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新疆古代農業的歷史演變
新疆以天澤為界,分為新疆南部和新疆北部。北疆地區北有阿爾泰山,南有天山,中間除了準噶爾盆地中部的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外,多為廣袤的草原。伊犁谷地氣候濕潤,宜于農耕。盆地北部的額爾齊斯河沖積平原土層厚實、肥沃,也具備開墾條件。高山冰雪融水在天山北麓沖積平原的前緣形成地下水自流或溢出帶,這使得該區農業發展具備了良好的灌溉條件。歷史上,北疆長期是游牧民族聚居之地,他們的農業經濟水平比內地落后。所以,北疆的原始農業雖然產生的時間很早,但發展速度卻很緩慢,發展歷程曲折不斷。筆者認為古代北疆農業的發展先后經歷了史前的萌發、漢晉南北朝的初步發展、隋唐元明的曲折發展和清代的飛躍發展四個階段。北疆地區的農業開發進程,同中原漢人的影響有密切關系。由于種種政治和經濟原因,內地漢人不斷向北疆遷移,帶來了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直接推動了北疆的農業開發。漢人的影響以及移民活動,都是自東向西逐步展開的,因此,歷史上北疆農業的地理分布,一直呈不平衡狀態,即東部地區的開發早于西部地區,這是歷史上北疆農業分布的一個顯著特點。長期以來,學術界對新疆農業研究多集中在屯墾經濟和南疆農業,對北疆農業的研究則相對薄弱。本文綜合考古材料和文獻記載,以期厘清北疆農業發展脈絡和地理分布。一、農業經濟因素史前時期的北疆在很長時間內氣候暖濕,雨量充沛。1肥沃的山前沖積平原前緣地帶,水量豐富,環境優越,為遠古先人的生產生活提供了良好條件。他們在適應大自然的同時也在積極地改造大自然,逐漸開始了原始牧業和簡單的農業種植活動,從而促進了原始農業的萌發。囿于文獻記載的缺失,我們只能借助考古資料來認識其概貌。從諸多考古資料看,北疆古代原始農業經營不僅使用了石制農業器具,種植麥、粟等農作物,還開始了糧食初步加工,磨成面粉,以利于消化吸收。2其中東部的巴里坤和西部的伊犁河谷地區表現尤為突出。年代距今2800年左右的巴里坤南灣墓地不僅出土有石磨盤、石鋤形器等農具和糧食加工器具,還出土有小麥粒及面粉等農作物和農業加工產物。3除此之外,該地區的石人子、奎蘇、冉家渠等早期遺址也出土過碳化小麥粒和大型磨谷器等,這表明當地農業發展已達到相當程度。4與之遙遙相對的西部伊犁河谷也有歷史久遠的原始農業。考古發現距今約3000年的伊犁尼勒克縣窮科克墓葬中不僅隨葬有大量羊骨,還有石磨棒和石磨盤等農產品加工器具以及大量精美的彩陶。5這些文物充分說明了當地確有定居生活和原始農業的存在。另外,學者張全超和李溯源在對墓中出土的人骨進行測定研究后發現,當地居民的飲食結構中以肉食類為主,植物類食物中以C3類植物為主,而C3類植物很有可能來源于小麥等植物;攝入較少的C4類植物則很可能來源于谷子、小米等植物。總之,考古發現表明,當地古代居民以游牧經濟為主,但同時也存在一定量的農業經濟因素。6此外,新源的黑山頭遺址和鐵木里克墓群也出土有石臼、石磨盤等石制農具。7綜上所述,史前時期北疆的遠古居民在進行牧業的同時也兼營原始粗放的農業。該時期農業經營雖較為原始,但卻是北疆農業之嚆矢,為后來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二、農業發展的新發現漢晉南北朝時期是北疆眾多民族匯聚交流的時期,這一時期北疆各族人民交往頻繁,精于農耕的漢族進入北疆,他們帶來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為當地農業發展注入強勁動力,從而促進了這一地區農業的初步發展。為了有效控制和管理西域,漢朝在西域進行屯墾。其中,北疆屯墾地點主要是位于伊犁河谷的赤谷城。史載“漢復遣長羅侯惠將三校屯赤谷”8。考古資料也表明伊犁在漢代確有農業經營。考古人員在昭蘇縣相當于西漢時期的烏孫墓中發掘出一張鐵犁鏵,形制與西漢中晚期關中地區的鐵鏵形制相同。9這一考古發現從實物上證明了西漢時期伊犁河谷地區屯墾農業的發展。需要指出的是,漢代烏孫已有農耕定居趨勢。10近年來考古人員還在伊犁河上游的尼勒克縣加勒格斯哈音特和鐵木里克溝口等墓地發現了隨葬的鐵器、陶器、石器、骨器、金器等。其中,出土石器中有一套較為完好的石磨盤,下部為長亞腰形,上部為長方形,底為凹面,上下正好合扣,為農作物加工器具。這些墓地的年代在公元前七八世紀至公元前后。11新的考古發現進一步說明了伊犁地區農業的發展與進步。居住今烏魯木齊一帶的東且彌人和在今巴里坤一帶的蒲類國人不僅從事畜牧還頗知農作。《后漢書·西域傳》就記載說:“蒲類國,……廬帳而居,逐水草,頗知田作。東且彌國,……廬帳居,逐水草,頗田作。”考古資料也顯示該時期的巴里坤地區有相當規模農業的存在。在巴里坤縣東黑溝遺址出土有小型磨盤9件,大型磨盤8件,石鋤1件。另發現有灰坑及灶坑遺址,并出土了一些糧食實物。12王建新認為該遺址可能與古代的月氏人和匈奴人有關。13遺址北部不遠處便是東天山北麓的沖積平原,有河流經,灌溉便利,土壤肥沃,至今仍是良田藪藪之地。南北朝時期,柔然、高車、突厥等游牧民族相繼統治北疆。限于史籍記載和考古資料的缺乏,我們無法得知農業發展具體狀況,但就西漢時期當地民族已經具有農牧兼營的生產特點來看,我們大致可以蠡測其農業還是繼續存在的,當然具體規模尚需要依賴考古新發現來進一步研究了。綜上可見,漢晉南北朝時期北疆的農業主要分布在巴里坤、烏魯木齊附近和伊犁河谷地區。三、伊吾屯墾的地理位置及農業生產的性質隋唐元明時期的北疆政局幾多動蕩。在唐貞觀至安史之亂之間,中央政府有效管理北疆,社會穩定,農業也獲得較快發展。中央的屯墾更促進了北疆農業進步,總體來看,該時期北疆的農業發展是一波三折,在曲折中不斷進步。隋朝時,北疆仍是游牧民族突厥的轄地,游牧經濟占據絕對主導地位。在唐太宗貞觀年間,唐朝開始統一西域,并在西域廣開屯墾,發展農業,逐漸從南疆擴展到北疆,主要表現為伊吾屯墾和北庭屯墾。伊吾屯墾位于伊州西北三百里的甘露川,即今天巴里坤東一百里左右的大河古城遺址地區。該城南即是從天山流淌下來的一條河流,可能就是唐代的“甘露川”。據《西州都督府圖經(殘卷)》記載可知,伊吾屯墾始于景龍四年(710年),開元六年(718年)移至甘露川,當時的駐軍有三千人。據筆者實地考察,該處周邊地勢平坦,土地肥沃,灌溉便利,至今仍是巴里坤縣農業發達地區。《唐六典》載,伊吾屯墾為1屯,然唐代的屯墾有大者五十頃和小者二十頃之別。綜合《唐六典》和出土文書的記載來看,《唐六典》所載的1屯均為大者五十頃,由此可知,伊吾屯墾是5000畝。伊吾軍大河古城內出土“有一大型的石磨盤,還有眾多的馬鞍形、橋形磨制石器,大型陶質容器,說明這里曾是一個規模大的屯糧基地”。14該古城內還曾發現過碳化的小麥粒。15伊吾屯墾所種的糧食主要是麥和豆,麥子供軍士食用,豆則飼養馬匹。《伊吾軍屯田殘籍》載:“五畝種豆……三畝種豆……二十畝種麥。”《新唐書·吐蕃傳》載:“輪臺、伊吾屯田,禾菽彌望。”據《伊吾軍納糧牒》所記“一百九十七碩納伊州倉訖”,王炳華先生認為伊吾軍屯田不僅要繳納當地的倉庫以供軍需,還要交納一部分至“州倉”供地方行政需要。16這反映出伊吾屯墾卓有成效。北庭(今吉木薩爾附近)是唐朝在北疆的軍事和行政中心,為了維持眾多駐軍和行政人員的飲食,該地的屯墾更是規模宏大。史載北庭屯墾是20屯,也就是10萬畝良田,與南疆安西大都護府同為唐朝在西域最大的屯墾地點。屬于北庭管轄的還有位于北庭駐地的瀚海軍墾區和清海軍墾區以及輪臺墾區。瀚海軍墾區位于吉木薩爾縣附近,這是北庭的最主要墾區。從出土文書中可見該地有瀚海軍所屬的沙缽屯、西界屯和咄王屯等小墾區。木壘縣城東北的新戶漢唐遺址,曾出土一件舌形鐵鏵犁,木壘與奇臺交界的英格堡唐城遺址亦曾發現鐵鏵一件,17此外,阜康市文管會還征集到一件銅鏵犁,出土于阜康市的六運古城(即唐俱六城守捉遺址)。18眾多考古資料表明北庭的農業生產具有相當大的規模。清海軍墾區位于瑪納斯河沖積平原西部,氣候溫和,水源充沛,土地肥沃,是農墾的理想之區。《新唐書·地理志四》記載,天寶年間唐朝又改原來的鎮海鎮為清海軍。寶應元年(762年)唐王朝又進一步將清海軍改為西海縣,為庭州下轄諸縣之一。按照唐朝在西域的軍事部署要求,“大軍萬人,小軍千人”,該地應該是在1000人左右,再參考唐朝軍墾“鎮戍地可耕者,人給十畝以供糧”的規定,清海軍墾區當在一萬畝左右。該地屯墾在貞元六年(790年)吐蕃攻占西域后罷撤。輪臺墾區位于烏魯木齊南郊的烏拉泊古城遺址,這里是東連庭州、西接弓月和碎葉、南通西州和焉耆的交通要道,唐朝在此駐有重兵。該區地勢平坦,水利充沛,灌溉便捷,是農墾理想之地。農墾遺留的引水渠道,到建國初期時仍清晰可辨。19長安二年(702年)北庭都護府設立后,輪臺屯墾規模得到擴大。大歷六年(771年)輪臺改為靜塞軍,20但該地仍戍守屯墾,直到貞元六年(790年)為吐蕃所攻陷。唐朝在北疆的駐軍不僅在各都護府進行著大規模的屯墾,在都護府之下的守捉、烽鋪等各級軍事單位也按照軍令,就地墾田,種植莊稼。唐《軍防令》規定:“防人在防,守固之外,唯得修理軍器、城隍、公廨、屋宇。各量防人多少,于當處側近給空閑地,逐水陸地所宜,斟酌營種,并雜蔬菜,以充糧貯及充防人等食。”21從出土文書來看,作為軍事戍守最基層的烽鋪戍卒也要在艱苦的戰備執勤之時進行墾殖。烽燧附近零星土地交由戍兵耕種,稱為“營田”,每一戍兵耕種營田有多達十畝者,22眾多烽燧戍兵耕墾地畝的數量也不在少數。據吐魯番出土文書《唐開元某年伊吾軍典王元琮牒為申報當軍諸烽鋪斫田畝數事》載,伊吾軍所屬速獨、高頭、阿查勒、泥熟、故亭、青山、檉林、花泉諸烽均從事屯墾,多者八畝,少者一畝,種植粟、豆等作物。《唐北庭諸烽斫田畝數文書》也記載“耶樂守捉界……白粟三畝共刈得……檉林烽伍畝……白粟貳”。23烽鋪屯墾雖然每烽墾地面積不多,收獲亦少,然其大量存在,亦使唐朝西域屯墾內容更加豐富多樣。24據李錦繡先生研究,天寶年間北庭屯田每年收入29.38萬石,占所需軍糧的73.69%,而南疆屯墾所得的糧食僅占到軍糧的62.43%,這充分說明北疆農業取得了巨大進步。25唐代是北疆農業發展史上第一個大發展時期,天山北麓農田廣開,水渠縱橫,嘉禾成長,一片“禾菽彌望”的喜人景象。經過有唐一代的經營,北疆地區的農業分布基本是沿著天山北麓一線,其中巴里坤南岸地區和吉木薩爾則是重點地區,初步改變了自史前以來伊犁河谷的地區優勢。自唐中葉以降,北疆先后為回鶻、契丹和蒙古等游牧民族統治,游牧經濟自然獲得蓬勃發展。即便如此,在一些漢人居住地區,農業仍在頑強進行。宋遼元時期的北疆農業繼承了唐前期的發展趨勢,獲得較好發展,農業重心逐漸西移至伊犁河谷和天山北麓的西段,從而回歸到隋唐以前的農業分布格局。西遼時的北疆有為數不少的漢人定居,他們推動了北疆農業的進步。畏兀兒人哈剌亦哈赤北魯在隨成吉思汗西征時,“至別失八里東獨山,是城空無人,帝問:‘此何城也?’對曰:‘獨山城。往歲大饑,民皆流移之它所。然此地當北來要沖,宜耕種以為備。臣昔在唆里迷國時,有戶六十,愿移居此。’……后六年,太祖西征還,見田野墾辟,民物繁庶,大悅。”26此處的獨山城可能在今天的吉木薩爾東部一帶。耶律楚材在隨軍西征時也記載下當時北疆地區的經濟狀況,其中“不剌(今博樂)之南有陰山……其山之頂有圓池……既過圓池,南下皆林檎(蘋果)木,樹蔭蓊翳,不露日色……既出陰山,有阿里馬城。西人目林檎曰阿里馬。附郭皆林檎園,由此名焉。附屬城邑八九。多葡萄、梨、果,播種五谷,一如中原。”27其“農者亦決渠灌田”28。阿里馬城即阿力麻里,在今天的霍城縣西北。以蘋果城命名,可見當地的水果園藝生產多么繁盛,“播種五谷”和“決渠灌田”表明農業生產技術較為進步且已有相當規模。回鶻昌八剌城(也稱昌八里,在今昌吉境內)的西瓜“其重及秤,甘瓜如枕許,其香味蓋中國未有也。園蔬同中區”。輪臺(今烏魯木齊附近)其地“水眾能滋稼穡干,下有泉源,可以灌溉田禾,每歲秋成”29。可見當地農業生產已與內地相差無幾。此后,元朝劉郁在《西使記》中記載準噶爾盆地北部的“乞則里八寺(今烏倫古湖),多魚,可食。有碾硙,亦以水激之。行漸西,有城曰業蠻(今額敏)。又西南行,過孛羅城(今博樂),所種皆麥谷”。再往前則有阿力麻里城,“市井皆流水交貫,有諸果,唯瓜、蒲萄、石榴最佳。回鶻與漢民雜居,其俗漸染,頗似中國。又南有赤木兒城(今新疆磨合古城),居民多并、汾人。”30此處具體地記載了當地居民多為回鶻和來自山西的漢人,種植有麥、谷等農作物以及瓜果,當時的作物品種已相當豐富。水網密織的引水工程及利用自然水力的水碾等先進生產工具的出現,表明該時期的農業生產又有了新的發展和進步。回鶻原為漠北游牧民族,自遷入西域后,一部分人棄牧從耕,過上定居生活。自此以后,回鶻人便是唐中葉以后北疆農業生產者的重要組成部分。元朝初年,西北藩王發動大規模叛亂。為保障平叛大軍的糧草供應,元朝在西域實行屯墾,屯墾農業再次復蘇。至元十八年(1281年)七月,忽必烈命“劉恩所將屯肅州漢兵千人,入別失八里(今吉木薩爾附近)”31。次年懷遠大將軍李進亦受命“屯田西域別石八里”32。為保障屯墾的順利進行,同年元朝“設立冶場于別失八里,鼓鑄農器”33,以供墾田之需。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海都叛軍攻占別失八里及火州、哈密力等地,元在新疆的屯田一度中斷。之后,元軍旋即收復以上地區,屯田得以繼續進行。翌年十月元朝派遣侍衛新附兵千人,同年十一月另遣“蒙古千戶曲出等,總新附軍四百人,屯田別失八里”34。當地屯田的規模不斷擴大。大德二年(1298年),在幾經反復爭奪后,都哇等反叛勢力再次攻占別失八里及其附近地區,元朝在此地的屯墾遭到徹底失敗。除了別失八里一地的軍屯外,元朝還在亦里黑(今伊寧市)地區有過小規模的屯田。《元史·世祖紀》記載,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十月“徙戍甘州新附軍千人屯田中興,千人屯田亦里黑”35。趙予征先生考證后認為,該處屯墾不是至元二十三年而是至元六年,為元朝在西域最早的屯墾基地。36除了上述漢軍在西域的屯墾,北疆還有回回人軍事屯墾。滕竭兒(今阜康縣附近)是北疆地區回回屯田的主要地區,屯田人員即被編入探馬赤軍的回回人。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元朝曾下令“給滕竭兒回回屯田三千戶牛、種”37。由于戰火頻仍,滕竭兒的回回屯田最終也難逃失敗的命運。雖然元代北疆的官營農墾時間持續不長,但仍保持了唐以來的發展勢頭。自此以后,在蒙古人統治下的北疆地區的經濟又恢復到游牧狀態,《明史·西域傳》記載,別失八里地區是“其國無城郭宮室,隨水草畜牧”。農業發展進程再次遭到重大挫折。總體觀之,這一時期北疆農業主要分布在伊犁河谷和天山北麓的東、西兩段。四、農業的飛躍發展清代是新疆農業大發展時期。鑒于北疆戰略地位的重要性,清朝尤為重視對北疆的經營,從而促使該區農業獲得飛躍式發展。準噶爾汗國時期,北疆的農業生產主要集中在額爾齊斯河流域、伊犁河谷及今烏魯木齊一帶。額爾齊斯河流域農業早在巴圖爾琿臺吉時期就已經有了初步發展。1640年托博爾斯克將軍派往巴圖爾琿臺吉處的使者寫到:“琿臺吉在蒙古邊境的基布克塞爾天然界區建造了一座石城從事耕耘,并要在這座小城里居住。”次年,另一位俄國人又記載了琿臺吉在此處從事耕耘。1643年到過巴圖爾琿臺吉牙帳的俄國人伊林記載:“霍博克薩里系由三五個小‘鎮’構成。”1654年出使清廷的巴伊科夫在赴京途中,經過琿臺吉游牧地時也說,額爾齊斯河流域的和布克賽爾地修建的小城里住有種田的布哈拉人。38準噶爾汗國建立后,噶爾丹和噶爾丹策零也相繼在額爾齊斯河流域屯墾。39伊犁的農業規模也很大,據定邊右副將軍兆惠的奏表可知,該地有萬人耕種的田畝。40伊犁的農耕者多是被遷移來的南疆維吾爾人。烏魯木齊地區的農田面積也不小,因為當地從事種田的有五百多戶準噶爾人、三百多戶維吾爾人和三十多戶漢人,在賽音塔喇(位于今阜康縣以東60里)的種田人也有五六十家。41雖然該時期北疆的農業仍有經營,但是,無論從經營農業的人口還是農田規模看,都不是太大且是零星分布,尚未形成具有一定規模的農耕區。這種狀況直到清軍收復新疆后才得到根本改變。清代統一新疆后,屯墾事業蓬勃發展,軍屯、民屯、旗屯、回屯、犯屯和商屯等各種形式的屯墾遍布天山北麓。以屯區為主體的農業區自東向西不斷拓展,并日益密集,逐漸形成了巴里坤、木壘、奇臺、吉木薩爾、阜康、昌吉、烏魯木齊、呼圖壁、瑪納斯、庫爾喀喇烏蘇、精河、伊犁、塔爾巴哈臺等眾多屯區的條狀分布帶,其中以伊犁九城為中心的伊犁河谷和以烏魯木齊為中心的吉木薩爾—精河地區是北疆農業區的“雙核”。伊犁為當時新疆的政治中心,該地不僅屯墾形式多樣,而且農耕人口眾多,農業成效也最為顯著。阡陌縱橫,渠道密布,禾菽彌望。在農業發展的基礎上,逐漸形成了以惠遠、惠寧、綏定、寧遠、拱宸、廣仁、瞻德、塔勒奇、熙春九城為中心的城鎮體系,村落毗接,雞犬相聞,呈現出欣欣向榮的繁榮景象,“昔年荒服之區,今悉無殊內地矣。”42晚清今烏魯木齊是新疆的政治經濟中心,亦是清代移民屯墾的重點區域之一,以其為中心的吉木薩爾—精河農區,有軍屯、民屯、犯屯等諸多類型。農業發展,城鎮興起,商業繁盛,真是“到處歌樓到處花,塞垣此地最繁華”43。清代北疆農業的飛躍發展主要體現在人口的增長、田畝的增加、農耕技術的提高、農田水利的進步和農作物品種的改良與增多等方面。首先是人口的增長。在古代,人口的多寡是衡量地區農業進步與否的重要指標之一。在清軍收復新疆之初,由于長期戰亂,北疆人口銳減。為了迅速醫治戰爭創傷、穩定社會和發展生產,清朝開始大規模移民運動,不斷從南疆、內地以及東北調集士兵以及招徠各族民眾進入北疆。44據學者研究,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前后,北疆地區的人口已有27萬左右。道光六年(1826年)前后,北疆僅漢族人口就達到43萬人。45若加上維吾爾、蒙古等民族,北疆的人口將超過50萬。此后新疆農民起義和沙俄的侵略,以及清軍收復新疆等一系列動蕩和戰爭使得新疆人口大幅減少。到了1909年,北疆人口已經減至220519人。46其次是田畝的增加。先以伊犁地區為例,清軍進入伊犁時,當地不過有10萬畝左右耕地。經過各族勞動人民的辛勤開發,耕地面積在咸豐初年曾一度高達723200余畝,增長了七倍多。47再看北疆的農耕面積,乾隆四十二年北疆耕地面積為678885畝,經乾嘉時期的迅猛發展,道光元年(1821年)時北疆的耕地面積已達1285687畝,48較之前者,幾乎翻了一倍!此后,由于受到一系列社會動蕩等因素的影響,到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時,北疆各府廳州縣的耕地面積略有下降,但仍多達967269畝。49即便如此,這仍是唐代北疆農墾面積的九倍多!再次是土壤改良與農耕技術的提高。經過長時間探索,勞動人民對北疆土壤認識大大加深,并逐漸總結出土壤改良的成功經驗。《新疆圖志》卷二十八《實業》記載:“迪化以西,伊犁以東,土質堅實,荒田彌望,無慮千萬頃。墾荒之法,先相土宜:生白蒿者為上地,生龍須草者為中地,生蘆葦者多堿,為下地,然宜稻。既度地利,乃芟而焚之,區畫成方罫形。夏日則犁其土,使草根森露,曝之欲使其干也。秋日則疏其渠,引水浸之,欲其腐也。次歲春融,則草化而地亦腴。初種宜麥,麥能吸地力,化土性,使堅者耎,實者松。再種宜豆,豆能稍減堿質。若不依法次第種之,則地角坼裂,秀而不實矣。如是三年之后,五谷皆宜,每種一石,若可獲二十石。”這種先通過植物辨識土質,通過生物種植技術來改良土壤的方法至今仍有重要借鑒意義。隨著進入北疆的內地人民增多,內地先進的耕作技術也日漸傳播到北疆。在左宗棠收復新疆后,湖南籍軍士中有的留在北疆,他們擅于種植水稻,史載“湘人善藝稻,深耕溉種,畝收十鐘”50。“深耕溉種”即通過深耕排堿,再灌溉種植。蔡家藝先生認為“畝收十鐘”太高,可能是“十斛”之誤。51即便如此,稻谷的產量還是相當可觀的。通過水稻種植技術的改進,原來不能種植水稻的阜康、迪化、昌吉、呼圖壁、綏來、庫爾喀喇烏蘇、精河和伊犁也開始種植水稻了,其中迪化所屬的三個泉、綏來和庫爾喀喇烏蘇三處的稻米最負盛名,庫爾喀喇烏蘇所產的稻米有“西湖稻米”之美譽,52與南疆阿克蘇的稻米不相上下。此外,來自內地的民眾還把家鄉的種菜技術帶到烏魯木齊,并針對當地冬季寒冷的特點創造了地窖溫室育苗法——“掘地為窖,播種其中,以微火烘之,取葦桿密護四周,上覆蘆箔,以御風雪”。等到春暖時節,再移苗田間,使“春初之菜,無不應時入市”53。種菜技術的改進,大大提高了當地蔬菜的產量,更重要的是反季節蔬菜的種植和上市,大大豐富了飲食品種,提高了人民生活質量。第四是農田水利的進步。水利是農業命脈,沒有良好的灌溉,農業生產難以進行。有清一代,北疆的軍民為糧食種植,大力發展農田水利事業。建省前的新疆,水利建設主要集中在伊犁地區。伊犁將軍阿桂率領軍民在惠遠城北修建有塔爾奇溝和烏哈爾里克溝二渠。伊犁將軍松筠在惠遠城東修建有通惠渠,又在其渠東阿齊烏蘇地方開浚大渠引辟里沁山的泉水灌田數萬畝。此外,由伊犁將軍松筠勘探、發起和主持,錫伯營總管圖伯特率領錫伯軍民,用時六年開鑿的察布查爾渠長二百余里,沿泉水溢出帶與洪積扇之間延伸,東至察布查爾山口,得地七萬余畝。道光十八年(1838年)到道光二十四年(1840年)伊犁地區先后開墾出塔什圖畢及三道灣、三棵樹(包括紅柳灣)、阿卜勒斯、阿齊烏蘇等四塊灌溉墾區,墾區內灌溉渠網密布,保證了灌溉之需。此外,林則徐在伊犁期間,還主持修建了哈什河引水灌溉工程,使得阿齊烏蘇荒地得以順利開墾灌溉。經過乾、嘉、道三朝的努力,伊犁的灌區田地面積達30萬畝以上。54新疆建省后,北疆地區的水利建設獲得飛速發展。到宣統末年,據《新疆圖志》記載統計得出,北疆各地共有干渠280條,支渠576條,溉地約達1708223畝。55其中對今烏魯木齊地區的水利建設投入的人力、物力、財力為最大,修浚的河渠數量最多,干渠44條,支渠66條,渠道總長達2245里,灌溉畝數達44557畝。56北疆水利開發中心由伊犁地區轉向今烏魯木齊地區,這與新疆政治中心的轉移有極大的關系。總之,清代北疆農田水利事業的興盛充分說明了清代北疆農業的進步。第五是農作物品種的改良和增多。品種改良是農業進步的重要體現。清代的農作物品種改良主要是水稻和棉花,涉及到北疆的則是水稻。清代以前新疆的水稻是粳稻,粳稻顆粒短而圓,而清代記載的水稻卻是顆粒長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正版授權】 ISO 3966:2025 EN Measurement of fluid flow in closed conduits - Velocity area method using Pitot static tubes
- 英美學前教育體系研究
- 健康心理伴我成長
- 特殊人群健康管理
- 骨盆測量健康教育教案
- 電梯安全使用培訓
- 小學生口腔健康知識
- 建筑施工質量教育培訓
- 栽小蔥教學設計
- 公司培訓方案模板
- 算法用戶標簽管理制度
- 《選礦廠安全生產標準化評分辦法》
- 暗夜旅游地光污染治理-洞察及研究
- 2025安徽蚌埠市國有資本運營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招聘4人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析集合
- (2025)輔警招聘考試試題庫附答案詳解(綜合題)
- 合同協議書范本模板圖片
- 助貸委托融資協議書
- 2025年安全知識競賽題庫及答案(共150題)
- GB 45673-2025危險化學品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通用規范
- 2025年餐飲系統項目市場調查研究報告
- 醫療器械生產過程中的質量控制技術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