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出血熱血清學、病原學診斷方法、病原學、臨床及流行病學資料_第1頁
流行性出血熱血清學、病原學診斷方法、病原學、臨床及流行病學資料_第2頁
流行性出血熱血清學、病原學診斷方法、病原學、臨床及流行病學資料_第3頁
流行性出血熱血清學、病原學診斷方法、病原學、臨床及流行病學資料_第4頁
流行性出血熱血清學、病原學診斷方法、病原學、臨床及流行病學資料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規范性)

流行性出血熱血清學診斷方法A.1IgM捕獲ELISA法(MacELISA)檢測流行性出血熱IgM抗體A.1.1原理根據抗原抗體特異性結合的原理,利用抗人μ鏈特異性抗體捕獲待檢測血清中的IgM抗體,加入酶標病毒蛋白抗原,也可加入病毒蛋白抗原或滅活病毒與相應的酶標特異性抗體,反應后加底物顯色或發光。顯色程度或發光強度與特異性IgM抗體含量呈正相關。A.1.2標記抗原法A.1.2.1材料和試劑材料與試劑如下,可根據所選用試劑盒的不同有所增減。a)洗板機、酶標儀、恒溫孵箱或水浴箱(37℃±2℃)。b)10μL~200μL可調移液器、10mL吸管。c)稀釋血清用的試管、吸水紙。d)蒸餾水或去離子水。e)洗液(PBS-T):磷酸鹽緩沖液(PBS),含0.05%吐溫20,pH7.2。f)流行性出血熱IgM抗體捕獲ELISA診斷試劑盒。A.1.2.2檢測步驟應參考所選用試劑盒說明書進行相關檢測,檢測步驟如下。a)將陰、陽性對照血清,待檢血清用稀釋液按1:100稀釋,加入已包被抗人μ鏈抗體的酶標板中,100?μL/孔,置37℃孵育1h。同時設空白對照。b)棄去上清,用PBS-T漂洗5遍。c)將適當稀釋的酶標記的病毒抗原加入反應板相應孔內,100?μL/孔,37℃孵育1h。d)棄酶標抗體,用洗滌液洗滌5遍,吸水紙上扣干。e)加顯色液:于各反應孔內加顯色液,37℃,避光5min~10min,至陽性對照孔顯現藍色。f)加終止液(4NH2SO4)于每反應孔,50?μL/孔。g)在30min內于450nm波長處讀取每孔的吸光度。A.1.2.3結果判斷應結合所選用試劑盒進行結果判斷,規則如下:a)酶標儀讀數法:陽性對照孔(P)OD值與陰性對照孔(N)OD值處于預測范圍,P/N≥2.1,對照成立;若待檢血清孔OD值與陰性對照孔OD值比值≥2.1,則標本為流行性出血熱IgM抗體陽性,反之陰性。(陰性對照孔OD值小于0.05按0.05記,若大于0.05按實際數值計算,但應小于0.2或0.25)。b)目測法:未加終止液前,在陽性對照血清為深藍色、陰性對照血清為無色的情況下,若樣品孔顏色比臨界較準血清孔深者為陽性,樣品孔顏色比臨界較準血清孔淺者為陰性。A.1.2.4意義IgM抗體陽性,表示患者新近漢坦病毒感染,適用于流行性出血熱早期診斷。A.1.3標記抗體法A.1.3.1試驗材料材料與試劑如下,可根據所選用試劑盒的不同有所增減。a)洗板機、酶標儀、恒溫孵箱或水浴箱(37℃±2℃)。b)10?μL~200?μL可調移液器、10mL吸管。c)稀釋血清用的試管、吸水紙。d)蒸餾水或去離子水。e)流行性出血熱IgM抗體捕獲法ELISA診斷試劑盒。A.1.3.2檢測步驟 應參考所選用試劑盒說明書進行相關檢測,檢測步驟如下。a)將陰、陽性對照血清、待檢血清用稀釋液1:100倍稀釋,分別加入反應板相應孔內,100?μL/孔,置37℃孵育1h。b)棄去血清,用洗滌液洗滌5次。c)將漢坦病毒抗原、對照病毒抗原按照試劑盒說明書,分別用稀釋液稀釋至工作濃度,分別加入平行的兩反應孔中,100?μL/孔,37℃孵育1h。d)棄去抗原,用洗滌液洗滌5次。e)將辣根過氧化物酶標記的抗漢坦病毒特異性抗體按照試劑盒說明書用稀釋液稀釋至工作濃度,加入每個反應孔中,100?μL/孔,37℃孵育1h。f)棄去酶標抗體,用洗滌液洗滌5次。g)加顯色液于每反應孔,100?μL/孔,37℃避光5min~10min,至陽性對照孔顯出藍色,加終止液(4NH2SO4)于每反應孔,50?μL/孔。h)在30min內于450nm波長處讀取每孔的吸光度。A.1.3.3結果判斷a)酶標儀讀數法:陽性對照孔(P)OD值與陰性對照孔(N)OD值處于預測范圍,P/N≥2.1,對照成立;若待檢血清孔OD值與陰性對照孔OD值比值≥2.1,則標本為流行性出血熱IgM抗體陽性,反之陰性。(陰性對照孔OD值小于0.05按0.05記,若大于0.05按實際數值計算,但應小于0.2)。b)目測法:未加終止液前,在陽性對照血清孔為深藍色、陰性對照血清孔為無色的情況下,若樣品孔與對照血清孔相比顯示明顯的藍色則為陽性,若比對照血清孔淺或相似者則為陰性。A.1.3.4意義IgM抗體陽性,表示患者新近漢坦病毒感染,適用于流行性出血熱早期診斷。A.2IgM捕獲法膠體金標記試紙條快速檢測IgM抗體A.2.1試驗材料材料與試劑如下,可根據所選用試劑盒的不同有所增減。a)膠體金標記試紙條快速IgM檢測試劑盒;b)滴管或加樣器。A.2.2檢測步驟應參考所選用試劑盒說明書進行相關檢測,檢測步驟如下。a)如果試劑盒儲存于4℃冰箱,請將所有實驗用試劑與器材取出,平衡至室溫。b)打開密封的鋁箔袋,取出試劑盒,平放于水平桌面上,做好標記。c)用滴管或加樣器從盛有血清或血漿的試管中取2滴~3滴或100μL~150μL樣品滴加于測試盒上的樣品孔內,于15min內觀察測試結果。A.2.3結果判斷結果判斷規則如下:a)陽性:可見質控線與實驗線2條紫紅色帶。b)陰性:只有一條質控線出現。c)無效:如果未能觀察到質控線出現,則檢測無效,應重新檢測。d)陽性結果可在加樣后1min~2min即可顯示出來,但陰性結果判斷應在加樣15min后方可判定。A.2.4意義IgM抗體陽性,表示患者新近漢坦病毒感染,可用于流行性出血熱早期診斷。A.3間接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檢測抗漢坦病毒IgG抗體A.3.1原理將重組漢坦病毒蛋白抗原包被酶標板,利用漢坦病毒蛋白抗原高免疫原性結合樣本中病毒特異性抗體,再加酶標記的抗人IgG抗體進行檢測,反應后加底物顯色或發光。顯色程度或發光強度與特異性IgG抗體含量呈正相關。A.3.2試驗材料材料與試劑如下,可根據所選用試劑盒的不同有所增減。a)洗板機、酶標儀、恒溫箱或水浴箱(37℃±2℃)。b)10?μL~200?μL可調移液器、10mL吸管。c)稀釋血清用的試管、吸水紙。d)蒸餾水或去離子水。e)流行性出血熱IgG抗體酶聯免疫診斷試劑盒。A.3.3檢測步驟應參考所選用試劑盒說明書進行相關檢測,檢測步驟如下。a)將待檢血清用稀釋液從1:100開始作2倍連續稀釋至1:1600,加入抗原孔,100μL/孔,同時設陰、陽性對照,37℃孵育1h。b)棄去血清,用洗滌液洗滌6次。c)加酶結合物,根據說明書用稀釋液按工作濃度稀釋,100?μL/孔,37℃孵育1h。d)棄去酶標抗體,用洗滌液洗滌6次。e)加顯色液:于各反應孔內加A/B液各1滴,37℃,避光5min~10min,至陽性對照孔出現藍色。f)加終止液于每反應孔,50?μL/孔。A.3.4結果判斷應結合所選用試劑盒進行結果判斷,規則如下:a)酶標儀讀數法:在30min內于450nm波長處讀取每孔的吸光度,陽性對照孔OD值/陰性對照孔OD值,即P/N≥2.1,對照成立;若待檢血清孔OD值與陰性對照孔OD比值≥2.1,則標本為流行性出血熱IgG抗體陽性,反之陰性(陰性對照孔OD值小于0.05按0.05記,若大于0.05按實際數值計算)。b)目測法:未加終止液前,在陽性對照血清為深藍色、陰性對照血清為無色的情況下,若樣品孔與對照血清孔相比顯示明顯的藍色則為陽性,若比對照血清孔顏色淺或相似者則為陰性。A.3.5意義陽性結果,表明曾受到漢坦病毒感染,>1:100有診斷參考意義;恢復期血清抗體滴度比急性期抗體滴度有4倍或以上升高,或陽轉,則可確診。A.4免疫熒光試驗(IFAT)檢測IgG抗體A.4.1原理采用漢坦病毒感染細胞,如Vero或Vero-E6細胞等,制備抗原片,結合血清或血漿樣本中病毒特異性IgG抗體,然后使用熒光標記抗人IgG抗體進行檢測,可在熒光顯微鏡下直接觀察特異性熒光顯色,陽性結果說明患者曾感染漢坦病毒,如果恢復期血清抗體滴度比急性期抗體滴度有4倍或4倍以上升高則可確診。A.4.2試驗材料材料與試劑如下,可根據所選用試劑盒的不同有所增減。a)抗原片:家鼠型和姬鼠型漢坦病毒標準毒株感染VeroE6制備,低溫干燥保存。b)陽、陰性對照:患者恢復期血清(陽性對照)、陰性血清。c)熒光素標記羊抗人(或兔抗人)lgG抗體。d)常用稀釋液:pH7.2~7.4,0.02mol/LPBS,伊文思藍等。e)熒光顯微鏡。A.4.3檢測步驟應參考所選用試劑盒說明書進行相關檢測,檢測步驟略述如下。a)用PBS稀釋待檢血清,從1:20開始做4倍連續稀釋至1:320,或至所需要的稀釋度。b)取出抗原片,用PBS漂洗。c)用加樣器,按照稀釋度從高到低的順序依次加入待檢血清,加入量以覆蓋細胞抗原面為準(若為雙份血清,最好上排為急性期血清,下排為恢復期血清),同時設陽性、陰性對照,在37℃濕盒孵育30min~40min。d)用PBS洗滌3次,每次5min。e)用含伊文思藍PBS按工作濃度稀釋熒光結合物,滴加各孔(以覆蓋細胞抗原面為準),在37℃濕盒孵育30min,然后步驟同d)。f)熒光顯微鏡觀察結果。A.4.4結果判斷細胞內病毒特異性熒光為黃綠色顆粒,分布在感染細胞的胞漿內。可根據特異性熒光顆粒多少、熒光亮度、陽性細胞在細胞總數中所占比例,將免疫熒光反應大致區分為1個~4個“+”。陽性細胞數:<25%為“+”,25%~50%為“++”,51%~75%為“+++",>75%為“++++”;出現特異性熒光者為“+”(陽性),無特異性熒光者為“-”(陰性)。檢測抗體滴度時,以能觀察到明顯特異性熒光反應(++)最高血清稀釋度的倒數表示。A.4.5意義陽性結果,表明曾受到漢坦病毒感染,大于1:20有診斷參考意義?;謴推谘蹇贵w滴度比急性期抗體滴度有4倍或4倍以上升高,或陽轉則可確診。

(規范性)

流行性出血熱病原學診斷方法可采用逆轉錄聚合酶鏈式擴增(Reversetranscription-polymerasechainreaction,RT-PCR)、實時熒光定量逆轉錄聚合酶鏈式反應(quantitativeReal-timeRT-PCR,qRT-PCR)、基因測序或其他經過評估合格的病毒基因組核酸檢測方法進行檢測,檢出特異性病毒核酸具有確診意義。B.1流行性出血熱病毒RT-PCR法核酸檢測B.1.1原理PCR技術是在特異性引物存在的條件下,利用雙鏈DNA分子堿基配對原則,在體外擴增DNA片段,其特異性取決于寡核苷酸引物的序列。引物與待擴增片段兩條鏈兩段DNA序列分別互補結合后,在DNA聚合酶催化下,引導引物的5′端向3′端方向延伸合成新鏈,是溫度控制下可重復進行的熱變性、復性延伸的溫控循環過程,可使DNA產量呈指數上升。漢坦病毒為負鏈RNA病毒,PCR擴增檢測前需經過逆轉錄酶作用,合成第一條cDNA鏈,再進行PCR擴增,即RT-PCR。設計不同特異性引物可擴增不同種漢坦病毒基因。從患者標本中提取病毒基因組RNA,利用適當方法進行核酸檢測,可通過擴增片段大小鑒定、基因組序列比對分析、特異性引物探針序列等方式,達到病原體鑒定和基因分型目的。B.1.2試驗材料材料與試劑如下,可根據所選用試劑盒的不同有所增減。a)急性期患者血標本或分離的漢坦病毒;b)RNA提取試劑盒;c)漢坦病毒核酸擴增引物及分型引物(表B.1);d)逆轉錄與PCR擴增試劑盒。e)移液器(10?μL、20?μL、100?μL、200?μL、1000?μL)及配套吸頭、PCR反應管、離心管(1.5mL)及管架、臺式高速離心機、普通冰箱、旋渦混合器、PCR擴增儀等。表B.1流行性出血熱病毒RT-PCR法核酸檢測及基因分型參考引物序列引物名稱引物序列(5'→3')片段大小型別HantaMF5’-GGACCTGGTGCCAGTTGTGAAGC-3’490bp通用HantaMR5’-ACCTCACAAACCATTGAACC-3’HTNG1F5’-TGCAACGGGCAGAGGAAAGT-3’242bp漢灘HTNG1R5’-GTACTGATTTTAGCCTATCTC-3’SEOG1F5’-TGTAATGGTCAGAAAAAGAC-3’287bp首爾SEOG1R5’-CGTAGAATGGCTTTGAATCGGTT-3’B.1.3檢測步驟應參照所選用試劑盒說明書進行相關檢測,參考步驟如下。a)病毒RNA的提?。喊丛噭┱f明書操作,制備模板RNA。b)逆轉錄合成cDNA:可用隨機引物或病毒特異性引物,按商業化逆轉錄酶說明書進行。c)PCR擴增:根據實驗室內所使用病毒核酸PCR擴增試劑盒特點,通用型正、反向引物配置第一輪PCR體系,進行第一輪PCR擴增。推薦反應條件為94℃預變性2min,然后94℃變性30s,55℃退火30s,72℃延伸1min,反應40循環,最后72℃延伸10min。第二輪分型PCR擴增體系配置采用分型正向引物與反向引物。推薦反應條件為94℃預變性2min,然后94℃變性30s,55℃退火30s,72℃延伸1min,反應30循環,最后72℃延伸10min。d)電泳分析:1.5%濃度瓊脂糖電泳分析,根據擴增條帶大小確定病毒型別。若條帶的分子量與預期片段大小相同,則表明為特異性擴增產物。必要時,可進行:e)PCR片段的回收和核苷酸序列測定:切下特異分子量條帶,用凝膠電泳回收試劑盒回收純化所擴增的DNA片段(按相應試劑盒說明書進行),測序儀測序。B.1.4意義排除PCR污染后,擴增到特異性條帶可確診漢坦病毒感染,根據片段大小和序列測定可對漢坦病毒進行分型,陰性結果不能排除診斷。B.2流行性出血熱病毒qRT-PCR法核酸檢測B.2.1原理在我國,流行性出血熱主要由姬鼠型(漢灘型)和家鼠型(首爾型)漢坦病毒引起,根據病毒基因組序列特征,設計特異性引物和特異性熒光標記核酸探針,可快速實現病毒分型檢測。探針結合部位位于引物結合區域內,其5’端和3’端可分別標記不同的熒光素,稱為報告熒光基團(用R表示)和淬滅熒光基團(用Q表示,淬滅熒光基團也可用小溝結合物MGB)。當引物和探針同時與目的基因片段結合時,探針R基團發出的熒光信號被Q基團所吸收,儀器檢測不到R所發出的熒光信號;當PCR擴增延伸到探針結合部位時,Taq酶發揮5’→3’外切核酸酶的功能,將探針水解成單核苷酸,探針上的R基團游離釋放,所發出的熒光不再為Q基團所淬滅,可被檢測儀接收識別,隨著PCR循環擴增反應的延續,R和Q基團游離于溶液中的量不斷增加,儀器可繼續檢測到R所發出的熒光信號。qRT-PCR可定性或定量檢測標本中的病毒核酸。B.2.2試驗材料與試劑材料與試劑如下,可根據所選用試劑盒的不同有所增減。a)急性期患者血標本或分離的漢坦病毒;b)RNA提取試劑盒;c)漢坦病毒核酸實時熒光RT-PCR擴增檢測引物(表B.2),或其他流行性出血熱實時熒光RT-PCR檢測試劑盒;d)移液器(10?μL、20?μL、100?μL、200?μL、1000?μL)及配套吸頭、PCR反應管、離心管(1.5mL)及管架、臺式高速離心機、普通冰箱、旋渦混合器、實時熒光PCR儀等。表B.2流行性出血熱病毒實時熒光RT-PCR法核酸檢測參考引物探針序列病毒引物/探針序列(5'-3')漢灘F(771-793)GCTTCTTCCAGATACAGCAGCAGR(862-884)GCCTTTGACTCCTTTGTCTCCATP(811-839)FAM-CCTGCAACAAACAGGGAYTACTTACGGCA-BHQ1首爾F(217-237)GATGAACTGAAGCGCCAACTTR(272-291)CCCTGTAGGATCCCGGTCTTP(239-263)HEX-CCGACAGGATTGCAGCAGGGAAGAA-BHQ1B.2.3檢測步驟應參照所選用試劑盒說明書進行相關檢測,參考步驟如下。a)病毒RNA的提?。喊丛噭┱f明書操作,制備模板RNA。b)實時熒光RT-PCR擴增:實時熒光定量RT-PCR擴增反應配置體系,參考如下:RNA模板5?μL,酶0.5?μL,緩沖液12.5?μL,引物各0.5?μL(共2對,4條,濃度為20μM),探針各0.25?μL,加水至總體積25?μL。推薦反應條件為50℃30min,95℃2min,95℃15s,60℃30s反應40個循環。具體反應體系可根據所使用的試劑和熒光PCR儀器進行優化調整。B.2.4結果判斷以熒光PCR反應的前3個~15個循環的熒光信號作為本底信號,以本底信號標準差的10倍作為熒光閾值,標本擴增產生的熒光信號達到熒光閾值時所對應的循環數為循環閾值(Ct值),以Ct<35熒光信號數據線性化處理后對應循環數生成的曲線圖成“S”形的標本,可判斷為相應的漢坦病毒核酸檢測陽性,Ct>38可判斷為陰性,Ct值處于35~38之間者,可判斷為灰區,需采用另一套引物探針或其他檢測方法進行檢測判斷。B.2.5意義排除污染后,檢出病毒核酸可確診漢坦病毒感染,用于早期診斷,陰性結果不能排除病毒感染。B.3病毒分離B.3.1原理病毒不能獨立生存,需依賴宿主細胞完成自我復制。VeroE6和Vero細胞對漢坦病毒敏感,可用于漢坦病毒的分離、培養,一般不產生顯著病變,可通過觀察細胞內和培養上清中,病毒蛋白抗原和核酸的變化情況,檢驗病毒的存在和型別。漢坦病毒的分離培養需在生物安全二級或以上級別實驗室內進行。B.3.2試驗材料材料與試劑如下,可根據所在實驗室的習慣與規程有所增減。a)10μL~200μL、1mL移液器、無菌吸頭。b)96孔、24孔組織培養板或T25細胞培養瓶或細胞培養管。c)VeroE6細胞或其他敏感細胞,VeroE6細胞一般較其他細胞敏感。d)CO2培養箱、生物安全柜、倒置顯微鏡。e)細胞生長液、維持液與Hank's液。f)患者血標本或宿主動物標本。無菌采集發病后5d內靜脈血3mL,置冰壺中,于實驗室中分離血清,接種細胞培養;不能及時接種細胞者可置-70℃保存。污染的血清要先用雙抗(青霉素、鏈霉素,最終濃度各500000U/mL),4℃2h處理后接種細胞。B.3.3實驗步驟可根據所在實驗室的規程有所調整,具體步驟參考如下:a)樣本處理和稀釋:患者急性期血清標本適當稀釋后(如1:10、1:20等)可直接用于病毒分離,在病毒細胞培養分離設置一個正常人血清同樣比例稀釋作為陰性對照。b)細胞接種:將培養好的Vero-E6或Vero單層細胞上清棄掉,用Hank’s液洗滌2遍,用Hank’s液1:10稀釋的早期血清標本0.5mL~1mL接種T25細胞培養瓶中長成單層的細胞。在37℃溫箱吸附2h后用無菌Hanks洗滌細胞層1~2次,每次5mL,最后加入維持液5mL,37℃培養。每隔3d~4d換培養液。c)培養至第10d~14d刮取少量細胞點抗原片進行免疫熒光檢測,如果熒光檢測陽性,則收集上清接種新鮮細胞進行病毒培養,確定病毒型別;如果檢測結果仍為陰性,則收集培養液,凍存于-70℃或液氮中以備重新檢測,細胞需繼續傳代。d)連續傳代:用胰酶消化以上步驟中檢測為陰性的細胞,用3mL~4mL新鮮培養液懸浮細胞,取1/2(1.5mL~2mL)細胞懸液與大約同等數量的新鮮制備的正常細胞聯合培養,重復步驟(c),檢測至第3代。取剩余1/2(1.5mL~2mL)細胞懸液離心后保存于-70℃待查。e)病毒抗原和核酸檢測:刮取少量細胞制備抗原片,利用漢坦病毒特異性抗體進行免疫熒光檢測,如果熒光檢測陽性,說明存在病毒復制,應參照漢坦病毒核酸檢測方法,提取核酸,進行序列分析,并妥善保存。連續傳代至第3代,檢測仍為陰性者,可判斷為陰性,相應培養物可按廢棄物處理。f)廢棄物處理:所有實驗用品都應嚴格按照有關實驗室安全管理條例處理方法高壓處理。B.3.4結果判斷結果判斷規則如下:a)免疫熒光法檢測用于分離漢坦病毒細胞,若熒光呈陽性,提示在細胞中有漢坦病毒復制,若陰性,提示細胞中未發生病毒顯著復制。b)用于分離漢坦病毒的傳代細胞中,病毒基因組核酸檢測陽性,提示在細胞中有漢坦病毒復制,若陰性,提示細胞中未發生病毒顯著復制。B.3.5意義陽性結果,表明患者漢坦病毒感染;陰性結果,不能排除診斷。

(資料性)

流行性出血熱病原學、臨床及流行病學資料C.1病原學可引起流行性出血熱的漢坦病毒分類屬于布尼亞病毒目(Bunyavirales)漢坦病毒科(Hantaviridae)哺乳動物漢坦病毒亞科(Mammantavirinae)正漢坦病毒屬(Orthohantavirus),為有包膜的分節段單股負鏈RNA病毒,成熟的病毒顆粒具有多形性,多呈圓形或卵圓形,直徑在75nm~210nm,平均直徑約為120nm,基因組由L、M和S三個片段組成。目前已分類的正漢坦病毒有38種,在我國流行的漢坦病毒主要為首爾病毒(SeoulOrthohantavirus)和漢灘病毒(HantaanOrthohantavirus),宿主動物分別為褐家鼠和黑線姬鼠。在棕背?等嚙齒類宿主動物中還發現普馬拉病毒(PuumalaOrthohantavirus)等其他種類漢坦病毒,但人間感染情況及致病特征尚不明確。漢坦病毒對一般有機溶劑和消毒劑敏感,氯仿、丙酮、β-丙內酯、酸(pH小于3)、苯酚、甲醛等均可滅活,對溫度、放射線、紫外線等敏感,60℃30min、鈷-60及紫外線照射可滅活。C.2臨床表現人感染漢坦病毒后,潛伏期一般為4d~45d,多為7d~14d,表現為急起發熱,早期癥狀包括發熱、頭痛、寒戰、肌痛、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程度不同的面部和結膜等充血表現,以及球結膜、腋下皮膚出血點等出血表現,累及腎臟。疾病的嚴重程度多取決于所感染病毒的種類,漢灘病毒感染引發疾病一般較重,首爾病毒感染病例大部分臨床癥狀較輕,臨床分期不明顯,但也可引起嚴重疾??;普馬拉病毒感染一般引起輕微疾?。ú∷缆剩?%),主要在歐洲流行,稱為流行性腎病。該病的典型病程表現為五個臨床階段:發熱期、低血壓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復期,輕癥病例可存在越期現象,不出現低血壓休克期、少尿期,重癥病例可有病期重疊現象,即發熱期、低血壓休克期和少尿期相互重疊。發熱期特征是高熱、頭痛、腰痛、眼眶痛(三痛),全身不適和食欲減退,可出現嚴重的腹痛,經常伴隨惡心、嘔吐,面部、頸部和胸部潮紅(三紅),皮膚淤點和結膜充血,可持續3d~7d。低血壓休克期可持續幾小時到3d,特征是退熱時發生低血壓,可導致休克和更明顯的出血表現。少尿期可在病后3d~10d出現,持續2d~5d,血壓恢復正常或偏高,納差、惡心、嘔吐可繼續存在,會發生嚴重出血和尿量急劇減少,大多數死亡病例發生在低血壓休克期和少尿期。出現多尿預示著開始恢復,尿量可達到每天3L~6L?;謴推诳沙掷m數周至數月。C.2.1發熱期發熱期可出現發熱、全身中毒癥狀、毛細血管損害表現、腎損害表現以及肝臟損害等臨床表現。a)發熱:起病急驟,體溫一般波動在38℃~40℃,可超過40℃,可伴有畏寒、寒戰。也有體溫緩慢上升者,發病2d~3d后升至40℃。熱型以稽留熱和弛張熱多見,少數為不規則熱型。熱程可為2d~13d,多持續3d~6d,平均5d。一般患者體溫升高程度和持續時間與病情輕重密切相關。輕型病例及家鼠型患者,常于熱退后,病情減輕,中、重型病例熱退后病情反而加劇。b)全身中毒癥狀:表現為困倦無力,全身肌肉關節酸痛;食欲減退、惡心、嘔吐、腹痛及腹瀉等消化道癥狀,可因劇烈腹痛、腹部壓痛及反跳痛而誤診為急腹癥,亦可因腹瀉或黏液血便診斷為中毒型細菌性痢疾。重癥患者可出現嗜睡、煩躁、譫妄及抽搐等神經精神癥狀。c)毛細血管損害表現:充血、滲出和出血現象?!叭t”表現為顏面、頸部、上胸部皮膚顯著充血,潮紅,似酒醉貌;也可見眼結膜、舌尖及舌乳頭充血、潮紅。水腫為本病的特點,可出現皮下水腫、球結膜水腫或胸腔積液、腹水。出血表現為軟腭、口腔黏膜、眼結膜以及皮膚出血點,典型出血點分布在軟腭、腋下、前胸及后背部皮膚,呈條索樣、撓抓樣或串珠樣瘀點或瘀斑,亦可有鼻出血、咯血、血尿及消化道出血。d)腎臟損害表現:發病后第2d~4d即可出現,主要表現為蛋白尿、鏡下或肉眼血尿,尿中膜狀物、管型尿和少尿。e)肝臟損害表現:尤其在姬鼠型漢灘病毒感染患者中,可出現黃疸,轉氨酶增高,甚至表現為暴發型肝炎。C.2.2低血壓休克期多發生在發病后第4d~6d,一般出現在退熱前1d~2d,或熱退同時血壓下降,輕者持續數小時,呈一過性血壓下降,重者可持續數天,一般為1d~3d。低血壓休克發生率差異較大,輕型病例可不出現,家鼠型患者發生率低且程度輕。此期發熱漸退,但其他癥狀反而加重。開始血壓下降時四肢尚溫暖,隨著病情發展可出現面色蒼白、四肢厥冷、發紺、脈搏細弱甚至觸不到,尿量減少,并可因腦供血不全而出現譫妄、煩躁甚至神志不清。C.2.3少尿期多發生在發病后第5d~8d,可早在第3d,遲至第10d出現,一般持續2d~5d。輕型可越過此期,亦可與低血壓休克期同時存在。有的患者從發熱期直接進入少尿期,或表現為發熱、低血壓、少尿三期重疊。此期臨床表現為急性腎衰竭,出現尿毒癥、代謝性酸中毒、電解質紊亂等,并可有嚴重的高血容量綜合征,表現為表淺靜脈充盈,血壓增高,脈壓差增大,脈搏洪大及血液稀釋的表現等,可出現心力衰竭,肺水腫和腦水腫等。少尿期是本病的極期,易出現一些并發癥如嚴重的細菌或真菌感染、呼吸衰竭、呼吸窘迫綜合征及大出血等。C.2.4多尿期多于病程第9d~14d出現,少尿期末,尿量逐漸增多,持續8d~12d(個別可達數月)??煞譃槿齻€階段,即移行期,多尿早期和多尿后期。a)移行期及多尿早期:此二期尿量可增加至每天2L,但腎小管功能尚未恢復,血尿素及血肌酐仍異?;蚶^續升高,癥狀及病情仍嚴重,仍可發生少尿期的各種并發癥而死亡。b)多尿后期:尿量不斷增加,至每天3L以上,多為4L~6L,可達10L以上。此時氮質血癥及臨床癥狀均逐漸好轉,但亦存在因多尿造成的水、電解質紊亂,如脫水、低血鉀、低血鈉等,亦可發生繼發感染及多器官衰竭等并發癥,約40%~95%患者出現多尿,有些患者在發熱期后,不發生低血壓休克期、少尿期而直接進入多尿期,也有患者無多尿期。C.2.5恢復期多在病后3周~4周開始恢復,尿量逐漸減少并接近正常,每天尿量2L左右。食欲增強,甚至出現食欲亢進,體力也逐漸恢復,各種實驗室常規檢查指標基本正常。部分重癥病例的恢復期可長達半年以上。C.3流行性出血熱臨床檢查C.3.1血常規血常規檢測常見白細胞計數、血紅蛋白和紅細胞以及血小板計數異常。a)白細胞計數:早期白細胞數低或正常,在第2d~3d逐漸升高,可高于15×1O9/L~30×1O9/L或更高,早期中性粒細胞增高,核左移,有中毒顆粒,4d~5d以后淋巴細胞增高,并可出現異型淋巴細胞,重癥患者可見幼稚細胞呈類白血病反應。b)血紅蛋白和紅細胞:由于血漿外滲,導致血液濃縮,血紅蛋白和紅細胞數可升高達150g/L以上。在少尿期,高血容量綜合征時可表現為血液稀釋。c)血小板計數:從發病后第2d起開始減少,一般在50×109/L~80×109/L左右,并可見異型血小板,重癥患者可<1O×1O9/L。C.3.2尿常規常見尿常規檢測異常表現如下:a)可有肉眼血尿和尿中膜狀物,尿中小片狀膜樣物系由尿蛋白及脫落的上皮細胞組成。b)尿常規鏡檢可見尿蛋白、紅細胞、白細胞和管型。尿蛋白常于病程第2d出現,發病第4d~6d尿蛋白常達“+++”~“++++”。c)尿沉渣中可發現巨大的融合細胞,可能是病毒感染引起泌尿系統細胞融合脫落而形成,在融合細胞中可檢出漢坦病毒抗原。C.3.3血液生物化學檢查常見血液生物化學檢查異常表現如下:a)血漿尿素氮多于病后3d~4d升高,重癥病人升高明顯;血肌酐含量增高,與血中尿素氮變化一致,較尿素氮敏感。b)二氧化碳結合力普遍下降,腎功能損害越嚴重,下降越明顯。c)肝功能:多數患者出現肝功能異常,可有ALT升高、血總膽紅素升高??梢娦募∶笇W指標異常。C.4流行病學C.4.1傳染源漢坦病毒宿主動物主要包括嚙齒目、食蟲目、兔形目、食肉目及偶蹄目等,病毒分布具有一定地區特異性。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