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傷科形成、發展和祁門胡氏骨傷探源_第1頁
新安傷科形成、發展和祁門胡氏骨傷探源_第2頁
新安傷科形成、發展和祁門胡氏骨傷探源_第3頁
新安傷科形成、發展和祁門胡氏骨傷探源_第4頁
新安傷科形成、發展和祁門胡氏骨傷探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新安傷科形成、發展和祁門胡氏骨傷探源祁門縣人民醫院胡永久下面分三個方面來簡要介紹:(一)新安傷科的形成、發展及其貢獻(二)祁門胡氏(骨傷科)醫學探源(三)胡氏骨傷名醫胡友來正骨經驗概述(一)新安傷科的形成、發展及其貢獻簡介早在唐、宋時期,新安醫學就已形成分科,見之于文獻者,有內科、婦科和針灸科。明、清時期,隨著農業的恢復和發展,資本主義工商業的初步繁榮,徽商進入了鼎盛時期。徽商“賈而好儒”,獲利以后,紛紛投資辦學,促進了徽州教育、醫學、刻書等各業的發展。其標志是許多傷科醫家,邊行醫,邊寫作,一批傷科醫籍相繼問世,如江考卿的《江氏傷科方書》、吳謙的《醫學金鑒·正骨心法要旨》、江昱的《跌打秘方》、朱君尚的《秘傳跌打方》、徐少庵《啖芋齋別錄》、胡顯君的《跌打內外傷秘方》等。同時,由于中醫學基礎理論的發展,尤其是氣血學說、命門學說、“折傷專主血論”、“淤不去則骨不能接”、“腎實則骨有生氣”等學術觀點的形成,對新安傷科學術的確立和進步起到了直接的指導作用。受上述思想的影響,新安傷科在學術上形成了以汪機等人為代表的八綱、臟腑辨證派和以江考卿等人為代表的經絡穴位派。這兩派學術上的成就,為新安傷科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新安傷科的形成,極大豐富了新安醫學和祖國的醫學寶庫,促進了祖國醫學的不斷發展。它對祖國中醫傷科學的貢獻是多方面的。在傷科診斷方面從歷代醫學文獻中可以看出,我國古代醫學對骨骼系統大體上的結構已有概念性的認識,宋代以后對人體軀干和四肢的骨骼結構已比較符合實際。江考卿《江氏傷科方書》,在闡述以經絡、穴道、臟腑、部位辨傷的同時,還發明了用觸診法檢查骨擦音以診斷骨傷的方法。書云:“凡打傷、跌腫,肉中之骨不知碎而不碎,醫者以手輕輕摸腫處,若有聲音,其骨已破。”以是否有骨擦音來診斷骨折,是骨傷診斷學上的一大創舉,比西方人早了近百年,至今仍然是現代骨折診斷的三大專有體征(畸形、異常活動、骨擦音)之一。在骨折分類診斷方面《正骨心法要旨》記載了頸椎、胸椎、腰椎、骶椎、鎖骨、胸鎖關節、肋骨、肩胛骨、肱骨、肱骨髁、肘關節、股骨、膝關節、髕骨、脛腓骨、足踝骨、掌骨、跟骨、跖骨、恥骨等30多個部位骨折或關節脫位。并首次將頸椎骨折脫位分為4大類型:“一曰從高處墜下,致頸骨插入腔內,而左右活動者,用提法治之;一曰打傷頭低不起,用端法治之,一曰墜傷左右歪斜,用整治法治之;一曰打撲傷,面仰,頭不能垂,或筋長骨錯,或筋聚,或筋強,骨隨頭低,用推、端、續、整四法治之。”這是依據致傷暴力的方向結合傷后的癥候表現的分類法。第一類似環樞椎脫位,第二、三類是屈曲型的骨折脫位,第四類是過伸性骨折脫位。這種分類型診斷法,對骨折的整復、固定治療及預后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在骨傷復位方面明、清時期骨折復位以閉合手法復位為主,十分強調手法的準確性與靈活性。《正骨心法要旨》將手法概括為“摸、接、端、提、推、拿、按摩”八法。吳謙認為,傷有輕重,而手法亦應各有所宜,應根據患者傷情,“高下疾徐,輕重開合”,因人而異,做到“機觸于外,巧生于內,手隨心轉,法從手出”,心明手巧,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在骨傷外固定方面。吳謙在理論和實踐上都認識到了外固定對骨折治療的重要性。《正骨心法要旨》云:“跌仆損傷,雖用手法調治,鞏未盡得其宜,以致有治如未治之苦,則未可云醫理之周詳也。”認為在施行手法的同時,還必須用外固定的方法,以達到輔助和維持骨骼復位的目的。單純依賴手法,不能說是完善和周全的骨傷治療法。《正骨心法要旨》總結了前人進行外固定的經驗,逐一介紹裹簾、振挺、披肩、攀索、疊磚、通木、腰柱、竹簾、杉籬、抱膝等10種外固定器具及使用方法,并附圖10幅。對骨傷外固定器具及其技術的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新安醫學十分強調對骨傷的辨證論治,薛已《正體類要·序》說:“肢體損傷于外,則氣血損傷于內,營衛有所不貫,臟腑內之不和,豈可純任手法,而不求之脈理,審其虛實,以施補瀉哉?”在辨證施治方面新安名醫汪機治療骨傷,推崇薛已學派的辨證論治觀點,他認為:“有諸中然后形諸于外,治外遺內,所謂不揣其本而齊末,殆必已誤于人,已尚不知,人誤于已人亦不悟。”(《外科理例·前序》)強調“外科必本于內,知乎內以求于外”。治療上應“調補元氣,先固根底,不輕用寒涼攻利”。“分別陰陽,戒濫用刀針”,“以消為貴,以托為畏”。如在骨髓炎、骨結核治療方面,汪機根據楊清臾提出的“腎實則骨有生氣”的論點,力主用溫補強壯療法治療骨疽。他在《外科樞要》一書中說多骨疽,有瘡瘍久潰,氣血不能營于患處,邪氣陷襲,久則爛筋腐骨而脫出,屬足三陰虧損之癥也,用補中益氣湯以固根本。若陰火發熱者,佐之以六味丸,壯水為主,以鎮陽光;陰氣虛寒者,佐以八味丸,益氣之源,以消陰翳。外以附子并蔥熨法,散寒邪,接營氣,則骨自脫,瘡自斂也。夫腎主骨,若陰氣虧損,其骨漸腫,荏苒歲月,潰而出骨。”汪氏此論,為明清外傷科各家競相引述。在傷科雜病的診治方面新安醫家對各種傷科雜病的診治有很高的造詣,如程國彭善治腰痛,他在《醫學心悟》一書中,對腰痛的成因和診治作了深刻的闡述:“腰痛,有風,有寒,有濕,有熱,有淤血,有痰飲,皆標也,腎虛其本也。腰痛拘急,牽引腿足,脈浮弦者,風也;腰冷如冰,喜得熱手熨,脈沉遲或緊者,寒也,并用獨活湯主之;腰痛如坐水中,身體沉重,腰間如帶重物,脈濡細者,濕也蒼白二陳湯加獨活主之;如腰重疼痛,腰間發熱,痿軟無力,脈弦數者,濕熱也,恐成痿癥,前方加黃柏主之。”對于外傷性腰痛,該書云:“若因閃挫跌撲,瘀積于內,轉側如刀椎之刺,大便黑色,脈澀或芤者,瘀血也,澤蘭湯主之。”《醫學心悟》云:“痹者,痛也。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在治療上,他認為:“治痛痹者,散寒為主,而以疏風燥濕佐之,大抵參以補火之劑。所謂熱則流通,寒則凝塞,通者不痛,痛者不通也,這對現代中醫治療關節痛等痹癥也具有一定指導作用。(二)祁門胡氏(骨傷科)醫學探源

祁門胡氏骨傷醫學,源于清·道光年間(1853年),距今已有一百五、六十年的歷史。其先祖胡顯君(1833~1892年),祁門北鄉雷湖人。胡顯君自幼喜愛拳術,弱冠年便已拳術嫻熟,并常以拳會友。顯君為人仁厚,平素樂善好施,深得鄉鄰們敬重。一天清晨,顯君來到村頭曬谷場,正蹲步習武練拳,一個逃荒的老道人經過雷湖村,因貧病交加,已是步履蹣跚,氣息奄奄。顯君見此情況,不由分說將老道人背回家中,且百般服侍,待如家人。道士深受感動,知道自己已將不久于人世。一天老道人將顯君叫到床前,取出所珍藏的《少林寺張大周秘傳良方》授予顯君,并口授良方制作之法習武之人本就喜好治傷之秘,深山之中少見書籍,見到《少林寺張大周秘傳良方》,顯君如獲至寶,于是乎日夜研習,請教遠近名醫,終得骨傷治療之秘傳要旨,技藝趨漸成熟。于是,顯君為鄉鄰八方醫治跌打損傷,且醫名漸播,著有《少林跌倒內外傷秘方》傳世。源于清·同治年間,胡顯君之子胡茂忠繼承父業。胡茂忠(1873~1947年),茂忠自幼隨父學習治療骨傷技藝,繼承胡氏傷科療法,擅長于手法整復四肢骨關節脫位以及運用新鮮中草藥治療跌打損傷。當時家中還開有磨坊、油坊和糕餅坊,生活較為富碩。但茂忠卻承其祖傳家風,憐貧惜老,亦樂善好施,故每每為百姓治傷常常是分文不取,因而廣受鄉民們的敬重,被四方百姓嬉稱為“死老板”。茂忠著有《跌打傷科》一書,收入其臨證驗方(膏、丹、丸、散)五十六方,流傳于世。新安祁門胡氏骨傷醫學的第三代傳人,是胡茂忠之子胡友來先生。胡友來(1928~1988年)

。為黃山市(原徽州地區)德高望重的骨傷名家,在皖、贛兩省享有較高的聲望。醫學世家出身,幼承庭訓,在其嚴父胡茂忠先生、嚴師胡君懷老先生督教下讀經學醫。少時曾五次隨父檢骨,一次解剖半腐爛的尸體,以此學習掌握人體古典解剖知識。其祖父臨診時,他常待診于側,通過自己的努力學習與摸索,從而承繼了家傳之骨傷科,后又研讀了骨傷科名家著述,貫徹“勤求古訓,博采眾長,精在明理,知在所行”的父訓。胡友來還同時精于中醫婦科及腫瘤科,尤其在中草藥治療腫瘤方面尤為獨到之處,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其行醫四十余載,治愈骨傷患者數以萬計,多次在省、市中醫藥學會大會上舉辦中醫骨傷與推拿學術講座及演示。先后曾擔任安徽省中醫骨傷推拿學會理事、縣中醫學會副理事長、名譽理事長及祁門縣一、二、三屆政協常委。受明代汪機醫學思想的影響,新安祁門胡氏骨傷醫學十分重視“培元固本”學術思想在骨傷醫學中的應用,強調筋骨并重,全身著眼,辨證施治。認為一脈不和則周身不遂,某處骨折必然損傷筋脈,累及氣血,影響全身。胡氏推崇“腎實則骨有生氣”之思想,認為肝主筋,肝藏血,腎主骨,腎藏精,精生髓,髓養骨。固對骨折病人十分注意肝腎的調補,用藥以十二、三味為主,辨證加減,常以杜仲、骨碎補、續斷、桑寄生補益肝腎,強筋健骨,療傷續折,續傷止痛;用丹參、川芎、桃仁、赤芍、紅花活血祛瘀,散瘀止痛;黃芪以補氣固表、溫經通脈;當歸、桂枝補血、活血,調節血液循環,多管齊下,促進患者的早日康復對于骨折的治療,胡氏強調筋骨并重,辯證施治,從全身著眼,在照顧整體的前提下,重視局部的治療。胡顯君云:“人體是一個整體,一脈不和則周身不遂;某部骨折,必然損傷筋脈,累及氣血,影響全身。”他認為“筋與骨關系極為密切,大筋聯絡關節,小筋附于骨外而相互聯系。故骨折、脫位必同時傷筋,而閃挫扭傷亦必傷骨”,“非理筋不能使骨復位”。故在處理骨折整復之前,必須認清骨折移位的情形,確實因筋牽拉所造成的位移位置,順其相反方向整復,使移位骨折“復歸于舊也”。新安祁門胡氏骨傷醫學還十分重視“按穴施藥,辨穴加減”。認為“一身之穴道關生命之存亡,或經絡,或臟腑,一身之節,俱是穴道”,故曰:“按穴施藥,如穿楊之箭,百發百中,應若神仙耳”。在正骨手法上常采用觸摸、拔伸、捺正以及獨門傳統的雙拇指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