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5年高考語文課內文言文挖空、知識梳理與過關訓練專題15阿房宮賦第1段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壓()三百余里,隔離()天日。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咸陽。二川溶溶,流入宮墻。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勢,鉤心()斗角()。盤盤焉,囷囷焉,蜂房水渦,矗不知其幾千萬落。長橋臥波,未云何龍?復道行空,不霽()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東。歌臺暖響,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風雨凄凄。一日之內,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第2段①妃嬪媵嬙,王子皇孫,辭樓下殿,輦來于秦。朝歌夜弦,為秦宮人。明星熒熒,開妝鏡也;綠云擾擾,梳曉鬟也;渭流漲膩,棄脂水也;煙斜霧橫,焚椒蘭也。雷霆乍()驚(),宮車過也;轆轆遠聽,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盡態()極妍(),縵立()遠視,而望幸()焉。有不見者,三十六年。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營,齊楚之精英,幾世幾年,剽()掠其人,倚疊()如山。一旦不能有,輸來其間。②鼎鐺玉石,金塊珠礫,棄擲邐迤,秦人視之,亦不甚惜。第3段嗟乎!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使負棟之柱,多于南畝之農夫;架梁之椽,多于機上之工女;釘頭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縫參差(),多于周身之帛縷;直欄橫檻,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嘔啞(),多于市人之言語。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獨夫()之心,日益驕固()。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第4段嗚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③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答案】第一段①完結,指為秦國所滅②光禿。這里形容山上樹木已被砍伐殆盡③覆蓋④遮蔽⑤架房建屋⑥通達⑦縈繞⑧曲折⑨隨⑩指各種建筑物都與中心區相連?指屋角相對,好像兵戈相斗?雨后轉晴?分辨不清第二段①忽然②震響③遠得蹤跡全無④去⑤姿態美好⑥美麗⑦久立⑧皇帝到某處⑨搶劫,掠奪⑩堆疊第三段①繁華奢侈②谷倉③長短、高低不一④九州⑤聲音雜亂⑥殘暴無道、失去人心的統治者。這里指秦始皇⑦驕橫頑固⑧攻占⑨可惜第四段①滅族②假使③依次傳遞翻譯畫線句①六國王侯的宮妃、女兒、孫女,辭別(六國的)樓閣宮殿,乘輦車來到秦國。早晚吟唱彈奏,成為秦國的宮人。(得分點:輦,“辭樓下殿”“朝歌夜弦”互文的翻譯)②把寶鼎看作鐵鍋,把美玉看作石頭,把黃金看作土塊,把珍珠看作石子,扔得到處都是,秦人看著,也不覺得可惜。(得分點:鼎、玉、金、珠、邐迤)③秦國的統治者來不及為自己哀嘆,卻使后代人為他們哀嘆;如果后人哀悼他卻不把他作為鏡子來吸取教訓,也只會使更后的人又來哀悼這后人啊。一、古今異義1、鉤心斗角古:指宮室結構的參差錯落,精巧工致;今:比喻用盡心機,明爭暗斗。2、明星古:明亮的星光;今:指行業中做出成績,出了名的人。3、經營古:指金玉珠寶等物;今:指籌劃管理或組織(企業、活動)。4、精英古:指金玉珠寶等物;今:指優秀人才。5、可憐古:可惜;今:憐憫,同情。6、隔離古義:遮斷,遮蔽今義:不讓聚在一起,避免接觸7、直走古義:趨向今義:行走8、氣候古義:文中是指情緒氣氛之意今義:是指一個地區的氣象概況二、常見實詞歸類1、一①六王畢,四海一(統一)②楚人一炬,可憐焦土(數詞)③黃鶴一去不復返(一旦)④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專一)⑤合從締交,相與為一(一體)2、愛①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喜愛)②使秦復愛六國之人(愛護)③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吝惜)3、取①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奪取)②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提取)4、族①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滅族)②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類)5、縵廊腰縵回(名詞,無花紋的帛,這里名詞作狀語)縵立遠視(形容詞,通“曼”,久長)6、盡一肌一容,盡態極妍(副詞,達到頂點)奈何取之盡錙銖(動詞,取盡)7、使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動詞,讓)使秦復愛六國之人(連詞,假使)8、為朝歌夜弦,為秦宮人(動詞,成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動詞,做,當)三、文言虛詞1.焉(1)形容詞詞尾,相當于“然”。盤盤焉,囷囷焉(2)句末語氣詞。縵立遠視,而望幸焉2.而(1)連詞,表承接。驪山北構而西折/縵立遠視,而望幸焉/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2)連詞,表轉折。一日之內,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后人哀之而不鑒之3.其(1)代詞。杳不知其所之也(指宮車)/幾世幾年,摞掠其人,倚疊如山(代六國)/一旦不能有,輸來其間(代秦國)(2)代詞,自己的,作定語。使六國各愛其人4.于(1)介詞,到。辭樓下殿,輦來于秦(2)介詞,表比較。使負棟之柱,多于南畝之農夫5.之(1)動詞,往,去。轆轆遠聽,杳不知其所之也(2)助詞,的。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3)代詞。奈何取之盡錙銖(代財物)/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代秦人)四、詞類活用(一)名詞用作動詞1、朝歌夜弦(奏樂)2、鼎鐺玉石(把鼎當做;把玉當做)3、金塊珠礫(把金當做;把珠當做)4、楚人一炬(放火)5、族秦者秦也(滅族,殺死一族的人)(二)名詞用作狀語驪山北構而西折(向北;向西)廊腰縵回,檐牙高啄(像綢帶一樣)蜂房水渦,矗不知乎幾千萬落(像蜂房,像水渦)辭樓下殿,輦來于秦(乘輦車)(三)數詞用作動詞六王畢,四海一(統一)(四)動詞作名詞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營(指金玉珠寶之物)(五)動詞意動用法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以……為鑒)五、文言句式判斷句1、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2、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疑問句(1)長橋臥波,未云何龍(疑問代詞“何”表疑問)(2)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代詞“奈何”表疑問)(3)誰得而族滅也(疑問代詞“誰”與“也”表疑問)省略句(1)五步(有)一樓,十步(有)一閣(省謂語“有”)(2)長橋臥(于)波,未云何龍(省介詞“于”)(3)幾世幾年,摞掠(于)其人(省介詞“于”)(4)誰得而族滅(秦國)也(省賓語“秦國”)倒裝句(1)使負棟之柱,多于南畝之農夫(于南畝之農夫多,介賓短語后置)(2)秦人不暇自哀(哀自,賓語前置)被動句戍卒叫,函谷舉。一、選擇題1.下列句中加橫線的詞,沒有活用的一項是()A.六王畢,四海一B.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營C.盤盤焉,囷囷焉,蜂房水渦D.楚人一炬,可憐焦土【答案】D【詳解】A項,一:數詞活用為動詞,統一;B項,收藏:動詞活用為名詞,收藏的金玉珍寶等物;C.項,名詞作狀語,像水渦。2.下列句中加橫線詞的含義與現代漢語相同的一項為()A.各抱地勢,鉤心斗角B.韓魏之經營,齊楚之精英C.棄擲邐迤,秦人視之,亦不甚惜D.一日之內,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答案】C【詳解】A項,古義:宮室結構參差錯落,精巧工致;今義:指人各用心機,互相排擠。B項,古義:金玉珍寶等物;今義:籌劃并管理、計劃或組織。D項,古義:天氣冷暖;今義:一個地區的氣象情況。3.下列加橫線實詞含義相同的一組是()A.戍卒叫,函谷舉舉孝廉不行B.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C.奈何取之盡錙銖今入關,財物無所取D.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答案】C【詳解】C項,兩個“取”都是動詞,可譯為“拿”。A項,動詞,拔,攻占/推薦,選用;B項,喜歡/吝嗇,吝惜;D項,名詞,家族/動詞,滅族。4.下列語句都沒有運用比喻的修辭方式的一項是(
)①檐牙高啄
②蜂房水渦
③明星熒熒,開妝鏡也
④煙橫霧斜,焚椒蘭也
⑤一肌一容,盡態極妍
⑥鼎鐺玉石,金塊珠礫
⑦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
⑧瓦縫參差,多于周身之帛縷A.①④⑥⑧ B.②③⑤⑦C.②④⑤⑦ D.④⑤⑥⑧【答案】D【詳解】此題考查掌握比喻修辭手法的能力。比喻是一種常用的修辭手法,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點的乙事物來描寫或說明甲事物。比喻句,就是打比方,用淺顯、具體、生動的事物來代替抽象、難理解的事物。比喻句的基本結構分為三部分:本體(被比喻的事物)、喻詞(表示比喻關系的詞語)和喻體(打比方的事物)。分析可知,①②③⑦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④⑤⑥⑧沒有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故選D。5.下面各句中加點字書寫不正確的一項是(
)A.舞殿冷袖,風雨凄凄。B.明星熒熒,開妝鏡也;綠云擾擾,梳曉鬟也。C.一肌一容,盡態極妍,縵立遠視,而望幸焉。D.架梁之椽,多于機上之宮女。【答案】D【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古詩文的字形的辨析能力。D項書寫有誤,“架梁之椽,多于機上之宮女”,“宮女”應為“工女”。故選D。6.下列句子中加點的字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A.終必不蒙見察
或見恕也B.廊腰縵回
縵立遠視C.族秦者秦也
誰得而族滅也D.舉先王之政
函谷舉【答案】C【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中的一詞多義現象的理解能力。A.見:表被動/用在動詞前,表示施動者對自己怎么樣,翻譯成“我”。B.縵:縈繞/久,長時間(站立)。C.族:名詞作動詞,滅族/名詞作動詞,滅族。D.舉:施行/攻占,這里指被攻占。故選C。7.下列句中的詞類活用歸類正確一項是(
)①廊腰縵回
②朝歌夜弦
③四海一④興利除弊⑤如曰今日當一切不事事
⑥可憐焦土
⑦輦來于秦A.①②/⑤⑥⑦/③/④ B.①⑦/②⑤⑥/③/④C.①②⑦/③/④/⑤⑥ D.①②⑦/③/④⑤⑥【答案】B【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實詞中的詞類活用現象的理解能力。①腰:名詞作狀語,好像人的腰部;②歌,名詞作動詞,唱歌;③一:數詞作動詞,統一;④利:形容詞作名詞,有利的事情;⑤事:名詞作動詞,做;⑥焦土:名詞作動詞,化作焦土,變成焦土;⑦輦:名詞作狀語,乘坐輦車。①⑦名詞作狀語;②⑤⑥名詞作動詞;③數詞作動詞;④形容詞作名詞。故選B。8.下面詞語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①錙銖:極言貴重的東西;②南畝:泛指農田③九土:即九州,指全國;④嘔啞:像聲詞,指管弦雜亂的聲音。⑤獨夫:孤單的人;⑥戍卒:指陳勝、吳廣等起義者⑦楚人:指劉邦;⑧焦土:指阿房宮被燒毀A.①④⑤⑦ B.②③⑥⑧C.①③⑤⑧ D.②④⑥⑦【答案】B【詳解】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文化常識,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①“錙銖:極言貴重的東西”錯誤,“錙銖”,指很少的錢或很小的事情。⑤“獨夫:孤單的人”錯誤,“獨夫”,失去人心而極端孤立的統治者。⑦“楚人:指劉邦”錯誤,“楚人”,指項羽(楚將項燕的后代)。故選B。9.下列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六王畢,四海一
一:統一B.直走咸陽
走:通達C.矗知其幾千萬落
矗:通“直”,簡直D.盡態極妍
妍:美麗【答案】C【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C.“通‘直’,簡直”錯誤,應該譯為形容建筑物高高聳立的樣子。句意:矗立著不知它們有幾千萬座。故選C。10.下列加點詞語的含義與現在含義相同的一組是(
)①各抱地勢,鉤心斗角
②一日之內,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
③一旦不能有,輸來其間
④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營
⑤獨夫之心,日益驕固
⑥用之如泥沙
⑦楚人一炬,可憐焦土
⑧多于市人之言語A.①③⑤⑦ B.②④⑥⑧ C.③⑤⑥⑧ D.②⑥⑦⑧【答案】C【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古今異義詞的能力。對古今異義詞的詞義的判定,主要采用如下方法:①因文定義。也就是依據具體的語言環境,根據其前后詞語的含義,通過相關或相似聯想擬用某一具體意義,最終通過比較其是否符合事理來確定其準確含義。②代入分析。在判斷古今異義詞時,還可以按照古漢語中以單音詞為主的特點,對單個詞語進行解釋,然后放入語境進行分析。③課文遷移。一般情況下,在中學階段要學近百篇傳世佳作,從中也積累了一定的詞匯量,這是閱讀淺易文言文的一筆重要財富。①“鉤心斗角”,古義,指宮室建筑結構的交錯和精巧;今義,比喻用盡心機,明爭暗斗;句意:各種建筑物都向中心區攢集,屋角互相對峙。②“氣候”,古義,指天氣(雨雪陰晴);今義,指一個地區的氣象概況;句意:一天之內,一宮之中,而天氣竟會如此不同。③“一旦”,古今含義相同,不確定的時間詞,表示將來有一天。含有“萬一”、“突然”、“如果”等預設意味;句意:一旦國家滅亡,珠寶都被運進阿房宮。④“收藏”,古義,收藏的財寶,名詞;今義,收集保藏,動詞;“經營”,古義,收藏的金玉,名詞;今義,動詞,計劃或管理;句意:燕、趙、韓、魏收藏的財寶,聚斂的金玉。⑤“日益”,古今含義相同,一天比一天更加;句意:(可是)失盡人心的秦始皇,一天天更加驕傲頑固。⑥“泥沙”,古今含義相同,泥土沙石;句意:耗費起珍寶來竟像對待泥沙一樣。⑦“可憐”,古義,可惜;今義,對他人的不幸表示憐憫;句意:楚人項羽放一把火,可惜(華麗的阿房宮)化為了一片焦土。⑧“言語”,古今含義相同,指說出的話;句意:比市民的言語還多。故選C。11.對下列各句中運用的修辭手法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五步一樓,十步一閣(互文)B.長橋臥波,未云何龍(比喻)C.歌臺暖響,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風雨凄凄(對比)D.覆壓三百余里,隔離天日(比喻)【答案】D【詳解】本題主要考查正確使用常見的修辭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類試題,常見修辭手法:比喻、比擬、借代、夸張、對偶、排比、反復、設問、反問。D項,阿房宮占地三百多里,樓閣高聳,遮天蔽日。運用的是夸張的手法。故選D。12.下列有關“賦”的文學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賦是介于詩和散文之間的一種體裁,講求字句的整齊和聲調的和諧,描寫事物極盡鋪陳夸張之能事。B.賦在文辭上講究藻飾和用典,在內容上側重于寫景,借景抒情。據現有資料考證,最早寫賦的是戰國后期趙國的荀子。C.賦大體上經歷了騷賦、漢賦、駢賦、律賦、文賦等幾個發展階段。在唐宋古文運動的影響下發展起來的“駢賦”,句式參差,押韻比較隨意。D.賦是漢代最流行的文學體裁,以至于后世有“漢賦”之稱,與唐詩、宋詞、元曲并列。排偶和藻飾是漢賦的重要特征。【答案】C【詳解】本題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見的古代文化知識的能力。此類試題解答時,文化常識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歷法、樂律、地理、官職、科舉、姓名、宗法等。這類試題一般不考過于冷僻的內容,涉及的大多是科舉、姓名、禮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時知識的積累。C項,“在唐宋古文運動的影響下發展起來的‘駢賦’”錯誤。古文運動影響下發展起來的是文賦。賦最早出現于諸子散文中,叫“短賦”;以屈原為代表的“騷體”是詩向賦的過渡,叫“騷賦”;漢代正式確立了賦的體例,稱為“辭陚”;魏晉以后,賦日益向駢文方向發展,叫做“駢賦”;唐代又由駢體轉為律體,叫“律賦”;唐宋古文運動影響下,用散文的形式寫賦,稱“文賦”。“駢賦”的體制特點是:除了使用“發語”外,幾乎通篇對聯,技巧出新;煉詞熔典,講究一定聲律;猶如對聯串綴成文。《阿房宮賦》是文賦而非駢賦。故選C。二、情景默寫13.寫出空缺部分。(1)杜牧在《阿房宮賦》中描寫阿房宮宮室建筑的走勢狀態和結構的精巧工致的句子是“,”。(2)杜牧《阿房宮賦》中“,,”具體描寫了秦人對珍寶的態度,反映了秦朝統治者奢侈無度的狀況。(3)杜牧在《阿房宮賦》中,警示后人應該以史為鑒,否則只會出現“”的悲劇。【答案】各抱地勢鉤心斗角鼎鐺玉石金塊珠礫棄擲邐迤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默寫常見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點字的寫法,“勢”“鉤”“鼎”“鐺”“礫”“擲”“邐”“迤”“哀”。14.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阿房宮賦》中,作者潑墨寫意,粗筆勾勒,極言阿房宮占地廣闊,閣樓高聳的句子是“,”。(2)杜牧在《阿房宮賦》中描寫阿房宮宮室建筑的走勢狀態和結構的精致工巧的句子是“,”。(3)杜牧在《阿房宮賦》中借秦的滅亡警醒當朝者不吸取教訓就會重蹈覆轍的句子是“,”。【答案】覆壓三百余里隔離天日各抱地勢鉤心斗角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準確默寫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錯字詞有:“覆”“鉤”“鑒”。15.文章內容理解,根據語境填寫。(1)不吸取教訓就會重蹈覆轍。杜牧在《阿房宮賦》中借秦的滅亡向當朝統治者敲響警鐘的句子是:,。(2)杜牧在《阿房宮賦》中描寫阿房宮占地之廣、宮殿之高的句子是“,”。(3)《阿房宮賦》中,“,”兩句運用倒置式的暗喻,以璀璨晶亮的明星來比喻紛紛打開的妝鏡,既貼切又形象。(4)杜牧在《阿房宮賦》中,描繪了阿房宮樓閣眾多、不計其數的情形,其中展示出“走廊”和“屋檐”的特點的兩句是“,”。(5)杜牧的《阿房宮賦》中“,”寫復道橫越空中,曲折綿延,極言其構筑精巧。(6)杜牧的《阿房宮賦》中描寫皇帝的車隊儀仗遠去的名句是“,”。(7)《阿房宮賦》中將反問與對比融為一體,批判秦人揮霍他人點滴積累起來的財富的句子是:,?(8)杜牧《阿房宮賦》中的“,”兩句描寫了秦統治者把珍寶、美玉當作石頭、土塊一樣不加珍惜的奢靡生活。(9)《阿房宮賦》中,寫秦王朝迅速滅亡的句子是:,,,!【答案】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覆壓三百余里隔離天日明星熒熒開妝鏡也廊腰縵回檐牙高啄復道行空不霽何虹轆轆遠聽杳不知其所之也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鼎鐺玉石金塊珠礫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詳解】本題考查學生背誦和默寫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錯字詞有:“鑒”“復”“覆壓”“隔”“熒”“妝”“廊”“縵”“啄”“霽”“杳”“錙銖”“鼎鐺”“珠礫”“戍”“憐”。三、文言文閱讀(2023春·四川內江·高一統考期末)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禹出見罪人,下車問而泣之。左右曰:“夫罪人不順道,故使然焉;君王何為痛之甚至此也?”禹曰:“堯舜之人,皆以堯舜之心為心;今寡人為君也,百姓各自以其心為心,是以痛之也。”(節選自《說苑·君道》)材料二:明主者有三懼:一曰處尊位而恐不聞其過,二曰得意而恐驕,三曰聞天下之至言而恐不能行。何以識其然也?越王勾踐與吳人戰,大敗之,兼有九夷。當是時也,南面而立,近臣三,遠臣五,令群臣曰:“聞吾過而不告者其罪刑。”此處尊位而恐不聞其過者也。昔者,晉文公與楚人戰,大勝之,燒其軍,火三日不滅,文公退而有憂色,侍者曰:“君大勝楚,今有憂色,何也?”文公曰:“吾聞能以戰勝而安者其唯圣人乎若夫詐勝之徒未嘗不危也吾是以憂此得意而恐驕者也。昔齊桓公得管仲、隰朋,辯其言,說其義,正月之朝,令具太牢,進之先祖。桓公西面而管仲、隰朋東面而立。桓公贊曰:“自吾得聽二子之言,吾目加明,耳加聰,不敢獨擅,愿薦之先祖。”此聞天下之至言而恐不能行者也。(節選自《說苑·君道》)材料三:嗟乎!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使負棟之柱,多于南畝之農夫;架梁之椽,多于機上之工女;釘頭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縫參差,多于周身之帛縷;直欄橫檻,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嘔啞,多于市人之言語。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獨夫之心,日益驕固。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嗚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節選自《阿房宮賦》)16.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吾聞能以戰勝而安者/其唯圣人乎/若夫詐勝之徒/未嘗不危也/吾是以憂/此得意而恐驕者也B.吾聞能以戰勝而安者/其唯圣人乎若/夫詐勝之徒/未嘗不危也/吾是以憂/此得意而恐驕者也C.吾聞能以戰勝而安者/其唯圣人乎若/夫詐勝之徒/未嘗不危也/吾是以憂此/得意而恐驕者也D.吾聞能以戰勝而安者/其唯圣人乎/若夫詐勝之徒/未嘗不危也/吾是以憂此/得意而恐驕者也17.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故使然焉”的“然”與《赤壁賦》中“何為其然也”的“然”的意思相同。B.“令具太牢”的“具”與《鴻門宴》中“具告以事”的“具”意思不相同。C.“日益驕固”的“固”與《愚公移山》中“汝心之固”的“固”意思相同。D.“函谷舉”的“舉”與《諫逐客書》中“舉地千里”的“舉”意思相同。18.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禹一次外出巡行,遇到一個犯了罪的人,禹問其緣由,才知道百姓都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不與他同心同德,所以傷心哭起來。B.越王勾踐當時在南面稱霸,召集了親近大臣和遠方大臣,對群臣下令說,知道君主的過失必須告知,否則將會給予嚴厲處罰。C.杜牧在《阿房宮賦》中指出若六國能愛護自己的百姓,就足以抵抗秦國;若秦愛護六國百姓,就可順次傳到萬世都做皇帝。D.“人亦念其家”說明人人都有愛家之心,“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則對秦統治者搜刮民脂只供自己享樂的行徑進行了有力抨擊。19.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自吾得聽二子之言,吾目加明,耳加聰,不敢獨擅,愿薦之先祖。(2)釘頭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縫參差,多于周身之帛縷。20.結合三則材料,簡要概括真正賢明的君主應當具備哪些品德。【答案】16.A17.D18.B19.(1)自從我能聽到這兩個人的忠言,我的眼睛更加明亮,聽力更加敏銳,不敢獨自占有這些忠言,愿將它們進獻給先王祖宗。(2)(梁柱上)光彩耀目的釘頭,比谷倉里的谷物還多;長短不一的瓦縫,比全身的絲線還多。20.①敢于承擔責任(自我檢討、知錯能改),②虛心納諫,③戒奢戒驕。【解析】16.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我聽說以戰術和力量得勝并能安頓民眾的,恐怕是圣人吧!至于那些以陰謀詭計得勝的人,卻很危險啊,所以我很擔憂。”這就是怕在得意和順利的時候驕傲的例子。“其……乎”,是固定句式;“若夫”是發語詞,中間不能斷開,排除BC;“此……也”,是固定句式,表判斷,單獨成句,中間不能斷開,排除D。故選A。17.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詞語在文中的意義的能力。A.正確。“然”:這樣。句意:所以造成這樣的后果。/“然”:這樣。句意:(簫聲)為什么這樣(悲涼)呢?B.正確。“具”:準備。句意:便命令準備牛、羊、豬三牲。/“具”:詳細。句意:詳細地把事情告訴了他。C.正確。“固”:頑固。句意:一天天更加驕傲頑固。/“固”:頑固。句意:你思想頑固。D.“意思相同”錯誤。“舉”:被攻占。句意:函谷關被攻下。/“舉”:攻占。句意:攻占了上千里的土地。可見,兩句的“舉”意思不同。故選D。18.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B.“越王勾踐當時在南面稱霸”錯誤。原文“南面而立”,是說越王勾踐是面向南面稱霸。故選B。19.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加”,更加,“擅”,據有,占有;“愿薦之(于)先祖”,省略句;“薦”,進獻。(2)“釘頭磷磷”“瓦縫參差”,定語后置,“磷磷釘頭”“參差瓦縫”;“多于在庾之粟粒”“多于周身之帛縷”,介詞結構后置,“于在庾之粟粒多”“于周身之帛縷多”;“庾”谷倉;“帛縷”,絲線。20.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從材料一“禹曰:‘堯舜之人,皆以堯舜之心為心;今寡人為君也,百姓各自以其心為心,是以痛之也。’”和材料二“越王勾踐……令群臣曰:‘聞吾過而不告者其罪刑。’”可知,要敢于承擔責任(自我檢討、知錯能改);從材料二“昔齊桓公得管仲、隰朋……此聞天下之至言而恐不能行者也”可知,要虛心納諫;從材料二“晉文公與楚人戰,大勝之……文公曰:‘吾聞能以戰勝而安者……’此得意而恐驕者也”和材料三“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獨夫之心,日益驕固。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可知,要戒奢戒驕。參考譯文:材料一:大禹出巡遇見一個犯罪的人,便停下車來詢問那個罪人并為他哭泣。左右的人說:“那罪人因為不走正路,所以造成這樣的后果,君王您為什么要為他悲痛成這個樣子呢?”大禹說:“堯、舜時候的人民,都能把堯、舜的思想變成自己的思想;現在我作為君王,百姓各自按自己的想法行事。因此我為他感到痛心。”材料二:英明的君主有三怕:一怕居高位不知道自己的過失,二怕得意時驕傲自滿,三怕聽到天下的至理名言又不能實行。憑什么知道他們會這樣呢?越王勾踐與吳國交戰,將吳國打得大敗,兼并了九夷。當時他面向南面稱霸,召集了親近大臣和遠方大臣,對群臣下令說:“知道我的過錯而不告知我的人,他的罪該被處死。”這就是身居高位而怕不知道自己過失的例子。從前,晉文公與楚國交戰,大勝楚國,焚燒了楚軍營壘,大火三天三夜沒有熄滅,晉文公退朝之后,臉上帶有憂慮的神色,侍者問他:“君王您大勝楚軍現在卻面有憂色,這是為什么呢?”晉文公說:“我聽說以戰術和力量得勝并能安頓民眾的,恐怕是圣人吧!至于那些以陰謀詭計得勝的人,卻很危險啊,所以我很擔憂。”這就是怕在得意和順利的時候驕傲的例子。從前齊桓公得到管仲、隰朋的輔佐,為他增長辯才,解說道義,到正月上朝,便命令準備牛、羊、豬三牲,供奉先王祖宗。齊桓公站東向西,管仲、照朋站西向東。齊桓公祭告說:“自從我能聽到這兩個人的忠言,我的眼睛更加明亮,聽力更加敏銳,不敢獨自占有這些忠言,愿將它們進獻給先王祖宗。”這就是聽到天下的至理名言而怕不能實行的實例。材料三:可嘆呀!一個人的意愿,也就是千萬人的意愿啊。秦皇喜歡繁華奢侈,人民也顧念他們自己的家。為什么掠取珍寶時連一錙一銖都搜刮干凈,耗費起珍寶來竟像對待泥沙一樣?(秦皇如此奢侈浪費)致使承擔棟梁的柱子,比田地里的農夫還多;架在梁上的椽子,比織機上的女工還多;梁柱上光彩耀目的釘頭,比糧倉里的粟粒還多;長短不一的瓦楞,比全身的絲縷還多;或直或橫的欄桿,比九州的城郭還多;聲音嘈雜的音樂,比市民的言語還多。使天下的人民,口里不敢說,心里卻敢憤怒;(可是)失盡人心的秦始皇的思想,一天天更加驕傲頑固。(結果)戍邊的陳涉、吳廣一聲呼喊,函谷關被攻下,楚項羽放一把火,可惜(華麗的阿房宮)化為了一片焦土。唉!滅亡六國的,是六國自己,不是秦國啊。族滅秦王朝的,是秦王朝自己,不是天下的人啊。可嘆呀!假使六國各自愛護它的人民,就完全可以依靠人民來抵抗秦國。假使秦王朝又愛護六國的人民,那就順次傳到三世還可以傳到萬世做皇帝,誰能夠族滅它呢?(秦王朝滅亡得太迅速)秦人還沒工夫哀悼自己,可是后人哀悼他;如果后人哀悼他卻不把他作為鏡子來吸取教訓,也只會使更后來的人又來哀悼這些后人啊。(2023春·吉林長春·高一長春外國語學校校考期末)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甲牧,字牧之,善屬文。大和二年韋籌榜進士,初未第,來東都,時主司侍郎為崔郾,太學博士吳武陵進謁曰:“侍郎以峻德偉望,為明君選才,仆敢不薄施塵露。向偶見文士十數輩,揚眉抵掌,共讀一卷文書,覽之,乃進士杜牧《阿房宮賦》。其人,王佐才也。”是以復舉賢良方正。劉從諫守澤路,何進滔據魏博,頗驕蹇不循法度。牧追咎長慶以來朝廷措置術,復失山東,鉅封劇鎮,所以系天下輕重不得承襲輕授皆國家大事嫌不當位而言實有罪故作《罪言》。宰相李德裕素奇其才。會昌中,黠戛斯破回鶻,回鶻種落潰入漠南,牧說德裕不如遵取之,以為:“兩漢伐虜,常以秋冬,當匈奴勁弓折膠,重馬免乳,與之相校,故敗多勝少。今若以仲夏發幽、并突騎及酒泉兵,出其意外,一舉無類矣。”德裕善之。會劉稹拒命,詔諸鎮兵討之,牧復移書于德裕,以“成德軍世與昭義為敵,王元達思一雪以自奮,然不能長驅徑搗上黨,其必取者在西面。今若以忠式、武寧兩軍益青州精甲五千、宣潤弩手二千,道絳而入,不數月必覆賊巢。”俄而澤潞平,略如牧策。牧剛直有奇節,不為齪齪小謹,敢論列大事,指陳病利尤切至。少與李甘、李中敏、宋邧善,其通古今,善處成敗,甘等不及也。牧亦以疏直,時無右援者。卒,年五十。初,夢書“皎皎白駒”字,或曰“過隙也”。俄而炊甑裂,牧曰:“不祥也。”乃自為墓志,悉取所為文章焚之。牧于詩,情致豪邁,人號為“小杜”,以別杜甫云。(節選自《新唐書·杜牧傳》,有刪減)乙嗟乎!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使負棟之柱,多于南畝之農夫;架梁之椽,多于機上之工女;釘頭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縫參差,多于周身之帛縷;直欄橫檻,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嘔啞,多于市人之言語。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獨夫之心,日益驕固。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嗚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節選自杜牧《阿房宮賦》)2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所以系天下輕重/不得承襲/輕授皆國家大事/嫌不當位/而言實有罪/故作《罪言》B.所以系天下輕重/不得承襲輕授/皆國家大事/嫌不當位而言/實有罪/故作《罪言》C.所以/系天下輕重/不得承襲/輕授皆國家大事/嫌不當位/而言實有罪/故作《罪言》D.所以/系天下輕重/不得承襲輕授/皆國家大事/嫌不當位而言/實有罪/故作《罪言》22.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進士,隋朝始設進士科。元、明、清時經殿試后,及第者皆賜出身,稱進士。一甲為狀元,二、三甲,分別為榜眼和探花。B.賢良方正,是漢武帝時推選的一種舉薦官吏后備人員的制度,唐宋沿用,設賢良方正科,指德才兼備的好人品。C.錙銖,古代重量名,一錙等于六銖,一銖約等于后來的一兩的二十四分之一。錙、銖連用,比喻極其微小的數量。D.酒泉,西漢政府在河西走廊設置四郡,分別為張掖郡、酒泉郡、武威郡、敦煌郡,合稱“河西四郡”,以酒泉郡設置最早。2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杜牧專注于治亂,反對藩王世襲,認為朝廷長慶年間以來對藩鎮處置不當,又失去了山東地區,不能把重鎮交給藩王。B.杜牧在軍事上見解獨到,黠戛斯打敗回鶻之后,他認為朝廷要吸取漢軍常在秋冬攻擊匈奴而敗多勝少的教訓,應在仲夏季節乘勝追擊。C.杜牧對作戰形勢判斷準確,皇帝命令李德裕率兵征討叛賊劉稹,杜牧對各方勢力進行分析,判斷不出幾個月,一定會將劉稹剿滅。D.杜牧臨死之時,由夢境及甑裂之中感覺大限將至,自撰墓志銘,墓志銘寫就,又拿出自己所撰的全部文章,對火焚之。24.把文中劃線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2)其通古今,善處成敗,甘等不及也。25.根據甲文概括杜牧的品性特點。【答案】21.B22.A23.C24.(1)戍邊士卒(陳勝、吳廣率領的起義軍)吶喊(起來),函谷關被攻取,楚國人放了一把火,可惜(富麗堂皇的阿房宮)化為一片焦土!(2)他通曉古今,善于決斷成敗,李甘等人比不上他。25.①行為自由,不拘細節;②剛直(正直)有奇節;③有擔當,敢議論國家大事,指陳利弊特別中肯;④有奇才。【解析】21.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是關系到國家安危的地方,藩王不能世襲,朝廷不能輕率任命,這都是國家大計,(杜牧)嫌怪自己不在其位卻發表言論,實在有罪,所以寫了《罪言》。前面講“鉅封劇鎮”,為“系天下輕重”的主語,“系”是謂語,“所以”后面不能斷開,如果斷開,語句缺謂語,不能成為句子,排除CD。“不得承襲輕授”包含“藩王不能世襲”“朝廷不能輕率任命”兩件事,共同做“皆國家大事”的主語,如在“輕授”前斷開,主語就變成“朝廷不能輕率任命”這一件事,排除A。故選B。22.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文化常識的能力。A.“一甲為狀元,二、三甲,分別為榜眼和探花”錯誤。三甲,一甲賜進士及第,第一名字叫做狀元,第二名叫做榜眼,第三名叫探花;二、三甲,分賜進士出身、同進士出身。故選A。2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C.“皇帝命令李德裕率兵征討叛賊劉稹”錯誤。“會劉稹拒命,詔諸鎮兵討之”可知,原文中皇帝命眾多節度使征討劉稹,而非宰相李德裕。故選C。24.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舉”,被攻占;“可憐”,可惜,遺憾;“焦土”,變成焦土,名詞作動詞。(2)“通”,通曉;“善”,善于;“處”,決斷;“不及”,比不上。25.本題考查學生對人物進行評價探究的能力。結合“不為齪齪小謹”分析,不做謹小慎微的事,不拘細節。結合“牧剛直有奇節”“牧亦以疏直”分析,杜牧性格剛直,有奇特的氣節,正直坦率。結合“敢論列大事,指陳病利尤切至”分析,敢議論國家大計方針,剖析利害關系特別切中要害,有擔當。結合“少與李甘、李中敏、宋邧善,其通古今,善處成敗,甘等不及也。牧亦以疏直,時無右援者”分析,年輕時與李甘、李中敏、宋邧交好,他通曉古今,善于決斷成敗,李甘等人比不上他。可見其有奇才。參考譯文:[甲文]杜牧字牧之,善于寫文章。考中進士。當初沒有考取進士的時候,他來到東都洛陽(參加進士科考試)。當時任主考官的禮部侍郎是崔郾,太學博士吳武陵來拜見崔郾說:“您憑著崇高德行,巨大聲望,為圣明的君王選舉人才,我怎敢不略給予如微塵滴露般的微小幫助。以前我偶然見到十幾個文士,情緒極其興奮激昂,一起讀一卷文章。我看了文卷,是進士杜牧的《阿房宮賦》。此人有輔佐君王的大才。”又選中賢良方正科。劉從諫鎮守澤潞,何進滔占據魏博,非常驕縱傲慢,不遵守國家法律。杜牧追究責怪長慶年間以來朝廷的處置策略,又失去崤山以東地區,巨大重要的封鎮是關系到國家安危的地方,藩王不能世襲,朝廷不能輕率任命,這都是國家大計,(杜牧)嫌怪自己不在其位卻發表言論,實在有罪,所以寫了《罪言》。宰相李德裕一向認為他是奇才。會昌年間,黠戛斯打敗回鶻軍,回鶻族部落潰退進大漠南部,杜牧勸說李德裕不如馬上攻取,認為:“兩漢進攻匈奴,常在秋冬兩季,而秋冬時節匈奴兵力強盛,母馬沒有懷胎哺乳,與匈奴交戰,所以敗多勝少。現在如果在盛夏征調幽州并州的精銳騎兵和酒泉的士兵,出其不意,可一舉全殲!”李德裕認為這策略很好。劉稹拒不執行朝廷的命令,皇帝命令各節度使率兵征討他,杜牧又送信給李德裕,認為“成德軍與昭義軍是仇敵,王元達想報仇雪恨自然會奮勇作戰,但不能長驅直入攻打上黨,他攻擊的對象一定會在西面。現在如果率領忠武軍、武寧軍加上青州五千精兵及宣潤二州二千弓弩手,取道絳州進軍,不出幾個月,一定會毀滅叛賊劉稹的巢穴。”不久澤州、潞州被平定,大致按照杜牧的策略(實行)。杜牧性格剛直,有奇特的氣節,不做謹小慎微的事,敢議論國家大計方針,剖析利害關系特別切中要害。年輕時與李甘、李中敏、宋邧交好,他通曉古今,善于決斷成敗,李甘等人比不上他。杜牧因為正直坦率,當時沒有誰幫助他。堂兄杜悰歷任將相,但杜牧官場受挫不能振作自己,心里很郁郁不平,逝世時年僅五十歲。當初杜牧夢中寫道“皎皎白駒”四字,又寫道“過隙也。”不久,蒸飯時飯甑破裂,杜牧說:“不吉祥。”因此自己寫了墓志,把自己寫的文章全部燒了。杜牧在詩歌方面的特點是情致豪邁,當時人們號稱為“小杜”,來與杜甫區分開。[乙文]唉,一個人的意愿,也就是千萬人的意愿啊。秦皇喜歡繁華奢侈,人民也顧念他們自己的家。為什么掠取珍寶時連一錙一銖都搜刮干凈,耗費起珍寶來竟像對待泥沙一樣。致使承擔棟梁的柱子,比田地里的農夫還多;架在梁上的椽子,比織機上的女工還多;梁柱上的釘頭光彩耀目,比糧倉里的粟粒還多;瓦楞長短不一,比全身的絲縷還多;或直或橫的欄桿,比九州的城郭還多;管弦的聲音嘈雜,比市民的言語還多。使天下的人民,嘴上不敢說,心里卻敢憤怒。可是失盡人心的秦始皇的思想,一天天更加驕傲頑固。結果戍邊的陳勝、吳廣一聲呼喊,函谷關被攻下,楚兵一把大火,可惜阿房宮化為一片焦土。唉!滅亡六國的是六國自己,不是秦國啊。消滅秦王朝的是秦王朝自己,不是天下的人啊。可嘆呀!假使六國各自愛護它的人民,就完全可以依靠人民來抵抗秦國。假使秦王朝又愛護六國的人民,那么皇位就可以傳到三世還可以傳到萬世做皇帝,誰能夠族滅它呢?秦人來不及哀悼自己,而后人替他們哀傷;如果后人哀悼他卻不把他作為鑒戒吸取教訓,也只會使更后的人又來哀悼這后人啊。(2023春·廣東佛山·高一統考期末)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文本一:上(唐敬宗)自即位以來,欲幸東都,宰相及朝臣諫者甚眾,上皆不聽,決意必行,已令度支員外郎盧貞按視,修東都宮闕及道中行宮。……會朱克融、王庭湊皆請以兵匠助修東都。三月丁亥,敕以修東都煩擾,罷之,召盧貞還。先是,朝廷遣中使賜朱克融時服,克融以為疏惡,執留教使。又奏“當道今歲將士春衣不足,乞度支給三十萬端匹”;又奏“欲將兵馬及丁匠五千助修宮闕”。上患之,以問宰相,欲遣重臣宣慰,仍索敕使。裴度對曰:“克融無禮已甚,殆將斃矣!譬如猛獸,自于山林中咆哮跳踉,久當自困,必不敢輒離巢穴。愿陛下勿遣宣慰,亦勿索敕使,旬日之后,徐賜詔書云:‘聞中官至彼,稍失去就,俟還,朕自有處分。時服,有司制造不謹,朕甚欲知之,已令區處。其將士春衣,從來非朝廷征發,皆本道自備。朕不愛數十萬匹物,但素無此例,不可獨與范陽。’所稱助修宮闕,皆是虛語,若欲直挫其奸,宜云‘丁匠宜速遣來,已令所在排比供擬。’彼得此詔,必蒼黃失圖。若且示含容,則云‘修宮闕事在有司,不假丁匠遠來。’如是而已,不足勞圣慮也。”上悅,從之。……上游戲無度,狎昵群小,善擊球,好手搏,禁軍及諸道爭獻力士又以錢萬緡付內園令召募力士晝夜不離側又好深夜自捕狐貍。性復褊急,力士或恃恩不遜,輒配流、籍沒;宦官小過,動遭捶撻,皆怨且懼。十二月,辛丑,上夜獵還宮,與宦官劉克明、田務澄、許文端及擊球軍將蘇佐明、王嘉憲、石從寬、閻惟直等二十八人飲酒。上酒酣,入室更衣,殿上燭忽滅,蘇佐明等弒上于室內。(節選自《資治通鑒·唐紀五十九》)文本二:……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獨夫之心,日益驕固。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嗚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節選自《阿房宮賦》)26.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加句讀,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禁軍A及諸道B爭C獻力士E又以錢F萬緡G付H內園I令J召募K力士L晝夜不離側M又好深夜N自捕狐貍27.下列對文中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春衣”,指春季穿的衣服,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春服既成”的“春服”含義相同。B.“旬”,指十五日,與《聊齋志異·促織》中“旬余,杖至百”的“旬”含義相同。C.“假”,指借用,與《荀子·勸學》中“假輿馬者,非利足也”的“假”含義相同。D.“愛”,指愛惜,與《齊桓晉文之事》中“百姓皆以王為愛也”的“愛”含義不同。28.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唐敬宗決意去東都洛陽巡行,因此他不肯聽大臣們的勸阻,早已派度支員外郎盧貞前往做準備工作。B.朱克融請求派遣兵士和工匠幫助修補洛陽宮闕,可能借修補之事有所圖謀,但被唐敬宗和裴度察覺。C.裴度根據自己對朱克融的認識和判斷,提出了應對其無禮行為的具體策略,并得到了唐敬宗的認可。D.唐敬宗喜好狩獵,常和身邊的力士一起游玩,最終在夜獵還宮,酒后酣睡之時,被蘇佐明等人殺害。29.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上患之,以問宰相,欲遣重臣宣慰,仍索敕使。(2)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30.“文章合為時而著”,請結合文本一分析杜牧為何創作《阿房宮賦》。【答案】26.EML27.C28.B29.(1)皇上很煩惱,就拿它問宰相,想派大臣去宣旨慰問,并要回中使。(2)(結果)戍邊的陳涉、吳廣一聲呼喊,函谷關被攻下,楚項羽放一把火,可惜(華麗的阿房宮)化為了一片焦土。30.借古諷今,通過描寫阿房宮的興建及其毀滅,總結秦朝統治者驕奢亡國的歷史經驗,向唐朝統治者(即唐敬宗)耗費民力修筑東都、荒淫無道等行為發出了警告。【解析】26.本題考查學生準確斷句的能力。句意:禁軍及各道爭相進獻大力士,皇帝又給內園一萬貫錢教他們招募大力士,日夜不離身旁;又喜歡在深夜親自捉狐貍。“禁軍及諸道”是句子的主語,“爭獻”為謂語動詞,“力士”則是“爭獻”的賓語,句子成分完整,故應在E處斷開;“又以錢萬緡付內園”“令召募力士”的主語進行了轉換,變成省略主語“上”(即唐敬宗),前半句中,“以錢萬緡”是狀語,“付”是謂語動詞,“內園”是賓語,后半句中,“令”是謂語動詞,“召募力士”是賓語,其中省略賓語從句的主語“內園”,句子成分完整,故應在L處斷開;“晝夜不離側”中,主語是“力士”,“不離側”表示狀態;而后文“又好深夜自捕狐貍”的主語是“上”,且所述事件與前文已發生轉換,故應在中間斷開,即M處。27.本題考查學生辨析一詞多義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GFRP筋-重晶石防輻射混凝土粘結性能試驗研究
- 關漢卿《救風塵》的電視劇改編研究
- 創客大賽培訓
- 兒童肺炎合并心衰補液診療要點
- 肺患者健康宣教
- 家庭科學教育實施策略
- 頤和園介紹課件
- 健康傳播常用方法
- 小班培訓詐騙案例分享
- 預防要先行班會課件
- 化工公司安全知識競賽題庫(共1000題)
- 中國移動公開競聘考試題庫(含答案)
- DLT 572-2021 電力變壓器運行規程
- HJ 636-2012 水質 總氮的測定 堿性過硫酸鉀消解紫外分光光度法
- 成都市2022級(2025屆)高中畢業班摸底測試(零診)數學試卷(含答案)
-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幼兒園班級管理課程教學探索
- 《公平競爭審查條例》微課
- 四年級下冊混合計算400題及答案
- 餐廳值班管理培訓
- OQC出貨檢驗技能培訓
- 旅游產業行業分析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