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十四章溫里藥一、含義凡以溫里祛寒、治療里寒證為主要作用的藥物,稱為溫里藥,又叫祛寒藥。二、性能功效本類藥物多味辛而性溫熱,以其辛散溫通、偏走臟腑而能溫里散寒、溫經(jīng)止痛,個別藥物還能助陽、回陽。即《內經(jīng)》所謂“寒者熱之”、《本經(jīng)》所謂“療寒以熱藥”之意。本類藥物因其主要歸經(jīng)之不同而奏多種效用。其主入脾胃經(jīng)者,能溫中散寒止痛;其主人肺經(jīng)者,能溫肺化飲而治肺寒痰飲證;其主入肝經(jīng)者,能溫肝散寒止痛;其主入腎經(jīng)者,能溫腎助陽;其主入心腎兩經(jīng)者,能溫陽通脈,或能回陽救逆。三、適應范圍1.脾胃受寒或脾胃虛寒證,癥見脘腹冷痛、嘔吐泄瀉、舌淡苔白等;2.肺寒痰飲證,癥見痰鳴咳喘、痰白清稀、舌淡苔白滑等;3.肝經(jīng)受寒,少腹冷痛、寒疝作痛或厥陰頭痛等;4.腎陽不足證,癥見陽萎宮冷、腰膝冷痛、夜尿頻多、滑精遺尿等;5.心腎陽虛證,癥見心悸怔忡、畏寒肢冷、小便不利、肢體浮腫等,6.亡陽厥逆證,癥見畏寒倦臥、汗出神疲、四肢厥逆、脈微欲絕等。四、配伍方法使用本類藥物應根據(jù)不同證候作適當配伍。若外寒內侵,表寒未解者,須配辛溫解表藥用;寒凝經(jīng)脈、氣滯血瘀者,須配行氣活血藥用;寒濕內阻者,宜配芳香化濕或溫燥去濕藥用;脾胃陽虛者,宜配溫補脾胃藥用;氣虛欲脫者,宜配大補元氣藥用。五、使用注意本類藥物性多辛熱燥烈,易耗陰助火,凡實熱證、陰虛火旺、津血虧虛者忌用;孕婦及氣候炎熱時慎用。
助陽:即補陽。治療陽虛癥的方法。包括心陽虛:心氣虛的重癥,四肢厥冷,大汗出,心悸加重,甚至昏迷不醒,脈微欲絕。脾陽虛:也即脾胃虛寒,胃脘冷痛,腹脹滿,呃逆,嘔吐,食少。腎陽虛:腰膝冷痛,軟弱無力,陽痿滑精,小便頻數(shù)。回陽:使陽氣回復,治療亡陽證的方法。回陽救逆,亡陽表現(xiàn)為汗出不止,汗冷,身冷,手足冷,口不渴而喜熱飲,氣息微弱,口鼻氣冷,脈微欲絕,多見于休克的病人。寒疝作痛:臍周絞痛,冷汗,四肢厥逆;陰囊冷痛腫硬,痛引睪丸。厥陰頭痛:即厥頭痛,頭顛頂痛,四肢厥冷,嘔吐涎末。 →溫肺化飲:治療肺寒痰飲證的方法。飲即水飲,指臟腑病理變化過程中的滲出物,也即廣義的痰飲。溫陽通脈:溫通陽氣以振起脈搏的方法。心悸怔忡:心悸指自覺心跳悸動不安的病證,一般多呈陣發(fā)性;怔忡指心跳劇烈的一種癥狀,多為持續(xù)性。怔忡與心悸比較病情較重,臨床上常心悸、怔忡并稱。→附子肉桂共同點:附子與肉桂皆為辛甘熱之品,同歸心腎脾經(jīng)。均具有補火助陽,散寒止痛的功效,二者皆上助心陽、中溫脾陽、下補腎陽。都可用于:1.腎陽不足,命門火衰所致的陽痿宮冷,腰膝冷痛,遺精滑精,遺尿尿頻等癥,常配伍熟地黃,山茱萸等藥。2.脾腎陽衰,脘腹冷痛,大便塘瀉等癥,常配伍人參、白術、干姜等藥。3.胸痹、心冷痛。4.寒濕痹痛。注意:二者孕婦均不宜使用。不同點:附子辛熱燥烈有毒,其補火助陽,散寒止痛之力較強,以溫補脾腎為主,又善于回陽救逆。凡陰寒內盛,陽氣不足之證(陰盛陽衰者),均可使用。附子為溫里散寒,回陽救逆之要藥。又常用于:1.亡陽證,畏寒踡臥、汗出神疲、四肢厥逆、脈微欲絕等,常配伍干姜、甘草;若亡陽兼有氣脫者,常配伍人參。2.脾腎陽虛,水氣內停的陰寒水腫,常配伍白術、茯苓、生姜等。3.陽虛外感風寒,惡寒發(fā)熱、脈反沉者,常配伍麻黃、細辛。4.脾陽不足,寒濕內阻的陰黃證。注意:①本品入湯劑宜先煎0.5~1小時,以減低其毒性。②內服宜制用,生用宜外用。③附子為烏頭的子根入藥,故反半夏、瓜蔞、貝母、白蘞、白及,不宜同用。肉桂無毒,又歸肝經(jīng),其補火助陽,散寒止痛之力較附子為緩,以溫補腎陽為主,又能引火歸元(引火歸源),溫通經(jīng)脈。又可用于:1.下元虛衰,虛陽上浮,面赤、虛喘、汗出、心悸、失眠、脈微弱;2.寒疝作痛。3.陰疽腫痛,以及氣血虛寒,癰腫膿成不潰或潰后久不收口。4.沖任虛寒,寒凝血滯的經(jīng)閉痛經(jīng)等癥。注意:①本品入湯劑宜后下。②肉桂畏赤石脂,不宜同用。藥材附子(鹽附子、黑順片、白附片)肉桂、藥材肉桂胸痹:主要癥狀為胸背痛,胸中氣塞,呼吸急促,咳嗽多痰。寒濕痹痛:痹,閉阻不通之意,泛指邪氣閉阻軀體或內臟的經(jīng)絡而引起的病癥,但通常多指風、寒、濕三種邪氣,侵犯肌表經(jīng)絡和骨節(jié),發(fā)生關節(jié)或肌肉疼痛、腫大和重著等。風痹:行痹,肢體疼痛,痛而游走無定處。寒痹:通痹,肢體疼痛,且疼痛程度較為劇烈,遇寒痛增,得熱痛減。濕痹:著痹,肌膚麻木,關節(jié)重著,腫痛處固定不移。氣脫:氣虛欲脫,面色蒼白,四肢厥冷,大汗淋漓,脈微;氣隨血脫:氣和血相生相成,互相依附,出血過多使氣失依附,出現(xiàn)氣虛欲脫癥狀。相當于失血性休克。→←陰寒水腫:陰腫,脾腎虛弱,不能化水制水而成水腫,一般下肢先腫,皮色淡白,口淡.引火歸元是治療腎的虛火上升的方法,引浮火下行歸于腎中,腎火上升稱為“浮火”或“浮陽”,表現(xiàn)為:上熱下寒,面色浮紅,頭暈耳鳴,口舌糜爛,腰膝腿軟,兩足發(fā)涼。陰疽:凡瘡瘍表現(xiàn)為漫腫平塌,皮色不變,不熱少痛,未成膿難消,已成膿難潰,膿水清稀,破后難斂。→四逆湯
性狀:本品為棕黃色的液體;氣香,味甜、辛。處方:附子(制)300g干姜200g甘草(蜜炙)300g制法:以上三味,附子、甘草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2小時,第二次1.5小時,合并煎液,濾過。
干姜通水蒸氣蒸鎦提取揮發(fā)油,另器保存,姜渣再加水煎煮1小時,煎液與蒸鎦分離揮發(fā)油的溶液合并,濾過,再與附子、甘草的煎液合并,濃縮至約400ml,放冷,加乙醇1200ml,攪勻,靜置24小時,濾過,減壓濃縮成稠膏狀,加水適量稀釋,冷藏24小時,濾過,加單糖漿300ml、防腐劑適量與上述揮發(fā)油,再加水至1000ml,攪勻,灌裝,熔封,即得。功能與主治:溫中祛寒,回陽救逆。
四肢厥逆,惡寒蜷臥,神衰欲寐,面色蒼白,腹痛下利,嘔吐不渴,舌苔白滑,脈微細。(本方常用于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急性胃腸炎吐瀉過多、或某些急證大汗而見休克屬陽衰陰盛者。)
用法與用量:口服,一次10~20ml,一日3次,或遵醫(yī)囑。附子川烏草烏共同點:附子川烏與草烏皆辛熱有毒,均能散寒止痛,都可用治心腹冷痛、寒濕痹痛等證。三者入湯劑宜先煎0.5~1小時以降低毒性。內服宜制用,生品宜外用。三者均反反半夏、瓜蔞、貝母、白蘞、白及,不宜同用。因三者藥用部位及品種不同,故作用有異。不同點:附子為毛莨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烏頭的子根的加工品。其回陽救逆,補火助陽作用比較明顯,又常用于亡陽證和腎脾心陽不足之證。凡陰盛陽衰者,附子均可使用。川烏為毛莨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烏頭的塊根入藥。本品長于祛風寒除濕,其散寒通痹止痛之力較附子為強,故寒濕痹痛,心腹冷痛,跌打傷痛以及麻醉止痛等多用。草烏為毛莨科多年生野生植物北烏頭的塊根。其作用與川烏相似而毒性更強,二者常相須為用。干姜高良姜共同點:干姜與高良姜二者皆辛熱,主歸脾胃經(jīng),均能溫中散寒,皆為溫中散寒的主藥。主治脾胃寒證,脘腹冷痛,嘔吐瀉泄等癥,無論是外寒內侵之實證,或陽氣不足之虛證(無論是脾胃寒實證、脾胃虛寒證),均可配伍使用。兩者在臨床常相須為用。不同點:干姜溫中散寒長于暖脾陽,偏治脾寒腹痛瀉泄。如治療脾胃虛寒,脘腹冷痛,嘔吐瀉泄,常配伍人參、白術等藥。且本品又歸心肺經(jīng),又能回陽通脈,溫肺化飲。也可用治:1.亡陽證,四肢厥逆、脈微欲絕等癥,常配伍附子,甘草。其回陽之力較附子為緩。2.寒飲咳喘,形寒背冷,痰多清稀等癥,常配伍細辛、五味子、麻黃等藥。高良姜溫中散寒止痛則長于散胃寒,善治胃寒冷痛,噫氣(噯氣)嘔吐等癥。姜、藥材干姜高良姜寒實:正氣不虛而寒邪結滯于內的病癥。表現(xiàn)為四肢冷,小便清,腹痛,大便秘,舌苔白。虛寒:正氣既虛而有寒的證候。表現(xiàn)為不欲飲食,口淡,吐涎沫,氣短,大便稀薄。噫氣:噯氣,“噫者,飽食之息,即噯氣也。”多因肝胃不和,或飽食、胃氣阻郁所致,其癥狀為胃中似有氣上冒,微有聲響。→理中丸[出處]《傷寒論》
[組成]:人參、干姜、甘草炙、白術各三兩(各9g)。
[功用]:溫中散寒,補氣健脾。
[主治]:脾胃虛寒證。脘腹疼痛,喜溫欲按,自利不渴,畏寒肢冷,嘔吐,不欲飲食,舌淡苔白,脈沉細[方解]:方用干姜為君,大辛大熱,歸經(jīng)脾胃,溫中祛寒,扶陽抑陰。病屬虛證,虛則補之,故以人參為臣,甘溫入脾,補中益氣,培補后天之本,氣旺而陽亦復。脾為濕土,中虛不運,必生寒濕,故又以甘苦溫燥之白術,燥濕健脾,健運中州,投脾之所喜,是為佐藥。甘草蜜炙,性溫具補,補脾益氣,調和諸藥,用之為使。縱觀全方,藥僅四味,溫、補并行而以溫為主。藥少力專,可使寒氣去,陽氣復,中氣得補,健運有權,中焦虛寒諸證自可除矣。現(xiàn)代多
用於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
瘍、慢性結腸炎、胃神經(jīng)官能癥、
消化道出血、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等。
生姜干姜炮姜煨姜生姜汁生姜皮共同點:姜,原為民間常用藥物,亦為佐餐之品,由于的治療的需要,經(jīng)過不同的加工炮制而成生姜、干姜、炮姜、煨姜、生姜汁、生姜皮,習稱“姜六藥”。不同點:生姜為姜之新鮮者切片入藥。本品味辛性溫,長于發(fā)汗解表,溫中止嘔,故外感風寒,胃寒嘔吐者生姜多用。同時,生姜又能溫肺止咳,解毒。也可用于風寒襲肺的咳嗽,以及解半夏天南星魚蟹之毒。干姜為姜之干品。其辛散之性已減而燥熱之性更強,偏治里寒證,長于溫中散寒,回陽通脈,溫肺化飲。常用于脾胃寒證,亡陽證,以及寒飲咳喘等證。炮姜為干姜炒黑入藥。本品無辛散作用,而善于溫經(jīng)止血,主治中焦虛寒性出血。并能溫中止痛止瀉,也治脾胃虛寒、腹痛瀉痢。煨姜是用生姜煨熟入藥。本品“比生姜則不散,比干姜則不燥”,其性略同炮姜而藥力較緩,長于溫中止嘔止瀉。主治脾胃寒證,腹痛吐瀉。生姜汁為生姜之新鮮者搗汁入藥。本品功似生姜而辛散之力較強,偏于開痰止嘔,便于臨床應急服用。生姜皮為生姜的外表皮。本品性味辛涼,長于和脾行水消腫。主治水腫,小便不利。吳茱萸小茴香共同點:吳茱萸與小茴香二者皆味辛性溫熱,歸肝腎脾胃經(jīng),均能溫中散寒止痛。同可用治:1.寒滯肝脈,寒疝腹痛,以及經(jīng)閉痛經(jīng)。2.胃寒脘腹疼痛等癥。不同點:吳茱萸辛散苦降,性熱燥烈,有小毒,善于疏肝下氣止嘔,又能燥濕,助陽止瀉。又可用治:1.厥陰頭痛(顛頂頭痛、嘔吐涎沫),常配伍人參、生姜等藥。2.胃寒嘔吐。3.寒濕腳氣腫痛;4.脾腎陽虛,五更瀉泄,常配伍肉豆蔻,補骨脂,五味子。小茴香則長于理氣和中,中焦虛寒氣滯,脘腹脹痛,食少嘔吐者,小茴香可選用。此外,茴香有大小兩種。小茴香為傘形科茴香的成熟果實,又名谷茴香;大茴香為木蘭科八角茴香的成熟果實入藥,又名八角茴香、八角。小茴香,大茴香二者性味功用相似,但小茴香藥力較強,藥食均常用;大茴香藥力較緩,多作食用。吳茱萸、石虎、藥材吳茱萸
小茴香寒滯肝脈:寒邪凝滯于肝脈的病變。肝的經(jīng)脈絡于外陰部,經(jīng)過小腹,分布兩脅。如寒邪凝滯于肝的經(jīng)脈,可使該經(jīng)脈攣急,出現(xiàn)下腹脹痛,牽引睪丸墜痛,并見肢冷畏寒。多見于睪丸、副睪某些疾病及疝氣。寒濕腳氣:生于足趾,由濕熱下注或接觸濕毒邪氣而發(fā)。初病足趾間有小水皰,癢甚,經(jīng)檫破后則流水,局部可有脫屑和結痂。重癥滲出液顯著增多,有特殊臭味,局部皮膚易擦爛露出紅色糜爛面,局部漸腫,也有叫“香港腳”。五更瀉泄:每天早晨天未亮前即腸鳴瀉泄,故名“晨泄”。致病原因主要是腎陽虛,命火不足,不能溫養(yǎng)脾胃。→丁香小茴香共同點:丁香與小茴香皆為辛溫芳香之品,均能散寒理氣。都可用治寒凝氣機不暢的病證。不同點:丁香善于溫中降逆,善治胃寒呃逆、嘔吐。同時,丁香又能溫腎助陽。也可用治:1.胃寒脘腹冷痛。2.腎陽不足的陽痿、宮冷等證。注意:丁香畏郁金,不宜同用。此外,丁香為花蕾入藥,習稱公丁香;母丁香為成熟果實入藥,又名雞舌香。公丁香、母丁香性味功用相似,但公丁香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廚師外出培訓協(xié)議書
- 化肥農(nóng)藥購銷協(xié)議書
- 受損財產(chǎn)賠付協(xié)議書
- 以數(shù)字化提升教育領域中的學生團隊協(xié)作效果探討
- 社會穩(wěn)定與變革的動態(tài)平衡試題及答案
- 取消租房合同協(xié)議書
- 資金使用效率提升的試題及答案
- 從傳統(tǒng)到線上女包市場的數(shù)字化轉型之路
- 工程法規(guī)應試策略試題及答案
- 從零開始搭建企業(yè)的數(shù)字化工作體系
- 踝泵運動健康宣教課件
- DB4102-T 002-2024 黃河鯉池塘養(yǎng)殖技術規(guī)范
- 安徽省合肥市2024年中考英語模擬試卷(含答案)1
- 《敘事醫(yī)學:尊重疾病的故事》隨筆
- 基于PLC的風力發(fā)電控制系統(tǒng)設計
- 刑法(貪污賄賂罪)課件
- 國債資金管理辦法
- 湖南省長沙市雅禮集團2023-2024學年八年級下學期期末考試物理試卷
- 《大學生創(chuàng)業(yè)基礎系列課程》課件-第5課-創(chuàng)業(yè)方式選擇-2學時
- 柜面現(xiàn)金業(yè)務培訓課件
- 2024年湖北省新華書店(集團)有限公司招聘筆試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