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桑基相應體現的農業文化遺產價值_第1頁
珠三角桑基相應體現的農業文化遺產價值_第2頁
珠三角桑基相應體現的農業文化遺產價值_第3頁
珠三角桑基相應體現的農業文化遺產價值_第4頁
珠三角桑基相應體現的農業文化遺產價值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珠三角桑基相應體現的農業文化遺產價值

桑吉魚塘是珠江三角洲的傳統農業生產模式,具有悠久的歷史和良好的綜合影響。自明代中后期起在珠三角盛行了數百年,為當地的經濟繁榮與社會進步做出了巨大貢獻,深受社會好評和學術界的普遍關注。20世紀50年代,人們開始對桑基魚塘展開學術研究;80年代,廣州地理研究所以定位、半定位觀測法,系統地探究了桑基魚塘及其水陸相互作用,掀起了研究高潮。之后,大量的著述從地理學、生態學、歷史學、社會學和農學等不同視角展開,探討其生態結構與物質循環、興衰變遷過程與原因、綜合效應及其與地理環境的關系、國內外推廣與應用等問題,為桑基魚塘的適時發展提供了理論指導。20世紀90年代以后,特別是21世紀以來,隨著桑基魚塘在珠三角的迅速消退,其學術研究也急劇減少,且主要集中于基塘現狀與整治、生態重構與調控、空間格局與演變等方面[14,15,16,17,18,19],一些與之相關的新情況、新問題未能得到及時深入研究。2002年,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全球環境基金會(GEF)等國際機構共同發起、設立了“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項目(又名世界農業文化遺產),為世界傳統農業模式的發展與保護提供了新思路,得到了許多國家和地區的積極響應。目前,包括我國浙江青田魚稻共生系統在內的全球5個項目已成功申報為世界農業文化遺產。然而,對于我國傳統農業模式的優秀典范、得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高度評價的桑基魚塘,至今未有世界農業文化遺產視角下的研究成果。本文擬全面評估珠三角桑基魚塘的農業文化遺產價值,剖析其現狀與問題,繼而提出保護與利用對策,以期為珠三角桑基魚塘申報世界農業文化遺產提供科學依據,為新時期桑基魚塘的合理保護與科學利用提供新理念、新途徑。1農業文化遺產的價值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的解釋,世界農業文化遺產是一種新的世界遺產類型,在概念上相當于世界文化遺產,它是指農村與其所處環境長期協同進化和動態適應下所形成的獨特的土地利用系統和農業景觀,這種系統與景觀具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可以滿足當地社會經濟與文化發展的需要,有利于促進區域可持續發展。農業文化遺產的價值可從幾方面評判:生物多樣性和文化多樣性;與自然、社會環境的協同和適應性;對區域可持續發展的促進作用。作為一種優秀而獨特的農業生態系統和土地耕作制度,桑基魚塘的農業文化遺產價值十分突出。1.1豐富的生產多樣性、生物多樣性和文化多樣性1.1.1桑基龍蝦其他農業養殖模式珠江三角洲的桑基魚塘系統,其典型模式是在基面種桑,在塘中養魚,用桑葉育蠶、蠶沙喂魚,實現種桑、育蠶、養魚等多種生產環節的有機結合,形成富有特色的生產鏈。這種既植桑又養魚、種養結合的農作方式,突破了傳統農業種植與養殖的分離性和單一性,體現了明顯的生產多樣性特征,它既增加了收入來源和渠道,促進農業生產的穩定性,又實現了各生產環節的互惠互利,提高資源的利用率。除上述典型生產模式外,桑基魚塘還有其他一些生產形式,如在桑地套種或間種象草、大豆、蔬菜、花卉等,在桑林內養雞、養兔;在水中養鴨,或在水面養殖水浮蓮、水葫蘆、水花生、綠萍等水生植物,利用水浮蓮、象草等養豬,從而實現農、漁、畜牧相結合的立體生產。如果再加上利用豬糞、雞糞和絲繭水進行沼氣生產,以及對桑蠶和制繭、繅絲、絲紡印染等產品加工與市場交易,桑基魚塘系統則堪稱農、漁、牧、工、貿相結合的多形式、多環節的綜合性生產模式。1.1.2浮游生物及動植物多樣性桑基魚塘擁有桑、蠶、魚、家畜、家禽、蔬菜、果木、花卉及其他動植物等多種生物,物種多樣性非常突出。植物方面,有以廣東荊桑為主的各類桑林,龍眼、荔枝、香蕉、甘蔗、柑桔等果木,茉莉、玫瑰、菊花、蘭花、年桔等花卉,白菜、生菜、椰菜、菜心、節瓜、蕃茄等蔬菜,大豆、玉米、花生、番薯等糧食作物,以及象草、水浮蓮等各種陸生和水生植物。動物方面,除蠶以外,還有以鰱、鳙、鯇、鯪為代表的四大家魚,同時混養鯉、鯽、鳊、青等雜食性魚類,以及蝦、鰻魚、水魚、加州鱸等優質水產品種,雞、鴨、豬等家禽家畜;如果再統計棲身于基塘的候鳥、昆蟲以及各類浮游生物與微生物,基塘系統共有生物數百種之多,其生物多樣性極為典型。以上各種生物,以基面和魚塘為棲息地,以桑、蠶、魚為中心環節,構建了內在聯系非常密切的生物鏈,形成了水陸相互作用的、復雜多樣的生態系統。1.1.3桑基魚的文化內涵桑基魚塘衍生、傳承和發展了豐富多彩的飲食文化、服飾文化、民俗文化、建筑文化及宗教信仰文化。桑基魚塘生物多樣性為飲食文化的多樣性奠定了豐厚的物質基礎,人們通過定向加工把各種食用性動、植物制作成琳瑯滿目的精美食品。僅塘魚就可烹調成幾十種佳肴,“食在廣州,廚出風城”(風城為順德大良的別稱)便是對桑基魚塘區飲食文化的形象寫照。香云紗(黑膠稠)的流行及其制作工藝的傳承,體現了基塘區獨特而時尚的服飾文化。相約獨身、終身不嫁的自梳女更是隨桑基魚塘而興盛起來的獨特婚姻習俗和社會現象。“順德祠堂、南海廟”,為祭祀祖宗、處理家族事務而修建的大量宗祠,為供奉蠶神、土地神、灶神、真武大帝、媽祖等各路神靈而建造的廟宇,為慶祝或祈盼豐收而舉行的龍舟競渡、飄色、水色與秋色等各種民間文藝和宗教信仰活動,以及小橋流水式的村落布局等建筑文化無不體現了桑基魚塘區獨特而豐富的文化多樣性。1.2桑基漁村模式桑基魚塘是珠三角人民經過長期的生產實踐探索出來的土地利用方式。它因地制宜,揚長避短,是對當地特殊自然環境長期適應、協同發展的產物,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當地特殊的自然風貌,體現了人與自然關系的協同進化。珠江三角洲古時是一個“地勢低洼、水潦頻仍”的多災之地。河網密布,地勢低平,許多地方海拔在1m以下,排水不暢。春夏時節暴雨頻繁,西江、北江、東江洪水下泄,到三角洲地區往往漫出河道,泛濫成災。若再遇海潮頂托,則洪水更無法及時消退,從而形成大規模洪澇災害,低洼之處盡成澤國,嚴重威脅農業生產,特別是水稻種植。為解決水患與生產間的矛盾,人們經過長期摸索,終于找到了對策:將低洼漬水地就勢深挖成塘、蓄水養魚,堆土成基,基上植桑,發明了桑基魚塘模式。在桑基魚塘興起之前,珠三角曾經歷了圍墾種稻、果基魚塘,兩種生產模式都是對當時自然環境的更好適應。后來實踐發現,桑基魚塘既可排洪除澇、消災避害,又可充分利用水土資源、增產增收,構建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良好范式,得到大規模發展。1.3良好的社會經濟效果以及人與社會的合作1.3.1發展優良品種,增加養蝦產業,提高資源的利用率桑基魚塘復雜多樣的生產環節帶來多渠道的收入來源,種桑、養蠶、繅絲、養魚以及間種和輪種的蔬菜、花生、玉米等都能帶來可觀經濟收益,且因內部的良性循環與相互促進,以上各類生產的質和量都較其它地區更高、更優。以桑、繭生產為例,1978年順德的桑地平均產葉28500kg/hm2,高出日本及太湖流域近1倍,蠶繭產量1350kg/hm2,相當于日本及太湖流域的4倍。桑基魚塘的經濟效益十分顯著,《廣東新語》中“計一畝之地,月可得葉500斤,蠶食之得絲4斤,家有10畝之地,以桑以蠶,亦可充八口之食”;“左手數魚,右手數錢”;“一船生絲出,一船白銀歸”。道光《龍江志略》曰“順德地方足食有方……皆仰人家之種桑、養蠶、養豬和養魚”;“蓋樹桑養魚,其利過于種禾數倍”等相關文獻記敘也印證了這一事實。桑基魚塘所帶來的良好收益,使珠三角在商品經濟的大潮中逐漸走上富裕之路。1.3.2桑魚加工、種植所需的工種及絲桑基魚塘在產生巨額物質財富的同時,也產生良好社會效應和文化效應。結構復雜、分工細密的桑基魚塘能吸納大量勞動力,相關研究顯示,每年桑地用工量2000個/hm2,魚塘用工量1200/hm2,如果把輪種、套種、間種及繅絲加工也統計進去,所需用工就更多。而且,各工種勞動強度輕重有別,老弱婦孺均可參與,且常年無歇,妥善解決了人口稠密、耕地緊張之矛盾。因此,在桑基魚塘盛興期,珠三角人們安居樂業,男耕女織,婦孺老少各得其所,家庭和睦,民風祥和,極少出現打架斗毆、聚眾鬧事及無業失業等現象。“倉廩實而知禮節”,因桑魚生產而逐漸富裕起來的珠三角人,非常重視文化教育事業,他們辦社學、建書院、興教育,形成書聲瑯瑯、文星薈萃的社會景象,涌現了一批批閃爍智慧光芒的先賢俊彥。順德、番禺、南海成為廣東有名的文化藝術之鄉,狀元、進士,文豪、藝術家層出不窮,僅順德一地就出過狀元4人,進士429人,舉人2088人,在廣東歷史人才格局中居舉足輕重地位。1.3.3從人口數量和勞動力供給情況來看,我國的宗族“棄田筑塘,廢稻樹桑”的人力、糾紛是防治以克氏原稻為中心的原則明清時期,珠三角人多地少,宗族勢力強大,桑基魚塘的發展既充分利用了這些條件,又有效解決了它們所帶來的社會問題,促進了人與社會的和諧共進。以順德為例,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人口密度為1277人/km2,是當時全國平均值的幾十倍,人多地少、耕地緊張成為本區最嚴重的社會問題。如果只耕田種稻,勢必因產出有限而無法養活過多人口;同時,種稻所能吸納的就業人口也較少。但自從有了“十倍禾穡”的桑基魚塘后,不僅土地收益提高了,而且通過養魚、種桑、育蠶、繅絲等多環節生產吸納大量人口就業,緩解了人多地少所帶來的社會矛盾。舊時的珠三角宗族組織嚴密,宗族勢力強大,“其大小宗,祖禰皆有祠,代為堂構,以壯麗相高。每千人之族,祠數十所”。強大的宗族力量有利于集中全族的人力、物力開展大規模“棄田筑塘,廢稻樹桑”活動,同時分擔風險。而大規模桑基魚塘生產所帶來的豐厚回報,可增加宗族的資本積累,增強宗族實力和凝聚力,從而實現宗族社會與桑基魚塘的互動互利、共同促進。1.4這意味著循環經濟和生態文明的概念,促進了該地區的可持續發展1.4.1塘泥蠶沙模型作為綜合性的人工生態系統,桑基魚塘具有獨特的結構和復雜的功能。基面與桑、蠶構成桑基子系統;池塘、魚和水中浮游生物構成魚塘子系統;兩個子系統通過塘泥和蠶沙有機地聯系起來,塘泥肥桑、桑葉育蠶、蠶沙喂魚、魚屎肥塘,形成“桑茂蠶壯魚肥大,泥肥基好蠶繭多”的循環生產;各生產過程緊密相連,環環相扣,前一生產環節產生的廢物被后一生產環節充分利用,形成低成本、低投入、高效益的循環生產(圖1),從而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譽為“世間少有美景、良性循環典范”。1.4.2少使用農藥、化肥桑基魚塘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地力,通過基與塘的水陸相互作用,自動調節水分和養分,緩解水旱災害;充分利用太陽能和有機肥料,極少使用農藥、化肥,低消耗、少污染、無浪費。桑基魚塘的科學性、合理性以及所形成的“桑茂―蠶壯―魚大―泥肥”的良性循環,充分體現了人類尊重自然、利用自然樸素的生態文明意識。另一方面,自然界通過桑基魚塘生產方式,較好地保持了生態平衡,實現了水源涵養、水土保持,自然生態結構穩定,功能運轉良好。1.4.3資源在持續利用和優良的生態環境中的重要性桑基魚塘因內部物質、能量的循環利用而減少對自然資源的耗損,故在桑基魚塘盛行的數百年間,珠三角的土地資源、水資源和光熱資源等自然資源總量能基本保持在一定水平而得到永續利用。與此同時,桑基魚塘區因桑地與魚塘的合理匹配,基與塘的相互作用,確保了一定的綠地與濕地,減輕的水旱災害,保持了良好的生態環境。資源的永續利用和優良的生態環境充分說明了桑基魚塘對珠三角可持續發展的促進作用。桑基魚塘興起以后,珠三角一直保持較強勁的發展勢頭,經濟繁榮、社會穩定,領先周邊及其他同類地區,成為廣東的經濟中心和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基地。2珠江三角洲桑吉魚塘的現狀和問題2.1桑基漁村e據史料記載,桑基魚塘自明代中后期在珠三角產生以后,經歷了三次發展高潮,于20世紀20年代進入鼎盛期(1),當時桑基魚塘規模宏大,集中連片,總面積達13.5×104hm2,以順德、南海為中心向四周擴展,北起今廣三鐵路,向西越過西江干流,西南伸向江門新會,南部到達中山石歧,東部跨入番禺(圖2)。1929世界經濟危機爆發后,生絲市場蕭條,珠三角桑基魚塘迅速衰落。至1949年,總面積僅存1.2×104hm2,不足20年前的1/10。新中國成立后,當地政府曾采取一些有效措施,使這一古老的生產方式得到一定程度的復蘇,規模一度擴大。但到20世紀80年代后,隨著工業化與城市化的快速發展、產業結構和土地利用方式的變化以及環境污染的加劇,珠三角桑基魚塘出現三大變化:一是向粵西、粵北等城鎮化水平較低的區域轉移,二是由桑基逐步讓位于花基和菜基,三是基塘用地被改造為工業用地或城市建設用地,從而導致桑基魚塘大面積萎縮和被取代。如今,珠三角桑基魚塘總量已不足200hm2(圖3),零星分布于順德、南海、花都等一些觀光農業園內,其功能也不再像傳統的桑基魚塘那樣以農業生產為主。可見,如果再不采取切實有效的保護措施,聞名一時的桑基魚塘將不復存在。2.2桑基發揮技術支撐體系的傳承與保護隨著珠三角桑基魚塘生產方式的衰退,與之相關的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逐漸被遺棄或消失。昔日的蠶室、繭站、絲廠等桑蠶生產場房大多被拆除或被改造而挪為他用,僥幸保存下來者亦破敗不堪、搖搖欲墜。桑筐、蠶箔、蠶座、魚簍、活水窿船和絲車等桑魚生產的器具被遺棄在鄉民雜屋的旮角里,遭蟲蛀銹蝕,大多已斑駁陸離、殘缺不全。因“蠶娘”、“魚公”(桑魚生產技術高超者之俗稱)相繼謝世,桑基魚塘的傳統生產技藝逐漸失傳,一些與之相關的民間信仰和節慶禮儀等非物質文化也被淡忘而瀕危。當代人,特別是年青人對先輩們耳熟能詳的桑基魚塘已倍感陌生。筆者曾以問卷和訪談形式隨機調查了198名珠三角青年人,結果顯示,54.5%的受訪者沒見過桑基魚塘,78.7%無法詳細描述桑基魚塘,更不用說從事過桑基魚塘生產或熟悉其技藝(表1)。可見,桑基魚塘文化已嚴重瀕危。2.3桑基淡水文化的價值作為一種特殊的農業景觀和生產方式,人們對桑基魚塘的認識存在許多不足,對它的評價也有一些誤區。具體表現如下:注重其經濟效益的評估,而忽視或沒有充分認識到其獨特的生態效應與文化效應,對其文化遺產價值更是認識不足;注重眼前利益,而忽視長遠利益;注重有形價值而忽視無形價值等。筆者對珠三角青年人的調查顯示,72.4%的受訪者不知道有世界農業文化遺產項目,更不知道桑基魚塘具有寶貴的農業文化遺產價值而應受到保護。甚至有人認為在城鎮化、工業化背景下,因桑基魚塘的經濟收益明顯低于現代工業和房地產業,故而斷言桑基魚塘已不合時宜,已完成了歷史使命,走向消亡乃理所當然,沒有保護與利用的價值和必要。3桑吉池塘的保護和使用對策3.1世界農業文化遺產的利用設立世界遺產,對于保護世界稀有資源和傳承優秀文化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和導向意義。大量事實表明,通過申報世界遺產,許多具有特殊意義的自然和人文資源可得到良好保護與利用。作為世界遺產的一部分,世界農業文化遺產的設立無疑為傳統農業模式的保護與發展提供了有效范式,許多國家和地區開始重視對傳統農業的評價與利用,紛紛嘗試從農業文化遺產的角度加強對當地農業資源的保護與開發。作為一種古老而獨特的生產方式,珠三角桑基魚塘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價值,是我國也是全球不可多得的農業文化遺產,有必要通過申報世界農業文化遺產來加強其保護和利用。申報農業文化遺產,科學評估其價值,不僅可以提高珠三角桑基魚塘的知名度,而且可以增強人們對桑基魚塘保護利用的信心和決心,拓展桑基魚塘發展新思路、新途徑。為此,建議加大對桑基魚塘的宣傳、認識,尤其要從學術的高度對其展開系列研究,全面發掘其歷史文化價值和遺產價值,讓民眾充分認識申報世界農業文化遺產的意義,營造農業文化遺產申報氛圍,及時將遺產申報納入政府決策計劃,成立遺產申報領導小組,抓住時機正式啟動遺產申報工程,爭取其早日列入世界農業文化遺產名錄。3.2新型養魚劑和基塘模式當前,隨著社會發展,水土資源和經濟條件發生改變,作為雛形的生態農業,桑基魚塘的結構與功能也應該與時俱進、升級換代。在基面種植上,應因地制宜地改革傳統的作物種類與種植方式,揚棄單一的桑樹種植,改種一些產值更高、社會需求更大的花卉、蔬菜和果木等,形成花基魚塘、菜基魚塘和果基魚塘等新型基塘模式。在魚塘養殖上,改進傳統的“廣東水產養殖法”,在四大家魚的基礎上,增加鰻魚、鱸魚、水魚和蝦等優質高效品種,提高魚塘生產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應。同時,構建立體種養模式,優化基塘結構,增加和延長食物鏈和生產鏈。在塘中養魚、基面種花種菜的基礎上,增加水面養鴨,基面養雞養豬,基邊建沼氣池,基面作物實行輪種、間種和套種,多層次、高效率地循環利用物質與能量。促進農牧漁結合、種養一體,大力開展農產、水產深加工,實行產供銷一條龍、農工貿協調發展,構建具有水鄉特色的集約化、商品化、資源節約型的現代生態農業模式。3.3旅游休閑與教育價值桑基魚塘既是古老的土地利用系統,又是獨特的農業文化景觀,具有較高的旅游價值,特別是對于旅游資源不太豐富而居民出游能力又很強的珠三角來說,其旅游開發意義尤為突出,具有巨大的市場需求和開發潛力。當前,桑基魚塘的農業生產效益已微不足道,但其旅游休閑與科普教育價值卻與日俱增。回歸自然、返樸歸真是人類一種天性。長期被城市工業化和鋼筋混凝土禁錮、被現代空調機困憂的人們,渴望走出城區、走向鄉村,走出廠房、步入原野。面對疊翠的桑園、豐收的魚塘,必定心曠神怡,活力倍增。目睹桑、蠶、絲及其生產器具,懷舊的老年人可追憶桑基魚塘的昔日繁盛,為“南國絲都”、“廣東銀行”等盛譽而自豪;年少者通過參觀和考察桑基魚塘生產場景與工藝,領略這一特殊生產模式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從而達到長知識、受教育的目的。近年來,順德錦華農業生態園、新世紀農業園、長鹿農莊、南海西樵山、廣州桑寶園等桑基魚塘景觀的成功開發與利用,順德博物館及南國絲都博物館桑基魚塘生產場景與器具的大規模展出,都充分顯現了桑基魚塘旅游開發與科普教育基地建設的良好前景。3.4生態安全面臨的形勢水和森林是現代化城鎮不可缺少的重要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