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4年上期八年級期末質量監測卷歷史一.選擇題(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所選答案填涂在答題卡相應的題號下16個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1.《復興之路》解說詞寫道:“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同時也宣告了自近代以來中國面臨的第一項歷史任務的基本完成。”“第一項歷史任務的基本完成”指的是()A.祖國大陸獲得統一 B.社會主義制度基本確立C.贏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 D.實現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答案】C【解析】【詳解】結合所學內容可知,1949年新中國的成立標志著我國實現了民族獨立和人民的解放,C項正確;西藏的和平解放標志著我國基本統一了祖國大陸地區,排除A項;三大改造的完成基本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排除B項;新中國成立之時我國經濟殘破,還沒有實現國家的富強和人民富裕,排除D項。故選C項。2.美國作家索爾茲說:“(朝鮮戰爭)給毛以無可比擬的機會,在愛國主義的基礎上團結中國人民來支持新的和尚未經考驗的革命政權。在斗爭中所達到的愛國主義的一致給毛以極大的幫助,使他統一全國。他使許多原本會支持蔣介石的敵對分子沮喪了,使軍隊團結一致,使剛冒頭的地方主義不能發展。”這段材料主要說明事件A.加強了對人民的愛國主義教育 B.沉重打擊了美國的霸權主義C.提高了中國國際地位 D.鞏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權【答案】D【解析】【詳解】試題分析:此題考查鞏固新政權相關的知識點。閱讀題文所給提示信息:朝鮮戰爭。因為抗美援朝是一場偉大的反侵略的正義斗爭,既保衛了中朝兩國的安全和獨立,也鼓舞了全世界被壓迫民族的解放斗爭,沉重打擊了美國的侵略擴張政策,極大的提高了新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國際威望。只有選項D符合題意,故選D。考點:人教版八年級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鞏固·最可愛的人3.徹底摧毀了我國存在兩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讓農民翻身成為了土地的主人的標志文獻是A.《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B.《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C.《中國土地法大綱》 D.《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答案】D【解析】【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轟轟烈烈的土地改革運動在全國農村展開。到1952年底,全國大陸除部分少數民族地區外,土地改革基本完成,三億多無地少地的農民分到了土地。土地改革的完成,徹底廢除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滅了地主階級,農民成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經濟上翻了身;解放了農村生產力,促進了農村經濟迅速恢復和發展,為新中國的工業化開辟道路。D項正確;《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是辛亥革命勝利后,以孫中山為首,建都于南京的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南京),制定的具有“憲法”性質的根本大法,排除A項;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這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也是我國有史以來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憲法。排除B項;《中國土地法大綱》是解放戰爭時期解放區土地改革的核心法律文件,排除C項。故選D項。4.“立善法于天下,則天下治。”下列關于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表述,不正確的是()A.它是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制定的B.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C.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D.是我國有史以來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憲法【答案】A【解析】【詳解】根據所學可知,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指的是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制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而不是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制定的,A項符合題意,選擇A項;《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了我國國家性質與政治制度,即實行人民民主專政與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憲法,B項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人民行使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代表大會,其中,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C項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我國的一切權利屬于人民,所以,1954年憲法是我國有史以來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憲法,D項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故選A項。5.1956年新年伊始,北京市長彭真欣然宣布:“我們的首都已經進入社會主義了。”彭真市長基于怎樣的史事判斷北京已經進入社會主義了()A.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憲法的頒布 B.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C.“一五”計劃的順利開展 D.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答案】D【解析】【詳解】根據題干信息“我們的首都已經進入社會主義了”,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三大改造的完成,基本上實現了生產資料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轉變,標志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我國建立起來,我國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D項正確;1954年,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憲法的頒布,與題干信息“我們的首都已經進入社會主義了”,沒有聯系,排除A項;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確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與題干信息“我們的首都已經進入社會主義了”,沒有聯系,排除B項;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實施,使我國的經濟結構發生很大變化,它所取得的成就,為社會主義工業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礎,與題干信息“我們的首都已經進入社會主義了”,沒有聯系,排除C項。故選D項。6.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是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良好開端。這次會議A.正確分析了國內主要矛盾B.制定了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C.公布了過渡時期總路線D.首次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答案】A【解析】【詳解】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的有關知識。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56年召開的中共八大,正確分析了國內主要矛盾,提出當前黨和人民的主要任務事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逐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的需要。中共八大是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良好開端。BCD和中共八大無關,不符合題意,故選A。【考點定位】人教新課標八年級下冊?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7.如圖是1967年《人民日報》的一篇報道,據此推斷正確的是()“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有力地推動了各項事業的發展。早稻獲得了大增產,晚稻也告豐收。工業生產形勢也很好……A.文化大革命促進了生產力發展B.“左”傾錯誤影響報刊思想宣傳C.人民公社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D.經濟建設的重心轉移到農業生產【答案】B【解析】【詳解】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文化大革命時期“左”傾錯誤,主要表現是繼續進行無產階級革命運動及無產階級專政的宣傳,材料體現了“左”傾錯誤影響報刊思想宣傳,B項正確;文化大革命促進了生產力發展,不符合史實,排除A項;材料沒有涉及人民公社問題,排除C項;經濟建設的重心轉移到農業生產,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8.不同時代宣傳畫體現了不同的時代風貌。下面的圖片反映了當時我國的()A.土地改革時期 B.抗美援朝時期C.“大躍進”時期 D.“文化大革命時期”【答案】C【解析】【詳解】依據已學知識可知,中共八大二次會議后,因為黨對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缺少經驗,又急于求成,忽視了客觀經濟規律,錯誤地發動了“大躍進”運動,高指標、瞎指揮、浮夸風泛濫,結果使國民經濟面臨前所未有的嚴重經濟困難。題干圖片反映的內容夸大事實,出現在“大躍進”時期,C項正確;土地改革時期消滅了地主階級,排除A項;抗美援朝與題干無關,排除B項;文化大革命與題干無關,排除D項。故選C項。9.圖是1971年10月第26屆聯合國大會的新聞照片,中國外交部副部長喬冠華瀟灑而豪放的大笑被西方媒體描述為:“震碎了議會大廈的玻璃”。喬冠華副部長開懷大笑是因為()A.中日恢復邦交正常化 B.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系C.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權利 D.中國成功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答案】C【解析】【詳解】依據題干關鍵詞“1971年10月第26屆聯合國大會”,結合所學可知,1971年第26屆聯合國大會把蔣介石代表的政府,從聯合國組織及其所屬一切機構中非法占據的席位上驅逐出去,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中國重返聯合國是中國外交戰線上的重大勝利,因此喬副部長開心大笑,C項正確;1972年中日恢復邦交正常化,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A項;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系,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B項;2001年中國成功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與題干時間“1971年10月”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10.1978年12月25日《人民日報》文章指出:“從今以后,只要不發生大規模的外敵入侵,現代化建設就是全黨的中心工作。”作出把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的決策的會議是()A.中共七大 B.中共八大 C.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 D.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答案】C【解析】【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會議的主要內容有:重新確立了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停止使用“以階段斗爭為綱”的口號,作出了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提出改革開放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方針;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領導集體。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轉折,它完成了黨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的撥亂反正,是改革開放的開端,從此,中國歷史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C項正確;中共七大召開的時間是1945年,是抗戰勝利前夕召開的會議,與題意不符,排除A項;中共八大召開的時間是1956年,大會正確分析了國內主要矛盾的變化,提出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排除B項;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召開時間是1981年6月,全會審議和通過《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排除D項。故選C項。11.到1982年底,大規模平反冤假錯案的工作基本結束,300多萬名干部、知識分子的冤假錯案得到平反。這些史實直接表明黨和國家()A.重新確立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B.開始把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C.在指導思想上的撥亂反正已完成D.正在穩步推進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答案】C【解析】【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到1982年底,大規模平反冤假錯案的工作基本結束,300多萬名干部、知識分子的冤假錯案得到平反。數千萬與這些干部有親屬關系或工作關系而受到株連的人,也得到解決。他們精神振奮地投身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中去。與此同時,黨和政府還認真調整和落實知識分子政策、民族政策、宗教政策等,有效地調動了社會各個階層人員的積極性,對促進社會的安定團結,推動現代化建設事業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題干這些史實直接表明黨和國家在指導思想上的撥亂反正已完成,C項正確;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作出把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排除AB項;1984年穩步推進城市經濟體制改革,排除D項。故選C項。12.下圖是20世紀70年代小崗村18位農民按下紅手印的“包產到戶”契約。下列對這一契約出現的原因的敘述不正確的是A.人民公社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B.農民渴望改變貧窮落后的生活狀況C.農民家庭收入很少D.農民缺少生產自主權【答案】A【解析】【分析】【詳解】小崗村18位農民按下紅手印的“包產到戶”契約反映了1978年安徽鳳陽小崗村農民率先開創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堅持公有制的前提下給予農民生產經營的自主權,當時這樣做的原因是以前的人民公社體制造成農民缺乏生產經營的自主權,在分配上吃“大鍋飯”,嚴重挫傷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農村貧困落后,農民家庭收入減少,A正確,BCD排除。故選A。13.1984年,有國際媒體評論:“中國政府開放整個海岸,意味著實際開放半個中國,它是三十五年來中國政府所采取的最大膽的行動。”這個“大膽行動”指的是()A.設立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四個經濟特區 B.開放十四個沿海港口城市C.設立長江三角洲開放區 D.將海南島建成經濟特區【答案】B【解析】【詳解】根據題干信息“1984年……中國政府開放整個海岸,意味著實際開放半個中國,它是三十五年來中國政府所采取的最大膽的行動”,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84年,中國進一步開放大連、天津、青島、上海、福州、廣州等14個沿海城市,B項正確;1980年,我國在廣東深圳、珠海、汕頭和福建的廈門建立四個經濟特區,與題干信息不符,排除A項;設立長江三角洲開放區是1985年,時間上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1988年,海南島經濟特區建立,與題干信息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14.據專家統計,98%臺灣民眾祖籍在大陸。2023年4月1日,73歲的前臺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第一次到大陸回湖南祭祖,并用湖南方言念祭祖文。馬英九說:“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這是我們中國人道德教育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這反映出()A.大陸堅持“和平統一” B.“兩岸一家親”C.臺灣堅持“九二共識” D.兩岸交流頻繁【答案】B【解析】【詳解】根據題干“據專家統計,98%的臺灣民眾祖籍在大陸。2023年4月1日,73歲的臺灣地區前領導人馬英九第一次回大陸到湖南祭祖,并用湖南方言念祭祖文。馬英九說: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這是我們中國人道德教育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和所學可知,材料反映了臺灣與大陸有著不可分割的血緣關系,體現了兩岸一家親,B項正確;題干沒有體現大陸對臺政策“和平統一”,排除A項;民進黨當局否認“九二共識”,排除C項;僅從馬英九到大陸回湖南祭祖說明不了兩岸交流頻繁,排除D項。故選B項。15.2022年6月17日,中國第一艘完全自主設計建造的彈射型航空母艦—福建艦成功下水,使人民海軍邁進了“三航母”的新時代。這一成就取得的根本原因是我國()A.對外交往的現實需要 B.海權意識的日益增強C.科學技術的持續發展 D.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答案】D【解析】【詳解】根據所學可知,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指引下,我國經濟不斷發展,為國防和軍隊建設打下了堅實的經濟基礎。我國國防和軍隊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根本原因在于包括經濟實力等內容的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D項正確;這一成就取得的根本原因是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對外交往、海權意識的日益增強、科學技術的持續發展均不是這一成就取得的根本原因,排除ABC項。故選D項。16.2022年3月23日,“天宮課堂”第二課在中國空間站開講。天地互動的太空授課,讓科學的種子在學生們,心里生根發芽,也讓學生們探索科技的興趣更加強烈。以下科技成就取得的先后順序是①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②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⑧神舟七號載人飛船實現了太空行走④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A.①②③④ B.④②③① C.④②①③ D.②④③①【答案】B【解析】【詳解】根據所學知識,①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是愛2015年,②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是1967年,⑧神舟七號載人飛船實現了太空行走是2008年,④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是1964年,綜上所述科技成就取得的先后順序是④②③①,B項正確;ACD先后順序不正確,排除。故選B項。二.非選擇題(4個小題,共52分。其中17題12分,18題14分,19題16分,20題10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的具有根本大法性質的文件和相關的法律文件,從法律上確認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共同綱領》分為七章六十條,對新中國的國家性質、基本任務、公民的權利和義務以及新中國各個方面的基本政策作了規定。從這些規定看,這個文件起了新中國的臨時憲法的作用。——摘編自白鋼《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確立》材料二(1954年確立的)這一制度能夠在中國成為適宜的政治制度,是因為它體現了國家由人民當家作主的本質要求,便利人民群眾經常通過這樣的政治組織參加國家管理,行使自己的權力,從而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中國人民正是用這樣的根本政治制度來保證國家沿著社會主義的道路前進。——摘編自《中國共產黨的九十年》(1)根據材料一,指出《共同綱領》的作用,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召開的目的。(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這一制度”名稱,并概括其優勢。(3)綜合以上材料,提煉一個主題。【答案】(1)起臨時憲法的作用;討論成立新中國。(2)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優勢:保證人民當家做主;保證社會主義方向。(3)我國政治制度的誕生。【解析】小問1詳解】根據材料一“從這些規定看,這個文件起了新中國的臨時憲法的作用”可以得出《共同綱領》的作用是起臨時憲法的作用。結合所學知識,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北平隆重召開,討論成立新中國的問題,所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召開的目的是討論成立新中國。【小問2詳解】根據材料二“中國人民正是用這樣的根本政治制度來保證國家沿著社會主義的道路前進”,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所以“這一制度”名稱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根據材料二“它體現了國家由人民當家作主的本質要求,便利人民群眾經常通過這樣的政治組織參加國家管理,行使自己的權力”可以得出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優勢是保證人民當家做主;根據材料二“中國人民正是用這樣的根本政治制度來保證國家沿著社會主義的道路前進”可以得出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優勢是保證社會主義方向。【小問3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根本政治制度;而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確立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與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都是中國的政治制度,所以材料的主題是我國政治制度的誕生。18.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閱讀材料,完成相關問題。材料一:材料二:新解放區分批進行土地改革,沒收地主的土地,分給無地或少地的農民耕種;同時也分給地主一份,讓他們自己耕種,在勞動中改造自己。——義務教育教科書《中國歷史》八年級下冊材料三:1978年,安徽鳳陽小崗村農民實行分田包干到戶,自負盈虧。這樣,農民有了生產自主權,生產積極性大大提高了。——義務教育教科書《中國歷史》八年級下冊材料四:1984年,農村鄉鎮企業如雨后春筍般涌現。1987年全國鄉鎮企業達1750多萬家,從業人員8805萬,產值4764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50.4%,成為農村經濟的“半壁江山”。(1)研讀材料一,寫出圖三反映的農業制度的名稱,哪一幅圖反映了中國農村土地由私有制變為了公有制?(2)材料二和材料三中,都有“分”字,這兩次“分地”最本質的不同是什么?(3)材料四反映了當時我國農村改革又發生了什么新的變化?(4)從上述材料反映的我國農村變化中,你得到什么啟示?【答案】(1)制度: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圖一“報名農業生產合作社”。(2)不同:土地改革的“分地”是農民獲得了土地,是土地的主人,擁有土地的所有權,土地是農民私有;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分地”是農民獲得了土地的生產經營權,沒有所有權,只有使用權,土地是集體公有。(3)變化:鄉鎮企業迅速發展。(4)啟示:改革是社會發展的動力,改革要符合國情,生產關系必須與生產力相適應,農村改革必須從國情出發,必須與生產力水平相適應,與時俱進,根據新形勢調整政策,深化改革。【解析】【小問1詳解】名稱:根據材料一“農民領生產承包合同”結合所學可知,圖三反映的農業制度的名稱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安徽鳳陽小崗村農民首先實行分田包產到戶,自負盈虧。在中央指導下,農村逐步實行以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責任制。隨著農業生產向專業化、商品化、社會化發展,農村鄉鎮企業也迅速發展起來,為農村致富和實現現代化開辟了一條新路。圖: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三大改造的完成,實現了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其中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就是把分散的個體農民組織起來,引導他們參加農業生產合作社,走集體化和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道路,故圖一“報名農業生產合作社”反映了中國農村土地由私有制變為了公有制。【小問2詳解】不同:根據材料二“新解放區分批進行土地改革,沒收地主土地,分給無地或少地的農民耕種;同時也分給地主一份,讓他們自己耕種,在勞動中改造自己”反映的是土地改革;材料三“1978年,安徽鳳陽小崗村農民實行分田包干到戶,自負盈虧。這樣,農民有了生產自主權,生產積極性大大提高了。”反映的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土地改革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施都有“分”字,這兩次“分地”最本質的不同是土地改革的“分地”是農民獲得了土地,是土地的主人,擁有土地的所有權,土地是農民私有;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分地”是農民獲得了土地的生產經營權,沒有所有權,只有使用權,土地是集體公有。【小問3詳解】變化:根據材料四“1984年,農村鄉鎮企業如雨后春筍般涌現。1987年全國鄉鎮企業達1750多萬家,從業人員8805萬,產值4764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50.4%,成為農村經濟的‘半壁江山’。”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四反映了當時我國農村鄉鎮企業的迅速發展,隨著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農村開始富裕起來了,隨著農業生產向專業化、商品化、社會化發展,農村鄉鎮企業也迅速發展起來,為農村致富和實現現代化開辟了一條新路。【小問4詳解】啟示:開放性回答,言之有理即可。從上述材料反映的我國農村變化中,給我們的啟示是改革是社會發展的動力,改革要符合國情,生產關系必須與生產力相適應,農村改革必須從國情出發,必須與生產力水平相適應,與時俱進,根據新形勢調整政策,深化改革。19.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維護祖國統一是中華兒女不變的追求。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材料二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是實現和平統一的基礎和前提;海峽兩岸和平統一談判可以分步驟進行;努力爭取和平統一,但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不以政治分歧去影響、干擾兩岸經濟合作;兩岸同胞要共同繼承和發揚中華文化的優良傳統;雙方領導人以適當身份互訪等。——江澤民關于解決臺灣問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至2030年中國魚肝油果汁市場分析及競爭策略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陽離子格子水洗絨面料市場分析及競爭策略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鉆鑼機主軸夾頭市場分析及競爭策略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蹲廁沖洗閥市場分析及競爭策略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自動間隙調整臂市場分析及競爭策略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紅色小花點搖粒絨市場分析及競爭策略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直流脈沖氬弧焊機市場分析及競爭策略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水產專用肥市場分析及競爭策略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有字鋁蓋市場分析及競爭策略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抗震墊市場分析及競爭策略研究報告
- 2025年湖北省中考化學試卷真題(含答案解析)
- 2025至2030中國插針機行業發展趨勢分析與未來投資戰略咨詢研究報告
- 儀器報警分級管理制度
- 2025至2030國內滅火機器人行業市場發展深度分析及前景趨勢與投資機會報告
- 2025年江西省中考歷史試卷(含答案)
- 測量行業工作管理制度
- 2025至2030年中國瓦行業市場調研分析及發展規模預測報告
- 2025-2030年中國地理信息行業市場深度調研及前景趨勢與投資研究報告
- 玻璃幕墻工程技術規范 JGJ 102-2003 知識培訓
- 2024年04月高等教育自學考試《00067財務管理學》試題
- 2025年中考英語考前沖刺卷(北京卷)(解析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