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茄子品種抗黃萎病苗期人工接種鑒定技術規范》_第1頁
《茄子品種抗黃萎病苗期人工接種鑒定技術規范》_第2頁
《茄子品種抗黃萎病苗期人工接種鑒定技術規范》_第3頁
《茄子品種抗黃萎病苗期人工接種鑒定技術規范》_第4頁
《茄子品種抗黃萎病苗期人工接種鑒定技術規范》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ICS

點擊此處添加中國標準文獻分類號

DB36

地方標準

DBXX/XXXXX—XXXX

水稻抗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人工接種

茄子黃萎病苗期人工接種鑒定技術規程

TechnicalregulationforidentificationofeggplantVerticilliumwiltbyartificial

inoculationinseedlingstage

點擊此處添加與國際標準一致性程度的標識

(送審稿)

XXXX-XX-XX發布XXXX-XX-XX實施

江西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發布

DBXX/XXXXX—

I

DBXX/XXXXX—

茄子品種抗黃萎病苗期人工接種鑒定技術規范

1范圍

本標準規定了茄子品種抗黃萎病苗期人工接種鑒定方法的術語和定義、鑒定方法、及其抗病性評價

標準。抗性評價分級及鑒定結果有效性判斷。

本標準適用于茄子品種苗期對黃萎病人工接種抗性鑒定和評價。

2規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條款通過本標準的引用而成為本標準的條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隨后所有的

修改條款(不包括勘誤的內容)或修改版均不適用于本標準。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均

適用于本標準。本標準中種子質量符合下列標準原則。

GB16715.2-2010瓜菜類作物種子,茄子類。

3術語和定義

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標準。

3.1人工接種(artificialinoculation)

采用人工方法將病原物直接或間接接種到寄主植物的種子或根部,使其發病,并依據相關的抗性評

價標準,來區分品種的抗病性。

3.2對照品種(controlvariety)

為了保證抗性鑒定結果的準確性、可靠性,減少年度間和環境條件差異,選擇抗性水平較穩定的品

種作為抗性鑒定試驗的對照品種。

4鑒定方法

4.1育苗基質

以進口丹麥的品氏托普泥炭(粒徑0-6mm)或其他生產廠家生產的質優泥炭為育苗基質。將基質

取出搗碎,加入20g蔬菜復合肥與適量的清水混配均勻,調節基質含水量至60%。

4.2基質裝盤播種

灌根法和傷根灌根法使用底部有孔的塑料育秧盤(規格:54cm×28cm×5cm,孔徑:

6cm×6cm-3cm×3cm,32孔)播種、培育茄苗。將制備好的基質置入塑料秧盤中,基質量以裝平秧盤為

準。秧盤中每孔穴播茄子種子2-3粒,每個品種播種1盤,即32孔穴。

4.3對照品種

以“H051”栽培茄或其他易感黃萎病的茄子品種為人工接種抗病性鑒定的感病對照品種,以每批

次的對照品種的抗性鑒定結果來評判各參試品種的相對抗性。

4.4茄苗接種前管理

1

DBXX/XXXXX—

種子發芽出苗后,保持秧盤基質濕潤。出苗7-10d定苗,每穴保留健壯茄苗1株,苗齡20-25d,每

盤追施尿素2g(兌水配成溶液)。露地育苗,雨天需做避雨處理,方法可用竹條與塑料薄膜制成拱棚覆

蓋茄苗。茄苗可使用殺蟲劑防蟲,但不使用殺菌劑防病。

4.5接種時間

以春、秋季節為宜。露地接種,氣溫宜在18-25℃進行;職能溫室(棚)接種,氣溫可調節至20℃

左右。

4.6接種菌株

采用當地有代表性的強致病力菌株接種。

4.7接種方法

4.7.1灌根法

于多數茄苗長全2-3片真葉時接種。用移液器定量吸取10ml制備好的接種菌懸液注入到茄苗生長

的基質中。接種菌懸液孢子濃度均為1×107個/mL(附錄B),接種菌懸液量均為每穴10ml。

4.7.2傷根灌根法

于多數茄苗長全3片真葉時接種,用規格為15cm×1cm鋼制藥勺的條形手柄在距離茄苗主根2-3cm

的位置按等邊三角形的三邊方向分邊垂直插入,切斷茄苗部分須根,然后用移液器定量吸取10ml制備

好的接種菌懸液均勻滴加到傷根形成的孔洞里。接種菌懸液孢子濃度均為1×107個/mL(附錄B),接種

菌懸液量均為每穴10ml。

4.8接種后期管理

茄苗接菌后保濕24h,之后噴清水保持盤中基質濕潤。露地管理雨天需做避雨處理,晴天氣溫偏高

需做遮陽處理。保濕與避雨處理均可用竹條與塑料薄膜制成拱棚覆蓋茄苗。

5病情調查

5.1調查時間

灌根法以人工接種后45d進行病情調查,傷根灌根法以人工接種30d進行病情調查。

5.1.1調查方法與數據處理

調查各參鑒品種的所有茄苗,檢查每株茄苗病情(癥狀識別見附錄A),按“0-5級”分級標準(見

附錄B)記載病情,統計株發病率和病情指數(見附錄B)。

6抗病性評價

6.1評價標準

茄子品種的抗病性以人工接種鑒定的結果進行評價。以對照品種的發病株率不低于50%,且3級

以上的病株占總病株數的50%以上,為人工接種鑒定結果有效性標準。

6.2抗性表型劃分

2

DBXX/XXXXX—

根據調查統計的各品種的病情指數,按照表1評定各參鑒品種對黃萎病的抗性結果。

表1茄子品種苗期抗黃萎病評價標準

抗性表型病情指數

高抗(HR)X=0

抗(R)0<DI≤15

中抗(MR)15<DI≤30

耐病(T)30<DI≤50

中感(MS)50<DI≤70

感(S)70<DI≤100

3

DBXX/XXXXX—

附錄A

(資料性附錄)

A.1茄黃萎病癥狀

在茄子整個生長期間均可發生黃萎病,苗期即可遭受侵染,5-6葉時初見癥狀;門茄座果以后,癥

狀逐漸明顯,田間癥狀有黃斑型、萎蔫型、枯死型3種類型,以黃斑型癥狀比較普遍。

A.1.1黃斑型病株一般不矮化或稍矮化,葉片受害先是在葉脈間、葉尖、或葉緣出現褪綠、黃化

病斑,并逐漸擴展到整個葉片,使葉片變黃或呈現大片黃化斑駁,且多自下而上或從一邊向全株發展。

葉片初在葉緣及葉脈間變黃,后發展至半邊葉片或整片葉變黃。早期病葉晴天高溫時呈萎蔫狀,早晚尚

可恢復,后期病葉病葉由黃變褐,萎蔫下垂以至脫落,嚴重時全株葉片變褐萎垂以至脫光僅剩莖桿。本

病為全株性病害,剖檢病株根、莖、分枝及葉柄等部,可見維管束變褐,擠捏橫切面,無渾濁液滲出,

可以與青枯病區別。

A.1.2萎蔫型,與黃斑型相比,萎蔫型癥狀的特點是發病植株的葉怎不沒有明顯的黃斑癥狀,而是

病株的葉片比較迅速地自下而上呈現出失水萎蔫狀,往往病株的下部葉片枯死、上部葉片萎蔫。

A.1.3枯死型,枯死型植株往往嚴重矮化,葉片皺縮、凋萎、枯死、脫落,病情擴展更為迅速,在

比較短的時間內常常導致整株死亡;發病植株結果少,果實小、質地較硬、風味很差,甚至失去食用價

值。

A.2病害循環與發生規律

茄黃萎病是以大麗輪枝菌(VerticilliumdahliaeKleb.)為主要病原引起的土傳真菌性病害。病

菌以休眠菌絲、厚垣孢子和微菌核隨病殘體在土壤中越冬,成為翌年的初侵染源。土壤中病菌可存活6

?8年,借風雨、流水或人畜活動傳到無病田。翌年溫度適宜時,病菌的分生孢子或微菌核萌發,從根

部傷口或直接從幼根表皮及根毛侵人,后在維管束內繁殖,并擴展到枝葉,引起茄子系統發病和出現系

統癥狀。該病在寄主的一個生長季節內無再侵染。病菌發育適溫19-24℃,最高30℃,最低5℃。一般

氣溫低,定植時根部傷口愈合慢,利于病菌從傷口侵人;從茄子定植到開花期如遇氣候冷涼,日均溫度

低于15℃,且持續時間長,發病早而重;如此期間氣候溫暖,雨水調和,病害明顯減輕;地勢低洼、

施用未腐熟的有機肥、灌水不當及連作地發病重。

4

DBXX/XXXXX—

附錄B

(規范性附錄)

黃萎病接種體制備、茄子黃萎病嚴重度分級標準、病情指數計算方法

B.1黃萎病接種體制備

在無菌條件下將參試的黃萎病菌從斜面中轉接到含有150mL馬鈴薯蔗糖培養基(PS)的三角搖瓶

中,150r/min、26℃條件下震蕩培養4d。將菌液用雙層紗布過濾,棄菌絲體留過濾液,將過濾液2000

r/min離心10min,棄上清液,沉淀即為黃萎病菌孢子。用無菌水將孢子重新懸浮并稀釋,在光學顯微

鏡下使用血球計數板對菌懸液中孢子進行計數,配制成濃度為1×107個/mL的孢子懸浮液供接種備用。

B.2病害嚴重度分級標準

0級:無發病癥狀;

1級:一片真葉變黃卷曲;

2級:第三片真葉以下部分變黃卷曲;

3級:整株發病明顯,僅新生葉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