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七縣市2021-2022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考試地理試題(解析版)_第1頁
浙江省杭州市七縣市2021-2022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考試地理試題(解析版)_第2頁
浙江省杭州市七縣市2021-2022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考試地理試題(解析版)_第3頁
浙江省杭州市七縣市2021-2022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考試地理試題(解析版)_第4頁
浙江省杭州市七縣市2021-2022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考試地理試題(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PAGE1浙江省杭州市七縣市2021-2022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考試考生注意:1.答題前,請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用黑色字跡的簽字筆或鋼筆分別填寫在答題紙規定的位置上。2.答題時,請按照答題紙上“注意事項”的要求,在答題紙相應的位置上規范作答,在本試題卷上的作答一律無效。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15小題,每小題2分,共30分,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不選、多選、錯選均不得分〉北京時間2021年10月16日6時56分,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成功與“天和”核心艙對接,該組合體運行在距離地面約400KM高度的軌道上,完成下面小題。1.與“地球-‘天和’核心艙”天體系統同一級別的是()A.地月系B.太陽系C.銀河系D.河外星系2.“天和”核心艙運行在()A.對流層B.平流層C.高層大氣D.大氣層外〖答案〗1.A2.C〖解析〗【1題詳析】“天和”核心艙繞地球運轉,“地球-‘天和’核心艙”天體系統屬于地球與其衛星組成的地月系天體系統,級別低于太陽系、銀河系和河外星系,A正確,BCD錯誤。故選A。【2題詳析】該組合體運行在距離地面約400km高度的軌道上,結合所學地理知識可知,“天和”核心艙運行在高層大氣,但并未位于大氣層之外,C正確,D錯。對流層位于平流層之下,平流層位于高層大氣之下,“天和”核心艙并未位于對流層或平流層,AB錯。故選C。《漢書·五行志》記載:“成帝河平元年三月乙未,日出黃,有黑氣,大如錢,居日中央。”下圖是該種太陽活動相對數統計。完成下面小題。3.該太陽活動發生在()A.日冕層B.色球層C.光球層D.日核層4.據圖推測,受此太陽活動影響,2025年前后最可能()A.極光現象較少B.全球農業增產C.短波通信平穩D.極端天氣較少〖答案〗3.C4.B〖解析〗【3題詳析】根據材料“日出黃,有黑氣,大如錢,居日中央”可知,該太陽活動為太陽黑子,黑子發生在太陽的光球層,并非色球層或日冕層,更沒有位于日核層,C正確,ABD錯,故選C。【4題詳析】讀圖,2014年為太陽活動極大值年,其活動周期約為11年,所以2025年前后也為太陽活動的極大值年,極光現象增多,A錯。結合所學地理可知,據統計發現,太陽活動的極大年,全球農業傾向于增產,B正確。太陽活動極大年,地球電離層受干擾強,短波通信受干擾強,C錯。太陽活動的極大年,全球極端天氣相對較多,D錯。故選B。下圖是我國廣西某地的數字高程模型圖。地形數據由航天飛機利用地形雷達掃描采集。完成下面小題。5.關于該地地表形態的描述,最確切的是()A.雪峰連綿,冰川廣布B.地表崎嶇,峰林遍布C.地面坦蕩,一望無際D.千溝萬壑,支離破碎6.該地景觀的主要成因是()A.冰川侵蝕B.海水侵蝕C.風力侵蝕D.流水侵蝕7.地形數據采集過程主要使用了()A.RSB.GISC.GNSSD.VR〖答案〗5.B6.D7.A〖解析〗【5題詳析】結合圖示信息以及地理位置“廣西”可知,該地地貌為喀斯特地貌,地表崎嶇,峰林遍布,B正確。該地海拔不高,未呈現“雪峰連綿,冰川廣布”的特點,A錯。該地地形崎嶇,并非“地面坦蕩,一望無際”,C錯。“千溝萬壑,支離破碎”多形容黃土地貌,D錯。故選B。【6題詳析】喀斯特地貌多是可溶性的石灰巖受流水侵蝕形成,D正確。與冰川侵蝕、海水侵蝕、風力侵蝕等無關。故選D。【7題詳析】地形數據采集屬于面狀地理信息的獲取,主要借助RS技術,A正確。GIS主要用于地理信息的查詢、分析、統計、規劃等,B錯。GNSS主要用于地理信息的定位與導航,C錯。與VR無關,D錯。故選A。近年來,在俄羅斯、加拿大等地不斷發現已滅絕的哺乳類動物猛犸象遺骸,其中部分還保留完好的血液、毛發和肌肉組織。讀猛犸象復原圖,完成下面小題。8.猛犸象活躍于()A.元古宙B.古生代C.中生代D.新生代9.據圖推測,猛犸象生活的環境()A.雨林茂密B.寒冷多風C.炎熱干燥D.溫和濕潤10.近年來,猛犸象遺骸暴露頻率增大的原因是()A.凍土融化B.海面上升C.科技進步D.植被增加〖答案〗8.D9.B10.A〖解析〗【8題詳析】猛犸象屬于哺乳動物,活躍于新生代,D正確,ABC錯。故選D。【9題詳析】俄羅斯、加拿大等地緯度高,熱量條件較差,氣候寒冷多風,B正確。俄羅斯、加拿大等地降水較少,缺少雨林分布,氣候寒冷干燥,ACD錯。故選B。【10題詳析】隨著全球氣候變暖,氣溫升高,俄羅斯、加拿大等偏高緯度地區凍土融化,猛犸象遺骸暴露頻率增大,A正確。海面上升不利于猛犸象遺骸暴露,B錯。根據材料,猛犸象遺骸暴露并非受科技進步導致,C錯。植被增加不利于遺骸被發現,D錯。故選A。11.某校興趣小組用手電筒進行地理模擬探究實驗。讀圖,該對比實驗模擬了()A.海拔高度與輻射強度關系B.大氣厚度與輻射強度關系C.太陽高度與輻射強度關系D.地表覆蓋與輻射強度關系〖答案〗C〖解析〗光柱與水面的夾角不同,導致單位面積獲得光能的多少出現差異,光柱與水面垂直時,單位面積獲得光能更多,可以反映太陽高度與輻射強度關系,C正確。圖示實驗均無法反映海拔、大氣厚度以及地表覆蓋等對輻射強度的影響,ABD錯誤。故選C。12.2021年12月01日05時39分在四川省宜賓市長寧縣(28.34°N,104.97°E)發生4.2級地震,震源深度9千米。本次地震發生在()A.地殼B.軟流層C.地幔D.地核〖答案〗A〖解析〗本次地震位于四川,震源深度9千米,陸地地殼的平均厚度為33km,所以本次地震發生在地殼,A正確。軟流層位于上地幔上部,地幔位于地殼以下,地核位于地幔以下,BCD錯。故選A。13.下圖為大洋表層海水溫度、鹽度、密度隨緯度變化示意圖。曲線①、②、③分別代表海水的()A.溫度、鹽度、密度B.鹽度、溫度、密度C.鹽度、密度、溫度D.密度、鹽度、溫度〖答案〗D〖解析〗受緯度因素的影響,海水溫度從赤道向兩極遞減,③為海水溫度曲線,AB錯。副熱帶海區降水少,蒸發大,海水鹽度最高,海水鹽度自副熱帶海區向兩側減小,符合②曲線,排除C。海水密度大致由赤道向兩極增加,符合①曲線,D正確,故選D。下圖為土壤發育示意圖。完成下面小題。14.據圖可知,土壤形成和發育過程中最活躍的因素是()A.成土母質B.氣候C.生物D.地形15.影響土壤礦物構成的主要因素是()A.成土母質B.氣候C.生物D.地形〖答案〗14.C15.A〖解析〗【14題詳析】結合所學地理知識可知,生物是土壤形成最基本也是最活躍的因素,C正確。成土母質主要決定了土壤礦物質成分和養分狀況;氣候和地形對土壤的影響也較大,但不是最“活躍”的因素,ABD錯。故選C。【15題詳析】結合前面分析可知,成土母質主要決定了土壤礦物質成分和養分狀況,A正確。氣候、生物、地形等對土壤的形成均有一定的影響,但不是影響土壤礦物構成的主要因素,BCD錯。故選A。二、雙項選擇題(本大題共10小題,每小題3分,共30分。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兩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每小題選兩個且選對得3分,每小題選一個且選對得2分,不選、多選、錯選均不得分。)火山活動深刻影響著地球的氣候變化。1883年,印度尼西亞喀拉喀托火山爆發,產生的巨量火山灰上升到高層大氣中,導致隨后一年全球均溫下降0.6℃。而7億年前的全球火山大爆發,則深刻改變了大氣成分,將地球從漫長寒冷的“雪球時期”中拯救出來。讀大氣受熱過程圖,完成下面小題。16.據圖分析,1883年喀拉喀托火山爆發導致隨后全球降溫的主要原因是()A.①減小B.②減小C.③增大D.⑤減小17.據圖分析,7億年前全球火山爆發導致全球升溫的主要原因是()A.④減小B.⑥減小C.⑧增大D.⑨減小〖答案〗16.BC17.AC〖解析〗本題以大氣受熱過程示意圖為材料設置試題,涉及大氣的熱力作用相關知識點,主要考查學生讀圖能力、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的能力以及綜合思維核心素養。【16題詳析】根據材料“產生的巨量火山灰上升到高層大氣中,導致隨后一年全球均溫下降0.6℃。”,結合圖形,①表示的是大氣層以外的太陽輻射,未被削弱,A錯誤。大氣層中多火山灰,太陽輻射穿過大氣層時被吸收、反射、散射,達到地面的太陽輻射減少,故③和⑤均增大,②減小。B、C正確,D錯誤。故選BC。【17題詳析】結合材料“年前火山爆發之前,地球處于從漫長寒冷的“雪球時期””和圖示可知,山爆發后地表覆蓋火山灰,導致地面反射太陽輻射的能力減弱,吸收能力增強,A正確。地面吸收太陽輻射增多,地溫升高,地面輻射增強,即⑥和⑨都增多,B、D錯誤。近地面大氣因大氣逆輻射強而升溫,C正確。故選AC。下圖為全球水量平衡圖,就多年平均狀況而言,陸地水體、海洋水體總量保持平衡。完成下面小題。18.根據全球水量平衡原理,下列等式成立的是()A.①=③+④B.②>⑤C.②=③+⑥D.④>②+⑤19.圖中顯示了水循環的基本過程,下列屬于水循環的意義的是()A.調節海陸間熱量收支差異B.維持全球水量的動態平衡C.減輕了洪澇災害發生幾率D.降低了全球海水平均鹽度〖答案〗18.AC19.AB〖解析〗【18題詳析】就多年平均狀況而言,陸地水體、海洋水體總量保持平衡。①為總降水量,多年平均而言,與總蒸發量相等,總蒸發包括海水蒸發和陸地蒸發,所以①=③+④,A正確。②屬于陸地降水,⑤為海洋降水,②<⑤,B錯。②為陸地降水,轉化為陸地徑流⑥和陸地蒸發③,所以②=③+⑥,C正確。④為海水蒸發,②為陸地降水,⑤為海洋降水,④<②+⑤,D錯。故選AC。【19題詳析】通過水循環,調節海陸間熱量收支差異,維持全球水量的動態平衡,AB正確。水循環無法減輕洪澇災害的發生幾率,C錯。全球海水平均鹽度保持穩定,水循環過程并不能降低全球海水平均鹽度,D錯。故選AB。海水淡化是利用海水脫鹽生產淡水,可以一定程度上緩解淡水資源短缺問題。海水淡化有多種方法可以選擇,下圖是反滲透膜法海水淡化示意圖。完成下面小題。20.從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和資源的持續利用角度,可以在海水淡化廠附近()A.水產養殖B.曬鹽C.潮汐發電D.發展海洋化工21.下列人類活動主要利用海洋空間資源的是()A.海水淡化B.遠洋捕撈C.修建海上人工島D.建設海底隧道〖答案〗20.BD21.CD〖解析〗【20題詳析】水產養殖可能造成海洋生態環境污染,且水產養殖業不一定要布局在海水淡化廠附近,A錯。可以在海水淡化獲得淡水的過程中發展曬鹽產業,或者發展海洋化工業,提高資源的利用率,促進資源的可持續利用,BD正確。潮汐發電是利用潮汐的周期性運動來進行發電,不一定要布局在海水淡化廠附近,C錯。故選BD。【21題詳析】修建海上人工島利用了海上空間資源,建設海底隧道利用了海底空間資源,CD正確。海水淡化不屬于對海洋空間資源的利用,A錯。遠洋捕撈屬于對海洋生物資源的獲取,B錯。故選CD。下圖為某地貌景觀圖。完成下面小題。22.據圖推測,該地()A.太陽輻射強B.降水豐富C.晝夜溫差大D.植被茂密23.形成該景觀的主要外力作用是()A.風化作用B.風力侵蝕C.風力堆積D.冰川堆積〖答案〗22.AC23.AB〖解析〗【22題詳析】該景觀為“風蝕蘑菇”,屬于風力侵蝕地貌,多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區,其氣候干旱,多晴天,太陽輻射強,晝夜溫差大,降水少,植被稀疏,AC正確,BD錯。故選AC。【23題詳析】結合上題分析,該地貌屬于風力侵蝕地貌,同時,該地晝夜溫差大,物理風化作用明顯,加速了該地貌的形成,AB正確,C錯。與冰川堆積無關,D錯。故選AB。下圖為世界某地自然景觀圖。完成下面小題。24.圖示景觀一般分布在()A.濕潤地區B.半濕潤地區C.半干旱地區D.干旱地區25.圖示地區()A.草木全年生長旺盛,一片蔥綠B.叢生禾草植物為主,葉片內卷C.濕季草原蔥綠,生長旺盛D.干季草類枯黃,植被凋零〖答案〗24.BC25.CD〖解析〗【24題詳析】圖示景觀為稀樹草原,多分布在半濕潤地區和半干旱地區,BC正確。濕潤地區森林植被較茂密,干旱地區多荒漠景觀,AD錯。故選BC。【25題詳析】結合上題分析,該地為稀樹草原,多為熱帶草原氣候,全年高溫,一年分干濕兩季,濕季降水較多,草原蔥綠,生長旺盛,干季降水少而蒸發大,草類枯黃,植被凋零,CD正確。草木夏季生長旺盛,冬季枯黃凋零,A錯。“叢生禾草植物為主,葉片內卷”為溫帶草原的特點,不屬于熱帶草原的特點,B錯。故選CD。三、非選擇題(本大題共2小題,共40分)2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材料:高一期末復習期間,小慧同學對地理必修一所學內容進行歸納梳理,手繪了水循環的示意圖,并結合繪圖把土壤、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進行了適當總結。地理老師大明發現小慧的知識梳理和歸納有待完善和修訂,請你幫助小慧同學一起來完善和修訂。(1)水循環示意圖中,缺失的兩個環節是________和________。根據發生的空間范圍,圖示水循環類型屬于________。(2)關于植被的總結中,對________(填“針葉林”或“落葉闊葉林”)的描述有錯誤,應改為________,________。(3)對乙地土壤深厚原因的敘述有誤,應改為在平坦的地方,地表疏松物質的侵蝕速率________(填“較快”或“較慢”),________能在較穩定的氣候、生物條件下逐漸發育成深厚的土壤。(4)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環境是由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和________共同構成的。按照存在位置和狀態,水可以分為海洋水、陸地水、大氣水和生物水,其中________與人類社會關系最密切。〖答案〗(1)下滲地下徑流海陸間循環大循環(2)落葉闊葉林有明顯季相變化無莖花、板根現象(3)較慢成土母質(4)巖石圈陸地水〖解析〗本題考查水循環、植被特征、土壤形成的影響因素、地球外部圈層結構等相關知識。考查學生獲取與解讀地理信息,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的能力,結合圖示信息以及所學地理知識分析作答即可。【小問1詳析】結合圖示以及所學地理知識可知,水循環示意圖中缺少下滲和地下徑流兩個環節。該水循環聯系了陸地和海洋,屬于海陸間循環。【小問2詳析】落葉闊葉林春季發芽,秋季落葉,夏季蔥綠,有明顯的季節變化,無莖花、板根現象(該現象多出現在熱帶雨林中)。【小問3詳析】結合圖示信息可知,乙地地形相對較為平坦,地表疏松物質被侵蝕的速率較慢,成土母質能在較穩定的氣候、生物條件下逐漸發育成深厚的土壤。【小問4詳析】結合所學知識,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環境是由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和巖石圈共同構成。陸地水是人類生產生活的主要水源,與人類社會關系最密切。27.浙江某中學地理興趣小組利用暑假到福建沿海某地研學,出行前準備的主要物品有:溫度計、鹽度計、單反相機、望遠鏡、夜間反光風向標及隨身日常物品等。結合場景完成下列問題。場景1:某同學用單反相機拍到如下3張海岸地貌景觀,大家對3處景觀的成因及其發展演化展開了探究。(1)3種地貌的共同成因是________,形成圖示地貌的海岸一般是________(填“基巖”、“泥沙”或“生物”)海岸,a、b、c三種地貌景觀的形成在時間上的先后順序為________。場景2:研學期間,同學們發現海邊的晝夜風向存在明顯的轉換。聯系熱力環流知識,大家繪制了海陸間大氣熱力環流示意圖。(2)同學所繪的海陸間大氣熱力環流示意圖(虛線代表等壓面)正確的有________、________。場景3:為了調查近岸和遠海海水鹽度的差異,研學小組成員跟隨漁船從河口碼頭出發駛向大海,每隔一段距離對海水進行取樣,測量海水的鹽度。(3)由近岸到遠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