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周政權任命過正中之考述_第1頁
北周政權任命過正中之考述_第2頁
北周政權任命過正中之考述_第3頁
北周政權任命過正中之考述_第4頁
北周政權任命過正中之考述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北周政權任命過正中之考述

九品中正制是魏晉南北朝的一項重要的官員選拔制度。據學者稱,自曹丕實施九品中正制以來,魏晉南北朝時期共有實施了這一官員選拔制度,這被認為是“上層階級沒有寒冷,下層階級沒有權力”的政治基礎。有關九品中正制的研究論文甚夥,其中北周政權所實行的選官制度的論文雖然較少,但還是有一些的,如段銳超《十六國北朝九品中正制的發展演變》一《北六典》曰:“有了前,有司、父清、周東北部大中立”近得張旭華《九品中正制略論稿》,見張氏所引北周政權任命中正的數條史料,如《新唐書》卷72上《宰相世系表》李氏丹陽房所云:“崇義,后周雍州大中正”《李元海造元始天尊像》云:“弟平東將軍羽林直長大中正都督李元淑……周建德元年,歲次壬辰,九日庚子朔,十五日甲寅造記?!睆埿袢A引《□□□□州刺史上護軍費府君墓志銘》云:“□諱胤,江夏人也。父清,周本州大中正”,接下來說:“據王仲犖先生考證,北周淮州有江夏郡,是費清所任為淮州大中正”。《周宜州崇慶寺釋僧妙碑》有云:“姓張,弟環,一任郡正,再舉賢良,三辟郡功曹。法師天和五年三月十五日,薨于宜州崇慶寺?!笨梢?《北周六典》所引用的這幾條有關北周政權任命中正的記載,大多或是墓志真偽存在問題,或是墓主人任中正的時間不能確定,甚至有人任中正的時間就是在西魏時期。而且,《周書》《北史》這些正史中皆沒有北周政權任命某人為中正(九品中正制最為關鍵職官)的記載,零散的碑志、造像記比之傳世文獻特別是正史來說其史料價值是相差甚遠,因此僅憑這幾方墓志就斷定北周政權任命過中正官實在有點牽強,這也就可以推測北周政權確實沒有實行九品中正制。二樂2中,有明經、浚廣,下縣等有關北周政權選官制度的詔令,正史中多有記載,如《北史·周孝閔帝紀》云:“(元年八月)甲午,詔二十四軍舉賢良”結合上面幾條記載,可見《北史·周孝閔帝紀》《北史·周靜帝紀》《周書·武帝紀》都提到舉賢良之事,但是《周書》的《孝閔帝紀》《武帝紀》《靜帝紀》以及《北史·周武帝紀》皆沒有舉賢良的明確記載,因此僅憑這些記載無法斷定北周政權時期是否實行過九品中正制。不過史書中的確有樂遜被舉賢良的記載:“天和元年,岐州刺史陳公純舉遜為賢良”關于明經,見于史籍的有《周書》卷6《武帝紀》:“(建德六年)三月壬午,詔山東諸州,各舉明經干治者二人。若奇才異術,卓爾不群者,弗拘多少”為童兒時,周齊王憲嘗遇謇之于途,異而與語,大奇之。因奏入國子,以明經擢第,拜宗師中士,尋轉守廟下士。武帝嘗有事太廟,謇之讀祝文,音韻清雅,觀者屬目?!侗笔贰肪?4《柳虯附謇之傳》也有相同的記載?!端鍟肪?2《梁毗傳》記載:“周武帝時,舉明經,累遷布憲下大夫?!薄锻ǖ洹肪?4《選舉典·歷代制中》說:“及武帝平齊,廣收遺逸,乃詔山東諸州舉明經干理者,上縣六人,中縣五人,下縣四人。”再則有關秀才的記載,《周書》卷35《裴俠附子肅傳》記載:“天和中,舉秀才,拜給事中士。稍遷御正大夫,賜爵胡原縣子”退一步說,即使北周政權確實有舉賢良、明經、秀才之事,可是北周政權卻從來沒有任命過一個中正官。三北周政權的職官制度筆者在《北周政權是否實行九品中正制》一文中,認為北周實行的是所謂的周六官職官制度,而不是漢魏的職官制度。“永嘉之亂”后,大量關隴地區士族背井離鄉、胡族大量涌入,致使漢文化受到嚴重摧殘。盡管有極少數漢人士族在西魏政權統治時期曾短暫進入政權核心,但是他們少有決策權,再加上關隴地區文化相較其他兩大地區落后,胡文化在該地區具有一定的影響,致使北周政權在漢化的道路上誤入歧途等,這些原因導致了北周政權未能實行九品中正制。筆者近日查閱《通典》卷14《選舉典·歷代制》,發現有一段記載:開皇十八年,又詔:“京官五品以上及總管、刺史,并以志行修謹、清平干濟二科舉人。”牛弘為吏部尚書,高構為侍郎,最為稱職。當時之制,尚書舉其大者,侍郎銓其小者,則六品以下官吏,咸吏部所掌。自是,海內一命以上之官,州郡無復辟署矣。其中“海內一命以上之官,州郡無復辟署矣”,啟發筆者從北周政權的職官制度這一新角度對此問題再做深入分析。有關職官制度見于《隋書》卷27《百官志中》,云:周太祖初據關內,官名未改魏號。及方隅粗定,改創章程,命尚書令盧辯,遠師周之建職,置三公三孤,以為論道之官。次置六卿,以分司庶務。其所制班序:內命,謂王朝之臣。三公九命,三孤八命,……下士一命。外命,謂諸侯及其臣。諸公九命,諸侯八命,……公之下士、侯伯之中士下士、子男之士不命。制度既畢,太祖以魏恭帝三年,始命行之。所設官名,訖于周末,多有改更。并具《盧傳》。不復重序云。此處所言《盧傳》即是《周書》卷24的《盧辯傳》,對于北周政權的職官制度有很詳細的記載,不過比之《隋書·百官志》,明確記載了某官幾命,其中最高的是柱國大將軍、大將軍為正九命,最低的是武威將軍、武牙將軍,淮海都尉、山林都尉,鎮遠、建忠、中堅、寧朔、寧遠、揚烈、伏波、輕車府等曹參軍為一命。值得注意的是,北周政權的職官不再以九品定職官品位高低,而是以九命來定。既然職官制度已不再采用九品職官制度,那么,九品中正制這一選官制度的實施也就出現了問題,甚至難以繼續實施下去。與北周政權同時的高齊及陳朝政權的職官制度如何呢?據《隋書》卷26《百官志上》載:陳承梁,皆循其制官,而又置相國,位列丞相上。相國,丞相,太宰、太傅,太保,大司馬,大將軍,太尉,司徒,司空,開府儀同三司,已上秩萬石。巴陵王、汝陰王后、尚書令,已上秩中二千石。品并第一。其封爵亦為九等之差,郡王第一品。秩萬石。……關中、關外侯,第九品。視六百石。可見,陳朝政權是將官爵定為九品的,上起相國、丞相、太宰、太傅、太保、大司馬、大將軍、太尉、司徒、司空,等為第一品,下至嗣王國常侍,不言秩。蕃王國郎中令、大農、殿中等為第九品。再看北齊政權在職官制度上如何確定品級?!端鍟肪?7《百官志中》載:三師、王、二大、大司馬、大將軍。三公,為第一品。開府儀同三司、開國郡公,為從一品。流內比視官十三等。第一領人酋視從第三品?!T州部郡從事,司州守從事,諸郡主簿,司州武猛從事,視從第九品??芍?與北周政權相對峙的北齊政權也是以將官員品秩分為九品,上起第一品的三師、王、大司馬、大將軍、三公,下至第九品的裨將軍,領軍護軍府、太常光祿衛尉寺,詹事府等功曹、五官、奉禮郎,子男國大農,小黃門,員外司馬督,太學助教,諸幢主、遙途尉等官員。將以上3個幾乎同時的對峙政權———北周、北齊、陳朝的職官制度相比較來看,北齊、南陳的職官制度雖然存在差異,但都是將官員品秩分為九品,并以此來授受俸祿??墒潜敝苷鄥s不是以九品來區分官員的地位高低,而是以九命、八命、七命、六命、五命、四命、三命、二命、一命來區分官員的地位高低,當也以此來確定官員應享受的俸祿。在職官制度上,周六官制與將官員品秩分為九品的制度不同,既然北周政權已經不再以九品來區分官員的地位高低,又實行周六官制,那么這個九品之說在該政權中可能就不存在了,隨之而來的,當是廢除了將人們分為九等來選官的九品中正制。至于西魏時期宇文氏為何繼續以九品中正制選拔官員,這也與他們所使用的職官制度相關聯。西魏政權的職官制度自太祖至高祖初,其內外百官屢有減置?;蚴鲁霎敃r,不為常目,如萬騎、飛鴻、常忠、直意將軍之徒是也。舊令亡失,無所依據。太和中高祖詔群僚議定百官,著于令,今列于左,勛品、流外位卑而不載矣。太和十八年十二月,降車、驃將軍,侍中,黃門秩,依魏晉舊事。其下還詳列了職官的品級,并曰“前世職次皆無從品,魏氏始置之,亦一代之別制也”。可見北魏孝文帝改革之時效法魏晉職官制度,確定了九品職官,特別在每一品職官之下增加了從品。而西魏政權雖然被宇文氏控制,可是正如《隋書·百官志》所載,該政權建立之初以至后來的一個時期是繼續實行北魏孝文帝所制定的職官制度的,將官員的品秩分為九品,上起第一品的太師、太傅、太保、大司馬、大將軍、太尉、司徒、司空、開國郡公,下至從九品的八書吏、王家吏等職官。就其文化來看,西魏、北周統治區域大致包括兩漢時期的雍州、梁州以及上洛、弘農、河東等地區。關于這些地方的歷史人文狀況,盧云認為,西漢時期“關中一帶匯聚了各家學說,經學、黃老學、文字學、文學都有一定程度的發展”,東漢時期“與西漢時期相比,三輔文化發達區在地域上沒有出現重大變動。長安雖然失去了國都的地位,但三輔一帶,特別是右扶風與京兆尹,文化繼續著發達的狀態”,西晉時期“雍州素有發達的學術文化傳統,雖然在東漢和安之后,因長期的漢羌戰爭而有所衰落;但經三國直至西晉,由于許多世家大族的存在,文化仍保持著較為發達的狀態”。綜上所述,不論是王仲犖《北周六典》中所征引的,還是張旭華《西魏、北周時期的九品中正制及其作用》轉引的那些碑志材料,作為證明北周政權任命過中正官的史料,進而說明北周政權仍然繼續實施九品中正制這一選官制度實在有點牽強,因為那些碑志史料對于論證北周政權繼續實施九品中正制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問題,如從《李元海造元始天尊像》中記載的李元淑所任的平東將軍和羽林直長皆非北周政權所設置來看,他任中正的時間當也在西魏時期。《周上柱國宿國公河州都督普屯威神道碑銘》的墓主人辛威,《周書》《北史》皆有傳,傳中明確說他任河州大中正是在西魏時期?!洞筇乒抒y青光祿大夫守司刑太常伯李公墓志銘》是在追述先祖事跡,《大□□□□□□□□柱國李君莫高□□龕碑并序》有缺損,所以其祖父檢校永興、酒泉二郡大中正的時間不好斷定,這兩通碑志是否存在與《周上柱國宿國公河州都督普屯威神道碑銘》相同的問題也不好確定?!吨芤酥莩鐟c寺釋僧妙碑》《隋故壺關縣令李君墓志銘》所云的郡正,不是郡一級的官員,而是其上一級州的屬官,因此郡正是否就是郡中正也有問題。從朝代及避諱等方面分析,《□□□□州刺史上護軍費府君墓志銘》《魏故汝北郡中正寇君墓志》這幾方碑刻的真偽則存在問題。故此以這些碑刻材料來論證北周政權任命過中正官實在難以讓人信服。至于北周政權為何放棄當時其他各政權普遍采納的九品中正制這種選官制度,是因為與其并立的高齊政權以及陳朝仍然以九品官秩來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