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卷總體評析2022_第1頁
山東卷總體評析2022_第2頁
山東卷總體評析2022_第3頁
山東卷總體評析2022_第4頁
山東卷總體評析2022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于學工山東卷評價報告山東卷評價報告--開局之年四省市等級考2020年是山東省、北京市、天津市和海南省普通高中學業水平等級考考試的開局之年。四省市以《中國高考評價體系》為指導,以《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為依據,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推進素質教育、提升學科素養為目標,結合各省市地理學科教育教學實際,命制了普通高中學業水平等級考試地理試卷。四套試卷以“變中求穩”為總基調,結構合理,難度適中,體現了課程改革的需求,實現了考試的育人、選才和導向教學的功能,順利完成了從老高考向新高考的平穩過渡。地理學科以山東省教學指導意見為準。選擇題數量一致,其他不同。北京卷和海南卷至今未披露;可能山東卷的難度和題量較大。山東卷評價報告-山東卷開局之年三新一舊的困境:新課程、新課標、新高考老教材

新課標與老教材的糅合:新課標老教材山東省教學指導意見環境保護替代資源環境與國家安全

山東卷評價報告-山東卷開局之年命題主體的確定:教育部考試中心、省招考院(學業水平考試)摸索中逐步確定:1試卷風格:面向山東考試大省對標全國一卷2命題人員的選拔(學科秘書、大學、中學)3兩次模考:練兵與選將;一次模考比較平穩但在知識和立意上略顯陳舊;二次模考題問題很多,是剩余題目的組合,參考價值小。4考試范圍:嚴格按“老教材”、“山東省教學指導意見”(地理信息技術、聚落區位;新教材內容不考;現代服務業)5試卷結構:15(312)選擇題45分4個非選擇題(11-12問)55分;奇數個要點賦分1分,其他賦分2分;6最后的定調:用難度排除等級分下掛現象山東卷評價報告報告提綱(一)試題總體評價(二)試題主要特點(三)改進命題建議(四)部分試題評析(五)改進教學建議(一)試題總體評價1平易近人,穩妥可靠2把握學科核心本質,凸顯立德樹人功能3落實“四層”“四翼”考查要求,體現服務選才功能4立足素養考查,導向教學改革(一)試題總體評價1平易近人,穩妥可靠如果說全國卷具有星光的燦爛,但也附帶了星辰的“高冷與任性”。全國卷雖然立意高,導向明確,但離一線教學實際太遠,造成了導而不動的困局,所謂“教(學)的沒考,考的沒教(學)”便是一線師生對此的普遍反應。山東卷就像夜里的燈光,樸實無華。雖然沒有星光的燦爛,但是接地氣,能給一線照明腳下的地況和路徑,平易近人,溫暖實在。2020年的山東卷命題在三新一舊(新課程、新課標、新高考、老教材)的困局下,邁出了穩妥的步伐,在知識考點上嚴格執行“山東省教學指導意見”,無偏怪難題;在題型、題量、試卷結構、難度、區分度上把控較好,具有較高的信度與效度,穩妥可靠。距基礎知識和技能比較近,可用;解題思路比較明確,答題模板可用。(一)試題總體評價16.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河西走廊西大河流域的永昌盆地介于永昌南山與永昌北山之間(圖7),海拔1875~2106m,地勢自西南向東北傾斜。盆地內分布有若千塊濕地,這些濕地的形成是地形、地質條件及地表水、地下水共同作用的結果。金川峽水庫位于盆地最低處,是當地生產和生活的重要水源地。(1)從地形、地質角度分析濕地的成因。(6分)地勢西南高東北低,地表水自西南向東北流動,補給濕地;盆地內有斷層分布,地下水沿斷層出露;位于永昌盆地低洼處,易于積水。(2)說明永昌盆地內濕地對金川峽水庫的意義。(6分)濕地位于水庫上游,在洪水期能削減洪峰;濕地受地下水補給,(枯水期)為水庫提供較為穩定的水源;濕地可以對泥沙、污染物等進行過濾、沉淀、吸附、降解,凈化入庫水質。答題思路比較明確,比較常規;基礎知識、答題模板有用武之地。(一)試題總體評價(1)說明格爾木市2-5月容易受到來自西北或偏西方向沙塵暴侵襲的原因。(6分)(2)據圖9繪制6日時格爾木市附近的冷鋒剖面示意圖,在圖中標注方向、冷暖氣團名稱及其運動方向、降水區域。繪圖時,可用2B鉛筆作答5分

(3)說明7-8日格爾木市空氣污染狀況的變化并分析原因。(4分)繪圖是大概率的事情。淄博三模:18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格爾木市地處柴達木盆地(圖8),由于特殊的地理環境,每年2-5月容易受到來自西北或偏西方向沙塵暴的侵襲。2018年2月5-8日,格爾木市受到一次來自西部的冷鋒影響,伴有強沙塵暴并帶來降雪。植被覆蓋度(FVC)是指植被垂直投影面積占研究區總面積的百分比。AQI是空氣質量指數的簡稱,其數值越大空氣污染狀況越嚴重,圖9示意此次冷鋒過境引發的格爾木市空氣質量指數變化。

(一)試題總體評價繪圖是大概率的事情。17(1)用符號在圖中適當位置繪出冷鋒、暖鋒。(4分)淄博強調:課本上的圖;能反應原理的圖;重在表達的科學性、規范性。請各位評價一下,山東非選擇題的難度。(一)試題總體評價總分:估計不到15分;難度系數;區分而很開;尾巴太大自然=27(3*9)40=67分;閱卷標準比較嚴格,但比較合理。規劃和準備不夠充足;能把每個題打磨好就不容易。得選擇題者得高分。怪現象在高考題中出現的幾率小,在模擬題中出現的幾率高:學習好的學生選擇題得分低;各種原因都有。試題16題17題18題19題總分12分14分15分14分平均分4.384分多4分多難度0.370.270.29(一)試題總體評價兩個問題:高考評價體系是宏觀還是不宏觀?

核心素養是空還是不空,能不能在課堂教學中落地?(一)試題總體評價2把握學科核心本質,凸顯立德樹人功能(1)立足學科核心價值,樹立人地協調觀念以人地關系為主線,精選典型案例,滲透人地協調觀的考查,是地理學科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所特有的主途徑。例如,18題以加納可可帶的農業生產活動與地理環境之間的關系為線索,通過“降水的季節變化特征、混播生產、農事安排”三個角度的遞進設問,引導考生樹立尊重科學、因地制宜、人地協調的可持續發展觀。16題考查濕地的成因與生態作用,暗含了保護生態環境的指向。19題的主題就是黃河支流西柳溝的治理,體現了可持續的發展觀。(一)試題總體評價2把握學科核心本質,凸顯立德樹人功能(2)把握學科特色,引領正確價值觀念試題響應國家“創新、綠色、協調、共享、開放”的五位一體發展理念,利用地理學科與自然、區域、社會、經濟的密切關聯,以國家生態文明建設、農村地區的可持續發展、產業升級、國家發展成就、城市化問題、國際合作等為主題設題,引導考生適應國家時代發展的要求,形成愛國、愛家鄉、愛勞動、尊重規律、保護環境等情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并形成關注國家發展的家國情懷、國際視野和正確的價值觀。例如,3-4題組以北方某縣“農地楊樹化”現象為切口設題,反映了我國由于農村地區勞動力流出造成的土地閑置、半閑置、撂荒等問題及急需解決的大背景,可引導考生關注國家農村地區發可持續發展、糧食安全等重大問題。7-8中國登山隊、五星紅旗(愛國、拼搏)。11-12同城化(關注國家發展)(一)試題總體評價3落實“四層”“四翼”考查要求,體現服務選才功能

典型性時代性---人才選拔。必備知識基本能力---基礎性融合“四層”---綜合性真實情景----應用性開放靈活----創新性(一)試題總體評價3落實“四層”“四翼”考查要求,體現服務選才功能(1)試題具有典型性和時代性,利于人才的選拔。試題選擇典型的區域和案例,覆蓋主干知識,利于考查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例如:山東卷19個題考查了地貌演化、土地利用、城市化、地形對大氣運動的影響、時差、陸地水體的相互關系和特征、工業擴散、地域分異、濕地的成因與生態作用、天氣系統、農業與地理環境、流域的開發與整治等主干知識,涵蓋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區域發展、資源與環境、地球與地圖、中國地理、世界地理等,覆蓋面廣,能夠較全面的考查地理學科素養。試題緊跟社會發展的步伐,選擇新時代的主題和案例進行探究,彰顯了學科的價值,利于考查解決新的現實問題的能力。例如:山東卷5-6題以我國新時代面臨的城市群發展課題為背景,以“同城化”現象為切口,考查了相關原理和能力,具有很強的時代性。(一)試題總體評價3落實“四層”“四翼”考查要求,體現服務選才功能(2)立足必備知識和基本能力的考查,體現了基礎性的考查要求。必備知識是學科關鍵能力和學科素養的基礎支撐,是考生進入高等學校面對新的學習探索環境時所必須具備的基本概念、基本事實、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術。所有試題都能涉及到相關基礎知識,具有基礎性的考查指向,有利于引導考生扎實掌握必備的知識。大部分試題都有圖表資料,凸顯了地理學科特色,利于地理基本技能的考查。山東卷試題共有13幅地圖,包括區域圖、等值線圖、統計圖、模式圖、景觀圖等多種類型,內涵豐富,充分體現了地理學科特色。試題依托這些地圖呈現相關信息,考查了讀圖、繪圖、用圖的基本技能。(一)試題總體評價3落實“四層”“四翼”考查要求,體現服務選才功能(3)試題融合“四層”考查內容,體現了綜合性的考查要求。試題對考生的“核心價值、學科素養、關鍵能力、必備知識”,從“基礎性、綜合性、應用性、創新性”四個指向進行綜合測量與評價,利于考查考生的綜合素質,為高校選拔人才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一)試題總體評價例如:山東卷9-10題既考查了陸地水體的相互關系和圖文閱讀等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又考查了區域認知、綜合思維等學科素養和關鍵能力,具有較強的綜合性。奧赫里德湖和普雷斯帕湖位于巴爾干半島,是沿斷層形成的典型構造湖,由巖性為石灰巖的加利契察山相隔(圖4)。奧赫里德湖面積348m2,湖面海拔695m,平均深度144.8m,湖水透明度21.5m,是歐洲透明度最高的湖泊,漁產不甚豐富;普雷斯帕湖面積275m2,湖面海拔853m,平均深度18.7m,湖水透明度1.5~7.2m,透明度湖心最大、近岸較小,漁產頗豐。9.奧赫里德湖湖水的主要補給.地下水 D.冰雪融水10.導致兩湖漁產差異的主要因素是A.水溫 B.水深 C.水量 D.水質(一)試題總體評價例如:山東卷16題從濕地的成因和生態作用縱向展開,考查了學生綜合運用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水循環等原理的能力,考查了考生區域認知、綜合思維等學科素養,全面考查了考生獲取解讀地理信息、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和技能、描述和闡釋地理事物、基本原理與規律、論證和探討地理問題的能力。16.河西走廊西大河流域的永昌盆地介于永昌南山與永昌北山之間(圖7),海拔1875~2106m,地勢自西南向東北傾斜。盆地內分布有若干塊濕地,這些濕地的形成是地形、地質條件及地表水、地下水共同作用的結果。金川峽水庫位于盆地最低處,是當地生產和生活的重要水源地。(1)從地形、地質角度分析濕地的成因。(6分)(2)說明永昌盆地內濕地對金川峽水庫的意義。(6分)(一)試題總體評價3落實“四層”“四翼”考查要求,體現服務選才功能(4)以真實情景為載體,體現了應用性的考查指向。試卷以貼近時代、貼近社會、貼近(生活)生產實踐的真實情境為載體,通過設計實際問題,對考生遷移和綜合運用課堂所學內容、理論聯系實際的水平進行了有效的測量和評價。情境創設樣,為考生探索問題提供了很好的平臺。分類:生活、生產、(學科)學術情景(一)試題總體評價情境類型1-23-45-67-89-1011-1213-1516171819生活略沾邊略沾邊生產農地楊樹化同城化上汽擴張轉移加納可可生產學科學術滑坡珠峰喀斯特區湖泊兩山區景觀永昌盆地濕地北美干線西柳溝流域(一)試題總體評價3落實“四層”“四翼”考查要求,體現服務選才功能(5)試題較為開放靈活,體現了創新性的考查指向試卷注重設計開放性問題,在考查考生邏輯思辨能力的基礎上,重點考查創造性思維品質和創新意識。例如,山東卷第19題(3)有關西柳溝流域的綜合治理問題,要求考生根據三個區域的地域差異,因地制宜(任選一個區域)提出合理的治理措施,打破了國固定模式的圈套,試題具有可選擇性和有一定限度的開放性,創新性的考查指向表現較明顯。從對學生的考查角度講:辯證思維、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從試題來講:創新和發展(一)試題總體評價4立足素養考查,導向教學改革素養教育是新一輪課程改革提出的要求,核心素養是地理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情境教學和項目教學等教學方式是落實素養教育的有效路徑,強調結構、過程和生成是素養教育的必然要求。試卷以“項目-題組”為平臺進行全面動態考查,充分體現了新一輪教學和高考改革的方向和要求,對一線地理教學改革具有較強的引領作用。(一)試題總體評價4立足素養考查,導向教學改革(1)一題蘊多元,導向素養教學。試卷面對不斷出現的人口、資源、環境和發展問題,以人地關系為主線索布局試題,可以引導一線以人地協調觀為統領,將知識與技能、過程方法與思維、情感態度價值觀融合起來教學,避免三維目標的割裂,強調融合與動態,也就是素養教學。過去比較注重知識與能力,三維目標相互割裂;現在注重立德樹人,注重三維目標的動態融合;強調一個人想做正確的事、能做正確的事、能做成正確的事;強調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知識和能力成為了一種基礎和下位。(一)試題總體評價4立足素養考查,導向教學改革(2)以學科方法與思維為重,導向關鍵能力教學綜合思維:試題多從時間、空間的角度,對地理環境的要素聯系、空間聯系、時空演變等進行設問,引導考生從整體的角度,全面、系統、動態的分析和認知地理環境以及它與人類活動的關系,有助于綜合思維方式的養成。學生答題需要根據設問、題目信息、必備知識和一般邏輯進行全面考慮,才能得出完整準確的答案。

(一)試題總體評價4立足素養考查,導向教學改革(2)以學科方法與思維為重,導向關鍵能力教學區域認知:多數試題落腳在空間區域創設情境,從區域位置、區域不同尺度、區域要素、區域差異、區域關聯、區域動態、區域決策等方面設問,引導考生從區域的角度看認知地理環境,以及它與人類活動的關系。1.推斷圖中滑坡體的滑動方向為A.由北向南 B.由西向東 C.由西北向東南 D.由東北向西南2.圖中序號所示地理事象形成的先后順序是A.②③④① B.②①③④ C.③①④② D.③②①④整體局部、動態(演化)(一)試題總體評價4立足素養考查,導向教學改革(2)以學科方法與思維為重,導向關鍵能力教學區域認知:河西走廊西大河流域的永昌盆地介于永昌南山與永昌北山之間(圖7),海拔1875~2106m,地勢自西南向東北傾斜。盆地內分布有若千塊濕地,這些濕地的形成是地形、地質條件及地表水、地下水共同作用的結果。金川峽水庫位于盆地最低處,是當地生產和生活的重要水源地。(1)從地形、地質角度分析濕地的成因。(6分)(2)說明永昌盆地內濕地對金川峽水庫的意義。(6分)

區域要素區域關聯(一)試題總體評價4立足素養考查,導向教學改革(2)以學科方法與思維為重,導向關鍵能力教學區域認知:19題(1)從外力作用的角度分析西柳溝高含沙水流的形成原因。(6分)(2)研學小組從所繪圖中進一步發現,西柳溝3月的流量與7月、9月的相近,但3月的輸沙率卻小得多。分析形成該現象的原因。(4分)(3)為減少西柳溝入黃泥沙,從黃土丘陵溝壑區、風沙區和沖積平原區中,任選一區提出針對性的治理措施。(4分)

區域要素區域關聯區域差異區域決策(一)試題總體評價4立足素養考查,導向教學改革(2)以學科方法與思維為重,導向關鍵能力教學露點是空氣因冷卻而達到飽和時的溫度,其數值越大,反映空氣中水汽含量越大。一般情況下,溫度相同時濕空氣要比干空氣密度小。兩個溫度相近的干、濕氣團相遇所形成的鋒,稱為干線。圖8為北美洲部分地區某時刻主要氣象要素分布形勢示意圖,來自極地、太平洋和墨西哥灣的三種性質不同的氣團,在落基山以東平原地區交綏形成三個鋒:冷鋒、暖鋒和干線。圖8(1)用符號在圖中適當位置繪出冷鋒、暖鋒。(4分)(2)分析圖中干線附近產生降水的原因。(4分)(3)說明圖示區域地形對干線形成的影響。(6分)(一)試題總體評價4立足素養考查,導向教學改革(2)以學科方法與思維為重,導向關鍵能力教學用符號在圖中適當位置繪出冷鋒、暖鋒---空間格局分析圖中干線附近產生降水的原因----時間維度說明圖示區域地形對干線形成的影響----要素之間的作用綜合思維、比較法和區域認知是地理試題重點考查的思維和方法,有助于引導一線以此為核心構建地理學科的思維和方法體系。例如:山東卷第17題圍繞天氣系統,引導考生從空間格局的角度分析判斷鋒面的類型與位置,從時間的角度分析天氣現象的產生過程和原因,從區域要素相互作用的角度辨識分析區域地形特征及其對天氣系統的影響,很好地考查了綜合思維和區域認知等核心素養。(一)試題總體評價4立足素養考查,導向教學改革(3)以真實案例為載體,引導教學與實踐相結合試卷多采用來自自然或人文的真實案例創設情境,考查實際問題,可以有效地引導教學走向學生的生活實際、走向自然環境、走向生產實際,組織地理考察、模擬實驗、調查等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的地理實踐能力。(一)試題總體評價兩個問題:高考評價體系是宏觀還是不宏觀?

核心素養是空還是不空,能不能在課堂教學中落地?(二)試題主要特點不如全國卷靈動,略顯笨拙;地理味道較濃;難度較大;注重圖表技能,有點倒退;側重基礎和技能,綜合性較強,應用性和創新性不足。距離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答題模板較近。初次命題,諸多地方需要完善:如考點覆蓋結構、材料與設問和答案之間的匹配(二)試題主要特點鐘情西北、西南、東北山東卷:13-14黔貴喀斯特山區、16河西走廊永昌盆地17黃河內蒙古境內支流;四個大題中兩個中國區域,全是西北。一次模考卷:6-7赤峰內蒙古赤峰、16阿拉山口與哈薩克斯坦、17大理古城、18新疆高昌區綠洲、19寧夏中衛四個大題三個西北一個西南。二次模考卷:4-5新疆、青海胡楊、6-7新疆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防護林、8-9青藏高原熱力作用、12-13雅魯藏布江爬坡沙丘、17哈尼梯田、19云貴喀斯特區石漠化;8個選擇題考西北和西南;三個中國地理大題有兩個是西南。原因:變化較多、較典型、線條較清晰(二)試題主要特點1選擇題緊扣學科主干和時代背景,大視野選材;瞄準關鍵能力與核心素養,小切口設問。山東卷中1-15選擇題依托七個主題(見表1)創設問題情境,采用6個“一拖二”1個“一拖三”題組結構,形成問題串,多主題、多角度、多層次、小切口設置問題。切口雖小,但內容涵蓋地貌演化、土地利用、城市體系、地形對自然環境的影響、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陸地水體的相互關系、產業的集聚與擴散、地域分異規律等地理主干知識,反映糧食安全、農村空殼化、耕地利用、城市群的發展、登頂珠峰、產業轉移等國家新時代背景下的熱點問題與成就,且突出了綜合運用知識、綜合思維、區域認知等能力和學科素養的考查。

(二)試題主要特點1選擇題

表1山東卷選擇題信息要素題號主題材料信息設問1-2某區域滑坡與地貌演化(示意圖)2個角度3-4北方某縣“農地楊樹化”現象(文字信息)2個角度5-6安徽省城市體系(同城化)(文字與區域圖)2個角度7-8珠峰環境(文字與地形圖)2個角度9-10巴爾干半島中西部卡斯特地形區湖泊的補給與水文特征(文字與區域圖)2個角度11-12汽車產業(上汽)的集聚與擴散(文字與示意圖)2個角度13-15太行山區與黔貴喀斯特山區的景觀差異(文字與柱狀圖)3個角度(二)試題主要特點1選擇題

其中,3-4題組從我國工業化、城市化快速發展過程中,由于農村地區勞動力流出造成的土地閑置、撂荒以及農村地區的可持續發展、國家糧食安全保障等重大問題為背景,從北方某縣“農地楊樹化”區域具體現象切入,設置了原因分析和解決措施兩個問題,形成了一個區域發展探究的主線索。既可以引導考生樹立關心國家、農村的家國情懷,又能激發考生實事求是、全面系統思考、勇于探索、因地制宜科學決策的精神。5-6題以我國新時代面臨的城市群發展課題為背景,以“同城化”現象為切口,考查了相關原理和能力,具有很強的時代性。9-10題既考查了陸地水體的相互關系和圖文閱讀等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又考查了區域認知、綜合思維等學科素養和關鍵能力,具有較強的綜合性。(二)試題主要特點2非選擇題:采納典型區域,布局不同主題,縱橫時空變化,遞進探討問題,引發科學思辨非選擇題采納中、外各兩個典型區域,涵蓋濕地生態系統、天氣系統、農業發展、流域治理四大主題,各通過2-3個設問對區域事項進行深入探究,闡釋了地理學科以“地”為根、以“人地”為核、以“人地協調”為魂的學科根本、功能與價值,滲透了區域認知、綜合思維、人地協調觀、地理實踐力等素養的全方位綜合考查。

(二)試題主要特點2非選擇題:

表2山東卷非選擇題信息要素題號主題材料信息設問16河西走廊西大河流域永昌盆地中濕地的成因與生態作用(文字與區域圖)2個角度17北美天氣系統(文字與區域圖)3個角度18非洲西部加納可可帶的農業生產(文字與景觀、柱狀、區域圖)3個角度19(黃河內蒙古段支流)西柳溝流域的綜合治理(文字與折線、區域圖)3個角度(二)試題主要特點2非選擇題:

第16、17題落腳自然地理環境,深度考查了相關原理的理解和運用。第16題從濕地的成因和生態作用縱向展開,考查了學生綜合運用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水循環等原理的能力,考查了考生區域認知、綜合思維等學科素養,全面考查了考生獲取解讀地理信息、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和技能、描述和闡釋地理事物、基本原理與規律、論證和探討地理問題的能力。第17題以圖文結合的形式創造了“新干線”的學術探索情境,考查了考生學習運用新知識的綜合能力。試題圍繞天氣系統,引導考生從空間格局的角度分析判斷鋒面的類型與位置,從時間的角度分析天氣現象的產生過程和原因,從區域要素相互作用的角度辨識分析區域地形特征及其對天氣系統的影響,很好地考查了綜合思維和區域認知等核心素養。(二)試題主要特點2非選擇題:

第18、19題以人地關系為線索,全方位考查了學科思維品質和核心價值。第18題以加納可可帶的農業生產活動與地理環境之間的關系為線索,通過“降水的季節變化特征、混播生產、農事安排”三個角度的遞進設問,引導考生樹立尊重科學、因地制宜、人地協調的可持續發展觀。第19題(3)有關西柳溝流域的綜合治理問題,要求考生根據三個區域的地域差異,因地制宜(任選一個區域)提出合理的治理措施,打破了國固定模式的圈套,試題具有可選擇性和有一定限度的開放性,思辨性較強,創新性的考查指向表現較明顯。(三)改進命題建議1優化試卷結構,調整能力考查方向與全國卷相比較,山東卷選擇題組和非選擇題圖表、文字等信息材料多,略顯繁雜累贅(不夠精煉),而設問較少(每個選擇題組下多設置1-2問,每個非選擇題多為2-3個設問),考查的廣度和深度不夠,將考生的更多精力消耗在了信息的閱讀理解和不同題組情境之間的轉換,對思維認知能力群考查的縱橫拓展不夠,略有“頭重腳輕”和“用材料閱讀占滿考試時間”的感覺。建議:精簡材料信息,巧妙設計情境,在保持設問總數量穩定的情況下,適當減少材料數量,增加每個情景材料下的設問數量,增加思維容量,將考查重心更多的從閱讀理解向思維和方法上傾斜。如:選擇題可采用“3個一拖三3個一拖二=15”的題組結構。(三)改進命題建議2貼近學生生活,優化情境結構試題創設的情境多屬于生產類、學科類和學術類,貼近學生日常生活的情境較少,與學生的生活經驗距離較遠,不利于引導學生關注生活中的地理,不利于引導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建議:拓展素材注重“鮮活”,淡化“專業痕跡”,將專業的表達通俗化。(三)改進命題建議2貼近學生生活,優化情境結構

情境類型1-23-45-67-89-1011-1213-1516171819生活略沾邊略沾邊生產農地楊樹化同城化上汽擴張轉移加納可可生產學科學術滑坡珠峰喀斯特區湖泊兩山區景觀永昌盆地濕地北美干線西柳溝流域(三)改進命題建議3改進試題形式,加強地理實踐力的考查受卷面考查的限制,地理實踐力的考查較少。建議,多從地理觀察、調查、實驗的規劃、數據整理和結論得出等方面設置試題,盡可能的促進學生地理實踐能力的培養。(三)改進命題建議4創新評價標準,增強試題的開放性試題中所謂“開放性”的設問都有標準答案,因此還算不上真正意義上的開放性設問,這對于引導培育創新思維是不利的,與我國創新發展的要求也不相符。建議:嘗試新的開放性試題的設計,并配套相關的閱卷標準。(三)改進命題建議5部分試題思維脈絡還不是很嚴謹奧赫里德湖和普雷斯帕湖位于巴爾干半島,是沿斷層形成的典型構造湖,由巖性為石灰巖的加利契察山相隔(圖4)。奧赫里德湖面積348m2,湖面海拔695m,平均深度144.8m,湖水透明度21.5m,是歐洲透明度最高的湖泊,漁產不甚豐富;普雷斯帕湖面積275m2,湖面海拔853m,平均深度18.7m,湖水透明度1.5~7.2m,透明度湖心最大、近岸較小,漁產頗豐。9.奧赫里德湖湖水的主要補給.地下水 D.冰雪融水10.導致兩湖漁產差異的主要因素是A.水溫 B.水深 C.水量 D.水質(三)改進命題建議9.奧赫里德湖湖水的主要補給C.地下水 D.冰雪融水10.導致兩湖漁產差異的主要因素是A.水溫 B.水深 C.水量 D.水質據“石灰巖、斷層”,可判斷該區域地下裂隙、空隙較發育;據“奧赫里德湖無河流匯入有河流流出,普雷斯帕湖有河流匯入無河流流出,普雷斯帕湖湖面高于奧赫里德湖湖面”等信息,可判斷補給可能是來自普雷斯帕湖滲漏地下水出露形成的泉水;根據該區域的緯度位置和海拔高度可排除冰雪融水補給;水體深度大且有河流流出,說明雨水不可能是主要補給。(四)部分試題評析-側重非自然試題側重人文地理的試題:難度較小,但非選擇題要得高分也不容易,因此需要重點突破答題要點的全面性和表達的規范性,盡量得高分;人文地理試題命題很難,難在出有一定難度的試題,信息給的多了就太簡單,給的少了就可能存在思路的模糊性。(四)部分試題評析-側重非自然試題家住北方某縣的小王夫婦,效仿村里一些年輕人的做法,在自家5畝耕地上栽植了楊樹后就外出打工了。八年后,小王夫婦將已成材的楊樹出售,獲利24000元。與原來種植糧食作物、蔬菜等相比,這些收入雖不豐厚,但他們還算滿意。據調查,該縣耕地上栽植楊樹的面積約占耕地總面積的10%,這種“農地楊樹化”現象引起了有關專家的高度關注。據此完成3~4題。3.當地“農地楊樹化”的主要原因是A.生態效益高 B.木材銷路好 C.勞動投入少 D.種樹有補貼4.針對“農地楊樹化”引起的問題,可采取的措施是A.加大開荒力度 B.增加木材進口 C.增加糧食進口 D.鼓勵農地流轉(四)部分試題評析-側重非自然試題3.當地“農地楊樹化”的主要原因是A.生態效益高 B.木材銷路好 C.勞動投入少 D.種樹有補貼4.針對“農地楊樹化”引起的問題,可采取的措施是A.加大開荒力度 B.增加木材進口 C.增加糧食進口 D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