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三峽》對比閱讀-2024-2025中考語文文言文閱讀專項訓練(含答案)_第1頁
13《三峽》對比閱讀-2024-2025中考語文文言文閱讀專項訓練(含答案)_第2頁
13《三峽》對比閱讀-2024-2025中考語文文言文閱讀專項訓練(含答案)_第3頁
13《三峽》對比閱讀-2024-2025中考語文文言文閱讀專項訓練(含答案)_第4頁
13《三峽》對比閱讀-2024-2025中考語文文言文閱讀專項訓練(含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3《三峽》對比閱讀-2024-2025中考語文文言文閱讀專項訓練(含答案)13《三峽》對比閱讀

中考真題|文言文+文言文|文言群文|古詩詞+文言文

(2024·云南·中考真題)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酈道元《三峽》)

【乙】

乍入谷,未有奇。沿溪曲折行數里,草木漸秀潤,山竦出,嶄然露芒角。水聲鏘然鳴兩峰間,心始異之,又盤山行十許里,四山忽合,若拱而提①、環而衛者。嘉木奇卉被之,蔥茜濃郁。又行數里,得泉之泓澄渟溜者焉②。洑③出石罅④,激而為迅流者焉。陰木蔭其顛⑤,幽草繚其趾⑥。賓欲休,咸曰:“莫此地為宜。”

(節選自麻革《游龍山記》)

【注釋】①提:同“揖”,拱手行禮。②得泉之泓澄渟溜者焉:發現一股泉水,水深而清澈,聚為池塘,緩緩流動。③洑(fú):同“伏”,水伏流地下。④罅(xià):縫隙。⑤顛:上方。⑥趾:岸邊。

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思。

(1)略無闕處闕:

(2)至于夏水襄陵襄:

(3)心始異之異:

(4)環而衛者環:

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1)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2)賓欲休,咸曰:“莫此地為宜。"

3.甲文描寫三峽秋季景色卻不見“秋”字,作者是如何表現三峽秋季特點的?

4.甲乙兩文所描繪的山的形態有哪些共同特征?請簡要分析。

(2024·四川廣安·中考真題)閱讀下面兩個文言文選段,完成后面的題目。

【甲】

三峽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酈道元《三峽》節選)

【乙】

二翁登泰山

昔有二翁,同邑而居。甚友善。甲翁之妻子去鄉,唯叟一人而已。一日,叟攜酒至乙翁第①,二人對酌,不亦樂乎!乙翁曰:“向吾遠游冀、雍②,然未嘗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勝。”乙翁曰:“差矣,汝之言!曩③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輩方逾六旬,何老之有!"甲翁曰:“甚善!”翌日,二叟偕往,越錢塘,絕長江,而至泰陰。夜宿,凌晨上山。乙翁欲扶之,甲翁曰:“吾力尚可,無需相扶。"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注釋】①第:房屋、宅子、家。②冀、雍:古代兩個州名,在今約山西、陜西、甘肅一帶。③曩:以往、過去。

5.請用“/”為下面句子斷句。(限斷兩處)

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勝。

6.結合語境,解釋下列加點的實詞。

(1)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_________

(2)清榮峻茂

(3)甲翁之妻子去鄉____________

(4)差矣,汝之言

7.下列句中加點字意思與用法相同的一項()(請將答案填涂在答題卡選擇題相應位置,答在此處無效)

A.春冬之時_________公將鼓之

B.自三峽七百里中___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

C.同邑而居_________笑而止之曰

D.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扶蘇以數諫故

8.請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1)兩岸連山,略無闕處。

(2)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輩方逾六旬,何老之有!

9.【甲】文寫游三峽,【乙】文寫登泰山。兩文在表達方式和表現的主題上有什么不同?

(2023·西藏·中考真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選自《三峽》)

[乙]

從山門右折,得石徑。數步,聞疾雷聲,心悸。山僧曰:“此瀑聲也。”

疾趨度石罅②瀑見。瀑行青壁間,撼山掉③谷,噴雪直下,怒石橫激④如虹,忽卷掣折⑤而后注,水態愈偉,山行之極觀也。

游人坐欹⑥巖下望,以面受沫,乍若披絲,虛空皆緯,至飛雨瀉崖,而猶不忍去。

暮歸,各賦詩。所目既奇,思亦變幻。

(節選自《觀第五泄①記》)

【注】①第五泄:第五級瀑布,今浙江境內。②罅(xià):縫隙,裂隙。③掉:搖動。④怒石橫激:突兀的巖石橫攔瀑布,激起水花。⑤掣折:轉折。⑥欹(qī):斜靠。

10.請用“/"給[乙]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限斷兩處)

疾趨度石罅瀑見

11.解釋下列加點詞在文中的意思。

(1)略無闕處()

(2)良多趣味()

(3)從山門右折()

(4)虛空皆緯()

12.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2)數步,聞疾雷聲,心悸。

13.請概括[甲][乙]兩文寫景的特點。

(2024·河南南陽·一模)閱讀下面兩個文段,完成小題。

【甲】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節選自酈道元《三峽》)

【乙】

江水又東,逕黃牛,山下有灘,名曰“黃牛灘"。南岸重嶺疊起,最外高崖間有石,色①如人負刀牽牛,人黑牛黃,成就②分明。既人跡所絕,莫得究焉。此山既高,加以江湍紆洄,雖途逕信宿③,猶望見此物,故行者謠曰:“朝發黃牛,暮宿黃牛;三朝三暮,黃牛如故。”

(選自酈道元《水經注》)

【注】①色:形狀。②成就:輪廓。③信宿sù:兩三日。

14.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

①略無闕處

②負刀牽牛

15.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1)重巖疊嶂,隱天蔽日。

(2)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

16.甲乙兩文寫水都有運用側面描寫的地方,請找出兩文中側面描寫水的語句,并分析各寫出了水的什么特點。

17.甲乙兩文都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2024·黑龍江齊齊哈爾·二模)閱讀下列文言文,回答小題。

【甲】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選自酈道元《三峽》)

【乙】

湘水又逕①衡山縣東。山在西南,有三峰:一名紫蓋,一名石困,一名芙蓉。芙蓉峰最為竦杰②,自遠望之,蒼蒼隱天。故羅含③云:“望若陣云,非清霽④素朝⑤,不見其峰。”衡山東南二面臨映湘川。自長沙至此江湘七百里中有九向九背。故漁者歌曰:“帆隨湘轉,望衡九面。"山上有飛泉下注,下映青林,直注山下,望之若幅練在山矣。

(節選自酈道元《水經注》)

【注釋】①逕:同“經”。②竦杰:高聳突出。③羅含:人名。④清霽:雨止霧散,天氣晴朗。⑤素朝:早晨天亮的時光。

18.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

①略無闕處()

②屬引凄異()

③望若陣云()

④故漁者歌曰()

19.翻譯下面的句子。

①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②自遠望之,蒼蒼隱天。

20.請用“/"標出下面語句的朗讀停頓(標注兩處)

自長沙至此江湘七百里中有九向九背。

21.寫景要抓住景物特征。結合甲文內容舉一例,說說作者筆下景物有怎樣的特征?

22.甲乙兩文都引用了漁者之歌,作用有何不同?

(2024·山東聊城·二模)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甲】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潤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選自《三峽》)

【乙】

水①出丹魚,先夏至十日,夜伺之,魚浮水側,赤光上照如火,網而取之,割其血以涂足可以步行水上長居淵中。丹水東南流至其縣南。黃水②北出芬山黃谷,南逕丹水縣,南注丹水。黃水北有墨山,山石悉黑,黝焉若墨,故謂之墨山。今河南新安有石墨山,斯其類也。丹水南有丹崖山,山悉赪③壁霞舉,若紅云秀天,二岫④更為殊觀矣。

(節選自酈道元《水經注·漾水丹水》)

【注】①水:指丹水,長江水系支流漢江的支流,在丹江口市注入漢江。②黃水:古河流名。③赪(chēng):紅色。④岫:峰巒。

23.下列對詞語和句子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斯其類也"的“斯”與“斯是陋室"的“斯”,意思相同。

B.“雖乘奔御風"中的“奔”,動詞用作名詞,在句中指飛奔的馬。

C.“巴東三峽巫峽長"和“猿鳴三聲淚沾裳”中的“三"均為確指,即數詞,三。

D.“有時朝發白帝”是倒裝句,應為“有時朝(于)白帝發"。

24.借助下面的文言知識資料卡,把【乙】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山石悉黑,黝焉若墨,故謂之墨山。

【文言知識資料卡】

悉:①詳盡,詳細;②了解,熟悉;③全,都。若:①像;②及,比得上;③假如,如果。

25.【乙】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兩處需要斷句,請用“/”劃出。

割其血以涂足可以步行水上長居淵中

26.下面是【甲】文段中畫橫線語句的另一種標點方式,請解說其合理性。

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27.【甲】【乙】兩文中所寫到的山分別有怎樣的特點?結合文段內容簡要作答。

(2024·廣西崇左·二模)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

【甲】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選自酈道元《水經注·三峽》)

【乙】

此石經始①禹②鑿,河中漱廣③,夾岸崇深④,傾崖返捍⑤,巨石臨危,若墜復倚。古之人有言:“水非石鑿,而能入石。”信哉!其中水流交沖,素氣云浮,往來遙觀者,常若霧露沾人,窺深⑥悸魄⑦。其水尚崩浪萬尋⑧,懸流千丈,渾洪⑨赑①怒,鼓若山騰,浚波頹壘,迄于下口。方知慎子下龍門,流浮竹,非駟馬之追也。

(選自酈道元《水經注·河水龍門》)

【注釋】①經始:開始。②禹:大禹。③廣:開闊。④崇深:高深。⑤捍:捍衛。⑥深:深處。⑦悸魄:驚動心魂。⑧尋:古代八尺為一尋。⑨渾洪:水勢浩大。⑩赑(bì):傳說中的一種動物,像龜。鼓:鼓蕩。山騰:山勢騰起。浚波:大的波浪。慎子:慎到,戰國時人,著有《慎子》。他說:“河下龍門,其流,駛如竹箭,駟馬追之不及。"

28.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含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哀轉久絕___會當凌絕頂

B.自非亭午夜分非駟馬之追也

C.其水尚崩浪萬尋其真不知馬也

D.迄于下口皆以美于徐公

29.下列對選文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沿溯阻絕”“哀轉久絕"中的“絕”含義不同,前者意為斷,后者意為消失。

B.甲文引用漁人歌謠,表現了景物帶給人們的感傷情緒,突出了秋天的凄涼冷落。

C.“信哉!"一句語氣強烈,寫出了作者對河水沖破巖石、具有非凡力量的驚嘆。

D.乙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運用夸張、對比等手法,表現了河水臨空瀉落、奔騰向前的氣勢。

30.用現代漢語翻譯文中畫橫線的句子。

(1)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2)巨石臨危,若墜復倚。

31.兩文中的水有何共同特征?為了突出這一特征,作者在兩文中寫水時都注重運用側面描寫,請從兩文中各找一例。

32.若將這兩篇文章選入一個節目,最可能是下面哪一項請說明理由。

A.《國家寶藏》B.《地理中國》C.《遠方的家》D.《舌尖上的中國》

(2024·河南安陽·一模)閱讀下面兩個文段,完成下面小題。

【甲】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酈道元《三峽》)

【乙】

故郭縣東三十五里,有青山,絕壁千尺,孤峰入漢③;綠嶂百重,清川萬轉。歸飛之鳥,千翼競來;企水②之猿,百臂相接。秋露為霜,春羅被徑。“風雨如晦,雞鳴不已。"信足蕩累頤物,悟衷散賞③。

(吳均《與施從事書》)

【注釋】①漢:指銀河。②企水:口渴思飲。③悟衷散賞:開擴心胸,散心欣賞。

33.根據語境,參考方法提示,解釋下列加點詞語的意思。

文言語句方法提示解釋

(1)素湍綠潭詞語推斷法:銀裝素裹

(2)風雨如晦查閱詞典法:①農歷每月的末一天。②昏暗;不明顯。③夜晚。④隱藏。(摘自《古代漢語詞典》)(填序號)

(3)雞鳴不已課內遷移法:是亦不可以已乎(《魚我所欲也》)

34.把甲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35.小語希望利用寒暑假期觀賞三峽美景。請你從景物特點方面考慮,根據甲文,為他推薦最佳觀景時間。

36.比較閱讀的基本方法是異中求同,同中求異。甲乙兩文都寫到了“猿”,甲文中通過猿鳴久絕,突出三峽①的特點,并以猿鳴聲音哀轉,渲染秋天②的氛圍,表達了感傷情緒;乙文中描寫了猿猴企水的動景,與上文③的動景相映成趣,給山水增添了蓬勃的活力,表達了④_________________。

(2024·河南開封·二模)閱讀下面兩個文段,完成下面小題。

【甲】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激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選自酈道元《三峽》)

【乙】桂林諸山,奇秀為嶺南最。皆平地拔起,望之亭亭玉立,或森若劍栽,而巖穴幽邃,至雕鋒萬狀,窮極天巧,雖繪事不能得。可朝夕游者,則有若七星巖、水月洞,惟劉仙白龍二巖,尤號奇觀。然去城逾十里許①,游者數至。

憲使②濟南宋公紹明按節廣右③。越仲夏初吉④,時雨新霽,嵐氣廓清。相與同集巖下。攀危磴,瞰幽穴,摩挲石刻,以訪劉仙之遺蹤。聳目曠漠之野,而憐茲耕稼之民。歸過白云洞,仰觀絕壁巔崖,神爽飛越,是日樂甚。

(選自《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有刪改)

【注釋】①許,示約數,大約。②憲使:舊時指朝廷派往各行省的高級官吏。③按節廣右:按節,巡行;廣右,指廣西。④初吉:朔日,農歷每月初一。

37.根據語境,參考方法提示,解釋下列加點詞語的意思。

文言語句方法提示解釋

(1)然去城逾十里許詞語推斷法:相去無幾

(2)摩挲石刻查閱詞典法:①摩擦。②撫摸。③研究,切磋。(摘自《古代漢語詞典》)(填序號)

(3)游者數至課內遷移法:余人各復延至其家(《桃花源記》)

38.把甲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39.甲文末為什么要引用漁者的歌詞?

40.從內容來看,甲乙兩文作者游覽的主要目的和流露出的情感分別是什么?

(2024·云南·二模)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節選自《三峽》)

【乙】

六里,渡一溪,頗大。又南,有峰東環而下。又二里,盤峰岡之南,乃西向覓小徑入峽。峽中西望,重峰掩映,最高一峰當其后,有雪痕一派①,獨高垂,如匹練界②青山,有溪從峽中東注,即清碧③之下流④也。從溪北躡岡西上,二里,有馬鬣⑤在左岡之上,為阮尚賓之墓。從其后西二里,躡⑥峻凌崖。其崖高穹⑦溪上,與對崖駢突如門,上聳下削,溪破其中出。

(節選自《徐霞客游記》)

【注釋】①派:量詞。②界:隔斷。③清碧:溪水名。④下流:河流的下游。⑤馬鬣(liè):墳墓。⑥躡:踩、踏。⑦穹:隆起。

4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思。

(1)至于夏水襄陵()

(2)清榮峻茂()

(3)頗大()

(4)與對崖駢突如門()

4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1)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

(2)又二里,盤峰岡之南,乃西向覓小徑入峽。

43.【甲】文中“素湍綠潭,回清倒影"描寫得形神兼備。請分析作者是如何從動靜角度描寫景物的。

44.【甲】【乙】兩文同是寫山水,內容在詳略的布局上有什么不同?

(2024·河南許昌·一模)閱讀下面兩個文段,完成下面小題。

【甲】

①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③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乙】

壬寅歲①,余游天臺石梁。梁長二丈,寬三尺許,若鰲脊跨山腰,其下嵌空。水來自華頂②,平疊四層,至此會合,如萬馬結隊,穿梁狂奔。凡水被石撓必怒,怒必叫號。以崩落千尺之勢,為群礙砢③所擋拯④,自然拗怒⑤郁勃,喧聲雷震,人相對不聞言語。余坐石梁,恍若身騎瀑布上。走山腳仰觀,則飛沫濺頂,目光炫亂,坐立俱不能牢,疑此身將與水俱去矣。瀑上寺曰上方廣,下寺曰下方廣。以愛瀑故,遂兩宿焉。

(節選自袁枚《浙西三瀑布記》)

【注釋】①壬寅歲:即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②華頂:天臺山峰名。③礙砢:石眾多而亂。④擋拯:阻擋撞擊。⑤拗怒:抑制憤怒。

45.下面是小磊和小涵學習甲文時,對重點詞語的理解,請你參與其中,完成對話。

小磊:在學習文言文時,要重視詞類活用現象。比如“乘奔御風"中的“奔”一般理解為“奔跑”,但在此處結合語境,“奔”的意思應該是_________________。

小涵:是呀,結合語境理解很重要。比如,“自"在“自三峽七百里中”是一個介詞,意思是“從";而“自”在“自非亭午夜分"是一個連詞,和“非”連用,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

小磊:不過,這里的“自"屬于一詞多義,文中還有類似的現象。如“絕巘多生怪柏”的“絕"是“極”的意思;在“哀轉久絕"中,“絕”的意思應該是_________________。

小涵:文言文學習的基礎就在于積累重要詞語,我們需要把握規律、深入理解。

46.請把甲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

47.甲文為何選用猿鳴表現三峽秋季的特點?請簡要分析。

48.甲乙兩文都寫到水勢浩大,請結合具體句子分析它們在寫景手法上的異同。

(2024·黑龍江大慶·一模)閱讀文言文,完成各題。

【甲】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酈道元《三峽》)

【乙】

熙寧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龍山人張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扇。明年春,水落,遷于故居之東,東山之麓。升高而望,得異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岡嶺四合,隱然如大環,獨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適當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際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風雨晦明之間,俯仰百變。山人有二鶴,甚馴而善飛,旦則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縱其所如,或立于陂(bēi)田①,或翔于云表;暮則傃②東山而歸,故名之曰“放鶴亭”。

(選自蘇軾《放鶴亭》有刪減)

[注]①陂(bēi)田:水邊的田地。②傃(sù):朝、向。

49.解釋下列句中加點實詞的含義。

①略無闕處___闕:

②屬引凄異___引:

③而山人之亭適當其缺適:

④故名之曰“放鶴亭"名:

50.選出下列句中加點虛詞含義、用法相同的一項()

A.其間千二百里___其一犬坐于前(《狼》)

B.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

C.遷于故居之東___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大道之行也》)

D.升高而望___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醉翁亭記》)

51.選出畫波浪線句子停頓恰當的一項()

A.旦則/望西山/之缺/而放焉B.旦/則望/西山之缺而/放焉

C.旦則望/西山/之缺而放/焉D.旦/則/望西山之缺/而放焉

52.用現代漢語寫出下列兩個句子的意思。

①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

②縱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

53.對甲、乙兩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甲】文作者酈道元先總體描繪三峽概貌,突出其雄偉氣象;接下來按照四季特點不同,具體描繪四季景色。

B.【乙】文中彭城山的特點是山勢連綿、山崗從四面合攏,放鶴亭就建在該山的山頂上。

C.【甲】、【乙】兩文語言風格相似,都使用了大量極富表現力的駢散句,語言清新俊逸。

D.【甲】、【乙】兩文均寫出了山連綿起伏、草木生長茂盛的特點。

(2024·新疆·一模)閱讀以下【甲】【乙】語段,完成下面小題。

【甲】

①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③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選自酈道元《三峽》)

54.下列選項中對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略無闕處闕:同“缺”,空隙、缺口

B.沿溯阻絕溯:逆流而上

C.良多趣味良:甚,很

D.林寒澗肅肅:嚴肅

55.用現代漢語翻譯文中畫線的句子。

(1)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2)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

56.對選文內容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本文層次清楚,先寫三峽總體形勢,再抓住季節特點,按照夏、春冬、秋的順序寫不同季節景象。

B.第①段寫山,突出了連綿不斷、遮天蔽日的特點,如“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從側面寫山之高。

C.第④段最后寫漁人的歌謠,直接表達了景物帶給人們的感傷情緒,更突出了三峽秋天的凄涼。

D.文章布局自然,語言精確凝練,極善突出景物的特點,既有整體概貌,又有四時特征,歷歷如繪。

【乙】

鄭公魏征①卒。征寢疾,上②與太子同至其第③,指④衡山公主⑤欲以妻其子叔玉⑥。征薨⑦上自制碑文并為書石。謂侍臣曰:“人以銅為鑒,可正衣冠;以古為鑒,可知興替;以人為鑒,可明得失。朕嘗保此三鑒以防己過。今魏征沒,朕亡一鑒矣。"

(選自《史綱評要》)

【注】①鄭公魏征:魏征在世時被封為鄭國公。②上:指唐太宗李世民。③第:府第。④指:指名。

⑤衡山公主:唐太宗的女兒。⑥叔玉:魏征之子。⑦薨:公侯死稱薨。

57.對文中畫線句的停頓劃分正確的一項是()

A.征薨上/自制碑文/并為書石

B.征薨/上自制碑文/并為書石

C.征薨/上自制碑/文并為書石

D.征薨上自/制碑文并/為書石

58.文中唐太宗以三鏡自照的話,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2024·安徽宿州·一模)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溯:同“泝”。暮到:一作“暮至")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節選自酈道元《三峽》)

【乙】

浙江之潮,天下之偉觀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為盛。方其遠出海門,僅如銀線;既而漸近,則玉城雪嶺際天而來,大聲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勢極雄豪。楊誠齋詩云“海涌銀為郭,江橫玉系腰”者是也。

(節選自周密《觀湖》)

59.請用“/"標示下面語句的語意停頓(每句標一處)。

(1)至于夏水襄陵

(2)自既望以至十八日為盛

60.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

(1)或王命急宣___

(2)雖乘奔御風

(3)則玉城雪嶺際天而來

61.下列各組語句中的加點詞,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A.沿溯阻絕往來而不絕者

B.其間千二百里又何間焉

C.方其遠出海門今齊地方千里

D.素湍綠潭吳廣素愛人

6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1)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2)浙江之潮,天下之偉觀也。

63.填空。

甲段描寫三峽的夏水,正側面描寫相結合,突出其水勢大、的特點,描寫春冬之水則緊扣其的特點,“素湍”“回清"懸泉”的動態之美映襯“綠潭"的靜態之美,動靜相映成趣。乙段從_____________、色、聲等方面進行正面描寫,由遠及近地寫出了錢塘江潮雄奇壯觀的景象。

(2023·廣西南寧·模擬預測)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

三峽

酈道元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睛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乙】

游石首繡林山記(節選)

袁中道

大江自三峽來,所遇無非石者,勢常結約①不舒。至西陵以下,岸多沙泥,當之輒靡,水始得遂其剽悍之性。如此者凡數百里,皆不敢與之爭,而至此忽與石遇。水洶涌直下,注射拳石,石堮堮②力抵其鋒,而水與石始若相持而戰。以水戰石,則汗汗田田③滹滹干干④,劈之為林,蝕之為竅,銳之為劍戟,轉之為虎兕,石若不能無少讓者。而以石戰水,壁立雄峙,怒獰健鷙⑤,隨其洗磨;簸蕩之來,而浪返濤回,觸而徐邁,如負如背。

[注]①結約:盤曲。②堮堮(è):山崖高峻的樣子。③汗汗田田:水勢浩大的樣子。④滹滹(hū)干干:水流迅疾的樣子。⑤怒獰健鷙(zhì):兇猛剛強。

64.下面句子中加點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A.或王命急宣或異二者之為

B.哀轉久絕___湖中人鳥聲俱絕

C.飛漱其間___安陵君其許寡人

D.皆不敢與之爭何陋之有

65.下面對《三峽》理解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A.文章先寫三峽概貌,再具體描繪三峽四季不同景象,突出了三峽險惡、令人畏懼的特點。

B.第三段從俯視到仰視的視角,描繪了三峽春冬季節景色的清幽美,動靜相生,山水相配。

C.結尾引用漁人的歌謠,突出了三峽山高峽長的特點,渲染了三峽秋季肅殺、悲凄的氛圍。

D.文章句式靈活多變,整飭華美、韻律和諧中,又有參差變化,讀起來給人抑揚頓挫之感。

66.將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2)如此者凡數百里,皆不敢與之爭。

67.小語查閱資料發現,《三峽》是酈道元為《水經·江水》作的部分注釋,他認為文章第一段寫山,與水無關,可以刪去。你是否同意他的看法?請結合文章內容分析。

68.以上兩個文段極盡描寫之妙,展示了水的各種情態,請結合相關內容加以分析。

(2023·江蘇淮安·三模)閱讀【甲】【乙】兩部分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甲】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繞泰安城下,酈道元所謂環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嶺①,復循西谷,遂至其巔。古時登山,循東谷入,道有天門②。東谷者,古謂之天門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經中嶺及山巔,崖限當道者,世皆謂之天門云。道中迷霧冰滑,磴幾不可登。及既上蒼山負雪明燭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③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

戊申晦④,五鼓⑤,與子潁⑥坐日觀亭,待日出。大風揚積雪擊面。亭東自足下皆云漫,稍見云中白若摴蒱⑦數十立者,山也。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彩。日上,正⑧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或曰,此東海也。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⑨,而皆若僂。

(選自《登泰山記》,有刪改)

【注釋】①中嶺:即黃峴嶺,又名中溪山。②天門:泰山峰名。③徂徠(cúlái):山名,在泰安城東南。④戊申晦:戊申這一天是月底。晦,農歷每月的最后一天。⑤五鼓:五更。⑥子穎:朱子潁。⑦摴蒱(chūpú):古代的一種賭博游戲。這里指博戲用的“五木”。五木兩頭尖,中間廣平,立起來很像山峰。⑧正:純,不雜。⑨絳皓駁色:或紅或白,顏色錯雜。

69.用“/"給下列句子斷句(限斷兩處)。

及既上蒼山負雪明燭天南

70.現代漢語和古代漢語有著繼承與發展的關系,時殊世異,有些詞語沿用至今,但詞義已發生變化。請寫出《三峽》中加點詞語的古今義。

詞語古義今義

至于①表示另提一事

沿②③

或④常用于選擇復句的關聯詞

71.將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空谷傳響,哀轉久絕。

②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彩。

72.酈道元在《三峽》中用精彩之筆描繪三峽景色,融情于景,有聲有色,險峻中不乏清朗秀麗,情趣中又含肅殺凄冷。在情景交融中引用漁者的歌作結,這樣設計文章結尾有什么好處?

73.聯系兩則選段內容,說說文章分別體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13《三峽》對比閱讀

中考真題|文言文+文言文|文言群文|古詩詞+文言文

(2024·云南·中考真題)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酈道元《三峽》)

【乙】

乍入谷,未有奇。沿溪曲折行數里,草木漸秀潤,山竦出,嶄然露芒角。水聲鏘然鳴兩峰間,心始異之,又盤山行十許里,四山忽合,若拱而提①、環而衛者。嘉木奇卉被之,蔥茜濃郁。又行數里,得泉之泓澄渟溜者焉②。洑③出石罅④,激而為迅流者焉。陰木蔭其顛⑤,幽草繚其趾⑥。賓欲休,咸曰:“莫此地為宜。"

(節選自麻革《游龍山記》)

【注釋】①提:同“揖”,拱手行禮。②得泉之泓澄渟溜者焉:發現一股泉水,水深而清澈,聚為池塘,緩緩流動。③洑(fú):同“伏”,水伏流地下。④罅(xià):縫隙。⑤顛:上方。⑥趾:岸邊。

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思。

(1)略無闕處闕:

(2)至于夏水襄陵襄:

(3)心始異之異:

(4)環而衛者環:

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1)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2)賓欲休,咸曰:“莫此地為宜。”

3.甲文描寫三峽秋季景色卻不見“秋"字,作者是如何表現三峽秋季特點的?

4.甲乙兩文所描繪的山的形態有哪些共同特征?請簡要分析。

【答案】1.闕:通“缺”,缺口,空隙襄:漫上異:意動用法,感到驚異環:環繞2.(1)即使騎上飛奔的馬,駕著疾風,也不如它快。

(2)賓客們想休息一下,大家都說:“沒有比這里更適宜的地方了。"3.寫秋天,作者用一“霜”字暗示;寫三峽秋景的清寒,并用猿鳴來烘托蕭瑟的秋高,讓人不勝凄涼;寫秋季的景色,著“寒"肅”“凄"哀”數字,便將景物的神韻生動地表現了出來。4.甲乙兩文所描繪的山都具有連綿不斷、險峻高聳、奇特的特點。這些共同特征不僅描繪了山的自然形態,也賦予了山以生命和情感,使讀者能夠在心中構建起一幅生動的畫卷。

【解析】1.本題考查文言詞語解釋。

(1)句意:完全沒有中斷的地方。闕:通“缺”,缺口,空隙。

(2)句意:等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時候。襄:淹上,漫上。

(3)句意:我心里對龍山景象開始感到驚異起來。異:意動用法,感到驚異。

(4)句意:環繞著護衛的樣子。環:環繞。

2.本題考查文言句子翻譯。翻譯時要做到“信、達、雅”,注意重點字詞。重點字詞有:

(1)雖,即使;御,駕;奔,飛奔的馬;不以,不如;疾,快。

(2)欲,想要;休,休息;咸,都;宜,適宜,合適。

3.本題考查對文章內容的理解與概括。

由甲文尾段“每至晴初霜旦"可知,“霜”字直接點明了秋季的特征,因為只有在秋天才會出現霜,通過這一個字巧妙地傳達出季節是秋季。

由甲文尾段“林寒澗肅"可知,直接寫出了秋季景色所帶來的寒冷和寂靜之感,讓人直觀地感受到秋季的清寒。而“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猿鳴三聲淚沾裳”,猿猴的長嘯在寂靜的山谷中回蕩,更增添了蕭瑟凄涼的氛圍,用聲音側面烘托出秋季的蕭索。

“寒”突出了環境的寒冷,“肅"強調了氛圍的肅穆、寂靜,“凄”和“哀"則直接體現了那種凄涼悲哀的情緒,這幾個字精準地捕捉到了三峽秋季景色給人的整體感受,生動地表現出了秋季的神韻和獨特氛圍。通過這些方面的綜合描寫,雖未直接言明“秋”,卻將三峽秋季的特點鮮明地展現了出來。

4.本題考查比較閱讀。

①甲文中的“兩岸連山,略無闕處"和乙文中的“四山忽合,若拱而提、環而衛者”都表達了山脈連綿不絕的特點,給人一種壯闊的感覺。

②甲文中的“重巖疊嶂,隱天蔽日"和乙文中的“山竦出,嶄然露芒角”都描繪了山峰險峻、高聳入云的景象,展現了大自然的雄偉壯觀。

③甲文中的“絕多生怪柏"和乙文中的“嶄然露芒角”“四山忽合,若拱而提、環而衛者"都描述了山形態的獨特和奇異。

【點睛】參考譯文:

【甲】在三峽七百里之間,兩岸都是連綿的高山,完全沒有中斷的地方;重重疊疊的懸崖峭壁,遮擋了天空和太陽。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時候,連太陽和月亮都看不見。

等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時候,下行或上行的船只都被阻擋了,有時候皇帝的命令要緊急傳達,這時只要早晨從白帝城出發,傍晚就到了江陵,這中間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騎上飛奔的馬,駕著疾風,也不如它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時候,就可以看見白色的急流,回旋的清波。碧綠的潭水倒映著各種景物的影子。極高的山峰上生長著許多奇形怪狀的柏樹,山峰之間有懸泉瀑布,在之上飛流沖蕩。水清,樹榮,山高,草盛,確實趣味無窮。

在秋天,每到初晴的時候或下霜的早晨,樹林和山澗顯出一片清涼和寂靜,經常有高處的猿猴拉長聲音鳴叫,聲音持續不斷,非常凄慘悲涼,空蕩的山谷里傳來猿叫的回聲,悲哀婉轉,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峽中漁民的歌謠唱道:“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乙】剛進入山谷,覺得沒有什么奇異的東西。沿著溪流曲折前行數里,草木逐漸秀麗豐潤起來,山峰高聳突出,嶄然露出鋒芒。流動的溪水之聲鏘然鳴響于兩邊的山峰間,我心里對龍山景象開始感到驚異起來,又回旋地環繞著山前行了十幾里,四周的山峰忽然聚合起來,好像拱手相迎,環繞著護衛的樣子。上好的樹木和奇異的花卉覆蓋著山坡,翠綠繁茂,花香濃烈。又行幾里,發現一股水深而清澈、聚為池塘緩緩流動的泉水。潛流地下的泉水從石縫中冒出來,相互沖激著成為快速流動的溪流。茂盛的樹木遮蓋在溪水的上方,幽深的野草纏繞著它的岸邊。賓客們想休息一下,大家都說:“沒有比這里更適宜的地方了。"

(2024·四川廣安·中考真題)閱讀下面兩個文言文選段,完成后面的題目。

【甲】

三峽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酈道元《三峽》節選)

【乙】

二翁登泰山

昔有二翁,同邑而居。甚友善。甲翁之妻子去鄉,唯叟一人而已。一日,叟攜酒至乙翁第①,二人對酌,不亦樂乎!乙翁曰:“向吾遠游冀、雍②,然未嘗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勝。"乙翁曰:“差矣,汝之言!曩③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輩方逾六旬,何老之有!”甲翁曰:“甚善!"翌日,二叟偕往,越錢塘,絕長江,而至泰陰。夜宿,凌晨上山。乙翁欲扶之,甲翁曰:“吾力尚可,無需相扶。”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注釋】①第:房屋、宅子、家。②冀、雍:古代兩個州名,在今約山西、陜西、甘肅一帶。③曩:以往、過去。

5.請用“/"為下面句子斷句。(限斷兩處)

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勝。

6.結合語境,解釋下列加點的實詞。

(1)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_________

(2)清榮峻茂

(3)甲翁之妻子去鄉____________

(4)差矣,汝之言

7.下列句中加點字意思與用法相同的一項()(請將答案填涂在答題卡選擇題相應位置,答在此處無效)

A.春冬之時_________公將鼓之

B.自三峽七百里中___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

C.同邑而居_________笑而止之曰

D.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扶蘇以數諫故

8.請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1)兩岸連山,略無闕處。

(2)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輩方逾六旬,何老之有!

9.【甲】文寫游三峽,【乙】文寫登泰山。兩文在表達方式和表現的主題上有什么不同?

【答案】5.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勝。6.這里指飛奔的馬茂盛妻子和兒女你7.C8.(1)兩岸都是相連的山,全然沒有中斷的地方。

(2)從前的愚公,快九十歲了還可以移山,現在我們才過了六十歲,哪里老呢!9.表達方式:甲文主要運用了描寫的表達方式;乙文主要運用了記敘的表達方式。

主題:甲文突出了三峽山和水的特點,表達了作者對祖國壯麗山河的熱愛和贊美之情;乙文通過講述二翁登泰山的故事告訴我們:只有具備鍥而不舍的精神和頑強的意志,才能戰勝困難的道理。

【解析】5.本題考查文言文的斷句。文言文斷句首先要讀懂句子的意思,根據句子的意思可以準確斷句。句子意思讀不懂的時候,也可根據虛詞、對話、修辭、句子結構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習慣句式等斷句。

該句意為:那山我也沒有登過,然而老了,恐怕力氣不夠不足以登上它。

“余”是整句話的主語,“亦未登"是人物的狀態,“是山”指前文中的泰山,可作為這句話的賓語,其后應斷一處,表達了“我"沒有登上這座山的情況。“然”表轉折,“老矣"表現“我”現在的年齡狀態,也是后文“恐力不勝"的背景。

據此可斷句為: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勝。

6.本題考查文言詞語在句中含義。解釋詞語要注意理解文言詞語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詞類活用、古今異義等現象。

(1)該句意為:即使騎上飛奔的馬,駕著疾風,也不如它快。奔:這里指飛奔的馬。

(2)該句意為:水清樹榮山高草茂。茂:茂盛。

(3)該句意為:甲老翁的妻子、子女離開故鄉。妻子:妻子和兒女。

(4)該句意為:你說的不對!汝:你。

7.本題考查文言詞語在句中的含義及用法。

A.助詞,的/助詞,補足音節,不譯;

B.介詞,在/名詞,自己;

C.都是:連詞,表順承;

D.動詞,及,比得上/連詞,因為;

故選C。

8.本題考查文言句子翻譯。翻譯時,要做到字字有著落,直譯、意譯相結合,以直譯為主,注意重點字詞的翻譯。重點詞:

(1)略無:完全沒有;闕:通“缺”,缺口,空隙。

(2)曩:先前、以前;且:將近;方:才;逾:超過。

9.本題考查文章表達方式及主題的對比閱讀。

從表達方式上看,《三峽》是一篇典型的游記散文,酈道元通過細膩的筆觸,詳細描述了三峽的自然風光、地理環境,主要采用了描寫的表達方式。如:“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等等。《二翁登泰山》則通過敘述和對話的形式,講述了兩位老翁一起攀登泰山的故事,主要采用了記敘的表達方式。

從主題上看:根據甲文中“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清榮峻茂,良多趣味”等句可知,作者通過描繪三峽的壯麗景色,展現了自然界的神奇與美麗,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祖國壯麗山河的熱愛和贊美之情。根據乙文“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輩方逾六旬,何老之有"吾力尚可,無需相扶”等句可知,作者通過展現兩位老翁在攀登過程中的心理變化、相互鼓勵以及最終的成功登頂這一過程,傳達了“有志者事竟成"的積極思想,告訴人們只要有堅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就能戰勝困難的道理。同時,也傳達了人與人之間應該相互鼓勵、相互幫助的美好品質。據此總結作答即可。

【點睛】參考譯文:

甲:

在三峽七百里之間,兩岸都是連綿的高山,完全沒有中斷的地方;重重疊疊的懸崖峭壁,遮擋了天空和太陽。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時候,連太陽和月亮都看不見。

等到夏天水漲,江水漫上小山丘的時候,下行或上行的船只都被阻擋了,不能通航。有時候皇帝的命令要緊急傳達,這時只要早晨從白帝城出發,傍晚就到了江陵,這中間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騎上飛奔的馬,駕著疾風,也不如它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時候,就可以看見白色的急流,回旋的清波。碧綠的潭水倒映著各種景物的影子。極高的山峰上生長著許多奇形怪狀的柏樹,山峰之間有懸泉瀑布飛流沖蕩。水清,樹榮,山高,草盛,確實趣味無窮。

在秋天,每到初晴的時候或下霜的早晨,樹林和山澗顯出一片清涼和寂靜,經常有高處的猿猴拉長聲音鳴叫,聲音持續不斷,非常凄涼怪異,空蕩的山谷里傳來猿叫的回聲,悲哀婉轉,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峽中漁民的歌謠唱道:“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乙:

從前有兩個老翁,住在同一個巷子里,關系非常友好。甲老翁的妻子、子女離開故鄉,只有他自己而已。一天,他帶著酒去乙翁的家,兩個人一起喝酒,十分快樂!乙翁說:“以前我曾去翼,雍兩州遠處交游,但沒有登過泰山,你能不能和我一起去呢?"甲翁說:“那山我也沒有登過,然而老了,恐怕力氣不夠不足以登上它。”乙翁說:“你說的不對!從前的愚公,快九十歲了還可以移山,現在我們才過了六十歲,哪里老呢!"甲翁說:“那太好了。”第二天,兩個老人都去了,走過錢塘,渡過長江,到泰山北面。晚上住下休息,凌晨上山,乙翁要扶他,甲翁說:“我的力氣還可以,不用互相攙扶。"從太陽出來到薄暮降臨,已經走過了半座大山。

(2023·西藏·中考真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選自《三峽》)

[乙]

從山門右折,得石徑。數步,聞疾雷聲,心悸。山僧曰:“此瀑聲也。"

疾趨度石罅②瀑見。瀑行青壁間,撼山掉③谷,噴雪直下,怒石橫激④如虹,忽卷掣折⑤而后注,水態愈偉,山行之極觀也。

游人坐欹⑥巖下望,以面受沫,乍若披絲,虛空皆緯,至飛雨瀉崖,而猶不忍去。

暮歸,各賦詩。所目既奇,思亦變幻。

(節選自《觀第五泄①記》)

【注】①第五泄:第五級瀑布,今浙江境內。②罅(xià):縫隙,裂隙。③掉:搖動。④怒石橫激:突兀的巖石橫攔瀑布,激起水花。⑤掣折:轉折。⑥欹(qī):斜靠。

10.請用“/”給[乙]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限斷兩處)

疾趨度石罅瀑見

11.解釋下列加點詞在文中的意思。

(1)略無闕處()

(2)良多趣味()

(3)從山門右折()

(4)虛空皆緯()

12.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2)數步,聞疾雷聲,心悸。

13.請概括[甲][乙]兩文寫景的特點。

【答案】10.疾趨/度石罅/瀑見。11.同“缺”,中斷很,甚向右都12.(1)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見太陽和月亮。(2)走幾步聽到很響的打雷聲,心里感到害怕。13.甲文先寫山,后寫水。寫水又是按季節來寫。描寫山水都運用了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的手法。乙文調動各種感官寫水,如,聽覺、視覺、觸覺等。

【解析】10.本題考查文言斷句。解答時根據句意進行斷句。本句句意為:快步走去,邁過一塊石頭縫隙,就看見了瀑布。“疾趨”與“度石罅"是先后兩個動作,“瀑見”表示結果。據此可以斷句為:疾趨/度石罅/瀑見。

11.本題考查文言實詞含義的理解。解答此題的關鍵是先理解詞語所在句子的含義,然后結合句意來推斷詞語意思。

(1)句意為:完全沒有中斷的地方。闕:同“缺”,中斷。

(2)句意為:的確有很多趣味(趣味無窮)。良,很,甚。

(3)句意為:從五泄寺大門往右拐。右,向右。

(4)句意為:空空的都像編織物的橫線。皆,都。

12.本題考查文言翻譯。要求:完整,流暢,準確。注意:

(1)自非,如果不是。亭午,正午。夜分,半夜。曦月,日月。

(2)聞,聽到。疾雷聲,很響的打雷聲。悸,害怕。

13.本題考查比較閱讀。

甲文先寫山,后寫水。“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是對山的正面描寫,“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是對山的側面描寫,突出了山的連綿和高峻。寫水按季節順序來寫,先寫夏天,再寫春冬之時,最后寫秋天。“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是對水的正面描寫,“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是對水的側面描寫,突出了夏天江水的盛大與湍急。

乙文充分調動多種感官寫水。“數步,聞疾雷聲,心悸”是聽覺。“瀑行青壁間,撼山掉谷,噴雪直下,怒石橫激如虹,忽卷掣折而后注,水態愈偉"是視覺。“以面受沫,乍若披絲”是觸覺。

【點睛】參考譯文:

(甲)在三峽七百里之間,兩岸都是連綿的高山,完全沒有中斷的地方。懸崖峭壁重巒疊嶂,遮擋了天空和太陽。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見太陽和月亮。

等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時候,上行和下行船只的航路都被阻斷,無法通行。有時皇帝的命令要緊急傳達,這時只要早晨從白帝城出發,傍晚就到了江陵,這中間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騎乘奔馳的快馬,駕著風,也不如船快。

每到春季和冬季,白色的急流,回旋著清波,碧綠的潭水,映出了(山石林木)的倒影。高山上生長著許多奇形怪狀的柏樹,懸掛著的瀑布沖蕩在巖石山澗中,水清、樹榮、山高、草盛,實在是有許多趣味。

每到秋雨初晴、降霜的時候,樹林山澗一片清涼寂靜,經常有猿猴在高處長嘯,叫聲不斷,聲音凄涼怪異,空蕩的山谷里傳來了回聲,悲哀婉轉,很長時間才消失。所以打魚的人唱道:“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乙)從五泄寺大門往右拐,有一條石頭小路。走幾步便聽到迅雷般的轟鳴聲,心里感到害怕。山上的僧人解釋道:“這是瀑布的聲音。”

快步走去,邁過一塊石頭縫隙,就看見了瀑布。瀑布在青壁間落下震撼著山谷,仿如筆直向下噴出雪花一樣,突兀的巖山橫攔瀑布,激起水花,就像彩虹,拍到岸邊水浪突然卷起來然后才落回水中,水的氣勢更加雄壯,這是游人看到的最壯觀的景色了。

游人們坐在傾斜的巖石下方抬頭望,用自己的臉接住迸起的水沫,開始就像一絲涼線,空空的都像編織物的橫線,到了飛雨瀉崖,還留戀不想離開。

傍晚歸來,游人們各自寫詩贊嘆。所看到的景色已經非常綺麗,回想起來更加變幻莫測。

(2024·河南南陽·一模)閱讀下面兩個文段,完成小題。

【甲】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節選自酈道元《三峽》)

【乙】

江水又東,逕黃牛,山下有灘,名曰“黃牛灘”。南岸重嶺疊起,最外高崖間有石,色①如人負刀牽牛,人黑牛黃,成就②分明。既人跡所絕,莫得究焉。此山既高,加以江湍紆洄,雖途逕信宿③,猶望見此物,故行者謠曰:“朝發黃牛,暮宿黃牛;三朝三暮,黃牛如故。"

(選自酈道元《水經注》)

【注】①色:形狀。②成就:輪廓。③信宿sù:兩三日。

14.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

①略無闕處

②負刀牽牛

15.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1)重巖疊嶂,隱天蔽日。

(2)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

16.甲乙兩文寫水都有運用側面描寫的地方,請找出兩文中側面描寫水的語句,并分析各寫出了水的什么特點。

17.甲乙兩文都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案】14.①闕:同“缺”,空隙,缺口。②負:背。15.(1)層層的懸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陽都遮蔽了。(2)(秋天)每到天剛放晴的時候或下霜的早晨,樹林和山澗中一片清寒肅殺。16.甲文“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從側面寫出夏季江水湍急的特點。乙文“途逕信宿,猶望見此物”或“朝發黃牛,暮宿黃牛;三朝三暮,黃牛如故"從側面寫出江水迂回曲折的特點。17.兩文都抒發了作者對祖國壯麗河山的熱愛、贊美之情。

【解析】14.本題考查文言實詞。作答時可結合句意來分析加點字詞的意思。

①句意:全然沒有中斷的地方。闕:同“缺”,空隙,缺口。

②句意:背著刀,牽著牛。負:背。

15.本題考查文言文翻譯。翻譯時應注意如下重點字詞的意思:

(1)重巖疊嶂:層層的懸崖,排排的峭壁。蔽:遮蓋,遮蔽。

(2)每至:每到。晴初:天剛放晴。霜旦:下霜的早晨。肅:肅殺,凄寒。

16.本題考查對文章描寫手法的理解能力。

甲文“朝發白帝,暮到江陵"意為早晨從白帝城出發,傍晚就到了江陵,根據“其間干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可知,一干二百里的路程一天就可以到達,這是從側面突出水的湍急;

乙文“朝發黃牛,暮宿黃牛"意為早上從黃牛山出發,晚上寄宿在黃牛山。“途逕信宿,猶望見此物”意為經過幾天的航程,還能看到這塊奇巖。早上出發,晚上回望還是黃牛山,經過幾天的航程還能看到黃牛山,由此可知這里是從側面體現水的迂回曲折。

17.本題考查分析文章的情感。

甲文主要描寫了三峽不同季節的山和水的特點,夏天側重點是水急“雖乘奔御風,不以及也";春冬之時,水在于清“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秋季側重點在凄異“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文章表達了作者對三峽的熱愛和贊美之情;乙文中通過描寫黃牛灘的水迂回的特點“三朝三暮,黃牛如故”,表達了作者對山川河流的贊美之情。故二文均表達了作者對祖國壯麗河山的熱愛、贊美之情。

【點睛】參考譯文:

【甲】在七百里三峽中,兩岸都是相連的山,全然沒有中斷的地方。層層的懸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陽都遮蔽了。如果不是在正午或者半夜,就看不見日月。

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時候,上行和下行的航道都被阻斷,不能通航。有時皇帝的命令要急速傳達,這時候清早坐船從白帝城出發,傍晚便到了江陵。中間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騎著駿馬,駕著疾風,也沒有這么快。

在春冬季節,激起白色浪花的急流,綠色的深潭,回旋的清波,倒映著各種景物的影子。極高的山峰上,生長著許多奇形怪狀的柏樹,懸泉瀑布在山峰之間飛速沖蕩。水清樹榮,山高草盛,有很多趣味。

(在秋天)每到天到放晴的時候或下霜的早晨,樹林和山澗之中一片清寒肅殺。高處的猿猴拉長聲音啼叫,聲音連綿不斷,凄慘悲涼。空曠的山谷中傳來猿啼的回聲,悲涼婉轉,很久才消失。所以漁人們唱道:“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乙】江水向東流去,流經黃牛山,山下面有一個石灘,名字叫黃牛灘。南岸層層的山嶺聳立著,最遠的高山上有一塊巖石,形狀像是人背著刀,牽著牛,人是黑色的,牛是黃色的,完全是天然形成,輪廓十分清晰,但那里人跡罕至,沒有誰能親自探究。這塊巖石很高,又加湍急的江流回環曲折,因而即使經兩三天的航程,還能看到這塊奇巖。所以過路人的歌謠說:“早晨從黃牛山動身,晚上還在黃牛山過夜。過了幾個早晨幾個夜晚,黃牛山看起來還是原來的樣子。”

(2024·黑龍江齊齊哈爾·二模)閱讀下列文言文,回答小題。

【甲】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選自酈道元《三峽》)

【乙】

湘水又逕①衡山縣東。山在西南,有三峰:一名紫蓋,一名石困,一名芙蓉。芙蓉峰最為竦杰②,自遠望之,蒼蒼隱天。故羅含③云:“望若陣云,非清霽④素朝⑤,不見其峰。”衡山東南二面臨映湘川。自長沙至此江湘七百里中有九向九背。故漁者歌曰:“帆隨湘轉,望衡九面。"山上有飛泉下注,下映青林,直注山下,望之若幅練在山矣。

(節選自酈道元《水經注》)

【注釋】①逕:同“經”。②竦杰:高聳突出。③羅含:人名。④清霽:雨止霧散,天氣晴朗。⑤素朝:早晨天亮的時光。

18.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

①略無闕處()

②屬引凄異()

③望若陣云()

④故漁者歌曰()

19.翻譯下面的句子。

①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②自遠望之,蒼蒼隱天。

20.請用“/"標出下面語句的朗讀停頓(標注兩處)

自長沙至此江湘七百里中有九向九背。

21.寫景要抓住景物特征。結合甲文內容舉一例,說說作者筆下景物有怎樣的特征?

22.甲乙兩文都引用了漁者之歌,作用有何不同?

【答案】18.同“缺”,空隙,缺口延長像,如所以19.①水清,樹榮,山高,草盛,確實趣味無窮。

②從遠處望去,蒼茫的山影隱沒于天際。20.自長沙至此/江湘七百里中/有九向九背。21.示例:《三峽》中的夏水有著奔放美。根據“夏水襄陵,沿溯阻絕"可知三峽的夏水水位高,水流急;“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一句通過對比和夸張手法,突出夏水之迅疾。22.示例:【甲】文引用漁歌突出三峽山高嶺連峽長,渲染三峽秋天蕭瑟、凄涼的氣氛。【乙】文引用漁歌具體表現“江湘七百里中,有九向九背"的特點。

【分析】18.本題考查文言重點字詞。

①句意:完全沒有中斷的地方。闕:同“缺”,空隙,缺口。

②句意:聲音持續不斷,非常凄慘悲涼。引:延長。

③句意:遙望衡山有如陣云一般。若:像,如。

④句意:所以漁夫唱道。故:所以。

19.本題考查文言語句的翻譯。答題時先要理解重點詞語的意思,然后初步翻譯,再根據現代漢語的習慣進行調整,做到文從字順。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