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皇莊起源時間再考_第1頁
明代皇莊起源時間再考_第2頁
明代皇莊起源時間再考_第3頁
明代皇莊起源時間再考_第4頁
明代皇莊起源時間再考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明代皇莊起源時間再考

明代的皇家園林是一個官方的庭院。事實上,它是皇室(皇帝和王后)繼承的農場。關于明代最早的皇莊出現于何時,歷來說法不一。早在明代當時,就有始于成化、弘治、嘉靖等說。清初,《明史稿》的作者又提出“皇莊之名”始于成化。后來清人所撰明代史籍以及所輯類書,如《明史》卷67《御批通鑒輯覽》卷105、《續文獻通考》卷6等,基本上認為明代皇莊始于洪熙。近人對明代皇莊始自何時的認識,大抵同清人。解放后,五十年代,我國史學家基本上仍然同意清人的說法,盡管在個別問題上可有出入。這里特別值得提出的是1961年2月,北京出版社根據中國科學院圖書館所藏日本尊經閣文庫藏書的攝影膠卷,出版了明萬歷時宛平知縣沈榜所著《宛署雜記》一書。沈榜并沒有去專門考察明代皇莊的起源,但他在收輯宛平縣歷史沿革和地理方物的材料時,記載了明代最早的皇莊——成祖永樂時黃垡皇莊的設置。明末清初人還見到過《宛署雜記》,后來此書在我國失傳。現經重印,自然引起了明代皇莊研究者們的注意。李光壁同志原來在《明朝史略》》中,也認為明代“皇莊的起源始于洪熙時(1425年)的仁壽宮和清寧宮莊的建立”(見該書第63頁)。新發現的皇莊資料,使這位學者改變了原先的看法。1961年下半年,他發表《試論明中葉農民起義的歷史作用》時,便提出“皇莊始于永樂時期(沈榜:《宛署雜記》,卷2,卷7)”六十年代,我國明史的研究者,大體上都以永樂時黃垡皇莊作為明代最早的皇莊了。一般說來,這是對的。但其中仍有頗多值得進一步研究之處。第一,黃倉是明代皇莊設置的依據重印《宛署雜記》一書的編校者在“出版說明”中說:明代“土地大量兼并,使得農民耕地面積日益減少。在宛平縣內,這種土地大量兼并,明朝從成祖時就開始了。朱棣令從征軍人,在宛平黃垡一帶從事耕種,作為皇帝的私田,建立了黃垡倉,叫做皇莊。這里把成祖朱棣建立的黃垡倉說成就是皇莊,這種說法是值得商榷的,我們留到下面再說。翦伯贊主編的《中國史綱要》中冊第175頁說:“永樂時,……在北京的黃垡,已出現了第一個皇莊。”這當然是對的。但作者注明寫這個論斷的出處是:“沈榜《宛署雜記·月》。”上面提到李光壁同志改變看法后,認為皇莊最早始于永樂時期,所注出處為“《宛署雜記》卷2,卷7”。《宛署雜記》的卷2就是《中國史綱要》作者注明的“月”卷。其涉及黃垡倉的原文如下:“成祖既紹大統,即以初日所受王莊田地,簿其賦稅,歲收租入,建倉積貯,賜名黃垡,于以備一方之民之兇荒給賑,而又復除其身,有司差役一切不得與。”實際上,這一段話講的并不是黃垡皇莊、而是黃垡倉。沈榜在這里敘述從燕王王莊到黃垡倉的歷史演變時,將黃垡皇莊略過去了。李光壁同志、翦老和《宛署雜記》的編校者—樣,都把黃垡倉視為明代皇莊之始。黃垡倉大約出現在永樂十九年(1421年)。照上述諸同志說法,明代的第一個皇莊便是永樂十九年出現的。這是不對的。第一,明代的第一個皇莊黃岱皇莊出現在永樂初,很可能是永樂元年,而非永樂十九年。第二,黃垡倉并不是皇莊。《宛署雜記》真正記載黃垡皇莊設置經過的資料是第7(河字)卷。原文如下:“洪武初元,我成祖以燕王北征,至山后小興村,得張福等若干人降之,徙入內地,散處宛平黃垡、東莊營等地,聽用力開墾為業。……有旨,以其地為王莊,量征子粒銀兩,即今建倉黃垡等處,蓋成祖龍潛時私莊也。永樂改元,有司請莊所屬改稱皇莊。越數年,遷都北平,升宛平為京縣,遂詔所司,以黃垡皇莊歸宛平,盡免子粒銀兩,每地一畝,每年征谷三升三合,以備一方水旱;凡有司糧差,永不得與。即其地建倉,因賜名黃垡倉云。”沈榜當時擔任宛平縣令,《宛署雜記》又經過當時宛平縣的縣丞、主簿、典史共四人的校訂,所記應是可靠的。黃垡莊田在洪武時,原來是燕王王莊(關于燕王莊建立的時間我們后文討論)。建文四年(朱棣稱之為洪武三十五年,即1402年)六月,燕王在南京即皇帝位,改明年為永樂元年(1403年)。他原來所有的黃垡莊田自然不能再稱為王莊了,于是有司請改稱皇莊。關于黃垡皇莊,《太宗實錄》沒有記載。它改稱皇莊的時間應當是在1402年(建文四年)的下半年,或者是1403年(永樂元年)初,更可能是后者。沈榜說,黃垡王莊改皇莊是在“永樂改元”。按:北平自“永樂元年正月升為北京”稱作“行在”。同時改北平府為順天府,并將北平地方的官府機構和若干設施的名稱都作了相應的改變。那么,北京地方有司由永樂改元,北平升為北京,自然要考慮到向皇帝建議,將黃垡王莊升稱為黃垡皇莊。以此我認為,明代的第一個皇莊黃垡皇莊的產生應該是在永樂元年初。該皇莊轄有車莊營、太子務、莊寨務、朱家務、南家莊、梁家莊、河南村七處土地,總共面積為三十二頃八十七畝三分五厘五毫。關于黃垡皇莊的經營管理方式、作者擬另行著文,在敘述整個明代皇莊管理制度的演變時再去討論,此處暫且從略“封閉型”黃倉黃垡皇莊改為黃垡倉,大約是永樂十九年(1421年)的事情。沈榜說“越數年,遷都北平,……賜名黃垡倉云”。這里的“數年”,是個約數,實際是過了十八年左右。永樂十八年(1420年)九月廿二日,太宗命“以北京為京師”。次年,才正式遷都北京。照沈榜說:黃垡倉得名是在遷都北京“升宛平為京縣”之后,則我們說它出現在永樂十九年初,大體上是可以成立的。黃垡皇莊改為黃垡倉,明代歷史上的第一個皇莊也就不再存在了。皇莊是皇室私有的莊田。它經營管理的方式可以有不同,其最本質的特征是由皇室向莊園的佃戶收取封建地租,或者是實物地租的“子粒”,或者是貨幣地租的“銀兩”。洪武時、明太祖賜燕王黃垡王莊,準許他“量征子粒銀兩”。王莊改稱皇莊后,“額笈屬宮禁”1,子粒銀兩仍舊照收而歸皇室支配,因此屬于朱棣私莊。永樂十九年遷都北京,太宗“詔所司,以黃垡皇莊歸宛平.盡免子粒銀兩,…即其地建倉,因賜名黃垡倉”。這說得很清楚:第一,從所有制關系講,黃垡莊士地和人口,不再歸皇室占有,即額笈不再屬官禁,而歸宛平縣管轄;第二,皇室不再向黃垡莊佃戶收取地租;第三,黃垡農戶免去子粒銀兩后,畝每年征谷三升三合,積糧建倉。黃垡皇莊名稱也取消了,改叫黃垡倉。因此,無論責實還是論名,黃垡倉都不再是皇室的私莊。把黃垡倉看成明代最初的皇莊,顯然是有欠考慮的。明太宗朱棣為什么將黃垡皇莊取消,改為黃垡倉呢?據沈榜所記,太宗說:“靖難之師,朕載自宛,宛固吾豐鎬地也,即王畿首邑,勢不得悉舉而湯沐之,而蕞爾莊田,尚有何復?復宛一莊,示不忘宛,是故土之情也。矧昔也王,而今也帝,業已天下一家,而猶私一莊,令天下謂我私,故雖復除其民,而猶系笈宛平,是公天下之義也。且莊民之來歸也,約盡力開墾,永不起科,方將比于帶礪之盟,而安忍以重征困之?故雖系宛之笈,而第令其耕而自食,每畝止征谷三升三合,是柔遠人之信也。天下大定,正欲講求殷富,將以社倉遍之遐方,而觀化所由,實自宛始。故收租立倉,即以備此一方緩急之需,俾由宛平達之天下,何地非黃垡也,是子庶民之仁也。”這里太宗講了四條取消皇莊,改立黃垡倉的理由。第一,朱棣是從宛平起家,奪取天下的。遷都北京,宛平升京縣,成為“王畿首邑”,復除黃垡莊皇室私租,連官府賦役也并免去,借以表示他不忘宛平為發祥之地之情。第二,朱棣過去是燕王,現在成了皇帝。已經混一天下,取消皇帝私莊,命黃垡系笈宛平,表明他“公天下”不計小私之意,第三,明太祖朱元璋為了發展生產,曾號召農民于納稅土地外,自己墾荒,“永不起科”。黃垡莊本來是徙北方降人入內地,聽其用力開墾為業的。作了王莊,自然要收租。現在下詔免除租賦,但令“耕而自食”,以示“柔遠人之信”,借以吸引北方各族民人歸附內地,壙大明王朝統治占有的人口。并以此號召百姓大力墾荒。第四,洪武時,太祖曾令全國各州縣設立預備倉,以備兇荒。永樂中,更令全國府縣多設倉儲。免除黃垡莊佃戶租賦,令每畝每年只征谷三升三合,“收租立倉”。建立黃垡倉,以為示范,“俾由宛平達之天下”,號召全國廣積倉糧。永樂十九年十一月,分遣中官楊實,御史戴誠等核實全國各地庫藏遞年出納之數。次年十月,又命中官韋喬、御史朱準、郎中呂謙等八十人,盤點全國各地軍民衙門倉糧及稽考遞年出納之數。看來朱棣是頗為重視他以黃垡倉為示范,號召全國重視儲蓄,廣積倉糧所取得的效果如何的。由于上述種種考慮,促使朱棣主動取消了明代歷史上的第一個皇莊。即此一端,亦可見朱棣畢竟是明代的一位比較有為的皇帝。了某一人,燕王北征,至山后小興村黃垡皇莊的前身是燕王的黃垡王莊。我們考察一下黃垡王莊設置于何時。王毓銓同志說:“洪武初燕王將兵北征,獲得降人張福等若干名。他把他們散處宛平黃垡東營等地,叫他們開墾為業。后來明太祖就將張福等所墾田土給予燕王,作了他的王莊。……燕王得賜王莊之事,不知發生在哪一年。親王就藩撥賜莊田之成為制度,是遠在洪武九年以后的事。”王毓銓同志雖然不能確定燕王得賜黃垡王莊的時間,但大致斷定受賜於洪武初,至少是在洪武九年以前。他在注中說明,所據出處也是沈榜《宛署雜記》所載的“黃垡倉”。這段話我們前面已引了。沈榜是在明朝建國二百二十多年后的萬歷中著書的,故他所說的“洪武初元,我太祖以燕王北征……”,這個“洪武初元”只能理解為建國之初洪武期間的意思,而并非就是指洪武朝初年。看來,沈榜這樣寫法,乃按照一般習慣,大至無誤。可我們今天是在搞歷史科學研究,有條件的話,自應比他考察得更加細致才是。按:朱棣在洪武三年(1370年)受封燕王,洪武十三年(1380年)就藩北平。這之前,他并沒有參加過北征;之后,有幾次北征,也沒有參加,為洪武十四年正月徐達、湯和等率師討乃兒不花,洪武廿年正月馮勝、傅友德、蘭玉等率師征納哈出,史籍都不見有燕王參與其事的記載。據《太祖洪武實錄》和《太宗永樂實錄》,朱棣最初參加北征,時在洪武廿三年(1390年)春。是年正月,明太祖詔命晉王朱桐、燕王朱棣各率師,約期會兵后,往討故元丞相咬住、太尉乃兒不花等。晉王怯不敢進。三日,燕王自“率師至迤都,故元太尉乃兒不花、丞相咬住、忽哥赤、知院阿魯帖木兒等皆降。……于是悉收其部落及馬駝牛羊而還。”關于這次俘獲的人數,太宗實錄記的更具體:燕王“直抵迤都山,薄虜營,獲乃兒不花及其名王、酋長男女數萬口。”是年閏四月初一,太祖得燕王平乃兒不花捷奏,大喜,對群臣說:“清沙漠者燕王也。朕無北顧之憂矣。”乃命燕王“留征進軍馬于上都或興和、興州,相度便益。”20故元降將乃兒不花部落,則由傅友德安排,“悉徙入關”。將校送京師,部眾則大約散處關內諸地,從事開墾。沈榜說“燕王北征,至山后小興村,得張福等若干人降之,徙入內地”。這個“山后小興村”具體指何處,已難考釋。“山”或許就是上面提到的燕王所至的“迤都山”。那么,張福等若干人,就是這年三月分為燕王所獲而由傅友德徙入關內的數萬降人中之一部分。或許“小興村”乃在燕王屯駐的興和、興州(今內蒙古多倫一帶)境內,該處和內地相隔燕山山脈,當然也是“山后”。如此則張福等若干降人,就是這年閏四月以后,燕王另外獲得的。不管屬于哪種情況,燕王得張福等總是在洪武二十三年。因為洪武廿四年四月,廿八年一月,二九年三月,燕王幾次北征,都未見有俘獲降人的記載。而且沈榜說,燕王得張福等后,“每出征,張福等為親軍,累遷指揮、千百戶等官。”可見,燕王得張福等人,當是較早的那次北征,而不會太晚。據此,燕王得張福等若干降人,大致可以斷定在洪武二十三年這次北征。那么,燕王受賜黃垡王莊也就只能在洪武二十三年之后,而不會在此之前,更不會在洪武九年以前。朱元璋對賜諸子和臣下的土地,控制得還是較嚴的。太祖在洪武五年和六年曾賜親王養瞻田,只令食其租、而并無實際管業權。親王之國,地仍歸官。對已分封之國的諸藩王尚沒有給賜莊田的制度。對臣下賜田是在洪武十年十月。當時賜百官公田,以其租入充祿。到洪武廿五年八月,仍給公侯歲祿,便歸賜田于官。于是魏國公、曹國公、信國公、江陰侯、清海侯、永平侯、蘄春侯都歸還原來所賜之田。這一年,穎國公傅友德情懷遠田十頃。太祖很不高興地批評他:“祿賜不薄矣,復侵民利何居?”拒絕了他的請求。山上述情況可知,太祖主動賞賜給燕王黃垡莊土地,確屬特例。為什么明太祖會有這種非常之舉呢?朱元璋從洪武三年一月開始,便多次派遣徐達、李文忠、馮勝等北征,雖屢獲勝,但北元殘余勢力仍嚴重存在,為朱元璋時刻耽憂之大患。洪武廿三年,燕王北征大捷,獲故元丞相、太尉、知院及將校降人數萬,朱元璋聞訊后極為高興,稱贊燕王清沙漠,解除了他北顧之憂。朱元璋當時對諸功臣疑慮甚深,他對自己的兒子初次出師大捷,自然更喜出非常。張福等人內徙開發的黃垡,東莊營地方,就在燕王封國附近,故特賜燕王黃垡莊土地,也就并不奇怪了。沈榜記燕王得張福等降人,徙入內地,聽開墾為業后,說“有旨,以其地為王莊”,行文時并沒有如下文所說的“越數年”一類的時間間隔。可見,張福等徙入黃岱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