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期末復習世界古代史(下)期末復習世界史歷史系10級劉楠張磊一、名詞解釋1、汪達爾主義指故意破壞藝術品、古跡和文物的行為。得名于歐洲日耳曼人的一支——汪達爾人,于455年攻陷羅馬城后,縱兵在城中劫掠,使古羅馬文物遭到嚴重的破壞,給人類文化造成了不可彌補的損失。實質是一種文化毀滅主義。2、普瓦提埃戰役是公元732年阿拉伯人征服西班牙后,開始的對法蘭克王國征服戰爭。雙方在普瓦提埃交戰,法蘭克在查理.馬特的指揮下取得了勝利。阻止了阿拉伯人對法國的侵犯,保衛了法蘭克王國的獨立,普瓦提埃戰役也成為阿拉伯帝國達到其地理疆域的極限。3、丕平獻土指加洛林王朝的創立者矮子丕平獻給教皇的土地。751年,法蘭克王國宮相丕平在貴族、教皇支持下,廢除墨洛溫國王,建立了加洛林王朝。754年,教皇為矮子丕平加冕,為了答謝教皇,丕平先后兩次出兵意大利擊敗了與教皇為敵的倫巴德王國,并把意大利中部土地贈給教皇,從而奠定了教皇國的基礎。4、薩利克法典是公元5世紀時期薩利克人的習慣法匯編。由法蘭克王國的創建者克洛維在統治后期頒布。其后經過多次修改而系統化并重新頒布,它主要是一部刑法典和程序法典,也包括一些民法的內容,但對女子有歧視色彩。5、凡爾登條約是查理曼帝國的皇帝虔誠者路易的三個兒子將帝國永久分裂的一個條約。簽訂于843年,其規定日耳曼路易統治東法蘭克;禿頭路易統治西法蘭克;羅退爾則統治東西法蘭克中部的地區。它標志著法蘭克帝國的永久分裂,奠定了近代法蘭西、意大利、德意志等國的基礎,也是造成近代德法領土糾紛的根源。6、采邑改革是查理.馬特時期法蘭克王國改革土地的制度。分給貴族、騎士、教會的土地稱為采邑,但領地不能世襲,受封者同時要為國王服兵役,結果使得中小封建主階級實力增強,促進了自由農民農奴化,加快了封建等級制度的形成。也奠定了西歐騎士制度的基礎,為組建新型的騎兵創造了條件,為法蘭克帝國打下了軍事基礎,但其也潛在一種離心力量,使國家面臨分裂的風險。7、手工業行會是中世紀歐洲封建城市手工業者為排除彼此間的競爭和農村手工業產品的競爭,同時對抗封建領主的勒索以保護同一行業的共同利益按不同行業組成的行會組織。行會內部實行匠師、幫工、學徒的等級制度,匠師也參與勞動,但對學徒、幫工有不同程度的剝削。總之,它與當時的生產力發展水平是相適應的。8、商業公會是指城市商人為集體自衛并壟斷一個地方商業而成立的組織。面對海盜、劫匪、封建主的剝削,商人聯合起來武裝、發展城市聯盟是必要的。這也使得本城市的特權不斷被擴大。在公會內部,會員必須遵守行規,按指定的時間、地點和價格進行交易,從而構成對該地形成貿易壟斷。總之,該組織在爭取城市獨立、保護商業發展等方面起著積極作用。9、海廷戰役是公元1186-1187年薩拉丁與耶路撒冷王國之間在海廷的一次決定性戰役。戰役以薩拉丁占領耶路撒冷王國滅亡告終。海廷戰役沉重地打擊了歐洲基督教的狂熱勢力,從此十字軍東征走向低潮。圣城的失陷使得歐洲武裝騎士無法自由的進入圣地,從實踐上宣告了十字軍東征的失敗并撕下了其虛偽的宗教外衣。10、僧侶騎士團是一種宗教性的軍事組織,直屬于教皇,不受當地統治者的指揮。第一次十字軍東征之后,教會為鞏固十字軍國家的地位,先后組織幾個僧侶騎士團派往東方。主要包括法國騎士組成的“神廟騎士團”,意大利騎士組成的“醫院騎士團”和德國騎士組成的“條頓騎士團”等。11、諾曼底征服是以諾曼底公爵威廉為首的法國封建主對英國的征服。1066年9月,威廉借口英王愛德華曾許諾其繼承英國國王,在教皇的支持下率軍渡海侵入英國,隨后攻占倫敦,加冕為王,是為威廉一世。這是英國社會發展的一次重大轉折,使英國的政治、經濟、階級結構、民族關系和文化習俗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加快了英國封建政治經濟制度的發展,加速了英國封建化的進程。12、模范會議是英國封建貴族的一種代議制機構。1265年,在孟福爾創立議會雛形,召開臨時議會后,愛德華一世為籌備軍費,又召開國會,與會者包括貴族、騎士和市民,公開民主,以后歷次國會都以此為范例,因此這次會議被稱為模范會議,并認為是英國國會的開始。而在當時看來議會只是幫助國王治理國家的工具,與后來的議會有本質的不同。13、三級會議是法國中世紀的等級代表會議,參加者有僧侶、貴族和市民三個等級的代表。通常是國家遇到困難時,國王為尋求援助而召開會議。1302年,腓力四世在與教皇斗爭中的關鍵時刻為爭取國內支持召開了第一屆三級會議。因此會議是不定期的,其主要職能是各級如何分擔稅收,解決財政困難,它的召開標志著法國有分裂割據進入等級制議會君主制時期。14、紅白玫瑰戰爭是1455年—1485年英國封建貴族爭奪王位的內戰。在英法百年戰爭后,英國喪失了在法國的大片領地,大封建主轉而謀求在國內的權利和財富,使階級矛盾激化。約克公爵查理于1455年舉兵進攻蘭加斯特家族的亨利六世,蘭族和約族的族徽分別是紅、白玫瑰,所以該戰爭叫紅白玫瑰戰爭。戰爭以蘭族的遠親都鐸家族的亨利取得王位而結束,內戰使舊貴族勢力嚴重削弱,為專制統治奠定了基礎。15、克呂尼運動是10世紀末—11世紀天主教會內部的一次重大的改革運動。因為以法國克呂尼修道院為中心發起的而得名。針對羅馬教廷勢力衰微,教士腐化墮落,克呂尼運動倡導改革,主張實行嚴格的禁欲主義,教士過集體生活,不得結婚以防教產私有化,重振教會的權威。其反對世俗統治者對教會的干預,運動得到西歐各國教會和教皇的支持,從而加強了教會尤其是教皇的勢力,但是也引起了神圣羅馬帝國和教皇的沖突。(主教授職權之爭)16、查士丁尼527年—565年在位,是拜占庭帝國歷史上最有作為的皇帝。其在位期間極力維護奴隸制度,加強軍隊和政府官僚機構,并試圖恢復羅馬帝國的輝煌。532年,鎮壓君士坦丁堡的尼卡起義,編纂《羅馬民法匯編》。對外大舉用兵,陸續滅掉了一些蠻族國家,領土面積大為增加,他統治時期是拜占庭帝國的黃金時代,但這些成就是以國力嚴重消耗為代價的,為其滅亡埋下了隱患。17、羅馬民法大全是《查士丁尼法典》、《法學匯纂》、《法學總綱》、《新法典》的總稱。拜占庭帝國皇帝查士丁尼于528年下令編纂,由法學家特里波尼安主持編寫。法典的基本宗旨是鞏固帝位,突出君權,宣揚皇帝意志,承認階級差別,保護私有財產。這是歐洲歷史上第一部完備的成文法典,奠定了后世西方大陸法系的基礎,對歐洲各國法律產生了巨大的影響。18、拉丁帝國是在第四次十字軍東侵中,十字軍占領了拜占庭帝國大部地區后,建立的十字軍國家。存在時間為1204年—1261年,直接控制帝國1/4的土地,首都是君士坦丁堡。十字軍將領土瓜分了大部分土地,建立了一系列王國,名義上屬于帝國,實際上是獨立的封建國家,1261年拜占庭收復其領土,帝國遂告滅亡。19、古蘭經是伊斯蘭教的經典。它反映了伊斯蘭教的教義、教規和社會政策。共114章,6236節,記載了穆罕默德在23年的傳教過程中所頒布的經文。其主張信仰一神真主安拉,反對多神崇拜;并且提出了自己的宗教制度和社會主張。因此,它不僅是宗教經典,而且是政治文獻,是阿拉伯國家第一部成文的法典。既是伊斯蘭精神的源泉,也是阿拉伯社會的政治、經濟、司法、軍事體制的理論基石。20、圣訓通常用以旁征博引的經典,和遜尼派指《古蘭經》和先知穆罕默德的言行以及他對弟子們的言行所采取的默認的態度的總和記錄而言。圣訓僅次于《古蘭經》而居于第二源泉的地位,它實際上是對《古蘭經》條文的進一步闡述和強調。在穆斯林中也有很高的權威性。21、希吉拉由于穆罕默德在麥加傳教,動搖了當時多神崇拜的地位,損害了麥加大貴族的利益。公元622年,穆罕默德及其信徒為躲避麥加大封建主的迫害,被迫遷往麥地那,這次遷徙被稱為“希吉拉”。這是伊斯蘭教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17年后,哈里發將“希拉吉”之年規定為伊斯蘭教的紀元,并以公元622年7月16日為伊斯蘭歷的歲首。為伊斯蘭教在阿拉伯半島的傳播和建立國家奠定了基礎。22、帖木兒帝國(1370—1507年)是突厥化的蒙古人帖木兒在1370年開創的一個大帝國。以撒馬爾罕為首都,后遷都赫拉特,其鼎盛時期疆土包括今天的格魯吉亞一直到印度的西亞、中亞和南亞的廣大地區。1507年,亡于突厥的烏茲別克部落。其末代皇帝帖木兒五世孫巴布爾敗逃至今天印度并在那里建立了臥莫爾王朝。23、資本原始積累是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確立以前通過暴力與非正當手段使生產者與生產資料分離,使生產資料聚集在少數人手里的過程。主要通過以下三種方式進行:1>、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用暴力手段使小生產者與生產資料分離并積累資本;2>、用武力征服殖民地聚斂財富;3>、通過剝削剩余價值積累資本。它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前提和起點,為資本主義的確立奠定了物質基礎。24、托爾德西利亞斯條約是西班牙和葡萄牙于1494年6與7日在西班牙的托爾德西里亞斯簽訂的一份旨在瓜分新世界的協議。協議規定兩國將共同壟斷歐洲之外的世界,并特別將佛得角群島以西300里格(西經46度,又稱教皇子午線)劃分為兩國勢力分界線,以西歸西班牙,以東歸葡萄牙。它是世界上第一份殖民分贓條約,為近代歐洲殖民擴張開創了惡例。25、薩拉哥撒條約是西班牙和葡萄牙分割全球的一個重要條約,托爾德西利亞斯條約之后,1522年9月6日麥哲倫同伴繼其遺志實現了第一次世界環球航行,充分證明了地圓說。因此西葡于1529年重新簽訂薩拉哥撒條約用以明確分割其在太平洋上的權益,這一條約標志著地理大發現史上一個重要章節的結束。26、關于贖罪券的功效這是德意志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于1517年起草的論證贖罪券功效的提綱。《論綱》中痛斥出賣贖罪券的做法,并提出了“信仰即可得救”的原則,反對金錢贖買的辦法。路德指出,免罪權在上帝而不在教皇,因而贖罪券本生就是錯誤的。他第一次對天主教關于只有教會和教皇才能贖罪的說法予以公開否定,為社會各階層所接受,從而引發了德國的宗教改革。27、致德意志基督教貴族公開書這是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政治綱領。他在《公開書》中痛斥了羅馬教廷對德意志的專橫、掠奪,主張君權神授呼吁世俗君主建立不受羅馬教廷控制的民族教會,以民族世俗權威取代凌駕于國家至上的神權。這些主張的實質是使德意志民族從政治上、經濟上、思想上徹底擺脫羅馬教廷的控制,加強王權、要求統一表達了新興資產階級的政治要求。28、圈地運動是在14—15世紀農奴制解體過程中,英國的資產階級和新貴族通過暴力把農民從土地上趕走,剝奪其使用權和所有權,限制其原有的耕地權和畜牧權。把土地圈占起來,變成私有的大牧場、大農場。圈地運動犧牲了農民的利益,積累了原始資本,為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廉價的勞動力和廣闊的國內市場,為英國發展為資本主義強國奠定了基礎。29、英西海戰是1588年英國和西班牙爭奪海上霸權的一次海戰。在海戰中,英國以弱勝強,西班牙“無敵艦隊”全軍覆沒告終。它第一次顯示了在王權統治下民族國家的力量,也是長期處于歐洲主流文明之外的英國第一次以強國的姿態進入世界海洋霸權和商業霸權的中心。對以后世界的格局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30、雨格諾戰爭又名胡格諾戰爭,是16世紀法國新教(雨格諾教)與天主教封建主爭奪政治權利和經濟利益而引發的一次內戰。戰爭自1562年起分為三個階段,時打時停,互有勝負,最終南方雨格諾派首領亨利即位為王,是為亨利四世。其改宗天主教取得北方支持,并于1598年頒布《南特敕令》,雨格諾派信仰自由,這標志著雨格諾戰爭的結束,達成了一國兩教的妥協。31、黎塞留(1585—1642)是路易十三時期法國的首相,黎塞留在職上全面加強法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在政治上積極鎮壓宗教叛亂,加強政權建設,鞏固中央集權;在經濟上繼續推行重商主義,扶植工商業,海外貿易與殖民活動,并且他積極加強陸軍和海軍建設,增強法國殖民擴張的實力。通過他改革,法國中央集權進一步加強,為路易十四專制頂峰的到來打下了基礎。因此,他被后人稱為法國歷史上最偉大、最具謀略的政治家。二、簡答題1、亞歐民族遷徙的意義(1)、使西歐社會、文化遭到了空前的毀滅和打擊,對其經濟摧殘也相當嚴重。(2)、它使得歐洲日耳曼—羅馬文明進行整合,挽救了衰敗的西歐社會,歐洲邁進了中世紀的門檻。(3)、日耳曼人與羅馬舊貴族合流形成封建統治階級,羅馬內部新生的封建因素與其氏族因素相結合,引起了西歐生產關系的變革,封建制度基本建立。(4)、多民族相互融合,重組了其民族格局,它使得歐洲的人種構成發生了變化。(5)、它使得西歐文明中心發生了轉移,由原來的地中海沿岸轉向了內陸地區。(6)、對歐洲起到了解放者的作用,使歐洲在羅馬奴隸制下解放出來。2、西歐封建城市產生的原因(1)、商業的發展和遠程貿易的復蘇是城市興起的最重要原因。(2)、由移民聚集而出現的移民市鎮發展為城市。(3)、生產力的發展,導致的農業、手工業的分離和相互交換對城市興起有很大作用。(4)、農奴手工業對西歐中世紀城市興起也有重要的貢獻。(5)、羅馬時代城市文明的存在是中世紀城市形成發展的基礎。3、西歐城市興起的歷史意義(1)、城市的興起標志著西歐封建社會開始擺脫孤立、封閉的狀態,這是社會進步的集中體現。(2)、對封建制度的經濟基礎—鄉村自然經濟有相當的瓦解作用。也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貨幣地租的出現和依附關系的改變。(3)、經濟聯系的加強要求國家有割據走上統一,取消關卡林立的現象,這對民族國家的形成和王權的加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4)、他改變了社會上的階級結構,使得階級斗爭發生了新的變化。(城市平民階層)(5)、使得城鄉之間、城市和城市之間有了直接的經濟聯系,把松散的地區逐漸聯系了起來。(6)、促進了世俗文化的發展,形成了反對天主教的新文化,為新世界觀的形成奠定了基礎。(7)、城市的興起反過來會促進商業和手工業的發展,并建立起以城市為中心的經濟區,使打破陳舊的封建經濟體系成為可能,并把社會引向資本主義方向。4、中古時期德國的歷史發展特點(1)、封建生產關系產生比較晚,封建化進展十分緩慢。(2)、中央王(皇)權比較軟弱,地方封建割據勢力十分強大。(3)、德國國王、皇帝和諸侯都熱衷于對外侵略擴張,不甚關心國家中央集權和統一。(4)、在中古時期,政治上、經濟上長期處于分裂狀態。(5)、德國經濟發展不平衡,對外貿易發達。5、中古時期意大利的歷史發展特點(1)、意大利的經濟發展極不平衡,北部地區最發達,南部地區最落后。(2)、政治上紛爭不斷,國家長期處于四分五裂的狀態。(3)、城市靠對外貿易發展,彼此很少交流,缺乏統一的國內市場。(4)、外來國家(法國、德國和西班牙)不斷對意侵略,給意大利發展造成了極大的危害。6、4—5世紀拜占庭帝國經濟發展的特點(1)、農業穩定,由于拜占庭帝國奴隸制不發達,奴隸制危機不嚴重,以隸農、佃農為主的農業繁榮發展未受到嚴重影響。(2)、工商業十分發達,紡織、采礦等行業均列歐洲之首。(3)、城市和國內外貿易十分繁榮,成為溝通東西方貿易的“金橋”。(4)、各省經濟中心與首都聯系密切,對國家的政治發展有很大促進作用。7、拜占庭文化的歷史地位(1)、保存了古希臘羅馬文化的精髓,在繼承古典文化的過程中對其進一步發揚;(2)、由于拜占庭與伊斯蘭世界的頻繁接觸,使她不自覺地吸收了異教文化,起到東西方橋梁的作用。(3)、她深受近東古國文明的影響,與古希臘羅馬古典文化、伊斯蘭文化交相融合,形成獨具特色的拜占庭文化,在文化交流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貢獻。(4)、她承上啟下,繼往開來,對東歐及東南歐文化各國文化的形成及文藝復興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文藝復興時的文藝、建筑都取材于其中,斯拉夫文化受其影響深遠。正是基于以上所述的拜占庭文化特點,使得拜占庭文化在世界文化歷史的發展過程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8、德國宗教改革發生的原因(1)、政治上的四分五裂使德國階級矛盾十分復雜,世俗諸侯不滿羅馬教皇對德意志教會的干涉。(2)、德國經濟的發展受到教會勢力的嚴重阻礙,德國被稱為“教會的奶牛”。(3)、中世紀末期,教會逐漸腐敗,販賣贖罪券,榨取封建地租、出賣神職,導致各階層人民的不滿。(4)、針對教會惡行,社會對教會的批判也是宗教改革的一個原因,其中馬丁.路德的“九十五條論綱”拉開宗教改革的序幕,成為了導火索。9、亨利四世的對內對外政策(1)、對內政策:*經濟上,A、實行休養生息,鼓勵農業發展。豁免稅款,擴大耕地,加強水利建設。B、實行重商主義和關稅保護的政策。保護手工工場,限制進出口貿易,進行殖民掠奪。C、實行新的財稅政策節約財政開支,征收官職稅,使財政收支逐漸平衡,償還巨額債務。*政治上,A、不再召開三級會議。B、設立非常法庭,懲處不順從的貴族。C、精簡中央機構,設立名人會議,決定大事,加強皇權集中。D、派遣監督官加強對地方行省的控制。(2)、對外政策:*積極實行現實主義政策,聯合其他國家建立新教同盟,反對西班牙和哈布斯堡王朝。三、論述題1、十字軍東侵十字軍東征是在1096年到1291年發生的六次宗教性軍事行動的總稱,是由西歐基督教國家對地中海東岸的伊斯蘭教國家發動的侵略戰爭。其主要的目的是從伊斯蘭教手中奪回圣城耶路撒冷。十字軍東征一般被認為是天主教的暴行。盡管如此,十字軍東征使西歐直接接觸到了當時更為先進的拜占庭文明和伊斯蘭文明。11世紀末,西歐社會生產力有了長足的發展,手工業從農業中分離出來,城市崛起,已有的財富已不能滿足封建主貪婪的欲望,他們渴望向外攫取土地和財富,擴充政治、經濟勢力;另外,當時的西歐實行長子繼承制,許多次子的貴族騎士不能繼承遺產,他們往往靠服兵役和劫掠商旅為生;西歐的城市商人企圖從阿拉伯和拜占庭手中奪取地中海東部地區的貿易港口和市場,壟斷該地區的貿易,因而也積極參與十字軍。農民在封建主的殘酷剝削下,夢想尋找擺脫饑餓和封建枷鎖的出路,被教會所蒙蔽,騙往東方;歐洲教會最高統治者羅馬天主教會,企圖建立起自己的“世界教會”,確立教皇的無限權威。這些原因促使他們把目光轉向了富庶的地中海東岸國家。在西歐封建主、大商人和羅馬教廷“拯救圣地”的名義下,號召基督教徒去奪回被伊斯蘭教控制的耶路撒冷,并對東部地中海沿岸各國進行了持續近200年(195年)的侵略性遠征。十字軍參戰者服裝均飾以紅十字為標志,故稱“十字軍”。公元1095年11月,在羅馬教皇烏爾班二世克萊蒙宣言的蠱惑下十字軍前后進行了9次東侵。第一次十字軍遠征(1096—1099年),是唯一一次勝利的東征,參加的人數約有10萬人。騎士十字軍1099年7月15日占領耶路撒冷,接著按歐洲國家模式,在地中海沿岸所占地區建立若干封建國家。此后,在英國、法國、德國、羅馬帝國領導下先后還發動了8次東征,有的雖取得一定成果,但耶路撒冷并未奪回,其總體上也是失敗的。最不幸的是1212年,在教皇和封建主的哄騙下,法國三萬名兒童組成的兒童十字軍,最終,這些孩子不是在風暴中葬身大海,就是被船主販賣到埃及。1272年,由英格蘭的愛德華王子在阿卡簽定了停戰協議,于1272年返回英格蘭繼承王位。至此,十字軍東征時代基本結束了。十字軍遠征總體上說是失敗的,十字軍遠征持續了將近200年,羅馬教廷建立世界教會的企圖不僅完全落空,而且暴露了其侵略暴行和本來的丑惡面目,使教會的權威大為下降,十字軍所謂要奪回的圣地耶路撒冷,卻使圣城遭到空前的血洗。十字軍這種強盜行徑,充分暴露了其宗教的欺騙性和虛假性。十字軍東征的消極影響:①十字軍東征是野蠻落后的西方封建勢力對文明先進的東方各國的侵略,它對東西方人民而言都是一場浩劫;②嚴重地破壞了近東各國的生產力,摧殘了文化,造成了人員傷亡,阻礙了社會經濟的發展;③死傷大量人口,耗費大量的物力、財力,加重了西歐人民的負擔。盡管十字軍東征給東方和西歐各國生靈涂炭,造成了巨大的物質損失,但它們對歐洲文明卻有著長遠的影響,十字軍東征使得歐洲大陸走上了一條世界主義的道路,使歐洲人認識到更為廣闊的外部世界。十字軍東侵在客觀上打開了東方貿易的大門,使歐洲的商業、銀行和貨幣經濟發生了革命,并促進了城市的發展,造成了有利于產生資本主義萌芽的條件。東侵還使東西方文化與交流增多,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西方的文藝復興,阿拉伯數字、航海羅盤、火藥和棉紙,都是在十字軍東侵時期內傳到西歐的。十字軍東侵,促進了西方軍事學術和軍事技術的發展。如西方人開始學會制造火藥和火器;懂得使用指南針;海軍也有新的發展,搖槳戰船開始為帆船所取代。十字軍所帶回來的金銀財寶并增加了地方上的貨幣供應,貨幣地租發展,大力提升經濟的成長。十字軍東征,間接的促進了歐洲文藝復興的出現。歐洲人入侵東方后,發現了在歐洲已經消失了卻仍在當地存在的古希臘文化的殘存,歐洲人將他們帶回后,最終導致了文藝復興的出現。2、英法百年戰爭百年戰爭是指英國和法國,以及后來加入的勃艮第,于1337年-1453年間的爭奪封建領地的戰爭,是世界最長的戰爭,斷斷續續進行了長達116年。性質:英法百年戰爭是英法之間的國際戰爭,也是法蘭西帝國的國內戰爭,是法蘭西大貴族反抗王權和互相攻擊的內戰,后轉化為侵略與反侵略的戰爭。1154年,法國最強大的貴族——安茹伯爵亨利(兼諾曼底公爵、)因其母親的血緣關系,得以繼承英格蘭王位,作為國王,他是英國的統治者;作為公爵和伯爵,他又是法國的臣民。英國國王身兼法國貴族,同時還是法國國王的姻親,也可以參與法國王位的競爭。當時英王在法國大陸上有眾多領地,但其大部分逐漸被法王兼并。因此,英王力圖奪回失去的領地,而法王則竭力奪取仍殘留在英王手中的南方領土,還有就是14世紀以來,英國商業逐漸在佛蘭德爾占據優勢,而弗蘭德爾的商業非常繁盛,但它是法國的附庸。1328年,法王出兵鎮壓佛蘭德爾人民運動,扶植佛蘭德爾伯爵的統治。下令逮捕在英國的商人,英國則限制對當地出口原料,佛蘭德爾由此怨恨法國,承認英王為法國國王和佛蘭德爾的君主與英國締結商約。同年,法國國王查理四世病亡,身后無嗣,加佩王朝從此結束,王位轉入旁系瓦羅亞家族之手。英國國王愛德華三世以法王腓力四世外孫的身份,要求繼承法國王位,遭到法國貴族會議的拒絕。圍繞著王位繼承問題,英法矛盾逐步升級。這就成了英法戰爭的直接導火索。1337年,英王愛德華三世再次重申自己繼承法國王位的要求,并向法國宣戰,次年發兵進攻法國。雙方的軍事行動時斷時續,大體可分為4個階段。1337年─1360年之間為第一階段,英法爭奪佛蘭德斯。1340年,英軍在斯呂斯海戰打敗法軍,奪得制海權,攻取法國海防要塞加萊港,1348年,黑死病橫掃整個歐洲,兩國停戰十年。1356年,英格蘭再度進攻在普瓦捷戰役以相同戰術再次獲勝。1360年法國被迫簽訂布勒丁尼和約,割讓出盧瓦爾河以南比利牛斯山脈的全部領土。1360年─1400年之間為第二階段,法王查理五世以突襲和游擊戰術攻擊英軍,在多場戰役大敗英軍。1380年,英軍已退守沿海區域。1415年─1429年之間為第三階段,法國勃艮第、阿曼雅克兩派發生內訌,農民市民起義反抗,英格蘭借機重啟戰端。攻占法國北部大多數地區。法王查理六世無力抵抗,被迫簽訂幾乎亡國的特魯瓦和約。1429年─1453年之間為第四階段,法國人民不堪英軍壓迫,各方紛紛反抗,圣女貞德指揮法軍擊敗英格蘭,贏得重大勝利,扭轉了整個戰局。19歲的圣女貞德不久便被英軍抓住處死。激起法國的民族義憤,助使法軍作出大反攻。1558年,法軍攻陷加萊,英格蘭失去在歐洲大陸最后一個據點,百年戰爭結束。百年戰爭,不論對英國還是法國人民來說都是一場災難,當時又是黑死病流行的時代,在戰爭和疫病的雙重打擊下,英法兩國的經濟遭到了重創,民不聊生。兩國都發生了農民起義,沉重打擊了封建制度,為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創造了條件。它削弱了法國地方的封建勢力,使其無力與國王抗衡。由此封建君主政體演變成了封建君主專制政體,王權進一步加強了。同時也促進了法國民族意識的覺醒。法國最后亦因為這場戰爭完成了民族的統一大業,法語形成,法蘭西民族也形成。為其日后在歐洲大陸的擴張打下基礎。英國在此影響下政治出現了嚴重危機,英國在百年戰爭后不但一無所獲,還喪失了幾乎所有在法國的領地,結果迫使其放棄大陸制霸的企圖,轉而向海上發展。而且在貴族之間展開了長達30年的內戰,即紅白玫瑰戰爭。經歷了一段內部的政治紛爭后,也建立起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國家。英語和英吉利民族也就此產生。3、阿拉伯—伊斯蘭文化的基本成就、特點、歷史意義伊斯蘭文化是中世紀阿拉伯帝國各族人民在吸收融匯東西方古典文化的基礎上而共同創造的具有伊斯蘭特點的新文化。這種文化兼容并蓄多民族多樣性的文化為一體,并隨著社會經濟和生活實踐的變化而加以發展和創新,形成多學科的知識形態,廣泛使用阿拉伯語創作,具有顯明的伊斯蘭色彩,故又稱為“阿拉伯一伊斯蘭文化”。它與中國文化、印度文化、希臘文化及羅馬文化并稱為古代五大文化體系,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伊斯蘭文化內容豐富,涉及科學、宗教、政治、文學、哲學等各個方面。伊斯蘭文化包括:哲學、自然科學、人文學科、宗教學科。中世紀伊斯蘭文化形成于伍麥葉王朝,在阿拔斯王朝達到極盛時期。伊斯蘭文化之所以聞名于世是因為她的包容性和強大的同化能力,當然,這些都是以伊斯蘭文化的先進性為前提的。伊斯蘭文化的特點是:①宗教本位。即實質上是一種以宗教—伊斯蘭教為本的文化,其宗教性是由其萌發、產生的過程所決定的;②承上啟下。他繼承了古代世界的優秀文化,如希臘、羅馬、印度文化,同時又通過自身的發展和創新為近代文明的興起提供了有益的經驗;③連貫東西。即指中世紀東西文化的交流往往通過媒介—阿拉伯文化的消化、吸收和傳播的過程;④多民族性。阿拉伯帝國幅員遼闊,除阿拉伯人外,還有埃及人、印度人、波斯人、西班牙人、敘利亞人等等。各民族通過互相接觸、互相影響,逐步融合滲透,在長期的生產斗爭和階級斗爭中共同創造了阿拉伯文化。可以說,阿拉伯文化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勞動和集體智慧的結晶。阿拉伯—伊斯蘭文化來自:阿拉伯人固有的文化、吸收外來的文化和伊斯蘭教文化它在長期的生產和社會生活實踐中,經過研究、創新和發展,創造了具有伊斯蘭特點的新文化,形成了知識形態的多學科體系,構成了伊斯蘭文化的整體框架。伊斯蘭文化在各個學科領域取得輝煌成就,為世界文化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在哲學領域,將東西方的哲學思想遺產同伊斯蘭教的認主獨一的教義思想結合,形成伊斯蘭哲學。吸取古希臘、波斯、印度的科學成果,在自然科學的各部門取得輝煌成就。制定了天文表和較為準確的歷法,測定了太陽系已知星辰的位置,將中國的四大發明(造紙術、印刷術、指南針和火藥)加以應用推廣并輾轉傳入歐洲,為西方科學文化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歷史、地理研究的領域取得了重大成就,應用經緯線于地理學,測量了地球的子午線長度。在文學領域,阿拉伯人在文學藝術上也有突出成就。如《一千零一夜》等文學作品,膾炙人口,堪稱世界文學的瑰寶。在宗教科學領域以《古蘭經》和圣訓為依據,在探討基本信仰、宗教制度、立法的根本原則問題上,逐步形成各門相對獨立的宗教學科。豐富和完善了伊斯蘭教的教義學,鞏固了穆斯林的基本信仰。在藝術與建筑領域:阿拉伯世界對于藝術美有獨特的追求。伊斯蘭教反對偶像崇拜,因此阿拉伯藝術作品中缺少對人物和動物造型,具有明顯的抽象法和形式化的特征(幾何圖案為一大特點)。是世界建筑藝術和伊斯蘭文化的組成部分。它同印度建筑、中國建筑并稱東方三大建筑體系。阿拉伯一伊斯蘭文明對近現代歐洲文明發展的重要影響與貢獻是重大的。它將東西方古典文化熔為一爐并發揚光大,在古代科學文化向近代科學文化的發展中,它起了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歷史作用,對亞洲、非洲、歐洲和中國文化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隨著阿拉伯帝國的擴張,大批阿拉伯人遷居亞非各地,改變了這些地區的民族成分和語言結構,阿拉伯文(語言)成為通行的文字,伊斯蘭教成為亞非一些國家和民族占主導地位的宗教。12世紀以后,伊斯蘭文化通過西班牙和西西里島傳入西歐后,促進了“文藝復興”運動的早日到來。阿拉伯人的醫學、天文學、數學、化學、光學等方面的著作傳入西歐后,至18世紀在自然科學領域占主導地位,為歐洲近代自然科學的興起奠定了科學思想基礎。阿拉伯的哲學著作傳人歐洲后,促進了基督教經院哲學內部唯名論(唯物)反對唯實論(唯心)的斗爭,并形成了阿維羅伊學派。總之,其偉大歷史地位將會在歷史上永存。4、新航路發現的歷史背景、主要過程及后果新航路的開辟是指歐洲從15世紀開始,為了籌集商品經濟快速發展所需的貨幣和資本的原始積累需要,新興的資產階級對外尋找通往中國和印度的新商路運動。經迪亞斯、麥哲倫、哥倫布、達.伽馬等人的探索后,最終找到了通往亞洲的通道。15世紀以后,隨著封建經濟的急速發展,商品貨幣關系開始從內部侵蝕封建自然經濟的基礎,瓦解封建制度,促進資本主義萌芽。當時,商品交換十分廣泛,這就需要大量貨幣,因此,西歐社會各階層,尤其商人和資產階級,非常熱衷于追求金銀、財富,然而歐洲大陸所產金銀有限,于是他們把注意力轉到了東方。當時歐洲流傳很廣的《馬可波羅行紀》對印度、中國的財富作了夸張描述,進一步激發了歐洲上層分子到東方尋金的熱情。十五世紀中葉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興起后,占領了巴爾干半島和小亞細亞地區,控制了東西方間的傳統商路,于是西歐各國貴族、商人和資產階級急切的想繞過地中海東部,另外開辟一條航路通往印度和中國,從亞洲直接獲得大量奢侈商品。而當時西歐生產力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為發現新航路又創造了必要的條件,使遠洋航行成為可能。十五世紀西歐出現了適于在大海里航行的多桅帆船,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的羅盤針,傳入歐洲,這時得到普遍應用,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地圓學說在知識界為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并繪制了概略的世界地圖。歐洲各國為了強化王權,不惜用武力進行擴張,葡萄牙和西班牙首先把目光投向了歐洲以外的地區。宗教方面,為了天主教的傳播,歐洲人不惜用武力進行圣戰。并且此時正值文藝復興時代,人文主義提倡的冒險進取精神,對新航路開辟產生了一定鼓舞作用。總之,這些都推動了新航路的開辟最終獲得成功。1487年,葡萄牙人迪亞士在茹安二世支持下探尋通往印度的海路,1488年到達非洲的好望角,12月折回;1492年,哥倫布在西班牙王室支持下,向西航行,發現了美洲大陸;1497年,達.伽馬在葡萄牙王室支持下從里斯本起航,1498年到達印度半島卡里庫特,這就結束了阿拉伯、意大利對東方商品的壟斷;1513年,麥哲倫在西班牙王室支持下,進行了首次的環球航行。新大陸的發現,1、加強了世界各國的聯系,世界逐漸打破了相對封閉隔絕的狀態,并開始聯系在一起;此外,2、新航路開辟還引起了商業革命和價格革命。(1)、由于新航路開辟,歐洲貿易范圍空前擴大,西歐與世界各地區各民族之間的聯系加強了,世界市場開始形成。歐洲貿易中心由地中海轉移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的商業地位逐漸被西班牙、葡萄牙、英國所代替。(2)、引起了價格革命”。新航路開辟后,西班牙等國從殖民地掠回大量金銀,引起金銀價格下跌,物價高漲,貨幣購買力降低。它幫助了西歐資本主義的成長。3、隨著新航路的開辟,葡萄牙和西班牙最早開始了殖民擴張、掠奪,為轉化為英法的資本原始積累做了貢獻。此外它還證明了地圓學說的正確性,為人口的遷徙提供了方便,促成了新民族的產生,如美利堅民族的產生。歐洲國家走上殖民擴張道路,殖民掠奪和侵略活動造成亞非拉國家和地區的貧窮落后。隨之販賣黑奴逐漸興起。資本主義的觸角開始伸向世界各地。5、歐洲文藝復興文藝復興是一場發生在14世紀至17世紀的是一場正在形成中的資產階級在思想文化領域領導的反封建的文化運動,在中世紀晚期發源于佛羅倫薩,后擴展至歐洲各國。這場文化運動囊括了對古典文獻的重新學習,以及逐步而廣泛開展的教育變革。它以人文主義精神為核心,提倡人性,反對神性,主張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現世的幸福,倡導個性解放,反對愚昧迷信的神學思想。當時,西歐的中世紀基督教教會成了當時封建社會的精神支柱,它建立了一套嚴格的等級制度,把上帝當作絕對的權威,一切都要遵循基督教的《圣經》,否則就要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正版授權】 ISO 3632-1:2025 EN Spices - Saffron (Crocus sativus L.) - Part 1: Specification
- 【正版授權】 ISO 4112:2025 EN Cereals and pulses - Guidance on measurement of the temperature of grain stored in bulk
- 2020-2025年一級建造師之一建市政公用工程實務每日一練試卷A卷含答案
- 小班歌唱教學課件下載
- 《茉莉花》初中教學課件
- Brand KPIs for milk:Berchtesgadener Land in Germany-英文培訓課件2025
- 小學生籃球規則教學課件
- 口腔基礎知識分享課件
- 2025年新初二英語人教新版尖子生專題復習《書面表達》
- 2025年教育行業數字化轉型:數字化教材開發與深度應用策略分析報告
- 鋼筋混凝土圓管涵施工
- 青島離婚協議書
- 眼瞼裂傷查房
- 土石方工程股份分紅協議
- 《農藥學基礎》課件
- 小學語文群文閱讀教學研究結題報告
- 貨車轉讓不過戶合同協議書
- 化工自動化儀表 選擇題805-1556
- GB/T 4604-2006滾動軸承徑向游隙
- GB/T 12008.2-2010塑料聚醚多元醇第2部分:規格
- 既有住宅適老化改造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書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