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譚》讀后感_第1頁
《菜根譚》讀后感_第2頁
《菜根譚》讀后感_第3頁
《菜根譚》讀后感_第4頁
《菜根譚》讀后感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菜根譚》讀后感會選擇《菜根譚》一書,根本而言沒有什么其他的原因,但隱約印象在高中時曾經聽過這么一本書,卻一直把這本書錯記成了李鐵生的書,卻不想原來是從明朝便有的一本書籍。心生愧疚,便選了這么一本來看。解書從題起。初看《菜根譚》一名,我只感覺一頭霧水:菜根是何物大致是曉得的,加上個譚字,莫不是本果蔬菜類的種植文獻?于是乎,我很老實的尋求了百度百科的幫助。書名《菜根譚》,取自宋儒汪革語:“人就咬得菜根,則百事可成。”“菜根”一詞,意謂“人的才智和修養只有經過艱苦磨煉才能獲得”,而“譚”一字,可以理解為“談”字的通假。菜根本無味,素食無華,正如樸實正直的文人本性,其談,可以奉為休生養性的人生教材,以供參考。《菜根譚》全書以語錄體為文體,通過語錄為載體,揉和道家、儒家、佛家,此三大家對于為處世思想中共通的部分,兼具無為、中庸、出世的人生哲學。通篇360條,雖然是用古文記載,但是全書并不會顯得生澀乏味。其精簡明了的文風,也是其得以廣為流傳的重要原因。洪應明生活的年代,明朝社會進入后期,這段時期,明政府統治力下降,腐敗現象逐漸成為常態,與此同時市民階級發展壯大,商業繁榮,科技進步,思想活躍,言論趨向自由,社會價值觀開始轉向開放奢侈和淫逸。世俗社會、平民社會已經取代貴族社會,恐怖極權社會成為主流。這也就意味著,平民的總體素質和道德觀念對于明朝社會有著重要的奠基意義。梗概全文,不難看出明朝時期的兩大思想主流:一個是代表朝堂一派,為功名利祿控制的心智的官吏派;另一便是代表出世素人一派,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文人派。而《菜根譚》所倡導的,即為代表文人的后一派。這些簡練的語錄,即使放置于現代,也依然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哲學意義。道理雖淺,但卻常被忽略,樸素如菜根,親切真實,細細品味不乏有其獨特之處。“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從烈火中鍛來;思立掀天揭地的事功,須向薄冰上履過。”從這二十三字箴言開門見山的開場,便是進入了正文。前面已經提及,《菜根譚》這本書主要糅合的是道家、儒家、佛家,三大家的三大主要思想:無為、中庸、出世之道。概括而言,360條的語錄,實際上就是在探討文人在明朝,乃至眾人在明朝(眾人一概念恐怕比較難達到,畢竟封建社會時代,民眾普遍的素質都是比較低下的,《菜根譚》文中提出的人格追求更接近于對于文人的行為和品德的要求)的一個普遍的三觀和追求。首先,從第一種思想說起。“無為”一詞,在道家中的概念,有兩層含義:一是,“無為”并非不為,而是做你該做的,“為所當為,行所當行”,就是說,大家各司其職,各守本分,不越俎代庖,不“代大匠斫”,不“代司殺者殺”;二是,預見而先為,老子說:“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也就是一種防范于未然,先見而先知之明。這在語錄中有著很明顯的體現。例如“閑時吃緊,忙里悠閑。”

天地寂然不動,而氣機無息稍停;日月盡夜奔馳,而貞明萬古不易;故君子閑時要有吃緊的心思,忙處要有悠閑的趣味。正如我們每天所看到的,天地好像一動也不動,其實天地的活動一時一刻也沒停止。早晨旭日東升,傍晚明月當空,可見日月晝夜都在奔馳,可在宇宙中,日月的光明卻是永恒不變的。所以一個聰明睿智的君子,平日閑暇時胸中要有一番打算,以便應付意想不到的變化,忙碌時也要做到忙里偷閑,享受一點生活中的樂趣。而這體現的恰恰是老子所指出來的“無為”之中的有所為,預而為之的概念,告誡人們以防微杜漸,防范于未然的思想觀念。這是于平日里生活中的一種生活方式,可以使人忙而不亂,預先有一番預計和打算,方可以兵來將擋,水來土掩。轉化為態度而言,這便是文中的另一句話:“居安思危,處亂思治。”安危之間往往為一念之差,唯有抱有這樣的生活態度處世,方可以說是知曉了幾分老子思想的風骨,為其所為,不改為者不為。而除了無為的思想之外,《菜根譚》中也不少有提及許多涉及佛教的道德觀念。這也并不難理解。在南北宋之后,道家、佛家、儒家便出現了明顯的融合趨勢,其中儒家文化作為統治者治理國家的思想工具,占位中心;而又利用了道家的邏輯推理和個人修身作為對于個人修養的一個道德標準;再加以廣泛為民眾傳播和接受的佛教思想,將所要傳達的思想宗旨通過“神”的品質傳達給人民群眾,無非是想要讓人民更能理解和踐行這樣的一套道德標準。這樣的特點在唐朝(隋唐朝是佛教與寺廟興起的重要階段)起的許多書籍中都有這樣的體現,如廣為人知的紀曉嵐等人總纂的三家名籍《四庫全書》。這樣的趨勢在整個歷史的進程中越來越明顯,甚至可以說佛家成為了儒家和道家傳播其思想的一種重要途徑和手段。而在《菜根譚》一書中,還初道人洪應明就著重“出世”的佛家思想,進行了簡練而深刻的闡述。例如,“脫俗成名,超凡入圣”,其旨在于告訴我們,想成為一個很會做人的人,并不是要懂得什么高深的大道理,只要能擺脫世俗的利欲就可躋身名流;要想求到很高深的學問,并不需要特殊的秘訣,只要能排除干擾、寧靜心情的雜念就可超凡入圣。這也就是說,圣人之本,便是超凡脫俗,不計較與朝堂名利,不為物質所動。同時,還出道人洪應明還提出了:“寧靜淡泊,觀心之道”,靜中念慮澄澈,見心之真體;閑中氣象從容,識心之真機;淡中意趣沖夷,得心之真味。觀心證道,無如此三者。這是將淡泊名利的出世思想轉化為了一種道德態度。這可以理解為明代文人在物欲橫流的明朝堂之上的那份清白出世的堅守。而這也與范希文提出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處世態度不謀而合,一方面反映了朝堂官吏普遍追名逐利的社會狀況,也是給初涉朝堂的眾人以告誡。即使放置于現代社會,這樣的道德態度依然是值得推崇的。但是,出世,并不意味著歸隱山林不問世事,而是“居廟堂之高而憂其民,處江湖之遠而憂其君”的人生長遠大志。其現實意義在于:沒有一個時代是最好的時代,這也就需要我們去改變它,完善它。而出世的思想,實際上就是保有自我,不忘初心,不為物質世界改變的品質。前面說了“無為”和“出世”,其重點最后其實還是落在了主流文化儒家的“中庸”之思想。“君子德行,其道中庸”,清能有容,仁能善斷,明不傷察,直不過矯,是謂蜜餞不甜,海味不咸,才是懿德。清廉純潔而又有能容忍不廉的雅量,心地仁慈而又有能當機立斷的魄力,聰明睿智而又有不失于茍求的態度,性情剛直而又有不矯枉過正的胸襟,這就像蜜餞,雖然浸在糖里卻不過分地甜,海產的魚蝦雖然淹在鹽里卻不過分地咸,一個人要能把持這種不偏不倚的尺度才算作美德。而這也就是儒家所倡導的普遍的中庸之道。而且在《菜根譚》,這種入世中庸的態度得到了再次的升華:“出污泥而不染,明機巧而不用”

勢力紛華,不近者為潔,近之而不染者尤潔;智械機巧,不知者為高,知而不用者為尤高。知而不用,潔白如蓮,若避免不了處世,那么更要堅守自我,不與污濁之人同流合污。但是,作為一本語錄而言,《菜根譚》中還是有大量重復,或者相悖的觀點。就從三家結合的根本而言,佛家所倡導的“出世”態度是較為消極的,它不倡導文人積極入世的改變世界,更多強調的是初心的觀點;而與其相反,起源于孔夫子的儒家之道便是倡導能人志士積極入世,盡其所能的去改變社會現狀。雖然說在全篇的語錄中,這兩種觀點沒有很明顯的沖突關系,但是從本質上而言,這兩種觀念還是有相當的差異性。當然,不難看出洪應明所持的態度還是傾向于倡導廣大的文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