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語文一輪復習之信息類文本:遷移應用信息探究文本問題_第1頁
2025年高考語文一輪復習之信息類文本:遷移應用信息探究文本問題_第2頁
2025年高考語文一輪復習之信息類文本:遷移應用信息探究文本問題_第3頁
2025年高考語文一輪復習之信息類文本:遷移應用信息探究文本問題_第4頁
2025年高考語文一輪復習之信息類文本:遷移應用信息探究文本問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考點講解

"遷移應用信息,探究文本問題",就是要求考生基于對文本材料的理解與分析或對文本主要

信息與觀點的把握,通過自我感悟和體驗,立足文本并將其作為支撐,對文本中的問題或者與此相

關聯的社會現象進行探究,亮明自己的觀點態度,闡明個人的辯證思維過程,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

發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價值、文化價值和時代精神。

【常見命題角度一】分析觀點、看法和措施建議

閱讀信息類文本的目的之一就是從材料中發現問題,并尋找解決辦法,進而更好地指導人

們的生活、學習和工作。于是,分析看法、對策類題應運而生。這類題目是對文中作者的觀點、

意圖的歸納整合。

【示例】選擇性必修中冊教材中毛澤東的《改造我們的學習》是系統論述馬克思列寧主義

學風的經典文獻,它對于我們年輕一代有哪些重要啟示?

【答案】示例一:要實事求是地調查研究現狀。現在一些人在搞研究寫論文的時候,粗枝

大葉,一知半解,就開始大發議論。只有實事求是、腳踏實地,才能對事物作出正確的判斷,

進而作出正確的處理。我們年輕一代是國家未來的棟梁,不論是從事實際工作還是理論研究都

應該系統地周密地調查研究現狀。

示例二:要認真全面地學習研究歷史。毛澤東指出,"許多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學者也是言

必稱希臘,對于自己的祖宗,則對不住,忘記了"。目前,許多年輕人則喜歡言必稱歐美,忘

記了自己民族的歷史。這一點確實為害相當大,不可等閑視之。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歷史,能

夠增強我們的民族自尊心和個人奮斗的自信心,能夠給予我們無盡的智慧。我們要學習國外的

先進經驗,但不能忘記學習我們厚重的歷史,要養成認真學習研究歷史的良好習慣。

【方法技巧】

1.審清題干指向意識。

審清題干更求探究什么,是辨析觀點正誤,還是分析啟示、感悟,還是對社會現象作出評價等

探究方向。另外還要明確"結合文本""針對某社會現象""結合文本并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等

不同的要求。要求不同,答題側重點也有所區別。如“結合文本”主要側重于從文本材料中尋找依

據,而“針對某社會現象”則側重于對社會生活的指導意義,"結合文本并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

則要求在聯系文本的基礎上要有自己的生活感受。

2.明確表達觀點意識。

提出個人的見解、表明自己的觀點應該明確無誤,不能似是而非。比如對于辨析類探究題,首

先要明確“同意"還是"不同意","矛盾"還是"不矛盾”等。然后結合題干合理闡述理由,做

到有理有據。

3.注重引用論據意識。

恰當引用論據,遵循"內弓I外聯”的原則,既要充分利用原文信息,又要合理聯系現實狀況,

或對其他語料觀點作出評判,絕對不可主觀臆斷。明確觀點、看法之后,應先在文本中尋找得出此

觀點的依據,然后由文本論據引申到生活實際或其他論述語料觀點。

【答題步驟】

第一步,審讀題干,確定范圍。根據題干關鍵詞,確定范圍,篩選出文中關于題干涉及的

問題的觀點。

第二步,抓住主體,善于轉化。轉化,有兩個思維角度:一是需要具備轉化題干的意識,

就是將題干轉化為訓練過的題型,進而確定解題思維;二是將文本內容中的問題和現象轉化為

建議措施。

具體思考:(1)可從經濟、政治、文化、哲學等方面找看法或對策;也可從不同主體入

手,明確誰是措施或看法的實施者(主體),措施或看法的實施者有幾個,答案就有幾個角度。

(2)注意文中提到的取得的成績和存在的問題。①善于轉化成績。從成績中總結經驗、

措施以及對成績的思考、看法。②善于轉化問題。問題可以轉化為“措施方法","問題"是

"措施方法"的依據,"措施方法"是針對"問題”提出的辦法,"措施"要有的放矢,只有

抓住一個個實質性的具體的問題,才能有針對性地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措施。

第三步,靈活作答,巧妙整合。根據題干要求,確定是觀點態度題,還是建議措施題。不

論哪類題,最后都要回歸文本,在文本中找到依據,然后整合信息,合并同類,重點注意段落

之間的關系,確定答題的角度,分點作答。

【常見命題角度二】觀點遷移運用

觀點遷移運用要求考生能夠運用文本內的觀點去分析、評價文本外的現象或材料,考查的

是考生真正讀懂文本、真正把握文本觀點運用的能力。解答這類題目,需要吃透文本觀點,合

理進行遷移運用。

觀點遷移運用題有兩種考法:一是所給的材料是具體材料,要求運用文章觀點分析,這時

變成了觀點與例證的關系;二是所給的材料是一種觀點,要求把這種觀點與文本觀點進行比

較。

【示例】閱讀選擇性必修中冊《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里來的?》一文,回答下面的問

題:在中國革命的歷程中,王明、博古的教條主義路線,給革命帶來了巨大損失;毛澤東制

定"農村包圍城市”的方針,挽救了革命,挽救了黨。請用文中的觀點解釋這一現象。

【參考答案】①毛澤東在《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里來的?》一文中,明確了"人的正確思

想,只能從社會實踐中來"這個觀點,強調實踐的重要性。②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真理,這個真

理通過實踐才能得到驗證和完善,王明等人在中國照搬照抄這個理論,結果遭到失敗;毛澤東

等人把這個理論和中國的實際情況相結合,結果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答題步驟】

第一步,審準題干,明確答題要求。

信息類文本的閱讀,本身就重在信息獲取的過程,答案就在文中找,不能憑空去想象。雖

然文意遷移運用的題目的表述內容是文章之外的內容,但我們一定要從題目中準確把握住題目

到底想考查我們對文章哪一內容的理解,因此,審清題目要求,十分重要。

第二步,精研文題,找準材料和文本間的契合點。

答此類題的關鍵是,在對文本觀點和所給材料都能理解、把握的基礎上找到兩者之間的聯

系。有時文本觀點很多,不確定哪一種觀點最能統率所給材料,因此,要先找準材料所對應的

文本觀點。

第三步,分析材料,學用答題思維模式。

要準確分析題目所給的材料,并與文本觀點(文意)聯系起來,認真分析運用,解決問題。

即"觀點+結合材料分析"模式,具體地說就是先亮出題目材料對應的文本觀點,再根據觀點

對題目材料進行分析。分析應注意與文本觀點的對應與一致,并注意分析的層次性。注意,"分

析"是得分的關鍵環節。

真題演練

(2022?新高考I卷)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問題。

材料一:

中華民族有著深厚文化傳統,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體系,體現了中國人幾千年來積累的

知識智慧和理性思辨。這是我國的獨特優勢。中華文明延續著我們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既

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也需要與時俱進、推陳出新。要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與

闡發,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把跨越時空、超

越國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要推動中華文明創造性轉化、創

新性發展,激活其生命力,讓中華文明同各國人民創造的多彩文明一道,為人類提供正確精神

指引。要圍繞我國和世界發展面臨的重大問題,著力提出能夠體現中國立場、中國智慧、中國

價值的理念、主張、方案。我們不僅要讓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國",還要讓世界知道"學術

中的中國"、”理論中的中國"、"哲學社會科學中的中國“,讓世界知道"發展中的中國"、

"開放中的中國"、”為人類文明作貢獻的中國"。

強調民族性并不是要排斥其他國家的學術研究成果,而是要在比較、對照、批判、吸收、

升華的基礎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當代中國和當今世界的發展要求,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解決好民族性問題,就有更強能力去解決世界性問題;把中國實踐總結好,就有更強能力為解

決世界性問題提供思路和辦法。這是由特殊性到普遍性的發展規律。

(摘自習近平《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

材料二:

不少評論家、詩人和詩歌讀者都感覺到當代新詩創作與理論進入了一種停滯不前、缺乏生

命力的狀態。由于古老的東方文化傳統與漢語都不可能向西方文化和語言轉化,而西方詩歌文

化與語言又不可能被缺乏本民族傳統意識的詩歌作者與理論家自然吸收,食洋不化的積食病就

明顯地出現在詩歌創作和理論中。

人們逐漸意識到對"他文化”吸收力的強弱與自己本民族文化傳統的強弱成正比。唐代之

所以能廣泛吸取西域民族、北方民族及佛教的文化,正因為它擁有一個秦漢以來建立的強大的

中華文化傳統,這傳統如一個消化力極強的胃,吸收了四方異域的文化,借以繁榮本民族文化。

當代新詩不但丟失了本民族的詩歌傳統,而且也失去了對那個傳統的記憶和感情,而中華文化

又不同于其他以拉丁語為先祖的各種西方文化,可以自然地相互吸收,所以必然會發生這種食

洋不化的病癥,這病癥是當代詩歌失去讀者的重要原因。當代詩歌由于時代內容的發展,已無

法退回到新詩運動初期的狀態。當代社會讓世界村的居民們多少都進入了一個更復雜的感性與

知性世界,中國詩歌也相應地在尋找與之相當的藝術形式,主要是詩歌語言、內在結構、外在

形態。這些必須是有本民族實質性的和具有現代性的,單靠移植西方是絕對不行的。

我們認為,21世紀中國新詩能否存活,就看我們能否意識到自身傳統的復活并進入現代,

同吸收外來因素之間的主次關系。沒有傳統何談創新?沒有傳統作為立身之地,創新很可能變

為全盤西化。所以,中國當代新詩一個首要的、關系到自身存亡的任務就是重新尋找自己的詩

歌傳統,激活它的心跳,挖掘出它久被塵封的泉眼。讀古典文史哲及詩詞、詩論,想現代問題,

使一息尚存的古典詩論進入當代的空間,貢獻出它的智慧,協同解決新詩面對的問題。據我的

學習經驗,歷代中國文論中存在著大量對我們今日所思考的詩歌理論仍有意義的撰述,而我們

卻只習慣于引用西方理論,無暇回顧一下自身傳統中的這些理論,師洋師古應當成為回顧與前

瞻的兩扇窗戶,同時拉開窗幃,擴大視野,恢復自己傳統的活力才能吸收外來的營養。

中國古典詩論在研究方法上與西方文論也有很大不同。西方文論強調邏輯剖析,優點是落

在文本實處和清晰的抽象概括,但其弊病是容易刻板、枯燥、概念化,解剖刀往往傷及神經,

概念也有失去生命的變幻色彩的毛病。而中國古典詩論體系雖不十分清晰,卻能以富有內涵和

想象力的詩樣的語言傳遞給讀者審美的智慧和哲理,不至于有水涸石露的窘境,而其中人文的

情致、暖意、活力,絲毫沒有實驗室處理后的褪色失鮮之感。讀古典詩論后可以意識到西方的

科學分析、邏輯推理、抽象名詞杜撰等雖不失為一家之法,卻并非唯一的方法。而中國古典詩

論的風格與中國古典哲學的靈活、深邃、玄遠相匹配。對于詩歌這樣內涵深、變幻多的文學品

種,中國傳統的文藝理論有其突出的優點。

(摘編自鄭敏《新詩百年探索與后新詩潮》)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論語》,現已成為國際社會公認的處理人際關系和國際關

系的黃金準則。請結合材料一對這一現象加以分析。

2.如何推動中國古典詩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請結合材料談談你的看法。

1.【答案】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彰顯了傳統儒家思想的"恕道",能夠體現中國立場、中國智

慧和中國價值的理念;②它超越國界,具有當代價值,為謀求中國與世界共同發展進步提供了思路和

方法,體現了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統一。

【解析】①"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論語》,意思是以對待自身的行為為參照物來對待他人,

在關注自身的同時還要關注他人,體現了理性思辨換位思考的古代哲學大智慧。

②“現已成為國際社會公認的處理人際關系和國際關系的黃金準則"體現與時俱進、推陳出新。

③要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與闡發,使民族性更符合當代中國和當今世界的發展,為解

決世界性問題提供思路和方法,體現了特殊到普遍的發展規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一彰顯儒家"恕道"的大道智慧,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神的體現,

也具有恒久的當代價值,與材料一中"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的表述若合符契。答案即圍繞此理解

組織。

2.【答案】①加強對中國古典詩論的挖掘與闡發;②批判性地吸收和借鑒西方文論;③尋求古典

詩論與當下審美需求的契合,協同解決新詩面對的問題;④發揮古典詩論在詩歌闡稀上的長處,向世

界傳播中國古典詩論的審美意義和當代價值。

【解析】本題考查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答案需要把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內容綜合

吸收,理清思路和要點,兼顧古今中外,體現對古典詩歌和詩學傳統之"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

綜合理解。

新題模擬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問題。

材料一:

我們簡單追溯一下曹家的世系。曹雪芹的曾祖父曹璽有兩個兒子,一個是曹寅,一個是曹宣,曹

寅是康熙皇帝的伴讀,兩個人感情非常好。康熙二年,曹璽專任江南織造,曹家開始定居江南。康熙

二十九年,曹寅出任蘇州織造,三十一年曹寅調任江寧織造,蘇州織造由他的內兄李煦接替。織造有

三個,杭州織造、蘇州織造和江寧織造,但是蘇州織造跟江寧織造關系密切,因為他們是親戚關系。

康熙四十二年,曹寅與李膠奉旨輪管兩淮鹽務。曹寅去世后,他兒子曹穎接任江寧織造,曹顓天

折,再由曹寅繼子曹^接任。雍正五年底,曹^被抄家,曹^帶著兒子曹雪芹(也有人認為是曹顓遺

腹子)等很快離開了江南,結束了江寧織造一職,同時也就結束了曹璽一支在江南的60多年的生活,

結束了曹雪芹的夢中歲月。當時抄家,曹雪芹13歲,《紅樓夢》一共寫了19年的故事,從賈寶玉

出生到賈寶玉出家,其中內容寫得最長的一年,就是賈寶玉13歲那年。所以有人說,這反映出曹雪

芹對13歲的銘心刻骨。

織造隸屬內務府,從某種意義上說織造就是欽差大臣,但官品不是最高的,一般也就四、五品官

(曹寅高一些,是三品),但由于是皇帝直接派出來的,所以跟一品大員總督、巡撫等行賓主禮,而

且俸祿也相當,蘇州織造和江寧織造加起來年薪大概是2萬兩白銀,這是很高的。織造是給皇家供應

綾羅綢緞等用品的,皇宮需要的衣服、布料,包括皇袍都由他們安排編織制作。康熙皇帝南巡,曹寅

在織造任上接駕四次,看上去非常風光,但不論臨時接駕還是長期擔任織造,開銷都特別大,造成巨

額虧空,這成為后來被雍正抄家的原因之一。不妨說,"鮮花著錦、烈火烹油”的繁華和熱鬧,已經

預伏了"白茫茫大地真干凈”的蒼涼。

《紅樓夢》小說里描繪了許多珍貴織品。一是“軟煙羅"。劉姥姥游大觀園,王熙鳳不認識"軟

煙羅",把它認作是蟬翼紗。二是"鳧僭裘"。有人說"鳧魘裘"是野鴨子頭上的綠毛做出來的,它

是翠色的,翠光閃爍,艷麗異常。這個"鳧磨裘",香菱不認識,說它是孔雀毛做的,因為其顏色跟

孔雀毛有點接近,湘云說哪里是孔雀毛,就是野鴨子頭上毛做的。三是“雀金裘",寶玉看時,金翠

輝煌,碧彩閃灼,感覺又不似寶琴所披之"鳧唐裘"。賈寶玉看到它很驚訝,但把它和"鳧魘裘"聯

系起來比較,說明材質和孔雀毛在外觀上有相似處。

后來"雀金裘"有個破洞,由于繡品奇特,沒人見過,城里的能工織匠都不敢攬下修補的活,最

后還是病中的晴雯掙扎著把它補好了。這倒不是意味著晴雯的織補水平必定超過所有巧匠,只是因為

她對寶玉用心,激發了自身的潛能,把這樣一個高難度的織補任務完成了。這說明,技藝發展到一定

境界,是需要用情感乃至生命來支撐的。但小說強調織品的奇特,既呈現出賈府的奢華,人的情感寄

托,同時也顯示了家族衰敗的跡象,這在賈母提醒只此一件時,已經有所暗示。

(摘編自詹丹《錦繡繁華及其背后的蒼涼——談江寧織造世家出身的曹雪芹和〈紅樓夢》》)

材料二:

那些綾羅綢緞的故事告訴我們什么?織造是一種復雜專業甚至在歷史上屬于高科技領域的生產,

讓我們來讀一下這幾個耳熟能詳、用來形容困難和復雜的詞匯,你們可能不知道當初都來自織造。第

一個是“千頭萬緒",來自抽取蠶絲的過程,蠶繭在沸水里煮的時候,必須要把它的絲頭找出來,把

它的絲抽取出來,不難理解這是需要高手才能操作的。第二個是“一絲不茍",這是來自穿綜扣的過

程,穿錯一個就會出現“跳絲”這樣的疵點,在歷史記載里面"跳絲""錯絲"的問題一旦被發現,

輕則織造官員自掏腰包重做,重則罰俸或降職。還有“錯綜復雜”這個形容事情難度高的高頻詞語,

來自織造的穿綜程序,也是織造過程中最為復雜的環節。"錯綜復雜"的"綜"就是織機上的提花綜。

在織造過程中由復雜的提花程序控制的上下起落的成千上萬的綜線圈,錯落各異,讓人眼花繚亂,成

為形容復雜最合適的詞語。可見,織一匹絲綢料是如何千難萬難的。所以說,孟母以“斷機杼”來啟

示孟子求學不可半途而廢,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通過了解到織造的復雜性,才能理解對于織到一半

時,把經線全剪斷意味著什么。那就是半年的心血都白費了,包括大量的織前準備工作和織造到一半

的工作都被廢棄了,而且無可再續,這匹織料也成為未完成的廢料。孟母的這個舉動深深地觸動了孟

子,由此而后的孟子發奮學習,終成一代大儒。

晚清時外國學者根據調研后手繪出了中國織機。通過在織機上局部的靈活改變,可以織出很多的

緞類組織。這個織機看上去密密麻麻的絲線要穿過去那么多線圈眼,每根絲線要穿幾百個孔眼,才能

完成一根的穿綜過程。錯綜復雜的織造工藝和高昂的人工成本就決定了絲綢是一種昂貴的產品。從種

桑、養蠶,到整個織造,再到匹料取下、卷起入庫,任何一個環節失誤了,都會造成絲紗有瑕疵。這

一整個過程體系非常復雜,絲綢在當時屬于高科技產品,集桑蠶養殖、染色整理、編程織造等多種技

藝于一體。至此,我們不難理解絲綢為何那么貴重。絲綢對當時的商貿和經濟非常重要,成為海陸兩

條絲綢之路的商品,成為舉世矚目的奢侈品。

(摘編自于穎《江南機杼奪大工——從博物館藏品講述江南絲織故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