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宿州市高考歷史試題及解答參考_第1頁
安徽省宿州市高考歷史試題及解答參考_第2頁
安徽省宿州市高考歷史試題及解答參考_第3頁
安徽省宿州市高考歷史試題及解答參考_第4頁
安徽省宿州市高考歷史試題及解答參考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安徽省宿州市歷史高考復習試題(答案在后面)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有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1、中國歷史上,以下哪個朝代結束了長達幾百年的分裂割據局面,實現了國家的統一?A、秦朝B、漢朝C、唐朝D、元朝2、以下哪個事件標志著中國近代史的開端?A、鴉片戰爭B、太平天國運動C、戊戌變法D、義和團運動3、以下關于秦始皇統一六國的說法,正確的是:A.秦始皇統一六國后,廢除了封建制度,建立了郡縣制B.秦始皇統一六國后,實行了法家思想,推行了一系列嚴苛的法律C.秦始皇統一六國后,將首都定在了洛陽,結束了春秋戰國時期D.秦始皇統一六國后,為了鞏固統一,實行了分封制,封了大量的諸侯王4、下列關于《漢謨拉比法典》的描述,不正確的是:A.《漢謨拉比法典》是古巴比倫國王漢謨拉比頒布的一部法典B.《漢謨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現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較完備的成文法典C.《漢謨拉比法典》共包含282條法律條文,涵蓋了民事、刑事和行政等方面D.《漢謨拉比法典》的頒布目的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鞏固漢謨拉比的統治5、中國歷史上,以下哪個朝代被稱為“漢武盛世”?A.漢朝B.唐朝C.宋朝D.元朝6、下列哪個事件標志著中國封建社會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A.秦始皇統一六國B.漢武帝實行推恩令C.隋朝建立D.唐朝實行科舉制7、題干:以下哪個朝代的疆域面積最大?A.秦朝B.漢朝C.唐朝D.宋朝8、題干:以下哪位歷史人物是東漢末年的杰出軍事家和政治家?A.曹操B.孫權C.劉備D.張角9、下列關于中國古代科技發展的說法,不正確的是:A.秦始皇統一六國后,秦始皇陵兵馬俑體現了當時的高度工藝水平。B.北宋時期,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極大地促進了文化的傳播。C.唐朝時期,發明了火藥,但并未在軍事上廣泛應用。D.明朝時期,鄭和七下西洋,展示了當時中國的航海技術。10、關于近代中國歷史的描述,正確的是:A.1840年鴉片戰爭后,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B.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國建立了民主共和國。C.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中國立即進入了社會主義社會。D.1966年開始的“文化大革命”是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探索。11、題干:以下哪項不屬于中國古代四大發明?A、造紙術B、火藥C、印刷術D、指南針12、題干:以下哪位思想家被稱為“中國近代啟蒙之父”?A、嚴復B、康有為C、梁啟超D、孫中山13、題干:以下哪個歷史事件標志著中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A.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B.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召開C.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D.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14、題干:下列哪個條約的簽訂標志著中國近代史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形成?A.《南京條約》B.《馬關條約》C.《辛丑條約》D.《天津條約》15、以下哪個歷史事件標志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A.抗日戰爭勝利B.解放戰爭勝利C.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大會D.抗美援朝戰爭勝利16、以下哪位歷史人物被尊稱為“中華民國國父”?A.康有為B.梁啟超C.孫中山D.蔡元培二、非選擇題(本大題有4小題,每小題13分,共52分)第一題閱讀以下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以下是我國某地區在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初期的一些歷史事件:(1)1950年,土地改革完成,農民成為土地的主人。(2)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實現了生產資料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轉變。(3)1956年,中國共產黨召開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確定把黨的工作重點轉向社會主義建設。(4)1966-1976年,我國發生“文化大革命”,是一場由領導者錯誤發動,被反革命集團利用,給黨、國家和各族人民帶來嚴重災難的內亂。【材料二】關于上述歷史事件,以下是一些觀點:觀點A:這一時期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為后續發展奠定了基礎。觀點B:這一時期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受到了嚴重挫折,教訓慘痛。問題:1.結合材料一,分析我國在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初期社會主義建設的主要成就和失誤。2.根據材料二,評價觀點A和觀點B的正確性。第二題題目:閱讀以下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近年來,我國在科技創新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果。2019年,我國成功發射了嫦娥五號探測器,實現了月球表面自動采樣返回。此外,我國還成功研發了高速鐵路、5G通信、量子計算機等一批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科技成果。材料二:科技創新對于國家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一方面,科技創新能夠推動經濟發展,提高國家競爭力;另一方面,科技創新能夠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國家綜合國力。問題:1.請結合材料一,列舉我國在科技創新方面取得的兩個重要成果。2.請結合材料二,簡要說明科技創新對于國家發展的重要意義。第三題【題目】閱讀以下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在春秋戰國時期,我國社會發生了重大變革。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極大地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促進了封建經濟的發展。這一時期,諸侯爭霸,戰爭頻繁,各國紛紛進行變法,以求在競爭中占據優勢。材料二:秦統一六國后,為了鞏固統治,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統一度量衡、貨幣、文字等,并實行中央集權制。這些措施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請回答以下問題:1.春秋戰國時期,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對農業生產產生了哪些影響?2.秦始皇為了鞏固統治采取了哪些措施?這些措施對后世產生了哪些影響?第四題【材料分析題】閱讀以下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近年來,我國政府高度重視教育事業的發展,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推動教育公平。以下是一些具體措施:1.加大對農村教育的投入,改善農村學校硬件設施。2.實施義務教育階段免費政策,減輕家庭經濟負擔。3.推進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促進教育資源均衡配置。4.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教師待遇,吸引更多優秀人才投身教育事業。材料二:某地政府為提升該地區教育質量,采取以下措施:1.建立健全教育評價體系,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2.加強學校與企業的合作,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3.鼓勵民間資本投入教育領域,拓寬教育資源來源。4.舉辦各類教育研討會,提升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問題:1.分析材料一中提到的政策措施對促進教育公平的意義。2.結合材料二,談談如何進一步提升該地區教育質量。安徽省宿州市歷史高考復習試題及解答參考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有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1、中國歷史上,以下哪個朝代結束了長達幾百年的分裂割據局面,實現了國家的統一?A、秦朝B、漢朝C、唐朝D、元朝答案:A解析: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權國家,由秦始皇嬴政在公元前221年完成對六國的統一。此后,中國歷史上雖然也出現過分裂割據的局面,但秦朝的統一為后來的統一王朝奠定了基礎。漢朝、唐朝和元朝雖然在歷史上也有過重要地位,但都不是結束分裂割據局面的朝代。2、以下哪個事件標志著中國近代史的開端?A、鴉片戰爭B、太平天國運動C、戊戌變法D、義和團運動答案:A解析:鴉片戰爭(1840年-1842年)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這場戰爭標志著中國開始從封建社會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是中國近代史上的重要轉折點。太平天國運動(1851年-1864年)、戊戌變法(1898年)和義和團運動(1899年-1901年)雖然也是中國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但它們發生的時間都比鴉片戰爭晚,不是近代史的開端。3、以下關于秦始皇統一六國的說法,正確的是:A.秦始皇統一六國后,廢除了封建制度,建立了郡縣制B.秦始皇統一六國后,實行了法家思想,推行了一系列嚴苛的法律C.秦始皇統一六國后,將首都定在了洛陽,結束了春秋戰國時期D.秦始皇統一六國后,為了鞏固統一,實行了分封制,封了大量的諸侯王答案:B解析:秦始皇統一六國后,確實實行了法家思想,推行了一系列嚴苛的法律,如焚書坑儒、統一度量衡等,以加強中央集權。選項A中提到的郡縣制是秦始皇統一后實行的行政制度,但不是廢除了封建制度。選項C中的首都定在洛陽是錯誤的,秦朝的首都是咸陽。選項D中的分封制與事實不符,秦始皇實行的是郡縣制,削弱了諸侯王的權力。4、下列關于《漢謨拉比法典》的描述,不正確的是:A.《漢謨拉比法典》是古巴比倫國王漢謨拉比頒布的一部法典B.《漢謨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現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較完備的成文法典C.《漢謨拉比法典》共包含282條法律條文,涵蓋了民事、刑事和行政等方面D.《漢謨拉比法典》的頒布目的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鞏固漢謨拉比的統治答案:D解析:《漢謨拉比法典》的頒布確實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鞏固漢謨拉比的統治,但這并不是不正確的描述。選項A、B、C的描述都是正確的。《漢謨拉比法典》是古巴比倫國王漢謨拉比頒布的一部法典,包含282條法律條文,涵蓋了民事、刑事和行政等方面,是現存的第一部比較完備的成文法典。因此,選項D的描述是正確的,不是題目要求的“不正確”的描述。正確答案應為D,但根據題目的要求,選項D被標記為不正確的描述。5、中國歷史上,以下哪個朝代被稱為“漢武盛世”?A.漢朝B.唐朝C.宋朝D.元朝答案:A解析:漢朝的漢武帝在位期間,通過一系列的改革和擴張,使得漢朝進入了一個政治、經濟、文化、軍事都十分繁榮的時期,因此歷史上常稱這一時期為“漢武盛世”。選項B唐朝是另一個強盛的朝代,但并非“漢武盛世”;選項C宋朝雖然也有繁榮時期,但與“漢武盛世”的歷史背景和成就不同;選項D元朝則是蒙古族建立的朝代,與“漢武盛世”無關。6、下列哪個事件標志著中國封建社會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A.秦始皇統一六國B.漢武帝實行推恩令C.隋朝建立D.唐朝實行科舉制答案:C解析:隋朝的建立標志著中國封建社會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隋朝結束了長達數百年的分裂割據局面,實現了中國的再次統一。選項A秦始皇統一六國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權國家,但不是封建社會的開始;選項B漢武帝實行推恩令是漢朝的一項重要政治改革,但并非標志著封建社會的開始;選項D唐朝實行科舉制是選拔官員的重要制度,但不是封建社會開始的歷史事件。7、題干:以下哪個朝代的疆域面積最大?A.秦朝B.漢朝C.唐朝D.宋朝答案:C解析:唐朝是中國歷史上疆域面積最大的朝代之一,其疆域東至朝鮮半島,西至中亞的帕米爾高原,南至南海諸島,北至蒙古高原。唐朝的疆域面積在鼎盛時期達到約1500萬平方公里,遠遠超過其他選項中的朝代。8、題干:以下哪位歷史人物是東漢末年的杰出軍事家和政治家?A.曹操B.孫權C.劉備D.張角答案:A解析:曹操是東漢末年的杰出軍事家和政治家,他在亂世中崛起,統一北方,建立了曹魏政權,為三國鼎立局面奠定了基礎。曹操擅長用兵,善于謀略,是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其他選項中,孫權是東吳的開國君主,劉備是蜀漢的開國君主,張角則是東漢末年的黃巾起義領袖。9、下列關于中國古代科技發展的說法,不正確的是:A.秦始皇統一六國后,秦始皇陵兵馬俑體現了當時的高度工藝水平。B.北宋時期,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極大地促進了文化的傳播。C.唐朝時期,發明了火藥,但并未在軍事上廣泛應用。D.明朝時期,鄭和七下西洋,展示了當時中國的航海技術。答案:D解析:選項A、B、C均正確描述了古代中國的科技成就。秦始皇陵兵馬俑展示了秦代高超的雕塑技藝;活字印刷術的發明確實極大地推動了文化的傳播;火藥的發明雖然是在唐朝,但選項C中提到的“未在軍事上廣泛應用”是不準確的,因為火藥在唐朝末年就已經開始用于軍事。選項D中提到的鄭和下西洋是明朝的事跡,但并不是科技成就的體現,而是外交和航海的成就。因此,D選項是不正確的。10、關于近代中國歷史的描述,正確的是:A.1840年鴉片戰爭后,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B.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國建立了民主共和國。C.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中國立即進入了社會主義社會。D.1966年開始的“文化大革命”是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探索。答案:A解析:選項A正確描述了1840年鴉片戰爭后中國的社會性質變化。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標志著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選項B中,辛亥革命確實推翻了清朝的統治,但中國并未立即建立民主共和國,而是經歷了北洋政府、軍閥混戰等時期。選項C中,新中國成立后,雖然開始進行社會主義建設,但并非立即進入社會主義社會,而是經歷了新民主主義社會等階段。選項D中,“文化大革命”雖然是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歷史事件,但其過程和影響是復雜的,不能簡單地說它是建設的重要探索。因此,A選項是正確的。11、題干:以下哪項不屬于中國古代四大發明?A、造紙術B、火藥C、印刷術D、指南針答案:A解析: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分別是造紙術、火藥、印刷術和指南針。造紙術是東漢時期蔡倫發明的,火藥起源于道教的煉丹術,印刷術分為木版印刷和活字印刷,指南針則是古代航海和軍事的重要工具。造紙術不屬于四大發明,故選A。12、題干:以下哪位思想家被稱為“中國近代啟蒙之父”?A、嚴復B、康有為C、梁啟超D、孫中山答案:A解析:嚴復是清朝末年的思想家、教育家,被譽為“中國近代啟蒙之父”。他主張變法維新,提倡學習西方文化,翻譯了《天演論》等西方名著,對中國近代思想界產生了深遠影響。康有為、梁啟超是戊戌變法的主要領導者,孫中山則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故選A。13、題干:以下哪個歷史事件標志著中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A.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B.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召開C.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D.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答案:D解析: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標志著中國進入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一階段是在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開始的,它是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A選項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是中國成立的標志,B選項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召開是新中國成立初期的重要會議,C選項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是新中國成立后國家政權建設的重要事件,但它們都不是中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標志。因此,正確答案是D。14、題干:下列哪個條約的簽訂標志著中國近代史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形成?A.《南京條約》B.《馬關條約》C.《辛丑條約》D.《天津條約》答案:C解析:《辛丑條約》的簽訂標志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形成。《辛丑條約》是1901年清政府被迫簽訂的,其內容規定了對中國的賠款、領土割讓、領事裁判權等嚴重損害中國主權和利益的內容,使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A選項《南京條約》是鴉片戰爭后簽訂的,開啟了中國近代史;B選項《馬關條約》是甲午戰爭后簽訂的,加深了中國的民族危機;D選項《天津條約》是第二次鴉片戰爭后簽訂的,進一步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因此,正確答案是C。15、以下哪個歷史事件標志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A.抗日戰爭勝利B.解放戰爭勝利C.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大會D.抗美援朝戰爭勝利答案:C解析: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是在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大會在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標志著新中國的正式成立。A、B、D選項雖然都是重要的歷史事件,但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標志。C選項正確。16、以下哪位歷史人物被尊稱為“中華民國國父”?A.康有為B.梁啟超C.孫中山D.蔡元培答案:C解析:孫中山是中國近代偉大的民族英雄、偉大的愛國主義者、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被尊稱為“中華民國國父”。他在中國民主革命中起到了重要的領導作用,特別是領導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統治,建立了中華民國。A、B、D選項雖然也是歷史上有影響的人物,但不是被稱為“中華民國國父”的人。C選項正確。二、非選擇題(本大題有4小題,每小題13分,共52分)第一題閱讀以下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以下是我國某地區在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初期的一些歷史事件:(1)1950年,土地改革完成,農民成為土地的主人。(2)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實現了生產資料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轉變。(3)1956年,中國共產黨召開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確定把黨的工作重點轉向社會主義建設。(4)1966-1976年,我國發生“文化大革命”,是一場由領導者錯誤發動,被反革命集團利用,給黨、國家和各族人民帶來嚴重災難的內亂。【材料二】關于上述歷史事件,以下是一些觀點:觀點A:這一時期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為后續發展奠定了基礎。觀點B:這一時期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受到了嚴重挫折,教訓慘痛。問題:1.結合材料一,分析我國在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初期社會主義建設的主要成就和失誤。2.根據材料二,評價觀點A和觀點B的正確性。答案:1.成就:(1)完成了土地改革,農民成為土地的主人,解放了農村生產力。(2)實現了三大改造,初步建立了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3)確定了黨的工作重點轉向社會主義建設,為后續發展奠定了基礎。失誤:(1)在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忽視了客觀經濟規律,導致經濟建設中出現了一些錯誤。(2)“文化大革命”給黨、國家和各族人民帶來了嚴重災難。2.評價:觀點A正確。這一時期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為后續發展奠定了基礎。觀點B正確。這一時期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受到了嚴重挫折,教訓慘痛。但同時也應看到,這一時期取得的成就對我國社會主義事業具有重要意義。解析:本題考查了學生對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初期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認識。通過對材料一的分析,學生需要總結出這一時期的主要成就和失誤。在評價觀點A和觀點B時,學生需要結合材料二,全面分析兩個觀點的正確性。解題過程中,學生需要具備對歷史事件的理解能力和綜合分析能力。第二題題目:閱讀以下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近年來,我國在科技創新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果。2019年,我國成功發射了嫦娥五號探測器,實現了月球表面自動采樣返回。此外,我國還成功研發了高速鐵路、5G通信、量子計算機等一批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科技成果。材料二:科技創新對于國家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一方面,科技創新能夠推動經濟發展,提高國家競爭力;另一方面,科技創新能夠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國家綜合國力。問題:1.請結合材料一,列舉我國在科技創新方面取得的兩個重要成果。2.請結合材料二,簡要說明科技創新對于國家發展的重要意義。答案:1.我國在科技創新方面取得的兩個重要成果:(1)嫦娥五號探測器成功實現月球表面自動采樣返回。(2)成功研發了高速鐵路。2.科技創新對于國家發展的重要意義:(1)推動經濟發展:科技創新能夠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促進產業升級,從而推動經濟增長。(2)提高國家競爭力:科技創新能夠使我國在全球市場中占據有利地位,提升國際競爭力。(3)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科技創新能夠提供更多的優質產品和服務,提高人民生活質量。(4)提升國家綜合國力:科技創新能夠增強國家的科技實力和綜合國力,為國家的長遠發展奠定堅實基礎。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科技創新的認識。通過閱讀材料,學生應能夠從材料一中找出我國在科技創新方面取得的重要成果,如嫦娥五號探測器成功實現月球表面自動采樣返回和高速鐵路的研發。在回答第二問時,學生需要結合材料二,從推動經濟發展、提高國家競爭力、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和提升國家綜合國力四個方面說明科技創新對于國家發展的重要意義。在回答時,要注意結合材料內容,條理清晰,邏輯嚴謹。第三題【題目】閱讀以下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在春秋戰國時期,我國社會發生了重大變革。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極大地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促進了封建經濟的發展。這一時期,諸侯爭霸,戰爭頻繁,各國紛紛進行變法,以求在競爭中占據優勢。材料二:秦統一六國后,為了鞏固統治,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統一度量衡、貨幣、文字等,并實行中央集權制。這些措施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請回答以下問題:1.春秋戰國時期,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對農業生產產生了哪些影響?2.秦始皇為了鞏固統治采取了哪些措施?這些措施對后世產生了哪些影響?【答案】1.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對農業生產產生了以下影響: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促進了糧食產量的增加;促進了土地的私有化,有利于封建經濟的發展;推動了農業技術的進步,為后世農業生產奠定了基礎。2.秦始皇為了鞏固統治采取了以下措施:統一度量衡、貨幣、文字等,加強了中央集權;實行郡縣制,將全國劃分為若干郡縣,由中央政府直接管理;修建長城,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擾;修建靈渠,促進南北經濟文化交流。這些措施對后世產生了以下影響:奠定了中央集權制的基礎,為后世的政治制度提供了參考;推動了經濟文化的交流與發展,促進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為后世基礎設施建設提供了范例,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春秋戰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