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屆高三二模考試語文試卷 (含答案)_第1頁
2024屆高三二模考試語文試卷 (含答案)_第2頁
2024屆高三二模考試語文試卷 (含答案)_第3頁
2024屆高三二模考試語文試卷 (含答案)_第4頁
2024屆高三二模考試語文試卷 (含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4屆高三二模考試語文試卷(含答案)

保密★啟用前

2024年高三二模考試

語文試題

2024.5

注意事項:

1.本試卷滿分150分,考試時間150分鐘。

2.答題前,考生務必將姓名、考生號等個人信息填寫在答題卡指

定位置。

3.考生作答時,請將答案答在答題卡上。選擇題每小題選出答案

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非選擇題請用

直徑0.5亳米黑色墨水簽字筆在答題卡上各題的答題區域內作答。超

出答題區域書寫的答案無效,在試題卷、草稿紙上作答無效。

一、現代文閱讀(35分)

(一)現代文閱讀I(本題共5小題,18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世界上所有獨立起源的文字,其最初都來源于圖畫,這一點絕無

例外。人們最早用圖畫表達簡單的意念,當這些圖畫經過以不按語序

的“連環畫”形式表達一個語段,到表達語言中的一句話、一個個的

詞,最后與語言緊密地結合起來并按語序逐詞記錄語言時,就成為真

正意義上的文字。

文字來源于圖畫,但不等同于圖畫。必須注意區分嚴格意義上的

文字與一般意義上的“文字”的差別。從廣義上講,一切表達概念的

符號都可以稱之為“文字”,而嚴格說來,只有逐詞記錄語言的符號

系統才能稱之為“文字我們以下談到的“文字”都是指嚴格意義上

的“文字”,而廣義上講的“文字”則稱之為“記號

文字的來源是一回事,文字的構成應用又是一回事,必須注意區

別這兩個不同意義上的層次。漢字的大部分基本形體都來源于圖畫,

但是一旦這些圖畫變成記錄語言的文字形體,它就再也不是圖畫,而

是變成了"符號”。它本身的構成演變就不再是圖畫的構成演變,而

只能是符號的構成演變。

從文字性質上將漢字看成是“象形字”的觀點早已被學術界所否

定,但這一觀點在人們心目中的影響依然存在,有相當數量的人是把

甲骨文當成圖畫看的,認為都是“視而可識,察而見義”的圖像,其

實這是一個極大的誤會,我們不否認甲骨文形體的圖畫意味較為濃厚,

但是從這些形體與其所記錄的語言的關系看,從這些形體在構造新字

時所起的作用看,它們已經變成了一種“記號甲骨文已是一種高

度發達的符號系統,去圖畫已久遠,需要具有特殊訓練的專家才能加

以辨識分析,而絕非是什么人都一看便“視而可識”的。

我們說漢字來源于圖畫,是就文字的整體來說的,絕非是說漢字

只有一個來源。比較文字學的成果表明,所有獨立起源的文字的來源

也都不是純一的。古文字的基本形休絕大部分來源于圖畫,但也有一

些形體來源于漢字產生前的記號。一些人總想在這些形體中猜測出其

最早的“所像”,推測與形體所記錄的詞之間的“聯系”,這都是徒勞

無益的。另外古文字中還有許多抽象的符號,都不能確指所像為何物。

這些形體并不像“形”,而是像“事”,完全沒有必要枉費心機去尋覓

其最早的形體之“源,

文字的產生是與文明相伴隨的。為了延長文明的歷史,常常有一

些人將文字的產生上溯得很早。近些年出現一些論證新石器時代陶器

上的“刻劃記號”是“原始文字”的文章。如果把這些刻劃記號當作

廣義上的“文字”,說它們具有表達某種“意念”的作用,其實也未

嘗不可。但許多文章的結論顯然不只是這樣,而是進一步把它當成嚴

格意義的文字,并以此為依據,將漢字產生的歷史上推了幾千年。這

些文章無例外地把新石器時代陶器上的各種幾何線條狀的刻劃與早

期漢字等同起來,試圖將其與甲骨文進行比附,并對一些形體進行考

釋,這是非常荒謬的。把新石器時代陶器上的刻劃記號當成“文字”

的人,就是犯了以圖畫意味的濃厚與否來判斷一個形體是否是文字的

錯誤。

(摘編自劉釗《古文字構形學》)

材料二:

有人認為,表音文字是對語言的記錄,而表意文字則是對事物的

直接摹寫,是可以脫離語言而存在的。這是一種對表意文字的誤解。

表意文字的形是直接從物象上獲取的,但必須與語言結合有了音和義

才是文字。中國素有“書畫同源”之說,這個說法的內涵是:文字起

源之一是圖畫,書法的藝術性,與圖畫的藝術性,在構圖與取象上,

有共同之處。但這絕不是說,圖畫與文字是同樣的事物。它們最大的

區別在于文字是與語言結合的。

一個僅僅有意義而沒有語音、不以語詞為基礎的形象不是文字。

且看下面一些表義符號:

上面的符號分別表示步行、人行道、左轉彎車道、禁止超車、禁

止行人通行、前方施工、禁止吸煙、注意路滑。這些符號都表示一定

的意義,它們的意義具有規定性,也是約定俗成的,可以從圖形中理

解和記憶。這些特征都很像表意文字,但沒有人會認為它們是文字。

人們之所以不認為上面這組符號是文字,是因為它們沒有固定的

讀音,不屬于統一的語言單位,也不能再組合為句子。這就說明,不

是能表意的符號都是文字。從個體看,文字記錄語言是它的本質屬性;

從整體看,文字是語言的再編碼,是第二性的符號系統。

有人說,在遠古的時候,不是也有一些巖畫和刻符并沒有與語言

的單位結合嗎?是的,在文字正式起源前,確實有這樣一些視覺符號

存在,例如:圖2的符號為西安半坡遺址刻符。這些刻符的時間距漢

字起源的時間比較接近,但它們的形體與已經證實為漢字的符號沒有

形體上的關聯,當然也就不會與語言關聯,我們稱之為“前文字現象

Uo文字的起源有一個相當長的過程,“前文字現象”可以算在文字起

源階段之中,而嚴謹的文字學家認為,只有證明了一批符號已經具有

了音和義,并用來組成言語,才能確立為文字起源的下限。我們不可

以因為前文字現象的存在而否定“文字記錄語言”漢字對漢語來說是

第二性的符號”這一科學的論斷。

(摘編自王寧《漢字構形學導論》)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世界上獨立起源的文字,最初都源于圖畫,卻不等同于圖畫,

并且這些文字的來源也不是唯一的。

B.大部分漢字的基本形體都源于圖畫,但這些圖畫變成記錄語

言的文字形體后,就變成了表達概念的符號。

C.文字的起源過程漫長,并非能表意的符號都是文字,它們只

有具有了音、義,并用來組成言語才能稱為文字。

D.文字與語言的關系密切,文字的本質屬性是記錄語言,文字

是語言的再編碼,是第二性的符號系統。

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正確一項是()

A.古文字的基本形體絕大部分來源是圖畫,也有部分形體來源

是漢字產生前的記號,還有許多古文字來源于抽象的符號。

B.一些人把新石器時代陶器上的幾何線條狀的刻劃等同于早期

漢字,當成嚴格意義的文字,目的是延長中華文明的歷史。

C.中國有“書畫同源”之說,書法與圖畫的藝術性在某些方面有

共同之處,但書法與圖畫最大的區別在于是否與語言結合。

D.西安半坡遺址刻符雖然已經具有了音和義,但并沒有與語言

的單位結合,所以不能看成文字,只能看作是“前文字現象”。

3.下列選項,不適合作為論據來支撐材料一第四段觀點的一項

是()

A.認識漢字的中國人,如果沒有學過“六書"或古文字,就連甲

骨文中最簡單的(牛)、(羊)、(上)、(下)都不認識。

B.有人曾在一個大學的本科班級中做過一次實驗,讓學生在一

些最簡單的甲骨文字下面寫上現代漢字,結果辨識率極低。

C.新石器時代陶器上,有些用簡練的幾何圖形畫成的動物形象

或圖案,是某種祭祀儀式的具有宗教意味的“標識”或是代表部族的

“圖騰”。

D.如果人們不知道英語字母最早是“牛頭”的象形字,就

不會把“A”與“牛頭”聯系到一起;一旦人們知道了,就會認為字母

“A”很像“牛頭、

4.根據材料內容,下列選項對下面這幅圖片的解讀不恰當的一

項是()

新石器時代大汶口文化陶器上的“陶符”

A.從形體上看,這些“陶符”雖有濃厚的圖畫意味,但不能表明

是文字。

B.這些陶器上“陶符”的考古發現,可以將漢字產生的歷史上

推幾千年。

C.這些“陶符”如果沒有證明是來記錄語言的,不能斷言它們是

“文字”。

D.把這些“陶符”當作廣義“文字”,可以稱之為“前文字現象”。

5.兩則材料都論述漢字的構形學,請結合文本簡要概括二者在

內容上的異同。

【答案】1.B2.B

3.C4.B

5.(1)同:都認為漢字來源于圖畫,論述了嚴格意義上的文字

的標準;按照這些標準,都認為新石器時代陶器上的符號并不是真正

意義上的文字。(2)異:①材料一重點探討了文字的構成應用,認為

甲骨文不是圖畫,而是構造新字的符號。②材料二重點探討了表意符

號和文字的關系,認為不是能表意的符號都是文字,符號必須與語言

結合并有了音和義才能構成文字。

【解析】

【1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文中信息的能力。

B.“大部分漢字的基本形體”錯誤。根據材料一第三段“漢字的

大部分基本形體都來源于圖畫,但是一旦這些圖畫變成記錄語言的文

字形體,它就再也不是圖畫,而是變成了‘符號'”可知,應是“漢

字的大部分基本形體

故選B。

【2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還有許多古文字來源于抽象的符號”錯誤。根據材料一第五

段“另外古文字中還有許多抽象的符號,都不能確指所像為何物”可

知,原文是說“古文字中還有許多抽象的符號”,不能理解為“許多

古文字來源于抽象的符號

C.”書法與圖畫最大的區別”錯誤。根據材料二第一段“但這絕

不是說,圖畫與文字是同樣的事物。它們最大的區別在于文字是與語

言結合的”可知,從原文看應是指“圖畫與文字最大的區別、

D.“已經具有了音和義”錯誤。根據材料二第五段“在文字正式

起源前,確實有這樣一些視覺符號存在”就不會與語言關聯”“只有證

明了一批符號已經具有了音和義”可知,文中的西安半坡遺址刻符是

視覺符號,沒有和語言關聯,不具備音和義。

故選Bo

【3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第四段的觀點是“甲骨文是一種高度發達的符號系統,去

圖畫已久遠,不要認為古文字相當于圖畫”“需要具有特殊訓練的專

家才能加以辨識分析,而絕非是什么人都一看便‘視而可識’的"。

A.指出如果沒有學過“六書”或古文字,就連甲骨文中最簡堂的

都不認識。符合“甲骨文是一種高度發達的符號系統,去圖畫已久遠

”需要具有特殊訓練的專家才能加以辨識分析”觀點。

B.最簡單的甲骨文字辨識率也極低。符合“甲骨文是一種高度發

達的符號系統,去圖畫已久遠”需要具有特殊訓練的專家才能加以辨

識分析”觀點。

C.是證明陶器上的刻符不是文字,與文字無關。

D.一般人不會把“A”與“牛頭”聯系到一起。符合文字“需要具

有特殊訓練的專家才能加以辨識分析”觀點。

故選C。

【4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B.“可以將漢字產生的歷史上推幾千年“錯誤。根據材料一第六

段“將漢字產生的歷史上推了幾千年。這些文章無例外地把新石器時

代陶器上的各種幾何線條狀的刻劃與早期漢字等同起來,試圖將其與

甲骨文進行比附,并對一些形體進行考釋,這是非常荒謬的”可知,

這是作者批駁的觀點。

故選B。

【5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根據材料一第二段“文字來源于圖畫”“嚴格說來,只有逐詞記

錄語言的符號系統才能稱之為‘文字第六段“把新石器時代陶器

上的刻劃記號當成‘文字是錯誤的;根據材料二第一段表意文字

“直接從物象上獲取的,必須與語言結合有了音和義才是文字”,第

五段“它們的形體與已經證實為漢字的符號沒有形體上的關聯”,可

以概括出兩則材料的共同點,漢字都來源于圖畫,文字有自己嚴格意

義上的標準,新石器時代陶器上的符號是刻劃記號,與漢字沒有關聯。

根據材料一第三段從文字的構成上,“漢字的大部分基本形體都

來源于圖畫,但是一旦這些圖畫變成記錄語言的文字形體”,就“變

成了‘符號'",第四段“從這些形體在構造新字時所起的作用看,它

們已經變成了一種‘記號甲骨文已是一種高度發達的符號系統”,

可以概括出材料一探討了文字的構成應用,甲骨文不再是簡單的圖畫,

而是高度發達的“符號”,可以構造新字。

根據材料二第三段“這些特征都很像表意文字,但沒有人會認為

它們是文字“,第四段“它們沒有固定的讀音,不屬于統一的語言單

位,也不能再組合為句子”“文字記錄語言是它的本質屬性”是語言的

再編碼“,可以概括出材料二探討了表意符號和文字的關系,表意的

符號不能等同于文字,符號不屬于語言單位,文字是記錄語言的,是

可以再編碼的。

(二)現代文閱讀n(本題共4小題,17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羅羅鍋

馮驥才

羅羅鍋家住城東,在南斜街擺攤,世代做鞋修鞋補鞋,鞅鞋尤其

做得好,遠近有點名氣。雖說鞍鞋大路貨,但他用青色小標布做面,

鞋幫結實,白色千層布納底,浸過桐油再納,不怕水,還有軟硬勁兒,

走起路來跟腳。鞋臉上有兩條羊皮梁,既防碰撞,又精神好看。不管

嘛樣的腳一一肥腳、瘦腳、雞爪、鴨掌、豬蹄子,往鞋里頭一蹬,那

舒服勁兒就別提了。

羅羅鍋的爺爺把這門手藝傳給他爹,他爹把手藝原原本本傳給他。

手藝是手藝人的命根子。羅家幾代人都是獨生子,一路單傳下來。人

單傳,手藝也單傳。

羅羅鍋天生羅鍋,從背影看不見腦袋,站在那兒像個立著的芟匙。

可是這身子卻正好干鞋匠。他姓羅,人羅鍋,人就給他一個好玩的號,

叫羅羅鍋。羅羅鍋人性好,小孩叫他羅羅鍋,他就一笑。不認為人是

罵他。

從嘉慶年間,羅家的鞋攤就擺南斜街慈航院的墻跟下,直到現今

的光緒,還擺在那兒。一個小架子上,擺著大中小號三種鞋,擺的都

是單只,你試好這只,他再拿出那只給你試。南斜街上人雜,怕叫人

拿去。他腰上系一條褐色的圍裙,坐在一個小馬扎上,賣鞋也修鞋。

南斜街東西幾個大廟,香客往來;北邊隔一條街就是白河,河邊全是

裝船卸貨的船,腳夫成群。他不愁人來修鞋買鞋。可是,他從這些窮

人手里能賺到多少錢?窮人一個銅子還要掰成兩半花呢。可是富貴的

人誰會來買他的鞋?

一天,他想起祖輩曾經有一種鞅鞋,專做給富人穿。樣子超艷,

用料講究,做工奇絕,是他羅家的獨門技藝。這鞋叫作鷹嘴鞋。不過

他打小也沒見過。據說他爺爺把這鞋的做法傳給了他爹。為嘛從來也

沒見他爹做過這鷹嘴鞍鞋就不知道了。只記得他爹說過一句“有錢的

人不好伺候”,而且他爹也沒把這鞋的做法傳給他。現在他爹他娘全

不在了,誰還知道鷹嘴鞋是嘛模樣?

羅羅鍋總琢磨這事。一天忽想起他娘留下一個裝破爛雜物的小箱

子,一直扔在柴房里,扒出來一看,居然有個小包袱,解開再瞧,竟

然就是他要找的東西,是不是祖先顯靈了?這東西扔了許多年了,怎

么沒叫老鼠啃了。里邊花花綠綠,不僅有各種鞋樣子、繡花粉稿、布

緞小料、錐子頂針、針頭線腦,居然還有一雙完完整整讓他喊絕的鷹

嘴鞋!細品這雙鞋的用料、配色、做工、針法,叫他傻了眼。

羅羅鍋想,人愈將就窮就愈窮,為嘛不試一把拼一把?于是他把

自己關在家七七四十九天,幾成幾敗,用盡了心血心思心力,還有一

輩子做鞋的功力,終于把先人的鷹嘴鞅鞋一點點復活了。尤其鞋子前

邊那個擋土又蓋腳面的“鷹嘴”,叫他翻過來倒過去做了十八遍,才

做出神氣來。他這才明白,先人的本事不在樣子上,都在神氣上。

等到他把這雙鷹嘴鞅鞋往南斜街上一擺,驚住了東來西往的人。

有人出高價要買,出的價錢高出市面上一雙好鞋的三四倍。但羅羅鍋

不賣。他沒賣過鷹嘴鞋,不知道該嘛價;再有就是他舍不得賣,害怕

賣了,手里這東西就沒了。

這樣一連三天,每天早早晚晚鞋攤前都聚著一些人,很快就有從

城里聞名而來的了。

到了第五天,忽有一行人從天后宮那邊過來。旗羅傘蓋,衙役兵

弁,前呼后擁,中間一頂八抬綠呢大轎,不知是誰,一準是個大官。

待這行人馬走過眼前時,忽然停住,轎簾一掀,走下一個人。瘦

高的個子,氣質不凡,帶著一股威風與霸氣,竟然朝自己走來。他覺

得好像過來一只老虎。

他想跑,但兩條腿打哆嗦,邁不開步了。

這人已走到面前,對他說:“我遠遠就瞧你這雙鞋做得不凡,拿

過來叫我試試。"

羅羅鍋趕忙取了鷹嘴鞅鞋往這大官腳前一擺。馬上三個差役上來,

兩個左右攙著大官,一個半跪下身給大官脫鞋、穿鞋,一邊還說:“請

中堂大人站穩J

羅羅鍋聽了差點嚇暈,竟然是李中堂!只見李中堂把腳往鞋里一

伸,跟著情不自禁地說:“真舒服,踩進云彩里邊了。”

羅羅鍋一直嚇得腦袋扎在懷里,不敢抬頭不敢看,只聽李中堂的

聲音:“這鞋好像就是為我做的J

說完,中堂大人穿著他的鞋轉身就走。

等到開道鑼“口匡口匡”再響起來,抬頭看,中堂大人的人馬轎子早

往西走了,一直拐出街去,羅羅鍋還傻站著。

在街對面開古董店的吳掌柜過來,笑嘻嘻對他說:“中堂大人喜

歡你的鞋,這回該你發了!”

羅羅鍋說:“發嘛,鞋穿走了,也沒給錢。”

吳掌柜笑道:“中堂大人穿鞋,嘛時候花過錢?可你這鞋叫中堂

大人穿上了,還不發?”

羅羅鍋說:“怎么發?”

吳掌柜說:“你在天津這么多年還不明白這道理。不論嘛東西,

沒名分,不值錢;沾上名分,就有錢賺了。我若是不說我腰上這玉件

是老佛爺當年丟在避暑山莊的,誰買?不就是塊破石頭嗎?現在你的

鞋要賣高價,不是你做的好,是中堂大人穿在腳上了J

羅羅鍋將信將疑,回去趕出來幾雙,拿出來一擺,當天搶光!這

幾雙鞋賣的錢,頂他一年擺攤賺的錢。原來這時候整個天津衛全知道

中堂大人喜歡上他的鷹嘴鞋了!一時買鞋來的人太多,做不過來,只

能預訂。預訂鷹嘴鞋最多的人是大小官員們。大人喜歡,“小人”要更

喜歡才行。

一年后,羅羅鍋不在南斜街風吹日曬地擺鞋攤了。他在東門里臨

街買房開店。房子門臉不大,縱深幾間,后邊還有個小院,正好前店

后坊,他一家人也住在那兒,取名“羅家鞋鋪”。有位高人對他說:

“你這鞋得有個俏皮的名字,既留下中堂大人的故事,又不直接用中

堂大人的名義,我給你起一個鞋名,叫‘貴人鞋'吧。"

(選自馮驥才《俗世奇人(新增本)》)

6.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從嘉慶年間……直到現今的光緒,還擺在那兒“,既寫出羅

家幾代人對手藝的堅守,也寫出手藝人難憑手藝改變命運的社會現實。

B.羅羅鍋的爹不愿意讓兒子去做伺候富貴人的事情,又怕祖宗

的獨門手藝失傳,這才有了后來從柴房里找出鷹嘴鞋的情節。

C.羅羅鍋費盡心力,加上平日做鞋的功力,經過多次重做后,

終于復活了鷹嘴顆鞋,并從中明白了“做鞋要做出神氣”的道理。

D.“貴人鞋”這一名字實在巧妙,既暗含了中堂大人的故事,

又能抬高買鞋人的身份,同時也有力地深化了小說的主題思想。

7.下列對小說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開篇寫羅羅鍋做大路貨鞍鞋,不惜筆墨,極力寫出鞋的結實、

好看、舒適,表現出羅羅鍋做鞋技藝的高超,為下文寫他復活鷹嘴鞍

鞋做好鋪墊。

B.當李中堂朝自己走過來時,羅羅鍋覺得好像過來一只老虎,

這一心理描寫既寫出了李中堂的威風霸氣,又寫出了羅羅鍋的驚慌懼

怕心理。

C.小說中的吳掌柜為人精明,熟諳經營之道,作者設計這一人

物的目的在于讓他和羅羅鍋形成鮮明的對比,從而反襯出羅羅鍋樸實

善良的品格。

D.小說中“嘛”字多次出現,既有天津方言的地方特色,充滿濃

郁的生活氣息,又不乏幽默感,通過輕松詼諧的筆觸展現了人物性格

和社會風貌。

8.馮驥才的《俗世奇人》寫了眾多民間“奇人”的傳奇故事。

本文中“羅羅鍋”的“奇”體現在哪些方面?請簡要分析。

9.小說家是“講故事的人”。小說敘事要引人入勝,就要寫出情

節的曲折起伏,還要表現情節中內在的思想意蘊。請結合文本內容談

談你的認識。

【答案】6.B7.C

8.①身世奇。他家幾代單傳,做鞋的手藝也是一路單傳下來的。

②相貌奇。他天生羅鍋,從背影看不見腦袋,可卻正好干鞋匠;③手

藝奇。他靠自己的悟性做出了鷹嘴鞅鞋;④性格奇。如他“性好

別人喊他外號他也不惱火;又如他作為手藝人,卻不精通營商之道;

⑤經歷奇。他做出鷹嘴鞅鞋,巧遇李中堂,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9.(1)小說情節跌宕起伏。羅家世代做鞋,有絕活,到羅羅鍋

時卻沒有傳下來;無望之時,羅羅鍋卻從母親的遺物中發現了鷹嘴鞋;

他費盡心力做出鞋,李中堂卻未付鞋錢;不過,在“高人”指點下,

他卻因此發財。(2)小說在情節的起伏中,表現了對底層小人物命運

的關注,批判了權貴階層的行為,諷刺了當時攀附權貴的社會現象。

【解析】

【6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B.“又怕祖宗的獨門手藝失傳”錯誤,從原文看,羅羅鍋的爹不

愿意兒子走伺候富貴人這條路,以至于父親不把獨門絕技傳給兒子,

所以沒有害怕獨門手藝由此失傳。

故選B。

【7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對小說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的能力。

C.“目的在于讓他和羅羅鍋形成鮮明的對比,從而反襯出羅羅鍋

樸實善良的品格”錯誤,從全文看,吳掌柜是小說中的次要人物,主

要作用在于推動了故事發展,并借他的話暗示小說主題。

故選C。

【8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要分析本文中“羅羅鍋”的“奇二就要從文中找他與眾不同的

地方,然后分點作答。

根據原文“羅家幾代人都是獨生子,一路單傳下來。人單傳,手

藝也單傳”可知,“羅羅鍋”身世奇。

根據原文“羅羅鍋天生羅鍋,從背影看不見腦袋”“可是這身子

卻正好干鞋匠"可知,“羅羅鍋”羅鍋的相貌奇。

根據原文強調的把鞋子前邊那個擋土又蓋腳面的“鷹嘴”做出神

氣來可知,“羅羅鍋”靠自己的悟性做出了鷹嘴鞅鞋,把“鷹嘴”做出

了神氣,說明他手藝奇。

原文“小孩叫他羅羅鍋,他就一笑“,說明他性格奇;文中的他

作為手藝人,卻不精通營商之道,也說明他性格奇;

文中羅羅鍋做出鷹嘴鞅鞋后,巧遇李中堂,生意火爆,在吳掌柜

的指點下賺了大錢,改變了自己的命運。這一情節說明他經歷奇。

【9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從不同角度和層面發掘作品的意蘊的能力。

分析題干可知,本題應從小說曲折起伏情節和內在的思想意蘊兩

方面作答。

(1)小說情節:根據原文“人單傳,手藝也單傳”可知,羅家世

代做鞋,”樣子超艷,用料講究,做工奇絕,是他羅家的獨門技藝。

這鞋叫作鷹嘴鞋''"為嘛從來也沒見他爹做過這鷹嘴鞍鞋就不知道了”

可知,羅家做鞋,有絕活,但到羅羅鍋時卻沒有傳下來;“居然還有

一雙完完整整讓他喊絕的鷹嘴鞋”,無望之時,羅羅鍋卻從母親的遺

物中發現了鷹嘴鞋;他費盡心力把鞋子前邊那個擋土又蓋腳面的“鷹

嘴”做出神氣來,把鷹嘴鞋做好,但李中堂卻未付鞋錢就穿走了鞋;

不過,在“高人”吳掌柜指點下,他卻因此發財。據此可知,小說情

節跌宕起伏。

(2)思想意蘊:小說在情節的起伏中,通過底層人物羅羅鍋做

生意的經歷,表現了對底層小人物命運的關注,通過李中堂卻未付鞋

錢就穿走了鞋批判了權貴階層的行為,通過大小官員們預訂鷹嘴鞋,

諷刺了當時攀附權貴的社會現象。

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諸葛公之始告先主也,曰:“天下有變,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

向宛、雒,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于秦川。”其后先主命關羽出襄、樊

而自入蜀,先主沒,公自出祁山以圖關中,其略定于此矣。是其所為

謀者,皆資形勢以為制勝之略也。蜀漢之保有宗社者數十年在此,而

卒不能與曹氏爭中原者亦在此矣。

以形勢言,出宛、雒者正兵也,出秦川者奇兵也,自率大眾出秦

川,而命將向宛、雒,失輕重矣。與操相當羽其能制操之死命乎以制

曹仁而有余以敵操而固不足矣。宛、雒之師挫,則秦川之氣楞,而惡

能應天下之變乎?

此又用兵者偶然制勝之一策,乘倉猝相當之頃,一用之而得志耳。

未可守此以為長策,規之于數年之前,而恃以行之于數年之后者也。

敵一測之而事敗矣。謀天下之大,而僅恃一奇以求必得,其容可哉?

且形勢者,不可恃者也。荊州之兵利于水,一逾楚塞出宛、雒而

氣餒于平陸;益州之兵利于山,一逾劍閣出秦川而情搖于廣野。當先

主飄零屢挫、托足無地之日,據益州以為資,可也;從此而畫宛、雒、

秦川之兩策,不可也。陳壽曰:“將略非其所長。”豈盡誣乎?

(選自王夫之《讀通鑒論》)

材料二:

及備殂沒,嗣子幼弱,事無巨細,亮皆專之。當此之時,亮之素

志,進欲龍騙虎視,包括四海,退欲跨陵邊疆,震蕩宇內。又自以為

無身之日,則未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國者,是以用兵不戢,屢耀其

武。然亮才,于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干,優于將略。而所與

對敵,或值人杰,加眾寡不侔,攻守異體,故雖連年動眾,未能有克。

昔蕭何薦韓信,管仲舉王子城父,皆忖己之長,未能兼有故也。亮之

器能政理,抑亦管、蕭之亞匹也,而時之名將無城父、韓信,故使功

業陵遲,大義不及邪?

(選自陳壽《三國志》)

10.材料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將答案填在答題卡

上相應位置。

與操A相當B羽其能C制操之死D命乎E以制曹仁F而有余G以

敵操H而固不足矣。

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惡,怎么,哪里,和《齊桓晉文之事》中“以小易大,彼惡

知之”的“惡”意義相同。

B.倉猝,非常事變,和蒲松齡《促織》中“成倉猝莫知所救”

中的“倉猝”意義不同。

C.舉,舉薦,推舉,與杜牧《阿房宮賦》中“戍卒叫,函谷舉”

中的“舉”意義相同。

D.器,才能,才干,與《四章》中“蜒埴以為器”中的“器”意

義不同。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王夫之認為,諸葛亮制定的分兵出擊宛、雒和秦川的軍事策

略,讓蜀漢政權維持了幾十年,卻最終無法與曹操爭奪中原。

B.王夫之認為,劉備起初四處飄零、無處容身,可以選擇屯兵

益州,只是占據益州后才開始謀劃從宛、雒和秦川出擊的策略,為時

已晚。

C.陳壽認為,諸葛亮之所以在劉備死后不斷用兵,屢次張揚武

力,是因為諸葛亮自認為自己死后,蜀國無人能夠進軍中原,抗衡強

魏。

D.陳壽認為,諸葛亮雖然在才干和政治作為方面可能和管仲、

蕭何不相上下,但手下卻沒有名將可用,所以無法完成統一天下的大

業。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是其所為謀者,皆資形勢以為制勝之略也。

(2)及備殂沒,嗣子幼弱,事無巨細,亮皆專之。

14.王夫之贊同陳壽評價諸葛亮“將略非其所長”的觀點,請根

據材料一概括諸葛亮“將略非其所長”的表現。

【答案】10BEG11.C12.B

13.(1)這樣看來,他謀劃的都是借助地理形勢來作為取勝的

策略。

(2)到劉備死后,繼位的兒子年幼懦弱,政事無論大小,諸葛

亮都一人決斷。

14.(1)諸葛亮對出兵宛、雒和秦川的軍隊安排,顛倒了輕重

次序。(2)諸葛亮把謀取天下的大事單純寄托在一條奇謀妙計上。(3)

諸葛亮沒有考慮荊州、益州士兵外出作戰時地理形勢的變化。

【解析】

【10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關羽與曹操相持,他能夠將曹操置于死地嗎?用關羽來制

服曹仁綽綽有余,憑關羽來對抗曹操本來就不足夠。

此句承前省略了主語“羽”,“相當”是句子的謂語,而其后的“羽

”是下一句的主語,所以從“相當”之后B處斷開;

“死命”是“制”的賓語,“乎”是句末語氣詞,所以從其后E處

斷開;

“以制曹仁而有余”和“以敵操而固不足”是兩個并列句子,結

構一致,古從兩句中間G處斷開。

故選BEGo

【11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中的一詞多義現象的理解能力。

A.正確。句意:還怎么能再應對天下形勢的變化呢?/用小羊換

下大牛,他們怎么能理解您的做法呢?

B.正確。倉猝,非常事變/匆促地。句意:乘著兩軍倉促相持的

短暫時機。/成名嚇得驚慌失措,不知怎么救它。

C.錯誤,兩個“舉”意義不同,舉,舉薦,推舉,被攻占。句意:

管仲舉薦王子城父。/戍邊的陳涉、吳廣一聲呼喊,函谷關被攻占。

D.正確。器,才能,才干/器皿。句意:諸葛亮的才干和政治作

為。/糅合黏土做成器皿。

故選C。

【12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B.“只是占據益州后才開始謀劃從宛、雒和秦力出擊的策略,為

時已晚”錯誤,王夫之認為從此就謀定從宛城、洛陽和秦川兩個方向

出擊的策略,是不可以的。

故選B。

【13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所為謀”,謀劃的;“資”,借助;“以為”,作為;“略”,

策略。

(2)“殂沒”,死亡;“嗣子”,繼位的兒子;“專”,一人決斷。

【14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概括內容要點的能力。

材料一評價諸葛亮“將略非其所長”的內容在二三四段,作答時

抓住主要句子分析得出答案即可。

(1)根據材料一第二段“自率大眾出秦川,而命將向宛、雒,

失輕重矣”可知,諸葛亮對出兵宛、雒和秦川的軍隊安排,顛倒了輕

重次序。

(2)根據材料一第三段“謀天下之大,而僅恃一奇以求必得,

其容可哉”可知,諸葛亮把謀取天下的大事單純寄托在一條奇謀妙計

上,這樣是不合適的。

(3)根據材料一第四段“且形勢者,不可恃者也”可知,諸葛

亮沒有考慮荊州、益州士兵外出作戰時地理形勢的變化。

參考譯文:

材料一:

諸葛亮開始就告訴劉備說:“(如果)天下局勢發生變化,就派遣

一位上將率領荊州的軍隊進軍宛城、洛陽,將軍您親自率領益州的軍

隊從秦川出擊(敵人)。”那之后劉備命令關羽率軍出擊襄陽、樊城,

自己(率軍)進入蜀地,劉備死后,諸葛亮親自率軍出祁山來圖謀關

中,那方略正是在隆中對策時定下的。這樣看來,他謀劃的都是借助

地理形勢來作為取勝的策略。蜀漢能夠保有宗廟社稷幾十年不滅亡的

原因就在于這,而蜀漢最終不能和曹操爭奪中原的原因也在于這了。

就地理形勢而言,進軍宛城、洛陽的軍隊是正兵,攻出秦川的軍

隊是奇兵,劉備自己率大軍出秦川,卻命令大將率軍向宛城、洛陽進

軍,是顛倒了輕重次序。關羽與曹操相持,他能夠將曹操置于死地嗎?

用關羽來制服曹仁綽綽有余,憑關羽來對抗曹操本來就不足夠。進軍

宛城、洛陽的軍隊遭到挫敗,那么出秦川的軍隊也會士氣大挫,還怎

么能再應對天下形勢的變化呢?

這又是用兵的人靠出其不意來制勝的一個策略,乘著兩軍倉促相

持的短暫時機,一舉使用這種策略而達成目的。但是不可以堅守它作

為長遠策略,在數年以前規劃它,卻想在數年以后不加調整貫徹執行。

敵人一旦窺破我方的策略,我方就會失敗。謀取天下大事,而僅僅依

靠一條奇策就想求得必勝,難道能行嗎?

況且地理形勢是不可以憑恃的。荊州的士兵在水戰上有利,可是

他們一踏出楚地的關隘而進軍宛城、洛陽,就會在平原陸地上氣勢餒

弱;益州的士兵在山地作戰有利,可他們一旦踏出劍閣出擊秦川,就

會在廣袤的平原上軍心動搖。當劉備在各地飄零、屢屢受挫、無處容

身的時候,占據益州作為奪取天下的資本,是可以的;但是如果從此

就謀定從宛城、洛陽和秦川兩個方向出擊的策略,是不可以的。陳壽

(評價諸葛亮)說:“用兵的謀略不是他所擅長的領域J這難道全都

不合實情嗎?

材料二:

到劉備死后,繼位的兒子年幼懦弱,政事無論大小,諸葛亮都一

人決斷。在這時候,諸葛亮的愿望,進就要像蛟龍般騰越、像猛虎般

雄視,統一全國;退也想要擴展疆土,震動天下。他又自認為自己死

后,蜀國就不會有能夠進軍中原、抗衡強魏的人了,因此他出兵征戰

不停,多次張揚武力。然而諸葛亮的才干,在治理軍隊方面是長處,

在根據情況出奇制勝方面是不足。治理國家的才干,超過軍事指揮的

謀略。而他遇到的作戰對手,有的正是杰出人物,再加上兵力的多少

并不相等,進攻和防守情況不同,所以雖然他連年出兵,卻也沒有能

夠獲勝。從前蕭何舉薦韓信,管仲舉薦王子城父,都是揣度自己才能

的長處,不能政治軍事兩方面兼而有之的緣故。諸葛亮的才干和政治

作為,或許也能同管仲、蕭何相媲美,只是當時的名將沒有像王子城

父、韓信那樣的人,所以才使他的功績事業逐漸衰微,統一全國的理

想不能實現吧?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一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

書室明暖,終日婆娑其間,倦則扶杖至小園,戲作長句二首(其

二)①

陸游

美睡宜人勝按摩,江南十月氣猶和。

重簾不卷留香久,古硯微凹聚墨多。

月上忽看梅影出,風高時送雁聲過。

一杯太淡君休笑,牛背吾方扣角歌②。

【注】①本詩為1194年陸游七十歲奉祠居山陰時作。②據《呂

氏春秋?舉難》載:“寧戚,春秋時衛人,以家貧為人挽車。至齊,

喂牛于車下,扣牛角而歌。齊桓公以為非常人,召見,拜為上卿。"

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聯筆調自然輕松,緊扣題目中的"暖''字,寫出了天氣的

溫和怡人,以及睡眠飽足的愜意。

B.頸聯中視覺與聽覺轉至戶外,“梅”象征詩人孤高自賞的品性,

“雁”暗含了思鄉思親的情感。

C.尾聯詩人借寧戚“扣牛角而歌”的典故抒發情感,引發讀者的

聯想,豐富了詩歌的思想內涵。

D.詩人截取晚年閑適生活的片段,寫得真切細膩,讓讀者能夠

從中咀嚼出日常生活的深永滋味。

16.《紅樓夢》第48回中,香菱說“我只愛陸放翁的詩'重簾

不卷留香久,古硯微凹聚墨多',說的真有趣!”而林黛玉卻說:“斷

不可學這樣的詩。你們因不知詩,所以見了這淺近的就愛,一入了這

個格局,再學不出來的。”林黛玉又推薦香菱應該讀王維、杜甫、李

白的詩。你認同誰的看法?請簡要說明理由。

【答案】15.B16.示例一:我認同杏菱的看法。(1)寫出

了日常生活情趣。簾不卷而“留香久”,硯微凹而“聚墨多”,兩處細

節凸顯詩人日常生活的閑適。(2)用語淺近卻富有韻味。頷聯淺顯易

懂,適合初學詩者。(3)對仗工整,有格律之趣「留”和“聚”,“久”

和“多”,都能體現出嚴整之美。

示例二:我認同林黛玉的看法。(1)本詩只寫居家的閑適之情,

與王維、杜甫、李白等人相比,格局不大,情感不厚重。(2)過于重

視格律技巧,有明顯的雕琢痕跡,缺少自然之美。(3)對于初學詩的

人來說,如果陷入陸詩這樣“淺近”的誤區,就很難寫出像王維等人

那樣的大格局的作品。

【解析】

【15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內容,賞析詩歌藝術特色的能力。

B.“思鄉思親”錯誤,從詩歌內容看,寫的就是日常家居的閑適

生活,再加上山陰為詩人的家鄉,故此句看不出思鄉思親的情感。

故選B。

【16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語言風格及評價詩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

的能力。

題干中涉及到香菱和林黛玉兩種不同的觀點,作答時首先確定自

己認同的觀點,再結合詩人的作品內容及初學詩的人的情況說明理由。

如果認同香菱的看法,就結合引用的本詩頷聯分析。頷聯大意是:

室中的門簾不卷而留香久,古老的硯臺微微凹下而聚墨多。詩句中兩

處細節描寫凸顯了詩人日常生活的閑適,詩句淺顯易懂,富有韻味,

適合初學詩者。詩句中“留”和“聚”,“久”和“多”對仗工整,能

體現出嚴整之美。

如果認同林黛玉的看法,就從內容分析,本詩只寫居家的閑適之

情,與王維的《使至塞上》、杜甫的《春望》、李白的《將近酒》等作

品相比,格局不大,情感不厚重。本詩頷聯過于重視格律技巧,缺少

自然之美。根據題干“一入了這個格局,再學不出來的”可知,對于

初學詩的人來說,如果陷入陸詩這樣“淺近”的誤區,就很難寫出大

格局的作品。

(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

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論語?八信》中“,"兩句,用反問

語氣,強調人如果沒有仁義之心,那么就無法對待禮。

(2)登上泰山,看到山頂上的皚皚白雪,雪光讓天空變得更加

明亮,你禁不住吟出姚鼐《登泰山記》的兩句“,

(3)古代詩歌中有不少詩句描寫美麗太空中的星辰,展現出豐

富的想象力,如“,”。

【答案】①.人而不仁②.如禮何③.蒼山負雪

④.明燭天南⑤.捫參歷井仰脅息⑥.以手撫膺坐長嘆(月

明星稀,烏鵲南飛/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

辰/纖云弄巧,飛星傳恨/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

【解析】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默寫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錯字有:捫、脅、撫、膺、皎、摘、迢、度。

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

(一)語言文字運用I(本題共3小題,13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鄉村是中華文明的生發之地。“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①于

眾多文人而言,②鄉村不再是一個居住場所,③更是品鑒和寄情的對

象,④是精神的歸屬。⑤至少自唐代,⑥無論是處尊居顯還是地位卑

微,⑦文人在尋找心靈的棲息之地時,⑧總是繞不過陶淵明的田園成

為首選。只不過由于時代語境和個人際遇的差異,每個人在承襲陶氏

田園志趣的同時,也形成了個人的風格特征。

縱觀中國古代文化史,幾乎所有的文人都傾向于把鄉村視為精神

家園,即使一些非鄉村出身,亦無耕種經驗的文人也是如此。王維出

身于官宦之家,狀元及第后,投身官場,最高官職曾至尚書右丞。其

早年經歷A,四十歲后卻移情鄉村,隱居藍田,

仿佛找到了人生的歸途。(甲)這種狀況的形成當然是有原因的,主

要是中國傳統社會的特點決定的。費孝通認為,(乙)中國的社會是

鄉土性的,在他看來,“土”不是貶義詞,而是我們的民族特征。區

別于游牧民族和工業社會,中華文明是靠土地的產出來維系的,(丙)

因此幾乎每個中國人都有極強的“鄉土情結”,(丁)無論遷徙到哪里,

都期盼葉落歸根。此外,Bo道家文化是中國

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提倡“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

然”,其目標是讓人類回到無為無爭的“自然狀態二這雖然是一廂情

愿的空想,但已深深影響了很多文人的終極追求,他們愿意想象一種

“自然”“和諧”的田園生活來抵抗現實世界的紛擾。此時,一畝小園

便幻化為心中的宇宙。

18.文中第一段有三處表述不當,請指出其序號并做修改,使語

言表達準確流暢,邏楫嚴密。不得改變原意。

19.請在文中橫線上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

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2個字。

20.“'人是黏著在土地上的,'”一句在文中的位置,最恰當的

是()

A.甲處B.乙處C.丙處D.丁處

【答案】18.第②句可修改為:鄉村不僅是一個居住場所;第⑤

句可修改為:至少自唐代開始;第⑧句可修改為:總是繞不過陶淵明

的田園(或:“總是把陶淵明的田園作為首選")

19.A與鄉村并無交集B還有道家文化的深刻影響

20.C

【解析】

【18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②關聯詞語使用不當,鄉村具有居住功能,“不僅是……更是”

表遞進關系,應將“不再”改為“不僅”;

⑤“自唐代”成分殘缺,”自……開始”為固定搭配作狀語成分,

故應在“唐代”后加“開始”;

⑧“繞不過……成為首選”句式雜糅,應改為“總是繞不過陶淵

明的田園”,或“總是把陶淵明的田園作為首選”(“文人”為主語,

將“陶淵明的田園成為首選”改為“把陶淵明的田園作為首選“,使得

前后搭配)。

【19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情境補寫的能力。

第一空,根據前文“王維出身于官宦之家,狀元及第后,投身官

場”及后文“四十歲后卻移情鄉村,隱居藍田“可知,語境強調的是

王維早年的官場經歷,與鄉村生活并沒有交集,故可填”與鄉村并無

交集,

第二空,根據后文“道家文化是……”可知,語境強調的是每個

中國人都有極強的“鄉土情結”的另一重原因,即道家文化的影響,

故可填“還有道家文化的深刻影響

【20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語句復位的能力。

“人是黏著在土地上的”強調了人與土地的密切關系,緊承“中

華文明是靠土地的產出來維系的“,同時也是“幾乎每個中國人都有

極強的‘鄉土情結'”的原因。因此,放在丙處最合適。

故選C。

(二)語言文字運用H(本題共2小題,7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雙河口有四十余戶人家,守著百余畝山田。村里的住戶沿溪、沿

山谷分布。山高聳起來,海拔高達千米。山中有高山田皈,遂名上田

山。

在上田山里,棲息著黑熊、豺、云豹。我家的鄰居汪氏,娘家就

在上田山。她爸爸(①)個頭偏矮,像水泥墩一樣結實,臉皮如松樹

皮一樣糙。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她爸爸(②)每年都會來她家。來了,

她爸爸(③)跟她說,熊拱翻了蜂箱偷蜜吃,豹襲擊了牛犢,豺叼走

了雞。

山坳日日騰起煙塵。猴在山麓嘶吼。猴是短尾猴,只有一條腿,

眉須濃白,眼眶顏色如紅漆,鼻子皺如核桃。這是一只老公猴,白天

在公路上晃悠,不懼行人和車輛。見了停下的車或行人,老公猴就乞

食。它吃面包,吃餅干,吃肉,吃玉米,吃蘋果,喝酒,喝可樂。不

給它食物,它就發怒,直起身子抓人、搶東西。路過的客人見了猴子,

就停下車,給它吃食,和它合影。它拉開易拉罐,喝起飲料來。

我見過三次老公猴。它長得肥胖,腆著下腹,和村里的狗一起玩

耍。自從2023年3月以后,老公猴再也沒現身了。不知它是死了,

還是去了別處的山林。有村中采藥人說,這是上田山來的過山猴,原

是猴王,斗敗后,被驅逐出了猴群,在群山中孤獨游蕩。一個曾經的

猴王,卻“落草為寇”,成為山中的游魂。

21.下列對文本中語言現象的表述,正確的一項是()

A.第二段第三個加點的“她爸爸”與上文重復,刪去更好。

B.第三段加點的“晃悠”形象地寫出了猴子的姿勢和神態。

C.第四段畫橫線的句子中“這“,表近指,應該換成“它二

D.第四段中成語“落草為寇”所加的引號表示引用和諷刺。

22.文段中畫波浪線的句子連續使用了五個“吃”,有怎樣的表

達效果?

【答案】21.B22.①反復使用“吃”字,突出了老公猴總是

在吃的動物性特點,以及它的食物來源之廣;②具有強烈的畫面感,

形成簡短的排比句式,使語意集中而鮮明。

【解析】

[21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理解詞語的含義及正確使用標點

符號的能力。

A.不能刪掉,原因有二:一是從語法看,如果去掉,此句缺少主

語;二是“她爸爸”是此段的語意重心,三個“她爸爸”反復出現,

能夠突出此地偏僻,少有人來,故不能刪掉。

C.不能換,“這”是從村中采藥人角度使用稱代,“它”是從作者

敘述角度使用稱代,“有村中采藥人說”表明敘述角度已經發生變化。

D.“落草為寇”所加的引號表示特殊含義。

故選B。

【22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詞語的表達效果的能力。

①五個,,吃,,字,突出了老公猴所吃食物類別的廣泛,能使讀者

感受到老公猴總是在吃的動物性的特點,根據前文,可知老公猴“吃

面包,吃餅干,吃肉,吃玉米,吃蘋果”所吃的食物都是行人給的,

五個“吃”字說明它的食物來源之廣;

②五個“吃”字形象地寫出了老公猴吃東西情景,具有強烈的畫

面感,“吃面包,吃餅干,吃肉,吃玉米,吃蘋果”形成了簡短的排

比句式,使語意集中而鮮明。

四、寫作(60分)

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對2001名學生(包含高

考生和在校大學生)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95.2%的受訪學生愿意遠

離家鄉去求學,本屆高考生的選擇比例相對更高(95.5%)。

對此,你有怎樣的思考和認識,請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

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心向遠方成就夢想

人們常說,遠方,是心之所向,是夢開始的地方。的確,遠方是

我們的希望,是我們的向往,是我們的追求,故95.5%的受訪學生希

望遠離家鄉去求學,實在是一個讓人值得欣慰的選擇。

文天祥曾說,“桑弧未了男子事,何能局促甘囚山"。是啊,桑弧

之志還尚未完成,怎么能夠甘心就這樣像囚禁似的隱居在狹小的山里

呢?在本地求學,的確有諸多好處,但心向遠方求學,更代表的是一

種青春的蓬勃向上。

李白曾說,“大丈夫心有四方之志二到遠方求學,可以讓我們感

受不一樣的人生風景。南方學生到北方,可以感受莽莽長天的遼闊壯

麗,可以感受皚皚白雪的寧靜肅穆。北方學生到南方,可以感受小橋

流水的潺諼唯美,可能感受江南煙雨的婉約細膩。內地學生到沿海,

可以感受大海的磅礴氣勢。沿海學生到內地,可以感受黃土地的厚重。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到遠方求學,可以感受到不同地區的風土人情,

可以了解不同地域的鄉風民俗,感受另一種方式的大美中華,增長見

識,豐富閱歷。青春歲月,自當勇闖天涯。

張耒曾寫道:青春要去便去,美酒得斟且斟。莫問世間躁躡,須

知老境侵尋。青春年少,自當有一份豪氣與膽識“到遠方求學,恰好

可以培養一份獨有的青春魄力。如果沒有李白的仗劍去國,辭親遠游

的壯行,怎能有文思泉涌的浪漫詩歌,怎樣有“天生我材必有用,千

金散盡還復來”的浪漫詩仙。如果沒有《平凡的世界》中孫少平離開

封閉的農村,走出更廣闊的天地,怎能有他超出同齡人的見識與思想,

怎樣有他感動無數人的熱血沸騰的青春故事。遠方不僅有風景,也有

知識、見識、眼界,能幫助我們成就不一樣的人生。

高爾基說,從洞穴里看,天是渺小的,生活是狹窄的。的確,“丈

夫志四海,萬里猶比鄰選擇遠離家鄉求學,讓我們有不一樣的人

生志向。“中國核潛艇之父”彭士祿,曾前往蘇聯莫斯科化工機械學院

求學,正是因為在蘇聯求學期間的勤勉刻苦,奮勇拼搏,讓他立志為

中國核潛艇事業終身奮斗。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曾赴美國約翰?霍普

金斯大學深造,立志深耕生命科學領域,回國后,又立志為國培養最

頂尖人才,搶占世界科學制高點。正是因為在外求學期間,看到在中

國在高端醫學領域與國際水平的差距,才讓他有了更高的人生志向。

余繼登曾說:“聞見廣而涉歷多,自然心胸開豁,于萬幾之來皆

有以處之而不差矣J是啊,少年自有凌云志,自當青春浩氣走千山。

青年有見識、有膽識、有志向,中國才有未來。愿每一位青年心向遠

方,無懼追夢,走得更遠,飛得更高。

【解析】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的寫作能力。

審題:

這是一道引語式材料作文題。

材料是一項社會調查的結果:超過95%的受訪學生愿意到遠離家

鄉的地方去求學,本屆高考生的選擇比例相對更高。

面對社會交通、通訊的高度發達,面對社會聯通的更加緊密,選

擇到遠離家鄉的地方求學,可以見到更多的外面的世界,感受不一樣

的生活,有機會去看看異域山川,領略不一樣的風土人情,了解更廣

闊的社會萬象,增長見識;到遠方上大學可以讓我們經歷更多的變化

和挑戰,適應新的思維方式和生活習慣,能夠鍛煉獨立生活能力和人

際交往能力,激發對未知世界的好奇心,讓自己更快地成長。當然,

到遠方求學也會遇到一些困難,如孤獨、不適應、花費高等,但這正

好可以為鍛煉自我各項能力提供了更廣闊的舞臺。

寫作時,可以在文章開頭明確提出觀點,到陌生的遠方求學,發

現不一樣的自己。主體部分要層次清晰,要運用豐富的論據來支持和

證明論點,論據要有典型性和新穎性。分別論述到遠方求學可以感受

不同的人情風味,感受到不同的文化;可以發現出不一樣的世界,增

加學生的見識以及閱歷。可以很好地鍛煉個人的獨立能力,成長也會

相對變快等。最后總結全文,立足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面對日新月異

的的時代形勢,我們應選擇遠方,高瞻遠矚向未來,以長遠的目光實

現人生價值,助力民族崛起!

立意:

1.心向遠方,才能更好地追夢未來。

2.遠離家鄉求學,讓自己更快成長。

3.到遠方求學,見識不一樣的人生風景。保密★啟用前

2024年高三二模考試

語文試題

2024.5

注意事項:

L本試卷滿分150分,考試時間150分鐘。

2.答題前,考生務必將姓名、考生號等個人信息填寫在答題卡指

定位置。

3.考生作答時,請將答案答在答題卡上。選擇題每小題選出答案

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非選擇題請用

直徑0.5毫米黑色墨水簽字筆在答題卡上各題的答題區域內作答。超

出答題區域書寫的答案無效,在試題卷、草稿紙上作答無效。

一、現代文閱讀(35分)

(一)現代文閱讀I(本題共5小題,18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世界上所有獨立起源的文字,其最初都來源于圖畫,這一點絕無

例外。人們最早用圖畫表達簡單的意念,當這些圖畫經過以不按語序

的“連環畫”形式表達一個語段,到表達語言中的一句話、一個個的

詞,最后與語言緊密地結合起來并按語序逐詞記錄語言時,就成為真

正意義上的文字。

文字來源于圖畫,但不等同于圖畫。必須注意區分嚴格意義上的

文字與一般意義上的“文字”的差別。從廣義上講,一切表達概念的

符號都可以稱之為“文字”,而嚴格說來,只有逐詞記錄語言的符號

系統才能稱之為“文字二我們以下談到的“文字”都是指嚴格意義上

的“文字”,而廣義上講的“文字”則稱之為“記號”。

文字的來源是一回事,文字的構成應用又是一回事,必須注意區

別這兩個不同意義上的層次。漢字的大部分基本形體都來源于圖畫,

但是一旦這些圖畫變成記錄語言的文字形體,它就再也不是圖畫,而

是變成了“符號”。它本身的構成演變就不再是圖畫的構成演變,而

只能是符號的構成演變。

從文字性質上將漢字看成是“象形字”的觀點早已被學術界所否

定,但這一觀點在人們心目中的影響依然存在,有相當數量的人是把

甲骨文當成圖畫看的,認為都是“視而可識,察而見義”的圖像,其

實這是一個極大的誤會,我們不否認甲骨文形體的圖畫意味較為濃厚,

但是從這些形體與其所記錄的語言的關系看,從這些形體在構造新字

時所起的作用看,它們已經變成了一種“記號甲骨文已是一種高

度發達的符號系統,去圖畫已久遠,需要具有特殊訓練的專家才能加

以辨識分析,而絕非是什么人都一看便“視而可識”的。

我們說漢字來源于圖畫,是就文字的整體來說的,絕非是說漢字

只有一個來源。比較文字學的成果表明,所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