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文博中學高三月月考歷史試題缺答案_第1頁
福州文博中學高三月月考歷史試題缺答案_第2頁
福州文博中學高三月月考歷史試題缺答案_第3頁
福州文博中學高三月月考歷史試題缺答案_第4頁
福州文博中學高三月月考歷史試題缺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付費下載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學必求其心得,業必貴于專精學必求其心得,業必貴于專精學必求其心得,業必貴于專精頁腳頁腳注意事項:各題答案一律寫在答題卷上,否則無效。交卷時,只需將答題卷上交。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有24小題,每小題2分,共48分。)1、1912年1月1日,《民立報》以《天下興亡,匹婦有責》為題發表文章,作者將傳統的“匹夫”巧妙地換成“匹婦",所要表達的思想應包括①女性要處于社會主導地位②男女平等的觀念③女性應參與政治生活④救國不必依靠女性A.①②B.③④C.②③D.②④2、1910年上海環球社出版的《圖畫日報·上海社會之現象》繪有“文明結婚之簡便”一畫:“自歐化東漸,一般新學界人,每崇尚自由婚姻。滬上素號開通,凡所謂文明結婚者,又數見不鮮。”材料中“凡所謂文明結婚者,又數見不鮮”的原因是 A.中西文化開始交流 B.西方近代工業文明的影響 C.辛亥革命的影響 D.政府政策的引導3、亞當·斯密說:“發現美洲和經過好望角至東印度群島的航道,是人類歷史上所記載的最偉大、最重要的事件。”文中所謂“發現美洲和經過好望角至東印度群島的航道”的歷史人物分別是A.麥哲倫、達·伽馬B.哥倫布、達·伽馬C.哥倫布、迪亞士D.迪亞士、麥哲倫4、某學者寫道:“衰落是一個容易使人上當的詞,因為它包含了兩個相去甚遠的概念:一是外部力量的減弱,一是內部力量的衰敗。……拿意大利來說,……在外部因素使其喪失了經濟強國的地位之后,內部文化仍可達到巔峰。”這里所說的“外部因素”是指A.貿易通道的改變B.殖民爭霸戰爭的失敗C.世界市場的形成D.西班牙、葡萄牙的競爭5、美國學者彭慕蘭認為:18世紀末19世紀初,歷史來到了一個岔路口,東西方之間開始逐漸背離,分道揚鑣,距離越來越大.造成該時期東西方歷史背離的主要原因是A.中國的閉關鎖國政策B.西方的殖民擴張C.工業革命D.美洲新大陸的開發6、伯頓·小福爾索姆在其新作《羅斯福新政的謊言》中,批評羅斯福,“他采取了一系列政府干預經濟的措施,但他的大部分舉措,對當時的美國甚至以后都造成了災難性的影響。”下列各項中能為作者的觀點提供依據的是A.政府財政赤字加劇B.金融市場被擾亂C.失業人口增多D.民主制度遭破壞7、下表是1913—1938年英、法、德三國對外出口情況統計表國家191319281938占歐洲總額的百分比(﹪)每個國家總額中輸往歐洲的百分比(﹪)占歐洲總額的百分比(﹪)每個國家總額中輸往歐洲的百分比(﹪)占歐洲總額的百分比(﹪)每個國家總額中輸往歐洲的百分比(﹪)英國26。130.123.631.622。232.1德國24.766.319.369.921.165.1法國13。666.613。762.58.654.2對表格中信息解讀正確的是A.英國經濟逐漸衰退,被德國趕上并超過B.二戰爆發前英國仍然是世界經濟霸主C.英國的海外市場大于法德兩國D.法德兩國在歐洲的商品銷售總額都大于英國8、“俄國革命經事實證明是自由資本主義的救世主:一方面使西方贏得了反希特勒德國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另一方面悖謬地通過蘇聯表面上對大蕭條所具有的免疫力,促使人們放棄對自由市場正統觀念的信念,為資本主義進行自我改革提供了驅動力。"材料中的“資本主義進行自我改革”是指A.放棄自由市場體制B.新經濟政策C.發展“混合經濟”D.國家對經濟的干預9、2004年美國聯邦政府的預算開支:19.9%軍費;21.6%社會保障;19。5%用于資助窮人、老人、殘疾人的醫療保險項目……4.1%用于退休金和扶持殘疾人的開支……9%用于失業補助、給窮人家庭的住房、食品、收入補助以及稅收返還……科研1%。由此判斷這則材料的主題是A.美國:世界第一流的政治經濟軍事強國B.科研地位的下降:現代美國的發展隱患C.福利社會: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的重要特征D.政府干預經濟:美國聯邦政府的重大變化10、“它是間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的理想之策,其精髓和實質在于促進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和諧統一,對于經濟落后國家實踐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具有重大指導意義。”文中的“它”指的是A.蘇俄戰時共產主義政策B.蘇俄新經濟政策C.中國三大改造D.中國改革開放11、二十世紀三十年代,蘇聯農場比美國農場多出50%的土地和10倍的人力,但其生產量僅相當于美國農場的四分之三;私人土地雖然只占總耕地面積的3%-5%,卻生產了蘇聯農產品的25%—30%.造成這一現象的最主要因素是A.斯大林模式造成了工業與農業的比例失調B.激進的集體化政策壓制了農民生產積極性C.兩個五年計劃片面的發展工業D.國內的政治斗爭破壞了農業生產環境12、莫斯科某博物館收藏的一份動員令寫道:“務使每個被動員者明白,一去前線就能改善生活。其原因有三:第一,在臨近前線的產糧地帶,士兵有較充足的糧食;第二,運到饑荒省份的糧食將在較少的人數中間進行分配;第三,正在進行廣泛的組織工作,把糧食從臨近前線的地區寄給紅軍家屬.”這一動員令出現的歷史背景A.政府的戰爭政策造成糧荒B.農業集體化出現失誤C.新生的蘇維埃政權面臨困境D.德國法西斯大舉入侵蘇聯13、下圖為康德拉捷夫世界經濟增長與衰退的波動周期表,圖中周期⑤凸顯了“美國世紀"的到來,其標志是A.“美元帝國”形成 B.羅斯福新政C.美國獨立 D.兩極格局的建立14、2011年11月28日至12月9日在南非德班召開的聯合國氣候大會上,巴西、印度、南非和中國組成的“基礎四國”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要求發達國家應率先大幅度減排,同時要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轉讓技術.這說明了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①發達國家擁有資金和技術優勢②加強國際合作十分必要③區域集團化程度加快④環境污染日益突出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15、2012年2月28日第一財訊:德國國會投票通過了總額1300億歐元(約合1740億美元)的第二項希臘援助計劃.歐洲央行將于29日開始第二輪三年期長期再融資操作,向歐洲銀行系統注入流動性,以幫助穩定歐洲國債市場。日前,二十國集團成員表示,支持通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注資計劃,但前提是歐盟領導人必須采取措施擴大用于建立防止歐元區債務危機擴散的救援資金規模。這主要是由于A.歐債危機給希臘造成了重創 B.經濟全球化使各國經濟相互依賴加深C.外匯市場的穩定關系到各國經濟穩定 D.各國自覺、主動地幫助希臘度過危機16、國學者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中指出:“儒家思想基本上是重理性的,(它)反對任何迷信以至超自然的宗教。”對這句話中的“理性”的理解最貼切的是A.儒家關注人事人倫而敬遠鬼神B.儒家崇尚理性而講求民主民權C.儒家重視自然科學和自然規律D.儒家思想始終排斥佛教道教思想17、“存天理滅人欲,它本來是理學思想中一種卓越的自我修養,屬于精神的領域,現在卻成為面對廣大民眾的一種現實的社會倫常,淪落為扼殺人性的軟刀子。”導致這一情形的主要原因是 A.理學的理論缺陷 B.理學的教條化 C.理學的逐漸落伍 D.理學的官方化18、“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以天下之權,寄之天下之人”、“循天下之公”,這些觀點 A.是皇權強化、傳統社會生產關系發生變化的反映 B.是批判專制制度、建立民主制度的呼聲 C.反映了軍機處建立和密折制推行后的政治現實 D.是對當時西方要求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的呼應19、千年“木活字”印刷技藝活存福建寧化客家祖地(圖8、圖9)。對此,下列表述正確的是圖8圖9①活字印刷開端于北宋②此印刷技藝屬于文化和自然遺產③圖8所刻的“木”應是反文單字④它的發現極具有科學研究價值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20、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下列字體出現的先后順序是①②③④A.①②③④B.②①④③C.②①③④D.①②④③21、一位學者評價說:“當時知識分子不但沒有全盤反傳統,而且使不少被塵封或淹沒了的傳統重現光芒。例如,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話小說,成了中國文學史的重要內容;作為傳統文化的民間文學,第一次真正進入了大學的學術殿堂。”這一觀點認為新文化運動A.反對舊道德崇尚現代文化B.混淆了先進與落后的界限C.充分肯定了文言文的價值D.存在對舊文化的傳承與創新22、有學者稱,自鴉片戰爭起思想界開啟了引西救儒的過程,而經曾國藩、張之洞、王韜、康有為至嚴復,到20世紀初出現西儒對立狀態。在近代中西文化碰撞交融過程中,蘊含的共同主題是A.強國御辱B.實業救國C.民主共和D.科學理性23、歷史學家陳旭麓說:“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極大的困難中產生的.一百數十年來,中華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鴉片戰爭后,漸知諸事不如人,只有學習西方;第二次反思開始于‘五四'前后的新文化運動,何以學了西方仍然失敗……”。先進的中國人通過第二次反思得出的啟示是A.只引進西方技術不能使中國實現富強B.要用暴力革命方式推翻清朝封建統治C.要從根本上動搖儒家思想的統治地位D.要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的國情相結合24、在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際,以“孫中山與中國民主革命"為主題的翠亨論壇于2011年9月7日在孫中山先生故鄉舉行.有學者提出要用現代化史觀評價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這是因為辛亥革命A.開啟了中國近代化的大門B.暴力推翻了清朝的統治C.推動了中國的政治民主化D.實現了中國社會的轉型二、非選擇題(本大題有4小題,共52分.)25、(9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世界經濟大危機動搖了人們對資本主義制度的信心,而羅斯福勇敢地面對這場危機,開辟了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道路,其經驗教訓令人深思。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見下圖《1929—1940美國失業率柱狀圖》材料二也許更重要的差別是羅斯福的個人風格—-他燦爛的微笑、他技藝高超的口才、他生動感人的智慧——都使他贏得了人們的廣泛喜愛,而與施政計劃的具體內容沒有太大關系。……羅斯福成功的許多因素應歸結于他的人性魅力。從就職演說開始(他告訴美國人“我們唯一應該畏懼的應該是‘畏懼'本身"),他就向不斷增長的絕望氛圍中注入了強大的樂觀情緒。他是美國第一個充分利用廣播、利用“爐邊談話”的方式向人們闡釋其施政方針并充分贏得民眾信任的總統.—-(美)布林克利《美國史》材料三到1935年初,新政成為公眾激烈抨擊或熱情支持的焦點,當時美國社會各派別持有多種認識:主要派別對新政的認識認識的史實依據保守派與大商業領袖對新政“大筆開支”、“敲詐富人計劃”和“社會主義”不滿,批評政府拋棄自由政策,某些批評者一提到羅斯福的名字都覺得反感。國家大力干預經濟,如:①▲。激進的左派社會主義政黨以及其他激進組織一度激烈抨擊羅斯福改革不徹底,攻擊財富仍然高度集中在少數人手中,他們對整個資本主義制度產生懷疑。局部調整生產關系,新政存在局限性,如:②▲。政治異見者(非左派,非右派)尖銳抨擊“財閥"、“其他金融勢力”,認為這些勢力給國家帶來貧困,而且向個體和社會實施專制。企圖建立獨裁國家,如:總統擴大權力,違反憲法。多數民眾新政提高弱勢群體地位,廣大中下層民眾對新政熱情歡呼與謳歌,甚至把羅斯福視為“救星".社會得以發展,如:經濟恢復;遏制法西斯勢力;生活水平提高。-—摘編自(美)舍曼《世界文明史》、布林克利《美國史》等著作請回答:(1)運用統計方法對歷史資料進行數量分析,是史學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觀察材料一柱狀圖,列舉20世紀20年代末至30年代中期影響美國失業率變化的重大事件。(2分)(2)材料二認為羅斯福成功的主要因素是什么?與其他研究方法相比,材料二的研究視角有何新意?(3分)(3)據材料三表格中的內容提示,結合所學知識,在表格中①與②位置,各舉出一個史實,所舉史實要能印證表格前一欄的觀點。(4分)26、(13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歐洲一體化進程部分大事記:1967年——歐洲共同體創立,有六個成員國。1993年——歐洲聯盟成立。2002年1月—-歐元正式在歐盟12國流通.2003年5月1日—-歐盟成員國擴大到25個。2005年-—法國和荷蘭全民公決否決了《歐洲憲法條約》,一體化進程陷入僵局。2007年12月13日,再次擴大后的27個成員國領導人簽署了《里斯本條約》,2009年《里斯本條約》的生效為歐盟重啟一體化進程提供了法律保障。2009年11月19日——歐盟選舉赫爾曼·范龍佩擔任歐洲理事會主席,凱瑟琳·阿什頓女士被任命為歐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級代表.材料二政治上的考慮根源于這樣一個信念,即只有通過超國家組織的建立才能一勞永逸地消除歐洲大國之間的戰爭威脅,歐洲各國若想恢復原先在國際事務中的地位,就必須學會用一個聲音講話,并擁有足可與美國相抗衡的人力和物力。-—龍多·卡梅倫、拉里·尼爾《世界經濟簡史》材料三歐盟的成立建立在一系列的超國家機構基礎上。比如歐洲理事會、歐盟委員會、歐洲議會、歐洲法院等。……由于集體決策機制,各國將基于本國利益提出各項應對措施,繁冗的決策程序、不可避免的討價還價帶來了巨大的決策成本,并且無法在最短的時間內達成有效的應對。—一姜艷霞《從歐洲債務危機看歐元區的制度困境》請回答:(1)據材料一概括歐洲一體化進程中的特點。(3分)(2)據材料二指出當時歐洲走向聯合的目的,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對世界的影響。(5分)(3)依據材料三指出造成當前歐洲債務危機的制度困境。(2分)(4)當前歐債危機愈演愈烈,不少人認為歐洲一體化會出現重大倒退,也有人認為渡過危機后的歐洲,一體化將得到加強.結合上述材料及回答,談談你的看法。(3分)27、(15分)17、18世紀,歐洲啟蒙運動方興未艾;與此同時,中國的民主思想卻稍縱即逝,未能匯成推動社會變革的洪流,閱讀下列材料回答相關問題。材料一黃宗羲投身政治洪流,抨擊專制政治,倡導民主思想。……在政治上,處理君臣關系和君民關系時,以天下為主,億人民為主;在學術上,提倡學術自由,“是非絕于學校”,題擦汗那個百家爭鳴,“殊途百慮”,反對依樣畫葫蘆。——摘自樊樹志《國史精講》材料二啟蒙思想家對封建專制制度進行了大膽的否定,提出了天賦人權和自然權利學說,對剝奪人權的暴君政體進行激烈的抨擊.孟德斯鳩建議實行立法.行政及司法三權分立制,同時還強調了三種權力互相牽制的重要性.……盧梭的思想更為激進,他在呼吁實行民主制的同時,提倡起義或革命的權利。-—摘自馮國超主編《世界通史》材料三17世紀法國的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比較充分和成熟,產生了較為強大的資產階級,資產階級與封建統治者和教會之間的矛盾異常尖銳,所以法國啟蒙思想從一開始就流行起來,并迅速波及歐美.……同時期的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發展非常緩慢,還沒有出現資產階級,李贄等只是封建知識分子中的“異端”。中國長期以來,受儒家思想的統治,尤其是明清時期的文化高壓政策,新思想很難傳播,更何況這種思想是反封建的呢!再者,清初統治者通過采取一系列強化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和穩定小農經濟的措施,使封建統治相對而言比較穩固。-—摘編自鄧建文《明清時期的民主思想與法國啟蒙思想之比較》請回答:(1)依據材料一、二概括黃宗羲和法國啟蒙思想家主張的相似之處.(2分)(2)材料一、二思想興起的時代背景有何相同之處?(4分)(3)相較于材料一,法國啟蒙思想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理論體系。結合材料二予以簡要說明。(3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