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質能資源的生產與再生產省名師優質課賽課獲獎課件市賽課一等獎課件_第1頁
生物質能資源的生產與再生產省名師優質課賽課獲獎課件市賽課一等獎課件_第2頁
生物質能資源的生產與再生產省名師優質課賽課獲獎課件市賽課一等獎課件_第3頁
生物質能資源的生產與再生產省名師優質課賽課獲獎課件市賽課一等獎課件_第4頁
生物質能資源的生產與再生產省名師優質課賽課獲獎課件市賽課一等獎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生物質能資源生產與再生產2.1 生物質資源生產與再生產2.2 生物質資源生產週期性2.3 林業生物質能資源生產與再生產2.4 農業生物質能資源生產與再生產2.5 工業有機廢水2.6 城市固體廢物第1頁2.1 生物質資源生產與再生產2.1.1生物圈環境1.大氣圈2.水圈3.巖石圈和土壤圈2.1.2生態系統1.生產者2.消費者3.分解者第2頁2.1 生物質資源生產與再生產2.1.3生態系統能量流動生態系統是一個開放系統,能量流動是單向,不可逆。能量通過光合作用從外界輸入,生態系統總能量是增加;而生物代謝過程則需要消耗能量,主要以呼吸方式散溢。第3頁2.1 生物質資源生產與再生產2.1.4生態系統物質循環生態系統物質循環是指生態系統從大氣、水體或土壤中獲得營養物質,通過植物吸收進入生態系統,被其它生物重複利用,最後回歸自然環境過程。第4頁2.1 生物質資源生產與再生產生態系統物質循環可分為內部和外部兩種方式:內部物質循環是物質沿著食物鏈,從生產者到消費者,再到分解者,循環流動;外部物質循環是指整個生態系統物質流入與流出,參加到自然界物質大循環中。水循環、碳循環和氮循環是比較主要物質循環。第5頁2.1 生物質資源生產與再生產碳循環方式可分為以下幾種層次。(1)細胞級循環。(2)植物級循環。(3)食物鏈循環。(4)生物地球化學循環。(5)大範圍循環。第6頁2.1 生物質資源生產與再生產綠色植物又好比是一臺天然“空氣浄化器”,不斷地通過光合作用吸收CO2和釋放O2,使大氣中O2和CO2含量相對穩定。圖2.1第7頁2.1 生物質資源生產與再生產2.1.5生態系統生產與再生產光合作用進行實際上保持了生態系統生產與再生產一種動態平衡。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固定大氣中碳,將太陽輻射能量轉化為化學能儲存起來,然後通過食物鏈進行轉移,生物和環境之間也因物質和能量制約而達到了生態平衡。2.1.6人工生產與再生產第8頁2.2 生物質資源生產週期性2.2.1植物生活週期2.2.2季節週期性以草本植物為例,根據植株生存年限長短,可分為一年生、二年生和多年生三類。2.2.3晝夜週期性第9頁2.3 林業生物質能資源生產與再生產林業生物質資源是指森林生長和林業生產過程中所提供能源,包含薪炭林、在森林撫育和間伐作業中零碎木材、殘留樹枝、樹葉和木屑等。第10頁2.3 林業生物質能資源生產與再生產2.3.1林業資源林業產業結構調整不斷取得進展,各類商品林基地建設方興未艾,民營造林成為社會造林主要力量,造林質量和成活率不斷提升。歷年造林面積見表2.1。全國營林生產主要指標參見表2.2。第11頁2.3 林業生物質能資源生產與再生產時

期造林面積/千公頃時

期造林面積/千公頃1949~19521707.331976~198023256.601953~195714068.001981~198531520.541958~196218332.331986~199026453.271963~19657866.791991~199528735.541966~197019213.991996~24091.211971~197524119.93~12729.09表2.1中國歷年造林面積第12頁2.3 林業生物質能資源生產與再生產指標名稱當年造林面積1.按造林方式分(1)當年人工造林面積(2)當年飛機播種造林面積

2.按林種用途分用材林經濟林防護林薪炭林特種用途林510513843450087601301218461135027724308348233823228495303839773249757149055181068540291353845611198317776045691011158749308992089646995832878591764表2.2中國營林生產主要指標單位:公頃第13頁2.3 林業生物質能資源生產與再生產2.3.2薪炭林在林業生產過程中,薪炭林提供產量高而生長期(輪伐期)短生物質能源,是大多數發展中國家主要能源。薪炭林也是中國森林發展一個戰略林種,發展薪炭林是改變中國當前薪柴過量使用,滿足農村能源需求主要辦法。中國樹種資源十分豐富,適合中國各地區薪炭林種類也較多(見表2.3)。第14頁2.3 林業生物質能資源生產與再生產地

區主要薪炭林樹種東北地區松江柳、篙柳、園頭柳、粉枝柳、蒙古櫟、遼東櫟、楊樹、樺樹、刺槐、沙棘、胡枝子、榛子、山杏等西北地區沙棗、沙棘、檉柳、多枝檉柳、杞柳、花棒、檸條、梭梭等華北中原地區刺槐、山槐、紫穗槐、栓皮櫟、油松、楊樹、旱柳、胡枝子、臭椿、苦諫等南方熱帶、亞熱帶地區大葉相思、銀合歡、任豆、黑荊樹、鐵刀樹、黎蒴、石礫、青岡櫟、麻櫟、窿源桉、赤桉、柳桉、曼騰桉、馬尾鬆、木麻黃、刺槐、木荷、石梓、旱地瓜、楓楊等表2.3中國各地區主要薪炭林樹種第15頁2.3 林業生物質能資源生產與再生產2.3.3林產品加工業廢棄物林產品加工業廢棄物來源於林木伐區剩餘物(立木→原木)和木材加工區剩餘物(原木→成品)。1.林木伐區剩餘物2.木材加工區剩餘物2.3.4林業可持續發展第16頁2.4 農業生物質能資源生產與再生產2.4.1農作物秸桿在農業生產過程中,收穫了小麥、玉米、稻穀等農作物以後,殘留不能食用根、莖、葉等廢棄物統稱為秸稈。普通根據農作物產量和各種農作物草谷比,能夠大致估算出各種農作物秸稈數量,即農作物秸稈產量=農作物產量×草谷比。而農作物產量又等於播種面積乘以單位面積產量。第17頁2.4 農業生物質能資源生產與再生產中國土地基本國情見表2.4。作物秸稈產量見表2.7。中國農作物總播種面積見表2.5,中國各種農作物產量見表2.6,年中國主要農作物秸稈產量見表2.7。第18頁2.4 農業生物質能資源生產與再生產類型面積/千公頃占全國土地面積百分比/%耕地13004013.54森林15894016.56內陸水域面積174701.82草地40000041.67可利用草地31333032.64其它25355026.41表2.4中國土地基本國債第19頁2.4 農業生物質能資源生產與再生產年份稻穀小麥玉米豆類薯類油料棉花糖料19801985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3387932070330643259032090303553017130744314063176531214312843996228812292282921830753309483049630235289812886029611300572977428855266532466420353176942140121574206942115222776244982377525239259042305624282———916389831237712736112321054310543111641167111190126001015385729121907890579220927095199798978510000103551053810217792811800109001153011489111421208113101125561238112919139061540014631492051415588653868354985552854224722449144593726404148109221524167919471906168717551820184619231984164415141654表2.5中國農作物總播種面積單位:千公頃

第20頁年份稻穀小麥玉米豆類薯類油料棉花甘蔗19801985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13991.016857.018933.018381.018622.217751.417593.318522.619510.33.519871.319848.718790.817758.05521.08581.09823.09595.010158.710639.09929.710220.711056.912328.910972.611388.09963.69387.36260.06383.09682.09877.09538.310270.49927.511198.612747.110430.913295.412808.610600.011408.8———1247.11252.01950.42095.61787.51790.31875.5.61894.0.02052.82873.02604.02743.02716.02844.23181.13025.43262.63536.03192.33604.23640.23685.23563.1769.11578.41613.21638.31641.21803.91989.62250.32210.62157.42313.92601.22954.82864.9270.7414.7450.8567.5450.8373.9434.1476.8420.3460.3450.1382.9441.7532.42280.75154.95762.06789.87301.16419.46092.76541.76687.67889.78343.87470.36828.07566.3表2.6中國各種農作物產量單位:萬噸

第21頁2.4 農業生物質能資源生產與再生產農作物產量/萬噸草谷比秸稈量/萬噸折標煤係數折標煤量/萬噸稻穀小麥玉米豆類薯類油料棉花甘蔗17758.09387.311408.82052.83563.12864.9532.47566.30.6231.3662.0001.5000.5002.0003.0000.10011063.212823.122817.63079.21781.65729.81597756.60.4290.5000.5290.5430.4860.5290.5430.441474664121207116728663031867382合計55133.659648.130047表2.7年中國主要農作物結桿產量第22頁2.4 農業生物質能資源生產與再生產2.4.2農產品加工業廢棄物農作物收穫後進行加工時也會產生廢棄物,如稻殼、玉米芯、花生殼、甘蔗渣和棉籽殼等。第23頁2.5 工業有機廢水工業有機廢水是酒精、釀酒、製糖、食品、製藥、造紙和屠宰等行業生產過程中排出廢水。中國廢水及主要污染物排放統計具體見表2.8。第24頁2.5 工業有機廢水年度廢水排放量/億噸COD排放量/萬噸合計工業生活合計工業生活19981999395.3401.1415.2432.9439.5200.5197.3194.2202.6207.2194.8203.8220.9230.3232.31495.61388.91445.01404.81366.9800.6691.7704.5607.5584.0695.0697.2740.5797.3792.9表2.8中國廢水及主要污染物排放計第25頁2.5 工業有機廢水2.5.1幾種經典工業有機廢水1.製漿造紙業廢水2.製革業廢水3.啤酒廢水4.肉類加工業廢水第26頁2.5 工業有機廢水2.5.2廢水對環境影響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由於中國經濟發展,工業快速增長,人口增長,廢水排放量以及化肥和農藥使用量大幅度增加,導致中國地面水和地下水質量大幅度下降。工業生產過程複雜性與多樣性,產生排水污染性質也比較複雜,如有機污染、無機污染、熱污染和色度污染等。第27頁2.6 城市固體廢物固體廢物通常是指人類在生產、加工、流通、消費及生活等過程中提取有用成份後,廢棄固體狀和泥漿狀物質。歐盟生活與商業垃圾已達到了每人年產量300kg,遠遠超過了歐盟第五個環境行動計劃規定每年100kg。近幾年來,中國城市固體廢物產量也不斷增長(參見表2.9),年增長率約10%。第28頁2.6 城市固體廢物年份產量/Mt年份產量/Mt198519901995199744.866.7107.5109.819981999113.0114.2118.2表2.91995~年中國城市固體廢物產量第29頁2.6 城市固體廢物2.6.1廢物循環人類一切社會活動,假如以外界環境作為邊界,是以開發與利用物料作為起點,以等量廢物回歸於外界環境為終點,處於動態平衡過程,並遵照質量守恒定律。第30頁2.6 城市固體廢物而循環經濟則要求把經濟活動按照自然生態系統模式,組織成一個“資源-產品-再生資源-再生產品”物質反覆循環流動過程,使得整個經濟系統以及生產和消費過程基本上不產生或者產生極少廢物。第31頁2.6 城市固體廢物2.6.2城市固體廢物特征城市固體廢物主要來源於城鎮居民生活,商業、服務業和建築業等人類活動中,表2.10列出了城市各類主要固體廢物。來源主要固體廢物居民生活剩飯、爛菜葉、紙、木、布、金屬、玻璃、塑料、陶瓷、器皿、碎磚瓦、髒土、燃料、灰渣、糞便等服務業紙、木、布、金屬、玻璃、塑料、陶瓷、器皿、燃料、灰渣、廢渣、瀝青、汽車、電器等建築業髒土、碎磚瓦、其它各種建築材料市政管理髒土、樹葉、廢金屬、廢鍋爐、灰渣、污泥、管道等第32頁2.6 城市固體廢物按照化學成份性質(是否為有機物),可分為:(1)有機固體廢物(2)無機固體廢物按照燃燒難易程度,可分為:(1)不燃固體廢物(2)難燃固體廢物(3)易燃固體廢物。如廢紙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