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牛津上海版選修3歷史上冊階段測試試卷_第1頁
2025年牛津上海版選修3歷史上冊階段測試試卷_第2頁
2025年牛津上海版選修3歷史上冊階段測試試卷_第3頁
2025年牛津上海版選修3歷史上冊階段測試試卷_第4頁
2025年牛津上海版選修3歷史上冊階段測試試卷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付費下載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內…………○…………裝…………○…………內…………○…………裝…………○…………訂…………○…………線…………○…………※※請※※不※※要※※在※※裝※※訂※※線※※內※※答※※題※※…………○…………外…………○…………裝…………○…………訂…………○…………線…………○…………第=page22頁,總=sectionpages22頁第=page11頁,總=sectionpages11頁2025年牛津上海版選修3歷史上冊階段測試試卷531考試試卷考試范圍:全部知識點;考試時間:120分鐘學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級:______考號:______總分欄題號一二三四總分得分評卷人得分一、選擇題(共7題,共14分)1、《大西洋憲章》宣稱,“尊重各民族自由選擇其所賴以生存的政府形式的權利”“各民族中的主權和自治權有橫遭剝奪者,兩國俱欲設法予以恢復”“使全世界所有人類悉有自由生活,無所恐懼,亦不虞匱乏的保證”。在現代國際文件中,該憲章首次提出的主張是A.維持世界和平B.保障民族自決C.尊重國家主權D.消除世界貧困2、戰爭中,作戰方式的改變與新型武器的大規模使用密切相關。這方面的典型戰例是A.西西里島登陸戰B.阿拉曼戰役C.斯大林格勒戰役D.中途島海戰3、下圖是1952年蘇聯報刊上的一幅漫畫,漫畫左下角的美國人在呼吁“和平、防衛、裁軍”,而美國將軍正在歐洲地圖上標注美國的軍事基地;右上角的CCCP是蘇聯國名的俄文縮寫。據此可知。

A.美蘇爭霸斗爭激烈B.兩大對峙軍事集團出現C.美國軍民對立嚴重D.美蘇兩國矛盾日益加劇4、中共二大根據列寧的建黨學說,制定了《中國共產黨章程》,明確規定“少數絕對服從多數”,“下級機關須完全執行上級機關之命令”,“全國大會及中央執行委員會之決議,本黨黨員皆須絕對服從之”。這說明中共A.實現從幼稚到成熟的轉變B.高度重視黨內組織建設C.避免了右傾機會主義錯誤D.開始受到國際因素影響5、1848年,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寫到:“(共產黨人)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現存的社會制度才能達到。”1895年,恩格斯卻指出:“1848年的斗爭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經陳舊了資產階級和政府害怕選舉成就更甚于害怕起義成就。”這從客觀上表明A.恩格斯主張放棄暴力斗爭的形式B.資產階級的民主政治正逐步完善C.19世紀末社會主義運動走向低潮D.和平斗爭得到各國工人一致贊同6、1941年5月下旬,美國國務卿赫爾在致中國外交部長的信中表示:“希望在和平狀態恢復的時候,能和中國政府以有步驟談判和訂立協定的程序,迅速地做到取消一切有特殊性質的權利。”美國政府這一行為A.表明美國開始改變中立立場B.是綏靖政策的突出表現C.履行了反法西斯同盟的約定D.鼓勵了中國的抗日斗爭7、當今世界人類面臨許多共同問題,其中被稱為“21世紀的政治瘟疫”的是A.腐敗蔓延B.恐怖主義C.政變頻繁D.民族矛盾評卷人得分二、材料分析題(共6題,共12分)8、(歷史-選修3: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

材料海灣戰爭結束后;美國在中東的影響力迅速上升。同年,蘇聯解體,原先由蘇聯支持的一批中東國家也紛紛轉向。這進一步放大了美國的“海灣出爭”紅利。這些紅利絕不僅僅體現在中東地區的地緣政治。還體現于金融;經濟等諸多方面。

恰恰在此時;中東地區的極端思想和極端勢力開始大幅抬頭。這背后的原因主要是:“冷戰”結束導致美蘇不再有競爭壓力。雙方都減少了對當地的投入。這使得一批原本依靠大國支撐的政權紛紛垮臺。造成基層治理普遍失序。甚至出現失敗國家——如“黑鷹墜落”事件后的索馬里。在“冷戰”結束;多個國家政權垮臺的背景下,中東原本在高度內部及外部壓力下維持的“生態平衡”逐漸弱化并最終解體。

——據鄧媛《海灣戰爭后遺癥》整理(1)根據材料;概括海灣戰爭后中東局勢的變化。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中東地區局勢發生變化的原因。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日本無條件投降后;在印度支那共產黨的領導下,越南爆發了“八月革命”,并迅速在全國范圍內取得了勝利。1945年9月2日,越南民主共和國正式成立,10月老撾宣布獨立,印度支那出現了獨立斗爭的新局面。但是,法國不甘心放棄它在印度支那的殖民統治地位,在美;英的支持下重返印支。1946年12月,法國向越南民主共和國發動全面的殖民戰爭。越南人民在胡志明為首的印支共產黨的領導下,進行來持續九年的抗法戰爭。1950年初,胡忠明秘密訪問中國,請求援助,毛澤東決定向越提供全面援助,委派陳賡代表中共中央到越南幫助工作,還派出了軍事顧問團和政治顧問團前往越南,與越南民主共和國建立外交關系。在中國的支持和幫助下,1950年9月,越南人民軍發動“邊界戰役”,解放了中越邊境的廣大地區。1951年3月,越南、老撾、柬埔寨三國舉行聯盟會議,近一步鞏固了印支三國人民的抗法統一戰線,促進了抗法戰爭的勝利發展。在此形勢下,1954年3月,在中國顧問團的直接幫助和中國人民的大力支持下,越南人民軍發動了著名的奠邊府戰役,給法軍以毀滅性的打擊。在印支三國人民的沉重打擊下,法國陷入了困境,其1/4的兵力被困于印支戰場,巨額的軍費嚴重影響了經濟的重建,國內反戰運動規模巨大,最終于1954年簽訂《日內瓦協議》,標志著越南抗法戰爭勝利結束。

——改編自紀勝利,郝連云《戰后國際關系史》請回答:

(1)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越南抗法戰爭爆發的原因。

(2)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說明越南抗法戰爭取得勝利的原因與影響。10、【歷史選修3】戰爭造成的災難有目共睹,但不同時代、不同人對戰爭有不同的思考和主張。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材料二“戰爭不僅僅是一種實際上的必要。它也是一種理論上的必要,一種邏輯的要求。國家這一概念意味著戰爭的概念”——《大國崛起》請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怎樣的主題?(2)結合二戰后西歐國家團結發展的歷史進程,以史實說明材料二所宣揚的觀點是錯誤的。11、【歷史選修3: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材料:1943年1月,美英首腦在摩洛哥卡薩布蘭卡會晤,兩國達成協議,1944年在法國進行大規模登陸作戰的軍事計劃,起名“海王一霸王”計劃。蘇德戰場上,蘇聯紅軍取得了輝煌的戰果,在廣闊的戰線上發動了大規模的反攻。在德黑蘭會議上,由于斯大林的堅持,蘇美英三國首腦同意“海王一霸王”計劃進入了具體準備和實施的階段。從1944年6月6日至7月初,美英盟軍百萬軍隊成功地渡過了英吉利海峽,登陸諾曼底。德軍損失飛機3500架,坦克1.3萬輛,人員40萬。諾曼底登陸成功,美英軍隊重返歐洲大陸,使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略態勢發生了根本性變化。——摘編自詹方瑤《諾曼底登陸的準備和實施》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海王一霸王”計劃實施的原因。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諾曼底登陸的意義12、【歷史選修3: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材料1978年4月,蘇聯訓練的一小批阿富汗軍官發動對政府的攻擊,建立了阿富汗民主共和圍,這是大批蘇聯代理政府中的一個。除首都喀布爾外,新生的政權沒有受到歡迎,當地的圣戰武士組織和伊斯蘭游擊隊一起對抗中央政府民政和平隊的代表.對于美國來講,圣戰武士是戰斗中的忠誡盟軍。在美國中央情報局的支持下,美國通過巴基斯坦三軍情報局秘密援助阿富汗游擊隊。西歐(英國、法國、意大利)中東(埃及、沙特阿拉伯、阿聯酋)和亞洲(中國)都對圣戰武士進行支持。如果說美國一直對圣戰武士進行規模最大的金錢、先進武器的秘密支持,那么巴基斯坦三軍情報局就一直扮演指揮阿富汗軍事行動的角色。在巴基斯坦三軍情報局內部,他們更多的是要擴大伊斯蘭原教旨主義的勢力,而不是為了戰勝蘇聯.蘇聯軍隊在阿富汗士氣低落,新入伍的軍人像躲瘟疫一樣逃回家,他們不僅影響了即將來阿富汗的軍人,也影響了親戚和朋友,這種影響遠遠超出軍隊范圍。蘇聯社會并沒有出現反越戰那種呼聲,但對阿富汗戰爭的反感卻是深刻而廣泛的。到1985年,戈爾巴喬夫領導的蘇聯政府最終決定撤軍。蘇聯常規軍對抗阿游擊隊不僅沒有取得勝利而且還引起了蘇聯的一些社會問題。它不僅分散改革精力,還妨礙改草。1989年2月15日,蘇聯最后一支部隊撒出阿富汗,他們放棄了支持了一個多世紀的阿富汗政府,給阿富汗留下了一片狼藉.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總結蘇聯在阿富汗失敗的原因。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蘇聯在阿富汗的失敗帶來的影響。13、閱讀材料,回答問題:20世紀60年初,蘇聯以保衛古巴的名義在古巴秘密部署中程導彈。蘇聯認為,導彈運進古巴不會被美國發現,即使被發現也不會做出反應。美國判斷蘇聯不會在境外部署核武器。蘇聯的部署很快就被美國發現。美國政府內有人主張轟炸導彈基地,認為駐古蘇軍沒有核彈頭,不會進行軍事反擊。實際上駐古蘇軍擁有核彈頭162枚,隨時準備反擊。美國政府宣布其武裝部隊處于最高戒備狀態,并采取相對緩和的封鎖攔截等措施。對此,蘇聯態度強硬,拒絕美國要求,表示將最猛烈地回擊美國的進攻。戰爭一觸即發。攔截極易發生軍事沖突,導致戰爭。美國國防部長指示部隊“要盡可能避免發生戰爭。但是,我們還是必須為此做好準備”。而蘇聯船只在靠近美軍隔離線時停止航行或掉頭。雙方通過多種渠道頻繁接觸,尋找解決方案。最終,赫魯曉夫同意撤除在古巴的導彈,要求美國保證不發動對古巴的軍事進攻等作為交換條件。美國接受了蘇聯的建議,雙方達成協議。——摘編自麥克納馬拉《回顧越戰的悲劇與教訓》等(1)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古巴導彈危機發生的原因。(2)根據材料,概括說明美蘇化解這一危機的方法。評卷人得分三、論述題(共2題,共4分)14、閱讀如下圖示。

史料展示了經濟全球化歷程的兩種發展狀況,結合所學,任選一種發展狀況進行論證。15、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世界歷史上重要的條約或會議。

。時間。

會議或條約。

簡介。

1648年。

《威斯特伐利亞和約》

結束了歐洲三十年戰爭;確定了國際關系中應遵守國家主權;國家領土與國家獨立等原則;形成了歷史上第一個具有現代意義的國際關系體系—威斯特伐利亞體系。

1919年。

《凡爾賽和約》

共15部分;包括440個條款和一項議定書,第一部分為國際聯盟盟約。條約圍繞戰后處置德國問題,協調了列強在歐洲;近東和非洲的資本主義世界秩序。

1945年4月。

《聯合國憲章》

共分19章111條。憲章規定;聯合國及其成員國應遵循各國主權平等;各國以和平方式解決國際爭端、在國際關系中不使用武力或武力威脅以及聯合國不得干涉各國內政等原則。

1968年7月。

《不擴散核武器條約》

宗旨是防止核擴散;推動核裁軍和促進和平利用核能的國際合作。截至2002年4月,《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締約國共有187個。

2019年5月。

亞洲文明對話大會。

聚焦“亞洲文明交流互鑒與命運共同體”主題;共商文明發展;合作大計,達成廣泛共識并發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2019北京共識》

——據吳于廑、齊世榮《世界史》等材料列舉了人類歷史上一些重要的會議和條約,其中蘊含著全球治理的諸多啟示。從材料中提煉一個啟示,并結合所學的世界近現代史知識予以說明。(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言之成理。)評卷人得分四、簡答題(共2題,共16分)16、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

材料遠東國際法庭法官既為由日本投降書上簽字受降各國所派遣;法官們的席次當然應該以受降簽字國的先后為序,即以美;中、英、蘇、澳、加、法、荷為序。但庭長不喜歡這個安排。由于他想使與他親近的英、美法官坐他的兩側,便提議應按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五強為中心安排,即以美、英、蘇、中、法為序。但是有人指出:按照聯合國憲章,安全理事會五個常任理事國是以中、法、蘇、英、美(按照國名英文字母先后)為序的。這樣,中國和法國法官將坐在他的兩旁。于是庭長又提議:可以用一般按國名英文字母先后為序的辦法。但馬上發展,居中的將是中、加等國的法官,英、美法官離庭長更遠了。

1946年5月2日正式開庭的前一天;庭長宣布,經過盟軍最高統帥同意,坐席安排是,庭長右側為美;中、法等國法官,左側為英、蘇等國法官。這樣,英、美兩國法官居中。中國法官表示:“這個安排是荒謬的,它既非按照受降簽字的次序,又非按照聯合國安理會五強排列的次序,亦非按照一般國際會議以國名字母先后排列的次序,用意何在,殊屬費解。”說畢便憤然離開。

第二天;遠東國際法庭正式開庭。開庭前庭長宣布,最高統帥已經同意,法官行列和坐席的順序以受降簽字國的順序為準。

——摘編自梅汝璈《遠東國際軍事法庭》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建立的背景;說明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庭長先后提出的法官座次安排的理由。

(2)說明中國法官抗爭的原因,并加以簡要評價。17、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

材料我想;如果您真的關心世界人民的幸福的話,那么您就會正確地理解我的意思:人人都需要和平,無論是還沒有喪失理智的資本家,還是不僅能夠珍惜自己個人的生命而且更能珍惜人民生命的共產黨人,都是如此,我們共產黨人從問世之日起,一般來說是反對國家間的任何戰爭和捍衛和平事業的,我們始終把戰爭視為災難,而不是把它當成兒戲,當成達到某種目的的手段,更不是把它當做目的本身。我們的目的是明確的,而達到目的的手段就是勞動。戰爭是我們的敵人,對各國人民來說是災難。

如果您真的關心和平和本國人民的幸福;那么這也只能算是您作為總統應盡的義務,而我作為部長會議生席也應對自己的人民表示關懷。此外,維護全球和平應是我們其同美心的事業,如果在現代條件下爆發戰爭,那么這就不僅僅是美蘇之間的戰爭,因為美;蘇之間其實并不互相謀求什么,但戰爭將是全球性的,殘酷的、毀滅性的。

——1962年10月26日赫魯曉夫致肯尼迪的信(摘錄)(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赫魯曉夫致信肯尼迪的背景。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蘇聯對現代條件下的戰爭所持的態度及其積極影響。參考答案一、選擇題(共7題,共14分)1、D【分析】【詳解】

注意審題;題目要求回答《大西洋憲章》首次提出的主張。一般認為,首次提出維持世界和平主張的是國際聯盟,排除A;保障民族自決最早來自1918年1月美國總統威爾遜提出的十四點和平原則排除B項;由“使全世界所有人類悉有自由生活,無所恐懼,亦不虞匱乏的保證”,選D。

【考點定位】世界近現代史·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大西洋憲章》2、D【分析】【詳解】

本題考查考生再認、再現教材小字的能力。題干中的限定是“作戰方式的改變和新型武器大規模使用密切相關”,四個選項中只有中途島海戰,體現出有航空母艦和飛機的大規模應用。因此,正確答案為D3、D【分析】【詳解】

根據漫畫可知,美國所標注的軍事基地臨近蘇聯邊境,導致美蘇兩國矛盾日益加劇,D項符合題意。美蘇爭霸開始于20世紀50年代中期,排除A項;兩大對峙軍事集團出現在1955年華約成立時,排除B項;“呼吁“和平、防衛、裁軍”只是美國人的一種輿論宣傳的騙局,排除C項。4、B【分析】【詳解】

根據材料“少數絕對服從多數”“下級機關須完全執行上級機關之命令”等可知,中共二大明確規定了黨的組織原則,體現出中國共產黨高度重視黨內組織建設,故選擇B選項;結合所學,中國共產黨的成熟是在1935年的遵義會議,故排除A選項;這些組織原則并不能避免右傾機會主義錯誤的出現,故排除C選項;中共自成立就受到共產國際的影響,故排除D選項。5、B【分析】【詳解】

根據材料可知,隨著時代變化,無產階級反抗資產階級統治的方式也由暴力轉變為和平選舉,側面反映出資產階級民主政治逐步完善,選項B正確;根據材料“資產階級和政府害怕選舉成就更甚于害怕起義成就”可知,恩格斯認為和平方式更為有效,并不意味著恩格斯放棄了暴力斗爭,選項A排除;選項C不符合史實,排除;選項D錯在“一致”,排除。6、D【分析】試題解析:本題考查侵華日軍的罪行與中國軍民的抗日斗爭,旨在考查學生解讀信息,調動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材料強調美國給中國約定,在抗日戰爭結束后,中美之間談判決定放棄在中國的特殊權益問題,可見此番言論有助于中國的抗日斗爭,D項正確。材料不能體現出改變中立立場的開始,不選A。綏靖政策是縱容法西斯勢力的侵略,但此番言論是鼓勵了中國的抗日,不選B。19415月反法西斯同盟還沒有成立,不選C。7、B【分析】【詳解】

當今世界恐怖主義有國際化和全球化趨勢,說明危害已相當嚴重,成為世界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二、材料分析題(共6題,共12分)8、略

【分析】本題考查海灣戰爭后中東局勢的變化和發生變化的原因;主要考查學生對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

(1)海灣戰爭后中東局勢的變化;可以根據材料中的“美國在中東的影響力迅速上升”“原先由蘇聯支持的一批中東國家也紛紛轉向”“中東地區的極端思想和極端勢力開始大幅抬頭”“中東原本在高度內部及外部壓力下維持的‘生態平衡’逐漸弱化并最終解體”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

(2)中東地區局勢發生變化的原因;可以根據材料中的“這使得一批原本依靠大國支撐的政權紛紛垮臺。造成基層治理普遍失序”“中東原本在高度內部及外部壓力下維持的‘生態平衡’逐漸弱化并最終解體”“‘冷戰’結束導致美蘇不再有競爭壓力,雙方都減少了對當地的投入”等信息,并聯系所學有關內容來回答。

點睛:本大題基本上屬于概括類材料解析題。此類試題在解答時要根據材料,對材料內容劃分層次,逐層分析,特別是一些關鍵詞,把握每一層次的要點。然后對要點進行歸納總結,確定哪些是題目要求回答的,再根據所問來回答。【解析】(1)變化:美國主導了中東地區的局勢;一批中東國家政權紛紛垮臺,局勢混亂;中東地區極端勢力大幅度抬頭;原有的政治生態平衡崩潰。

(2)原因:海灣戰爭導致大國在中東地區力量對比失衡;“冷戰”結束后外部和內部壓力的減弱;“冷戰”結束后中東地區原有矛盾的暴露;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利益角逐的加劇。9、略

【分析】【詳解】

(1)根據“1945年9月2日;越南民主共和國正式成立,10月老撾宣布獨立,印度支那出現了獨立斗爭的新局面。但是,法國不甘心放棄它在印度支那的殖民統治地位,在美;英的支持下重返印支”得出法國試圖維持對越南的殖民統治;越南獨立;結合所學內容可知二戰后亞洲民族解放運動蓬勃高漲。

(2)原因:根據“越南人民在胡志明為首的印支共產黨的領導下,進行來持續九年的抗法戰爭”得出越南人民堅持不懈的斗爭;根據“毛澤東決定向越提供全面援助,委派陳賡代表中共中央到越南幫助工作,還派出了軍事顧問團和政治顧問團前往越南,與越南民主共和國建立外交關系”得出中國政府與中國人民的大力支持;根據“法國陷入了困境,其1/4的兵力被困于印支戰場,巨額的軍費嚴重影響了經濟的重建,國內反戰運動規模巨大”得出法國國內反戰運動的推動。影響綜合材料內容和所學可知,加速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提高新中國的國際地位與影響力;推動亞非民族解放運動發展。【解析】(1)法國試圖維持對越南的殖民統治;越南獨立;戰后亞洲民族解放運動蓬勃高漲。

(2)原因:越南人民堅持不懈的斗爭;中國政府與中國人民的大力支持;法國國內反戰運動的推動。

影響:加速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打擊殖民主義勢力);提高新中國的國際地位與影響力;推動亞非民族解放運動發展。10、略

【分析】【詳解】

(1)材料一圖24中的“NOWAR”;圖25中的和平鴿,都體現了反對戰爭;向往和平的思想。

(2)二戰后為了更好的生存和發展,西歐國家逐漸走向聯合,促進了共同的發展。如法德兩國從世仇發展到現在的友好合作就是最好的例子。這一史實充分說明了國家之間的關系并不只是戰爭,和平交流更能促進自身的發展。【解析】(1)反對戰爭;向往和平。

(2)二戰后,西歐國家先后建立了煤鋼共同體;歐洲經濟共同體;歐洲原子能共同體;歐共體;歐盟。發行統一貨幣歐元。這種團結合作的一體化方式極大促進了西歐各國經濟的發展和國際地位的提高。11、略

【分析】【詳解】

(1)依據材料“在德黑蘭會議上;由于斯大林的堅持,蘇美英三國首腦同意“海王一霸王”計劃進入了具體準備和實施的階段”可知是蘇聯的督促和堅持;依據材料中的“海王一霸王”計劃”可知開辟第二戰場的重要性;依據材料“蘇德戰場上,蘇聯紅軍取得了輝煌的戰果,在廣闊的戰線上發動了大規模的反攻”可知蘇德戰場進入反攻階段;結合所學可知英美為更好的分享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果實。

(2)依據材料“德軍損失飛機3500架,坦克1.3萬輛,人員40萬。”的信息和所學可知納粹德國陷入兩線作戰境地,減輕了蘇軍的壓力,加速了蘇德戰場勝利和德國法西斯滅亡;依據材料“諾曼底登陸成功,美英軍隊重返歐洲大陸,使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略態勢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的信息可知加速太平洋戰場進程,推動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解析】(1)原因:蘇聯的督促和堅持;開辟第二戰場的重要性,蘇德戰場進入反攻階段,英美為更好的分享第2次世界大戰勝利果實。

(2)意義:英美盟軍成功開辟了歐洲第二戰場,納粹德國陷入兩線作戰境地,減輕了蘇軍的壓力,加速了蘇德戰場勝利和德國法西斯滅亡,加速太平洋戰場進程,推動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12、略

【分析】【詳解】

(1)原因:從材料中“當地的圣戰武士組織和伊斯蘭游擊隊一起對抗”;美國中央情報局;巴基斯坦三軍情報局,西歐中東和亞洲都“對圣戰武士進行支持”,“蘇聯軍隊在阿富汗士氣低落”,“1985年,戈爾巴喬夫領導的蘇聯政府分散改革精力,還妨礙改草”等信息,結合所學冷戰時期的知識點,多方面展開分析即可。

(2)影響:從材料中“給阿富汗留下了一片狼藉”,蘇聯因此“分散改革精力,還妨礙改革”,“對阿富汗戰爭的反感卻是深刻而廣泛的”等信息,結合世界史相關史實,由戰爭雙方到世界局勢,由近及遠的進行分析。【解析】(1)原因:阿富汗當地人民的反抗;其他國家和地區對阿富汗的支持;戰事久拖不決導致蘇聯軍隊士氣低落;新任蘇聯政府的政策轉變;蘇聯改革進程受阻。

(2)影響:阻礙了蘇聯國內的改革進程;加劇了阿富汗國內政局的動蕩和復雜;給蘇聯和阿富汗兩國人民帶來深重災難;影響了世界格局的變動。13、略

【分析】【詳解】

試題分析:(1)本題考查美蘇爭霸時期的重要事件——古巴導彈危機;是當時國際關系的重要事件,也是美蘇冷戰對抗的重要事件。結合材料,可以表述為,美蘇兩級格局下爭奪世界霸權;美國占優勢,蘇聯力圖改變力量對比;雙方對對方的判斷失誤。

(2)本問考查古巴導彈危機發生的原因和美蘇化解這一危機的方法入手;主要在于蘇聯力圖改變被動局面,改變力量對比,采取的積極措施而造成的。在化解危機的方法上,雙方都采取的比較克制的做法,雖有軍事威脅,但最終和平談判的方式解決。

考點: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美蘇爭鋒·美蘇中風的背景【解析】(1)美蘇以武力為后盾在全球范圍內爭奪霸權;美國占據優勢;蘇聯力圖改變力量對比;雙方對對方的判斷失誤。

(2)對危機采取有節制的反應;避免發生軍事沖突導致戰爭;保持接觸,探索化解危機的有效途徑;達成必要的妥協。三、論述題(共2題,共4分)14、略

【分析】【分析】

【詳解】

材料中“經濟全球化歷程的三次浪潮和挫折”體現出經濟全球化的兩種發展狀況分別是經濟全球化的三次高潮和經濟全球化的三次挫折。首先,提出觀點是經濟全球化的三次高潮。然后論證,根據材料中“第一次浪潮發生在16世紀”可知新航路的開辟是推動第一次經濟全球化高潮的主要因素。根據材料中“第二波浪潮發生在1815—1913年期間”,而這一時間段剛好是兩次工業革命時期,因而19世紀初至20世紀初,第一、二次工業革命成為全球化發展的強大動力,經濟全球化出現第二次高潮。材料中提到“第三波浪潮出現在二戰后特別是冷戰初期”,而這一時間段則正好是第三次科技革命,因而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動了第三波全球化浪潮。最后得出結論:世界大戰、經濟危機、“冷戰”對峙等影響經濟全球化,使之出現波動。【解析】觀點:經濟全球化經歷了三次挫折。

論證:17—18世紀;殖民戰爭頻繁,從三次英荷戰爭到英法戰爭,國際貿易受挫,全球化一度陷入停頓。1914—1945年,爆發兩次世界大戰,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各國實施貿易保護主義,經濟全球化陷入低潮。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后,美蘇爭霸,兩極格局對峙,全球化受阻。

結論:近代以來,世界戰爭、經濟危機和冷戰對峙使全球化不斷受挫。15、略

【分析】【詳解】

根據材料主旨可以得出論點構建公平公正、合理有序的政治秩序是有效治理地區性、全球性問題的關鍵。論證過程可以結合材料信息從正反兩面進行。論證:1648年《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確定了國際關系中應遵守國家主權、國家領土與國家獨立等原則,構建了相對平等、合理的國際政治體系,結束了歐洲三十年戰爭;1919年《凡爾賽和約》實質上帝國主義重新瓜分德國的殖民地,更改了國際關系格局。這一體系直接損害中國主權,而且列強間的利益沖突以及戰勝國與戰敗國的尖銳矛盾尖銳,因此不是一個平等、合理有序的政治體系,最終必將打破暫時的均勢,破壞世界和平;2019年5月亞洲文明對話大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