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代長江三角洲地區的村鎮發展_第1頁
明清時代長江三角洲地區的村鎮發展_第2頁
明清時代長江三角洲地區的村鎮發展_第3頁
明清時代長江三角洲地區的村鎮發展_第4頁
明清時代長江三角洲地區的村鎮發展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明清時代長江三角洲地區的村鎮發展

江仰賴湖的糧食接濟長江三角洲的農業在南宋達到了頂峰。蘇州和湖州已經成為全國的糧食儲備。當時民間流行一句諺語:“蘇湖熟,天下足”②1。一方面得益于自然條件之優越,另一方面得益于集約化經營。曾幾何時,情況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從南宋的“蘇湖熟,天下足”,一變而為明代的“湖廣熟,天下足”,這在中國農業經濟與農業地理的發展史上是劃時代的變化。一方面,它顯示了在南宋時農業生產明顯落后于兩浙路的荊湖路,在明代有了長足的進步,一躍而為全國糧倉。據何炳棣的研究,占城稻的引進和早熟品種的進一步發展,保證了兩熟制的成功,使中國農業,特別是水稻區的農業著稱于世界。直到南宋時,早熟品種的傳播范圍較廣的,看來還只限于浙江、蘇南、福建和江西。近代中國的糧倉——皖南低地和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區當時還缺乏早熟品種,因而農業并不發達。在元明兩代,早熟稻的栽種在西南各省和湖北、湖南已相當普遍,兩湖從此成了中國的糧倉③2。基于此,《地圖綜要》所說是確有所據的:“楚固澤國,耕稼甚饒,一歲再獲,柴桑吳楚(按:楚疑為越)多仰給焉”。④3大抵十五世紀中葉,湖廣已被公認為天下糧倉,所產糧食沿長江而下,供應下游吳越各地似已初步定局,故曰“湖廣熟,天下足”。另一方面,原先曾以全國糧倉聞名天下的蘇、湖二州及太湖流域,在明中葉發生了巨大變化。由于商品經濟的高度成長,手工業、商業的迅猛發展,促使農家經營的商品化傾向日益加劇,大量耕地改種經濟作物(如桑、棉、菸、麻之類),以適應市場不斷增長的需求。農業生產格局于是變為以種植經濟作物為主,使余糧區逐漸轉化為缺糧區。加上這一地區人口增殖較為迅速,形成地狹人稠的壓力,更使江浙仰賴湖廣糧食接濟的趨勢日漸突出。晚明時人們已感嘆:“吳中五方聚處,日食甚繁……吳所產之米原不足供本地之用,若江、廣(按:江西、湖廣)之米不特浙屬藉以濟運,即蘇屬亦望為續命之膏”①4。這是崇禎年間任應天巡撫的黃希憲于崇禎十三年移牒蘇州府長洲、吳縣的檄文,從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明末的長江三角洲的蘇松常杭嘉湖等地,對湖廣、江西糧食的依賴已非同小可:“望為續命之膏”,“藉以濟運”,殆非虛言。同時代人吳應箕(1594—1645)的話可作為一個旁證:江南“地阻人稠,半仰食于江、楚、廬、安之粟”②5。進入清代以后,這種形勢更趨明朗化。細讀《雍正硃批諭旨》,可以發現,無論是封疆大吏的密折,還是清世宗的硃批,都不約而同地在探討江浙仰給于湖廣的問題。不少官僚試圖解析江浙仰賴湖廣糧食接濟的癥結所在——除了“地窄人稠”的原因外,大半田地栽種經濟作物是一個重要原因。請看浙江巡撫程元章對杭嘉湖的分析:“杭嘉湖三府屬地,地窄人稠,民間以育蠶為主,田地大半植桑,歲產米谷,除辦漕外,即豐收之年尚不敷民食,向藉外江商販接濟。”③6這一分析是切中肯棨的,可以從地方志中找到佐證。康熙《嘉興府志》說,其地糧食“每不能自給,待食于轉輸者什之三四”④7。魚米之鄉的嘉興府尚且每年要輸入30%至40%的商品糧,其他地區可想而知。與杭嘉湖三府屬地“田地大半植桑”相類似,蘇松二府屬地的棉作區則田地大半植棉,民間謂“稻三棉七”,甚或“稻一棉九”⑤8,其仰賴“外江商販接濟”當更勝一籌。這樣,就形成了農業生產的地區性分工,長江三角洲經濟區充分發揮其優勢,把大部分耕地用于蠶桑、棉花等經濟作物種植,為發展本地區的絲織業、棉織業等商品生產提供優質原料,所需糧食則由湖廣等處輸入,這比維持糧食自給的落后模式,更加適應傳統農業的近代化趨勢。漢口由于地理條件的優越,成為湖廣(主要是湖南)糧食外銷的最大集散地。康熙年間人說:“湖南距江浙甚遠,本處所產之米,運下江浙者居多,或在漢口地方出售,或轉賣與江浙貿易之人……且江浙買米商販多在漢口購買,而直抵湖南者無幾。是湖北轉運江浙之米,即系湖南下漢口之米”⑥9。湖廣運往江浙的糧食,大多由漢口發貨,沿江而下,直抵蘇州近旁之楓橋,再轉口他處。基于回歸序的民米糧湖廣等地的商品糧沿長江東下折入運河南下,在長江三角洲地區來說,最理想的集散地當然是當時全國首屈一指的經濟中心地蘇州,于是乎形成了以蘇州為中心的米市。這種格局至遲在晚明已經形成。崇禎年間任應天巡撫的黃希憲在崇禎十三年八月四日在楓橋、關上(按:即滸墅關)、無錫、常州、丹陽、鎮江等處發布的告示曰:“照得江、廣各商,冒涉風濤險阻,販米來蘇,不過權母子而少獲資耳。乃有積年奸牙李環溪、羊俸儀二人,盤踞楓橋,把持行市,各商誤入其家,百端勒挾。每糶秈米一石,克扣四錢。使吾民受高抬之害,遠商遭折本之苦……合行給示曉諭:凡有遠來船只,裝載米斗等貨,悉星飛駕至姑蘇,仍照時價發賣。”⑦10從這一告示推論,蘇州的楓橋米市在崇禎年間已頗具規模,且已持續興盛達相當長一段時間,以至于形成米行牙儈盤根錯節,“把持行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積年奸牙李環溪、羊俸儀二人,盤踞楓橋,把持行市”,實質是社會積弊的一個典型映照,決非個別偶發事例。這一告示所提及的“關上”,藤井宏以為“關上不詳,容待后考”①11,其實即蘇州西北面運河沿線的滸墅關(滸墅鎮),當時俗稱關上。滸墅關是景泰年間設置的鈔關。正德《姑蘇志》卷十八鄉都中所載長洲縣五市三鎮,其中有許市鎮(即滸墅鎮)。“許市鎮,去縣西北二十五里,一名滸墅……舊有巡檢司、急遞鋪,景泰間置鈔關于此”。明清之際日趨發達,康熙時官僚曾指出,滸墅關“地當南北通衢,為十四省貨物輻輳之所,商船往來,日以千計”②12。它的主要功能是南北商品在此過關納鈔,然后運銷各地。正如雍正年間江南江西總督與蘇州織造兼滸墅關監督的報告中所說:“查滸墅一關,為內河南北要津,凡河東江廣閩等省各項船只,應走內河者,必由滸關輸稅,方為正道”③13。康熙《滸墅關志》的碩羅序文說,“滸墅關舊名虎疁,為南北往來要沖,襟領江浙,商旅環會,此吳川之巨鎮,數郡之咽喉”④14。據香坂昌紀的長篇論文《清代滸墅關的研究》,乾隆十六年一年間經滸墅關納鈔過關的米豆,合計約六百二十五萬石,其中米、豆各約三百萬石上下⑤15。這一米豆統計數字,包含了兩個方面的內容:一為由山東等處運往蘇州的豆貨,一為由湖廣等處運往蘇州的米貨,兩者均運至楓橋上岸交易。楓橋,位于蘇州閶門西七里,由吳縣與長洲縣合治。正德《姑蘇志》不載楓橋,康熙《長洲縣志》始見楓橋市之建置,該書所載四市十鎮中,楓橋與滸市(滸墅)、山塘、大市并列為長洲四市之一,其言曰:“楓橋,在城外,離治數里,與閶門相屬,故稱附郭,為儲積販貿之所會歸。”⑥16可見楓橋市當時已是“儲積販貿之所會歸”的商品集散地。由應天巡撫黃希憲崇禎十三年的告示所謂“乃有積年奸牙……盤踞楓橋,把持行市”的情況判斷,各地客商“販米來蘇”,“積年奸牙”“把持行市”已非一朝一夕,似可追溯至萬歷年間。這一推論可從以下兩條史料獲得旁證。其一,萬歷年間刊本邵陛《兩臺奏議》卷七所收《鄉官輸谷賑濟疏》稱:“該臣會同巡按湖廣監察御史柯挺看得……況近奉明旨,不許遏糴。外省巨商,鱗集輻輳,搬運不絕,以致(湖廣)本省米價騰涌”;其二,同書卷七所收《題究蔡得沖搶谷疏》亦云:“……而各省商人射利,皆舍其本業,百千萬艘入楚糴谷”。由此可見萬歷年間湖廣米糧由本地或外省商人大量運銷,規模已至“百千萬艘”,“以致本省米價騰涌”,非同小可。如此巨額米糧運抵長江下游,蘇州毫無疑問是一大集散地。這又可從松江華亭人陳繼儒(1558—1639)所說:“向年吳中不熟,全恃湖廣、江西”⑦17,獲得證明。這一經濟形勢終于導致楓橋米市的形成。楓橋由一個村落一躍而為遠近聞名的糧食業市鎮——即地方志中所稱的楓橋市,大致就在此時。這與楓橋市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不無關系:靠近蘇州繁華的商業區閭門,為入蘇之正道;又位于十四省貨物輻輳之所的滸墅關之南,運河穿流而過,作為大量販米商船的集散地,非此莫屬。清初以降,楓橋市作為糧食集散市場的地位日趨顯赫。雍正年間蔡世遠在《與浙江黃撫軍請開米禁書》中指出:“福建之米,原不足以供福建之食,雖豐年多取資于江浙;亦猶江浙之米,原不足以供江浙之食,雖豐年必仰給于湖廣。數十年來,大都湖廣之米輳集于蘇郡之楓橋;而楓橋之米,間由上海、乍浦以往福建”①18。楓橋米市輳集湖廣等處源源不絕運抵之糧食,不僅轉銷江浙兩省,而且還經由上海、乍浦海道運往福建,足見楓橋區區彈丸之地已非一般地域性市場,而是聯系著鄂、湘、贛、魯、蘇、浙、閩各省區的全國性市場。據全漢昇推算,“在雍正十二年一年中,自湖廣運往江浙的食米,約為一千萬石左右”②19。如果加上從山東等地經滸墅關運往楓橋的豆貨三百萬石左右,那么楓橋市的糧食集散量是十分驚人的。因此乾隆時代編纂的地方志已稱楓橋有豆市、米市。乾隆《蘇州府志》所載吳縣二市,一為月城市,一為楓橋市,其于楓橋市條寫道:“在閭門西七里,與長邑合治,為水陸孔道,販貿所集,有豆市、米市。”③20乾隆《江南通志》也寫道:“(楓橋市)為南北沖要,地介吳、長二縣,各省商米豆麥屯聚于此。”④21楓橋市所聚集之商品糧,除就近銷往附近蘇松等府外,大多由浙閩二省米商販運出境。首先是浙西杭、嘉、湖三府之地仰賴楓橋米市接濟。乾隆十三年清高宗說:“浙西一帶地方所產之米,不足供本地食米之半,全藉江西、湖廣客販米船,由蘇州一路接濟”⑤22。其原因浙江巡撫程元章早已指明:“杭、嘉、湖三府所屬地方,地窄人稠,民間多以育蠶為業,田地大半植桑,歲產米谷,除辦漕外,即豐收之年,尚不敷民食,向藉外江商販接濟”⑥23。其次是浙東一帶,“金、衢、嚴、寧、紹、臺六府,山田相半,溫、處二府,山多田少,(食米)向資江、楚轉輸”⑦24。即以乾隆十六年為例,“浙商販米數十石及數百石者,在蘇州采買,均有浙省藩司及溫、處、臺、寧四府印照。查蘇城兩月之間,賣米二十三萬九千零”⑧25。再次是福建一帶。福建巡撫毛文銓在雍正四年說:“閩省生齒浩繁,全賴本地產米,并江省、粵省收成不薄,然后方保無虞。今粵省自顧不遑,……江南本地所產既饒,而湖廣之米日至蘇州者不可勝數。臣查蘇州之米,須從乍浦由海運來閩”⑨26。楓橋米行商人每年都招攬福建買客,給予包送至乍浦出海的優惠。據蘇州織造李煦說:“各行家有攬福建人買米,每石價銀一兩八錢,包送至乍浦出海,以致本地米價頓貴”⑩27。福建到蘇州楓橋買米者不僅有商人還有政府官員,據蘇州巡撫陳時夏說:“自今春以來,福省督臣二次遣員到蘇買米一萬一千余石,麥九千石,外有商販等六次,共計買米二萬余石,皆由閩省督撫給咨來蘇,接買江、廣之米,逐次運回,以資接濟”1128。對江浙閩經濟具有如此重大意義的楓橋,當時還是一個市,不是鎮,但其米市之繁榮程度遠遠超過其他大鎮甚至縣城、府城,成為全國最大的米豆集散中心。蘇州近旁的平望鎮,與楓橋市相比,未免小巫見大巫,但作為糧食市場網絡的一個組成部分亦不可小覷。平望鎮——位于吳江縣治東南四十七里,宋元時代已興起,形成市集,“明初,居民千百家,百貨貿易如小邑”①29。正如《平望志》所說:“當是時(洪武初),茲地為八省通衢,沖繁最劇,地方三里,居民千家,百貨湊集,如小邑然”②30。自萬歷至乾隆,伴隨著江南經濟的大踏步前進,平望鎮的面貌也日新月異,“居民日增,貨物益備,而米及豆麥尤多,千艘萬舸遠近畢集,俗以小楓橋稱之”③31。此時的平望鎮已成為長江三角洲著名的糧食業市鎮,故民間俗稱為“小楓橋”。米業是平望鎮的主要經濟部門,鎮上米行、米棧、礱坊、碓坊林立,是糧食的經銷、加工、集散中心。湖廣、江西出產的米谷,由商販運至鎮上,再由米行轉手販賣至鄰近城鎮。平望鎮的經濟號稱“以米業為大宗”④32。從《平望志》簡略的記載中可以依稀窺見道光以前米業繁榮的盛況:“里中多以販米為業,其糴糶之所曰米行,其市集于后溪,其各坊儲米之所曰棧,棧之中有礱坊,有碓坊……”⑤33冬舂米為平望鎮特產,遠近聞名.鎮上以加工冬舂米為專業的鋪戶為數不少。《平望志》說:“冬舂,吾邑所產米也。有販自湖廣、江西等處之秈米,蒸如冬舂。入囤數日而出者曰黃秈蒸,而不入囤者曰蒸秈,不蒸者曰白秈……”⑥34。此種加工冬舂米的方法頗為獨特,把米放入甑中,在鍋灶上蒸熱,然后把蒸米與其他米按比例混雜(約為6:1),或貯倉,或貯囤,百日后熱透,米色發黃,即成著名的冬舂米。此米“雖他處亦有,而平望為獨盛”⑦35。咸豐、同治間,平望鎮米業受到外來沖擊,發生很大變化:由原先客商紛至本鎮販買轉運出境,一變而為客商不至,本鎮商人前往各地兜售,平望鎮作為一個米業市鎮的重要性因而大大減退。正如《平望續志》所指出的那樣:“庚申(咸豐十年)前,商販多至吾里糴買,以彼來則利權操之我,而其利厚。庚申后,米市散布各處,往往載米至各處糶賣,以我往則利權操之人,而其利薄。”⑧36長安米市及石鎮清代前期,杭州府海寧縣的長安鎮,是長江三角洲地區僅次于楓橋市的糧食業市鎮,與吳江縣的平望鎮一起鼎足而三,從當時人所說“平望有小楓橋、小長安之稱”⑨37,可以窺知平望米市是稍遜于長安米市一籌的。長安,舊名修川,北宋時成市,為南北往來運道所經⑩38。南宋建都臨安,修川市扼其要津,地位顯要,改名為長安市。其后隨著經濟發展,長安由一個“魚蝦甚富”的“小市”,上升為鎮,咸淳《臨安志》中的長安鎮,已是臨安府的大鎮之一,屬鹽官縣,位于縣治西北二十五里1139。該鎮上徹臨平,下接崇德,漕運往來,商旅絡繹,為官、商必經通途。元代在此設稅課務及驛站,方回《過長安市詩》云:“算桔租菱小市嘩,堰頭橋尾約千家”1240,可見當時是一個喧嘩的千家市鎮。明代在此設置稅課局,成為附近著名的商業中心。萬歷《杭州府志》載:“長安鎮……上下兩河商賈往來,舟航輻輳,晝夜喧沓”,這是對萬歷年間長安鎮商業繁榮、經濟興旺的實態描繪。長安米市就是在這一基礎上逐漸興起的。長安鎮位于杭州府城東八十里,西至臨平鎮三十五里,北至石門縣城十二里,南至海十里,河道四通八達,上河之水直達杭州艮山水門,下河則可通江南及川楚各地,因而湖廣、江西糧食經運河南下,此地作為一個集散碼頭的優越性實在不下于楓橋市。長安鎮作為“通運之總區”,“杭紹諸郡商販咸集”①41。湖廣、江西等處運抵此鎮的糧食不僅可就近銷往浙西杭、嘉、湖一帶,而且可轉銷浙東各府,故《修川小志》說長安米市發達,“杭、紹、寧三府咸資接濟”②42。米市在石塘灣,米市上“江南、川、楚之米無不畢集”③43。朱文治《海昌雜詩》云:年來米價判高低,黃團尖團樣不齊,近自江南及川楚,長安利甲浙東西。④32商品糧的大量集散,使長安鎮繁忙而興旺,時人有詩曰:“燈火長安鎮,河流上下爭,市分粟米價,壩轉軸轤聲”⑤33。咸、同以降,隨著蘇州商業機能的衰退,蘇州米市逐漸為無錫米市、上海米市所取代,無獨有偶,長安米市亦為硤石米市所取代。作為浙江首屈一指的長安米市,咸、同間因太平軍之役,慘遭浩劫,元氣大傷,硤石鎮乃起而代之。硤石鎮作為水陸交通之碼頭,以米市事權之集中,交易慣例之便利,不特能承襲長安米市之局面,而且連省城杭州之湖墅米市也望塵莫及。硤石成市可追溯至唐開元十一年,當時在鹽官縣治西南二百五十步置縣市,并置鄉市二,一曰長安市,一曰硤石市⑥34。天寶中吳郡太守趙居貞以鹽官近海多盜,置海寧鎮加以約束。會昌中,出于同樣的考慮,增置硤石鎮,設鎮遏使。這是硤石鎮的由來。不過這是軍事性質的鎮,與后世市鎮之鎮有所不同。直至明代中葉,硤石才逐漸轉化為經濟性質的鎮。天啟《海鹽縣圖經》述及市鎮演變時曾有這樣的議論:“遠于城而民居聚焉者,古曰聚,名鎮自唐始。今兼名市、村、墟,百物于焉往求之,曰市鎮矣”⑦35。它指出:“鎮大者曰澉浦,有城,與乍浦鎮南北峙,并置戍。其次硤石鎮,鎮地鄰轄也……又其次沈蕩鎮,為大鎮,去縣二十六里,水四通如硤石。縣西北境民皆赴之,列廛五六百家,五谷、絲、布、竹、木、油坊、質店、大賈往往有”⑧44。沈蕩鎮之規模遜于硤石鎮,也有五六百家店鋪,硤石鎮的景況當不下于此。硤石為一河兩街型市鎮。市河南分硤石湖之水,入市北注入長水,穿越鎮市,系南北舟航孔道。市河兩旁為市街,南北長四里⑨45。明朱一是《硤石鎮關廂水柵記》說:“硤石通四道”,“西遏錢塘,東連武水,北經御兒,走吳淞、震澤各水”,“其港三十有六”,“日中為市,道遇不拾,眠不戶扃”1646。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使它有可能成為一個理想的糧食集散地。明清之際,硤石已號稱“煙火萬戶”,成為海寧四大鎮中最重要、最富饒的一個1147。咸同以后,不僅長安鎮急劇衰落,而且海寧縣市也日趨式微,全縣貿易重心轉往硤石鎮。民國《海寧州志稿》說:“咸同以前,城外有絲布等行,鄉貨駢集,市廛稱盛。自遭寇亂,蹂躪無遺。土產各貨散售于鄉鎮,尤于硤石居多”1248。十九世紀下半葉硤石米市興起之后,迅速繁榮,歷數十年而不衰。本世紀三十年代經濟學家的實地調查報告顯示:如今言浙西米市,莫不首推硤石,上海米谷交易市場上,甚至有硤石行情。其成為米市之歷史,實僅自洪楊以后。該調查報告還分析了硤石鎮繼長安鎮成為浙西米市的原因:第一,其地河流縱橫,交通便利,又有滬杭鐵路,不特本省平湖、嘉善、嘉興等處及江蘇蘆墟、同里、金山、青浦等處之米,均可由水道匯集此間,即遠如皖北之三河、皖南之宣城,常年亦有大量運來,第二,信用關系。硤石米市為一集散市場,蕭(山)、紹(興)二幫及海寧鄰縣均常年向此辦貨。其所以如是,要以硤石慣例,行家恒能代客墊付款項為主因。其對蕭、紹二幫之放賬,常年均達巨額,且時有長至二三月者。①49本世紀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蠶絲出口受國際市場蕭條之影響,絲價慘跌,農家蠶桑經營景況大不如前,紛紛砍桑種糧。據劉大鈞的調查研究,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之際,太湖流域農業經濟內部結構發生巨大變化,即蠶桑與稻作的比例由7:3退而為3:7。劉氏寫道:“民國十年前后,蠶桑產銷最盛時代,吳興農戶蠶桑與種稻比較,蠶桑收入占七成,種稻收入占三成”,“民國二十三年,稻收入占七成,蠶桑收入占三成”②50。這種估計與1935年出版的《中國經濟志》的估計是一致的。其根本原因在于:“(民國)二十年以后絲綢業相繼衰退,價格慘跌,養蠶戶、養蠶數大減,二十一年僅及十九年之半。農民掘去桑樹,改種其他作物”③43。杭州、嘉興一帶蠶桑區也大率類此,故這一地區糧食較前有所增產,嘉興、嘉善、平湖、崇德(石門)、桐鄉、海寧產米豐富,米市發達,諸如嘉興縣城及其所屬之新塍鎮、王店鎮、王江涇鎮、新豐鎮、新篁鎮、油車港鎮,嘉善縣城及其所屬之西塘鎮、陶莊鎮,平湖縣城及其所屬之新倉鎮、新埭鎮,崇德縣之石門鎮等,均有頗具規模的米市,但無法與硤石米市相抗衡。硤石鎮不僅是本地區鄰近縣鎮米糧的集散中心,而且是浙、蘇、皖米糧的轉運出口地之一,浙東缺米地區,特別是紹興、蕭山、余姚等地,莫不以此為最大的米糧供給來源。硤石不過是一個一河二街型的中型市鎮,居然能使數十萬石乃至百余萬石米糧大進大出而游刃有余,其米市的運營機制是令人刮目相看的。硤石米市由經售商、米行、碾米廠、零售米店四個層次構成,全部集中于硤石鎮市河兩岸約半里長的街道上。第一,經售商——外來米客(米商)與本地米行的中介者,在市河兩岸設有行所。米客運貨來硤石鎮,均先投經售商,然后由他們向各米行接洽交易。按以往慣例,米客投行后所有貨色即歸該行一家兜售。而米客來自遠道,不能預悉行家有無買主,投行之后,若一時不能脫售,殊感不便,故有熟悉當地市場的中介人代為向各行接洽,由此形成了經售業。30年代硤石鎮有經售商十家,經售外江來米者,有張恒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