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霍姆林斯基勞動教育思想的新發展_第1頁
蘇霍姆林斯基勞動教育思想的新發展_第2頁
蘇霍姆林斯基勞動教育思想的新發展_第3頁
蘇霍姆林斯基勞動教育思想的新發展_第4頁
蘇霍姆林斯基勞動教育思想的新發展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蘇霍姆林斯基勞動教育思想的新發展

瓦哈蘇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蘇聯著名的現代教育家,通過一生的努力研究和實踐,建立了自己完整的工作教育體系。在這個體系中,有三點最為突出,這就是:第一,通過勞動教育促進德、智、美、體全面發展;第二,在勞動中展示、顯露、發展個人的天賦才能;第三,通過勞動教育促進學生的職業定向。下面,我們就來具體介紹他在上述三個方面的見解和做法。一、德育是智育的重要內容,是勞動教育的滲透和融合正如蘇聯學者C·索洛維奇克評論的那樣,對蘇霍姆林斯基來說,沒有單獨的“智育”,沒有單獨的“德育”,也沒有單獨的“勞動教育”,各方面的教育都是互相滲透、互相促進的。蘇霍姆林斯基自己說:“我們是緊密聯系德育、智育、美育來看待勞動教育的。”“勞動教育……是德育、智育和美育的重要因素。”(一)勞動教育對人的價值首先,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學生只有通過親身勞動,才能養成真正熱愛勞動和尊重勞動人民的品質。他強調,“不勞動者不得食”的思想是最正義的社會的一個最人道、最崇高的思想,必須使這個思想扎根于每個學生的心靈深處,必須使勞動被學生感到不是一種抽象的練習,而是缺少它就沒有飯吃、沒有衣服穿的事情。如果一個學生不能親身體會到依靠自己的雙手的勞動提供自己的吃穿是人生最重要的因素,那就不可能真正培養出熱愛勞動的品質,也不可能真正培養出尊重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鑒于此,蘇霍姆林斯基在自己的學校里確立了一個良好傳統,這就是:學生從十歲開始,就得靠自己的勞動去掙得買教科書和學習輔助材料的費用;學生在十二至十四歲時,就得靠自己的勞動所得去購置冬季衣著;而在十四至十七歲時,就得靠自己的勞動去解決全年的衣履費用。他強調,勞動只有成為經濟上的需要時,才將具有教育力量。第二,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只有親身參加勞動并經受相當大的困難,才能養成學生的善良心地。他深信,只有通過有汗水、有老繭、有疲乏的勞動,人的心地才會變得敏感、溫柔;也只有通過這種勞動,人才會以熱忱的心去對待周圍事物,勞動兒童和勞動少年對待周圍人們的態度是與沒有真正勞動過的人完全不同的。他斷言,如果說勞動使人高尚,那末只有由于勞動中存在“困難”才能使人高尚。這里還涉及童年快樂的源泉問題。蘇霍姆林斯基強調,如果享受父母創造的幸福是孩童快樂的唯一源泉,而不是通過他親手勞動、克服困難去享得快樂,那末他在家里就會是一個無情無義的人,而且上學以后也將是一個無情無義的人,這就造成了“再教育”的麻煩。所有這些道理是無須證明的,這是“民間教育”的常識。第三,蘇霍姆林斯基認為,不通過親身勞動,就不可能有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他強調,共產主義的“金玉良言”不能再三重復,否則就會變成“陳詞濫調”;必須使受教育者在艱苦的勞動中,比如說,在烈日暴曬的農活中,去體味共產主義理想的含義。他堅信,如果一個人的心田只是用前輩人提供的美汁去滋養,那末這個人永遠也不可能確立起共產主義的理想。第四,蘇霍姆林斯基強調,尤為重要的是,勞動,即那種使學生的天賦才能得以顯露并使之產生自尊感的勞動,能在學生身上形成“可受教育的能力”、引起“做好人的愿望”、激發“道德自我教育”的要求。蘇霍姆林斯基獨到地認為,“可教育性”這個不常用的詞應當作為一個基本概念納入教育學里。因為在他看來,教育的“核心”,教育的“最寶貴之點”,就是形成“可受教育的能力”;而“可受教育的能力”又具體表現為有“做好人的愿望”,有“道德自我教育”的內在要求。那末怎樣激起這種愿望和要求呢?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其重要途徑之一,就是讓學生在勞動中表現自己,顯露和發揮自己的才能,使之感到“有某一點可以自豪”,并同時產生自尊、自信、上進心。他說:“道德的自我教育——即激發學生想做一個好人的愿望,實質上是從自豪感、自尊心、勞動的尊嚴感開始的。”他認為只有在這個基礎上,學生才將成為“可教育的人”,才能敏銳地感受到長輩(父母、教師)和集體的道德影響;否則,長輩就將成為“無能為力的教育者”,長輩的話、長輩的教導和勸告都不會為年輕人的心所接受。(二)勞動教育對智力發展的作用蘇霍姆林斯基是從兩個方面論述這個問題的:第一,雙手勞動出智慧。翻閱蘇霍姆林斯基的著作,到處可見他的一句名言:“兒童的智慧出在他的手指頭上。”幾十年的教育實踐使他確信:勞動的雙手是“智慧的創造者”,雙手的勞動在智力發展上起著特別重要的作用;雙手勞動涉及人與自然的關系,而離開人與自然的相互作用,則智力發展是不可思議的。——蘇霍姆林斯基的這一論斷是有科學依據的哲理。然而他遺憾地指出:手對于培育智力的作用,特別是對于培育童年和少年這一解剖生理過程猛烈發展時期的智育的作用這個問題,人們還極不重視,很少研究。那末,雙手勞動為什么能直接促進智力的發展呢?為了回答這個問題,蘇霍姆林斯基的確費了一番苦心。多年間,他一面實地觀察,一面鉆研有關科學論著,力圖發現其中的奧妙。在此基礎上,他對這個問題作了許多論述,我們覺得其中有三點很有啟發。其一,他在解釋如何克服思維遲緩、學習困難這種現象時說:如果一個學生在學習上遇到困難,那末困難的原因在于他不會看出種種關系和聯系,而能最快地看出這些關系和聯系的地方,正是在這些關系和聯系呈現得一目了然的勞動中。這就是說,通過學生對直觀性的關系和聯系的思考,能促進他們對抽象性的關系和聯系的思考,也就是說,能通過勞動訓練抽象思維能力。其二,他在分析勞動操作過程的作用時說:當雙手借助手工工具或機械工具加工東西的時候,就出現一個極為復雜的現象:在每一瞬間,信號多次地由手傳導到腦,又由腦傳導到手,腦教了手,手也發展和教了腦。其三,他從人體生理解剖學和心理學的角度解釋說:在人的大腦里,有一些特殊的、最微妙的、最富創造性的區域,依靠把抽象的思維跟雙手的精細而靈巧的動作結合起來,就能激發這些區域積極、活躍起來。如果沒有這種結合,那末大腦的這些區域就處于沉睡狀態。尤其在兒童和少年時期,如果沒有把這些區域的活動激發起來,那末它們就永遠也不會覺醒了。這里我們已經看到,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的雙手勞動,絕非不動腦筋的勞動,而是手腦并用、體腦結合的勞動。他強調:不動腦筋的勞動對于智力的發展同樣是極端有害的。相反,只有手腦并用的勞動,才能促進諸如思維的批判性、機敏性、廣泛性、積極性以及實際檢驗意圖和結論的能力等類智力品質的發展。鑒于此,他在組織學生的勞動時,抓住兩個環節不放:一是盡量使簡單的勞動變成“研究性”的、“思想家”的勞動,使鐵锨、叉子同顯微鏡,廄肥溝同化學反應在勞動中有機地結合起來;二是盡量給學生安排那種“復雜的”、“創造性的”、“體現思維和精湛技能技巧”的勞動。發人深思的是,蘇霍姆林斯基把勞動作為一種手段去開發學習上有困難的孩子的智力。他介紹經驗說:我們打算利用勞動來培養學習上困難的兒童和少年的智力時,就吸引他們參加那種要求掌握復雜的實際操作技能和技巧的勞動。他斷言,這是發展這類孩子的智力的重要手段之一。他告誡學生:“要知道,很少有人生下來就有牛頓或愛因斯坦那樣的天賦。要作最不利的打算,即你沒有天賦。你要用勞動和創造來培養和發展你的能力。”還有一事也引人注目:蘇霍姆林斯基為了發展學生的智力,竟訓練學生用左、右手同時勞動。他讓孩子們在七年的時間里(從七歲到十四歲)用雙手操作。此間他看到,在這些孩子的活動中,“創造性因素逐年有所發展”。可見他對雙手勞動出智慧這一真理確信到何種地步。第二,蘇霍姆林斯基還有一個信念,這就是:如果一個學生學習興趣淡薄,智力發展落后,那就必須讓他在勞動過程中產生自尊感和自信心,使這種自尊感和自信心轉移到學習上,從而促智力的發展。蘇霍姆林斯基承認學校里普遍存在的如下現實:偏偏在學習這個領域里,許多學生遇到困難和挫折。那末如何解決這個矛盾呢?他的回答是:孩童在掌握知識上越感困難,在通往良好學習的道路上遇到的障礙越多,那末盡量設法讓他在別的創造領域,即在勞動中突出自己這一點就越重要。因為,如果一個人能在某種勞動中顯示自己,他就不會變成對什么都不關心的人,他就會在學習領域中找到克服困難的力量和志向。蘇霍姆林斯基以其親身經驗雄辯地證明:他親手送走過一百七十名原先學習困難的中學畢業生,倘若這些學生于童年和少年時期不是在勞動中表現了自己,發現了自己的能力,如果不是經常地體驗到一種深刻的、無可比擬的道德滿足感、自豪感和尊嚴感,那末他們就根本談不上受完中等教育。因為正是以上這種感情激勵了他們,推動他們去從事緊張的腦力勞動。他感慨地說:“在勞動中表現自己,這一點千真萬確地把他們從灰心絕望中、從人類真正的痛苦中解救出來了。”例如一個叫尼科拉的學生,小時候學習十分艱難、吃力,而使他從灰心喪氣中振作起來的,竟是因為他在勞動中,即在一次嫁接中取得了成功;這一成功對他的學習的推動是如此之大,以致他的老師都感到學生勝過自己的水平了。畢業以后尼科拉當上了“出色”的農學家。總之,蘇霍姆林斯基堅信:勞動——手腦結合的勞動,顯示個人才能的勞動,千真萬確是推動智力發展的重要手段。(三)勞動教育對集體美的體現在蘇霍姆林斯基看來這種促進作用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第一,熱愛勞動本身是一種心靈美,是人的基本的美德,相反,好逸惡勞、游手好閑是美的大敵。第二,人們相互關系上的美在勞動中體現得最為鮮明,而這種相互關系的美激勵著集體中每個人的心靈美。第三,勞動動作本身是一種美的表現,勞動中的優美協調的動作可以同體操媲美。第四,勞動產品就其外形和使用價值來說都是美的高度體現。蘇霍姆林斯基發現,孩童最易于懂得勞動的審美目的,他們有強烈的美的追求,小孩們做的一切都應當是美的。因此,他在安排學生的勞動時,從不忽略美育因素,他使學生的自我服務內容中包括環境美化,使孩子們的勞動動作成為一種審美創造活動,使各種勞動產品合乎審美要求和具有審美價值。(四)埋葡萄藤對睡眠的作用蘇霍姆林斯基認為,體力勞動在培養完美的體魄上所起的作用,同運動一樣重要,許多勞動同運動相比甚至還有它的優越之處:里面有更多的細微差異可來顯示體力與技巧和技能的多種多樣的結合。他還認為,諸如栽樹、嫁接、埋葡萄藤這類勞動對于呼吸和血液循環系統的發育、對于新陳代謝的增強,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營養良好的情況下,這類勞動能促進機體的所有功能,能加強神經系統的發育,能增補神經細胞、特別是腦細胞的營養,能提高睡眠對恢復疲勞的作用。他甚至還利用嫁接、編織等類勞動作為醫治那些好激動、神經質的孩子的靈丹妙藥。因為這類勞動要求更多的不是體力,而是精神集中和細心操作。總之,他確信:勞動不僅能使人“心地正直”,而且能使人“身強力壯”。二、蘇霍姆林斯基非和諧教育思想中的人這里必須指出,蘇霍姆林斯基是把這個問題放在他所提出的“和諧教育”這一范疇內而加以闡述的。綜合起來,大致包含如下幾點:第一,他確信:人的天賦、可能性、能力和愛好確實是無可限量的,而每一個人在這些方面的表現又都是獨一無二的。世界上沒有一個這樣的人,我們有權說他是“無論干什么都不行”的人。第二,他立足于共產主義的高度來看待人的培養目標。他認為,共產主義首先意味著發展人的素質、才干、稟賦。共產主義教育的實質和英明之處,就在于發現和發掘每個人身上的能力,使每個人在他天賦所及的一切領域中最充分的表現自己。而人的充分表現,這既是社會的幸福,也是個人的幸福。第三,他強調“和諧教育”的職能之一,正在于達到上述共產主義教育的崇高目標,即讓每個人在一切領域中表現自己。他解釋說,所謂“和諧教育”,就是如何把人的活動的兩種職能配合起來,使兩者取得平衡:一種職能就是認識和理解客觀世界,另一種職能就是人的自我表現,自己的內在本質的表現,自己的世界觀、看法、信念、意志力、性格在積極的勞動中和創造中、以及在集體成員的相互關系中的表現和顯示。而在蘇霍姆林斯基看來,正是后一種職能沒有引起人們的重視,以致造成“非和諧教育”。所以他特別強調指出:“和諧的教育,這就是發現深藏在每一個人內心的財富。”他認為正是在這一點上,即在人的表現上,應當加以深刻思考,并且朝著這個方向改革教育工作。基于以上觀點,他尖銳地批評蘇聯中小學教育中的現狀,認為當前蘇聯中小學里的許多弊病,其根源就在于人的表現的片面性、畸形的單方面性。也就是說,在許多學校里,甚至是絕大多數學校里,人的表現的唯一領域就是知識的評分,就是他能達到學校規定的那個最高分數的程度。蘇霍姆林斯基堅決主張,不要讓上課、評分成為人的精神生活的唯一的、吞沒一切的活動領域。因為如果一個人只在分數上表現自己,那末可以毫不夸張地說,他等于根本沒有表現自己;而對于教師來說,在人的這種片面表現的情況下,就根本算不得是教育者,因為他們只看到一片花瓣,而沒有看到整個花朵。第四,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和諧教育”的重要標志之一,就是在勞動中表現自己。他指出,一個人創造力的揭示,其范圍是多方面的。稟賦、才干不僅在一個人當學者、當工程師,總之當智力勞動工作者時才得以揭示。在人被置于首位的社會里,任何一種勞動都具有創造的高度。他斷言,遠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學者、作家、詩人、藝術家,遠不是每個人都能發明火藥,但是,每個人應當成為自己的勞動中的詩人和藝術家,而這,乃是全面發展的一個最重要的條件。在以上信念指導下,他呼吁:學校里不應當培養出失敗者——未能發現自己志向的人。每個學生都應發現自己的志向,走上自己的生活道路。蘇霍姆林斯基在自己的實踐中發現,有這么一類學生:他們“毫無個性”,對什么事情(包括勞動)都不感興趣、都平平淡淡,什么事情都不能打動和吸引他們,他們以同樣的冷漠態度去學習數學公式和抒情詩,去栽樹和干車工活;這類學生不僅勉強及格的學生中有,就是全優生中也有。他認為,這類學生應當引起教育工作者的“極大不安”,應當關注這些沒有顯著才能、勞動方面的創造靈感未能微露的學生的才能、傾向和志向。必須激起這類平平淡淡的學生的興趣,激起他們對某件事情的愛好,從而使他走出學校大門時,十分喜愛這件事情,為自己的技藝而自豪。第五,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和諧教育”強調勞動中的自我表現,并非排斥學習上的自我表現,只不過反對這種表現的“畸形”、“片面性”;況且,勞動中的自我表現,有助于學習上的自我表現(這一點在上述論及勞動對學習與智力的促進作用時已經很清楚了)。他駁斥一種曲解,這種曲解就是:既然一個學生接受不了學習這種最費腦筋的事,那就罷休好了,當一個木匠或牧羊人也蠻好;既然他在人類活動的一個領域遭到了不幸的命運,那就讓他在其它領域中取得成功而補償他的幸福。對此,蘇霍姆林斯基聲明:“不,絕不是這樣。我們談的是和諧教育,對一個人來說,如果智力財富在他面前封閉著(而達到這些財富的道路只有一條:接受普通教育),那末,他是永遠不會成為一個幸福的人的。”他認為“和諧教育”的理想應當是:毫無例外地使所有的學生(所有的兒童,特別是所有的少年和青年)都能熱烈地愛科學、愛學習、愛學校,使書籍、科學、學校、智力財富成為學生的主要興趣,使少年和青年把追求智力充實的、豐富而完滿的精神生活當作自己最重要的理想,使每個學生在從學校畢業的時候,都能帶走渴求知識的火花,并使它終生不熄地燃燒下去。蘇霍姆林斯基告誡青年學生:“知識對你來說之所以必不可少,并不是單單為了你將來的職業,并不是單單為了你畢業以后考上大學,而首先是為了你能享受一個勞動者的豐富的精神生活;不管你是當教師還是當拖拉機手,但你必須是一個文明的人,是你的子女的明智的精神上無比豐富的教育者。”三、蘇霍姆林斯基勞動教育的成功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勞動教育問題所以尖銳地提了出來,其原因之一,就是因為絕大多數普通中學畢業生要去參加生產勞動,而勞動教育正是年輕一代參加社會生產的一種實際準備。那末,他是怎樣通過勞動教育促進學生職業定向的呢?從上文我們已能看到,蘇霍姆林斯基勞動教育體系的實施過程本身就解決著這個問題。因為:第一,在他領導的帕夫雷什中學里,不僅有教學大綱規定的勞動課,而且有多得驚人的課外自愿勞動小組(數達八十個之多,須知該校學生總數只有六、七百人),尤為重要的是,這種課外勞動小組的活動內容無所不包,再加上每個人在八年至十年的學生年代里一般都先后參加好幾個勞動小組的活動,這無疑對他們選擇未來的職業是一種很好的準備。第二,正如蘇霍姆林斯基自己所說:“我們在培養個人的傾向、才能、志向的同時,也就確定著社會勞動分工。”第三,在蘇霍姆林斯基的勞動教育體系里,始終把科技進步作為學生勞動的著眼點。他認為,年輕一代具備創造性地運用技術和參與群眾性的發明創造這種素養,是技術進步的重要前提之一。因為隨著技術的發展和改進,生產的向前推進不僅越來越依靠機器的創制者,而且依靠在機器旁干活的人。他還指出,在當今的農村里,沒有世世代代形成的那種概念上的耕耘播種人了。鑒于此,蘇霍姆林斯基使自己的學生從七、八歲起就生活在“技術世界”里,就把他們引向與機械學、電工技術、無線電技術、自動化技術、電子學等等有關的“技術創造世界”里去,并且使他們在高年級時一邊勞動,一邊鉆研基本粒子、熱核反應、能量轉換、量子動力發動機、半導體、超聲波、電力水力效用等科技課題;就使教學實驗園地、溫室、果園、生物專室、養蜂場等一切場所成為“技術素養的學校”;就使學生通過自己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