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選擇性必修一課時素養評價4-3海氣相互作用_第1頁
高中地理選擇性必修一課時素養評價4-3海氣相互作用_第2頁
高中地理選擇性必修一課時素養評價4-3海氣相互作用_第3頁
高中地理選擇性必修一課時素養評價4-3海氣相互作用_第4頁
高中地理選擇性必修一課時素養評價4-3海氣相互作用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課時素養評價十一海—氣相互作用(35分鐘100分)一、選擇題(每小題4分,共36分)下圖為“某科學考察隊路線示意圖”。據此完成1、2題。1.若船只出發時,A處是冬季(1月),經過6個月后到達C處,此時C處可能發生的現象是 ()A.海水向大氣補充熱量B.大氣向海洋補充熱量C.大氣和海洋未發生任何聯系D.此時C處為春季,海洋無法向大氣補充熱量2.圖中①和②處相比,海—氣相互作用更活躍的是()A.①處 B.②處C.①②處相等 D.無法判斷【解析】1選A,2選B。第1題,6個月后為7月,是夏季,海洋溫度高,海水向大氣補充熱量。第2題,②處為赤道海域,海水獲得的熱量較多,海水溫度更高;①處為南半球副熱帶海區,海水溫度較②處低,熱交換②處更活躍。讀全球水平衡圖,回答3、4題。3.圖中顯示的水平衡規律不正確的是 ()A.陸地水平衡為正值B.高緯度海洋水平衡為正值C.中緯度海洋水平衡值隨緯度增高而不斷減少D.低緯度海洋水平衡為負值4.20°~30°緯度區海洋水平衡帶來的影響是 ()A.海水溫度升高 B.海水溫度降低C.海水鹽度增高 D.海水鹽度降低【解析】3選C,4選C。第3題,中緯度是指南北緯30°~60°間的地區,圖中顯示該區域內海洋水平衡值大致隨緯度增加而不斷增加。第4題,20°~30°緯度區海洋水平衡為負值,說明蒸發量大而降水量小,必然使海水鹽度升高。讀國家海洋局海溫預報圖,完成5~7題。5.海水溫度取決于 ()A.陸上徑流量的大小 B.附近洋流性質C.熱量收支狀況 D.海陸輪廓形狀6.圖示海域溫度分布的總體特點是 ()A.由南向北遞減 B.由東向西遞減C.由西向東遞減 D.由西南向東北遞減7.在我國近海海域中,水溫受大陸影響最大的是 ()A.渤海 B.黃海 C.東海 D.南海【解析】5選C,6選A,7選A。海水的熱量收入主要來自太陽輻射,海水熱量支出主要通過海水蒸發;因太陽輻射由低緯向高緯遞減,所以海水溫度一般由低緯向高緯遞減;從圖中可看出,水溫等溫線分布最密集的是渤海海域,說明其受大陸等非緯度因素影響最大。19世紀初,在南美洲厄瓜多爾(北鄰秘魯)和秘魯等地,漁民們發現,每隔幾年,從10月到次年3月便會出現一股沿海岸南移的暖流,使表層海水溫度明顯升高,沿岸地區漁業資源也會遭受滅頂之災。后來,人們把這種現象稱為厄爾尼諾。下圖示意某次厄爾尼諾發生時太平洋部分地區表層水溫距平值分布。讀圖,完成8、9題。8.據圖分析可知,厄爾尼諾現象對太平洋沿岸國家的主要影響是 ()A.印尼東部島嶼降水增多B.澳大利亞東部森林火險等級升高C.秘魯沿岸降水減少D.厄瓜多爾西部沿海洪澇減少9.厄爾尼諾發生時,太平洋中 ()A.赤道逆流增強B.秘魯寒流東移并減弱C.南赤道暖流增強D.熱帶地區西部表層海水普遍升溫【解析】8選B,9選A。第8題,圖示厄爾尼諾現象發生時,赤道附近西太平洋海水溫度異常偏低,則大氣上升運動減弱、下沉運動增強,而使印尼東部島嶼、澳大利亞東部地區降水減少,從而森林火險等級升高;赤道附近東太平洋海水溫度異常偏高,則大氣上升運動增強,使厄瓜多爾西部沿海地區、秘魯沿岸降水增多,洪澇災害加劇。第9題,正常年份,秘魯沿岸受離岸風(東南信風)影響,形成上升流,表層洋流向西、向北流動;厄爾尼諾發生時,秘魯沿岸有南移暖流出現,則說明赤道逆流增強、東南信風減弱而南赤道暖流減弱。圖示秘魯沿岸為南移的暖流,使寒流出現在偏西位置;圖示熱帶西部表層海水水溫距平值為負值,說明海水降溫了。二、非選擇題(共14分)10.讀北半球海洋熱量收支隨緯度變化圖,完成下列要求。(14分)(1)b曲線為________,其緯度分布規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分析其產生的原因。

(2)a曲線為________,其緯度分布規律是____________,分析其在副熱帶海區輻射為最高值的主要原因。

(3)c點表示的意義________,d區域表示________,e區域表示________,由于一年中世界海洋的熱量收支基本上是平衡的,高低緯度之間熱量交換的主要動力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2)題,通過兩條統計曲線隨緯度分布規律的分析,得出b曲線是熱量收入,a曲線是熱量支出,這是解決本題的關鍵。根據a、b曲線隨緯度的分布規律可知,熱量收入隨緯度的增加而遞減,其主要原因是太陽輻射受地球球體形狀的影響,輻射量從低緯向高緯遞減。熱量支出的分布規律是以副熱帶為中心分別向兩側遞減,副熱帶熱量支出最大的原因是受副熱帶高氣壓帶的控制,蒸發量大于降水量。第(3)題,是討論熱量收入與支出兩條曲線之間的關系,c點是兩條曲線的交點,表示的意義是熱量收入和熱量支出處于相等狀態;d區域表示熱量收入大于熱量支出,因此d區域為熱量盈余;同理e區域表示熱量虧損。一年中,世界海洋熱量收支基本上是平衡的,低緯度熱量盈余的海區的水溫并沒有逐年升高,高緯度熱量虧損的海區的水溫也并沒有逐年下降,其主要原因是大氣運動和洋流運動使高低緯度之間的熱量進行了交換。答案:(1)熱量收入從低緯向高緯遞減太陽輻射受地球球體形狀的影響,緯度愈高接受太陽輻射的熱量越少。(2)熱量支出以副熱帶海區為中心分別向兩側遞減受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蒸發量大于降水量。(3)熱量收入和熱量支出處于相等狀態熱量盈余熱量虧損大氣運動和洋流運動(15分鐘50分)一、選擇題(每小題5分,共25分)(2020·德陽模擬)水面蒸發是最大可能蒸發量,屬于水分供應不受限制的蒸發。氣溫是影響蒸發的重要因子。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當氣溫升高時,水面蒸發量也相應增加。然而,在氣候變暖的情況下,世界不少地區觀測到的水面蒸發量卻出現持續下降趨勢。據此完成11~13題。11.一般情況下,世界上水面蒸發最旺盛的地區位于()A.赤道附近 B.回歸線附近C.南極地區 D.溫帶大陸內部12.不少地區的水面蒸發量出現持續下降趨勢,其原因可能是這些地區()A.大氣濕度逐漸下降 B.水體面積逐漸減少C.大氣云量逐漸增加 D.大風天氣逐漸增多13.我國大部分地區的水面蒸發量呈下降趨勢,這會使()A.區域水循環變活躍 B.空氣水汽含量增加C.農作物收獲期提前 D.農業干旱得到緩解【解析】11選B,12選C,13選D。第11題,影響水面蒸發的主要因素有太陽輻射、溫度、氣流、水域面積等,溫度越高、氣流流速越快,水域面積越大,蒸發量越大。赤道附近受赤道低氣壓帶控制,雖然高溫,但是降水多,盛行下沉氣流,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蒸發;回歸線附近受副熱帶高氣壓帶或信風帶控制,氣候炎熱干燥,降水稀少,蒸發旺盛。第12題,氣溫升高時,水面蒸發量也相應增加,但是在氣候變暖的情況下,世界不少地區觀測到的水面蒸發量卻出現持續下降趨勢,這主要是因為氣候變暖,氣溫上升,蒸發量加大,空氣中的水蒸氣增多,云量增加,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增強,水面接受的太陽輻射減少,使蒸發量下降。第13題,水面蒸發量下降,區域水循環變得緩慢,空氣水汽含量減少,農作物收獲期延遲,農業干旱得到緩解。水循環維持了全球水的動態平衡,如圖是全球多年平均水循環模式圖,S線代表地球表面,假設水循環總量為100單位。據此完成14、15題。14.遵循全球水的動態平衡規律,圖中陸地降水量和入海徑流量單位數分別是()A.7913 B.798 C.2113 15.a、b為水循環主要環節,則 ()①環節a不斷地向海洋輸送泥沙②環節a主要動力源自太陽輻射③環節b參與地表形態的塑造④環節b可以輸送水汽和熱量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解析】14選D,15選C。第14題,解答此題的關鍵是根據水循環原理,判斷出a環節為水汽輸送,b環節為入海徑流,圖中21單位水量的箭頭為陸地降水,陸地降水量減去陸地蒸發和植物蒸騰等于入海徑流量,故入海徑流量=21—13=8。第15題,a環節可以輸送水汽和熱量,其動力來自于大氣運動,而大氣運動的根本原因是地表受熱不均,故太陽輻射是根本的能量來源;b環節為入海徑流,可以塑造地表形態,向海洋輸送泥沙。二、非選擇題(共25分)16.(2020·瀘州模擬)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沃克環流”是指在赤道附近太平洋上空形成的熱力環流,圖1是在正常年份形成的“沃克環流”示意圖。厄爾尼諾現象是指赤道附近太平洋中東部洋面溫度異常升高(如圖2所示),使得太平洋赤道帶大范圍內海洋和大氣相互作用后失去平衡而產生的一種氣候現象。(1)比較正常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東西兩側洋面溫度的高低,并說明原因。(2)說出厄爾尼諾現象時,赤道附近靠近太平洋洋面的大氣水平運動方向,并分析其形成過程。(3)指出厄爾尼諾現象時,赤道附近太平洋東西兩岸大陸分別應該預防的氣象災害。(4)簡析厄爾尼諾現象對圖1中漁場帶來的不利影響。【解析】第(1)題,由圖可知,在太平洋赤道以南地區的洋流以副熱帶為中心逆時針旋轉。太平洋的東岸受秘魯寒流的影響,溫度低;太平洋的西岸受東澳大利亞暖流的影響,水溫高。第(2)題,由材料可知,厄爾尼諾現象產生時,赤道附近太平洋中東部洋面溫度高,空氣受熱膨脹上升,形成低壓;而同緯度的太平洋西岸溫度低,氣流下沉形成高壓,洋面附近的氣流由西側的高壓流向東側的低壓區;高空由太平洋東側上空流向西側上空。第(3)題,厄爾尼諾現象產生時,赤道附近太平洋中東部洋面溫度高,空氣受熱膨脹上升,形成低壓,降水增多易形成洪災;而同緯度的太平洋西岸溫度低,氣流下沉形成高壓,易形成旱災。第(4)題,厄爾尼諾現象使得赤道東太平洋地區的冷水上泛減少或停止,海水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