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現代通信技術概論2第5章數字微波通信系統5.1概述5.2微波的視距傳播特性5.3數字微波通信系統35.1概述5.1.1基本概念5.1.2微波通信發展歷程5.1.3微波通信的特點5.1.4微波通信系統的分類5.1.5微波通信的應用45.1.1基本概念微波是指波長在1nm~1m或頻率為300MHz-300GHz的電磁波。微波通信指的是以微波頻率作為載波,通過中繼接力方式實現的一種通信方式。55.1.2微波通信的發展歷程19世紀30年代中期出現了工作在VHF頻段的第一個商用模擬無線通信系統。二戰期間出現了UHF頻段的軍用無線中繼通信系統。1951年,美國紐約到舊金山之間成功開通了商用的微波通信線路。在隨后的二三十年間,模擬微波通信系統迅速發展。我國從“七五”期間開始引入微波通信系統。
20世紀70年代末出現了采用簡單QPSK、8PSK等的商用數字微波通信系統。20世紀80年代,隨著數字信號處理技術和大規模集成電路的發展,微波通信系統得到迅速發展。20世紀90年代后出現了容量更大的數字微波通信系統65.1.3微波通信的特點頻帶寬,傳輸容量大適于傳送寬頻帶信號天線增益高,方向性強外界干擾小,通信線路穩定可靠投資少,建設快,通信靈活性大中繼通信方式75.1.4微波通信系統的分類模擬微波通信系統數字微波通信系統85.1.5微波通信的應用作為干線光纖傳輸的備份和補充邊遠地區和專用通信網中為用戶提供基本業務市內的短距離支線連接無線寬帶業務接入95.2微波的視距傳播特性5.2.1天線高度與傳播距離5.2.2自由空間傳播損耗5.2.3地面效應和大氣效應105.2.1天線高度與傳播距離115.2.2自由空間傳播損耗在半徑為d的球面上的功率(電通量)密度為
輻射源發出的總輻射功率傳播(或擴散)因子:125.2.2自由空間傳播損耗實際微波通信中采用的天線均有方向性,對于發射天線而言,天線增益Gt表示天線在最大輻射方向上單位立體角的發射功率與無方向天線單位立體角的發射功率的比值。此時,與發射源相距d的單位面積所接收的功率為135.2.2自由空間傳播損耗對于接收天線而言,天線增益Gr表示天線接收特定方向電波功率的能力。根據天線理論,天線的有效面積為若接收機與發射機的距離為d,接收天線的有效面積為A,發射天線的增益為Gt,接收天線的增益為Gr,則接收到的信號載波功率為145.2.2自由空間傳播損耗若不考慮發射天線增益Gt和接收天線增益Gr,電波的自由空間損耗定義為發射功率與接收功率之比,即通常用分貝表示自由空間傳播損耗,即155.2.2自由空間傳播損耗若考慮發射天線增益Gt和接收天線增益Gr,則將這種有方向性的傳播損耗稱為系統損耗,通常用L表示,其分貝形式為165.2.3地面效應和大氣效應地面效應傳播路徑上障礙物的阻擋或部分阻擋引起的損耗電波在平滑地面(如水面、沙漠、草原等)的反射引起的多徑傳播,進而產生接收信號的干涉衰落。
地面反射電波在比較平滑的地表面上傳播時會產生強烈的鏡面反射,形成多徑傳播。大氣效應大氣對微波傳輸所產生的影響主要有大氣損耗、雨雪天氣引起的損耗以及大氣折射引起的損耗。
175.3數字微波通信系統5.3.1中繼通信線路與設備組成5.3.2微波波道及其頻率配置5.3.3發信設備5.3.4收信設備5.3.5天饋線系統185.3.1中繼通信線路與設備組成數字微波通信線路195.3.1中繼通信線路與設備組成數字微波通信系統組成用戶終端;交換機;數字終端機;微波站205.3.1中繼通信線路與設備組成用戶終端直接為用戶所使用的終端設備。如電話機、傳真機、計算機、調度電話機等。
交換機用戶可通過交換機進行呼叫連接,建立暫時的通信信道或電路。這種交換可以是模擬交換,也可以是數字交換。目前,大容量干線絕大部分采用數字程控交換機。
數字終端機實際上是一個數字電話終端復用/分接設備,其基本功能是把來自交換機的多路信號進行復接,復接信號送往數字微波傳輸信道。同時把來自微波終端站的復接信號進行分接,分接信號送往交換機。215.3.1中繼通信線路與設備組成微波站數字微波終端站數字微波中繼站數字微波分路站數字微波樞紐站
22小視頻7:微波通信系統原理展示實物微波通信原理動畫展示235.3.1中繼通信線路與設備組成數字微波終端站數字微波終端站指的是位于線路兩端或分支線路終點的微波站。在SDH微波終端站設備中包括發信端和收信端兩大部分。SDH微波終端站的發信端主要負責完成主信號的發信基帶處理(包括CMI/NRZ變換、SDH開銷的插入與提取、微波幀開銷的插入和旁路業務的提取等)、調制(包括糾錯編碼、擾碼和差分編碼等)、發信混頻和發信功率方法等。SDH微波終端站的收信端主要負責完成主信號的低噪聲接收(根據需要可含分集接收和分集合成)、解調(含中頻頻域均衡、基帶或中頻時域均衡、收信差分譯碼、解擾碼和糾錯譯碼等)以及收信基帶處理(含旁路業務的提取、微波幀開銷的插入與提取、SDH開銷的插入與提取,以及NRZ/CMI變換等)。245.3.1中繼通信線路與設備組成數字微波中繼站數字微波中繼站指的是位于線路中間的微波站。根據對信號的處理方式不同,又可將中繼站分為中間站和再生中繼站,再生中繼站又包括上下話路和不上下話路兩種結構。數字微波中繼站的中繼方式基帶中繼(再生轉接)外差中繼(中頻轉接)直接中繼(射頻轉接)
255.3.1中繼通信線路與設備組成基帶中繼(再生轉接)方式265.3.1中繼通信線路與設備組成外差中繼(中頻轉接)方式275.3.1中繼通信線路與設備組成直接中繼(射頻轉接)
方式285.3.1中繼通信線路與設備組成數字微波分路站數字微波分路站指的是位于線路中間的微波站,既可以上、下某收、發信波道的部分支路,也可以溝通干線上兩個方向之間的通信。由于在此站上能夠完成部分波道信號的再生,因此該站應配備有SDH微波傳輸設備和SDH分插復用設備(ADM)。295.3.1中繼通信線路與設備組成數字微波樞紐站數字微波樞紐站指的是位于干線上的、需要完成多個方向通信任務的微波站。在系統多波道工作的情況下,此類站應能完成對某些波道STM-4信號或部分支路的轉接和話路的上、下功能,同時也能完成對某些波道STM-4信號的復接和分接操作,如果需要,還能對某些波道的信號進行再生處理后的再繼續傳播。305.3.2微波波道及其頻率配置微波通信頻率配置的基本原則是使整個微波傳輸系統中的相互干擾最小,頻率利用率最高。頻率配置時應考慮的因素整個頻率的安排要緊湊,使得每個頻段盡可能獲得充分利用。在同一中繼站中,一個單向傳輸信號的接收和發射必須使用不同的頻率,以避免自調干擾。在多路微波信號傳輸頻率之間必須留有足夠的頻率間隔以避免不同信道間的相互干擾。因微波天線和天線塔建設費用很高,多波道系統要設法共用天線,因此選用的頻率配置方案應有利于天線共用,達到既能使天線建設費用低又能滿足技術指標的目的。避免某一傳輸信道采用超外差式接收機的鏡像頻率傳輸信號。315.3.2微波波道及其頻率配置單波道的頻率配置二頻制頻率分配
四頻制頻率分配
325.3.2微波波道及其頻率配置二頻制頻率分配
335.3.2微波波道及其頻率配置四頻制頻率分配
345.3.2微波波道及其頻率配置越站干擾
355.3.2微波波道及其頻率配置多波道的頻率配置收發頻率相間排列收發頻率集中排列365.3.2微波波道及其頻率配置收發頻率相間排列:375.3.2微波波道及其頻率配置收發頻率集中排列:385.3.2微波波道及其頻率配置頻率再用頻率再用是一種提高頻道利用率的常用技術。由微波的極化特性可知,利用兩個相互正交信號的極化方式(如水平極化和垂直極化)可以減少它們之間的干擾,由此可以對微波波道實行頻率再用。在微波通信系統中,頻率再用就是在相同和相近的波道頻率位置,借助不同的極化方式來增加射頻波道數量。頻率再用方案同波道型頻率再用插入波道型頻率再用395.3.2微波波道及其頻率配置同波道型頻率再用405.3.2微波波道及其頻率配置插入波道型頻率再用415.3.3發信設備直接調制式發信機變頻式發信機
425.3.3發信設備發信機的主要性能指標工作頻段輸出功率頻率穩定度435.3.4收信設備收信設備的組成:445.3.4收信設備收信機的主要性能指標工作頻段收信本振的頻率穩定度噪聲系數通頻帶選擇性收信機的最大增益自動增益控制范圍455.3.5天饋線系統天饋線系統由饋線、雙工器和天線組成。微波通信中的饋線有同軸電纜和波導管兩種形式。一般在分米波段可以采用同軸電纜,而在厘米波段采用波導管可以降低饋線損耗。對天饋線系統的總體要求是:足夠的天線增益、良好的方向性、低傳輸損耗饋線系統、極小的電壓駐波比。整個天饋線系統應該具有較高的極化去耦度和足夠的機械強度。46本章小結及知識點微波通信的概念和特點微波通信系統的分類及應用微波的視距傳播特性數字微波通信系統的組成數字微波中繼站的中繼方式微波波道及其頻率配置數字微波收發信設備47本章習題解題指導概念部分主要給出對應的知識點,教學中可以指導學生在相關章節中自己歸納。現代通信技術概論49第6章衛星通信系統6.1概述6.2衛星運行軌道6.3衛星通信的多址方式6.4VSAT系統6.5衛星導航定位系統506.1概述6.1.1衛星通信發展簡史6.1.2衛星通信的特點6.1.3衛星通信的工作頻段6.1.4衛星通信系統的組成6.1.5衛星通信系統的分類516.1概述衛星通信是指設置在地球上(包括地面、水面和低層大氣中)的無線電通信站之間利用人造地球衛星作中繼站轉發或反射無線電波,在兩個或多個地球站之間進行的通信。衛星通信是在地面微波中繼通信和空間電子技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通信方式,它是宇宙無線通信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是微波通信發展的一種特殊形式。526.1.1衛星通信發展簡史衛星通信的起源536.1.1衛星通信發展簡史1957年10月,前蘇聯成功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低軌人造地球衛星Sputnik。1958年,美國宇航局發射了“SCORE”衛星,并通過該衛星廣播了美國總統圣誕節祝詞。1962年,美國電話電報公司發射了“電星”,它可進行電話、電視、傳真和數據的傳輸。1964年8月,美國發射了首顆靜止軌道的通信衛星“辛康姆3號”(SYNCOM-3),并利用它成功地進行了電話、電視和傳真的傳輸試驗。
1965年4月,INTELSAT把原名為“晨鳥”的第1代“國際電信衛星”射入地球靜止軌道。1970年4月24日,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
546.1.2衛星通信的特點通信時延較長通信鏈路易受外部條件影響存在星蝕和日凌中斷現象
556.1.3衛星通信的工作頻段選擇工作頻段時考慮的因素工作頻段的電磁波應能輕易穿透電離層;電波傳播損耗應盡可能地小;天線系統引入的外部噪聲要小;有較寬可用頻帶,與地面現有的通信系統的兼容性要好,且相互間的干擾要小;星上設備重量要輕,消耗的功率要小;盡可能地利用現有的通信技術和設備;與其他通信、雷達等電子系統或電子設備之間的相互干擾要小。566.1.3衛星通信的工作頻段衛星通信的頻段范圍衛星通信的頻率范圍一般選在微波頻段(300MHz~300GHz)。微波頻段的特點是:有較寬的頻譜,可以獲得較大的通信容量;天線增益高、尺寸小;現有的微波通信設備稍加改造就可以利用。此外,考慮到衛星處于電離層之外的外層空間,而微波頻率恰恰能夠較容易地穿透電離層。576.1.3衛星通信的工作頻段微波頻段頻率范圍(GHz)微波頻段頻率范圍(GHz)微波頻段頻率范圍(GHz)L1~2K18~26E60~90S2~4Ka26~40W75~110C4~8Q33~50D110~170X8~12U40~60G140~220Ku12~18V50~75Y220~325586.1.4衛星通信系統的組成596.1.4衛星通信系統的組成空間段60通信衛星的組成616.1.4衛星通信系統的組成通信分系統衛星上的通信分系統又稱為轉發器,它實際上是一個提供衛星發射天線和接收天線之間鏈路連接的設備,是構成衛星通信的中樞,其功能是使衛星具有接收、處理并重發信號的能力。轉發器按照變頻方式和傳輸信號形式的不同可分為單變頻轉發器、雙變頻轉發器和星上處理轉發器。
626.1.4衛星通信系統的組成單變頻轉發器636.1.4衛星通信系統的組成雙變頻轉發器646.1.4衛星通信系統的組成星上處理轉發器656.1.4衛星通信系統的組成天線分系統天線分系統承擔了接收上行鏈路信號和發射下行鏈路信號的雙重任務。衛星天線分為遙測指令天線和通信天線兩類。
666.1.4衛星通信系統的組成跟蹤、遙測和指令(TT&C)分系統
跟蹤設備用來為地球站跟蹤衛星發送信標。遙測部分用來對所有的衛星分系統進行監測,獲得有關衛星姿態及星內各部分工作狀態等的數據,經放大、多路復用、編碼、調制等處理后,通過專用的發射機和天線發給地面的TT&C站。指令部分專門用來接收和譯出TT&C站發給衛星的指令,控制衛星的運行。676.1.4衛星通信系統的組成控制分系統
控制分系統(CS)由一系列機械的或電子的可控調整裝置組成,在TT&C站的指令控制下完成對衛星軌道位置、姿態、工作狀態等的調整與控制。CS需要完成兩種控制,即姿態控制和位置控制。姿態控制主要是保證天線波束始終對準地球,同時確保太陽能電池帆板始終對準太陽。位置控制用來消除天體引力產生的攝動影響,使衛星與地球的相對位置保持固定。
686.1.4衛星通信系統的組成電源分系統
通信衛星的電源除要求體積小、重量輕、效率高之外,最主要的還應在其壽命期內保持輸出足夠的電能。在宇宙空間,陽光是最重要的能源,在有光照時,主要使用太陽能電池產生功率;當衛星處于發射狀態或處于地球陰影區時,使用蓄電池來保證電源功率。
696.1.4衛星通信系統的組成地面段706.1.5衛星通信系統的分類按照衛星的運動狀態(制式),可分為靜止衛星通信系統和非靜止衛星通信系統,非靜止衛星通信系統又可進一步分為隨機運動衛星通信系統和相位運動衛星通信系統。按照衛星的通信覆蓋區范圍,可分為全球衛星通信系統、國際衛星通信系統、國內衛星通信系統和區域衛星通信系統。716.1.5衛星通信系統的分類按照衛星的結構,可分為無源衛星通信系統(被動衛星通信系統)和有源衛星通信系統(主動衛星通信系統)。按照多址方式,可分為頻分多址衛星通信系統、時分多址衛星通信系統、碼分多址衛星通信系統、空分多址衛星通信系統、混合多址衛星通信系統等。按照所傳輸信號的體制,可分為模擬衛星通信系統和數字衛星通信系統。726.1.5衛星通信系統的分類按照用戶性質,可分為商用衛星通信系統、專用衛星通信系統和軍用衛星通信系統。按照通信業務種類,可分為固定業務衛星通信系統、移動業務衛星通信系統、廣播電視衛星通信系統、科學實驗衛星通信系統以及教學、氣象、導航、軍事等衛星通信系統等。按照工作頻段,可分為特高頻衛星通信系統、超高頻衛星通信系統、極高頻衛星通信系統和激光衛星通信系統。736.2衛星運行軌道6.2.1衛星運動的基本規律6.2.2衛星軌道分類6.2.3衛星軌道的攝動746.2.1衛星運動的基本規律開普勒第一定律——軌道定律衛星運動的軌道一般是一個橢圓,一個橢圓有兩個焦點,雙體系統的質量中心稱為質心,它始終處在其中一個焦點上。質心與地球中心是重合的,即地球的中心始終位于該橢圓的一個焦點上。756.2.1衛星運動的基本規律開普勒第二定律——面積定律在單位時間內,衛星的地心向徑,即地球質心與衛星質心間的距離向量,掃過的面積相等。766.2.1衛星運動的基本規律開普勒第三定律——軌道周期定律衛星圍繞地球運動一圈的周期為,其平方與軌道橢圓半長軸的立方之比為一常數,而該常量等于地球引力常數的倒數。776.2.2衛星軌道分類按軌道高度分類低軌道(LEO:LowEarthOrbit):距離地球表面大約為700~1500km;中軌道(MEO:MediumEarthOrbit):距離地球表面10000km左右;高橢圓軌道(HEO:HighlyEllipticOrbit):距離地球表面的最近點為1000~21,000km,最遠點為39,500~50,600km;同步軌道(GEO:GeostationaryEarthOrbit):距離地球表面35,786km。786.2.2衛星軌道分類按軌道形狀分類圓形軌道(e=0)橢圓形軌道(1>e>0)按軌道平面傾角分類
赤道軌道:i=0°,軌道面與赤道面重合。傾斜軌道:0°<
i<90°,軌道面與赤道面成一個夾角,傾斜于赤道面。極軌道:i=90°,軌道面穿過地球的南北兩極,與赤道面呈垂直狀。
796.2.3衛星軌道的攝動引起衛星軌道攝動的主要力學因素地球引力場的不均勻性地球大氣層阻力太陽、月亮引力的作用太陽光壓806.3衛星通信的多址方式6.3.1頻分多址6.3.2時分多址6.3.3碼分多址6.3.4空分多址816.3.1頻分多址826.3.2時分多址836.3.3碼分多址846.3.4空分多址85上述四種多址方式的比較參見表6-2。866.4VSAT系統6.4.1VSAT網的組成6.4.2VSAT的工作過程87小視頻8:VSAT系統VSAT網設備及工作過程886.4.1VSAT網的組成896.4.1VSAT網的組成主站(中心站)主站又稱中心站(中央站)或樞紐站,是VSAT網的重要組成部分。主站使用大型天線,其天線直徑一般約為3.5~8m(Ku波段)或7~13m(C波段),并配有高功率放大器、低噪聲放大器、上/下變頻器、調制解調器及數據接口設備等。主站內設有一個網絡控制中心,對全網運行狀況進行監控和管理。主站的設備皆設有備份。906.4.1VSAT網的組成小站(VSAT)VSAT小站由小口徑天線、室外單元和室內單元組成。VSAT天線有正饋和偏饋兩種形成,正饋天線尺寸較大,而偏饋天線尺寸小、性能好,且結構上不易積冰雪,因此常被采用。室外單元主要包括GaAsFET固態功放、低噪聲場效應管放大器、上/下變頻器和相應的監測電路等。室內單元主要包括調制解調器、編譯碼器和數據接口設備等。916.4.1VSAT網的組成空間段VSAT網的空間部分是C頻段或Ku頻段同步衛星轉發器。926.4.2VSAT的工作過程在VSAT網中,小站和主站通過衛星轉發器連成星型網絡結構,所有的小站可直接與主站互通。小站之間的通信以雙跳方式來完成,即由小站首先將信號發送給主站,然后由主站轉發給其它小站。在VSAT網中,一般采用分組傳輸方式,任何進入網絡的數據在網內發送之前首先要進行格式化,即每份較長的數據分解成若干固定長度的“段”,每“段”再加上必要的地址和控制信息并按規定的格式進行排列作為信息傳輸單位,通常稱之為“分組”。936.4.2VSAT的工作過程出站(outbound)傳輸
在VSAT網中,主站向外方向發送的數據,也即從主站通過衛星向小站方向傳輸的數據稱為出站傳輸。出站信道通常采用時分復用(TDM)或統計時分復用(STDM)技術組成TDM幀,通過衛星以廣播方式發向所有遠端小站。946.4.2VSAT的工作過程TDM幀結構956.4.2VSAT的工作過程入站(inbound)傳輸
各遠端小站通過衛星向主站傳輸的數據稱為入站傳輸數據。在VSAT網中,各用戶終端可以隨機地產生信息,由此入站數據一般采用隨機方式發射突發性信號。采用信道共享協議,一個入站信道可以同時容納許多小站。
966.4.2VSAT的工作過程TDMA信道幀結構976.5衛星導航定位系統6.5.1全球定位系統(GPS)6.5.2Galileo全球衛星導航定位系統6.5.3“北斗一號”衛星導航定位系統986.5.1全球定位系統(GPS)GPS構成空間部分(GPS星座)控制部分(地面監控系統)用戶部分(GPS信號接收機)996.5.1全球定位系統(GPS)1006.5.1全球定位系統(GPS)空間部分(空間段)由運行在20,200km高空的24顆GPS工作衛星組成的衛星星座,其中包括21顆用于導航的衛星和3顆在軌備用衛星。24顆衛星均勻分布在6個軌道平面內,軌道傾角為55o,各個軌道平面之間夾角為60o,每顆衛星的正常運行周期為11h58min,若考慮地球自轉等因素,將提前4min進入下一個周期。
1016.5.1全球定位系統(GPS)控制部分(控制段)由分布在全球的若干個跟蹤站組成的監控系統構成,具有跟蹤、計算、更新及監視功能,用于控制系統中所有的衛星。根據跟蹤站作用的不同,又可將其分為主控站、監控站和注入站。1026.5.1全球定位系統(GPS)用戶部分(用戶段)所有用戶裝置及其支持設備的集合。典型的用戶設備包括一部GPS接收機/處理器、一部天線、計算機和CDU(控制和顯示單元)四個主要部件。1036.5.1全球定位系統(GPS)GPS定位GPS的定位原理就是利用空間分布的衛星以及衛星與地面點的距離交會得出地面點位置,簡言之,GPS定位原理是一種空間的距離交會原理。
GPS的定位方法若根據定位模式的不同,可分為絕對定位和相對定位。
若根據用戶接收機在定位中的運動狀態不同,可分為靜態定位和動態定位。
1046.5.2Galileo全球衛星導航定位系統空間部分VSAT網的空間部分是C頻段或Ku頻段同步衛星轉發器。1056.5.2Galileo全球衛星導航定位系統Galileo系統組成全球設施部分區域設施部分局域設施部分用戶接收機及終端1066.5.2Galileo全球衛星導航定位系統全球設施部分Galileo系統的空間段由30顆MEO導航星組成,距離地面約23,616km,分布在三個軌道傾角為56o的等間距的軌道上。地面段由Galileo控制中心、Galileo上行鏈路站、Galileo監測站網絡和Galileo全球通信網絡組成,具有衛星控制和任務控制功能。衛星控制通過使用TT&C上行鏈路進行監控來實現對星座的管理;任務控制是指對導航任務的核心功能(如定規、時鐘同步),以及通過MEO衛星發布完好性消息進行全球控制。
1076.5.2Galileo全球衛星導航定位系統區域設施部分區域設施部分由完好性監測站網絡、完好性控制中心和完好性注入站組成。區域范圍內服務的提供者可獨立使用Galileo系統提供的完好性上行鏈路通道發布區域完好性數據,這將確保每個用戶能夠收到至少由兩顆仰角在25o以上的衛星提供的完好性信號。全球最多可設8個區域性地面設施。1086.5.2Galileo全球衛星導航定位系統局域設施部分局域設施部分根據當地的需要增強系統的性能。局域設備需要確保完好性檢測,數據的處理和發射。局域設施部分應包括本地精確導航設備、本地高精度導航設備、本地導航輔助設備和本地擴大可用性導航設備組成。1096.5.2Galileo全球衛星導航定位系統用戶接收機及終端用戶接收機及終端的基本功能是在用戶段實現Galileo系統所提供各種衛星無線導航服務。1106.5.2Galileo全球衛星導航定位系統Galileo系統與GPS的各種參數比較系統GalileoGPS衛星總數2724軌道高度23,61620,230軌道平面數36軌道仰角5655軌道形狀圓軌道圓軌道定位載波L1、L2、L3L1、L2使用頻段1164~1215MHz1260~1300MHz1559~1591MHzf1=1575.42MHzf2=1227.6MHz1116.5.3“北斗一號”衛星導航定位系統“北斗一號”衛星導航定位系統是我國自行研制的導航定位系統,也稱為雙星區域導航定位系統,它是一個全天候、全天時提供衛星導航信息的區域性導航系統,該系統覆蓋范圍為東經70°~145°,北緯5°~55°,可以無縫覆蓋我國全部本土和周邊海域,在中國全境范圍內具有良好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