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查干木倫河下游出土細石器遺存_第1頁
內蒙古查干木倫河下游出土細石器遺存_第2頁
內蒙古查干木倫河下游出土細石器遺存_第3頁
內蒙古查干木倫河下游出土細石器遺存_第4頁
內蒙古查干木倫河下游出土細石器遺存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內蒙古查干木倫河下游出土細石器遺存

查干木倫河發源于大興安嶺支脈以南的漢山,流經巴林右旗西南的木倫河。下游段河間谷地狹窄,兩岸山地尚存有原生或次生林帶。下游段河谷階地發育,河床開闊,在黃土狀沉積上形成的暗栗鈣土,腐殖質較薄,有機質含量低,結合能力弱,易受降水和風力侵蝕,沿岸所匯支流溝壑縱橫,與河川谷地交錯分布,并相間有一些固定或半固定沙丘。這里的年平均氣溫2~4度,正常年份降水量為350~500毫米,自然區劃氣候為半干旱、多季風,地表覆蓋著耐旱性植物和稀疏的喬木。由于長期人為濫墾和過度放牧等原因,造成天然植被的破壞,部分區域已沙化。文化景觀表現為農業與畜牧業兼營的土地利用方式。2002年,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和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對查干木倫河下游開展古文化和古環境的綜合調查。此次調查范圍主要集中在巴林右旗西南部,發現有細石器遺存的地點共11個,由北向南依次是呼特勒A地點(02YHT(A))、呼特勒B地點(02YHT(B))、塔布敖包B地點(02YT(B))、塔布敖包D地點(02YT(D))、十家子村(02YS0)、查日斯臺A地點(02YCE(A))、查日斯臺C地點(02YCE(C))、那日斯臺(02YN)、鍋撐子山A地點(02YGC(A))和鍋撐子山B地點(02YGC(B))(圖一)。這些遺址多分布于查干木倫河干流或支流沿岸,背山面河,地勢開闊平緩。由于水土流失嚴重,大部分遺址已經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石器和陶片多暴露在地表。此外,在克什克騰旗進行試掘的02KHT1①中,也出有與上述地點形制一致的細石器,由于發現數量不多,所以納入本文一并討論。細石器是伴隨著復合工具的使用而發展起來的,由特殊技術工藝所產生的石制品。原則上以間接打法所剝離的細石核、細石葉以及用細石葉加工的石器為代表1。與細石器共存的石片石器和石核石器雖有些也用間接法修理,但應視為細石器加工技術的推廣,并且作為細石器補充的不同石器組合,不宜籠統的劃歸為“細石器”范疇。一、其他類型器、石核瓷器和其他瓷器此次采集的246件石器可分為細石器、石片石器、石核石器和其他四類(表一)。其他類包括少量石塊和玉器,由于殘斷者較多,行文中略去。石料以燧石為主,也有一定數量的蛋白石、瑪瑙等。1.細石器116件。分為細石核和細石葉兩種。(1)面的充填材料43件。在11個地點中,以呼特勒B地點的細石核最豐富,形制多樣。主要分為楔形、船底形、錐形、核體未經修理及柱狀石核幾種。楔形石核13件,以燧石為主。按臺面可分二式。Ⅰ式:斜臺面楔形石核6件,燧石。石核大體呈長條形,核體較薄,系選用扁平燧石,先從側緣加工成帶刃的舌尖狀石器,再從石核的一面向另一面對側緣進行全面修理,形成一個傾斜的基礎臺面,然后再由這個基礎臺面的前緣向后修理出一個小的有效臺面。石核的底緣和后緣呈刃口狀,工作面上留有細長的石片疤。長3.3~4.4厘米,寬2~3.6厘米,厚1~1.4厘米,重3.3~13.5克,臺面角59°~99°。這6件石器分別代表了石核制作的不同階段:02YHT(B)0:109(圖二,1),毛坯已成形,已修理出斜臺面,但是沒有進行有效臺面的修理和剝片。02YS0:57(圖二,5)已有基礎臺面,后緣也經修理,沒有修理有效臺面而直接剝片,工作面上留有自然面;02YHT(B)0:93(圖二,2),與有效臺面相關的工作面已經開始剝片,并且有剝片時石葉折斷形成的階梯狀斷口。石核的臺面角在90°左右,仍能繼續剝片。02YHT(B)0:95(圖二,4),則代表了這種石核使用到最后的形態。由于多次剝片失敗,工作面上已經沒有一條完整的脊作為下次剝片的主脊,需要將工作面頂端細小的半截疤打掉,形成新的有效臺面,才能繼續剝片。02YHT(B)0:95的斜臺面是利用石料的自然斜面,但考慮到石核的形制特點和剝片方式,仍將其歸入此類。Ⅱ式:平臺面楔形石核7件,燧石。臺面較平整,呈橫置的三角形,與三角形底邊相關的核體一端為工作面,有細長的石片疤。后緣薄銳,經壓制修理呈鋸齒狀。沒有底緣,后緣從工作面底端的銳尖處呈弧形同臺面的另一端(即三角形的頂角)相接,交角呈銳角。一般長1.9~3.7厘米,寬1.1~3.1厘米,厚0.7~2.2厘米,重2.5~26克,臺面角87。~105。(圖二,6~8)。船底形石核3件。在呼特勒B地點采集的兩件為流紋巖,在查日斯臺A地點采集的一件為燧石。平頂銳底,打制臺面。長2.9~5.7厘米,寬1.7~5.1厘米,厚1.2~1.3厘米,重8.5~36.6克,臺面角50°~90°。02YHT(B)0:24(圖三,2),臺面、工作面和底緣都已經修理成型,但是工作面上沒有剝片痕跡。02YHT(B)0:27(圖三,1),在基礎臺面的前端打制出一個較小的有效臺面進行剝片,工作面上有剝片時石片斷裂而形成的階梯狀半截疤。02YCE(A)0:50,核體較細長,兩側面、臺面和底緣都經壓制修理。工作面短,但已經有剝片痕跡。錐形石核5件,多為燧石。臺面較平,核體呈錐形,周身有細長的石片疤。依臺面分成二式。Ⅰ式:利用石塊平整的自然節理為臺面。如02YHT(B)0:82(圖三,3),長2.7厘米,寬2.3厘米,重11.2克,臺面角74°。02YHT(B)0:83(圖三,4),長3.4厘米,寬5.3厘米,重96.4克,臺面角76°。核體的周圍已經開始剝片,但與臺面相對的一端還沒有形成錐尖。Ⅱ式:臺面經修理,較平整。長1.6~4.4厘米,寬0.9~1.7厘米,重2.1~9克,臺面角接近90°。02KHT1①0:21(圖三,6),器身較長,器形規整。02YHT(B)0:89(圖三,5),較短,臺面邊緣下有一周細小的剝片斷裂痕跡,若要繼續剝片,必須將舊臺面打掉。核體未經預制修理的石核19件,多為燧石。這類石核沒有進行基礎臺面或有效臺面的修理,器形多樣,皆利用石核毛坯易于剝片的一端剝離石片,核體保留部分自然面。根據石核的形狀,分以下三式。Ⅰ式:核體較厚,呈長條形。工作面位于石核的一端,一部分核體的兩側也有剝片痕跡。一般長2.2~3.9厘米,寬2.2~4.3厘米,厚1.1~2.3厘米,重5.4~43克,臺面角78°~110°。02YHT(B)0:84的工作面已占核體周身的大部,若繼續剝片,則成為錐形石核。02YS0:42(圖三,7),臺面呈長方形,在臺面兩端剝片,兩端都有細長的石片疤。Ⅱ式:半錐體石核。整體形狀像圓錐體從中間劈開形成的半個錐體。臺面呈“D”型,工作面呈棱錐狀,與工作面相背的一面較平整。分為兩種:一種石核的后部是自然平面(層面),未經加工。一般長1.9~23.7厘米,寬1.1~2.6厘米,厚0.9~2厘米,重2.2~19.3克,臺面角68°~85°。如02YHT(B)0:86(圖四,4)。另一種石核的后部經橫向壓制修理而成一平面,石片疤較寬。工作面上有石片剝落時發生斷裂產生的階梯狀斷口。一般長2.9~3.2厘米,寬1~2.6厘米,厚1.1~2厘米,重9~29.5克,臺面角74°~90°。如02YHT(B)0:85(圖四,5)。02YCE(A)0:65石核后部有打擊點和放射線,尚未進行修理(圖四,6)。二、細石葉的加工和選擇本次在查干木倫河下游采集到石器數量多,類型豐富,制作技術成熟。下面對采集所得的各類石器,重點是細石器的加工工藝進行分析。細石器中,細石核數量為43件,占石器總數的17.5%。其他細石器遺址中常見的錐形石核和柱狀石核在此次調查中僅采集到6件,而楔形石核、船底形石核、核體未經預制修理石核和雙臺面石核等扁體石核共有37件,占細石核總數的86%。楔形石核、船底形石核的形制與下川2、虎頭梁3、海拉爾4等地的同類型石核形制相近。Ⅰ式楔形石核傾斜的基礎臺面便于有效臺面的修理,后緣的修理可能是為了將石核鑲嵌在木質工作臺上而便于剝片,而底緣的修理則是為了使剝片時,石葉遠端受力集中,不易發生斷裂。Ⅱ式楔形石核的核體較Ⅰ式而寬,同下川的寬形楔形石核及海拉爾的Ⅲ式石核形制一致。船底形石核(02YHT(B)0:27)與海拉爾Ⅰ式石核(9:4)十分相似。在細石核中數量最多的一類是核體未經預制修理的石核。這類石核沒有修理基礎臺面或者有效臺面,只是選取石核便于剝片的自然節理一端作為臺面。石核的底緣和后緣都沒有經過修理。這類石核的臺面固定,但剝片并非僅限于棱錐狀剝片面,如Ⅰ式的部分石核,核體兩側也有剝片痕跡。Ⅱ式的半錐狀是受石核毛坯形狀所限。臺面較平,臺面及與剝片面相背的石核背面都是石核毛坯(石塊)的自然斷面。相比較與下川的半錐體石核有明顯區別5。Ⅲ式片狀石核僅采集到兩件,這種石核在其他細石器遺址中也很少見到。形成細石核不同形狀的原因大致有兩種:其一是原料形狀的不同。其二是剝落石片的多少和加工方法的不同。例如,楔形石核的臺面、底緣,后緣和側面經修理后,在臺面的一端剝片,而錐形石核則是圍繞石核臺面周緣剝片所致。但是石核的形狀并不是古人最終追求目的,在核體上剝制細石葉,經再次加工形成工具才是真正的需要。所以隨著加工技術的不斷提高,對石核毛坯形狀的要求也會逐漸降低,只要能有效地剝落石片、石葉,即使是體積很小,核體極薄的片狀石核也可以用來剝片。細石葉發現73件,占采集石器總數的29.7%。完整細石葉的高度為1.3~5.5厘米,而細石核的高度為1.6~5.7厘米,所以可以肯定這些細石葉應是從上述類型的細石核上剝落下來的。在克什克騰旗河套遺址發現的5件細石葉中有兩件可以拼對,可以看出剝片的先后順序。完整細石葉背部多有一條或者多條脊,其中必有一條主脊為剝片時的受力方向。完整細石葉的長軸方向有弧度,因而常截取其中間較平直的部分作為復合工具的組成部分。截后余下的石葉近段、遠段可以根據各部位的不同特點,加工成不同的工具,作不同的用途。由于細石葉的側邊鋒銳,可作刮削、切割之用,因而有些未經再加工的細石葉也能作為工具。在采集到的73件細石器中,沒有修理的細石葉(即各型細石葉Ⅰ式)共有41件,占細石葉總數的56.2%。可見這種細石葉所占比重較大。Ⅱ式細石葉近段,Ⅱ式、Ⅲ式細石葉中段,Ⅱ式細石葉遠段,是根據細石葉不同部位的特征加工而成的不同用途的產品,側邊多由背面向劈裂面壓制修理。Ⅱ式細石葉近段,由于細石葉近端多呈圓弧形,稍加修理,即成圓頭刮削器,用于刮削、切割。細石葉中段較平直,可以鑲嵌在骨刀柄的凹槽中,作為復合工具的刃。Ⅱ式的側邊經修理,除用作刀刃外,也可作為刮削器使用。目前,關于這種細石葉的功用已成定論,因為在細石器的地點,經常發現骨刀柄、骨匕首等復合工具。如甘肅永昌鴛鴦池新石器時代古墓群,發現的仍鑲嵌有細石葉的骨刀和骨匕首6;黑龍江昂昂溪發現的兩側邊帶有溝槽的骨刀梗7;內蒙古巴林左旗富河溝門發現的骨刀柄上有用于鑲嵌細石器的凹槽8。這些發現說明細石葉的用途之一就是鑲嵌在骨刀柄上,制成刀、匕首一類的復合工具,用來屠宰、剝刮動物皮毛。這種骨石結合的工具不但堅固適用,而且石片破損或遲鈍后,可以換上一組新的石片,使用極為方便。細石葉遠段是剝片時受力的末端,一般認為是加工細石葉的副產品。然而本文例舉的Ⅱ式細石葉遠段,邊緣留有二次加工壓剝的痕跡,多尖銳狀或修理成圓頭狀,也應是細石器產品。從形制分析,可用于戳刺、鉆刻、刮削一類工具使用。也有一些研究石鏃的文章,把尖端經修理的細石葉遠段產品歸入石鏃,它與石鏃相比,質地輕薄,承受力差,易于折斷,并不具備石鏃的基本特征。石片石器,如刮削器、尖狀器、石鏃、石鉆、錛形器等,也占有一定比例。刮削器中的端刃刮削器、直刃刮削器、盤狀刮削器、圓頭刮削器、石核式刮削器與其他細石器遺存中常見的同類型器形制相同。多為劈裂面向背面加工,也有一些由背面向劈裂面加工。端刃刮削器中有一部分形體很小,前緣呈斜坡狀,后緣殘斷的刮削器很有特色。舌形刮削器、方形刮削器和方頭刮削器在其他細石器遺存中很少見,可視為查干木倫河流域細石器遺存極具特色的類型品。尖狀器的數量不多,其中桂葉形尖狀器與紅山文化中常見的桂葉狀石器形狀相同,器身兩面都經壓制修理,形制規整。調查發現的26件石鏃,多為凹底。這種石鏃在遼西、松嫩平原、呼倫貝爾草原9等地都有廣泛的分布。華北地區舊石器時代晚期的一些遺址中,如峙峪10遺址中,曾發現有距今兩萬多年的局部加工石鏃,下川11遺址中出土的石鏃,多為兩面修正的圓基杏仁形,年代也早到距今14000年。雖然這些石鏃的形制與本次采集的石鏃形制不盡相同,但在制法上有相當一部分是一致的,并且后者更加規整、先進。所以不排除這種石鏃最初起源于華北地區,之后在向東北等地傳播的過程中進一步演變的可能性12。石鉆和錛形器的數量很少,但從使用痕跡分析,當時的人們對這類工具用法的掌握已經相當熟練。石核石器共36件,占石器總數的14.6%。其中石矛頭、石戈的器身兩面都經修理,砍砸器、石錘則是根據毛坯的形狀,對刃口或者把手稍作修理。通常細石器并不是單一存在的,人們日常生活中的砍、砸等活動常需要一些大型的石器工具,但細石器作為一種新的技術代表了更高的生產力水平。總之,查干木倫河流域的細石器及組合同我國華北地區舊石器時代晚期的細石器及組合在制作工藝和石器的形制特征上存在一定的共性,可以說同華北的細石器工藝傳統是一脈相承的,但一些類型品又表現出區域性工藝特點和組合特征:1)細石核種類齊全,扁體石核發達。核體未經修理石核是主要類型,說明隨著人們對石料的認識能力和加工技術的提高,毛坯形狀已經不成為限制人們剝制石葉和加工工具的因素。除完整細石葉外,截取細石葉不同部位直接使用或加工成工具的現象比較突出。2)石片石器中,器形極小的端刃刮削器、舌形刮削器、方形刮削器、方頭刮削器雖然發現數量不多,但極具地方特色。石鏃是重要工具,鏃尖呈四棱狀的石鏃是查干木倫河流域所獨有的。石片石器組合中,不見華北細石器遺址常見的琢背小刀和雕刻器。3)石核石器的數量不多,一般器形較大,多兩面修理,在其他所謂“細石器文化”中也較常見。石錘可能和細石器的加工有關。三、與紅山文化有關的細石器遺跡此次調查除河套遺址的石器出自地層外,其余均為地表采集。開口于河套遺址第1層下的02KHF1是屬于紅山文化時期的房址13,因而第1層中的石器應不早于紅山文化。查日斯臺和那日斯臺兩處遺址采集到陶片的類型學研究表明,兩處遺址的主體遺存為紅山文化。20世紀80年代,上述兩個遺址調查所得的遺物也以紅山文化遺物為主14。作為紅山文化代表性器物的凹底石鏃、桂葉形石器在此次調查中也有發現。調查采集到的遺物除上述石器之外,還包括大量陶器,骨器及各種動物骨骼,其中陶片數量最多。關于陶片類型學的研究已有專文論述15,就各遺址所采集標本的個體數量統計來看,以紅山文化的類型品出現頻率最高。因而,推測查干木倫河下游的細石器遺存年代大致與紅山文化年代相當或者略晚于紅山文化。巴林左旗大壩、二道梁子、敖漢旗西山等地紅山文化時期文化層(5500aBP)的孢粉分析表明,紅山文化時期氣候溫暖干燥,這一地區為疏林草原型的自然景觀。適宜的氣候條件有利于原始農業的發展16。在以往發現的典型紅山文化遺址中常發現有大型的磨盤、磨棒等谷物加工工具,也說明了這一時期農業生產規模的擴大。然而,從查千木倫河下游遺址中存在豐富的細石器來看,至少在西拉木倫河以北的紅山文化時期,漁獵采集經濟仍占有較大比重,當然這種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還有待更多的考古發現來證明。附記:本文對細石器加工工藝的分析得到陳全家先生的悉心指點,石料由湯卓煒先生鑒定,在此向二位先生表示衷心感謝。Ⅲ式:片狀石核。核體很薄,呈片狀。系在石塊或石片便于工作的一側進行剝片,工作面呈一個平面。臺面很小。一般長2.1~3.1厘米,寬1.2~1.7厘米,厚0.7~0.9厘米,重2.5~3.8克。如02YHT(B)0:100(圖四,8)、02YHT(B)0:108(圖四,9)。柱狀石核僅鍋撐子A地點發現1件。燧石。02YGC(A)0:36(圖四,12),器身呈圓柱狀,一端臺面經修理。與臺面相對的另一端還沒有進行剝片,應是截去錐形石核下部的銳尖而形成的柱狀體。若要保持柱狀,必須兩端臺面的剝片面各位于柱狀體的一側,在剝片進程中兩個臺面階段性地交替使用。周身有細長石片疤,有階梯狀斷口。長1.6厘米,寬1厘米,重3.5克,臺面角87°。雙臺面石核在呼特勒B地點和那日斯臺各發現1件,均為燧石。02YHT(B)0:99(圖四,10),不甚典型,核體不規則。石核的兩端都為臺面,但由于臺面角較小,兩端的剝片都沒有成功。長1.7厘米,寬1.8厘米,厚0.6厘米,重2.8克。02YN0:29(圖四,11),石核一端的臺面已經很難剝離石片,與原臺面相對的另一端,打制出一個有效臺面,進行剝片。長2.9厘米,寬2厘米,厚1.3厘米,重9.3克,臺面角90°。(2)細石葉的壓制設計73件,石料有燧石、碧玉、瑪瑙、蛋白石,以燧石為主。可分為完整、近段、中段、遠段4種。完整細石葉鍋撐子山A地點出土數量最多,形制最為完整。一般背面都有1~2條脊,橫截面呈三角形或梯形,硬有一些細石葉背面有多條脊,截面呈多邊形。按側邊是否經修理分為二式。Ⅰ式:未經修理。共14件。保持從石核上剝落下來的狀態,石葉兩側邊未經加工和修理,長軸方向略弧。有些石葉側邊有使用痕跡。河套遺址的5件細石葉從石料和大小判斷,應是從一個石核母體上剝落的。一般長1.3~5.3厘米,寬0.4~1.1厘米,厚0.2~0.4厘米,重0.2~1.6克(圖五,1~8)。Ⅱ式:兩側邊由背面向劈裂面壓制修理。這類細石葉較Ⅰ式長,僅在鍋撐子山A地點采集到2件。02YGC(A)0:26(圖五,10),長5.5厘米,寬1.1厘米,厚0.5厘米,重3.2克。02YGC(A)0:27(圖五,9),長4.9厘米,寬0.9厘米,厚0.5厘米,重2克。細石葉近段截取細石葉的近段,劈裂面有打擊點,背面有脊,橫截面呈三角形或梯形。按側邊是否經加工分二式。Ⅰ式:未經修理,10件。以查日斯臺A地點發現最多。一般長1.8~3.2厘米,寬0.6~1.4厘米,厚0.1~0.6厘米,重0.3~2.3克(圖五,11~15)。Ⅱ式:對細石葉的側邊進行壓制修理,共7件。長1.5~3.1厘米,寬0.5~2.6厘米,厚0.2~0.5厘米,重0.3~1.5克(圖五,16~19)。查日斯臺A地點采集的1件標本兩側邊采用交互法壓制修理。三邊經修理的僅見查日斯臺A地點1件。02YCE(A)0:49,兩側邊和打擊點的一邊都由背面向劈裂面壓制修理。細石葉中段截取細石葉中部較平直的部分,按是否經過加工和加工的程度分三式。Ⅰ式:未經修理,10件。背面有脊,橫截面呈三角形、梯形或者多邊形。側邊未經過加工,有些細石葉中段兩側有微小的使用痕跡。一般長1.8~3.9厘米,寬0.4~1.3厘米,厚0.2~0.5厘米,重0.3~1.5克(圖五,20~24)。Ⅱ式:側邊經修理,6件。對細石葉中段的兩側邊或者其中的一邊,由背面向劈裂面進行壓制修理。一般長1.1~2.6厘米,寬0.6~0.9厘米,厚0.2~0.3厘米,重0.3~0.8克(圖六,1~6)。Ⅲ式:通體壓制修理,10件。以燧石和蛋白石居多。截取細石葉中段較平直的部分后,通體壓制修理,側邊薄銳,有些兩端略凹,制作精美、、一般長1.5~3.2厘米,寬0.8~1.3厘米,厚0.2~0.4厘米,重0.5~1.8克(圖六,7、9~13)。02YHT(B)0:33(圖六,8),蛋白石。通體壓制,一側邊緣較直,另一側則修出一個鋌。這類通體壓制的細石葉便于鑲嵌,可能是用作骨刀的刃部。細石葉遠段截取細石葉的遠端,略弧。按是否經過加工分二式Ⅰ式:未經加工,7件。一般長1.4~4厘米,寬0.6~1.2厘米,厚0.2~0.5厘米,重0.2~1克(圖六,14~17、20)。Ⅱ式:側邊經過修理,7件。一般長2~2.2厘米,寬0.6~1.1厘米,厚0.2~0.4厘米,重0.2~0.8克。有三種修理方式:一種將兩側邊和所夾的一側短邊壓制修理成類似長身圓頭刮削器的形狀。如02YGC(A)0:28(圖六,22)。另一種將兩側邊的一端由背面向劈裂面壓制修理成銳尖。如02YCE(A)0:63(圖六,21)、02YN0:45(圖六,23)。還有一種僅修理兩側邊。如02YS0:34(圖六,24),對石葉的兩側緣進行復向壓制修理。02YCE(A)0:61(圖六,18),02YCE(A)0:62(圖六,19),兩件皆由背面向劈裂面壓制修理。2.石雕114件。系對石片壓制修理而成。分刮削器、尖狀器、石鏃、石鉆、錛形器和錘擊石片6種。(1)雙組分考察石片加工工藝51件,石料有燧石、蛋白石,以前者居多。形式多樣,可分為端刃、直刃、圓頭、石核式、舌形、盤狀、雙刃、方形、方頭等9種。端刃刮削器13件。將石片的一端修理成一段弧刃。緣面呈坡狀,較厚。刃緣多由背面向劈裂面壓制修理,有些有使用痕跡。有一部分端刃刮削器形體較小,前緣呈斜坡狀,后端已經殘斷。一般長0.7~3.3厘米,寬1~3.6厘米,厚0.2~1厘米,重0.5~6.8克。刃角35°~84。(圖七,1~8)。02YN0:26,石片背面有兩條脊,在脊兩側的側緣由劈裂面向背面壓制修理,弧度較大的一端為前緣,緣面呈斜坡狀,另一端為石片的打擊點端,打擊點已經被修理掉,便于把握。直刃刮削器13件。選取石片較平直且在易于加工的一側邊進行壓制修理,多由背面向劈裂面修理。一般長1.4~4.8厘米,寬1.7~3.3厘米,厚0.5~1厘米,重1~9.5克,刃角42。~58。(圖七,9、10、12、13)。02YHT(B)0:60(圖七,11),毛坯經砸擊修理,兩端有砸擊痕跡,劈裂面上有砸擊時石片剝落產生的類似石核陰痕的石片疤,刃緣由劈裂面向背面壓制修理。02YCE(A)0:60(圖七,14),背面有一條脊,橫截面呈三角形。圓頭刮削器15件。以燧石和蛋白石為主。較厚。多由背面向劈裂面壓制修理,也有由劈裂面向背面或者錯向壓制修理的。后端較平齊。依器身長短,分二式。Ⅰ式:短身圓頭刮削器,13件。器形呈拇指蓋狀,長寬比接近1。背面起脊,脊有縱向的也有橫向的,刃緣有使用痕跡。長1.3~2.9厘米,寬1.1~2.9厘米,厚0.4~1.1厘米,重0.7~8.2克,刃角44°~90°(圖七,15,17、18、19、22)。02YHT(A)0:15(圖七,16),沿石片側緣由劈裂面向背面壓制修理成半圓形的弧刃。02YCE(C)0:18,側邊錯向壓制修理。02YCE(C)0:20,器形較小,由劈裂面向背面修理。02YGC(A)0:54,前緣較厚,呈斜坡狀,由劈裂面向背面壓制修理。Ⅱ式:長身圓頭刮削器,2件。都采集自呼特勒B地點。長寬比大于1,后端不如Ⅰ式平齊,由劈裂面向背面加工。02YHT(B)0:66(圖七,20),長2.5厘米,寬1.5厘米,厚0.7厘米,重3.2克,刃角50°。02YHT(B)0:67(圖七,21),長2.4厘米,寬1.4厘米,厚0.6厘米,重2.4克,刃角50°。石核式刮削器2件,均采集自呼特勒B地點。呈龜背形。從制法分析,系先將厚石片的兩邊修理整齊,再由石片劈裂面向背面壓制成圓弧刃,刃緣呈坡狀。02YHT(B)0:45(圖八,2),燧石,長2.3厘米,寬1.3厘米,厚0.8厘米,重2.9克,刃角30°~49°。02YHT(B)0:46(圖八,1),蛋白石,長1.4厘米,寬1厘米,厚0.6厘米,重1.2克,刃角58°~70°。舌形刮削器3件,均采集自呼特勒B地點。系采用扁平的石片加工而成。02YHT(B)0:11(圖八,5),流紋巖,長舌形,前緣及兩側緣由劈裂面向背面錘擊修理,刃緣經二次加工。器身前端較厚,截面呈橢圓形,后端橫截面呈梯形,易于安柄。長8.9厘米,寬4.4厘米,厚1.6厘米,重47.5克,刃角43°~50°。02YHT(B)0:15(圖八,3),英安巖,器身較薄,保留自然面,四周經軟錘加工修理。長6.2厘米,寬5.2厘米,厚0.8厘米,重34.3克,刃角42°。02YHT(B)0:23(圖八,4),英安巖,石器背面起脊,橫截面呈三角形,兩側邊緣由背面向劈裂面修理,前端有使用時石片崩落的痕跡。劈裂面也經過加工,半錐體已經被打掉。長6厘米,寬5.3厘米,厚1.3厘米,重41.2克,刃角43°。盤狀刮削器2件。02YCE(A)0:54(圖八,8),燧石。器形較小。沿石片周邊由劈裂面向背面壓制修理。直徑1厘米,厚0.3厘米,重0.5克。02YCE(C)0:19(圖八,9),蛋白石。石片周邊由劈裂面向背面壓制修理,刃緣成斜坡狀,有使用痕跡。長2.1厘米,寬1.9厘米,厚0.6厘米,重3克,刃角60°。雙刃刮削器2件,燧石。均采自查日斯臺A地點。對錘擊石片的兩側邊由劈裂面向背面壓制修理,一側為直刃,另一側為凹刃,可做不同的用途。02YCE(A)0:45,長2.9厘米,寬2.9厘米,厚0.8厘米,重7.5克,刃角69°。02YCE(A)0:48(圖八,6),長3厘米,寬1.9厘米,厚0.6厘米,重3.1克,刃角63°。方形刮削器2件,蛋白石。均采自鍋撐子山A地點。02YGC(A)0:51(圖八,7),器身較薄,平面呈方形,通體壓制修理。長2.3厘米,寬2.2厘米,厚0.4厘米,重2.8克。02YGC(A)0:52(圖八,10),石片背面由兩條脊,器身橫截面為梯形,側邊經過修理,應為方形刮削器的毛坯。長2厘米,寬2.5厘米,厚0.7厘米,重4.75克。方頭刮削器僅在呼特勒B地點采集到1件,燧石。02YHT(B)0:25(圖八,11),前緣和兩側緣由劈裂面向背面壓制修理,夾角為90°左右。前端呈陡坡狀,后端折斷,較平。長4厘米,寬4.2厘米,厚1.3厘米,重30.5克,刃角75°。(2)流紋巖底石片制備工藝小尖狀器4件,燧石。均采自呼特勒B地點。器形小,石片兩側邊經壓制修理,形成銳尖。三件由劈裂面向背面加工,一件由背面向劈裂面加工。長1.8~4.2厘米,寬0.9~3厘米,厚0.2~0.8厘米,重0.3~13.4克,兩側邊夾角50°~97°(圖九,1、2)。桂葉形尖狀器2件,流紋巖。均采自呼特勒B地點。器形較大,呈桂葉形。系對厚石片器身及兩側邊進行壓制修理。02YHT(B)0:9,一側邊已經修理,另一側邊僅加工了一部分,還保留一部分自然面,器身一端已成銳尖,另一端較圓鈍,長8厘米,寬3.2厘米,厚1.2厘米,重33.8克(圖九,3)。02YHT(B)0:10,通體壓制修理,制作精細,兩端都有銳尖,器身橫截面呈橢圓形,長6厘米,寬2.5厘米,厚1厘米,重13.7克,刃角40°,兩側邊夾角86°、97。(圖九,4)。三角形尖狀器3件,燧石。02YHT(B)0:16(圖九,5),器身近三角形,系對扁平石片的兩側邊壓制修理而成,但未形成銳尖,后端保留自然面,器身橫截面呈橢圓形。一般長3.2~6.9厘米,寬2.6~3.7厘米,厚0.7~1.2厘米,重5~24克。02YGC(A)0:50(圖九,6),三邊都經壓制修理,器身中部較厚,保留有自然面。(3)石患者,3件本器的工藝特性26件,以燧石、蛋白石居多。采集地點比較分散。通體壓制。分三式。Ⅰ式:三角形。15件。多為凹底,長寬比接近1。一般長1.6~2.7厘米,寬0.9~2厘米,厚0.3~0.6厘米,重0.5~2.2克(圖九,7~16)。02YHT(B)0:29和02HT(B)0:31的凹底是修理成形的,而02YHT(B)0:30底部的凹缺是自然形成的,尚未進行加工。02YCE(A)0:42,一側鋒略殘。02YCE(C)0:12,鏃尖已殘,側緣及底部經壓制修理。02YGC(A)0:17側邊略凹,翼較圓鈍。02YGC(B)0:26,鏃尖橫截面呈三角形。Ⅱ式:細長形。3件。長寬比較Ⅰ式大。02YGC(A)0:24(圖九,17),尖已殘,底略凹。長2.4厘米,寬0.7厘米,厚0.2厘米,重0.5克。02YGC(B)0:29(圖九,18),一面起脊,器身橫截面呈三角形。長3.1厘米,寬0.9厘米,厚0.5厘米,重1.4克。02YGC(B)0:30(圖九,19),器身橫截面呈橢圓形。長2.5厘米,寬0.9厘米,厚0.3厘米,重1.8克。Ⅲ式:四棱鏃尖形。3件。鏃尖橫截面呈菱形,在鍋撐子A地點采集到的2件標本器身后部都已殘斷。一般長1.2~3厘米,寬1~1.1厘米,厚0.4厘米,重0.5~1.2克。02YCE(A)0:43(圖九,20),凹底,略有肩。通體壓制修理。另有一些石鏃毛坯。三角形。器身已經過加工修理,但尚未成形,器形不對稱。一般長1.2~2.2厘米,寬1.2~1.8厘米,厚0.3~0.6厘米,重0.5~2.2克(圖九,23、24)。(4)雙片硅葉遠端石葉的加工3件。02YHT(B)0:35(圖一○,2),蛋白石。鉆尖的橫截面呈菱形,器身的橫截面呈橢圓形。有肩,通體壓制修理。02YCE(A)0:60(圖一O,3),燧石。截取石葉的遠端,兩側邊由劈裂面向背面加工。石葉遠端為鉆尖。有肩。鉆尖已經被使用得十分光滑。02YGC(A)0:19(圖一○,1),蛋白石。鉆尖橫截面呈菱形,有肩,器身后部呈長方形。通體壓制修理。長1.7~2.9厘米,寬0.7~1.5厘米,厚0.4~0.5厘米,重0.7~1.5克。(5)沖壓器出現盤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