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課+遼宋夏金元的文化+導學案 高一上學期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1頁
第12課+遼宋夏金元的文化+導學案 高一上學期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2頁
第12課+遼宋夏金元的文化+導學案 高一上學期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3頁
第12課+遼宋夏金元的文化+導學案 高一上學期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4頁
第12課+遼宋夏金元的文化+導學案 高一上學期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2)遼宋夏金元的文化知識銜接:一、儒學的復興1.背景(1)政治:重建倫理綱常秩序的需要。國家分裂,戰亂和農民起義頻繁,極大地沖擊了倫理綱常秩序,促使人們重新認識儒家學說。(2)經濟:兩宋時期商品經濟繁榮,統治者迫切需要從思想上加強對人民的控制。(3)文化①從三國到五代,以闡釋經書字句為主的儒家學說日益僵化,佛教和道教的興起沖擊了儒學地位。②從北宋中期起,一批學者掀起了儒學復興運動。2.內容(1)力圖挖掘儒家經書的思想內涵,強調學術為現實服務,希望充分發揮儒學在強化社會倫理道德秩序、樹立基本價值觀方面的作用。(2)提出了“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口號。3.代表:程朱理學(1)代表人物①北宋后期的程顥、程頤兄弟。②南宋的朱熹:對儒學教育進行了深入探索,將《大學》《中庸》兩篇文章,加上分別記錄孔子、孟子言論的《論語》《孟子》二書,合編為“四書”,并且加以注釋,作為先于“五經”的儒學基礎讀物。(2)內容①宇宙觀:認為“理”是自然界和社會的根本原則,也稱“天理”。②人生觀:認為人生的目標應當是“存天理,滅人欲”,即通過道德修養克服過度的欲望,最終實現對“天理”的充分體驗,從而達到“圣人”的精神境界。③認識論和方法論:格物致知。認為只有深刻探究萬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達到對普遍天理的認識。理學帶有客觀唯心主義傾向。(3)影響①從南宋后期起,程朱理學受到官方尊崇,在歷史上產生了深遠影響。②1313年,元朝宣布將儒家經書作為科舉考試的基本內容,答題標準以程朱理學的解釋為主。二、文學藝術1.宋詞(1)背景①商品經濟的發展,市民和士大夫階層活躍。②兩宋城市生活豐富多彩,娛樂場所需要大量的歌詞。(2)時間:唐朝后期出現,到宋朝進入鼎盛時期。(3)特點:詞的句子長短不等,用來配樂演唱,根據樂譜分為不同的詞牌,各有固定格式。(4)代表作家:以豪放派的蘇軾、辛棄疾和婉約派的柳永、李清照詞作成就最突出。2.元曲(1)散曲:散曲是一種比詞更靈活、更通俗的長短句配樂詩歌體裁,更加適合市井演唱的需要。(2)雜劇①特點:演員將成套的散曲連綴在一起歌唱,輔以音樂、舞蹈、表演、道白,安排不同的角色,來表達一個完整的故事情節,就形成了雜劇。②代表作家:關漢卿、王實甫等。③地位:元雜劇標志著我國古代戲曲藝術的成熟。3.話本(1)背景:宋元時期,城市中說書演出非常盛行。(2)性質:說書底本稱為話本,實際上就是早期的白話小說。4.書法繪畫(1)書法:宋元兩朝,書法名家輩出,與唐朝相比更加追求個性,不拘法度。(2)繪畫:繪畫成就以山水畫最為突出,其特點是不強調寫實,注重意境和筆墨情趣。花鳥畫、人物畫水平也很高。三、科技1.三大發明(1)概況①印刷術:雕版印刷已經相當普及,北宋工匠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②火藥:大量制造并用于軍事。③指南針:用人工磁化的方法造出的指南針,廣泛應用于航海。(2)地位:三大發明為人類文明的進步作出了重要貢獻。2.科學家及著作(1)科技:北宋的沈括,所著《夢溪筆談》記載和總結了當時的許多科技成果。(2)天文學:元朝的郭守敬,最突出的成就是設計和監制多種天文觀測儀器,主持全國范圍的天文測量,編定新的歷法《授時歷》,其中測定的數據在當時世界上處于領先地位。(3)農學:元朝農學家王禎:編撰的《農書》,集南北方農業技術于一體,其中關于農業工具的記載尤為豐富。四、少數民族文字1.遼夏金:都模仿漢字字形創造了本民族文字。(1)遼先后創制契丹大字、小字,用以刻石立碑,還進行文學創作。(2)金創制了女真文字,在科舉中開設女真進士科,用女真文字答題。(3)西夏文通過出土文獻大量保存下來,包括佛經、法律、字典,以及從漢文翻譯過來的經史著作。2.元朝(1)畏兀體蒙古文:①形成:成吉思汗統一草原各部,命人使用畏兀兒文字拼寫蒙古語,形成畏兀體蒙古文。②蒙古文價值:這套文字被用于修史,其中一部分內容的漢語譯本流傳至今,稱為《蒙古秘史》。作為游牧民族自己撰寫的歷史,它在史學史上具有特殊價值。(2)改制藏文字母①改制:忽必烈即位后,委派藏傳佛教高僧八思巴改制藏文字母,創造出一套拼音符號。②作用:既用以拼寫蒙古語,也用來廣泛拼寫漢語等多民族語言。③地位:是漢語拼音化的最早嘗試。習題銜接:1.張載認為每個人都有“天地之性”與“氣質之性”兩種,分別屬于善和惡來源,只有用“自明誠”和“自誠明”的修養方法,才能“變化氣質”,從而提出了新的人性論命題。據此可知()A.張載科學解釋了人性本質 B.張載的人性論為理學奠基C.其修養方法源于象山心學 D.理學開始具有了思辨特征2.宋代盛行婚姻論財,遭到一些士大夫的批評。南宋理學家張栻認為,“婚姻結好,豈為財物?”甚至表示“治其尤甚者,以正風俗”。還有理學家強調婚姻是“合二姓之好”,上能事先祖,下可繼后世。這反映了當時理學家()A.淡化婚姻中的宗族觀念 B.意圖維護禮教綱常C.背離政府對民俗的引導 D.促成婚姻習俗變革3.兩宋之際,李清照的詞風發生了重大轉變。前期之詞,盡為閨閣之作,典麗故擅一時之勝場。至南渡而后,孑然飄零,遂一轉而至凄愴,大體多蒼涼之感。李清照詞風的變化受到()A.政治局勢變化的影響 B.重文輕武理念的影響C.科舉取士變化的影響 D.程朱理學思想的影響4.宋詞數量巨大,近人唐圭璋主編《全宋詞》及孔凡禮編《全宋詞補輯》錄存作品達2萬余首,可考作者1430多人。詞在宋代文壇占統治地位,與唐詩前后相輝映。宋詞的繁榮()A.迎合了市民生活需要 B.導致詩歌走向了衰落C.是時人素質提高的反映 D.得益于社會政治的穩定5.與唐代相比,宋代話本的題材實現了由才子佳人的唯美愛情向民間主動大膽的自由戀愛轉變,由仕途不得志的苦悶壓抑向享受生活、注重自我的小市民心態轉變,由想象中的神鬼志怪向現實的理性判斷轉變。這些轉變反映出宋代()A.社會風氣漸趨敗壞 B.市民價值觀念變化C.社會主流思想改變 D.專制制度日益衰落6.北宋時期,為保存《石臺孝經》《十三經》等石碑,漕運史呂大忠等人在西安建立碑林。經歷代累積,碑林保存著自秦漢以來的圣儒、哲人的浩瀚石經、名家的絕代書法等近三千方石碑。據此可知()A.儒家思想正統地位始終穩固 B.古人藝術修養不斷提升C.政府是文化傳播的主導力量 D.碑刻是文化傳承的載體7.北宋畫家李成的山水畫《寒林騎驢圖》描繪了白雪寒冬,長松之下,一文人騎驢行于郊野,前后有童仆相隨的景象。畫面只有近景和中景,遠景掩于古松之后,未著一筆,卻氣象蕭瑟。該作品()A.是對現實生活的真實描繪 B.注重表現意境和筆墨情趣C.體現了市民階層風俗旨趣 D.以形寫神突出人物的形態8.宋代是中國學術史上的重要時期。《十三經》和《十七史》的印行,地方史志的編纂,許多數學、工藝、醫藥和科技著作的問世,大型類書和叢書的編印都在這一時期。據此能說明()A.活字印刷術是當時主要印刷技術 B.中國古代文化在世界領先C.學術的發展推動了印刷術的普及 D.印刷術發展促進學術傳播9.《夢溪筆談》記載:“方家(指方術之士)以磁石磨針鋒,則能指南,然常微偏東,不全南也。”這則材料說明了宋代()A.指南針普遍應用于航海 B.統治者重視科技發明C.傳統科技有了新的突破 D.傳統科技領先世界10.元代堪稱中國戲曲黃金時代,后人評價元曲“文而不晦”“俗而不俚”“明白如話”,這主要肯定元曲的藝術風格是()A.體現凝重與沉郁的特征 B.以抒情寫志為主流C.以市民自然本色為主流 D.體現浪漫主義風格11.郭守敬用改進了的天文儀器實測之后,又繼以精密計算和綜合研究,在宋代《統天歷》的基礎上,于至元十七年(1280年)完成了歷法改進,制定出新歷,元世祖賜名《授時歷》。這表明《授時歷》()A.是實踐與經驗相結合的產物 B.標志著中學與西學的融合C.主要服務于政治統治的需要 D.領先于世界各國歷法編制12.元代王禎在《農書》中總結南方水田的耕作方式,“其法:起拔為瞵(田壟),兩疄之間,自成一畎(田間小溝),一段耕畢,以鋤橫截其疄,泄利其水,謂之腰溝,二麥既收,然后平溝畎,蓄水深耕,俗謂之再熟田也”。該耕作方式()A.有利于保苗抗旱排水防澇 B.促使南北農業發展趨向平衡C.在元朝時開始出現并推廣 D.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人地矛盾1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漢學與宋學是中國古代儒學發展的兩個重要階段和兩大學術形態。漢代儒學的興起有賴于帝王主宰的廟堂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漢代儒學的資源是《五經》,而宋代學術思想的興起是由于相對獨立的儒家士大夫群體,宋學的形成首先是通過自下而上的民間學術和民間教育(如書院),其思想資源是《四書》,重心已經從漢代的“外王”轉向“內圣”。宋代儒學在興起的過程中不僅批判漢學,還著力批判吸取佛老思想,以建構新的學術體系,將天理引入儒家人倫,強化儒家倫理的絕對地位,推動儒家人倫本體化、哲理化。——摘編自朱漢民等《宋代士大夫與唐宋學術轉型》材料二宋代儒學把對以天下為己任的“社會責任感發展為一種精神”,并“很快地便在宋代新儒家之間得到巨大的回響,一個嶄新的精神面貌浮現于宋代儒家社群之中”。應當說,與以往各朝代相比,宋代士大夫表現出一種強烈的仕以行道、以天下為己任的精神風貌,為后世樹立了道德人格典范。宋代儒學不僅對中華思想和文化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宋儒對朝鮮、日本及越南等東亞各國的文化傳統都產生了深遠影響。——摘編自郭學信《試論宋儒人文性格的時代特征》(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與漢代儒學相比,宋代儒學的不同并分析其原因。(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宋代儒學復興的影響。14.中國古代文學藝術,在不同時代有不同的形式、內容和風格。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宋代自立國之始,就為外患所困擾,長期與遼、西夏、金等游牧民族政權對峙……(這些少數民族勢力)對宋人世界的長期包圍與輪番撞擊,產生了雙重文化效應。一方面,北宋人因被動挨打而生的憂患,南宋人因國破家亡而生的憂患,滲透于宋文化的各個層面……——摘編自張岱年、方克立主編《中國文化概論》材料二市民階層對通俗文化的需求增強,因科舉廢行而入仕無門的下層知識分子的介入,以及戲劇自身的發展,促成了元雜劇在短時間內走向繁榮……元曲的興起與發展,有著復雜的原因。首先,元代的社會現實是元曲興起的基礎,元朝疆域遼闊,城市經濟繁榮,宏大的劇場、活躍的書會和日夜不絕的觀眾,為元曲的興起奠定了基礎;其次,元代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和融合,促進元曲的形成;再次,元曲是詩歌本身的內在規律及文學傳統繼承、發展的必然結果。——摘編自謝士霞、王曉燕《元代元曲興起的原因淺析》(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宋代文化的總體特征及成因。(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元曲興起的原因和影響。

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B解析:張載是理學主要創始人之一,他關于人性的新認識奠定了理學“去人欲,存天理的”命題的基礎,在張載人性認識的基礎之上,朱熹認為天命之性是天理,是純善的,氣質之性有善有惡,主張用天理克制人欲,進而提出“去人欲,存天理的”命題,故B項正確張載關于人性的解釋并非是科學的,故A項錯誤;張載的修養方法不是來自陸九淵心學,陸九淵是在南宋時期創立的心學,故C項錯誤;張載的人性說具有思辨性,但入學的思辨性不是由張載開始,故D項錯誤。2.答案:B解析:由“以正風俗”“上能事先祖,下可繼后世”可知,當時的理學家反對婚姻論財的社會現象,主張維護以往的傳統綱常禮教,故選B項。由“二姓之好”“上能事先祖,下可繼后世”可知,理學家們并沒有淡化婚姻中的宗族觀念,排除A項。宋代政府并沒有放棄重農抑商政策,所以在民俗方面也反對婚姻論財,理學家的主張也是對這一現象的反對,所以理學家是維護政府的政策導向的,而不是背離,排除C項。宋代婚姻習俗變革表現為婚姻論財,而題干中理學家們是反對這一現象的,所以他們的主張并不是在促成婚俗變革,排除D項。3.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兩宋之際”“前期之詞……典麗故擅一時之勝場”“南渡而后……大體多蒼涼之感”并結合所學宋朝歷史可知,李清照詞風的變化是受到北宋滅亡和南宋偏安的政治局勢變化的影響,故選A項。李清照詞風的變化本身屬于文學發展的范疇,與重文輕武理念無關,排除B項。宋朝科舉取士范圍擴大,人數增多,這種變化帶來的是社會門第觀念淡化等影響,排除C項。程朱理學是兩宋時期產生的主要哲學流派,強調通過道德自覺達到理想人格的建樹,排除D項。4.答案:A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市民階層擴大,宋詞之所以如此繁榮,正是由于宋詞的世俗化風格迎合了市民生活需要,故A正確;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兩宋時期面臨周邊少數民族政權的騷擾,社會政治并不穩定,故D錯誤;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宋詞沒有導致詩歌走向衰落,故B錯誤;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宋詞的繁榮與時人素質關系不大,故C錯誤。故選:A。5.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可知,與唐代相比,宋代話本中的人物大膽追求自由戀愛、享受生活、注重自我,更具理性,這主要是因為宋代商品經濟發展,市民價值觀念變化,故B項正確;材料體現的是宋代一種積極向上的社會風氣,A項錯誤;唐宋時期儒家思想雖受到佛教和道教的沖擊,但其主流思想地位不曾改變,C項錯誤;明清時期封建專制制度日益衰落,D項錯誤。6.答案:D解析:西安碑林保存了自秦漢以來眾多大儒、哲人的思想和名家的絕代書法等,反映出碑刻是文化傳承的載體,D項正確;儒家思想正統地位始終穩固的說法絕對,也非材料主旨,排除A項;材料不足以說明古人藝術修養不斷提升,排除B項;政府對文化傳播的作用在材料中并未體現,排除C項。故選:D。7.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白雪寒冬,長松之下,一文人騎驢行于郊野,前后有童仆相隨的景象”可知,該作品注重筆墨情趣,且“遠景掩于古松之后,未著一筆,卻氣象蕭瑟”體現了表現意境的特點,故選B項。“白雪寒冬,長松之下,一文人騎驢行于郊野,前后有童仆相隨”,不是對現實生活情境的真實描繪,排除A項。山水畫《寒林騎驢圖》中的主人公是一個文人,所以不是體現市民階層的風俗旨趣,排除C項。材料中的繪畫作品是山水畫,不是人物畫,不能體現以形寫神突出人物的形態,排除D項。8.答案:D解析:宋代,《十三經》和《十七史》的印行,地方史志的編纂,許多數學、工藝、醫藥和科技著作的問世,大型類書和叢書的編印等,得益于印刷術的發展,故選D項。宋代雖然發明了活字印刷術,但是普遍使用的仍然是雕版印刷術,排除A項。題干中并沒有將中國古代的文化與世界其他國家的進行比較,不能得出中國古代文化在世界領先的結論,排除B項。印刷術的發展與學術的發展是相互促進的,但在北宋時期印刷術還沒有普及,所以不能得出學術的發展推動了印刷術的普及,排除C項。9.答案:C解析:材料沒有體現航海的內容,故A錯誤。材料沒有反映統治者重視科技的信息,故B錯誤。材料反映宋代出現了使用人工磁體的指南針,這說明宋代指南針制造技術出現了新的突破,故C正確。材料并沒有反映宋代科技在世界上的領先地位,故D錯誤。10.答案:C解析:材料“文而不晦”“俗而不俚”“明白如話”體現的是元曲世俗化程度較高,以以市民自然本色為主流,C正確;ABD與材料無關,排除。故選C。11.答案:A解析:由材料“郭守敬用改進了的天文儀器實測之后,又繼以精密計算和綜合研究,在宋代《統天歷》的基礎上,于至元十七年(1280年)完成了歷法改進,制定出新歷”可知,《授時歷》在繼承宋代歷法的基礎上,又有郭守敬的實際觀測和精密計算,是實踐與經驗相結合的產物,A項正確;材料中的《授時歷》沒有體現中學與西學的融合,排除B項;封建王朝頒行歷法主要是為指導農業生產,材料沒有體現《授時歷》主要服務于政治統治的需要,排除C項;材料沒有涉及與其他國家歷法的比較,無法得出《授時歷》領先于世界各國歷法,排除D項。故選:A。12.答案:D解析:據材料“一段耕畢……二麥既收,然后平溝畎,蓄水深耕”可知,再熟田是復種制下的二熟之田,一年兩季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產量,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人地矛盾,故選D;保苗抗旱排水防澇只是旱作的方法,而材料為南方水田,排除A;南北農業發展趨向平衡與題目所述不符,排除B;據材料“總結”一詞可知,材料所述耕作方式在元代之前就已經出現,排除C。13.答案:(1)不同:吸取佛老思辨思想;以“理”為萬物本原;關注自身道德修養,注重“內圣”;重視《四書》。原因:漢代儒學自身缺乏思辨性;佛道思想對漢代儒學理論的沖擊;農村租佃關系的發展(人身依附關系減弱);士大夫階層的壯大。(2)影響:促進了儒學的發展;提升了宋人的道德修養和社會責任感;一定程度上穩定了社會秩序;對后世中華思想和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對東亞、東南亞的文化傳統產生了重要作用;被封建統治階級利用,壓抑了人性,禁錮了思想。解析:(1)不同:根據材料“還著力批判吸取佛老思想”可概括出吸取佛老思辨思想;根據材料“將天理引入儒家人倫,強化儒家倫理的絕對地位,推動儒家人倫本體化、哲理化”可概括出以“理”為萬物本原;關注自身道德修養,注重“內圣”;根據材料“其思想資源是《四書》”可概括出重視《四書》。原因:結合不同點和所學知識從漢代儒學自身缺乏思辨性;佛道思想對漢代儒學理論的沖擊;農村租佃關系的發展;士大夫階層的壯大等角度分析。(2)影響:根據材料“社會責任感發展為一種精神”“宋代士大夫表現出一種強烈的仕以行道、以天下為己任的精神風貌,為后世樹立了道德人格典范”可概括出提升了宋人的道德修養和社會責任感;根據材料“而且宋儒對朝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