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課時作業(必修上冊)基礎過關訓練 10_第1頁
高中語文課時作業(必修上冊)基礎過關訓練 10_第2頁
高中語文課時作業(必修上冊)基礎過關訓練 10_第3頁
高中語文課時作業(必修上冊)基礎過關訓練 10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基礎過關訓練10*“探界者”鐘揚[基礎演練]1.下列各組詞語中,加點字的注音全都正確的一組是()A.調侃(kǎn)奇葩(bā)原核(hé)擬南芥(jiè)B.收斂(liǎn)撰寫(zhuàn)奠定(jiàn)腦溢血(yì)C.悲愴(càng)戛然(jiá)擔當(dāng)毛坯房(pēi)D.跌宕(dàng)婉拒(wǎn)屋脊(jǐ)超負荷(hè)2.下列各句中,沒有錯別字的一句是()A.鐘揚共撰寫、翻譯、審校了10本科普著作,其中不乏《大流感》這樣的暢銷書。《大流感》這本書,內容包羅萬相,語言風格多變。B.大家都建議鐘揚待在帳蓬里,他卻說:“我最清楚植物的情況,我不去的話,你們更難找。你們能爬,我也能爬。”C.他希望能讓更多的中小學生通過科學課程提高科學思維水平,讓更多的學生致力于青藏高原的種子事業。D.很少有人知道,這細膩而又富有文彩的文字,竟出自這位看起來五大三粗的理工男之手。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3~5題。自從6億年前多細胞生物在地球上誕生以來,地球生命歷經了五次演化:第一次物種大滅絕發生在距今億年前,大約有85%的物種滅絕;第二次物種大滅絕是億年前,海洋生物遭到重創;第三次物種大滅絕是億年前,90%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陸地脊椎動物滅絕;第四次物種大滅絕是億年前,80%的爬行動物滅絕了;而發生在6500萬年前的第五次物種大滅絕,使得存在于地球達億年之久的恐龍滅絕了。()。在地球生命中,在所有滅絕的物種里,恐龍是最重要也最難以置信的。40多億年間發生的無數事件造就了今天地球上的蕓蕓眾生。與地質歷史上遠古生物的相比,人類只是滄海一粟。地球在承載著生命與人類文明的同時,在過度開發、水質污染、植被破壞的影響下,地球已經。數量龐大的人口日日夜夜、分分秒秒在向地球索取自然資源,承擔著巨大的生態壓力。然而,地球資源畢竟是有限的,按照現在的開采速度和強度,地球會不會有“彈盡糧絕”的一天?3.下列在文中括號內補寫的語句,最恰當的一項是()A.這五次物種大滅絕主要是由地質災難和氣候變化造成的B.恐龍等物種被滅絕主要是由地質災難和氣候變化造成的C.地質災難和氣候變化是造成地球上物種滅絕的主要原因D.造成地球上主要物種滅絕的原因是地質災難和氣候變化4.依次填入文中橫線上的詞語,全都恰當的一項是()A.演化偶爾復雜性疲憊不堪B.演變偶爾多樣性不堪重負C.演變偶然復雜性疲憊不堪D.演化偶然多樣性不堪重負5.文中畫橫線的句子有語病,下列修改最恰當的一項是()A.人們日日夜夜、分分秒秒在向地球索取數量龐大的自然資源,巨大的生態壓力讓人難以承受。B.數量龐大的人口在分分秒秒、日日夜夜地向地球索取自然資源,地球承擔著巨大的生態壓力。C.數量龐大的人口日日夜夜、分分秒秒在向地球索取自然資源,使得地球承擔著巨大的生態壓力。D.人們在分分秒秒、日日夜夜地向地球索取數量龐大的自然資源,還要承受著巨大的生態壓力。6.填入下列橫線上的語句,排列最恰當的一項是()“到那時,不知會完成多少人的夢想。”對于生命的意義,鐘揚這樣說。①因為我的學生會將科學探索之路延續下去,②也許會在幾百年后的某一天生根發芽,③任何生命都有結束的一天,④而我們采集的種子,⑤但我毫不畏懼,A.③⑤④②①B.③⑤①④②C.④②③⑤①D.①③⑤④②[能力提升]一、課內細讀閱讀“種子達人”與“生命延續”這兩部分,完成7~9題。7.下列對課文相關內容的梳理,不正確的一項是()A.鐘揚辭去武漢植物所的工作來到復旦大學,一直到最后,住房條件都沒有太大改善,這和光鮮亮麗的上海形成了強烈對比,也和他后來擔任的復旦大學的職位產生了巨大反差。B.經過數年的尋找,鐘揚自己在“無人區”——海拔6000多米的珠峰北坡最終尋獲“植物界小白鼠”——擬南芥,也攀登到了中國植物學家采樣的最高點。C.探尋生命的邊界時,鐘揚甘愿成為一個先鋒者,——一個犧牲個體的優勢,以換取整個群體乃至物種新的生存空間和發展機遇的先鋒者。D.鐘揚無論在上海還是西藏,都為國家的科普教育、科學研究、人才培養和學科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8.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種子達人”這一部分中的“種子”一語雙關,既是指他收集的種子和培養的學生,又是指鐘揚自己。B.“生命延續”這部分,西藏大學的老師展示了鐘揚2017年6月24日一天的密密麻麻的具體行程安排,這樣的描寫充分體現了鐘揚“有一種想把時間搶回來的勁頭”。C.文中多次引用了鐘揚說過的話,直接表現了鐘揚的內心世界,更好地塑造了鐘揚的形象,使文章更加真實、準確、可信。D.鐘揚曾說:“一個基因能夠拯救一個國家,一粒種子能夠造福萬千蒼生。”正是這種胸懷天下的使命感,讓他在科研的道路上奔跑前行,直至生命盡頭。9.閱讀完“種子達人”與“生命延續”這兩部分,你認為鐘揚身上體現了哪些優秀品質?答:二、課外拓展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題。材料一為了規避種子遺傳之間的雜交問題,鐘揚每走50公里,才能采一個樣;一個地方的兩棵取樣植物,至少相隔20米;一個物種,需要5000個優質的種子。夜以繼日,殫精竭慮,一個夏天,他和學生們能采500個樣。如今,這些種子被精心保存在零下20攝氏度、濕度15%的冷庫中,仿佛坐上了一艘駛向未來的時空飛船,將在80年到120年后,為那時的人們綻放生機。16年來,鐘揚和學生們走過了青藏高原的山山水水,艱苦跋涉50多萬公里,累計收集了上千種植物的4000多萬顆種子,近西藏植物的1/5。這些年,除了為國家收集植物種子,鐘揚傾注了巨大心血培育最心愛的“種子”——學生。初始援藏,鐘揚想為青藏高原盤點植物“家底”。漫長科考道路上,他慢慢意識到,這片神奇土地需要的不僅僅是一位生物學家,更需要一位教育工作者,“將科學研究的種子播撒在藏族學生心中,也許會對未來產生更為深遠的影響”。16年艱苦磨礪,鐘揚幫助西藏大學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第一”:申請到西藏第一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第一個理學博士點,為藏族培養了第一位植物學博士,帶領西藏大學生態學科入選國家“雙一流”……不僅填補了西藏高等教育的空白,更將西藏大學生物多樣性研究成功推向世界。2017年9月25日凌晨5時許,內蒙古鄂爾多斯市,在為民族地區干部授課途中,鐘揚遭遇車禍,生命定格在了53歲。鐘揚的骨灰被他的學生莊嚴地撒入奔騰不息的雅魯藏布江,奔騰不息的浪花會將他的骨灰送到青藏高原的每個角落,成為祖國山河的一部分,而他,永遠也不會與這片深愛的土地分離。(有刪改)材料二在上海自然博物館,近500塊中英文展板上的文字都經他反復斟酌。上海自然博物館圖文項目負責人鮑其泂說,當初找到鐘揚,沒敢奢望他會接下這個要求高但回報少、時間緊卻周期長的“燙手山芋”。沒想到他二話不說就攬下了。每條不到200字的文稿,涉及天文、地質、生物、人文等學科,文字要求兼顧準確性、前沿性和可讀性,通常一天只能討論十幾塊圖文。鐘揚常和他們一字一句斟酌,他的50歲生日就是在自然博物館的討論會中度過的。(顏維琦《鐘揚,用一生書寫種子的故事》)材料三紅樹是一種適應海岸生活的植物,以往最北存活在浙江溫州。一次鐘揚提出,現在氣溫變暖了,也許上海也能種活。這是前人不曾有過的設想。上海的海岸線很脆弱,如果有紅樹,對于生態保護將大有裨益。鐘揚在南匯投入了這項嘗試。從小苗長大需要50年,成為紅樹林則要100年甚至更久,種樹者自然看不到這一幕。但鐘揚說,這是我獻給未來上海的禮物。(董少校《復旦鐘揚:不忘初心追夢人》)材料四世界范圍的種質資源賽在發達國家一直不見硝煙地進行著,耗資8000萬英鎊的英國邱園“千年種子庫合作計劃”就旨在以技術輸出的方式納入各國的種質資源,并計劃在2020年收集到全世界25%的植物物種。(王丹陽《青藏高原上的“種子方舟”》)10.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A.鐘揚帶領學生收集了上千種植物的4000多萬顆種子,為中國植物種子庫豐富了種質資源。B.在西藏大學,鐘揚開創了全新的生態學科,培育了科研人才,將生物多樣性研究推向世界。C.鐘揚積極參與上海自然博物館的建設,斟酌、討論中英文展板上的圖文,耗費了大量心力。D.鐘揚為保護上海脆弱海岸線而創造性地嘗試種植的紅樹,是他希望獻給未來上海的禮物。11.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一項是()A.鐘揚收集種子,為祖國守護植物基因寶庫,為人類建造種子的“諾亞方舟”,其意義不在當下,而在未來。B.過去中國缺乏種子資源保護意識,在植物學研究中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