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法治與教化 課件2024屆高三統編版歷史二輪復習_第1頁
中國古代的法治與教化 課件2024屆高三統編版歷史二輪復習_第2頁
中國古代的法治與教化 課件2024屆高三統編版歷史二輪復習_第3頁
中國古代的法治與教化 課件2024屆高三統編版歷史二輪復習_第4頁
中國古代的法治與教化 課件2024屆高三統編版歷史二輪復習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卷別題號試題情境正確選項法律與教化2023浙江卷23唐律疏議禮法結合的典范;歷代王朝法律的典范;等2022山東1戰國時期的法治思想尚法存禮2022天津卷16唐代法律、清代法律(特點、意義)唐代法律體現等級制度;禮法孝結合;等2022海南卷5漢代到清代的鄉約、禮法推誠輔君,效功百姓2021遼寧18宋代的社會教化:兒童培養規范禮儀訓練;學習儒家經典;等等2021北京卷1先秦時期的禮儀教化體現禮教和倫理秩序2020山東1“義”成為維護等級秩序的工具(教化)維護等級秩序的工具2020全國I卷27修撰宗譜、家訓體現儒家思想的觀念微專題4:中國古代的法治與教化法治教化禹刑湯刑九刑鑄刑書韓非法治秦律尊卑親疏量刑唐律疏議援引唐律大明律大清律例叔向、孔子主張德治尊崇儒術以經注律《呂氏鄉約》鄉約《六諭》“圣諭十六條”和《圣諭廣訓》春秋戰國儒法之爭律令儒家化鄉約法律化漢:禮法開始結合九章律宋刑統天圣令宗法核心禮樂制度孟子德治律令儒家化夏朝商朝西周秦朝漢朝魏晉南北朝宋朝元朝清朝春秋唐朝明朝戰國微專題4:中國古代的法治與教化1、知識整合(1)如何認識先秦的儒法之爭材料一:孟子: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荀子: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韓非子:夫安利者就之,危害者去之,此人之情也。2、深化拓展認識:春秋戰國,禮崩樂壞,原有社會秩序遭到破壞,為重構社會秩序,儒法都提出自己治國主張。儒家孟子從人性本善出發,提出德治;荀子從性惡論出發,提出“隆禮重法”;韓非子從人性趨利避害本性出發,提出法治。無論是德治還是法治都有其進步意義,但是相比于儒家的德治,法家的法治思想更符合戰國時期各國富國強兵、政令統一的需要。?

先秦至隋唐的禮法結合董仲舒“春秋決獄”、“引經注律”漢朝(發端)

先秦

刑附于禮荀子“隆禮重法”魏晉時期(完善)

律令儒家化,“納禮入律”《唐律疏議》《大唐開元禮》

唐朝(完成)

(2)律令儒家化①漢代用儒家思想解釋法律(引經注律)和審判(春秋決獄)②魏晉時用儒家立法③《唐律疏議》律令儒家化完成材料:《唐律疏議》卷一中提到:“德禮為政教之本,刑罰為政教之用”;首篇即列出“十惡”之罪:一為謀反,二為謀大逆,三為謀叛,四為惡逆,五為不道,六為大不敬,七為不孝,八為不睦,九為不義,十為內亂。八議入律:議親、議故、議賢、議能、議功、議貴、議勤、議賓,這八種人不由法律直接審判治罪,而是由司法機構上呈皇帝,由皇帝決定。

(3)宋朝至明清的基層教化

約束力增強,鄉約與法律合流,維護地方秩序,鞏固統治。(2022·山東卷·1)戰國時期,法家三大派之一的田齊法家主張“君臣上下貴賤皆從法”“群臣不用禮儀教訓則不祥”。這反映出其思想特點是A.尚法存禮B.尊法敬天C.外儒內法D.崇德重法A(2022海南卷)《漢書》記載:“開國承家,有法有制”,認為國家應關注禮制和法律。唐代有士人說:“禮法二事,皆王教之端。”宋代以后,儒學士人以鄉約教化鄉里。到了明清,鄉約與法律逐漸合流。這些治理方式旨在A.推誠輔君,效功百姓B.滅私殉公,堅守直道C.守道與德,思退刑罰D.威制天下,以案刑獄A(2020·天津卷·3)有學者認為,在中國古代社會,官府對縣以下的鄉村管轄,基本限于征徭課稅和維護治安,對鄉村的其他事務并不過多干涉,鄉村基本實行自治,這種自治社會也是一種自律社會。可以作為這一觀點依據的是A.國家政權的長期穩定B.宗法教化形成的文化認同C.法律制度的健全完備D.鄉村社會脫離政府的管控B(2017·全國3卷,44)【歷史——選修1: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北周武帝時期制定的《大律》“凡二十五篇”,制罪“二十五等”,定罪1537條,“條流苛密,比于齊(北齊)法,煩而不要”。宣帝“更峻其法”,導致“上下愁怨”、“內外離心”。隋文帝取代北周建立隋朝,開皇初年兩次“更定新律”,史謂《開皇律》。隋朝統治者鑒于《北齊律》“法令明審,科條簡要”,將其作為制定《開皇律》的主要參考,并“采魏、晉刑典,下至齊、梁,沿革輕重,取其折衷”,成文“十二卷”。新律制罪二十等,廢除“前代鞭刑及梟首”等“苛慘之法”,“以輕代重,化死為生”;定罪500條,刪繁就簡,比舊律減少死刑81條、流放刑154條、勞役刑等一千余條。唐朝官修史書評價《開皇律》“刑網簡要,疏而不失”。——據《隋書》(1)根據材料,概括隋代法律制度改革的特點。(7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隋代《開皇律》制定的意義。(8分)(1)特點:改變了北周的嚴刑竣法,減輕刑罰;對之前的法律兼收并蓄、擇善而從;法律條文簡要而不繁瑣。(2)意義:總結和發展了前代立法的經驗;提高了法律的文明程度;為隋朝發展與強盛提供保障;為后世法制建設提供有益的借鑒。中國基層社會治理歷史悠久。改革開放以后,村民自治成為中國億萬農民的偉大創造。材料一:宋代一些地方實行鄉約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揚善懲惡,制定規約進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間組織和相關的賞罰制度,明清時期,宣講“圣諭”成為鄉約最重要的內容。當時,由地方官吏廣泛推行鄉約制度,設立鄉約組織,每月召集百姓宣講、教化。康熙九年頒布了鄉約組織必須宣講的《上諭十六條》,內容包含“重農桑以足衣食”“訓子弟以禁非為等

——據楊開道《中國鄉約制度》等(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宋代到明清時期鄉約制度的變化,并說明鄉約制度的積極作用。(12分)(1)變化:宋以道德教化為主,明清增加了宣講“圣諭”的內容;(3分)鄉約組織從民間自發建立到由地方官吏推動設立。(3分)作用:有利于維護社會秩序,加強基層社會治理;(2分)有利于發展生產;(2分)促進了儒家文化和傳統道德的傳播。(2分)歷史事件或事物之間存在下列三種聯系:因果關系、并列關系、包含關系,如圖所示:

縱觀中國古代歷史上禮刑關系的發展,大致上經歷了商周時期的禮刑并存、東周到秦的禮刑對立、兩漢至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刑律禮制化和禮制刑律化,以及隋唐以后至明清的德主刑輔、禮刑高度結合的時期。——摘編自李玉福《論中國古代禮刑互動關系》

請圍繞中國古代“儒”與“法”的關系,選擇三種聯系中的一種,將其畫出,并自擬題目,論述兩者的關系。(要求:史實準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

題目:中國古代國家治理體現出外儒內法的特征。

論述:中國古代帝王宣揚需家以德治國和仁政愛民的理念,治國之時經常運用法家手段。漢武帝“尊崇儒術”,確立儒學的正統地位,以廉為標準選官,但帝也善用“法術勢”駕馭臣下,漢宣帝多用文法吏,以法家刑名之術駕馭屬,并目嚴厲批評柔好儒的大子,以上都是外儒內法的表現。明清時期,理學是官方意識形態,科舉考試以四書五經、儒家經義為內容,但是明清兩代多有嚴刑峻法,例如誅族凌遲,又以特務機構監視臣下,運用各種手段打擊臣屬,強化專制權力,這也都是外儒內法的體現。縱觀中國古代歷史,維護統治是歷代帝王的根本目的,各派思想皆是手段,外儒內法適應了帝制社會的統治需求。(2014·全國2卷·25)秦朝法律規定,私拿養子財物以偷盜罪論處,私拿親子財物無罪;西晉時規定,私拿養子財物同樣無罪。這一變化表明,西晉時A.養子親子權利相同B.血緣親情逐漸淡化C.宗族利益受到保護 D.儒家倫理得到強化D

法律是準繩,任何時候都必須遵循;道德是基石,任何時候都不可忽視。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要把依法治國基本方略、依法執政基本方式落實好,把法治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