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Word文檔下載后可自行編輯1/1(培優篇)20222023學年下學期高中語文人教部編高二年級同步分層作業7包身工()(培優篇)2022-2023學年下學期高中語文人教部編版高二年級同步分層作業7包身工
一.選擇題(共6小題)
1.填入下面橫線上的關聯詞,依次是()
包身工的身體是屬于帶工老板的,她們根本就沒有“做”“不做”的自由。她們每天的工資就是老板的利潤,所以在生病的時候,老板會很可靠地替廠家服務,用拳頭、棍棒或者冷水來強制她們去做工作。
A.因為和即使也
B.所以或者雖然還
C.因為或者雖然也
D.所以或者即使也
2.下列各組句子,修辭方法不同于其他三項的一項是()
A.所以包身工是一種“罐裝了的勞動力”,可以“安全地”保藏,自由地使用,絕沒有因為和空氣而起變化的危險
B.在充滿汗臭、糞臭和濕氣空氣里面,他們很快地就像被攪動了的蜂窩一般騷動起來
C.“蘆柴棒”著急地要將大鍋里的稀飯燒滾,但是倒冒出來的青煙引起了她一陣猛烈地咳嗽
D.工作,工作,衰弱到不能走路還是工作,手腳像蘆柴棒一般的瘦,身體像弓一樣的彎,面色像死人一樣的慘
3.下列句子中,有語病的一句是()
A.包身工的身體是屬于帶工老板的,所以她們根本就沒有“做”或者“不做”的自由。
B.在非常困難的條件下,夏衍盡自己最大努力,搜集素材,完成了《包身工》這篇劃時代的文章。
C.《包身工》具有如此震撼力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所表現出來的毫不畏懼的社會良知和社會責任感。
D.在慘無人道的剝削制度下,“蘆柴棒”這些“小人物”求生存的起碼的合理要求都得不到保障,她們被舊制度壓榨、吞噬的悲慘命運令人深思。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橫線處的成語,最恰當的一組是()
①他的畫作既吸收了民間養分,又受到真正藝術家的賞識,師法造化,,是讀多少理論都學不來的造詣。
②自然與人文,觀景與體驗相得益彰,臨沂園的氣度與容量令人嘆服,從四面八方前來的游客在這里流連忘返。
③社區內部的噴泉、花壇、疊水、亭臺等園林設計,與社區生態氛圍,恒大以全球的視野為城市精英傾心打造豪門專屬生活場。
A.渾然天成水乳交融渾然一體
B.水乳交融渾然一體渾然天成
C.渾然一體渾然天成水乳交融
D.渾然天成渾然一體水乳交融
5.下列各句中,加點的成語使用有誤的一項是()
A.罰工錢就是減少他們的利潤,停生意不僅不能賺錢,還要貼她二粥一飯,于是帶工頭不假思索地就愛上了毆打這辦法。
B.在“保護人權”的口號響徹全球、人道主義旗幟插遍世界的今天,每當我說起包身工的故事,對他們悲慘命運的同情,對他們苦難遭遇的不平,對這種野蠻剝削制度的憤慨之情便油然而生。
C.文章通過鮮明的對比,凸顯人物性格,增強諷刺效果,深刻地揭露了帝國主義和中國封建買辦勢力沆瀣一氣,殘酷壓榨勞動人民血汗的滔天罪行。
D.“將一根稻草講成金條”用了夸張手法,突出地表現了帶工老板們到鄉下用花言巧語哄騙包身工及其家長們的卑劣行徑,把他們披著羊皮的豺狼本質揭示得活靈活現。
6.下列關于《包身工》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夏衍把包身工的生活寫得有點有面,詳略得當。
B.《包身工》一文從“清晨”破題,以“黑暗”收尾,這樣寫的好處是預示著包身工的黑暗命運一定會過去,必然迎來解放的明天。
C.《包身工》一文最后用船戶養墨鴨捕魚作比喻,使“帶工”老板與包身工之間的剝削與被剝削關系變得簡單明了,使讀者更容易理解。
D.《包身工》采用雙線交織的結構形式。主線綜述包身工制度;副線以時間為序,描寫包身工一整天的生產勞動畫面。
二.現代文閱讀(共2小題)
7.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舊家的火葬
夏衍
①半個月前,接到妻從上海寄來的信,說六月一日游擊隊打到杭州近郊,把我們的舊家放火燒了。因為那屋子被敵偽占領了之后,開了一所很大的繭廠,以除屋子全燒之外,還燒毀了敵人已經收買了的幾十萬元的繭子。妻在后附加著說:“我們覺得很痛快,這最少對于你們沈家的那些不肖子弟,給了一個不小的教訓?!痹趯⑿艑⒁芍校蛱焐钜箍吹搅酥醒肷缃鹑A發的一個電報,證實了這一消息﹣﹣我出生的舊家,竟在這樣的情形下火葬了。和妻子一樣,我也只能喊出了一句痛快。
②四十年前我出生在這古舊的大屋子里。那是一所五開間,而又有七進深的莊院。這一百年前造的屋子,說得毫不夸張,至少可住五百人以上,我在這破舊而大得不得體的舊家,度過了十五個年頭。辛亥革命之后,我的哥哥因為窮困,幾次要把這屋子賣掉,但是在那時候竟找不著一個能夠買下這大屋子的買主,哥哥瞞了母親,從城里帶一個人在估看,我只聽見他們來回討價還價,一會兒笑一會兒爭之后,哥哥憤憤地說:“單賣這幾千塊尺半方的大方磚和五百幾十塊青石板,也非三千塊錢不可!”
③我才知道了這些日常在那里翻掘起來捉灰鱉蟲的方磚,也是這樣值錢的東西。
④據母親說,這屋子是我們祖上“全盛時代”在鄉下建造了而不用的“別邸”,那高得可怕的粉墻,將里面住的“書香子弟”和外面矮屋子里的老百姓分開,所以不認識的人,只要一問沈家,那一帶的人立刻就會知道:“啊,墻里。”“墻里”變了太平門外沈家的代名,據說已經是近百年以來的事了。
⑤但是,辛亥革命前后,我們的家衰落到無法生存的田地,這屋子周圍的田地、池塘,都漸漸地給哥哥押賣了,只有這屋子,卻因為母親的反對,而保留著它破舊得像古廟一般的形態,夏天的黃昏會從蛀爛了的樓板里飛出成千成萬的白蟻,沒人住的空房間也會白晝走出狐貍和鼷鼠,但是,墻里和墻外的差分,卻因為“墻里”人的日益窮困,而漸漸地撤廢了,墻外的孩子們也做了我的朋友,我記憶中也還鮮明地保留著一幅冬天自己拿了籃子到鄉間去拾枯柴的圖畫。
⑥母親在那個時代里算得是一個性格奇特的人,四十五歲死了我父親之后,從沒念過一句佛,從沒燒過一次香,出嫁了的姊姊送她一串念珠,她卻丟在抽斗里從來不去理會。從這種性格推衍開去,她是一個富于民主精神的人,她從不討厭鄰近的窮孩子到我家里來,也從不禁止我和這些野孩子們在一起。
⑦但是,具有這種近代性格的人,對于這所古舊的屋子,她卻懷抱著使人不能相信一般的留戀與執著,我中學畢業的那一年她鄭重地對我說:“趁我活著,把這屋子分了吧,我一死,遲早會給你哥哥賣掉的。”
⑧當時是“五四”之后,我根本就對這象征封建的“破廟”有了反感,所以我對于她苦心地保守了幾十年的財產簡直不加任何的考慮,隨口地說:“我不要,讓他賣去!”這句話傷了她的心,背著人哭泣了一整日,我也就從這時候離了“家”。“舊家”的影子在記憶里漸漸地淡忘了,一直到抗戰開始那一年的初夏,接到母親病篤而趕回到這屋子的時候。
⑨隨著時代的變遷,這舊家也有了幾度的滄桑。第一次歐戰之后,因為民族工業的勃興,我哥哥也在這封建的屋子里開過一個現代式的工廠,用新式的“機子”織杭紡。在“城外”這屋子算是第一所“工場”,浙江絲織業凋落了之后,“機子”停止了工作,于是這屋子在五年前又變了“正大繭廠”。那一年,因為哥哥要把母親臥房側面的“果園”改作屯繭的倉庫,要把“果園”的棗樹和橘子樹斫掉,他們之間曾引起過一次很大的沖突,但是結果母親失敗了,我最后一次回家的時候,青蔥的棗樹園已經變了煞風景的“繭灶”了。我雖則不曾親耳聽見丁丁的伐木聲音,但是“櫻桃園”最后一場的主人公們的心境,我是感受得到的。
⑩在斗爭劇烈的時候,我屢次感覺到潛伏在我意識底層的一種要將我拖留在前一個階段的力量,我掙扎,我殘忍地斫伐過我自己的過失,廉價的人道主義,對于殘酷的斗爭的忌避,這都是我回想到那舊家又要使我惱怒于自己的事情。而現在,一把火把象征著我意識底層之潛在力量的東西,完全地火葬了,將隔離了窮人的書香人家的墻,在烈火中燒毀了。
我感到痛快,我感覺到一種擺脫了牽制一般的歡欣。
1939年5月
(1)下列對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最恰當的一項是
A.這篇散文選材典型,“以點帶面,點面結合”,通過一幢老屋的命運,折射了近代以來中國的歷史風云與時代變遷。
B.用大量篇幅回憶了自己的母親,主要是為了表現“我”與母親對“舊家”的態度完全不同。
C.文中寫到的哥哥和母親的沖突,象征著新舊思想的沖突,最終以哥哥為代表的新思想取得了勝利。
D.文章采用記敘、議論和抒情等方式,回憶有關“舊家”的人和事,描述了因“舊家的火葬”而生的情感波瀾。
(2)文中的母親是一個怎樣的人?請加以概括并作簡要分析。
(3)對于舊家的“火葬”,懷有怎樣的情感?請加以說明,并分析其原因。
8.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如果對苦難冷漠,你就不配當記者”
﹣﹣王克勤訪談錄
南方周末:你可能是中國調查記者中年齡最大、最有激情、干勁最足的一個。我看過你的一些言論,你做新聞不僅僅是為了職責,你是把新聞當做信仰。
王克勤:有人問我,一個人掉進水里,你是先救人還是先拍照?我說我的選擇很簡單,先救人。他說,你不是記者嗎?我說對不起,我娘生我時,首先是人,是這個社會的一名公民,之后才是記者。
南方周末:你不是為了報道而報道。
王克勤:對。說到為了報道而報道,我可以舉出很多案例。吉林一家媒體報道農民工從樓上摔下,摔死了,它的標題叫“昨夜上演高空飛人”。江蘇一家媒體報道農運車從一個騎自行車的人頭部軋過去,軋死了,它的標題叫“騎車人中頭彩:慘死”。可見他們對生命的態度何其冷酷。
所以,我經常跟大家討論這個問題,做新聞到底是為了什么?初級目標是傳遞信息,中級目標是報道真相。但新聞還有一個終極目標,那是什么?就是守護個人權利。
作為一個人,我看到別人痛苦我也會跟著痛苦,想要自己不痛苦就要去行動。而如果別人受難時你反而有快感,說明你的人性已經異化了。
南方周末:這就超出報道的技術范疇了,而屬于道的層面。
王克勤:相對于“新聞之術”來說,這可以稱為“新聞之道”。技術層面,任何人經過訓練都可以做到,并且都可以做得很專業。但是要做到遵循“新聞之道”,不是容易的事。我們在采訪的時候,見到老大爺向我們求助。當然出于職業規范你要保持跟他的距離,包括對他陳述的情況要質疑、警惕,但同時要對他保持應有的尊重,這并不矛盾。
南方周末:這既是做人,職業素養也在其中。
王克勤:對。概括起來無非六個字:說人話,做人事。
南方周末:你作揭黑報道差不多20年了,你為什么能堅持下來?
王克勤:我覺得要有基本的判斷:只要我們努力了,社會將有所改變。有這樣一句話,叫做“努力了不一定會改變,但不努力就永遠不會改變”。說實在話,我一直苦苦堅持,主要是因為我的內心太柔軟,我看到別人求助的眼神,會很痛苦。要減少自己的痛苦,我就得行動,在職業范圍內給他們一些幫助,換得內心的寧靜和寬慰。從職業層面講,作為記者更需要有激情,應該容易被那些事情打動。如果你對苦難冷漠,你就不配當記者。記者應以激情之心關注,用冷靜之筆記錄。
就拿我這近20年的職業生涯來講,我當年作了甘肅回收市場黑幕的報道,馬上引來甘肅全省范圍的回收市場的整治。我后期的很多調查,包括艾滋病調查,山西疫苗黑幕調查,就公共輿論的影響力來講,重視程度也是前所未有。山西疫苗報道已經對全中國的公共衛生工起到了警示作用。我掌握的大量信息顯示,他們對疫苗管理的態度已經發生重大變化。但最重要的還是對全民的啟蒙作用,它已經提醒了全中國所有的家長,要冷靜地看待現階段的社會問題,而不是盲從和盲信。
南方周末:你認為輿論監督社會到底有多大的作用?
王克勤:十年前,我對輿論監督能起的作用就有一些思考,現在的思考和當時的思考變化不大。我認為輿論監督有以下三個層面的作用:第一,從微觀上講,輿論監督往往都是捍衛具體的公民權利,對特定的受害者直接起到救助作用。第二,從中觀上講,我們的努力可能影響某地乃至中央的公共政策,不僅使報道中的當事人受益,更重要的是對整個國家的制度建構起到點滴的改變作用。第三,從宏觀上講,我們每天的報道大多是真相的呈現,只要不斷把真相公之于眾,就有累加效應。這個作用是漸進的,常常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但這個作用往往是最大的。
南方周末:但是記者的能量、媒體的能量不能高估。媒體不是救世主,不可能包打天下。
王克勤:是的。不過只要一直堅持那樣去做,那樣盡職盡責,就能夠有所成就。
(選自《南方周末》,有刪改)
(1)下列對訪談的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兩項是
A.王克勤認為不能高估記者和媒體的能量,但記者和媒體只要盡職盡責地堅持,就能夠有所成就,并且能使社會產生突變。
B.出于職業規范,新聞記者要保持和求助者的距離,包括對他陳述的情況要質疑、警惕,但應該對求助者保持應有的尊重。
C.《南方周末》高度評價了王克勤的行為,認為他做新聞不是為了報道而報道,即不是為了職責,而是把新聞當做信仰。
D.一個新聞記者看到有人落水,先拍照而不是先救人,那說明他的人性已經異化,他已經偏離了新聞報道的軌道。
E.王克勤對山西疫苗黑幕的調查,不僅促使公共衛生工對疫苗管理的態度發生重大變化,而且對全民起到了啟蒙作用。
(2)王克勤列舉了《昨夜上演高空飛人》和《騎車人中頭彩:慘死》的報道事例,有什么作用?
(3)這篇訪談涉及的內容比較多,請你就最主要的三個方面加以概括。
(4)王克勤認為:“如果你對苦難冷漠,你就不配當記者?!闭埥Y合本文,聯系現實談談這篇人物訪談的社會價值。
三.語言表述(共2小題)
9.閱讀下面兩則材料,任選一則,給“包身工”下一個定義。
(1)篩選下面文字中的關鍵信息,給“包身工”下一個定義。(不超過40個字)
這樣說著,咬著草根樹皮的女孩子可不必說,就是她們的父母,也會怨恨自己沒有跟去享福的福分了。于是,在預備好了的“包身契”上畫一個十字,包身費大洋二十元,期限三年,三年之內,由帶工的供給住食,介紹工作,賺錢歸帶工者收用,生死疾病一聽天命,先付包洋十元,人銀兩交,“恐后無憑,立此包身契據是實!”
(2)根據以下信息,給“包身工”下一個定義。
舊社會一種變相的販賣奴隸的形式。被販賣的是青少年,由包工頭騙到工廠、礦山做工,沒有人身自由,工錢全歸包工頭所有,受資本家和包工頭的雙重剝削。
10.下面是“新生代農民工未來的打算”調查結果表,請根據要求答題。
未來的打算新生代農民工(%)
合計已婚未婚
男性女性男性女性
堅決不回農村8.15.25.67.612.5
盡量留在城市,實在不行再回農村37.031.732.238.840.3
掙夠錢就回農村22.227.929.421.315.6
一定會回農村11.215.113.711.37.1
不好說21.520.119.121.024.5
請概括出該調查結果表反映的主要信息。(不得出現具體數字)
(培優篇)2022-2023學年下學期高中語文人教部編版高二年級同步分層作業7包身工
參考解析與試題解答
一.選擇題(共6小題)
1.填入下面橫線上的關聯詞,依次是()
包身工的身體是屬于帶工老板的,她們根本就沒有“做”“不做”的自由。她們每天的工資就是老板的利潤,所以在生病的時候,老板會很可靠地替廠家服務,用拳頭、棍棒或者冷水來強制她們去做工作。
A.因為和即使也
B.所以或者雖然還
C.因為或者雖然也
D.所以或者即使也
“包身工的身體是屬于帶工老板的”是后句的原因,后句是結果,故:所以,排除AC;“在生病的時候”是提出假設,故:即使,排除B。
故選:D。
正確使用關聯詞語:
①在復習中,應多查閱《現代漢語詞典》等有關工具書,了解詞語的確切含義。這是正確使用詞語的基礎。平時要注意積累。
②理解、把握和運用詞語,要體會詞語的語境義,有時甚至需要考慮文章的主旨。當然,還應該注意句子的邏輯關系和詞的意義、色彩的諧調搭配。加強積累,擴大知識面。注意按詞義、用法、例句的方式進行積累。
③不死記硬背詞性、詞的結構等詞匯知識,強調理解和體會;加強誦讀,注重積累,結合語境理解記憶詞匯。
2.下列各組句子,修辭方法不同于其他三項的一項是()
A.所以包身工是一種“罐裝了的勞動力”,可以“安全地”保藏,自由地使用,絕沒有因為和空氣而起變化的危險
B.在充滿汗臭、糞臭和濕氣空氣里面,他們很快地就像被攪動了的蜂窩一般騷動起來
C.“蘆柴棒”著急地要將大鍋里的稀飯燒滾,但是倒冒出來的青煙引起了她一陣猛烈地咳嗽
D.工作,工作,衰弱到不能走路還是工作,手腳像蘆柴棒一般的瘦,身體像弓一樣的彎,面色像死人一樣的慘
A、比喻,喻詞,是;喻體,罐裝的勞動力;本體,包身工。
B、比喻,喻詞,像;喻體,攪動的蜂窩;本體,他們。
C、借代,以蘆柴棒代指她。
D、比喻,喻詞,像;喻體,蘆柴棒;本體,手腳。
故選:C。
比喻就是「打比方」,也叫譬喻,是根據事物之間的相似點(思想的對象同另外的事物有了類似點),把某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用另外的事物來比擬這思想的對象,即用某一個事物或情境來比另一個事物或情境),把抽象的事物變得具體,把深奧的道理變得淺顯。
比喻的條件
1.本體和喻體必須是性質不同的兩類事物。
2.本體和喻體之間必須有相似點。
比喻的形式
比喻按三個部分的異同和隱現來看,其基本類型有三種:
明喻、隱喻(暗喻)、借喻
明喻
本體、喻詞和喻體同時出現。常用的喻詞有:像、好像、好似、如、有如、如同、仿佛等。
例子:
他(本體)動也不動,彷如(喻詞)石像(喻體)。
隱喻(暗喻)
本體、喻體同時出現,但用「是」、「成」、「成為」、「變為」等系詞代替「像」一類的喻詞。
例子:
母親?。∧悖ū倔w)是荷葉(喻體),我(本體)是紅蓮(喻體)。
借喻
本體和喻詞都不出現,直接用喻體代替本體。
例子:
天上張著灰色的幔(喻體).(「灰色的?!故怯黧w。本體是「黑云」,但不寫出來。)
3.下列句子中,有語病的一句是()
A.包身工的身體是屬于帶工老板的,所以她們根本就沒有“做”或者“不做”的自由。
B.在非常困難的條件下,夏衍盡自己最大努力,搜集素材,完成了《包身工》這篇劃時代的文章。
C.《包身工》具有如此震撼力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所表現出來的毫不畏懼的社會良知和社會責任感。
D.在慘無人道的剝削制度下,“蘆柴棒”這些“小人物”求生存的起碼的合理要求都得不到保障,她們被舊制度壓榨、吞噬的悲慘命運令人深思。
A.沒有語病。
B.沒有語病。
C.句式雜糅,“……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兩句式雜糅在一起,去掉“的原因”。
D.沒有語病。
故選:C。
句式雜糅的類型:
①兩個句式的雜糅
例如:高速公路上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是司機違反交通規則或操作不當造成的,交通部門要加強安全宣傳,提高司機的安全意識。句子中“主要原因是……”和“是……造成的”兩個句式雜糅,去掉其中一個即可。
②兩個句子的粘連
例如:作為生物進化的直觀而形象的證據,1861年在德國索倫霍芬附近的朗恩艾特罕出土了第一具始祖鳥化石成了盡人皆知的最為著名的化石。句子結構雜糅,“出土……化石”和“成了……化石”兩句話“拼裝”在了一起,使整個句子的句子成分不再是“一套”,以致結構混亂,將“出土”后的“了”改為“的”。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橫線處的成語,最恰當的一組是()
①他的畫作既吸收了民間養分,又受到真正藝術家的賞識,師法造化,,是讀多少理論都學不來的造詣。
②自然與人文,觀景與體驗相得益彰,臨沂園的氣度與容量令人嘆服,從四面八方前來的游客在這里流連忘返。
③社區內部的噴泉、花壇、疊水、亭臺等園林設計,與社區生態氛圍,恒大以全球的視野為城市精英傾心打造豪門專屬生活場。
A.渾然天成水乳交融渾然一體
B.水乳交融渾然一體渾然天成
C.渾然一體渾然天成水乳交融
D.渾然天成渾然一體水乳交融
渾然一體:渾然,混同在一起的樣子,融合成一個整體,不可分割,也形容文章繪畫,布置勻整,結構謹嚴;渾然天成:形容詩文結構嚴密自然,用詞運典毫無斧鑿痕跡,亦形容人的才德完美自然;水乳交融:交融,融合在一起,象水和乳汁融合在一起,比喻感情很融洽或結合十分緊密;
①句強調畫作水平高,故用“渾然天成”;
②句強調互相融合,故選“水乳交融”;
③句指各部分與整體很協調,故選“渾然一體”;
故選:A。
本題主要考查字義、詞義的辨析,屬于詞語的表述應用,主要考查考生運用詞語的能力,做這類題目的關鍵是詞語的積累,所以在備考中要注意積累詞語,并且多加練習,提高運用詞語的能力.
5.下列各句中,加點的成語使用有誤的一項是()
A.罰工錢就是減少他們的利潤,停生意不僅不能賺錢,還要貼她二粥一飯,于是帶工頭不假思索地就愛上了毆打這辦法。
B.在“保護人權”的口號響徹全球、人道主義旗幟插遍世界的今天,每當我說起包身工的故事,對他們悲慘命運的同情,對他們苦難遭遇的不平,對這種野蠻剝削制度的憤慨之情便油然而生。
C.文章通過鮮明的對比,凸顯人物性格,增強諷刺效果,深刻地揭露了帝國主義和中國封建買辦勢力沆瀣一氣,殘酷壓榨勞動人民血汗的滔天罪行。
D.“將一根稻草講成金條”用了夸張手法,突出地表現了帶工老板們到鄉下用花言巧語哄騙包身工及其家長們的卑劣行徑,把他們披著羊皮的豺狼本質揭示得活靈活現。
A.不假思索:用不著想,形容說話做事迅速。正確。
B.油然而生: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產生。正確。
C.沆瀣一氣:比喻臭味相投的人結合在一起。正確。
D.活靈活現:形容描繪生動,神情逼真,使人有親眼所見的感覺。句意為“入木三分”,錯誤。
故選:D。
正確運用成語,要弄清楚以下幾種類型的錯誤:
一、看成語含義與前后文的修飾限制成分是否協調。
二、看成語意思與所處的語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詞小用或小詞大用。
三、看成語的褒貶感彩是否適合所在的語境。
四、看成語適用的對象、范圍和場合是否造成張冠李戴。
五、看成語運用是否因望文生義而誤用。
六、看成語是否因畫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內容重復。
6.下列關于《包身工》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夏衍把包身工的生活寫得有點有面,詳略得當。
B.《包身工》一文從“清晨”破題,以“黑暗”收尾,這樣寫的好處是預示著包身工的黑暗命運一定會過去,必然迎來解放的明天。
C.《包身工》一文最后用船戶養墨鴨捕魚作比喻,使“帶工”老板與包身工之間的剝削與被剝削關系變得簡單明了,使讀者更容易理解。
D.《包身工》采用雙線交織的結構形式。主線綜述包身工制度;副線以時間為序,描寫包身工一整天的生產勞動畫面。
D.“主線綜述包身工制度;副線以時間為序,描寫包身工一整天的生產勞動畫面”錯,應該是“主線以時間為序,描寫包身工一整天的生產勞動畫面;副線綜述包身工制度”。
故選:D。
廣泛深入閱讀測試大綱中規定的重點作家作品,掌握作品的內容、手法、技巧、感情,結合語境準確分析。
二.現代文閱讀(共2小題)
7.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舊家的火葬
夏衍
①半個月前,接到妻從上海寄來的信,說六月一日游擊隊打到杭州近郊,把我們的舊家放火燒了。因為那屋子被敵偽占領了之后,開了一所很大的繭廠,以除屋子全燒之外,還燒毀了敵人已經收買了的幾十萬元的繭子。妻在后附加著說:“我們覺得很痛快,這最少對于你們沈家的那些不肖子弟,給了一個不小的教訓?!痹趯⑿艑⒁芍?,昨天深夜看到了中央社金華發的一個電報,證實了這一消息﹣﹣我出生的舊家,竟在這樣的情形下火葬了。和妻子一樣,我也只能喊出了一句痛快。
②四十年前我出生在這古舊的大屋子里。那是一所五開間,而又有七進深的莊院。這一百年前造的屋子,說得毫不夸張,至少可住五百人以上,我在這破舊而大得不得體的舊家,度過了十五個年頭。辛亥革命之后,我的哥哥因為窮困,幾次要把這屋子賣掉,但是在那時候竟找不著一個能夠買下這大屋子的買主,哥哥瞞了母親,從城里帶一個人在估看,我只聽見他們來回討價還價,一會兒笑一會兒爭之后,哥哥憤憤地說:“單賣這幾千塊尺半方的大方磚和五百幾十塊青石板,也非三千塊錢不可!”
③我才知道了這些日常在那里翻掘起來捉灰鱉蟲的方磚,也是這樣值錢的東西。
④據母親說,這屋子是我們祖上“全盛時代”在鄉下建造了而不用的“別邸”,那高得可怕的粉墻,將里面住的“書香子弟”和外面矮屋子里的老百姓分開,所以不認識的人,只要一問沈家,那一帶的人立刻就會知道:“啊,墻里?!薄皦铩弊兞颂介T外沈家的代名,據說已經是近百年以來的事了。
⑤但是,辛亥革命前后,我們的家衰落到無法生存的田地,這屋子周圍的田地、池塘,都漸漸地給哥哥押賣了,只有這屋子,卻因為母親的反對,而保留著它破舊得像古廟一般的形態,夏天的黃昏會從蛀爛了的樓板里飛出成千成萬的白蟻,沒人住的空房間也會白晝走出狐貍和鼷鼠,但是,墻里和墻外的差分,卻因為“墻里”人的日益窮困,而漸漸地撤廢了,墻外的孩子們也做了我的朋友,我記憶中也還鮮明地保留著一幅冬天自己拿了籃子到鄉間去拾枯柴的圖畫。
⑥母親在那個時代里算得是一個性格奇特的人,四十五歲死了我父親之后,從沒念過一句佛,從沒燒過一次香,出嫁了的姊姊送她一串念珠,她卻丟在抽斗里從來不去理會。從這種性格推衍開去,她是一個富于民主精神的人,她從不討厭鄰近的窮孩子到我家里來,也從不禁止我和這些野孩子們在一起。
⑦但是,具有這種近代性格的人,對于這所古舊的屋子,她卻懷抱著使人不能相信一般的留戀與執著,我中學畢業的那一年她鄭重地對我說:“趁我活著,把這屋子分了吧,我一死,遲早會給你哥哥賣掉的。”
⑧當時是“五四”之后,我根本就對這象征封建的“破廟”有了反感,所以我對于她苦心地保守了幾十年的財產簡直不加任何的考慮,隨口地說:“我不要,讓他賣去!”這句話傷了她的心,背著人哭泣了一整日,我也就從這時候離了“家”。“舊家”的影子在記憶里漸漸地淡忘了,一直到抗戰開始那一年的初夏,接到母親病篤而趕回到這屋子的時候。
⑨隨著時代的變遷,這舊家也有了幾度的滄桑。第一次歐戰之后,因為民族工業的勃興,我哥哥也在這封建的屋子里開過一個現代式的工廠,用新式的“機子”織杭紡。在“城外”這屋子算是第一所“工場”,浙江絲織業凋落了之后,“機子”停止了工作,于是這屋子在五年前又變了“正大繭廠”。那一年,因為哥哥要把母親臥房側面的“果園”改作屯繭的倉庫,要把“果園”的棗樹和橘子樹斫掉,他們之間曾引起過一次很大的沖突,但是結果母親失敗了,我最后一次回家的時候,青蔥的棗樹園已經變了煞風景的“繭灶”了。我雖則不曾親耳聽見丁丁的伐木聲音,但是“櫻桃園”最后一場的主人公們的心境,我是感受得到的。
⑩在斗爭劇烈的時候,我屢次感覺到潛伏在我意識底層的一種要將我拖留在前一個階段的力量,我掙扎,我殘忍地斫伐過我自己的過失,廉價的人道主義,對于殘酷的斗爭的忌避,這都是我回想到那舊家又要使我惱怒于自己的事情。而現在,一把火把象征著我意識底層之潛在力量的東西,完全地火葬了,將隔離了窮人的書香人家的墻,在烈火中燒毀了。
我感到痛快,我感覺到一種擺脫了牽制一般的歡欣。
1939年5月
(1)下列對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最恰當的一項是D
A.這篇散文選材典型,“以點帶面,點面結合”,通過一幢老屋的命運,折射了近代以來中國的歷史風云與時代變遷。
B.用大量篇幅回憶了自己的母親,主要是為了表現“我”與母親對“舊家”的態度完全不同。
C.文中寫到的哥哥和母親的沖突,象征著新舊思想的沖突,最終以哥哥為代表的新思想取得了勝利。
D.文章采用記敘、議論和抒情等方式,回憶有關“舊家”的人和事,描述了因“舊家的火葬”而生的情感波瀾。
(2)文中的母親是一個怎樣的人?請加以概括并作簡要分析。
(3)對于舊家的“火葬”,懷有怎樣的情感?請加以說明,并分析其原因。
(1)A.“以點帶面,點面結合”錯誤,應該是“以小見大”。B.“‘我’與母親對‘舊家’的態度完全不同”“我”的態度是開明的,母親的態度是保守的。C.“象征著新舊思想的沖突……取得了勝利”于文無據。
(2)“四十五歲死了我父親之后,從沒念過一句佛,從沒燒過一次香,出嫁了的姊姊送她一串念珠,她卻丟在抽斗里從來不去理會”突出母親的奇特,不信迷信;“她是一個富于民主精神的人,她從不討厭鄰近的窮孩子到我家里來,也從不禁止我和這些野孩子們在一起”突出母親富有民主精神;“趁我活著,把這屋子分了吧,我一死,遲早會給你哥哥賣掉的”突出母親對舊家特別留戀。
(3)“火葬”是一種文明的方式,展現出在時代變遷中的衰敗,這是無法避免的歷史抉擇,展現出的是“我”情感的掙扎,在這種環境之中,有抉擇,有惆悵,有感傷,在這種文化之中,呈現出的是一種親情的融匯,突出難忘的人生味道,據此分析即可。
解析:
(1)D
(2)①奇特(或“不信迷信”)。如從沒念過一句佛,也沒燒過一次香。②富有民主精神(或“貧富等級觀念不強”)。如從不討厭鄰近的窮孩子到“我”家里來,也從不禁止“我”和窮人的孩子一起玩耍。③對舊家特別留戀。如擔心舊家被哥哥賣掉,建議分家。
(3)對于舊家的“火葬”,懷有的情感是復雜的。其中,有痛快,歡欣,因為明白舊屋在時代變遷中的衰敗、焚毀是不可避免的,也使我擺脫了多年的牽掛和情感掙扎;但是,又是懷有依戀、惆悵、感傷的,因為舊屋是我出生、長大成人的地方,融匯著我關于故鄉和親情的難忘記憶。
散文閱讀的一般方法:
1.找“要素”。閱讀敘事性散文,必須掌握記敘的要素,即時間、地點、人物、事件(起因、經過、結果),通過分析人物形象和事件的演變性質來理解作品的思想內容??梢哉f,對人物、事件理解得越深,對文章中心思想就挖掘得越透,概括得越準。
2.理順序。敘事散文以敘述和描寫為基本表述方式,閱讀時,應注意研究記敘的順序(順敘、插敘、倒敘),研究文章怎樣過渡和照應,如何開頭和結尾,做到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3.抓線索。線索是情節發展的脈絡,線索的作用在于聯系事件和場面,貫串情節。一篇文章以什么為線索,是由文章的中心決定的。根據文章中心需要,可以以物為線,以事為線;可以以人為線,以情為線;也可以以時間為線,以地點為線。總之,凡能貫串繁多材料,體現材料間內在聯系,有利于中心、事件、活動的,都可以作為文章的線索。把握文章的線索,有利于把握文章的內容、結構以及所表現的中心思想,讀起來整體感更強。
4.品情感。抒情散文著重表現的生活感受,的喜怒哀樂都包含在字里行間。抒情散文常常抒寫的感情歷程,表述心靈之聲,因此,閱讀時,首先要把握住的感情脈搏。即使是敘事散文,由于文中所寫的人物大多是所接觸的,有交往的,有的甚至是休戚相關、患難與共的莫逆之交,因而也常常在人物的描寫、事件的記敘中融注深切而獨特的情感。
5.析哲理。就是挖掘作品中所蘊含的哲理。散文的抒情,總是在敘事、詠物的基礎上進行,常說的見物思情就是這個道理。在文中所抒發的情感,往往是對生活的高度認識,即思想的升華。它傳達著的心聲,給人以啟迪,仔細品味,都富有一定的生活哲理,尤其是借物抒情之作,在閱讀時,一定要把握作品的立意,透過關鍵詞句(段)去體味所寄寓的道理。
8.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如果對苦難冷漠,你就不配當記者”
﹣﹣王克勤訪談錄
南方周末:你可能是中國調查記者中年齡最大、最有激情、干勁最足的一個。我看過你的一些言論,你做新聞不僅僅是為了職責,你是把新聞當做信仰。
王克勤:有人問我,一個人掉進水里,你是先救人還是先拍照?我說我的選擇很簡單,先救人。他說,你不是記者嗎?我說對不起,我娘生我時,首先是人,是這個社會的一名公民,之后才是記者。
南方周末:你不是為了報道而報道。
王克勤:對。說到為了報道而報道,我可以舉出很多案例。吉林一家媒體報道農民工從樓上摔下,摔死了,它的標題叫“昨夜上演高空飛人”。江蘇一家媒體報道農運車從一個騎自行車的人頭部軋過去,軋死了,它的標題叫“騎車人中頭彩:慘死”。可見他們對生命的態度何其冷酷。
所以,我經常跟大家討論這個問題,做新聞到底是為了什么?初級目標是傳遞信息,中級目標是報道真相。但新聞還有一個終極目標,那是什么?就是守護個人權利。
作為一個人,我看到別人痛苦我也會跟著痛苦,想要自己不痛苦就要去行動。而如果別人受難時你反而有快感,說明你的人性已經異化了。
南方周末:這就超出報道的技術范疇了,而屬于道的層面。
王克勤:相對于“新聞之術”來說,這可以稱為“新聞之道”。技術層面,任何人經過訓練都可以做到,并且都可以做得很專業。但是要做到遵循“新聞之道”,不是容易的事。我們在采訪的時候,見到老大爺向我們求助。當然出于職業規范你要保持跟他的距離,包括對他陳述的情況要質疑、警惕,但同時要對他保持應有的尊重,這并不矛盾。
南方周末:這既是做人,職業素養也在其中。
王克勤:對。概括起來無非六個字:說人話,做人事。
南方周末:你作揭黑報道差不多20年了,你為什么能堅持下來?
王克勤:我覺得要有基本的判斷:只要我們努力了,社會將有所改變。有這樣一句話,叫做“努力了不一定會改變,但不努力就永遠不會改變”。說實在話,我一直苦苦堅持,主要是因為我的內心太柔軟,我看到別人求助的眼神,會很痛苦。要減少自己的痛苦,我就得行動,在職業范圍內給他們一些幫助,換得內心的寧靜和寬慰。從職業層面講,作為記者更需要有激情,應該容易被那些事情打動。如果你對苦難冷漠,你就不配當記者。記者應以激情之心關注,用冷靜之筆記錄。
就拿我這近20年的職業生涯來講,我當年作了甘肅回收市場黑幕的報道,馬上引來甘肅全省范圍的回收市場的整治。我后期的很多調查,包括艾滋病調查,山西疫苗黑幕調查,就公共輿論的影響力來講,重視程度也是前所未有。山西疫苗報道已經對全中國的公共衛生工起到了警示作用。我掌握的大量信息顯示,他們對疫苗管理的態度已經發生重大變化。但最重要的還是對全民的啟蒙作用,它已經提醒了全中國所有的家長,要冷靜地看待現階段的社會問題,而不是盲從和盲信。
南方周末:你認為輿論監督社會到底有多大的作用?
王克勤:十年前,我對輿論監督能起的作用就有一些思考,現在的思考和當時的思考變化不大。我認為輿論監督有以下三個層面的作用:第一,從微觀上講,輿論監督往往都是捍衛具體的公民權利,對特定的受害者直接起到救助作用。第二,從中觀上講,我們的努力可能影響某地乃至中央的公共政策,不僅使報道中的當事人受益,更重要的是對整個國家的制度建構起到點滴的改變作用。第三,從宏觀上講,我們每天的報道大多是真相的呈現,只要不斷把真相公之于眾,就有累加效應。這個作用是漸進的,常常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但這個作用往往是最大的。
南方周末:但是記者的能量、媒體的能量不能高估。媒體不是救世主,不可能包打天下。
王克勤:是的。不過只要一直堅持那樣去做,那樣盡職盡責,就能夠有所成就。
(選自《南方周末》,有刪改)
(1)下列對訪談的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兩項是BE
A.王克勤認為不能高估記者和媒體的能量,但記者和媒體只要盡職盡責地堅持,就能夠有所成就,并且能使社會產生突變。
B.出于職業規范,新聞記者要保持和求助者的距離,包括對他陳述的情況要質疑、警惕,但應該對求助者保持應有的尊重。
C.《南方周末》高度評價了王克勤的行為,認為他做新聞不是為了報道而報道,即不是為了職責,而是把新聞當做信仰。
D.一個新聞記者看到有人落水,先拍照而不是先救人,那說明他的人性已經異化,他已經偏離了新聞報道的軌道。
E.王克勤對山西疫苗黑幕的調查,不僅促使公共衛生工對疫苗管理的態度發生重大變化,而且對全民起到了啟蒙作用。
(2)王克勤列舉了《昨夜上演高空飛人》和《騎車人中頭彩:慘死》的報道事例,有什么作用?
(3)這篇訪談涉及的內容比較多,請你就最主要的三個方面加以概括。
(4)王克勤認為:“如果你對苦難冷漠,你就不配當記者?!闭埥Y合本文,聯系現實談談這篇人物訪談的社會價值。
(1)A.“能使社會產生突變”錯,應該是“漸變”,原文為“這個作用是漸進的,常常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但這個作用往往是最大的”。C.“不是為了職責”錯,原文是說“不僅僅是為了職責”;D.“偏離了新聞報道的目標”錯,應該是“偏離了新聞報道的終極目標”;
(2)王克勤列舉了《昨夜上演高空飛人》和《騎車人中頭彩:慘死》的報道事例的目的可以結合“可見他們對生命的態度何其冷酷”概括得出;結構上主要是承上啟下。
(3)從文章可以看出,這寫出了新聞的三個目標;從“我覺得要有基本的判斷:只要我們努力了,社會將有所改變?!獪p少自己的痛苦,我就得行動,在職業范圍內給他們一些幫助,換得內心的寧靜和寬慰。從職業層面講,作為記者更需要有激情,應該容易被那些事情打動。如果你對苦難冷漠,你就不配當記者。記者應以激情之心關注,用冷靜之筆記錄”可以看出近二十年堅持做揭黑報道的原因;從文末可以看出輿論監督的必要性以及其作用。
(4)此題可以根據“有人問我,一個人掉進水里,你是先救人還是先拍照?我說我的選擇很簡單,先救人”“但是要做到遵循‘新聞之道’,不是容易的事。”“記者應以激情之心關注,用冷靜之筆記錄”“這個作用是漸進的,常常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但這個作用往往是最大的”等內容概括這篇人物訪談的社會價值。
解析:
(1)BE
(2)①用具體事例說明有些媒體、記者對生命的冷漠。②引出下文談及的新聞的三個目標。
(3)①新聞的三個目標:初級目標、中級目標、終極目標。②王克勤近20年堅持作揭黑報道的原因。③輿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云南事業單位選調筆試真題2024
- 數字協同創新驅動下的創新網絡構建研究-洞察及研究
- 郴州市宜章縣城區學校教師選聘筆試真題2024
- 光學防護裝置材料的電磁兼容性分析考核試卷
- 體育場館特效展示的能源管理優化考核試卷
- 工業大數據支持的生產過程可視化優化-洞察及研究
- 陽光房室內外景觀照明設計考核試卷
- 環保型涂層與鍍層研究考核試卷
- 影響分析考核試卷
- 礦產品貿易中的國際貿易爭端預防策略考核試卷
- 大數據分析與應用知到智慧樹章節測試課后答案2024年秋西安理工大學
- 抗精神病與精神藥品區別
- 手術室抗菌藥物的使用
- 乳腺癌患者靜脈管理
- 地球化學復習資料
- 《接觸網施工》課件 4.8.1 交叉線岔安裝
- 藝術培訓學校檔案管理制度(3篇)
- 校長考核管理評價細則
- 風電項目工程總承包合同
- 企業架構數字化轉型規劃
- DB1306-T 232-2023 養老護理員職業技能規范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