基本要求

6.1.1河湖水景觀建設應在河道景觀資源調查評價的基礎上,對具有保護、挖掘、開發利用的各類

景觀資源進行統籌規劃,并與河湖周邊的自然特色、歷史人文、生態環境相協調。

6.1.2城鎮河湖水景觀建設應結合城市相關規劃、市政建設和園林綠化建設,將河道堤防、護岸等

工程統籌考慮融入城鎮河湖景觀建設中,美化河湖及周邊景觀。

6.1.3鄉村山林河湖水景觀在建設時宜保持原有自然生態的景觀風貌,體現當地的鄉土文化特色。

6.2親水便民設施

6.2.1一般要求

6.2.1.1親水便民設施應考慮居民生產、生活、文化、娛樂等多種功能需求。

6.2.1.2濱水小公園宜在河湖人流集散,現狀景觀資源特色明顯,文化古跡等重要節點處打造。

6.2.1.3配套服務設施宜根據人群和場地需求合理布置,其設計風格宜反應地域特色。

6.2.2濱水慢行道

6.2.2.1濱水慢行道的布置應滿足防洪、堤防巡查以及便民生活的需求,應與周邊環境協調;因地

制宜設置,宜與堤頂路結合。城鎮重點河段應保證兩側濱水慢行道無障礙通行,其他河段應結合綠

道規劃或相關設計需求等進行合理設置。

6.2.2.2省級和區域綠道應設置綜合慢行道。

6.2.2.3慢行道寬度根據慢行道的功能及現場條件確定,見表1。

表1濱水慢行道建設要求

序寬度(m)坡度(%)

慢行道類型

號城鎮鄉村、山林縱坡橫坡

不小于1.5m,

宜小于5%,5%~8%

單獨設置不宜改造步道結合

1步行道的坡度應設扶手,大

小于2m現狀條件,原

于8%應設臺階

則上不宜拓寬

2m~3m,結合1%~2%為宜,

單向通行不小

用地條件宜滿小于2.5%為宜,最大不超過4%

2自行車道于1.5m,雙向

足兩輛自行車不宜超過3.5%

不小于3m

的錯車需求

小于2.5%為宜,最大

3綜合慢行道大于3m,單向2.5m,雙向5m

不宜超過3.5%

6.2.2.4有防汛通道要求的堤防,除了借用市政道路作為防汛通道外,宜與濱水慢行道結合布置。

不同級別堤防防汛通道和慢行道類型及寬度要求,見表2。

表2慢行道與堤頂防汛通道的結合方式

堤頂防汛通道寬度(m)

慢行道類型

2級堤防3級及以下堤防

綜合道大于6m,雙向車道大于3m,單向車道

自行車道─大于3m,雙向車道

步行道─大于3m,雙向

6.2.2.5濱水慢行道色彩應與河湖環境融合,不宜過于鮮艷。綜合道和自行車道宜采用經久耐用、

生態低干擾材料;步行道宜選擇當地材料。

5

DB3311/T94—2019

6.2.3濱水小公園

6.2.3.1濱水小公園宜結合所在河流可利用開發的景觀資源進行布置,包括橋頭、路口、古跡、古

木、人流聚集點等重要節點;河湖水岸邊的池塘、濕地、灘地、島嶼等小型綠地,具體類型設置參

見附錄A。

6.2.3.2城鎮濱水小公園應結合城市相關規劃,應符合GB51192的規定。

6.2.3.3鄉村濱水小公園應結合鄉村相關規劃,體現鄉村特色。

6.2.4配套服務設施

6.2.4.1親水便民的配套服務設施布置,見附錄B。

6.2.4.2有濱水綠道的河湖城鎮段廁所設計間隔距離宜為500m~1000m設置;鄉村、山林河湖廁所

設計間隔距離宜為2000m,宜結合村莊、城鎮設置。

6.2.4.3親水設施宜布置在洪水位以下,豐水位以上0.3m~0.8m;河埠頭、臺階宜設置在枯水

位以下,其延伸范圍應大于常水位變幅、最低臺階宜延伸至常水位以下一定深度;親水設施設置時

應考慮親水過程中的安全因素,無防護欄桿設置的臨水面應設2m寬以上,0.5m深以下的安全淺水

區域。

6.2.4.4涉河構筑物及親水設施不應影響行洪。

6.2.4.5在河湖水深較深、洪水影響等危險區域設置警示標識。

6.3綠化

6.3.1選種和種植要求

6.3.1.1植物應因地制宜、便于養護管理、適應本地區自然條件、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自然群落,對

工程運行和生態環境無負面影響的植物品種。

6.3.1.2植物應根據河道水位變化來合理選種配置,參見附錄C。

6.3.2植物風貌建設控制

根據河湖不同區域特色,構建河岸特色植物風貌帶,參見附錄D。

6.4水文化

6.4.1一般要求

6.4.1.1在河道規劃、設計、建設中應融入水文化要素。

6.4.1.2文化展示手法宜多元化,注重文化的體驗性和參與性。

6.4.2古代水文化

6.4.2.1對有保留價值的古代水利工程設施,以原地保護為主;已遭受破損的,以“修舊如舊”的

手法進行修復,可以石、碑、亭、廊、墻、牌、像等方式展現原古水利工程的歷史淵源和功能特色。

6.4.2.2對已損毀的古代水文化遺產,可遺址保護或原地、異地重建。

6.4.3當代水文化

對當代河流上的特色水利工程,水利風景區等除現場展示外,可利用文化節點的形式,對其基

本情況、成效以及建設人物、故事等進行文化藝術性展示。

6.4.4特色創新水文化

6.4.4.1特色創新類型分為地域文化類和主題營造類。

6.4.4.2地域水文化建設應以當地文化特色為主,提煉民俗風情、地域特產、名人傳說等元素融入

到河道文化節點空間、城市家具小品、鋪裝、夜景燈光等細節設計中。

6.4.4.3主題營造水文化建設應根據河湖主題特色,借助旅游產業、特色小鎮、田園綜合體等非水

利工程措施來打造。

7長效管護

6

DB3311/T94—2019

7.1管護設施

7.1.1管護標識標牌

7.1.1.1河湖定界設施建設,可采用連續低矮的物理隔斷、界樁等措施將河湖劃界成果落地。沿河

湖工程從起點到終點進行計程編碼,埋設永久性里程碑,每兩個里程間依序埋設計程百米斷面柱。

7.1.1.2對河道防護工程和工程觀測設施的觀測點,應統一設置標志牌,統一編號。

7.1.1.3河道工程沿線與交通道路交叉道口,應設置交通管理標志牌和攔車卡。

7.1.1.4建立涵蓋安全警示、河湖長制、工程特性、建設情況、水情宣傳、交通指示、文化標示等

標識標牌系統。

7.1.2管理用房

應按照河湖管理需要設置。

7.1.3防汛管護道路

應結合堤頂、堤岸道路、鄉村道路等貫通防汛搶險道路。

7.2監測、監控設施

7.2.1河流防洪控制斷面宜設置水位、流量監測設施。

7.2.2堤防、水閘、堰壩等水利工程宜設置一般性安全監測項目。

7.2.3在水位流量監測點、管理房、水閘、泵站、重要堰壩、險工險段等河湖重要位置布設必要的

視頻監控設施。

7.3交通通訊

根據工程管理需要,應配備必要的交通工具和通訊設施。

7.4智慧化管理平臺

7.4.1核心業務模塊

水管單位應以工程日常工作管理業務和運行管理業務為核心建立運管平臺,可圍繞組織管理、

工程信息、安全鑒定、工程檢查、監測監視、維修養護、調度運行、應急管理、檔案管理等業務工

作設置功能模塊。

7.4.2環境建設

7.4.2.1系統軟件應包括操作系統、數據庫管理系統等,宜選擇主流的操作系統和數據庫管理軟件。

7.4.2.2硬件環境應包括機房、網絡環境、服務器等應具有兼容性和擴充性,可以支持添置和更

新相應的硬件設備,網絡帶寬應滿足系統數據傳輸、交換、分發與服務的需要。

7.4.2.3應建立集防入侵、防病毒、加密、安全認證和訪問控制于一體的安全體系。

7

DB3311/T94—2019

附錄A

(資料性附錄)

濱水小公園類型設置

功能設置要求備注

橋(1)形象標志包含文化標識、雕塑小品、亭廊構筑、綠化景

形象展示

頭石等;

交通引導

路(2)交通引導設施包含導識牌、阻車樁;

休閑游憩

口(3)集散休憩場地包含廣場、座椅、亭廊、健身游樂等設施。

古古橋、古堰、

古跡保護(1)古跡修繕保護;

跡古閘、古堤、

文化科普(2)解說設施、游線導覽系統、其他科普設施

古古渡口、古村

觀賞游憩(3)設置最佳觀賞點、拍照點,休閑觀賞亭廊

木落及古樹名木

(1)河湖水系連通,發揮其調蓄、海綿凈化的功能;

塘調蓄凈化

(2)設置游覽步道,與河湖慢行道、周邊公共空間銜接;

濕休閑游憩

(3)可配備休閑亭廊、健身運動、娛樂游憩場地。

(1)保持其原始的生態風貌,設置埠頭臺階等可達設施,形

成自然探索的場地;

灘(2)在不影響防洪前提下,可局部設置棧道、汀步等低干擾

涂游徑;

生態棲息

島(3)避免大面積設置人工園路、小品、亭廊、活動場所;公

嶼園設施不得影響河道行洪安全;

(4)對于有珍惜鳥類、魚類保護河湖,應設提示牌,禁止游

人進入。

流人流集散(1)設置人流集散廣場;河湖周邊居住

集交通引導(2)交通引導設施包含導識牌、阻車樁;區、商業點、

散休閑游憩(3)可配備休閑亭廊、健身運動、娛樂游憩場地。公共建筑點

8

DB3311/T94—2019

AA

附錄B

(規范性附錄)

親水便民配套服務設施布置

有濱水綠道規劃河湖無濱水綠道規劃河湖

設施類型基本項目

城鎮鄉村山林城鎮鄉村山林

管理用房●○————

小賣租賃●○————

公廁●●○○○—

管理服務

亭廊休憩●●—●○—

停車場●●—○——

自行車停車●●○———

人行便橋○○—○○—

過河汀步○○—○○—

河埠頭—●—○○—

親水設施碼頭○○—○——

垂釣點○○○○——

觀景平臺○○○○○○

親水臺階○○○○○○

指示標識●●●○○—

警示標識●●●●●○

標識系統

解說標識○○○○○—

形象標志○○○○○—

垃圾箱●●○●●—

城市家具坐凳●●○●●—

照明●●○●●—

●必須設置○可以設置—不做要求

9

DB3311/T94—2019

BB

附錄C

(資料性附錄)

植物推薦種類

常水位以下常水位-設計洪水位設計洪水位以上堤(岸)頂

杉、水杉、水松、落羽濕地松、冬青、楓香樟、垂柳、銀杏、玉

喬落羽杉、水杉、池杉、池杉、楓楊、苦楝、香、無患子、杜英、蘭、櫸樹、梧桐、珊瑚

木杉、濕地松垂柳、黃連木、冬青、黃山欒樹、楊梅、樸、廣玉蘭、烏桕、黃

楓香胡柚山欒樹、桂花

夾竹桃、珊瑚樹、

木芙蓉、夾竹桃、木槿、木槿、木芙蓉、紫薇、

雞爪槭、木芙蓉、

灌紫穗槐、小臘、美麗胡八角金盤、紅葉石楠、

小臘、紫荊、火棘、

木枝子、傘房決明、小葉山茶花、紅葉李、南天

紫穗槐、美麗胡枝

蚊母樹、水楊梅、梔子竹、杜鵑、海桐

子、云南黃馨

水蔥、茭白、慈姑、狗牙根、菩提子、孝順狗牙根、高羊茅、狗牙根、高羊茅、孝順

草菖蒲、黃菖蒲、蘆竹、五節芒、荻、斑茅、小葉梔子、石蒜、竹、白三葉、麥冬、大

本葦、澤瀉、野燈心香根草、野燈心草、美過路黃、白三葉、花萱草、鳳仙花、紫葉

草人蕉、水竹鳶尾鴨跖草

10

DB3311/T94—201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