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6路道路工程施工圖設計說明_第1頁
B6路道路工程施工圖設計說明_第2頁
B6路道路工程施工圖設計說明_第3頁
B6路道路工程施工圖設計說明_第4頁
B6路道路工程施工圖設計說明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第B6路道路工程施工圖設計說明第第項目概況項目背景和區位道路區位圖工程概況本次設計B6路全長866.92m,本次實施范圍為(K0+000~K0+726.938),位于北碚蔡家組團B標準分區,城市支路,設計速度20km/h,雙向兩車道,標準路幅寬16m。高邊坡段落表本項目道路存在挖方(填方)邊坡情況,按照重慶市城鄉建設委員會渝建發〔2010〕166號文件,本項目高邊坡情況如下:高邊坡序號起訖樁號及位置邊坡類型邊坡規模支護類型1號邊坡B6路左側起點-B6路左側030挖方巖質邊坡邊坡長約50m;最大坡高約19m坡率法2號邊坡B6路K0+160-K0+220左側挖方巖質邊坡邊坡長約60m;最大坡高約20m坡率法3號邊坡B6路K0+170-K0+260右側挖方巖質邊坡邊坡長約90m;最大坡高約35m坡率法4號邊坡B6路K0+270-K0+325左側填方土質邊坡邊坡長約50m;最大坡高約15m坡率法5號邊坡B6路K0+330-K0+約785(道路實施終點)右側填方土質邊坡邊坡長約450m;最大坡高約38m坡率法6號邊坡B6路左側起點-B6路右側025挖方巖質邊坡邊坡長約70m;最大坡高約19m坡率法注:本次設計高邊坡均為臨時邊坡,使用年限不超過2年。設計內容本次設計范圍為蔡家組團B標準分區B6路市政道路,包含道路工程、交通工程、綜合管網土建工程、照明工程。本次施工圖設計分4冊:第一冊《道路工程+結構工程》,第二冊《交通工程》,第三冊《綜合管網工程》、第四冊《照明工程》,本部分為第一冊《道路工程+結構工程(含高邊坡工程)》中的結構工程(含高邊坡工程)部分。設計依據及采用規范設計依據區域內1:500地形圖《重慶市主城區蔡家組團B、F標準分區控制性詳細規劃》《北碚區道路系統紅線規劃》項目周邊發件紅線片區相關管網物探資料《蔡家組團B標準分區B6路道路工程(K0+000~K0+866.92)工程地質勘察報告》(2020.06中國建筑西南勘察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蔡家組團B標準分區B6路道路工程高邊坡方案設計》及專家意見(2020.06重慶市市政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蔡家組團B標準分區B6路道路工程高邊坡方案設計》可行性評估報告(2021.01重慶市鵬越工程技術咨詢有限責任公司)主要設計規范《建筑邊坡工程技術規范》(GB50330-2013)《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GB50007-2011)《建筑樁基技術規范》(JGJ94-2008)《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2010)(2016版)《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50010-2010)(2015版)《建筑結構荷載規范》(GB50009-20122019)《混凝土結構耐久性設計規范》(GB/T50476-20082019)《公路路基設計規范》(JTGD30-2015)《城市道路路基設計規范》(CJJ194-2013)重慶市城鄉建設委員會[2010]166號文高邊坡方案設計安全專項論證意見及回復本次設計道路存在挖方施工,最大填方高度38m,最大挖方高度為36m,根據道路設計及重慶市城鄉建設委員會2010[166]號文件,在道路方案設計工作的基礎上開展高邊坡方案設計。高邊坡方案設計安全專項論證專家意見及執行情況如下:1、完善方案設計圖說,增加方案比選。回復:遵循專家意見,完善方案設計圖說,增加方案比選。本項目周邊均為待開發或正在開發地塊,根據周邊用地情況及與道路位置關系,均為臨時邊坡,坡率法最經濟合理。2、個別邊坡坡頂土層較厚(如地勘1-1’剖面等),地勘單位復核其巖土面性狀,設計單位根據地勘單位復核結果進一步校核邊坡設計?;貜停鹤裱瓕<乙庖姡槍€別邊坡坡頂土層較厚(如地勘1-1’剖面等),地勘單位復核其巖土面性狀,設計單位根據地勘單位復核結果進一步校核邊坡設計。3、進一步復核順向邊坡的穩定性,必要時宜采取放緩坡率或采取支護措施;順向坡相關區域禁止爆破開挖?;貜停鹤裱瓕<乙庖姡M一步復核順向邊坡的穩定性,放緩坡率。于設計說明中說明順向坡相關區域禁止爆破開挖。4、部分挖方邊坡巖土界面較陡,校核巖土界面穩定性;部分填方邊坡填土較薄,校核次級剪出的穩定性,必要時采取支護措施?;貜停鹤裱瓕<乙庖姡瑢r土界面較陡的挖方邊坡,校核巖土界面穩定性;對填土較薄的填方邊坡,校核次級剪出的穩定性。5、完善坡頂安全防護設計;加強坡頂截水溝設計;完善邊坡施工工藝、方法、步序要求;完善監測設計;進一步強調“動態設計、信息法施工”的要求(特別是施工期間進一步查驗校核巖層產狀與結合程度)。回復:遵循專家意見,完善坡頂安全防護設計,設置防護網;加強坡頂截水溝設計,設置截水溝;于設計說明中補充完善邊坡施工工藝、方法、步序要求;完善監測設計;進一步強調“動態設計、信息法施工”的要求,要求施工期間進一步查驗校核巖層產狀與結合程度。

工程建設條件地理位置擬建工程位于重慶市北碚區施家梁鎮境內,道路里程為K0+000~K0+866.92m,本次勘察范圍道路全長866.92m。道路設計起點K0+000處,坐標:X=90625.387,Y=56148.605,設計標高為308.00m;終點K0+866.92處,坐標:X=91430.609,Y=56467.605,設計標高為268.00m。場地西側為在建北碚區蔡家組團B標準分區F標準分區F21-1/04號宗地項目,場地內有多條施工便道可通達勘察區,場地交通便利。擬建場地交通位置圖氣象及水文氣象:重慶市北碚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溫暖濕潤,雨量充沛。具冬暖夏熱,秋雨連綿,無霜期長,多云多霧的特點。據重慶氣象局統計資料,該地區多年平均氣溫17.5~18.5℃,極端最高溫43.0℃(2006年8月10日),極端最低溫-2.9℃(1977年1月30日)。年平均氣溫18.3℃,霧日平均30~46d,最多達148d。多年平均相對濕度80%,絕對濕度17.60mb。地區多年年平均降水量1201.5mm,最多達1750.6mm(1963年),最少只有720.0mm(1966年)。日最大降雨量266.60mm(2007年7月17日),最大時降雨量達38.8mm,多年平均最大日降水量125.0mm。歷年平均蒸發量在953.2~1398.6mm之間,平均日照時數1327.5h。在一年中的各月之間,各季度之間差異明顯,下半年(5-10月)降水量占全年的79%,而冬春半年(11月-4月)僅占21%,四季分配是夏季最多占有41%,春秋次之分別為28%和26%,冬季最少只占有5%。水文:道路起點處存在一魚塘,勘察過程中正在進行平場,已進行回填。工程地質條件地形地貌擬建場地原始地貌屬構造剝蝕淺丘地貌,場地地勢平緩,整體地勢南高北低,場地內地形坡角5~24°,局部可達36°,場地周圍有多條施工便道穿過。地面高程一般239.28~322.89m,相對高差約83.61m。最高點位于場地南側山丘處,高程322.89m;最低點位于場地北東側低洼處,高程239.28m。場地內K0+350~K0~650段西側為高回填區域,填方區地形坡角可達30°以上,東側分階回填形成高回填邊坡,現狀穩定。地質構造據區域地質資料,擬建場區位于觀音峽沖斷背斜東翼,巖層呈單斜產出,巖層產狀:138°~146°∠12°~17°,優勢產狀140°∠15°。經調查,整個場地巖層產狀變化不大。場地發育二組裂隙,分布描述如下:①180°∠60°,間距0.50~1.50m,裂隙延伸長度0.5~6.0m,裂面平直,呈張開狀,張開寬度1~5mm,裂面見泥夾巖屑填充;②97°∠70°,間距0.50~2.50m,裂隙延伸長度2.0~8.0m,裂面彎曲呈波狀,呈張開狀,張開寬度1~3mm,裂面見泥夾巖屑填充;根據現場調查及鉆探揭露,場區內巖體裂隙較發育,層面平直光滑,多為泥質填充、局部為巖屑填充,層面結合程度劃分為結合很差,屬軟弱結構面。裂隙面結合程度很差,屬軟弱結構面。巖體結構屬中厚層狀,中等風化基巖完整程度分類為較完整。場區范圍內未發現斷層及斷層破碎帶。區域構造綱要圖地層巖性據地面調查及鉆探揭示,場區主要巖土層有全新統的人工素填土(Q4ml)、坡殘積粉質黏土(Q4dl+el),下伏基巖為侏羅系中統沙溪廟組(J2s)泥巖、砂巖?,F將地層巖性由上至下分述如下:全新統(Q4):①素填土(Q4ml):褐紅色,主要由泥巖、砂巖碎塊石和粉質黏土組成。塊碎石約占32~47%,粒徑一般在4~43cm。土體結構呈松散狀,稍濕,無序拋填,回填年限約1年。該層遍布于整個場地。厚度分布不均,鉆探揭示厚度0.87~35.33m。②粉質黏土(Q4dl+el):粉質黏土:黃褐色~褐紅色。呈可塑狀態。殘坡積成因。無搖振反應,稍有光澤、干強度中等,韌性中等。厚度分布不均,主要分布于場地南側原始地貌,鉆探揭示厚度0.53~8.12m。~~~~~~~~~~~~不整合~~~~~~~~~~~~~侏羅系中統沙溪廟組(J2s)基巖:③泥巖(MS):褐紅色~紫紅色,主要由黏土礦物組成,泥質結構為主,中厚層狀構造。局部見砂質條帶或條紋。強風化層巖體破碎,巖芯多呈碎塊狀,少許短柱狀;中等風化層巖體較完整,巖芯呈柱狀。該層遍布于整個場地,單層厚度一般5m以上,為場地主要巖層。④砂巖(SS):灰黃色~灰色,中細粒結構,中厚~厚層狀構造,泥鈣質膠結,主要礦物成分為長石,石英,次為云母。強風化層巖芯破碎,呈碎塊狀或短柱狀,強度低;中等風化層巖芯較完整,多呈柱狀、長柱狀,巖質較硬,強度較高。該層遍布于整個場地,單層厚度一般3m以上,為場地次要巖性。該層與上述泥巖呈不等厚互層,分布于擬建場地內。基巖面及風化帶基本特征場地除南側為原始地貌,K0+350~K0+650段緊鄰在建項目。場地內覆蓋層厚度0~35.33m,覆蓋層主要位于K0+350~K0+650段西側回填區域,基巖面起伏線較為平緩,基巖強風化帶厚度1.12~5.98m,強風化帶底面隨基巖面起伏而變化,基巖面坡腳5~12°,巖體破碎,巖芯呈碎塊狀或短柱狀,巖體強度低;中等風化帶巖體較完整,巖芯多呈柱狀,巖體強度較高。水文地質條件(一)地表水根據調查,擬建場地范圍內無明顯地表水,道路起點處原存在一魚塘,正在進行場地平場施工,已進行回填,場地地表水不發育。場地原始地貌為緩坡,整體南高北低,地表水排泄條件較好,多沿坡面徑流,向東側低地勢排泄,填方邊坡區域應做好截排水措施,保證邊坡穩定性。(二)地下水場內上覆土層主要為素填土,基巖頂面處含粉質黏土,下伏基巖為泥巖、砂巖。素填土孔隙較大、滲透系數較大,地下水賦存條件差;粉質黏土、泥巖屬相對隔水層;砂巖結構較致密,屬相對弱含水層。根據地下水的賦存條件、水動力特征,結合含水介質的組合狀況,將區內地下水類型主要劃分為松散巖類孔隙水、基巖類裂隙水兩種類型。松散巖類孔隙水:勘察區內松散巖類孔隙水主要賦存于人工填土中。該層水主要接受大氣降雨、地表水體滲漏、基巖裂隙水等補給,以蒸發、側向逕流等方式排泄?;鶐r裂隙水:勘察區的基巖裂隙水為賦存于侏羅系中統沙溪廟組巖層中的裂隙水及淺層風化帶網狀裂隙水,裂隙水的埋藏條件受基巖面形態、巖性、節理裂隙發育程度及風化等因素的控制,因此富水性不均一。場地水文地質條件較簡單。本次勘察在鉆孔終孔、抽干鉆孔中殘留用水24小時后進行簡易水文觀測,未發現明顯水位恢復。但在邊坡施工期間,受降雨及松散巖類孔隙水、基巖類裂隙水往東側匯集的影響,可能在東側原始地形低洼處局部匯集地下水。根據重慶市地方經驗,場地內素填土滲透系數取15.0~20.0m/d,砂巖滲透系數取0.35~0.80m/d。水、土的腐蝕性評價根據現場調查,結合臨近場地工程經驗,按照《巖土工程勘察規范》(GB50021-2001,2009年版)Ⅱ類環境判定評價,綜合判定場內地下水和土對混凝土結構具微腐蝕性,對鋼筋混凝土結構中鋼筋具微腐蝕性,土對鋼結構具微腐蝕性。相鄰建(構)筑物情況擬建場地西側為在建北碚區蔡家組團B標準分區F標準分區F21-1/04號宗地項目,東側為原始地貌。不良地質作用及地質災害通過工程地質調查測繪及收集資料,場地內未見滑坡、危巖、崩塌、泥石流等不良地質現象,無活動斷裂等不良地質致災體。本次勘察范圍內未見暗藏的溝浜、墓穴、巖溶、防空洞、孤石等對工程不利的埋藏物。場地總體上穩定性良好。地震效應評價根據《中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GB18306-2015)之圖A1及圖B1,按《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2010(2016年版)附錄A的劃分標準,該區設計地震分組為第一組,抗震設防烈度為6度,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值為0.05g。擬建場地按設計標高平場后,地層巖性主要為人工填土、第四系粉質黏土和侏羅系中統沙溪廟組(J2s)泥巖、砂巖。根據工程經驗,場地人工填土剪切波速取133m/s,為軟弱土;粉質黏土剪切波速取181m/s,為中軟土;強風化巖石剪切波速500~800m/s,為軟質巖石;中風化巖石剪切波速大于800m/s,為巖石?,F據《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2010(2016年版),將擬建道路分段評價如下:擬建道路地震效應評價表道路里程平場后覆蓋層厚度(m)等效剪切波速Vs值(m/s)場地類別特征周期(s)地段類別K0+000~K0+1300~9.3160.9Ⅱ0.35一般地段K0+130~K0+2480500~800I10.25有利地段K0+248~K0+866.920~41.6>500Ⅲ0.45不利地段巖土地震穩定性評價據鉆探揭示,擬建場地存在素填土和粉質黏土,根據現場地質勘察,巖體裂隙較發育,部分巖體較破碎,勘察期間未見穩定地下水位;加之擬建場地抗震設防烈度為6度區,不存在砂土液化問題;在填土較厚地段當未壓實處理時,在地震作用下填土易產生震陷變形,建議對填土進行壓實處理,經壓實處理后無震陷問題。擬建場地按設計標高整平后,將在場地內形成最高約36.8m的路堤邊坡,最高約19.1m的路塹邊坡,為土質邊坡、巖土混合邊坡和巖質邊坡,填土邊坡主要由后期填土組成,巖質邊坡主要由砂巖、泥巖組成,當未及時支擋時,在地震作用下形成的巖土體邊坡易加速變形或滑動,建議對形成的巖土邊坡進行支擋或處理。場地工程地質評價道路分段工程地質評價本道路工程項目線路里程為K0+000~K0+866.92m。道路設計起點K0+000交于規劃椿萱大道(橫三路),設計標高為308.00m;終點K0+866.92m處接擬建悅北大道,設計標高為268.00m。根據設計單位提供的道路設計縱斷面圖,本擬建線路按設計路面標高挖、填后,將在擬建線路K0+000~K0+030段兩側形成挖方邊坡,路塹邊坡最高19.1m(1-1’剖面左側),設計擬采用坡率為挖方邊坡,中風化巖層1:0.75,強風化巖層1:1,土層1:1.5。挖方邊坡高度大于8m時,采用分級放坡,每8m高差設置一道2m寬的馬道,馬道采用2%的排水緩坡;K0+030~K0+130段兩側形成低矮填方邊坡,路堤邊坡最高4.1m(4-4’剖面左側),設計擬采用坡率填方邊坡一階1:1.5、二階1:1.75、三階1:2的坡率法放坡;K0+130~K0+248段兩側形成挖方邊坡,路塹邊坡最高35.1m(8-8’剖面右側),設計擬采用坡率為挖方邊坡,中風化巖層1:0.75,強風化巖層1:1,土層1:1.5,填方邊坡一階1:1.5、二階1:1.75、三階1:2的坡率法放坡。K0+248~K0+866.92段兩側形成高路堤邊坡,路堤邊坡最高為36.8m(21-21’剖面右側)結合區內地形、地貌情況、巖土體工程地質特征、挖填方情況等因素,對道路進行分段評價如下。1、K0+000~K0+130m挖方路基段(參考剖面1-1’~2-2’)該路基段全長30m,該路基段原屬構造剝蝕淺丘地貌區,斜坡地形,現周邊場地平場,該段場地大部分為原始地貌,地面坡度角約3~16°;擬建道路沿線地層由人工填土及下伏侏羅系中統沙溪廟組泥巖和砂巖組成,覆蓋層揭示最大厚度3.43m。場地地質構造簡單,水文地質條件簡單,無滑坡、危巖崩塌及泥石流等不良地質現象,場地現狀穩定,適宜筑路。道路依照設計標高及設計坡率挖填后,將在道路兩側形成挖方巖質邊坡為主,長約30m,最高約19.1m(1-1’剖面左側),路塹邊坡安全等級為二級,穩定安全系數按《城市道路路基設計規范》(CJJ194-2013)表6.2.6中取1.30。左側邊坡:根據現場調查及鉆探揭露左側邊坡粉質黏土厚度約1.6~3.4m,對上部土質部分,原地形、基巖面平緩,土體沿基巖面滑動破壞的可能性小,可能產生圓弧形滑動破壞。下部巖質邊坡,基巖主要為泥巖、砂巖,巖層代表性產狀為140°∠15°,巖體內主要發育兩組構造裂隙,裂隙J1產狀180°∠60°、裂隙J2產狀97°∠70°。由赤平投影圖分析可知,該段巖質邊坡為順向坡,巖層層面(140°∠15°)為外傾結構面,開挖后可能沿取1-1’滑動破壞,取1-1’剖面進行穩定性驗算,計算結果為穩定性系數為1.93(詳見附件4-4.4),處于穩定狀態,邊坡的穩定性主要受巖體自身強度控制,考慮到開挖施工的影響可能導致結構面抗剪指標驟減,順向坡開挖應避免爆破施工。巖體類型Ⅲ類(強風化為IV類),泥巖巖體破裂角取60.8°、砂巖巖體破裂角62.4°,等效內摩擦角泥巖取55°、砂巖取60°,設計擬采用坡率為挖方邊坡,中風化巖層1:0.75,強風化巖層1:1,土層1:1.5坡率法放坡,每8m高差設置一道2m寬的馬道,馬道采用2%的排水緩坡,并進行坡面護坡,并設置合理的截排水溝,建議填方路堤坡腳設置矮擋墻護腳。右側邊坡:根據現場調查及鉆探揭露右側邊坡粉質黏土厚度約2.34m,現狀地面及基巖面較緩,土體沿基巖面滑動破壞的可能性小,可能產生圓弧形滑動破壞。下伏基巖主要為泥巖、砂巖,巖層代表性產狀為140°∠15°,巖體內主要發育兩組構造裂隙,裂隙J1產狀180°∠60°、裂隙J2產狀97°∠70°。由赤平投影圖分析可知,該段巖質邊坡為反向坡,無不利外傾結構面,邊坡的穩定性主要受巖體自身強度控制。巖體類型Ⅲ類(強風化為IV類),泥巖巖體破裂角取60.8°、砂巖巖體破裂角62.4°,強風化基巖等效內摩擦角取45°,中等風化基巖等效內摩擦角泥巖取55°、砂巖取60°,設計擬采用坡率為挖方邊坡,中風化巖層1:0.75,強風化巖層1:1,土層1:1.5。分級放坡,每8m高差設置一道2m寬的馬道,馬道采用2%的排水緩坡,并進行坡面護坡,并設置合理的截排水溝,建議填方路堤坡腳設置矮擋墻護腳。建議該段道路采用壓實填土、粉質黏土或基巖作為路基持力層,對人工填土應進行分層碾壓夯實,建議路基基巖面傾斜的地段在路床下鋪設土工格柵防止不均勻沉降;其壓實系數應符合《城市道路路基設計規范》(CJJ194-2013)要求方可作為填筑路基,即滿足路床頂面以下深度:0~0.8m壓實度為94%,0.8~1.5m壓實度為92%,>1.5m壓實度為91%;壓實填土地基承載力基本容許值需通過現場載荷試驗確定。各巖土層地基承載力特征值、基本容許值按表3.6-1確定。2、K0+030~K0+130m填方路基段(參考剖面3-3’~5-5’)該路基段全長100m,該路基段原屬構造剝蝕淺丘地貌區,斜坡地形,為原始地貌,地面坡度角約3~10°;擬建道路沿線地層由素填土、粉質黏土組成。場地地質構造簡單,水文地質條件簡單,無滑坡、危巖崩塌及泥石流等不良地質現象,場地現狀穩定,適宜筑路。道路依照設計標高及設計坡率挖填后,將在道路兩側形成填方土質邊坡為主,長約100m,最高約4.1m(4-4’剖面左側),路堤邊坡安全等級為三級,穩定安全系數按《城市道路路基設計規范》(CJJ194-2013)表6.2.6中取1.25。左側邊坡:根據現場調查及鉆探揭露左側邊坡粉質黏土厚度約5.05m,填方邊坡最高4.1m,該土質邊坡,原地形、基巖面平緩,土體產生沿基巖面整體滑移的可能性小,可能產生圓弧形滑動破壞。設計擬采用坡率填方邊坡一階1:1.5、二階1:1.75、三階1:2的坡率法放坡。右側邊坡:根據現場調查及鉆探揭露右側邊坡粉質黏土厚度約6.58m,填方邊坡最高3.6m,該土質邊坡,原地形、基巖面平緩,土體產生沿基巖面整體滑移的可能性小,可能產生圓弧形滑動破壞。設計擬采用坡率為填方邊坡一階1:1.5、二階1:1.75、三階1:2的坡率法放坡。建議該段道路采用壓實填土作為路基,對人工填土應進行分層碾壓夯實,建議路基基巖面傾斜的地段在路床下鋪設土工格柵防止不均勻沉降;其壓實系數應符合《城市道路路基設計規范》(CJJ194-2013)要求方可作為填筑路基,即滿足路床頂面以下深度:0~0.8m壓實度為94%,0.8~1.5m壓實度為92%,>1.5m壓實度為91%;壓實填土地基承載力基本容許值需通過現場載荷試驗確定。各巖土層地基承載力基本容許值按表3.6-1確定。3、K0+130~K0+248m挖方路基段(參考剖面6-6’~11-11’)該路基段全長118m,該路基段原屬構造剝蝕淺丘地貌區,斜坡地形,ZY25~ZY32間為一斜坡,地面坡度角約4~23°,為原始地貌,現狀穩定;擬建道路沿線地層由素填土、粉質黏土及下伏侏羅系中統沙溪廟組泥巖和砂巖組成,覆蓋層揭示最大厚度11.67m。場地地質構造簡單,水文地質條件簡單,無滑坡、危巖崩塌及泥石流等不良地質現象,在該段道路兩側路塹邊坡得到有限治理后,適宜筑路。道路依照設計標高及設計坡率挖填后,將在道路左側形成挖方巖質邊坡為主(10-10’~11-11’剖面為土質挖方邊坡),長約118m,最高約19.1m,在道路右側形成挖方巖質邊坡,長約118m,最高約35.1m,路塹邊坡安全等級為一級,穩定安全系數按《城市道路路基設計規范》(CJJ194-2013)表6.2.6中取1.35。左側邊坡:根據現場調查及鉆探揭露左側邊坡素填土、粉質黏土厚度約12.53m,原地形、基巖面平緩,土體沿基巖面滑動破壞的可能性小,可能產生圓弧形滑動破壞。下伏基巖主要為泥巖、砂巖,巖層代表性產狀為140°∠15°,巖體內主要發育兩組構造裂隙,裂隙J1產狀180°∠60°、裂隙J2產狀97°∠70°。由赤平投影圖分析可知,該段巖質邊坡為順向坡,巖層層面(140°∠15°)為外傾結構面,開挖后可能沿巖層層面滑動破壞,穩定性計算結果參考1-1’剖面,穩定性系數為1.93,處于穩定狀態,邊坡的穩定性主要受巖體自身強度控制,考慮到開挖施工的影響可能導致結構面抗剪指標驟減,順向坡開挖應避免爆破施工。巖體類型Ⅲ類(強風化為IV類),泥巖巖體破裂角取60.8°、砂巖巖體破裂角62.4°,等效內摩擦角泥巖取55°、砂巖取60°,設計擬采用坡率為挖方邊坡,中風化巖層1:0.75,強風化巖層1:1,土層1:1.5。分級放坡,每8m高差設置一道2m寬的馬道,馬道采用2%的排水緩坡,并進行坡面護坡,,建議填方路堤坡腳設置矮擋墻護腳。右側邊坡:根據現場調查及鉆探揭露右側邊坡素填土厚度約10.53m,10-10’右側巖土界面較陡,開挖后可能沿巖土界面滑動破壞,取10-10’剖面進行穩定性驗算,計算結果為飽和狀態下穩定性系數為1.63(詳見附件4-4.3),處于穩定狀態,考慮到施工開挖可能造成不利影響,建議進行刷坡,清除表層土體或進行支擋。下伏基巖主要為泥巖、砂巖,巖層代表性產狀為140°∠15°,巖體內主要發育兩組構造裂隙,裂隙J1產狀180°∠60°、裂隙J2產狀97°∠70°。由赤平投影圖分析可知,該段巖質邊坡為反向坡,無不利外傾結構面,邊坡的穩定性主要受巖體自身強度控制。巖體類型Ⅲ類(強風化為IV類),泥巖巖體破裂角取60.8°、砂巖巖體破裂角62.4°,等效內摩擦角泥巖取55°、砂巖取60°,設計擬采用坡率為挖方邊坡,中風化巖層1:0.75,強風化巖層1:1,土層1:1.5。分級放坡,每8m高差設置一道2m寬的馬道,馬道采用2%的排水緩坡,并進行坡面護坡,并設置合理的截排水溝,建議填方路堤坡腳設置矮擋墻護腳。建議該段道路采用基巖或壓實填土作為路基,對人工填土應進行分層碾壓夯實,建議路基基巖面傾斜的地段在路床下鋪設土工格柵防止不均勻沉降;其壓實系數應符合《城市道路路基設計規范》(CJJ194-2013)要求方可作為填筑路基,即滿足路床頂面以下深度:0~0.8m壓實度為94%,0.8~1.5m壓實度為92%,>1.5m壓實度為91%;壓實填土地基承載力基本容許值需通過現場載荷試驗確定。各巖土層地基承載力基本容許值按表3.6-1確定。4、K0+248~K0+866.92m填方路基段(參考剖面12-12’~31-31’)該路基段全長618.92m,該路基段原屬構造剝蝕淺丘地貌區,斜坡地形,道路左側K0+248~K0+650段已進行回填,右側與原始地貌順接,地面坡度角約4~27°;擬建道路沿線地層由素填土組成。場地地質構造簡單,水文地質條件簡單,無滑坡、危巖崩塌及泥石流等不良地質現象,場地現狀穩定,適宜筑路。道路依照設計標高及設計坡率挖填后,將在道路兩側形成填方土質邊坡為主,長約618.92m,最高約36.8m(1-1’剖面左側),路堤邊坡安全等級為一級,穩定安全系數按《城市道路路基設計規范》(CJJ194-2013)表6.2.6中取1.35。左側邊坡:根據現場調查及鉆探揭露左側邊坡素填土厚度約35.33m,填方邊坡最高26.8m,該土質邊坡,原地形、基巖面平緩,土體產生沿基巖面整體滑移的可能性小,可能產生圓弧形滑動破壞。設計擬采用坡率為填方邊坡一階1:1.5、二階1:1.75、三階1:2的坡率法放坡。建議左側土質邊坡采用分級放坡,每8m高差設置一道2m寬的馬道,馬道采用2%的排水緩坡,并進行坡面護坡,并設置合理的截排水溝,建議填方路堤坡腳設置矮擋墻護腳。右側邊坡:根據現場調查及鉆探揭露右側邊坡素填土厚度約25.43m,填方邊坡最高36.8m,該土質邊坡,21-21’剖面、25-25’處原地形較陡,可能沿原地形滑動,取21-21’、25-25’剖面進行穩定性驗算,滑動面為新老填土界面,21-21’剖面計算結果為飽和工況下穩定系數為0.73(計算結果詳見附件4-4.1),25-25’剖面計算結果為飽和工況下穩定系數為0.89(計算結果詳見附件4-4.2),均處于不穩定狀態,須支護,建議采用重力式擋墻進行支護。以基巖或壓實填土做擋墻持力層?;靥钋翱蓪ΜF狀填土邊坡進行處理,如清除草皮、挖逆坡、臺階等使新老填土緊密結合。設計擬采用坡率為填方邊坡一階1:1.5、二階1:1.75、三階1:2的坡率法放坡。建議右側土質邊坡采用分級放坡,每8m高差設置一道2m寬的馬道,馬道采用2%的排水緩坡,并進行坡面護坡,并設置合理的截排水溝,建議填方路堤坡腳設置矮擋墻護腳。建議該段道路采用壓實填土作為路基,對人工填土應進行分層碾壓夯實,建議路基基巖面傾斜的地段在路床下鋪設土工格柵防止不均勻沉降;其壓實系數應符合《城市道路路基設計規范》(CJJ194-2013)要求方可作為填筑路基,即滿足路床頂面以下深度:0~0.8m壓實度為94%,0.8~1.5m壓實度為92%,>1.5m壓實度為91%;壓實填土地基承載力基本容許值需通過現場載荷試驗確定。各巖土層地基承載力基本容許值按表3.6-1確定。擬建線路對相鄰建構筑物的影響評價擬建場地東側為原始地貌,無相鄰建筑。場地西側K0+000~K0+350段大部分為原始地貌,勘察期間正在進行平場作業,存在臨時板房和臨電措施,與本項目相互影響較??;K0+350~K0+650段為蔡家組團B標準分區F標準分區F21-1/04號宗地項目,與該項目緊臨,距離近,應注意控制施工過程中產生的噪音、粉塵,并做好截排水措施,避免施工污水流入西側施工場地內;K0+650~K0+866.92段大部分為原始地貌,場地內正在進行回填平場施工。場地南側為規劃椿萱大道(橫三路),現狀為原始地貌,與本項目相互影響較小。場地北側為規劃悅北大道,現狀為原始地貌,道路終點處現狀為一500KV架空線,與本項目相互影響較小。路塹邊坡施工時應按照《建筑邊坡工程技術規范》(GB50330-2013)及勘察設計要求進行施工。施工過程中做好高邊坡安全警示標志及安全防護,并加強監測工作。擬建工程對環境的影響評價由于場地西側K0+350~K0+650段緊臨在建項目,施工過程中注意產生的粉塵、棄渣、噪音以及震動對周邊環境的影響。同時應注意施工產生的污水可能沿斜坡徑流匯入場地西側的在建項目施工場地內,應該加強污水的處理工作。場地特殊巖土的工程評價擬建場地內特殊巖土主要為已回填的素填土、未來填土。已回填的素填土以褐紅色為主,主要由泥巖、砂巖碎塊石和粉質黏土組成。塊碎石約占32~47%,粒徑一般在4~43cm。土體結構呈松散狀,稍濕,無序拋填,回填年限約1年。該層遍布于整個場地。厚度分布不均,鉆探揭示厚度0.87~35.33m。排列雜亂,土質松散,壓縮性高,承載力低,物理力學性質差,均勻性差,不宜直接作路基。擬建場地按設計高程開挖整平后,路基周邊存在該層特殊土,未經處理的人工填土不宜作基礎持力層,如選用該層路基層,應進行壓實處理,其承載力應根據現場試驗確定。建議施工時對其采取分層碾壓或夯實處理,回填填料、壓實度必須滿足設計及規范要求。強風化巖層,強風化層巖體較破碎,呈碎塊狀,質軟,其對本工程影響主要表現為邊坡易滑塌、掉塊;強風化層一般厚度1.12~5.98m。壓實填土質量要求當以人工換填地基作為路基時,其填料應選取未被污染的砂夾石(其中碎石占全重的70%,砂土占30%),施工方法采用碾壓夯實或振密,壓實填土質量必須滿足《公路路基設計規范》(JTGD30-2015)相關條文要求。未經處理的填土地基和經處理后測試檢驗不合格的填土地基均不能選作路基,處理后的填方路基可由設計按規范取值或現場測試。施工中應采用分層鋪填,分層鋪填厚度應嚴格按照規范要求執行。換填層厚度>2.0m(由設計確定),但不宜大于3m。地質條件可能造成的工程風險評價根據《住房城鄉建設部辦公廳關于實施<危險性較大的分部分項工程安全管理規定>有關問題的通知》(建辦質〔2018〕31號)的要求,本報告對擬建工程地質條件可能造成的工程風險評價如下:場地內存在挖、填方邊坡,邊坡高度較大,平場及施工過程中邊坡可能失穩,建議加強支護措施,邊坡施工建議采用分段跳槽、自上而下、及時支護的逆作法施工。路基干濕類型根據《城市道路路基設計規范》(CJJ194-2013),本工程周邊無河道且未發現穩定地下水位,路面強度和穩定性不受地下水和地表積水影響,路基干燥、穩定,路基干濕類型屬干燥。地質勘察結論與建議結論1、本次勘察投入工程地質測繪、鉆探、現場試驗、室內試驗等多種勘察方法和手段,查明了線路區工程地質、水文地質條件和主要工程地質問題。達到了一次性勘察目的和《市政工程勘察規范》(DBJ50-174-2014)要求,滿足施工圖設計的需要。2、線路區內地震基本烈度為6度,地震動峰值加速度為0.05g。3、線路區未發現巖溶、泥石流、危巖等不良地質現象,無活動斷裂構造通過,區域構造穩定。4、挖、填形成的巖質邊坡、土質邊坡失穩問題及填土的不均勻沉降問題對工程建設存在一定的影響,但可進行處理;擬建場地現狀穩定,經對形成的人工挖、填方邊坡等進行工程處理后,適宜本道路工程的建設。5、線路區巖土層分布較穩定,按設計路面標高挖填后,可選擇夯實填土或基巖作為路基,局部路基段可能存在不均勻沉降問題,其整體穩定性較好。6、線路區水文地質條件總體較簡單,地下水主要類型為松散素填土孔隙水。地下水、環境土對混凝土結構及鋼筋混凝土結構中的鋼筋具有微腐蝕性。建議1、巖土設計參數建議值參照下文巖土參數表。2、對于素填土路段,直接填筑的填土易產生不均勻沉降,不能直接作路基持力層,用作路基持力層時,進行分層碾壓夯實,其壓實系數應符合《城市道路路基設計規范》(CJJ194-2013)要求方可作為路基,填土地基承載力基本容許值通過現場載荷試驗確定。3、施工期間,盡量避開雨季施工,并采取抽、排水措施,確保施工安全。4、對于填方路基,填土回填前將表土、植被清理干凈。斜坡地形上回填建議設置與斜坡反向的臺階。填料的粒徑、顆粒級配、含水量、分層厚度、填土壓實度按相關規范要求確定。路堤坡腳建議設置支擋措施,且應設置完善截、排水系統,確保地表水排泄暢通。5、建議對路基范圍內的素填土進行夯實處理。6、建議在道路兩側及坡頂設置截、排水溝,作好坡面防護,防止地表水侵入坡體降低坡體穩定性。7、根據渝建發〔2010〕166號文規定,對場地內存在的超限挖填方邊坡進行支護方案設計安全專項論證。8、建議加強施工驗槽工作,加強巖層及裂隙產狀復核,遇與地勘報告不符的異常情況及時通知設計及勘察方到場共同解決。

巖土參數表指標巖土類別天然重度(kN/m3)天然抗壓強度標準值(MPa)飽和抗壓強度標準值(MPa)承載力特征值fa(kPa)承載力基本容許值(Kpa)粘聚力C(Kpa)內摩擦角Φ(°)巖體理論破裂角(°)巖石與錨固體極限粘結強度標準值(kPa)巖體水平抗力系數(MN/m3)土體水平抗力系數的比例系數(MN/m4)基底摩擦系數μ抗拉強度(kPa)粉質黏土19.80150*15025.815.5天然200.2518.210.8飽和人工填土20.5*現場試驗確定5.0*28.0*天然80.253.0*22.0*飽和強風化泥巖24.5*300*300*1200.35強風化砂巖23.8*450*450*1500.40中等風化泥巖25.0*6.13.8241580042331.460.7380700.45140中等風化砂巖24.2*24.217.970881500172534.962.49003500.55672高邊坡設計設計標準1、邊坡安全等級:一級/二級(均為臨時邊坡)2、邊坡防護工程設計安全系數:1.25/1.203、邊坡重要性系數:1.1/1.04、邊坡安全使用年限及設計基準期:不超過2年5、抗震設防烈度:6度(0.05g)6、設計荷載:城-A級,人群荷載4KN/m2。設計原則及設計方案設計以減少支擋措施為出發點,并考慮景觀效果,遵循“一次根治,不留后患”的原則,綜合經濟性確定高邊坡設計方案。按照工程地質類法,根據地勘報告,擬定設計方案如下:對本項目中存在放坡空間采用坡率法進行支護的邊坡,其設計坡率如下:對填方邊坡,邊坡坡率自上而下采用1:1.5、1:1.75、1:2.0坡率進行放坡處理,邊坡每8m分階,分階處設置2m寬馬道。本項目4號,5號部分段落采用自上而下采用1:1.5、以下1:2.0坡率,地面以下翻挖5m后回填,并設置反壓平臺,同時,坡腳采用挖方區巖石進行填筑。填方材料應滿足路基填土要求,詳見道路專業設計說明第四章。對挖方邊坡,對強風化巖層及土層采用1:1.5坡率進行放坡,對中風化巖層采用1:0.75坡率放坡(1,2號高邊坡(順層邊坡)采用1:1放坡)。按照設計坡率放坡后邊坡處于穩定狀態,根據業主要求,為節約投資,且邊坡周邊地塊馬上開發,高邊坡均為臨時邊坡,使用年限不超過2年,設計對挖方邊坡及填方對邊坡坡面進行植草綠化。高邊坡穩定性分析根據計算,高邊坡穩定性見下表。高邊坡序號邊坡類型邊坡穩定性控制邊坡穩定性評價1號邊坡挖方巖質邊坡巖體強度坡率法支護,邊坡穩定2號邊坡挖方巖質邊坡巖體強度坡率法支護,邊坡穩定3號邊坡挖方巖質邊坡巖體強度坡率法支護,邊坡穩定4號邊坡填方土質邊坡圓弧滑動穩定控制翻挖到地面線以下5m后回填,采用坡率法支護,邊坡穩定5號邊坡填方土質邊坡圓弧滑動穩定控制/新老巖土界面滑動穩定性控制臺階狀開挖土層,翻挖到地面線以下5m后回填,采用坡率法支護,邊坡穩定6號邊坡挖方巖質邊坡巖體強度臺階狀開挖巖層后采用坡率法支護,邊坡穩定支擋結構設計設計原則為減少工程數量,節省工程投資,本項目設計優先采用自然放坡。部分邊坡不具備放坡條件。對無條件放坡路段采用擋墻防護。根據沿線地形地貌及工程需求,本次設計范圍內設置的擋護結構類型主要為:懸臂式擋墻、扶壁式擋墻、護肩墻。設計原則擋墻安全等級:(一級)抗震設防烈度:6度(0.05g)。路肩擋墻荷載:城市A級設計使用年限:50年重要性系數:1.1設計參數擋墻基底摩擦系數:換填墊層及填土0.3,中風化基巖:0.4墻背填料:容重γ=20.0kN/m3墻背填料:等效內摩擦角φ=30°,墻背摩擦角δ=15°片石砼砌體容重:γ=23.0kN/m3鋼筋混凝土重度:γ=26.0kN/m3擋墻布置分段根據本項目實際情況,根據本項目實際情況,設計于K0+317.33-K0+361.37段設計一段懸臂式、扶壁式擋墻;于K0+539.556-K0+572.552段設置一段護肩墻(H=1-2m)。懸臂式、扶壁式擋墻設計擋墻地基擋墻持力層為土層,由于承載力達不到設計要求,且為了減小擋墻后期沉降以及不均勻沉降,下擋墻基礎采用塊片石換填,處理后進行承載力檢驗,承載力滿足擋墻大樣圖中要求后,于換填基礎上設置0.1m厚C20素混凝土墊層再進行上部結構的施工,若承載力達不到設計要求,需對地基進行再處理。承載力、埋深等要求須嚴格符合大樣圖要求。符合設計要求后,及時驗收,及時澆筑鋼筋混凝土。擋墻材料擋墻墻體采用C30鋼筋砼現澆,為防止擋墻開裂,混凝土中摻入MAC鎂質高性能混凝土抗裂劑。摻量為膠凝材料的6%-10%,MAC鎂質高性能混凝土抗裂劑應滿足《混凝土用氧化鎂膨脹劑》(CBMF19-2017)標準中的技術要求。墊層采用C20混凝土。鋼筋:必須符合GB1499.2-2013國家標準的相關規定,采用HRB400級、HPB300級鋼筋。主筋保護層厚度50mm,鋼筋的錨固長度和搭接應滿足《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50010-2010(2015局部修訂版)及圖集16G101-1的相關要求。直徑超過16mm的鋼筋均要求采用直螺紋等強連接,接頭等級為一級。墻后回填在距擋墻墻身0.5m范圍內,采用塊片石干砌,其余按道路要求進行回填。墻身3m范圍內,只能采用人工夯實。其余采用機械分層碾壓夯實,夯實后密實度大于93%并應滿足道路工程圖紙中對路基的要求。墻后排水為保證景觀效果,擋墻排水均采用暗排,墻背不設置泄水孔,排水通過墻背設置的Φ50mm透水管排出,匯集至墻底通長設置的Φ100mm排水管,墻背均設置只能采用人工夯實豎向Φ50mm軟式透水管,墻底設置縱向通長的Φ100mm透水軟管,通過Φ100mmPVC管就近接入道路排水系統。片石砼擋墻設計(護肩墻)擋墻材料擋墻墻體材料采用C20片石混凝土,片石含量不得超過20%,粒徑不得大于30cm,片石強度等級不低于MU30。擋墻地基護腳墻以巖層作為基礎,護肩墻以土層或巖層為持力層。擋墻存在基坑開挖時,臨時邊坡坡率為:中風化巖層原槽開挖澆筑,強風化巖層及土層采用1:1臨時坡率。伸縮縫沿墻長每隔8~12m設置伸縮縫,在基底的地層變化處,應設置沉降縫。伸縮縫和沉降縫可合并設置,縫寬2~3cm,縫內沿墻的內、外、頂三邊填塞瀝青麻絮或瀝青木板,塞入深度不小于30cm。墻后排水擋墻背后0.5m內設置片石反濾層,回填透水性好的粒料,以便于墻后排水順暢。確保水體有效排出,若不考慮景觀,采用2m*2m梅花形布置的泄水孔排出,若保證墻后景觀效果,于墻身設置Φ100透水管,間距2m設置泄水孔講水統一接入底部道路排水系統。為防止墻背水下滲至基底,于墻后最低排泄水孔下用粘土回填封閉夯實。當墻后滲水量較大或在集中水流處,為了減少靜、動水壓力對墻身的影響,應加密、加大泄水孔尺寸或增設縱橫向地下排水設備(如滲水暗溝等)。其出水口下部應采取措施,防止水流沖空基礎。墻后回填擋墻墻身0.5m范圍內,采用片石干砌(即片石反濾層),其余填土材料按道路要求,應分層碾壓夯實,夯實后密實度應滿足路基設計要求。填料回填應在混凝土強度達到設計強度的75%以上后進行。施工及監測要求1、本設計坐標采用54坐標系統,高程采用1956黃海高程系統,施工前請施工單位核對整個道路的放線,并采取措施相互校對,確保各結構物放線圖準確,銜接順暢。2、本項目周邊現有建構筑物較多,施工中做好現有邊坡、擋墻、箱涵、管線、建筑的監測,確保已有構筑物安全和施工安全,出現異常位移請立即聯系設計解決。3、施工場地周邊應設置醒目警示標志牌及隔離設施,坡頂做好實體防撞護欄。4、施工中應嚴格按建設方指定的地方作為取土坑或棄土場,開挖時作好臨時支擋、夯實等工作,以免造成危害和影響環境。5、未盡事宜應嚴格按照國家相關規范、規程及標準施工,確保工程質量。6、本次設計嚴格采用“動態設計、信息法施工”,施工時施工單位應密切關注地質及邊坡位移變化,如實際地質與設計不符或位移變化異常等,應及時與建設單位、設計單位及勘察等單位取得聯系,確保施工安全。7、本項目1號、2號高邊坡為順層高邊坡,嚴禁爆破開挖(本工程順向坡區域均嚴禁爆破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