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浙教版科學七年級上冊同步練習:3.1- 地球的形狀和內部結構_第1頁
【解析】浙教版科學七年級上冊同步練習:3.1- 地球的形狀和內部結構_第2頁
【解析】浙教版科學七年級上冊同步練習:3.1- 地球的形狀和內部結構_第3頁
【解析】浙教版科學七年級上冊同步練習:3.1- 地球的形狀和內部結構_第4頁
【解析】浙教版科學七年級上冊同步練習:3.1- 地球的形狀和內部結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第頁【解析】浙教版科學七年級上冊同步練習:3.1?地球的形狀和內部結構登錄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助您教考全無憂

浙教版科學七年級上冊同步練習:3.1地球的形狀和內部結構

一、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1.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1)在同一水平視線上,圖中在籃球表面移動鉛筆從A到B,其長度看上去變化(填“明顯”或“不明顯”);在木板上移動鉛筆從C到D,鉛筆的長度看上去變化(填“明顯”或“不明顯”)。

(2)上述實驗和現象能否證明地球是個球體。

(3)海邊的人們發現遠去船只的桅桿與船身哪個先消失。

2.讀圖,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先后過程是()

A.①→③→②B.③→②→①C.②→③→①D.③→①→②

3.人們對地球形狀的認識,經歷了漫長的過程。圖能夠確證地球是一個球體的是()

A.天圓地方

B.太陽和月亮

C.地球衛星照片

D.麥哲倫船隊環球航行路線圖

4.下列古詩中能夠說明地球是一個球體的是()

A.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B.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C.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D.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5.下列有關地球形狀和大小的敘述,正確的是()

A.地球是一個圓形B.地球平均半徑4萬千米

C.地球最大周長約6371千米D.地球表面積約5.1億平方千米

6.毛澤東在《七律二首·送瘟神》中寫道:“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要真正日行八萬里,則應該坐在地球的()

A.赤道B.北極C.南極D.北極圈

二、地球內部圈層結構

7.地球內部可分為三層,由外向內分別是()

A.巖石圈、地幔、地核B.地殼、巖石圈、地核

C.地殼、巖石圈、地幔D.地殼、地幔、地核

8.關于巖石圈的說法,正確的是()

A.巖石圈是地殼中的一部分

B.巖石圈是地幔中的一部分

C.巖石圈就是指地殼

D.巖石圈是由地殼和地幔的頂部共同組成的

9.(2023七上·臺州期中)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地殼是由巖石圈和軟流層組成的

B.地球內部的軟流層位于地幔中

C.地球內部結構中,地殼最厚

D.地球內部結構中,地核厚度最小

10.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1)填寫各圈層的名稱:A;B;C。

(2)假如我們把地球的內部結構與煮熟的雞蛋作類比,那么雞蛋的蛋白相當于地球的。

(3)A,B,C三個圈層中,軟流層位于(填字母)層中。

(4)將代表各圈層的字母按照其厚度由小到大進行排列:(用“<”連接)。

11.為了證明地球是個球體,小明收集了以下證據:①遠離海岸的帆船,船身比桅桿先消失;②地球儀所示的地球是一個球體;③月食時,月輪的缺損部分為圓弧形。其中不能作為證明地球是一個球體的證據是()

A.①B.②C.③D.①②③

12.同學們應該都玩過撥浪鼓,“演示地球形狀變化的實驗(如圖所示)”與玩撥浪鼓很類似。這個實驗能從一個側面說明()

A.地球因為自轉變成了一個正圓球體

B.地球因為公轉變成了一個兩極略鼓、赤道略扁的球體

C.地球因為自轉變成了一個兩極略扁、赤道略鼓的球體

D.地球正在向正圓球體演化

13.航天員在太空行走時看到的地球是很圓的,這是因為()

A.地球外面有大氣層

B.地球赤道半徑和兩極方向的半徑相差很小

C.過去的測量有錯誤

D.地球本身就是個正球體

14.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1)地球內部由外到內可分為、、三層。我們發現,地球內部的結構與很相似。

(2)巖石圈是由和共同組成的。

三、自我提升

15.下列是有關地球形狀的說法,請回答下列問題。

A.天圓如彈丸,地如卵中黃

B.天圓如張蓋,地方如棋局

C.地球是球體

(1)按照人類對地球形狀認識的過程,將上述說法前的字母填在橫線上:→→。

(2)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過程說明。(填字母)

A.地球形狀隨著人類的認識而改變

B.古人對地球的認識符合當時的科學發展水平,是完全正確的

C.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是沒有階段的,完全靠人們的突發奇想

D.一定的科學技術是認識地球形狀的基礎

(3)古人為什么不會想到地球是圓的呢

16.讀麥哲倫船隊環球航行路線圖(圖),回答問題。

(1)麥哲倫堅信大地是形的,從地球上的一點出發,一直朝一個方向走,一定能重新回到出發點。

(2)三年的環球航行中,麥哲倫船隊先后經過的大洋是洋、洋、洋,最后又回到了最早出發的洋。

(3)你能夠從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艱難歷程中感悟到什么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1)明顯;不明顯

(2)不能

(3)船身

【知識點】科學探究的基本環節

【解析】【分析】古時候的人們,由于活動的范圍很小,認識能力非常有限,對地球形狀產生了很多不同的認識。例如,古代中國人認為天是圓的,地是方的。后來,許多現象使人們逐漸對這些認識產生了懷疑。既然有“天涯海角”,我們在地面上為什么總是走不到邊?為什么遠去帆船的船身比桅桿先消失?

【解答】(1)籃球時一個球體,眼睛與籃球相切的水平面上,當鉛筆從A到B移動長度是明顯減小,而在水平的木板上長度是不變,看上去就變化不明顯;

(2)上述現象是利用鉛筆來模擬地球上的船體在海平面上消失的情況,說明地球表面是不平的,而不能證明地球就是一個球體;

(3)利用上圖實驗鉛筆若在球體上運動,距離越遠鉛筆的下方先消失看不見,最后再是船體消失的過程。

故答案為:(1)明顯,不明顯;(2)不能;(3)船身。

2.【答案】D

【知識點】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解析】【分析】古時候的人們,由于活動的范圍很小,認識能力非常有限,對地球形狀產生了很多不同的認識。例如,古代中國人認為天是圓的,地是方的;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數學家畢達哥拉斯首先提出了大地是球形的設想。過了2個世紀,亞里士多德多次觀察月食時,發現大地投射到月球上的影子是弧形的,由此推斷地球是個球體。這是人類對地球形狀認識的第一次飛躍;1519年,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率領船隊,經過長達3年的十分艱苦的海上航行,完成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環繞地球航行一周的壯舉,他們用自己的親身實踐證實了地球是球形的;現在,我們從太空拍攝的照片可以看到,地球是一個近似球形的星球,上面有藍色的海和白色的云。

【解答】古代人認為地球是方的,天是圓的,后來經過漫長的探究發現地球是球形,再是亞里士多德推斷地球是球體,麥哲倫的航行證明地球是球形,最后通過拍攝照片證明地球是近似球形的星球。

故答案為:D。

3.【答案】C

【知識點】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解析】【分析】古時候的人們,由于活動的范圍很小,認識能力非常有限,對地球形狀產生了很多不同的認識。例如,古代中國人認為天是圓的,地是方的;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數學家畢達哥拉斯首先提出了大地是球形的設想。過了2個世紀,亞里士多德多次觀察月食時,發現大地投射到月球上的影子是弧形的,由此推斷地球是個球體。這是人類對地球形狀認識的第一次飛躍;1519年,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率領船隊,經過長達3年的十分艱苦的海上航行,完成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環繞地球航行一周的壯舉,他們用自己的親身實踐證實了地球是球形的;現在,我們從太空拍攝的照片可以看到,地球是一個近似球形的星球,上面有藍色的海和白色的云。

【解答】A古代人以為天是圓形的,地是方形,不符合地球是球體;

B我們在地球上觀看到太陽和月亮是球體,而非證明地球是球體;

C地球衛星拍攝的照片,從照片看出地球是近似球體的星球,符合題意;

D麥哲倫的環球航行是根據實踐驗證了地球是球形,但是不夠準確。

故答案為:C。

4.【答案】A

【知識點】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解析】【分析】現在人們對地球的形狀已有了一個明確的認識:地球并不是一個正球體,而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球體。

【解答】A、站得高看得遠能夠證明地球是個球體,符合題意;

B、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與當地地形有關,不能證明地球是球體,故不符合題意;

C、節氣變化與地球公轉有關,不能證明地球是個球體,故不符合題意;

D、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不能證明地球是個球體,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5.【答案】D

【知識點】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解析】【分析】現代科技測量表明,地球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球體。它的赤道半徑是6378千米,兩極方向的半徑約為6357千米,僅差0.33%。因此,地球看上去是很圓的。它的赤道周長約為4萬千米。如果我們把這個龐大的地球縮小,制成一個直徑1米的地球儀,赤道半徑只比極半徑長約3米。這點微小差別,在地球儀上是看不出來的。

【解答】A地球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球體;

B它的赤道半徑是6378千米,兩極方向的半徑約為6357千米,僅差0.33%;

C它的赤道周長約為4萬千米;

D根據面積公式πr2≈5.1億平方千米。

故答案為:D。

6.【答案】A

【知識點】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解析】【分析】地球儀上連接南北兩極的線叫做經線,也稱子午線。在南、北兩極中間,與兩極等距,并且與經線垂直的線叫做赤道,與它平行的線叫做緯線。

【解答】地球圍繞著太陽自西向東公轉,自身也在不停的自西向東的自轉,地球自轉一周為為一天,而地球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球體。它的赤道半徑是6378千米,兩極方向的半徑約為6357千米,僅差0.33%。因此,地球看上去是很圓的。它的赤道周長約為4萬千米,赤道是周長最長的,所以在赤道上可以日行八萬里。

故答案為:A。

7.【答案】D

【知識點】地球內部的結構

【解析】【分析】我們地球內部圈層可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

【解答】地球的內部結構圈層由外到內依次是地殼、地幔、地核。

故選:D

8.【答案】D

【知識點】地球內部的結構

【解析】【分析】地球由外向內可分為地殼、地幔、地核三層。地殼的平均厚度約為17千米。如果把地球縮小到雞蛋般大小,地殼的厚度比雞蛋殼還薄得多。地幔在地殼以下到2900千米深處。地殼和地幔的頂部(軟流層以上的部分)共同組成了巖石圈。地核位于2900千米以下,可以分為內地核和外地核,外地核呈液態或熔融狀態,內地核呈固態。

【解答】地殼和地幔的頂部共同組成了巖石圈,故A、B、C都是錯誤;D符合題意。

9.【答案】B

【知識點】地球內部的結構

【解析】【分析】地球內部劃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三個圈層,地殼和上地幔頂部(軟流層)合在一起為巖石圈,軟流層位于上地幔上部巖石圈之下。地殼是地球固體地表構造的最外圈層,整個地殼平均厚度約17千米,其中大陸地殼厚度較大,平均約為39-41千米。高山、高原地區地殼更厚,最高可達70千米;平原、盆地地殼相對較薄。大洋地殼則遠比大陸地殼薄,厚度只有幾千米。地核是地球的核心。地核又分為外地核和內地核兩部分。外地核的物質為液態,內地核科學家認為是固態結構。外地核深2900km至5000km,內地核深5100km至6371km。此外在內外核之間,還存在一個不大不小的"過渡層",深度在地下4980~5120公里之間。從下地幔的底部一直延伸到地球核心部位,距離約為3473千米。

【解答】A、地殼是指由巖石組成的固體外殼,地球固體圈層的最外層,巖石圈的重要組成部分,地殼和上地幔頂部(軟流層以上)合稱為巖石圈,A符合題意。

B、軟流層位于地幔上部,是由塑性物質組成的,地球內部的軟流層分布于上地幔,B符合題意。

C、在地球內部結構的三層中最厚是地核,巖石圈不屬于內部分層,C不符合題意。

D、地球內部劃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三個圈層,其中厚度最小的是地殼,D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10.【答案】(1)地殼;地幔;地核

(2)地幔

(3)B

(4)A<B<C

【知識點】地球的形狀和大小;地球內部的結構

【解析】【分析】地球由外向內可分為地殼、地幔、地核三層。地殼的平均厚度約為17千米。如果把地球縮小到雞蛋般大小,地殼的厚度比雞蛋殼還薄得多。地幔在地殼以下到2900千米深處。地殼和地幔的頂部(軟流層以上的部分)共同組成了巖石圈。地核位于2900千米以下,可以分為內地核和外地核,外地核呈液態或熔融狀態,內地核呈固態。

【解答】(1)地球由外向內可分為地殼、地幔、地核三層,A是最外層為地殼,B為中間層是地幔,C為內部是地核;

(2)地球由外向內可分為地殼、地幔、地核三層,蛋殼為外層是地殼,蛋白為中間層是地幔,蛋黃為最內層是地核;

(3)軟流層位于下地幔,所以是B;

(4)地殼的平均厚度17km,地幔2900km深處,地核為2900km-6371km,故A厚度小于B小于C。

故答案為:(1)地殼,地幔,地核;(2)地幔;(3)B;(4)A<B<C。

11.【答案】B

【知識點】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解析】【分析】古時候的人們,由于活動的范圍很小,認識能力非常有限,對地球形狀產生了很多不同的認識。例如,古代中國人認為天是圓的,地是方的;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數學家畢達哥拉斯首先提出了大地是球形的設想。過了2個世紀,亞里士多德多次觀察月食時,發現大地投射到月球上的影子是弧形的,由此推斷地球是個球體。這是人類對地球形狀認識的第一次飛躍;1519年,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率領船隊,經過長達3年的十分艱苦的海上航行,完成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環繞地球航行一周的壯舉,他們用自己的親身實踐證實了地球是球形的;現在,我們從太空拍攝的照片可以看到,地球是一個近似球形的星球,上面有藍色的海和白色的云。

【解答】遠離海岸的帆船,由于地球是球體,船身比桅桿先消失,能夠證明地球是球體;地球儀是根據前人的探究得到地球是一個球體,而非作為證據證明地球是球體的證據;地球繞著太陽轉,月球繞著地球轉,當太陽、地球、月球位于同一直線上時,地球位于兩者之間,光由于沿著直線傳播,地球將光線擋住,發生月食現象,月輪殘缺的部分為地球的影子,可以證明地球是球體。

故答案為:B。

12.【答案】C

【知識點】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解析】【分析】現代科技測量表明,地球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球體。它的赤道半徑是6378千米,兩極方向的半徑約為6357千米,僅差0.33%。因此,地球看上去是很圓的。它的赤道周長約為4萬千米。如果我們把這個龐大的地球縮小,制成一個直徑1米的地球儀,赤道半徑只比極半徑長約3毫米。這點微小差別,在地球儀上是看不出來的。

【解答】A撥浪鼓撥動時,轉動過程中看似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球體;

B地球本身就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球體,不會因為公轉而變成兩極略鼓、赤道略扁的球體;

C撥浪鼓撥動時,轉動過程中看似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球體,所以是自轉導致的;

D撥浪鼓撥動時,手波動時相當于研究地球的自轉,地球變成了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球體,而不是正圓球演化。

故答案為:C。

13.【答案】B

【知識點】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解析】【分析】現代科技測量表明,地球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球體。它的赤道半徑是6378千米,兩極方向的半徑約為6357千米,僅差0.33%。因此,地球看上去是很圓的。它的赤道周長約為4萬千米。如果我們把這個龐大的地球縮小,制成一個直徑1米的地球儀,赤道半徑只比極半徑長約3毫米。這點微小差別,在地球儀上是看不出來的。

【解答】在太空時基本上看到的地球是圓的,由于距離太遠了,而地球它的赤道半徑是6378千米,兩極方向的半徑約為6357千米,僅差0.33%。因此,地球看上去是很圓的。

故答案為:B。

14.【答案】(1)地殼;地幔;地核;煮熟的雞蛋

(2)地殼;地幔的頂部

【知識點】地球的形狀和大小;地球內部的結構

【解析】【分析】地球由外向內可分為地殼、地幔、地核三層。地殼的平均厚度約為17千米。如果把地球縮小到雞蛋般大小,地殼的厚度比雞蛋殼還薄得多。地幔在地殼以下到2900千米深處。地殼和地幔的頂部(軟流層以上的部分)共同組成了巖石圈。地核位于2900千米以下,可以分為內地核和外地核,外地核呈液態或熔融狀態,內地核呈固態。

【解答】(1)地球由外向內可分為地殼、地幔、地核三層,地球主要是分為三層,而煮熟的雞蛋也是三層,符合圖示;

(2)地殼和地幔的頂部(軟流層以上的部分)共同組成了巖石圈。

故答案為:(1)地殼,地幔,地核,煮熟的雞蛋;(2)地殼,地幔的頂部。

15.【答案】(1)B;A;C

(2)D

(3)在古代,由于缺乏精密的儀器和可靠的觀測手段,人們只能憑直覺來認識世界。因為地球本身非常龐大,加之古人活動的范圍狹小,根本無法感覺到地球是圓的。再者,根據人類的經驗,在圓的表面是不穩定的,而人類站在大地上感覺是穩固的,所以,古人不會想到地球是圓的

【知識點】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解析】【分析】古時候的人們,由于活動的范圍很小,認識能力非常有限,對地球形狀產生了很多不同的認識。例如,古代中國人認為天是圓的,地是方的;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數學家畢達哥拉斯首先提出了大地是球形的設想。過了2個世紀,亞里士多德多次觀察月食時,發現大地投射到月球上的影子是弧形的,由此推斷地球是個球體。這是人類對地球形狀認識的第一次飛躍;1519年,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率領船隊,經過長達3年的十分艱苦的海上航行,完成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環繞地球航行一周的壯舉,他們用自己的親身實踐證實了地球是球形的;現在,我們從太空拍攝的照片可以看到,地球是一個近似球形的星球,上面有藍色的海和白色的云。

【解答】(1)古代人認為地球是方的,天是圓的,后來經過漫長的探究發現地球是球形,再是亞里士多德推斷地球是球體,麥哲倫的航行證明地球是球形,最后通過拍攝照片證明地球是近似球形的星球,故B→A→C;

(2)A地球的形狀一直都是不變的,只是由于人的認識能力有限,不會隨著認識而改變;

B古人由于活動的范圍很小,認識能力非常有限,對地球形狀產生了很多不同的認識,不符合實際情況是不正確的;

C由于活動的范圍很小,認識能力非常有限,對地球形狀產生了很多不同的認識,提出的很多的猜想,這些猜想都源于生活和自然現象;

D漫長的探究發現地球是球形,是因為科學技術的進步的基礎去實踐的。

(3)古時候的人們,由于活動的范圍很小,認識能力非常有限,對地球形狀產生了很多不同的認識,在古代,由于缺乏精密的儀器和可靠的觀測手段,人們只能憑直覺來認識世界。因為地球本身非常龐大,加之古人活動的范圍狹小,根本無法感覺到地球是圓的。再者,根據人類的經驗,在圓的表面是不穩定的,而人類站在大地上感覺是穩固的,所以,古人不會想到地球是圓的。

故答案為:(1)B,A,C;(2)D;(3)在古代,由于缺乏精密的儀器和可靠的觀測手段,人們只能憑直覺來認識世界。因為地球本身非常龐大,加之古人活動的范圍狹小,根本無法感覺到地球是圓的。再者,根據人類的經驗,在圓的表面是不穩定的,而人類站在大地上感覺是穩固的,所以,古人不會想到地球是圓的。

16.【答案】(1)球

(2)大西;太平;印度;大西

(3)科學探索與發現不能憑空臆斷,更不能簡單地下結論,而是需要不斷地觀察、思考、猜想、探索與實踐,需要多方考證,需要付出艱辛的勞動,富有探險精神。

【知識點】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解析】【分析】古時候的人們,由于活動的范圍很小,認識能力非常有限,對地球形狀產生了很多不同的認識。例如,古代中國人認為天是圓的,地是方的;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數學家畢達哥拉斯首先提出了大地是球形的設想。過了2個世紀,亞里士多德多次觀察月食時,發現大地投射到月球上的影子是弧形的,由此推斷地球是個球體。這是人類對地球形狀認識的第一次飛躍;1519年,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率領船隊,經過長達3年的十分艱苦的海上航行,完成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環繞地球航行一周的壯舉,他們用自己的親身實踐證實了地球是球形的;現在,我們從太空拍攝的照片可以看到,地球是一個近似球形的星球,上面有藍色的海和白色的云。

【解答】(1)率領船隊,經過長達3年的十分艱苦的海上航行,完成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環繞地球航行一周的壯舉,他們用自己的親身實踐證實了地球是球形的;

(2)圖中麥哲倫從赤道在西經0°出發,穿越過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再回到西經0°所在的大西洋;

(3)對于地球形狀的探究過程可知,科學的探索需要在科技的基礎下去發展,發現問題和探索都不能憑空臆斷,簡單的得出結論,在探索的過程中,不斷地觀察,勤思考,提出猜想,探索去實踐,探索過程多方位的考查結論的正確性,需要有科學的精神。

故答案為:(1)球,(2)大西、太平、印度、大西;(3)科學探索與發現不能憑空臆斷,更不能簡單地下結論,而是需要不斷地觀察、思考、猜想、探索與實踐,需要多方考證,需要付出艱辛的勞動,富有探險精神。

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自動生成1/1登錄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助您教考全無憂

浙教版科學七年級上冊同步練習:3.1地球的形狀和內部結構

一、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1.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1)在同一水平視線上,圖中在籃球表面移動鉛筆從A到B,其長度看上去變化(填“明顯”或“不明顯”);在木板上移動鉛筆從C到D,鉛筆的長度看上去變化(填“明顯”或“不明顯”)。

(2)上述實驗和現象能否證明地球是個球體。

(3)海邊的人們發現遠去船只的桅桿與船身哪個先消失。

【答案】(1)明顯;不明顯

(2)不能

(3)船身

【知識點】科學探究的基本環節

【解析】【分析】古時候的人們,由于活動的范圍很小,認識能力非常有限,對地球形狀產生了很多不同的認識。例如,古代中國人認為天是圓的,地是方的。后來,許多現象使人們逐漸對這些認識產生了懷疑。既然有“天涯海角”,我們在地面上為什么總是走不到邊?為什么遠去帆船的船身比桅桿先消失?

【解答】(1)籃球時一個球體,眼睛與籃球相切的水平面上,當鉛筆從A到B移動長度是明顯減小,而在水平的木板上長度是不變,看上去就變化不明顯;

(2)上述現象是利用鉛筆來模擬地球上的船體在海平面上消失的情況,說明地球表面是不平的,而不能證明地球就是一個球體;

(3)利用上圖實驗鉛筆若在球體上運動,距離越遠鉛筆的下方先消失看不見,最后再是船體消失的過程。

故答案為:(1)明顯,不明顯;(2)不能;(3)船身。

2.讀圖,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先后過程是()

A.①→③→②B.③→②→①C.②→③→①D.③→①→②

【答案】D

【知識點】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解析】【分析】古時候的人們,由于活動的范圍很小,認識能力非常有限,對地球形狀產生了很多不同的認識。例如,古代中國人認為天是圓的,地是方的;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數學家畢達哥拉斯首先提出了大地是球形的設想。過了2個世紀,亞里士多德多次觀察月食時,發現大地投射到月球上的影子是弧形的,由此推斷地球是個球體。這是人類對地球形狀認識的第一次飛躍;1519年,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率領船隊,經過長達3年的十分艱苦的海上航行,完成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環繞地球航行一周的壯舉,他們用自己的親身實踐證實了地球是球形的;現在,我們從太空拍攝的照片可以看到,地球是一個近似球形的星球,上面有藍色的海和白色的云。

【解答】古代人認為地球是方的,天是圓的,后來經過漫長的探究發現地球是球形,再是亞里士多德推斷地球是球體,麥哲倫的航行證明地球是球形,最后通過拍攝照片證明地球是近似球形的星球。

故答案為:D。

3.人們對地球形狀的認識,經歷了漫長的過程。圖能夠確證地球是一個球體的是()

A.天圓地方

B.太陽和月亮

C.地球衛星照片

D.麥哲倫船隊環球航行路線圖

【答案】C

【知識點】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解析】【分析】古時候的人們,由于活動的范圍很小,認識能力非常有限,對地球形狀產生了很多不同的認識。例如,古代中國人認為天是圓的,地是方的;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數學家畢達哥拉斯首先提出了大地是球形的設想。過了2個世紀,亞里士多德多次觀察月食時,發現大地投射到月球上的影子是弧形的,由此推斷地球是個球體。這是人類對地球形狀認識的第一次飛躍;1519年,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率領船隊,經過長達3年的十分艱苦的海上航行,完成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環繞地球航行一周的壯舉,他們用自己的親身實踐證實了地球是球形的;現在,我們從太空拍攝的照片可以看到,地球是一個近似球形的星球,上面有藍色的海和白色的云。

【解答】A古代人以為天是圓形的,地是方形,不符合地球是球體;

B我們在地球上觀看到太陽和月亮是球體,而非證明地球是球體;

C地球衛星拍攝的照片,從照片看出地球是近似球體的星球,符合題意;

D麥哲倫的環球航行是根據實踐驗證了地球是球形,但是不夠準確。

故答案為:C。

4.下列古詩中能夠說明地球是一個球體的是()

A.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B.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C.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D.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答案】A

【知識點】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解析】【分析】現在人們對地球的形狀已有了一個明確的認識:地球并不是一個正球體,而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球體。

【解答】A、站得高看得遠能夠證明地球是個球體,符合題意;

B、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與當地地形有關,不能證明地球是球體,故不符合題意;

C、節氣變化與地球公轉有關,不能證明地球是個球體,故不符合題意;

D、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不能證明地球是個球體,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5.下列有關地球形狀和大小的敘述,正確的是()

A.地球是一個圓形B.地球平均半徑4萬千米

C.地球最大周長約6371千米D.地球表面積約5.1億平方千米

【答案】D

【知識點】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解析】【分析】現代科技測量表明,地球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球體。它的赤道半徑是6378千米,兩極方向的半徑約為6357千米,僅差0.33%。因此,地球看上去是很圓的。它的赤道周長約為4萬千米。如果我們把這個龐大的地球縮小,制成一個直徑1米的地球儀,赤道半徑只比極半徑長約3米。這點微小差別,在地球儀上是看不出來的。

【解答】A地球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球體;

B它的赤道半徑是6378千米,兩極方向的半徑約為6357千米,僅差0.33%;

C它的赤道周長約為4萬千米;

D根據面積公式πr2≈5.1億平方千米。

故答案為:D。

6.毛澤東在《七律二首·送瘟神》中寫道:“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要真正日行八萬里,則應該坐在地球的()

A.赤道B.北極C.南極D.北極圈

【答案】A

【知識點】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解析】【分析】地球儀上連接南北兩極的線叫做經線,也稱子午線。在南、北兩極中間,與兩極等距,并且與經線垂直的線叫做赤道,與它平行的線叫做緯線。

【解答】地球圍繞著太陽自西向東公轉,自身也在不停的自西向東的自轉,地球自轉一周為為一天,而地球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球體。它的赤道半徑是6378千米,兩極方向的半徑約為6357千米,僅差0.33%。因此,地球看上去是很圓的。它的赤道周長約為4萬千米,赤道是周長最長的,所以在赤道上可以日行八萬里。

故答案為:A。

二、地球內部圈層結構

7.地球內部可分為三層,由外向內分別是()

A.巖石圈、地幔、地核B.地殼、巖石圈、地核

C.地殼、巖石圈、地幔D.地殼、地幔、地核

【答案】D

【知識點】地球內部的結構

【解析】【分析】我們地球內部圈層可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

【解答】地球的內部結構圈層由外到內依次是地殼、地幔、地核。

故選:D

8.關于巖石圈的說法,正確的是()

A.巖石圈是地殼中的一部分

B.巖石圈是地幔中的一部分

C.巖石圈就是指地殼

D.巖石圈是由地殼和地幔的頂部共同組成的

【答案】D

【知識點】地球內部的結構

【解析】【分析】地球由外向內可分為地殼、地幔、地核三層。地殼的平均厚度約為17千米。如果把地球縮小到雞蛋般大小,地殼的厚度比雞蛋殼還薄得多。地幔在地殼以下到2900千米深處。地殼和地幔的頂部(軟流層以上的部分)共同組成了巖石圈。地核位于2900千米以下,可以分為內地核和外地核,外地核呈液態或熔融狀態,內地核呈固態。

【解答】地殼和地幔的頂部共同組成了巖石圈,故A、B、C都是錯誤;D符合題意。

9.(2023七上·臺州期中)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地殼是由巖石圈和軟流層組成的

B.地球內部的軟流層位于地幔中

C.地球內部結構中,地殼最厚

D.地球內部結構中,地核厚度最小

【答案】B

【知識點】地球內部的結構

【解析】【分析】地球內部劃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三個圈層,地殼和上地幔頂部(軟流層)合在一起為巖石圈,軟流層位于上地幔上部巖石圈之下。地殼是地球固體地表構造的最外圈層,整個地殼平均厚度約17千米,其中大陸地殼厚度較大,平均約為39-41千米。高山、高原地區地殼更厚,最高可達70千米;平原、盆地地殼相對較薄。大洋地殼則遠比大陸地殼薄,厚度只有幾千米。地核是地球的核心。地核又分為外地核和內地核兩部分。外地核的物質為液態,內地核科學家認為是固態結構。外地核深2900km至5000km,內地核深5100km至6371km。此外在內外核之間,還存在一個不大不小的"過渡層",深度在地下4980~5120公里之間。從下地幔的底部一直延伸到地球核心部位,距離約為3473千米。

【解答】A、地殼是指由巖石組成的固體外殼,地球固體圈層的最外層,巖石圈的重要組成部分,地殼和上地幔頂部(軟流層以上)合稱為巖石圈,A符合題意。

B、軟流層位于地幔上部,是由塑性物質組成的,地球內部的軟流層分布于上地幔,B符合題意。

C、在地球內部結構的三層中最厚是地核,巖石圈不屬于內部分層,C不符合題意。

D、地球內部劃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三個圈層,其中厚度最小的是地殼,D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10.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1)填寫各圈層的名稱:A;B;C。

(2)假如我們把地球的內部結構與煮熟的雞蛋作類比,那么雞蛋的蛋白相當于地球的。

(3)A,B,C三個圈層中,軟流層位于(填字母)層中。

(4)將代表各圈層的字母按照其厚度由小到大進行排列:(用“<”連接)。

【答案】(1)地殼;地幔;地核

(2)地幔

(3)B

(4)A<B<C

【知識點】地球的形狀和大小;地球內部的結構

【解析】【分析】地球由外向內可分為地殼、地幔、地核三層。地殼的平均厚度約為17千米。如果把地球縮小到雞蛋般大小,地殼的厚度比雞蛋殼還薄得多。地幔在地殼以下到2900千米深處。地殼和地幔的頂部(軟流層以上的部分)共同組成了巖石圈。地核位于2900千米以下,可以分為內地核和外地核,外地核呈液態或熔融狀態,內地核呈固態。

【解答】(1)地球由外向內可分為地殼、地幔、地核三層,A是最外層為地殼,B為中間層是地幔,C為內部是地核;

(2)地球由外向內可分為地殼、地幔、地核三層,蛋殼為外層是地殼,蛋白為中間層是地幔,蛋黃為最內層是地核;

(3)軟流層位于下地幔,所以是B;

(4)地殼的平均厚度17km,地幔2900km深處,地核為2900km-6371km,故A厚度小于B小于C。

故答案為:(1)地殼,地幔,地核;(2)地幔;(3)B;(4)A<B<C。

11.為了證明地球是個球體,小明收集了以下證據:①遠離海岸的帆船,船身比桅桿先消失;②地球儀所示的地球是一個球體;③月食時,月輪的缺損部分為圓弧形。其中不能作為證明地球是一個球體的證據是()

A.①B.②C.③D.①②③

【答案】B

【知識點】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解析】【分析】古時候的人們,由于活動的范圍很小,認識能力非常有限,對地球形狀產生了很多不同的認識。例如,古代中國人認為天是圓的,地是方的;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數學家畢達哥拉斯首先提出了大地是球形的設想。過了2個世紀,亞里士多德多次觀察月食時,發現大地投射到月球上的影子是弧形的,由此推斷地球是個球體。這是人類對地球形狀認識的第一次飛躍;1519年,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率領船隊,經過長達3年的十分艱苦的海上航行,完成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環繞地球航行一周的壯舉,他們用自己的親身實踐證實了地球是球形的;現在,我們從太空拍攝的照片可以看到,地球是一個近似球形的星球,上面有藍色的海和白色的云。

【解答】遠離海岸的帆船,由于地球是球體,船身比桅桿先消失,能夠證明地球是球體;地球儀是根據前人的探究得到地球是一個球體,而非作為證據證明地球是球體的證據;地球繞著太陽轉,月球繞著地球轉,當太陽、地球、月球位于同一直線上時,地球位于兩者之間,光由于沿著直線傳播,地球將光線擋住,發生月食現象,月輪殘缺的部分為地球的影子,可以證明地球是球體。

故答案為:B。

12.同學們應該都玩過撥浪鼓,“演示地球形狀變化的實驗(如圖所示)”與玩撥浪鼓很類似。這個實驗能從一個側面說明()

A.地球因為自轉變成了一個正圓球體

B.地球因為公轉變成了一個兩極略鼓、赤道略扁的球體

C.地球因為自轉變成了一個兩極略扁、赤道略鼓的球體

D.地球正在向正圓球體演化

【答案】C

【知識點】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解析】【分析】現代科技測量表明,地球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球體。它的赤道半徑是6378千米,兩極方向的半徑約為6357千米,僅差0.33%。因此,地球看上去是很圓的。它的赤道周長約為4萬千米。如果我們把這個龐大的地球縮小,制成一個直徑1米的地球儀,赤道半徑只比極半徑長約3毫米。這點微小差別,在地球儀上是看不出來的。

【解答】A撥浪鼓撥動時,轉動過程中看似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球體;

B地球本身就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球體,不會因為公轉而變成兩極略鼓、赤道略扁的球體;

C撥浪鼓撥動時,轉動過程中看似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球體,所以是自轉導致的;

D撥浪鼓撥動時,手波動時相當于研究地球的自轉,地球變成了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球體,而不是正圓球演化。

故答案為:C。

13.航天員在太空行走時看到的地球是很圓的,這是因為()

A.地球外面有大氣層

B.地球赤道半徑和兩極方向的半徑相差很小

C.過去的測量有錯誤

D.地球本身就是個正球體

【答案】B

【知識點】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解析】【分析】現代科技測量表明,地球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球體。它的赤道半徑是6378千米,兩極方向的半徑約為6357千米,僅差0.33%。因此,地球看上去是很圓的。它的赤道周長約為4萬千米。如果我們把這個龐大的地球縮小,制成一個直徑1米的地球儀,赤道半徑只比極半徑長約3毫米。這點微小差別,在地球儀上是看不出來的。

【解答】在太空時基本上看到的地球是圓的,由于距離太遠了,而地球它的赤道半徑是6378千米,兩極方向的半徑約為6357千米,僅差0.33%。因此,地球看上去是很圓的。

故答案為:B。

14.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1)地球內部由外到內可分為、、三層。我們發現,地球內部的結構與很相似。

(2)巖石圈是由和共同組成的。

【答案】(1)地殼;地幔;地核;煮熟的雞蛋

(2)地殼;地幔的頂部

【知識點】地球的形狀和大小;地球內部的結構

【解析】【分析】地球由外向內可分為地殼、地幔、地核三層。地殼的平均厚度約為17千米。如果把地球縮小到雞蛋般大小,地殼的厚度比雞蛋殼還薄得多。地幔在地殼以下到2900千米深處。地殼和地幔的頂部(軟流層以上的部分)共同組成了巖石圈。地核位于2900千米以下,可以分為內地核和外地核,外地核呈液態或熔融狀態,內地核呈固態。

【解答】(1)地球由外向內可分為地殼、地幔、地核三層,地球主要是分為三層,而煮熟的雞蛋也是三層,符合圖示;

(2)地殼和地幔的頂部(軟流層以上的部分)共同組成了巖石圈。

故答案為:(1)地殼,地幔,地核,煮熟的雞蛋;(2)地殼,地幔的頂部。

三、自我提升

15.下列是有關地球形狀的說法,請回答下列問題。

A.天圓如彈丸,地如卵中黃

B.天圓如張蓋,地方如棋局

C.地球是球體

(1)按照人類對地球形狀認識的過程,將上述說法前的字母填在橫線上:→→。

(2)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過程說明。(填字母)

A.地球形狀隨著人類的認識而改變

B.古人對地球的認識符合當時的科學發展水平,是完全正確的

C.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是沒有階段的,完全靠人們的突發奇想

D.一定的科學技術是認識地球形狀的基礎

(3)古人為什么不會想到地球是圓的呢

【答案】(1)B;A;C

(2)D

(3)在古代,由于缺乏精密的儀器和可靠的觀測手段,人們只能憑直覺來認識世界。因為地球本身非常龐大,加之古人活動的范圍狹小,根本無法感覺到地球是圓的。再者,根據人類的經驗,在圓的表面是不穩定的,而人類站在大地上感覺是穩固的,所以,古人不會想到地球是圓的

【知識點】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解析】【分析】古時候的人們,由于活動的范圍很小,認識能力非常有限,對地球形狀產生了很多不同的認識。例如,古代中國人認為天是圓的,地是方的;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數學家畢達哥拉斯首先提出了大地是球形的設想。過了2個世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