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射頻消融及介入治療_第1頁
肝癌射頻消融及介入治療_第2頁
肝癌射頻消融及介入治療_第3頁
肝癌射頻消融及介入治療_第4頁
肝癌射頻消融及介入治療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肝癌射頻消融及介入治療肝癌射頻消融治療(RFA)適應證與禁忌證介入技術與操作方法并發癥及其防治療效評價適應證(一)適應證與禁忌證

單發腫瘤最大直徑不超過5cm;或腫瘤數目不超過3個,且最大直徑不超過3cm;無血管、膽管和鄰近器官侵犯以及遠處轉移;肝功能Child-PughA級或B級;直徑>5cm的單發腫瘤,或最大直徑>3cm的多發腫瘤,局部消融可以作為姑息性綜合治療的一部分。肝癌射頻消融治療(RFA)禁忌證(一)適應證與禁忌證

腫瘤巨大或者彌漫型肝癌;伴有血管、膽管及鄰近器官侵犯或遠處轉移;肝功能Child-PughC級者;不可糾正的凝血功能障礙;腫瘤鄰近危險器官如膽囊、腸管等,無法采取其他措施避免其損傷者。肝癌射頻消融治療(RFA)

準備:術前詳細評估病人影像資料,明確肝臟病灶情況,制定合理的進針路徑和布針方案。

技術操作:(二)介入技術與操作方法肝癌射頻消融治療(RFA)在超聲、CT或MRI引導下,經安全路徑穿刺進入腫瘤病灶,參照各消融治療儀的說明,進行消融治療,逐點進行;消融完成后,在拔針時進行針道消融,防止術后出血和腫瘤沿針道種植;治療結束前再次行超聲、CT或MRI全面掃描肝臟,確定消融范圍已經完全覆蓋腫瘤,并保留安全消融邊界,排除發生腫瘤破裂、出血、血氣胸等并發癥的可能性。

RFA具有比較高的安全性,輕微并發癥發生率約為4.7%;主要包括發熱、疼痛、皮膚淺Ⅱ度燒傷、少量胸腔積液、少量氣胸等;嚴重并發癥發生率約為2.2%,主要包括感染、消化道出血、腹腔內出血、腫瘤種植轉移、肝功能衰竭、腸穿孔等。(三)并發癥肝癌射頻消融治療(RFA)治療后1個月行肝臟多期增強CT或MRI或超聲造影,以評價消融療效。分為:(四)療效評價

完全消融:腫瘤病灶CT呈低密度或MRI呈T1WI高信號T2WI低信號或超聲呈高回聲,動脈期未見強化;

部分消融:腫瘤病灶內局部動脈期有強化,提示有腫瘤殘留。肝癌射頻消融治療(RFA)(四)療效評價肝癌射頻消融治療(RFA)對治療后有腫瘤殘留者,可以再次進行消融治療;若兩次消融后仍有腫瘤殘留,則確定為消融治療失敗,應選用其他的治療手段。之后每2~3個月進行復查,2年后每3~6個月復查,根據隨訪結果判斷腫瘤復發和進展情況。肝癌并發癥的介入治療肝癌伴門靜脈癌栓肝癌伴肝動脈-門靜脈瘺或肝動脈-肝靜脈瘺及肝靜脈癌栓肝癌伴下腔靜脈癌栓肝癌伴梗阻性黃疸肝癌伴肺轉移

肝癌伴門靜脈主干癌栓是TACE的相對禁忌證,伴有大量的側支循環形成時(一)肝癌伴門靜脈癌栓可酌情給予適量TACE治療;

置入125I粒子對癌栓內放射治療;對癌栓行外放射治療。肝癌并發癥的介入治療

對于這些并發癥,可酌情使用顆粒型栓塞劑、彈簧圈。(二)肝癌伴肝動脈-門靜脈瘺或肝動脈-肝靜脈瘺及肝靜脈癌栓肝癌并發癥的介入治療

給予TACE治療和下腔靜脈內置入支架。(三)肝癌伴下腔靜脈癌栓

肺轉移是中晚期肝癌病人的常見表現,對這類病人應以治療肝內原發灶為主,盡可能

控制肝癌病灶,同時對肺部轉移灶采用多種方法綜合治療。(五)肝癌伴肺轉移肝癌并發癥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