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教師職業發展中的性別隔離現象研究_第1頁
大學教師職業發展中的性別隔離現象研究_第2頁
大學教師職業發展中的性別隔離現象研究_第3頁
大學教師職業發展中的性別隔離現象研究_第4頁
大學教師職業發展中的性別隔離現象研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大學教師職業發展中的性別隔離現象研究

一、大學教育教師職業發展中的性別隔離現象仍然存職業性別隔離是指工人在勞動力市場上接受不同類型的職業,并專注于不同類型的工作,以完成不同類型的工作。職業的性別隔離一般可從水平隔離和垂直隔離兩種角度加以分析。水平隔離是指男女勞動力在不同職業類別中就業的隔離狀態,而垂直隔離是指男女勞動力在不同社會地位的職業中就業的隔離狀態。自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女性的社會地位不斷提高,女性接受高等教育尤其是研究生教育的人數不斷增多,使得高校專任教師隊伍中女性所占比例從1997年的35.2%上升到2008年的45.6%,上升了10.4個百分點。雖然女性占高校專任教師的比例不斷提高,但在高校教師職業發展中,性別隔離現象仍然存在。例如,2008年,在全國高校教師中,女性正高職稱教師占正高職稱教師比例僅為24.8%,占高校女性教師總數的5.7%,而高校正高職稱的教師中,男性教師所占比例為75.2%,占高校男性教師總數的14.4%。在其他國家的高校中也存在著類似的現象。例如,有學者發現,在英國大學教師的職業發展中也存在著性別隔離現象,而且大學關于阻礙女性學術發展進程的研究也很少,大學對提高女性教師的地位不夠關心。瑞奇(Rich)應用1980/81-1993/94年間的數據對英國和美國大學專任教師中性別隔離狀態進行了分析,結果發現:在這期間,英國大學專任教師的性別隔離水平有所提升,美國大學專任教師的性別隔離水平則有輕微下降,但在美國大學的學術高層職位中,女性所占比例仍然較少(女性教授占教授總數的比例僅為17%)。對德國、澳大利亞、土耳其等國的研究也發現了類似的現象。雖然越來越多的女性參與到高等教育中,但是在教育參與和教育成就方面的性別公平,并沒有進一步延伸到其在大學的職業發展之中,女教師晉升比男教師慢,并多在較底層的崗位工作。由上可見,在許多國家大學教師的職業發展中,都存在著程度不同的性別隔離現象。大學教師職業發展中的性別公平是社會公平的一個重要方面,而男女教師在高校獲得平等的發展機會,無論是對教師個人而言,還是對高校以及社會發展而言,都具有重要意義。為了分析我國高校教師職業發展中的性別的縱向隔離程度,本文根據教育部直屬某“985工程”高校2009年2074名專任教師的數據,應用卡梅爾(Karmel)和麥克拉克侖(Maclachlan)開發的IP指數,對大學教師職業發展中性別的縱向隔離水平進行了評估,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探索了縮小這種性別隔離程度的策略,期望本研究能夠對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教師職業發展中的性別隔離現象起到積極的作用。二、教師的職業分布情況本研究以2009年度教育部直屬某“985工程”高校2074名專任教師的數據為樣本,列出了該校專任教師的性別及職稱結構,如表1所示。從表1可見,在該校專任教師中,男性教師占63.9%,女性教師占36.1%;在專任教師職稱分布中,具有正高職稱的教師占25.7%,副高職稱的教師占35.7%,中級和初級職稱的教師占38.6%。在具有中級以上職稱的教師中,隨著教師職稱的升高,女性教師所占比例呈下降趨勢。在具有中級職稱的教師中,女性教師占48.9%,在具有副高級職稱的教師中,女性職稱占36.8%,而在具有正高級職稱的教師中,女性教師僅占16.5%。這說明,隨著教師的職業發展,性別的縱向隔離程度趨于增強。在不同學科和學院中,女性教師所占的比例也存在較大的差異。從表1可見,在工科、體育、理科、管理等學科,男性教師所占的比例為60%以上,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女性教師占63%以上,在經濟、醫學學科領域,男性教師和女性教師所占的比例則比較接近。從各學院專任教師的性別構成看,材料學院、電氣學院、電信學院、航天航空學院、機械工程學院、能源動力學院、軟件學院、體育部教師中,男性教師所占的比例都在75%以上;管理學院、理學院教師中男性教師所占的比例也都超過65%;法學院、公管學院、人文學院、醫學院、經濟與金融學院、生命學院、人居學院教師中男女教師所占的比例比較接近;外國語學院教師中女性教師所占比例則接近75%。由此可見,不同學科、學院之間也存在著性別隔離現象。三、在專業發展中,性別隔離的測量方法為1.職業發展中性別隔離的主要測量方法(1)職業類別數d指數D指數(DissimilarityIndex)是由美國學者鄧肯于1955年提出的用于衡量性別隔離程度的指標。目前,有許多學者運用D指數來描述職業的性別隔離程度。D指數可由下式計算而得:D=1/2Σj=1N|Fj?Mj|D=1/2Σj=1Ν|Fj-Μj|其中,N是總的職業類別數,Fj和Mj分別表示在職業j中女性和男性所占的比例。D指數意味著要消除職業之間的性別隔離,女性(或男性)將要變換職業的比例。如果D指數等于零,意味著女性和男性在不同職業中有相同的就業比例;如果等于1就意味著男性和女性處于完全隔離的狀態,即沒有男性或女性在同一職業中工作。(2)基于基尼系數方法的職業性別隔離檢測基尼系數原是意大利經濟學家基尼于1922年提出的測量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指標。西伯爾(Silber)等學者在這一概念的基礎上,進行了進一步發展,提出了測量職業性別隔離程度的基尼系數方法。其計算方法如下:IG=1/(2FM)Σi=1Σj=1MiMj|(Fi/Mi?Fj/Mj)|ΙG=1/(2FΜ)Σi=1Σj=1ΜiΜj|(Fi/Μi-Fj/Μj)|其中Fi表示職業i中女性從業人員的人數,Mi表示職業i中男性從業人員的人數,F、M分別表示從業人員中女性和男性的人數。(3)個人特質的計算IP指數是由卡梅爾(Karmel)和麥克拉克侖(Maclachlan)在1988年提出的一個測量職業發展中的性別隔離程度的指數。其計算公式如下:IP=(1T)Σ|Mi?a(Mi+Fi)|=(1T)Σ|(1?a)Mi?aFi)|ΙΡ=(1Τ)Σ|Μi-a(Μi+Fi)|=(1Τ)Σ|(1-a)Μi-aFi)|其中T,a,Mi和Fi分別表示總的就業人數,總就業人員中男性所占的比例,以及職業i中男性和女性的人數。IP指數表示為了使某個職業中男女性別比率與總體從業人員中男女性別比率達至一致,而必須變換職業的人員所占比例。2.變性、可遷移原則和ip指數目前,許多學者對各種不同的職業發展中的性別隔離的測量方法進行了討論。有學者提出,在選擇一個合適的測量職業發展中性別隔離測量指標時,一般可以考慮組織等效性(organizationalequivalence)、數值不變性(sizeinvariance)、性別對稱性(gendersymmetry)、可遷移原則(principleoftransfers)四個標準。組織等效性是指當兩種性別隔離程度相同的職業相結合后,或將一種職業劃分為性別隔離程度相同的更小的職業類別后,測量性別隔離程度的指數值不會發生變化。數值不變性是指當整個就業人員中男性和女性成比例變化時,測量性別隔離的指數仍然能夠保持不變。性別對稱性是指當以女性或男性占就業人口的比例來計算性別隔離指數時,其數值是相同的。可遷移原則是指當女性從女性主導的職業領域轉移到非女性主導的職業領域時,或者男性由非女性主導的職業領域向女性主導的職業領域轉移時,性別隔離指數應該趨于下降。根據上述標準,D指數和基尼系數作為測量職業發展中性別隔離程度的指標,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例如,D指數不能滿足職業不變性的要求。在D指數的計算過程中,每個職業對指數計算的權重是不一樣的,即使對D指數進行分解,也無法滿足職業不變性的要求。用基尼系數來測量職業發展中的性別隔離程度,雖然能夠滿足組織等效性、性別對稱性和可遷移原則三個標準,但它不能滿足數值不變性標準。如果應用基尼系數來測量職業發展中的性別隔離程度,勞動力市場中職業結構的變化將會影響對基尼系數的計算。雖然可以通過一定的程序來部分消解職業結構變化對基尼系數的影響,但是,目前研究者取得的共識還比較有限。IP指數能夠滿足組織等效性、數值不變性、性別對稱性和可遷移原則,因而比較適合用來測量職業發展中的性別隔離程度。另外,對IP指數進行適當的調整,可以更好地檢驗不同職業組別對職業發展中整體性別隔離程度的影響狀況:IP=ΣJ(TJT)Σj∈J(|(1?a)Mj?aFj)|TJ)=ΣJ(TJT)IPJ=ΣJIP?JΙΡ=ΣJ(ΤJΤ)Σj∈J(|(1-a)Μj-aFj)|ΤJ)=ΣJ(ΤJΤ)ΙΡJ=ΣJΙΡJ*其中TJ代表在J職業中工作的總人數,IPJ指數表示根據整個從業人員的性別比例,在J職業中為了消除性別隔離現象需要調整的從業人員的比例,IP*J表示J職業中需要調整的從業人員數占總就業人數的比例。基于以上原因,本研究采用IP指數來測量大學教師職業發展中的性別的縱向隔離程度。四、研究結果1.不同職務層次的性別均等化分析表2列出了不同學科及學校專任教師在職業發展中(分為初級、中級、副高、正高四個層次)的性別隔離指數。在計算各學科的性別隔離指數IP時,a值以相應學科中男性教師占該學科教師總數的比例計算。在計算學校的IP以及各學科的IPJ時,a值則以學校男性專任教師占教師總數的比例計算。從表2可見,就整體而言,學校有16.51%的教師需要調整其職稱層次,才能使每職稱層次男女教師的比例與學校整體的男女教師比例相一致。這一比例遠高于英國大學1980-1981學年5.48%和1993-1994學年8.37%的水平。從表2第(2)欄的IP值可見,當不考慮全校男女教師的比例狀況時,理科、人文、醫學學科的性別隔離程度相對較高,管理、工科、經濟等學科的性別隔離程度相對較低,體育學科的性別隔離程度最低。當考慮學校整體的男女教師的比例時,從表2中第(3)欄IPJ值可以看到,人文、醫學、工科、經濟、體育學科分別需要有29.98%、17.49%、14.80%、13.42%和12.02%的教師作出調整,才能實現性別的均等化;理科和管理學科分別有9.07%和8.37%的教師需要調整,才能實現性別的均等化。表2第(4)和第(5)欄則分別列出了為了使各學科男女教師的比例與學校整體的男女教師比例相一致,不同學科中需要調整的教師數占學校專任教師總數的比例,以及該學科需要調整的教師人數。為了進一步分析不同學科中不同職稱層次的性別隔離情況,可以根據IP指數進一步計算不同職稱教師中應該調整的人數1,表3列出了不同學科各職稱層次應該調整的具體人數,其中正數表示應該調整出來的男性教師人數(也就是需要調整進來的女性教師的人數),負數表示應該調整進來的男性教師人數(也就是需要調整出去的女性教師的人數)。從表3可以看出,在不同學科具有正高級職稱的教師中,男性所占比例都較高,都需要適當調整出一部分男性教師才能實現性別的均等化。但在具有副高級職稱的教師中,除工科、理科、體育學科需要調整出男性教師外,其他學科(管理、經濟、人文、醫學)教師中女性教師的比例都較高,因此需要適當增加男性教師才能實現性別的均等化。在中級職稱教師中,其調整格局與副高級職稱基本相似。2.各學院所教師職業發展中的性別均等化情況表4列出了不同學院專任教師在職業發展中(按職稱分為初級、中級、副高、正高四個層次)的性別隔離指數。從表4第(2)欄的IP值可見,當不考慮全校男女教師的比例狀況時,公管學院、軟件學院、法學院、人文學院4個學院的性別隔離程度相對較高,理學院、生命學院、電信學院、醫學院、能源動力學院的性別隔離程度處于中等水平,其他學院的性別隔離程度則相對較低。當考慮學校整體的男女教師的比例時,從表4中第(3)欄IPJ值可以看到,外國語學院需要有38.63%的教師進行調整才能實現性別的均等化;公管學院也需要有29.52%的教師進行調整才能實現性別的均等化;材料學院、法學院、機械工程學院、軟件學院則需要有20%以上的教師進行調整才能實現性別的均等化;電氣學院、電信學院、航天航空學院、經濟與金融學院、人居學院、生命學院、體育部和醫學院需要有10%以上的教師進行調整才能實現性別的均等化。在考慮學校整體的男女教師的比例時,管理學院和理學院教師職業發展中的性別隔離程度相對較低,只需要有不到10%的教師進行調整即可實現性別的均等化。表4第(4)和第(5)欄則分別列出了為了使各學院男女教師的比例與學校整體的男女教師比例相一致,不同學院需要調整的教師人數占學校專任教師總數的比例,以及該學院需要調整的教師人數。表5分析了各學院應該調整的不同職稱教師的人數及其占所在學院教師數的比例情況。由表5可見,除外國語學院外,其余各學院具有正高職稱的教師中男性所占比例都偏高,需要調整出一定數量的男性教師,才能在該職稱層次上實現與學校整體的男女教師比例相一致的性別均等化。在副高職稱層次,法學院、公管學院、經濟與金融學院、人居學院、人文學院、生命學院、外國語學院教師中女性的比例較高,需要適當調整進一些男性教師才能實現與學校整體的男女教師比例相一致的性別均等化;材料學院、電氣學院、電信學院、管理學院、航天航空學院、機械工程學院、能源動力學院、軟件學院、體育部教師中男性教師比例偏高,需要調整出一定數量的男性教師,才能在該職稱層次上實現與學校整體的男女教師比例相一致的性別均等化。在中級職稱層次,法學院、公管學院、管理學院、經濟與金融學院、理學院、人居學院、人文學院、軟件學院、生命學院、外國語學院、醫學院教師中女性的比例較高,需要適當調整進一些男性教師才能實現與學校整體的男女教師比例相一致的性別均等化;其他學院教師中男性教師比例偏高,需要調整出一定數量的男性教師,才能在該職稱層次上實現與學校整體的男女教師比例相一致的性別均等化。五、結論和政策建議1.不同職務層次的性別均等化發展的程度對教育部直屬某“985工程”高校專任教師的統計數據的分析表明,在大學教師職業發展中存在著一定程度的性別的縱向隔離現象。隨著職稱水平的提高,女性教師所占的比例明顯趨于下降。在本研究樣本中,在具有中級、副高、正高職稱的教師中,女性所占的比例,分別為48.9%、36.8%和16.5%,由中級職稱到正高級職稱,女性教師所占的比例下降了32.4%。不同學科之間教師職業發展中性別的縱向隔離程度存在較大差異。在不考慮學校整體的男女教師比例時,理科、人文和醫學學科教師職業發展中性別的縱向隔離程度較大;在考慮學校整體的男女教師比例時,人文學科教師職業發展中性別的縱向隔離程度最大,醫學、工科、經濟、體育等學科教師職業發展中性別的縱向隔離程度也較大,這些學科都需要調整超過10%的教師才能實現與學校整體的男女教師比例相一致的性別均等化發展。與學科之間差異相比,不同學院之間教師職業發展中性別的縱向隔離程度的差異更大。在本研究中,外國語學院、公管學院、材料學院、法學院、機械工程學院、軟件學院等都需要有超過20%的教師進行調整才能實現與學校整體的男女教師比例相一致的性別均等化發展。從不同職稱層次應該調整的教師比例來看,不論是從學科的角度進行分析,還是從學院的角度進行分析,在正高職稱層次,男女教師之間的性別隔離現象更為明顯一些,就總的趨勢而言,在這一層次一般都需要適當調整出一定比例的男性教師,才能實現性別的均等化發展;而在副高和中級職稱層次,無論從學科還是學院的視角進行分析,總的趨勢是有的學科或學院需要調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