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05 情景信息類-沖刺高考生物考前增分熱點答題技巧(解析版)_第1頁
專題05 情景信息類-沖刺高考生物考前增分熱點答題技巧(解析版)_第2頁
專題05 情景信息類-沖刺高考生物考前增分熱點答題技巧(解析版)_第3頁
專題05 情景信息類-沖刺高考生物考前增分熱點答題技巧(解析版)_第4頁
專題05 情景信息類-沖刺高考生物考前增分熱點答題技巧(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專題05情景信息類情景信息題重點考查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理解文字、圖表、表格等表達的生物學信息的能力,以及搜集信息、加工處理信息、信息轉換、交流信息的能力。其特點可概括為“新情景、舊知識”。所以這種題型往往是高起點、低落點。其解題思維模板如下:閱讀題干·發現信息整合信息·發掘規律遷移內化·解答問題閱讀題干,聯系生物學基本原理,領會題干給出的新信息,理解題干創設新情景中的新知識。結合提出的問題,提煉出有價值的信息,剔除干擾信息,從中找出規律。充分發揮聯想,將發現的規律和已有舊知識牽線搭橋,遷移到要解決的問題中來。運用比較、歸納、推理,創造性地解決問題。抗癌藥物3-BrPA運輸至細胞內需要單羧酸轉運蛋白(MCT1)的協助。MCT1是MCT1基因表達的產物。下圖表示3-BrPA作用于癌細胞的機理,表格中數據是用相同劑量3-BrPA處理5種細胞所得的實驗結果。據此推斷錯誤的是MCT1基因表達水平死亡率正常細胞00癌細胞1中40%癌細胞2低30%癌細胞3高60%癌細胞400A.正常細胞和癌細胞4死亡率為0的原因是MCT1基因沒有表達B.癌細胞3死亡率最高是因為只有它具有控制合成MCT1的基因C.MCT1可能是載體,3-BrPA主要作用于細胞呼吸的第一階段D.細胞中的MCT1含量越高,越有利于3-BrPA進入細胞思維導表完善如下表格閱讀題干·發現信息(1)抗癌藥物3-BrPA運輸至細胞內需要單羧酸轉運蛋白(MCT1)的協助。(2)MCT1基因表達的產物是單羧酸轉運蛋白(MCT1)。(3)題干圖示表示3-BrPA作用于癌細胞的機理;表格中數據是用相同劑量3-BrPA處理5種細胞所得的實驗結果。整合信息·發掘規律(1)MCT1是一種單羧酸轉運蛋白,圖示中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屬于細胞呼吸的第一階段。(2)在一定條件下,需要載體協助的物質出入細胞的速率與載體的數量成正比。(3)MCT1基因在5種細胞的表達程度不同,表中死亡率與表達程度呈正相關。遷移內化·解答問題(1)正常細胞和癌細胞4中MCT1基因沒有表達,所以抗癌藥物3-BrPA無法被MCT1協助進入細胞,所以二者死亡率為0。(2)癌細胞3死亡率最高是因為它具有的MCT1基因的表達水平高。(3)由圖可推斷MCT1協助3-BrPA進入細胞,可能是載體,3-BrPA主要作用于細胞呼吸的第一階段。(4)表中數據表明細胞中的MCT1基因表達水平越高,癌細胞死亡率越高,更有利于3-BrPA進入細胞。【答案】B【解析】正常細胞和癌細胞4死亡率為0的原因是它們的MCT1基因沒有表達,3-BrPA沒有起到作用,A正確;癌細胞3死亡率最高是因為它具有MCT1基因的高表達水平,抗癌藥物3-BrPA運輸至細胞內,殺死癌細胞,B錯;由圖可推斷MCT1協助3-BrPA進入細胞,可能是載體,3-BrPA主要作用于細胞呼吸的第一階段葡萄糖生成丙酮酸的過程,C正確;表中數據表明細胞中的MCT1基因表達水平越高,癌細胞死亡率越高,更有利于3-BrPA進入細胞,D正確。1.NO是近年來發現的生物體中的一種信號分子。由保衛細胞組成的氣孔是研究植物細胞信號傳導的理想材料。為研究黑暗中生長素對氣孔運動的影響,研究者利用IAA、cPTIO(NO清除劑)處理黑暗條件下的蠶豆葉表皮,測量其氣孔直徑和保衛細胞內NO含量,結果如圖所示。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黑暗條件下氣孔關閉與NO含量高有關B.IAA可通過降低細胞中NO含量,逆轉黑暗引起的氣孔關閉C.cPTIO可減少細胞中NO含量,達到促進氣孔關閉的效應D.推測在光照條件下的保衛細胞中,NO含量可能較低【答案】C【解析】由柱形圖可知,黑暗條件下,氣孔直徑小,保衛細胞內NO含量高;氣孔大,保衛細胞內NO含量低,這說明黑暗條件下氣孔關閉與NO含量高有關,A正確;由柱形圖可知,用IAA處理,氣孔直徑大,保衛細胞內NO低,說明IAA可通過降低細胞中NO含量,逆轉黑暗引起的氣孔關閉,B正確;由柱形圖可知,用cPTIO處理,氣孔直徑大,細胞內NO含量低,說明cPTIO可減少細胞中NO含量,達到促進氣孔開放的效應,C錯誤;在光照條件下,植物進行光合作用,通過氣孔吸收二氧化碳,氣孔開度大,因此NO含量可能較低,D正確。2.DNA復制執照因子(RLF)在真核細胞中參與啟動DNA復制,是一種隨DNA復制的完成便失去活性的蛋白質分子,已知RLF不能通過核孔進入細胞核,其存在能嚴格控制真核細胞DNA在一個細胞周期當中只能復制一次。據此分析,下列說法錯誤的是A.RLF在分裂間期發揮作用B.RLF的失活發生在分裂間期C.RLF是在核糖體上合成的D.DNA重新獲取RLF發生在G1期【答案】D【解析】根據題干信息分析,已知DNA復制執照因子(RLF)在真核細胞中參與啟動DNA復制,而DNA復制發生在分裂間期,所以RLF在分裂間期發揮作用,A正確;RLF是一種隨DNA復制的完成便失去活性的蛋白質分子,說明RLF在分裂間期失去活性,B正確;RLF的化學本質是蛋白質,在核糖體上合成,C正確;根據題干信息不能得知DNA重新獲取RLF發生在G1期,但是一定在S期之前,D錯誤。3.科學家將抗凍蛋白基因導入煙草,篩選出抗凍蛋白基因成功整合到染色體上的煙草(假定抗凍蛋白基因都能正常表達)。某些煙草的體細胞含兩個抗凍蛋白基因,這兩個基因在染色體上的整合情況有圖示的三種類型(黑點表示抗凍蛋白基因的整合位點);讓這些含兩個抗凍蛋白基因的煙草自交,后代抗凍煙草和普通煙草(不含抗凍蛋白基因)的比值分別是A.1∶0,3∶1,15∶1B.3∶1,3∶1,9∶6∶1C.1∶0,1∶1,9∶6∶1D.1∶1,3∶1,15∶1【答案】A【解析】甲圖中在一對同源染色體上都有抗凍蛋白基因,可看做是純合子(用AA表示),自交后代全都含抗凍蛋白基因,即后代抗凍煙草∶普通煙草=1∶0;乙圖可以看做是雜合子(用Aa表示),自交后代有3/4的個體含有抗凍蛋白基因,因此后代抗凍煙草∶普通煙草=3∶1;丙圖在兩對同源染色體上各有一條含有抗凍蛋白基因,相當于雙雜合子(AaBb),并且遵循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因此自交后代不含抗凍蛋白基因(aabb)的個體占1/16,即后代抗凍煙草∶普通煙草=15∶1,故A正確。4.某二倍體植物的花色由位于一對同源染色體上的三對等位基因(A與a、B與b、D與d)控制,研究發現當體細胞中的d基因數多于D基因時,D基因不能表達,且A基因對B基因的表達有抑制作用(如圖甲所示)。某黃色突變體細胞基因型與其可能的染色體組成如圖乙所示(其他染色體與基因均正常,產生的各種配子正常存活)。讓該突變體與基因型為aaBBDD的植株雜交,觀察并統計子代的表現型及其比例,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正常情況下,黃花性狀的可能基因型有6種B.若子代中黃色∶橙紅色=1∶3,則其為突變體①C.若子代中黃色∶橙紅色=1∶1,則其為突變體②D.若子代中黃色∶橙紅色=1∶5,則其為突變體③【答案】B【解析】根據題意和圖示分析可知:正常情況下,黃花性狀的可能基因型有aaBBdd和aaBbdd兩種,A錯誤;突變體①減數分裂可產生D、dd、Dd、d四種配子,比例為1∶1∶1∶1,讓突變體aaBbDdd與基因型為aaBBDD的植株雜交,子代中黃色∶橙紅色=1∶3,B正確;突變體②減數分裂可產生D、Dd、dd、d四種配子,比例為1∶2∶1∶2,與基因型為aaBBDD的植株雜交,子代中黃色∶橙紅色=1∶5,C錯誤;突變體③減數分裂可產生D、dd兩種配子,比例為1∶1,與基因型為aaBBDD的植株雜交,子代中黃色∶橙紅色=1∶1,D錯誤。5.研究發現,神經退行性疾病與神經元中形成的R-loop結構有關。R-loop結構是一種三鏈RNA-DNA雜合片段,由于新產生的mRNA與DNA模板鏈形成了穩定的雜合鏈,導致該片段中DNA模板鏈的互補鏈只能以單鏈狀態存在。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R-loop結構中的堿基與五碳糖通過磷酸二酯鍵連接B.R-loop結構中嘌呤堿基總數一定等于嘧啶堿基總數C.R-loop結構中的DNA單鏈也可轉錄形成正常的mRNAD.R-loop結構的形成會影響基因的表達【答案】D【解析】R-loop結構中的堿基與五碳糖不是通過磷酸二酯鍵連接的,A錯誤;R-loop結構是一種三鏈RNA—DNA雜合片段,其中雙鏈DNA中的嘌呤堿基總數一定等于嘧啶堿基總數,但單鏈RNA中嘌呤堿基總數與嘧啶堿基總數不一定相等,因此R-loop結構中嘌呤堿基總數不一定等于嘧啶堿基總數,B錯誤;R-loop結構中的DNA單鏈為模板鏈的互補鏈,不能轉錄形成mRNA,C錯誤;根據題干信息“R-loop結構是一種三鏈RNA—DNA雜合片段,由于新產生的mRNA與DNA模板鏈形成了穩定的雜合鏈,導致該片段中DNA模板鏈的互補鏈只能以單鏈狀態存在”可知,R-loop結構的形成會影響遺傳信息的轉錄和翻譯,D正確。6.某種蛾易被蝙蝠捕食,若干年之后,此種蛾的一部分會運用復雜的飛行模式,逃避蝙蝠的捕食,變化后的蛾與祖先蛾不能自然交配。對該材料的下列分析錯誤的是A.蛾進化過程中種群基因的頻率會發生改變B.蛾與蝙蝠在進化過程中相互影響C.變化后的蛾與祖先蛾是兩個物種D.蛾復雜飛行模式的形成是定向變異的結果【答案】D【解析】蛾進化過程中種群基因的頻率會發生改變,A項正確;蛾與蝙蝠在進化過程中相互影響,共同進化,B項正確;變化后的蛾與祖先蛾不能自然交配,屬于兩個物種,C項正確;生物的變異是不定向的,D項錯誤。7.脊椎動物對糖和氨基酸的反應分別需要獨特的味覺受體分子,味覺受體R2可“發現”甜味,而結構與其相近的味覺受體R1則可“發現”氨基酸味道。在進化過程中,蜂鳥的祖先失去了編碼R2的基因,只有編碼R1的基因,但蜂鳥還會被糖液所吸引。下列有關蜂鳥味覺的說法不合理的是A.糖液誘導編碼R1的基因突變為編碼R2的基因B.味覺受體R1可能出現了感知甜味的結構變化C.味覺受體分子位于反射弧的感受器部分D.特殊味覺的形成是長期自然選擇的結果【答案】A【解析】基因突變本身就存在,只是花蜜(自然條件)對其進行了定向選擇,A項錯誤;味覺受體R1與感覺甜味的受體R2結構相近,蜂鳥的祖先失去了編碼R2的基因,只有編碼R1的基因,但蜂鳥還會被糖液所吸引,這說明味覺受體R1可能出現了感知甜味的結構變化,B項正確;味覺受體分子可“發現”甜味和氨基酸味道,發現后可將其進行傳遞,說明味覺受體分子位于反射弧的感受器部分,C項正確;在自然界中,特殊味覺的形成是長期自然選擇的結果,D項正確。8.為控制野兔種群數量,澳洲引入一種主要由蚊子傳播的兔病毒。引入初期強毒性病毒比例最高,兔被強毒性病毒感染后很快死亡,致使兔種群數量大幅下降,兔被中毒性病毒感染后可存活一段時間。幾年后中毒性病毒比例最高,兔種群數量維持在低水平。由此無法推斷出A.病毒感染對兔種群的抗性具有選擇作用B.毒性過強不利于維持病毒與兔的寄生關系C.中毒性病毒比例升高是因為兔抗病毒能力下降所致D.蚊子在兔和病毒之間的協同(共同)進化過程中發揮了作用【答案】C【解析】A項,病毒感染對兔種群的抗性進行選擇,抗性較強的個體保留下來,抗性弱的個體被淘汰;B項,若病毒毒性過強,兔被感染后會死亡,種群數量急劇減少,則病毒也失去了宿主,不利于維持病毒與兔的寄生關系;C項,兔病毒對兔具有選擇作用,抗病毒能力強的兔數量增多,低毒性病毒被兔體內的免疫物質殺死,中毒性病毒比例升高,因此中毒性病毒比例升高是兔抗性增強的結果;D項,兔病毒主要由蚊子傳播,故蚊子在兔和病毒的共同進化中發揮了作用。9.臨床上發現,原本生育能力正常的青年男子因外傷導致輸精管和附睪斷裂,少量精子進入血液,外傷治愈后,發現精液中精子數量正常,但均不能存活,其原因最可能與下列哪種免疫現象的機理相同A.少數人注射青霉素后產生強烈免疫反應B.接受移植器官治療的患者需服用免疫抑制劑C.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體內具有針對自身成分的抗體D.注射天花疫苗引起免疫反應產生相應抗體和記憶細胞【答案】C【解析】少數人注射青霉素后產生強烈免疫反應屬于過敏反應,A錯誤;受移植器官治療的患者需服用免疫抑制劑是因有免疫排斥反應,B錯誤;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體內具有針對自身成分的抗體屬于自身免疫病,C正確;注射天花疫苗引起免疫反應產生相應抗體和記憶細胞屬于體液免疫,D錯誤。10.T淋巴細胞白血病患者的T淋巴細胞的生理功能低下甚至喪失。放射線可引起DNA損傷,若DNA損傷不能得到有效修復,還會引發細胞凋亡。研究小組對患者的T淋巴細胞用不同放射劑量處理相同時間后的檢測結果如圖所示。以下相關敘述,錯誤的是A.T淋巴細胞白血病患者的免疫系統功能減退B.啟動凋亡程序的細胞既可以轉錄也可以翻譯C.低于1.0Gy放射劑量引起的DNA損傷可以修復D.據圖可知,隨著實驗時間的延長,凋亡細胞百分率越來越大【答案】D【解析】T淋巴細胞參與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故T淋巴細胞白血病患者的免疫系統功能減退,A正確;啟動凋亡程序的細胞既可以轉錄也可以翻譯,B正確;低劑量射線下,細胞凋亡無明顯變化,說明細胞周期產生暫時的阻滯,有利于DNA損傷的修復,C正確;據圖可知,當劑量大于1.0Gy時,隨著放射劑量的增加,凋亡細胞百分率越來越大,D錯誤。11.CPP32是細胞質基質中的一種蛋白質,在某些因素的刺激下,CPP32會被剪切成2個小片段,進而引起一系列的反應,最終導致細胞凋亡,故常用CPP32被剪切與否作為判斷細胞凋亡的指標。細胞色素C是線粒體中的一種與有氧呼吸有關的蛋白質。華裔科學家王曉東利用細胞結構完全被破壞后的HeLa細胞勻漿為實驗對象,研究了細胞色素C和dATP(三磷酸脫氧腺苷)與細胞凋亡的關系,結果如圖和表所示:組別123456HeLa細胞勻漿++++++細胞色素C的抗體++++①++②+++CPP32剪切情況++(注:①②為相關藥品,“+”表示添加該藥品或者表示已被剪切)(1)dATP完全水解能得到三分子磷酸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據圖,可判斷____________________的存在能促進細胞凋亡,且當其他條件適宜時,在一定濃度范圍內,隨著______________的含量增加,促進細胞凋亡的效果增加。(2)已知細胞色素C的功能是參與[H]和氧氣的結合,可判斷細胞色素C分布于______________。表中加入細胞色素C的抗體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已知圖2對應的實驗中還使用了如下兩種藥品:A.dATP;B.足量的細胞色素C,則可判斷藥物①是________,②是________。(3)用顯微注射技術向完整細胞的細胞質基質中注入足量的dATP后,發現CPP32并未被剪切,細胞亦未凋亡。據題中信息分析,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一分子脫氧核糖、一分子腺嘌呤dATP和細胞色素C細胞色素C(2)線粒體內膜除去勻漿中原有細胞色素CBA(3)完整細胞中的細胞色素C在線粒體中,被線粒體膜隔開,無法和dATP共同作用于CPP32【解析】(1)ATP為三磷酸脫氧腺苷,仿照ATP(三磷酸腺苷)分子的構成可推知,每分子dATP完全水解能得到三分子磷酸、一分子脫氧核糖、一分子腺嘌呤;由圖可知隨細胞色素C濃度的升高促進細胞凋亡的效果升高,在同一細胞色素C濃度下存在dATP(三磷酸脫氧腺苷)較不存在dATP促進細胞凋亡的效果明顯升高,據此可判斷dATP和細胞色素C的存在均能促進細胞凋亡,且當其他條件適宜時,在一定濃度范圍內,隨著細胞色素C的含量增加,促細胞凋亡的效果增加。(2)有氧呼吸第三階段發生在線粒體內膜上,此過程中會發生[H]和氧氣結合生成水,同時釋放大量能量,若細胞色素C的功能是參與[H]和氧氣的結合,可判斷細胞色素C分布于線粒體內膜;抗體具有特異性,表中加入細胞色素C的抗體可除去勻漿中原有的細胞色素C;題表中的①和②為dATP和足量的細胞色素C,dATP和細胞色素C均會促進細胞凋亡(CPP32被剪切),由題表中的2組和4組對照,說明題表中的①是足量的細胞色素C,②是dATP。(3)用顯微注射技術向完整細胞的細胞質基質中注入足量的dATP后,發現CPP32并未被剪切,細胞亦未凋亡。據題中信息分析,最可能的原因是完整細胞中的細胞色素C在線粒體中,被線粒體膜隔開,無法和dATP共同作用于CPP32。12.綜合大熊貓化石及現存種類生活習性和生活環境等多方面的研究,傳統的觀點認為大熊貓的瀕危是進化歷程的必然。最新群體遺傳學的研究表明,現存大熊貓并未走到進化歷史的盡頭,仍然具有進化潛力。研究發現該物種現存種群仍保持較高的遺傳多樣性和長期續存的進化潛力,大熊貓在末次冰期消融后還經歷了強烈的種群擴張,而現存種群的衰退僅始于幾千年前。依據現代生物進化理論的主要觀點和內容及上述資料回答:(1)一個大熊貓種群中具有生殖能力的個體所含的全部基因,是這個種群的______,大熊貓種群進化,實質是種群的__________發生了改變。(2)現代生物進化理論認為,種群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_______和_______產生進化的原材料,___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