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縣九鼎山國際高山滑雪場環白龍池高山杜鵑園生態木棧道項目環評報告_第1頁
茂縣九鼎山國際高山滑雪場環白龍池高山杜鵑園生態木棧道項目環評報告_第2頁
茂縣九鼎山國際高山滑雪場環白龍池高山杜鵑園生態木棧道項目環評報告_第3頁
茂縣九鼎山國際高山滑雪場環白龍池高山杜鵑園生態木棧道項目環評報告_第4頁
茂縣九鼎山國際高山滑雪場環白龍池高山杜鵑園生態木棧道項目環評報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表(報批件)項目名稱:茂縣九鼎山國際高山滑雪場環白龍池高山杜鵑園生態木棧道項目建設單位:阿壩太子嶺投資有限公司編制日期:2019年11月國家環境保護部制四川省環境保護廳印《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表》編制說明《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表》由具有從事環境影響評價工作資質的單位編制。1、項目名稱——指項目立項批復時的名稱,應不超過30個字(兩個英文字段作一個漢字)。2、建設地址——指項目所在地詳細地址,公路、鐵路應填寫起止地點。3、行業類別——按國標填寫。4、總投資——指項目投資總額。5、主要環境保護目標——指項目區周圍一定范圍內集中居民住宅區、學校醫院、保護文物、風景名勝區、水源地和生態敏感點等,應盡可能給出保護目標、性質、規模和距廠界距離等。6、結論與建議——給出本項目清潔生產、達標排放和總量控制的分析結論,確定污染防治措施的有效性,說明本項目對環境造成的影響,給出建設項目環境可行性的明確結論。同時提出減少環境影響的其他建議。7、預審意見——由行業主管部門填寫答復意見,無主管部門項目,可不填。8、審批意見——由負責審批該項目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批復。 建設項目基本情況(表一)項目名稱茂縣九鼎山國際高山滑雪場環白龍池高山杜鵑園生態木棧道項目建設單位阿壩太子嶺投資有限公司法人代表通訊地址成都市高新區高朋東路18號聯系電話郵政編碼610041建設地點阿壩州茂縣南新鎮安鄉村立項部門茂縣發展和改革局批準文號川投資備【2019-513223-90-03-398057】FGQB-0023號建設性質新建行業類別及代碼N7852游覽景區管理 占地面積(平方米)2295綠化面積(平方米)0總投資(萬元)93環保投資(萬元)7.4環保投資占總投資比例8%預期投運日期2016年工程內容及規模項目由來九鼎山—文鎮溝大峽谷風景名勝區位于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州茂縣南部,涉及南新鎮和鳳儀鎮兩鎮區域,2003年3月經四川省人民政府批準為四川省省級風景名勝區,總面積346.8平方公里。2012年,四川省人民政府以川府函〔2012〕217號文批準了《九鼎山—文鎮溝大峽谷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根據規劃,風景名勝區分為黑龍池景區、文鎮溝景區、白水寨溝景區、宗渠溝景區以及景觀協調區。其中,黑龍池景區總面積為34.7平方公里。由于風景名勝區與四川寶頂溝自然保護區部分區域重疊,使得黑龍池景區的18.8平方公里位于保護區實驗區內(占黑龍池景區總面積的54.18%)。九鼎山—文鎮溝大峽谷風景名勝區的黑龍池景區主體景觀類型為高山湖泊,山林景觀。近年來,隨著茂縣九鼎山國際高山滑雪場項目的開發建設,風景區知名度不斷提升,慕名前往的游客逐年增多,四季游中夏季的觀光游增速較快,加之“5.12”災后重建道路已修建至現保護區九鼎山管護站,交通條件較好,景區游客量也逐年增多,導致景區內配套公服設施嚴重不足,對自然環境承載力產生一定的壓力和負面影響。為解決景區內公共衛生、安全及保護自然資源,規范游客的不文明行為,阿壩太子嶺投資有限公司于2015年至2016年期間依據《九鼎山—文鎮溝大峽谷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修建完成了環白龍池高山杜鵑園生態木棧道等設施項目,設施的建成規范了游客觀賞保護區天然高山杜鵑林景觀路線,挽回了因游客在高山杜鵑林、高山草甸隨意穿行,持續造成植被嚴重破壞的影響,對保護區自然環境、公共衛生及游客人生安全起到了較好的保護作用。但是該棧道的建設并未編制環境影響評價報告和取得生態環境部門批復,阿壩州茂縣生態環境局于2019年對本項目出具了責令改正違法行為決定書(阿州茂環令【2019】01號);根據《阿壩州環境保護督察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關于限期整改2019年環保督察整改工作的督辦函》(阿環整改辦函【2019】16號),本項目的整改要求為“2019年10月底前,依法依規對違建九鼎山高山滑雪場觀光棧道的責任單位、責任人進行處罰,并補辦相關手續”。環白龍池高山杜鵑生態木棧道項目建設區域位于四川寶頂溝省級自然保護區實驗區內,棧道長度1106米,寬度1.5米,沿棧道局部擴寬修建6處觀景平臺,項目總占地面積0.2295公頃。棧道為架空木棧道,采用預制混凝土樁作為木棧道基礎立柱,以小徑原木和防腐木作為棧道板,全部為架空木棧道設計,架空高度大于0.5米。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及《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的要求,本項目屬于《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分類管理名錄》中的“四十、社會事業與服務業”“120旅游開發”“其他”,應編制環境影響報告表。本項目于2016年建成,屬于補辦環境影響評價。為此,阿壩太子嶺投資有限公司委托成都睿泰環保科技有限公司對該項目進行環境影響的評價工作。在接受委托后,環評單位即組織有關人員對該工程進行實地踏勘和資料收集,并根據現場收集資料和有關技術規范及環保部門的相關規定,編寫了本項目環境影響報告表,作為項目環境管理的依據。產業政策及規劃符合性分析與《產業結構調整目錄(2011年本)》(2013年修訂)符合性分析根據國家發改委9號令《產業結構調整目錄(2011年本)(2013年修正)》,本項目屬第一類(鼓勵類)中第三十四項“旅游業”的第2條“鄉村旅游、生態旅游、森林旅游、工業旅游、體育旅游、紅色旅游、民族風情游及其他旅游資源綜合開發服務”及第3條“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及旅游信息服務”的內容,本項目屬于鼓勵發展的產業,項目的實施符合產業政策的要求。與《九鼎山—文鎮溝大峽谷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符合性分析根據省政府2012年批復的《九鼎山—文鎮溝大峽谷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本項目位于風景名勝區三級保護區內,屬于規劃“近期重點發展項目”“交通設施”中的“白龍池環湖步道”組成部分。風景名勝區三級保護區保護要求為:居民點、旅游服務設施、游覽設施、交通設施、基礎工程設施均須進行詳細規劃和設計,經有關部門批準后嚴格按規劃實施;區內建設要控制設施規模、建筑布局、層高體量、風格、色彩等,保持與風景環境的協調。基礎工程設施必須符合相關技術規范和滿足環保要求;必須配置完整的治污設施,禁止會造成環境污染的項目設立。因此,本項目的建設符合《九鼎山—文鎮溝大峽谷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要求。與《寶頂溝自然保護區總體規劃》符合性分析根據《寶頂溝自然保護區總體規劃》,保護區建設的遠期目標包括“將保護區建成集自然保護、科學研究、科普宣傳教育、生態旅游等于一體的示范基地”,劃定的實驗區“可以從事科學實驗、教學實習、參觀考察、生態旅游、野生動植物的繁殖馴化及其它有價值資源的開發利用等”。本項目不在自然保護區核心區、緩沖區,在實驗區建設并且是生態旅游基礎設施項目,采取了劃定施工范圍、防治水土流失等生態保護措施(見后),本項目僅提供游客觀賞用的步行棧道,不涉及住宿、餐飲等接待設施,符合保護區的保護要求。產業政策和規劃符合性結論本項目屬于《產業結構調整目錄(2011年本)》(2013年修訂)中的鼓勵類;符合《九鼎山—文鎮溝大峽谷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2012-2030年)》《寶頂溝自然保護區總體規劃(2011-2020年)》要求;茂縣發展和改革局以“川投資備【2019-513223-90-03-398057】FGQB-0023號”對項目進行了備案。因此,本項目的建設與國家現行產業政策及相關規劃相符。“三線一單”符合性分析與生態保護紅線符合性分析經核實,本項目不在《四川省生態保護紅線方案》(川府發〔2018〕24號)劃定的生態保護紅線區域,按照自然保護區和風景名勝區相關法律法規要求進行管理。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自然保護區實驗區“可以進入從事科學試驗、教學實習、參觀考察、旅游以及馴化、繁殖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等活動”。本項目與生態保護紅線位置關系見下圖。本項目本項目與環境質量底線符合性分析根據《“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和環境準入負面清單”編制技術指南(試行)》中環境質量底線工作要求:“對于環境質量不達標區,環境質量只能改善不能惡化;對于環境質量達標區,環境質量應維持基本穩定,且不得低于環境質量標準。”根據現場監測,本項目監測點現狀SO2、NO2、CO、PM10、PM2.5監測結果均滿足《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2012)中一級標準,項目運營過程不會產生大氣污染物,不會因本項目的建設運營而影響大氣環境質量。地表水環境質量達到I類水體標準,本項目建設和運營過程中均不向白龍池排放廢水,因而不會因本項目的建設而污染水體。在聲環境質量現狀監測中,各監測點位現狀聲環境均滿足《聲環境現狀評價標準》(GB3096-2008)中1類功能區標準的要求;本項目建設后,游客活動會對區域聲環境質量造成一定的不利影響,但其影響較小。因此,本項目的建設不會突破環境質量底線。與資源利用上線符合性分析本項目占地面積2995m2,占地類型為林地、草地和其他用地。本項目全部位于保護區實驗區,占保護區總面積的0.0003%,項目建設對保護區土地資源影響較小。因此,本項目的建設不會觸及資源利用上線。與環境準入負面清單符合性分析根據《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1年)(2013年修正)》,本項目屬于鼓勵類項目。本項目作為旅游基礎設施,未列入《四川省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產業準入負面清單(第一批)(試行)》、《四川省重點生態功能區產業準入負面清單(第二批)(試行)》。因此,本項目的建設不在環境準入負面清單范圍內。“三線一單”符合性分析結論經分析,本項目的建設不在生態保護紅線范圍內,項目的建設不會觸及當地的環境質量底線和資源利用上線,不在當地的環境準入負面清單范圍內,因而本項目的建設與“三線一單”的要求相符。目前,四川省“三線一單”方案正在編制中,待正式版公布以后,項目的建設和運營應嚴格按照“三線一單”的要求進行落實。項目概況項目名稱、建設性質、建設地點、投資規模項目名稱:茂縣九鼎山國際高山滑雪場環白龍池高山杜鵑園生態木棧道項目建設單位:阿壩太子嶺投資有限公司建設地點:阿壩州茂縣南新鎮安鄉村建設性質:新建,補辦環評項目投資:93萬元建設內容及規模環白龍池高山杜鵑生態棧道長度1106米,寬度1.5米,沿棧道修建6處觀景平臺,項目總面積0.2295公頃。棧道起點坐標為東經103.76858°,北緯31.51138°,終點坐標為東經103.77333°,北緯31.50903°,最低海拔3255米,最高海拔3297米,海拔跨度約42米。棧道、觀景平臺均為架空木質結構,架空高度大于0.5米。采用預制混凝土作為木棧道基礎立柱,通過手持式的鉆孔機鉆孔,人工將預制基樁打入預定深度后成型;木棧道板采用直徑6-8厘米的小徑原木和4厘米厚的自然寬(10-20厘米)兩端帶鈍棱的防腐木兩種棧道板。觀景平臺信息表經緯度坐標面積(平方米)海拔高度(米)經度(°)緯度(°)觀景臺1103°46′06.98″31°30′40.93″133293觀景臺2103°46′06.48″31°30′39.38″463297觀景臺3103°46′09.51″31°30′38.16″693294觀景臺4103°46′13.89″31°30′36.10″233294觀景臺5103°46′21.11″31°30′33.26″423262觀景臺6103°46′23.15″31°30′32.69″1853258項目總投資93萬元,于2015—2016年建設完畢,本次環評屬于補辦手續。項目組成及主要環境問題項目組成及主要環境問題見下表。項目組成及主要環境問題一覽表工程項目組成主要環境問題工程類別項目名稱工程內容及規模施工期營運期主體工程木棧道長1106米,寬1.5米,占地面積1917m2,架空木棧道,架空高度大于0.5米。采用預制混凝土作為木棧道基礎立柱,木棧道板采用直徑6-8厘米的小徑原木和4厘米厚的自然寬(10-20厘米)兩端帶鈍棱的防腐木兩種棧道板。揚塵、噪聲、廢水、水土流失噪聲、固廢觀景平臺木棧道局部擴寬修建6處觀景平臺,總面積378m2,結構、材質同木棧道。臨時工程施工營地不設置施工營地,利用九鼎山滑雪場住宿。/施工場地不設置臨時施工場地,混凝土、木板均外購。臨時堆場位于道路永久占地范圍內。取棄土場不設置取棄土場。環保工程垃圾箱12個/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污水工程依托自然保護區白龍池保護站公共廁所宣傳工程環保手冊占地及土石方平衡環白龍池高山杜鵑生態棧道占地面積0.2295公頃,涉及有林地0.0598公頃,草地0.1670公頃,其他類型土地0.0027公頃。項目建設占地面積和類型表單位:公頃建設項目土地類型總面積有林地草地其他環白龍池高山杜鵑生態棧道0.05980.16700.00270.2295本項目采用架空棧道方式,基礎開挖量極小,棧道樁基鉆孔土石方均用于樁基固定回填,不產生廢棄土石方。項目施工方案1、本項目施工方案包括:施工放線—鉆孔機鉆孔—預制基樁打入—木龍骨安裝—棧道面板安裝—欄桿安裝及棧道防腐處理等。2、材料形式:(1)預制基樁--采用預制混凝土構件廠定制產品方式,樁體頂端伸出預埋十五厘米長預埋鋼筋,用于連接上方木龍骨橫縱梁;(2)木龍骨、棧道面板、欄桿及防腐--所有材料均在成都采購成品防腐木材,定尺材料,安裝完成即可投入使用,木料間連接采用鋼釘釘錨;3、施工設備:汽油機手持鉆孔設備、柴油發電機、手槍鉆、氣壓釘錨槍、電動鋸等;4、施工過程及方式:施工放線后,采用鉆孔機直接鉆孔,將預制混凝土樁打入后回填土層以此鎖固基樁,將木橫梁鉆孔后與基樁預留鋼筋進行承插式連接,以此固定兩根基樁間距,同時將縱梁安置于橫梁之上,采用釘錨固定后鋪棧道面板。對于植被較為脆弱路段,以及易滑路段設置防腐木欄桿。現場不設任何材料備料場,進場一批使用一批。同時,每天做到“工完場清”的基本建設標準。與本項目有關的原有污染情況及主要環境問題本項目16年已經建成,建設前周邊為原始自然環境,無居民居住,不存在環境污染問題。項目未建前,游客徒步自行前往觀賞白龍池,必須踩踏草甸穿越,根據資料及訪問估算,旅游公路至白龍池之間踩踏形成了一條長1300m左右、寬0.8-2m的“土路”,另還有6條支線小路,造成白龍池景點約3230m2的草地損毀。項目建成后,通過規范游客活動范圍,項目區植被基本得到恢復,生活垃圾也由景區環衛部門收集外運處理。根據本次環境質量監測報告,項目區大氣、地表水、聲環境質量均達到相應功能區質量標準。白龍池景點周邊人類踩踏路線圖步道現狀游客使用情況圖建設項目所在地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簡況(表二)自然環境簡況(地形、地貌、地質、氣候、氣象、水文、植被、生物多樣性等)地理位置環白龍池高山杜鵑生態棧道位于茂縣南新鎮安鄉村,該區域屬于四川寶頂溝自然保護區實驗區,同時也屬于九鼎山—文鎮溝大峽谷風景名勝區黑龍池景區,位于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茂縣東部,介于東經103°40′-104°10′,北緯31°25′-32°10′之間,屬于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過渡的龍門山脈西段和岷山山脈南段交匯地帶。保護區東與北川縣為鄰;南接安縣和綿竹縣;西以岷江干流及其支流上方400米等高距為界;北與松潘縣接壤。保護區南北長約79千米,東西最寬處45千米,總面積89883.6公頃。地形地貌茂縣地區地區域地貌大部分屬邛崍山系岷山山脈,東南邊境屬龍門山系尾段。境內群山連綿,峰巒起伏,谷坡險峻陡峭,河谷狹窄,河流深切。茂縣西部與理縣交界處的萬年雪,為全縣最高峰,海拔5230m,龍門山系的九鼎山次之,主峰海拔4969.8m。西北部相對高差1000~2500m,東南部相對高差500~1500m。全縣最低海拔890m(土門河下游黃公坪河壩),岷江河谷兩岸山勢雄偉,坡陡壁立,河谷多呈“V”字型。北部谷坡下部較為陡峭,地勢狹窄,向下漸趨寬坦,是高山狹谷向山原過渡的地帶。茂縣縣境內地貌類型主要有東部剝蝕侵蝕中山,中南部剝蝕侵蝕高中山,西北部高山、極高山及岷江河谷及黑水河、土門河兩岸的第四系堆積地貌評估區主要為中山地貌區。中山地貌區植被較發育,主要為喬木和灌木。項目區主要為中山地貌區。中山地貌區植被較發育,主要為喬木和灌木。氣候項目區屬四川盆地西緣中亞熱帶濕潤氣候區的范圍。據氣象觀測資料,每年平均降水量為734.3毫米,隨著海拔的增加,降水增多。雨季5-9月,占全年降水量的88%,其中7、8、9三個月降雨集中,占全年降水量的60%。從河谷到山頂,依次為山地中亞熱帶、山地北亞熱帶、山地暖溫帶和山地寒溫帶。水文項目區屬岷江水系。岷江是長江上游地區重要的一級支流,它源于岷山南麓,分東、西二源,東源起于貢嗄嶺,西源起于郎架嶺,匯流于紅橋關后,干流經松潘、茂縣、汶川和都江堰市,沿途接納小姓溝、黑水河、雜谷腦河與魚子溪等主要支流,于都江堰進入成都平原。項目區周邊地表水出露主要有白龍池。白龍池進水來源于砸水板溝、大水溝,2007年夏季測量的水深為9米,庫容約130,000m3。白龍池匯水面積約8.4平方公里,每年11月到次年4月是枯水期,5月至10月為豐水期。豐水期平均來水量是枯水期平均來水量的4-5倍。根據多年觀察與測算,白龍池枯水期平均來水量為0.02106立方米/秒,白龍池豐水期平均來水量為0.09477立方米/秒,白龍池的全年來水量約為182.6395萬立方米/年。地質茂縣地區地質構造上主要涉及較場山字型構造帶、石大關弧形構造帶和龍門山華夏系構造帶,主要斷層有茂汶斷層、九鼎山斷層,主要褶皺有九鼎山向斜和赤不蘇倒轉向斜等。這些構造造成區內巖性破碎,產狀倒轉等地質特點。茂縣境內岷江以東區域屬龍門山特大型推覆斷褶帶中央推覆構造帶,推覆帶內部的褶皺多為復式背向斜,其軸面傾向NW,顯示出構造運動自NW向SE擠壓作用的結果是山勢高聳,地形急劇上升。項目區區域地質構造屬龍門山推覆構造帶后山茂汶大斷裂南側,主要構造為較場山字型構造帶、石大關弧形構造帶和龍門山華夏系構造帶,主要斷層有茂汶斷層、九鼎山斷層,主要褶皺有九頂山向斜和赤不蘇倒轉向斜等。這些構造造成區內巖性破碎,產狀倒轉等地質特點。土壤項目土壤的垂直帶譜,從低到高由4類土壤組成。黃棕壤:分布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中低山。次生林下的表土腐殖質層明顯,心土呈棕黃色或褐黃色。棕壤:分布于海拔1800-3100米的中山。土壤剖面層次分化明顯,腐殖質層厚達5厘米以上。暗棕壤:分布于海拔2800-3400米的亞高山針葉林下。土壤剖面發育正常,層次過渡明顯,枯枝落葉層厚達5-9厘米。中高山灌叢草甸土:分布海拔3400米以上的中山頂部。土壤剖面層次過渡明顯,生草化作用強。項目區主要為中高山灌叢草甸土。植物資源寶頂溝自然保護區地處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過渡地帶,氣候上屬于太平洋東南季風和青藏高原西風環流以及印度洋西南季風交匯地區,既是亞熱帶到暖溫帶,又是暖濕平地向高寒高原的復合性過渡區域,從而孕育了本區域內豐富的生物多樣性。風景名勝區內有高等植物211科、814屬、2255種。此外,據不完全統計,還有地衣、蕈菌28科、76屬、164種。植被具有類型多樣,山地植被垂直帶譜完整的特點。主要植被類型有常綠闊葉林,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針、闊葉混交林,亞高山針葉林,干旱河谷灌叢,山地灌叢,亞高山灌叢,高山灌叢,亞高山草甸,高山草甸,高山流石灘植被等。區內資源植物十分豐富,主要有藥用、芳香油、木材纖維、油脂、單寧、淀粉及觀賞等幾大類。藥用植物約800種,其中以大黃、黃芪、秦艽、羌活、黨參、柴胡、天麻等產量最大。芳香油植物主要有樟科樟屬、木姜子屬、山胡椒屬等種類;木材纖維類的植物以松科、山毛櫸科、樺木科、槭樹科的植物;油脂植物以松科、胡桃科、樺木科;風景區內觀賞植物種類繁多,主要有珙桐、花楸、槭、四照花、杜鵑、木蘭、莢迷、忍冬等。風景區內共有受保護的珍稀瀕危植物17種,其中屬于國家一級重點保護植物有珙桐、銀杏、紅豆杉、南方紅豆杉、獨葉草等5種;屬于國家二級重點保護植物有連香樹、水青樹、八角蓮、圓葉木蘭、油樟、紅豆樹、梓葉槭、巴山榧、四川紅杉、岷江柏木等12種。動物資源寶頂溝自然保護區內哺乳動物28目、86科、246屬、383種,其中獸類7目、26科、64屬、90種。鳥類14目、42科、127屬、211種和亞種,其中雀形目種類達21科、71屬、135種,占本區鳥類的63.98%。爬行類1目、6科、21屬、25種,其中游蛇科11屬、14種,占本區爬行類的56%。兩棲動物2目、7科、14屬、29種,其中無尾目種類達25種,占本區兩棲類的87.21%。魚類4目、7科、16屬、28種,其中鯉形目達10屬、20種,占魚類的71.43%。保護區內重點保護動物種類豐富。屬于國家一級重點保護的動物有大熊貓、金絲猴、豹、云豹等10種;屬于國家二級重點保護的動物有獼猴、藏酋猴、豺、小熊貓、黑熊等46種;屬于四川省級重點保護的動物有赤狐、藏狐、伶鼬、香鼬等32種。四川寶頂溝省級自然保護區概況保護區歷史沿革及范圍寶頂溝省級自然保護區位于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茂縣,地處岷江上游。該保護區于1993年8月經四川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川辦發〔1993〕67號文批準建立。保護區成立初期,面積為19560公頃。2005年9月,根據保護和管理需要,經四川省人民政府川府函〔2005〕186號同意,將寶頂溝省級自然保護區面積擴大為88400公頃。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為了推動汶川地震災后恢復和區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協調好保護與發展的關系,經四川省人民政府川府函[2011]20號文同意,對寶頂溝省級自然保護區范圍和面積進行了再次調整。調整后,保護區面積為89883.6公頃,其中,核心區面積31627.1公頃、緩沖區面積27554公頃、實驗區面積30703.5公頃。其四至界線為:東與北川縣相鄰,南接安縣和綿竹市,西以茂縣境內岷江干流上方400米等高距為界,北與松潘縣接壤。地理位置介于東經103°40′—104°10′、北緯31°25′—32°10′之間。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與功能分區寶頂溝自然保護區屬于野生生物、森林生態系統類型的自然保護區。保護對象主要是大熊貓、典型的亞熱帶山地向青藏高原過渡地帶自然生態系統以及珙桐、紅豆杉、南方紅豆杉等保護珍稀重點保護動植物。1、保護區功能區劃(1)核心區核心區面積31626.1公頃,占保護區總面積的35.2%。核心區分為南北兩個部分。北部核心區的范圍是:北、東北均以保護區界為界。即茂縣與北川縣接壤的縣界(均為山脊為界;南界東起茂縣和北川縣縣界黑沙包西北1.5千米處,海拔2500米的山脊),順巖臺溝與魯崍溝交匯處(1982米)向西繞曹家坡沿2000米等高線至沙打坪溝,朔溝上至海拔2500米處,繞黑沙包向西南方向進入余家溝至兩溝交匯處,朔余家溝西側支溝至海拔2500米處,再繞黃木崗、倒角頭溝、黃土梁,下至新程溝和磨子溝交匯處,向西至磨子溝溝尾,順溝下至2244米,磨子溝與洛米溝交匯處,再朔洛米溝至海拔3367米的大求雨包山脊,順山脊向北至大求雨包和天門洞之間的山脊,向西順溝下至利里溝,經豹圈梁子順溝下至竹壩子溝的龍王廟,再朔日古專溝到山脊,向西至山貍坪,再朔水磨溝溝尾至4054米的山脊。西界由山脊順支溝下到熊家溝羊場坪,向北朔溝上至插旗山和人字山之間山脊(4565米),再順火地溝下至大店溝,朔大店溝上至馬鞍腰后,順帽合山東側支溝溝尾下至海拔3600米,繼續沿3600米等高線至竹林巖窩溝南側支溝,順支溝下至竹林巖窩溝正溝海拔3100米處后,沿此側支溝再上至海拔3600米處,繞小溝溝尾和撮箕塘梁子至茂縣和松潘縣縣界。南部核心區的范圍是:南以保護區區界為界,即茂縣與安縣、綿竹接攘的縣界(均為山脊)為界;北界東起茂縣與北川縣交界處的灰州巖,沿2200米等高線向南至大巖窩后,轉向西繞火燒坡、核桃灣,向西經古城、黃水溝、磨石巖、刀尖咀至三岔溝左側支溝溝尾,向北沿2200米等高線燒灶竹坪,向西經羊兒溝、棕頭溝溝尾,再經水井坪、南新河壩至翁子溝溝尾,沿2500米等高線向西繞貝母坪經參坪,下至雨亭溝海拔1864米處,繼續向西至海拔2500米等高線處,繞石溝梁子經石板溝溝尾下至下關子溝海拔2064米處,朔左側支溝至海拔2600米處,經八角包梁子、何家山至大溝,繼續向南經大馬場4100米等高線,經兩河口溝尾至前龍灘、大田壩,過螞蟥溝經大草坪、照壁山到達太子城與白水河保護區接壤。(2)緩沖區緩沖區的面積為27554.0公頃,占保護區總面積的30.7%。緩沖區是連接自然保護區核心區與實驗區或核心區與自然保護區外界的帶狀區域(詳見保護區功能區劃圖),起到把核心區與外界合理地隔離起來,避免保護區的核心區免受外界的干擾和破壞,同時緩沖區也是野生動物的良好棲息地和核心區內各種野生珍稀物種的延伸生存環境。在該區域內,生態系統、大熊貓棲息地和各種野生動物也必須受到嚴格保護,在有關主管單位的批準下,區內允許從事一些有組織的科學考察、監測和實驗工作,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進入該區域從事各種開發活動。(3)實驗區面積30703.5公頃,占保護區總面積的34.1%。主要分布在岷江沿岸江面600米-800米一帶,土門河南北兩側保護區邊界以上200米左右地帶。實驗區是保護區內人為活動相對頻繁的區域,也是保護區生態旅游資源相對豐富的地區。區內可以從事科學實驗、教學實習、參觀考察、生態旅游、野生動植物的繁殖馴化及其它有價值資源的開發利用等。2、本項目與保護區位置關系本項目位于四川寶頂溝省級自然保護區實驗區,距寶頂溝自然保護區緩沖區、核心區最近距離分別為444米、1369米。九鼎山—文鎮溝大峽谷風景名勝區介紹風景名勝區性質九鼎山—文鎮溝大峽谷風景名勝區位于四川省阿壩州茂縣境內,屬山岳型,以高山及峽谷景觀為主體,以雄山、秀水、繁花、茂林、幽谷為景觀內容,以高山體育運動為功能特色,供體育運動、度假休閑、旅游觀光的優質大型省級風景名勝區。風景名勝區范圍北起蕎面溝,向東經馬良坪、上南莊、放狗巖窩至賽棚巖窩,賽棚巖窩起,向南經老鷹梁子、馬道子、平水河至什邡市、綿竹市與茂縣縣界交界處,向西沿茂縣縣界,經獅子王、紅巖子、野豬塘、火把梁子至南天門,向西經太子城、神仙巖、分洞巖窩,向北沿茂縣與汶川界經和尚頭、貝母山、埡子口、大槽口至岷江,沿岷江經文鎮、羊毛坪、南新鎮、白水寨、梨園沱、宗渠至蕎面橋。地理四至坐標東經103°40′39″—103°53′55″,北緯31°25′03″—31°39′52″,總面積346.8km2。分級保護劃定與保護要求風景區與寶頂溝、九頂山兩省級自然保護區重疊部分,規劃應嚴格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管理條例》,風景名勝區的保護要求達到并超過省級自然保護區的保護要求時,執行風景名勝區的保護要求,不足時,執行省級自然保護區的保護要求。1、特級保護區規劃九鼎山—文鎮溝大峽谷風景區與寶頂溝、九頂山兩省級自然保護的核心區和緩沖區交叉部分劃為特級保護區,面積138.5平方公里。保護要求為:在現有基礎上進一步保護培育生物的再生性,通過長期完整的封閉保護培育,創造優越的生態演化環境;可以配置必要的研究和安全防護性設施;禁止游人進入,不得搞任何建筑設施;嚴禁機動交通及其設施進入。2、一級保護區規劃風景區內核心景區范圍除特級保護區外的區域為一級保護區,主要包括文鎮溝大峽谷景觀集中區和營盤山遺址保護區范圍。面積23.2平方公里。保護要求為:嚴格保持并完善風景景觀環境,使景點更富魅力;可設置風景游賞所必需的游覽步道、觀景點、休息亭廊等相關設施;景點的風景游賞設施配備,即游步道、觀景攝影臺、景點標示等小品的建設都須仔細設計,經有關部門批準后方可實施;人文景點的建設完善應在充分尊重其固有風貌的基礎上進行;禁止與風景游賞無關的項目進入,不得設置旅宿床位。3、二級保護區風景區的展示游覽區除去一級保護區、居民點、旅游服務基地、滑雪場外的區域作為二級保護區。面積109.3平方公里。保護要求為:保持并完善風景景觀環境;限制與風景游賞無關的建設項目進入;游覽設施、交通設施、基礎工程設施的建設在總體規劃和相關詳細規劃的指導下,仔細論證、設計后,經有關部門批準方可實施。4、三級保護區風景區內的居民點、旅游服務基地、滑雪場和景觀協調區范圍為三級保護區。面積74.8平方公里。保護要求為:居民點、旅游服務設施、游覽設施、交通設施、基礎工程設施均須進行詳細規劃和設計,經有關部門批準后嚴格按規劃實施;區內建設要控制設施規模、建筑布局、層高體量、風格、色彩等,保持與風景環境的協調。基礎工程設施必須符合相關技術規范和滿足環保要求;必須配置完整的治污設施,禁止會造成環境污染的項目設立。近期發展規劃1、近期發展范圍近期建設范圍為黑龍池景區、文鎮溝景區,面積83.8平方公里。2、近期重點發展項目(1)景區建設基本建成黑龍池景區的景點、觀景點設施,車、步等游覽道路,包括滑雪道、滑雪索道、造雪設施、度假酒店以及相關配套設施等的滑雪場旅游村,配套市政基礎設施;初步開發建設文鎮溝景區,形成一定的游客接待規模。(2)標志系統入口標志:汶九高速公路南新鎮出口,國道213線茂縣與汶川交界處、國道213線下南莊段,分別設立風景區入口標志。景點標志:分別在近期建設區域的的主要景點、公路及步游道交匯點設景點標志和指路牌。(3)導游系統游人中心:在南新鎮內布置。導游點:規劃在滑雪場旅游村、巴川設導游點。(4)景點保護與建設風景區自然生態系統主體應加強保護,包括山體、水系、森林、動植物等;嚴格控制各個景區的建設項目,嚴格按照景區建設要求進行開發建設;嚴格控制景區的游人規模,重點對核心景區范圍內應進行嚴格保護;各個重點建設項目必須嚴格按照相關程序進行設計、報批和施工。(5)接待服務設施近期風景區內旅游床位規劃3400床。(6)交通設施公路:改造文鎮溝口——巴川,南新鎮——白水寨溝的2條鄉村公路為旅游公路,共長約10公里,為三級公路;新建滑雪場——白水寨溝——安鄉,巴川——峽口的旅游公路,共長約25公里,為三級公路。停車場:建設南新鎮、濫池、上滑雪場旅游村、下滑雪場旅游村、白龍池、文鎮溝口、峽口共7處停車場。步游道:新建下滑雪場旅游村——黑龍池——白龍池的步游道,白龍池環湖步道,峽口——兩岔口——大巖窩——單片巖窩——峽口步游道,共約30公里。交通站點:規劃在南新鎮設景區交通客運中心,開辟南新鎮——文鎮溝的往返、南新鎮——滑雪場——白水寨溝——南新鎮的環線內部交通游線。(7)基礎工程設施給水設施:修建近期各旅游村、旅游點近期供水系統,規模約1320m3/d,投資約350萬元。排水設施:修建近期各旅游村、旅游點排污系統,規模約780m3/d,投資約390萬元。電力設施:修建滑雪場近期電力系統,投資1000萬元。電信設施:新建近期建設區域電信系統,投資約500萬元。(8)環衛設施分別在近期各旅游村、旅游點新建垃圾收集點,計12處;新建公廁5座,投資約150萬元。(9)居民點建設按照農村新型社區模式相對集中居住,配套基礎設施。近期重點新農村建設點有文鎮村、安鄉村。本項目與風景名勝區位置關系本項目位于九鼎山—文鎮溝大峽谷風景名勝區三級保護區內。社會環境簡況(社會經濟結構、教育、文物保護等):縣域經濟概況2017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339394萬元,同比增長2.1%;實現全部工業增加值189952萬元,增長5%,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5.5%;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58025萬元;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8429萬元,增長8.3%;實現地方公共財政收入16915萬元;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達到29368元,增長7.8%,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達到11892元,增長9.6%;接待國內外游客200.34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154162萬元;至年末全縣城鄉居民儲蓄存款309014萬元,較2016年年末增長5%。保護區周邊社區社會經濟概況茂縣位于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東南部,寶頂溝自然保護區位于縣域東部。在行政區域上包括永和鄉、光明鄉、富順鄉、土門鄉、東興鄉的大部;風儀鎮的東部;渭門鄉、溝口鄉、飛虹鄉、石大關鄉、較場鎮和太平鄉等鄉鎮的岷江以東的地區。根據寶頂溝自然保護區總規,保護區內總人口6000人,其中羌族為5400人,占區內人口的90%,此外,還有漢族、白族、藏族、回族等民族。人口密度7.7人/平方公里。保護區內的居民大都居住在實驗區內,主要從事種植業,保護區內有耕地約為16660畝,人均占有耕地對比周邊社區稍多,以種糧食為主,品種主要是玉米、小麥、洋芋、蕎子、豆類等,糧食產量不高,但人均糧食也比周邊社區稍高,約500公斤。環境質量狀況(表三)建設項目所在地區域環境質量現狀及主要環境問題(環境空氣、地面水、地下水、聲環境、生態環境等)由于本項目位于自然保護區內,遠離茂縣縣城,生態環境部門發布的環境質量資料不能代表本項目區域環境質量現狀,因此本項目環評委托成都川嘉環保科技有限公司對項目所在地進行了環境質量現狀監測。環境空氣質量監測點位布置項目現場布設1個大氣監測點位。項目大氣監測點布置見附圖。監測項目監測項目:SO2、NO2、CO、O3、PM10、PM2.5共6項采樣時間及頻率小時均值監測:對SO2、NO2、CO、O3進行小時均值監測,連續7天采樣,每天4次,時間分別為:02:00~03:00、08:00~09:00、14:00~15:00、20:00~21:00。日平均值監測:對PM10、PM2.5進行日平均值監測,每天采樣一次,每次不低于20個小時。評價標準環境空氣質量現狀執行《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2012)一級標準。標準具體值見下表。《環境空氣質量標準》一級標準單位:ug/m3項目SO2NO2COO3PM10PM2.5GB3095-2012年平均2040//4015日平均50804000/50351小時平均15020010000160//日最大8小時平均///100//評價方法采用標準指數法評價擬建工程區域環境空氣質量現狀。標準指數Ii計算式如下:式中:Ci—污染因子i的現狀監測值,ug/m3;C0i—污染因子i的大氣環境質量標準值,ug/m3。監測結果統計成都川嘉環保科技有限公司于2019年9月15日至21日對項目所在地進行了監測。監測結果統計見下表。環境空氣質量現狀監測結果統計單位:ug/m3采樣點平均時間監測項目濃度范圍標準值超標率(%)棧道沿線1小時均值SO21~13150/NO215~37200/CO200~60010000/O311~65160日均值PM1018~2650/PM2.514~1735/環境質量現狀評價由上表可知,本項目監測點SO2、NO2、CO、O3、PM10、PM2.5監測結果均滿足《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2012)一級標準。地表水環境質量現狀調查與評價監測斷面布置本項目在白龍池布置1個地表水監測斷面,監測斷面位置見附圖。監測項目監測項目:pH、COD、BOD5、NH3-N、TP,共5項。監測頻次監測頻次為:連續監測3天,每天采樣1次。評價標準地表水環境質量現狀評價執行《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中I類水域標準,標準具體值見下表。《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單位:mg/m3指標pHCODBOD5NH3-NI類6~91530.15評價方法采用單項指標指數法進行水質評價。利用監測斷面i項水質指標的監測濃度值Ci與指定水體功能的水質標準濃度值Si相比,令比值Pi為i項指標的功能超標指數,由Pi來評價其是否滿足指定功能標準。水質單指標功能評價公式如下:一般污染物:pH:式中:Ci—污染因子i的現狀監測值,mg/m3;Si—污染因子i的大氣環境質量標準值,mg/m3。PpH—pH的標準指數;PHj—pH的監測值;pHsd—標準規定pH值的下限;pHsu—標準規定pH值的上限。水質參數的標準指數Pi>1時,表明該水質參數超過了規定的水質標準,已經不能滿足使用要求,Pi≤1時滿足。監測結果統計成都川嘉環保科技有限公司于2019年9月15~17日對地表水監測斷面pH、化學需氧量、氨氮進行了監測。監測結果統計見下表。地表水環境質量現狀監測結果單位:mg/L斷面項目pHCODBOD5NH3-N白龍池濃度范圍7.5~7.64~51.1~1.30.038~0.063是否達標達標達標達標達標質量現狀評價由上表可知,白龍池監測斷面pH、COD、BOD5、氨氮指標均滿足《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中I類水域標準的要求。聲環境質量現狀調查與評價監測布點本項目在棧道沿線布設1個聲環境監測點位,監測點位的具體布置位置見附圖。監測項目監測項目:晝間及夜間的等效連續A聲級。采樣時間、頻率連續2天,晝間和夜間各監測1次評價標準本項目評價區域內監測點執行《聲環境質量標準》(GB3096-2008)中1類標準。標準限值見下表。《聲環境現狀評價標準》(GB3096-2008)單位:dB(A)功能區晝間夜間1類5545監測結果統計成都川嘉環保科技有限公司于2019年9月15日至16日對噪聲現狀監測點位進行了監測,監測結果統計見下表。聲環境質量現狀監測結果單位:dB(A)監測點位名9月15日9月16日聲功能區達標情況晝間夜間晝間夜間棧道沿線453743381類達標聲環境質量現狀評價結果由上表可知,本項目監測點位晝間和夜間噪聲監測值均滿足《聲環境現狀評價標準》(GB3096-2008)中1類功能區標準的要求。生態環境現狀調查參考成都興綠林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編制的《環白龍池高山杜鵑生態木棧道項目對四川寶頂溝省級自然保護區自然資源、自然生態系統和主要保護對象影響評價報告》,本項目評價區生態環境現狀調查成果如下:建設項目生態影響評價區范圍表工程性質工程類別工程項目評價區范圍基準范圍擴展范圍永久旅游步行道距離行中線影距離側500的步行兩第重自然山以的域野生植物資源1、植物組成根據野外調查記錄、野外調查采集的植物標本和拍攝照片鑒定結果,并結合調查區域的植被資料,確認評價區有高等植物45科74屬99種。調查區域植物多樣性的特點可歸納為:科、屬多,但每屬所含種數較少。除白樺(Betulaplatyphylla)、糙皮樺(Betulautilis)等大型喬木外,很少見到其他大型喬木。盡管如此,在該區域呈鑲嵌狀分布的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中,植物物種的種類也可認為是相對豐富的。評價區分布的自然植被中,主要喬木種類有白樺(Betulaplatyphylla)、糙皮樺(Betulautilis)、紅樺(Betulaalbosinensis)、青榨槭(Acerdavidii)、陜甘花楸(Sorbuskoehneana)、岷江冷杉(Abiesfaxoniana)、冰川茶藨(Ribesglaciale)、山楊(Populusdavidiana)等;主要灌木種類有大葉金頂杜鵑(Rhododendronfaberi)、美容杜鵑(Rhododendroncalophytum)、山光杜鵑(Rhododendronoreodoxa)、冷箭竹(Bashaniafangiana)、華西箭竹(Fargesianitida)、喜陰懸鉤子(Rubusmesogaeus)、紫花杜鵑(Rhododendronamesiae);主要草本種類有藜蘆(Veratrumnigrum)、沿階草(Ophiopogonbodinieri)、車前(Plantagoasiatica)、天藍苜蓿(Medicagolupulina)、垂穗披堿草(Elymusnutans)、早熟禾(Poaannua)、鬼燈檠(Rodgersiapodophylla)、多舌飛蓬(Erigeronmultiradiatus)、川甘蒲公英(Taraxacumlugubre)、淡黃香青(Anaphalisflavescens)、珠芽蓼(Polygonumviviparum)、鹿蹄草(Pyrolacalliantha)、獨葉草(Kingdoniauniflora)、空莖驢蹄草(Calthapalustris)、揚子毛茛(Ranunculussieboldii)、川赤芍(Paeoniaveitchii)、銀蓮花(Anemonecathayensis)、車葉葎(Galiumasperuloides)、銀葉委陵菜(Potentillaleuconota)、高山繡線菊(Spiraeaalpina)、苔草(Vittariaflexuosa)、垂穗鵝觀草(Roegnerianutans)等。2、種子植物區系特征評價區植物區系的基本特征歸納如下:(1)評價區面積較小,海拔地帶高,區內生長維管束植物種類較少,所隸屬科與屬的數量也較少。草本的種類相對豐富,而灌木、喬木的種類相對明顯較少灌木物種數量略多于喬木,藤本植物十分罕見。(2)種子植物區系性質從總體上表現為以溫帶分布類型占絕對多數、其他類型較少的溫帶分布格局,這與評價區所處的北亞熱帶落葉闊葉林植被大環境相符合,因此其植物區系定性為溫帶分布性質。3、國家重點保護植物根據《四川寶頂溝自然保護區綜合科學考察報告》(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和評價區國家重點保護植物資料查證,據現場調查,評價區的國家重點保護植物有1種,為國家Ⅰ級保護植物獨葉草(KingdoniaunifloraBalf.f.etW.W.Sm),項目占地區無分布,最近的獨葉草群系與項目區的直線距離約為100米。4、植被(1)影響區自然植被區劃根據《四川植被》中植被分區的基本原則和依據,采用植被區、植被地帶、植被地區和植被小區的四級植被分區單位來劃分項目影響區植被,寶頂溝自然保護區屬于中國—喜馬拉雅森林植物亞區與中國—日本森林植物亞區交匯的地帶。在下一級植物區系分區中,則屬于橫斷山脈植物區系地區向華中植物區系地區過渡的區域,而且其北面近鄰華北植物區系地區的黃土高原亞地區。(2)影響區植被分類的原則與依據依據《中國植被》、《四川植被》和《四川森林》等植被專著中采用的分類系統,遵循群落學-生態學的分類原則,采用3個主級分類單位,即植被型(高級分類單位)、群系(中級分類單位)和群叢(低級分類單位),各級再設亞級或輔助單位。1)植被高級分類單位-植被型以群落生態外貌特征為依據,群落外貌和結構主要決定于優勢種或標志種以及與之伴生的相關植物的生活型。2)植被中級分類單位-群系在群落結構和外貌特征相同的前提下,以主要層優勢種(建群種)或共建種為依據。群落的基本特征取決于群落主要層次的優勢種或標志種,采用優勢種或標志種為植被類型分類的基本原則,能夠簡明快速地判定植被類型。3)植被基本分類單位-群叢以群落種類組成(具有正常的植物種類)、群落結構、生態外貌、群落動態變化和生物生產力等特征相同為依據。通常將層片結構相同,各層片優勢種或共優種(標志種)相同的植物群落,劃歸為同一群叢。(3)植被分類系統根據《四川寶頂溝自然保護區綜合科學考察報告》和野外考察,將影響區自然植被劃分為植被型組3個,植被型4個,植被亞型4個,群系組5個。評價區植被類型劃分詳見下表。評價植類型劃分植被型組植被型植被亞型群系組Ⅰ.闊葉林一、硬葉常綠闊葉林(一)杜鵑林1.大葉金頂杜鵑二、落葉闊葉林(二)樺木林2.糙皮樺II.灌叢三、亞高山灌叢(三)常綠闊葉灌叢3.大葉金頂杜鵑灌叢Ⅲ.草甸四、亞高山草甸(四)亞高山雜草類草甸4.長葶鳶尾、扭盔馬先蒿草甸5.銀蓮花、委陵菜草甸4、評價區自然植被概況(一)杜鵑林?大葉金頂杜鵑林(Form.Rhododendronfaberisubsp.prattii)大葉金頂杜鵑林在保護區主要分布于海拔3200-3600米的陰坡和半陰坡。枯枝落葉覆蓋率60-70%,分解不良。群落外貌深綠色,林冠呈波浪形。組成種類簡單,大葉金頂杜鵑為建群種,郁閉度0.8左右,植株高5-7米,主干多呈彎曲的矮林狀。群落中除有紅杉、紫果云杉、岷江冷杉散生外,尚可見到柳(Salixsp.)、陜甘花楸(Sorbuskoehneana)、西南花楸(S.rehderiana)、青海杜鵑(Rhododendronprzewalskii)等小喬木滲入。灌木植物種類少,蓋度小。常見種類有冰川茶藨(Ribesglaciale)、小葉忍冬(Loniceramicrophylla)、刺懸勾子、峨眉薔薇等。草本層蓋度一般不大,但種類多,優勢種也不明顯。主要有寶興冷蕨(Cystopterismoupinensis)、高山冷蕨(C.montana)、肋毛蕨(Ctenitiselarkei)、虹鱗肋毛蕨(C.rhodolepis)、紫花碎米薺(Carduminetangutorum)、三角葉蟹甲草(Cacaliadeltophylla)、寶興報春(Primulamoupinensis)、白亮獨活(Heracleumcandicans)、草玉梅(Anemonerivularis)、腎葉金腰、雙花堇菜、卵葉韭(Alliumovalifolium)、山酢漿草(Oxalisgraffithii)、早熟禾(Poasp.)、苔草(Carexsp.)等。活地被層發育,蓋度80%左右,以萬年羽蘚(Climaciumdendroides)、山羽蘚(Abietinellaabietina)、錦絲蘚(Actirothuidiumhookeri)、波葉曲尾蘚(Dicranumpolysetum)、檜葉大金發蘚(Polytrichumjuniperinum)、多形大金發蘚(P.ohioense)、赤莖蘚(Pleuroziumschreberi)、毛梳蘚(Ptiliumcrista-castrensis)等種類為主。杜鵑枝干上懸掛有松蘿(Usnealongissima)。大葉金頂杜鵑林常見一種群落類型大葉金頂杜鵑—冰川茶藨群落(Gr.ass.Rhododendronfaberisubsp.prattii—Ribesglaciale)。(二)糙皮樺林(Form.Betulautilis)糙皮樺林在保護區分布較普遍,東部和西部的高山地帶都有分布,群落所跨垂直幅度也較大,一般在海拔2500-3500米間,局部地段可下延至海拔2300米。糙皮樺常呈小塊狀林生長在背風、陰濕溝尾及谷坡凹槽部,并局限于陰坡和半陰坡。土壤為山地棕壤及山地棕褐土,枯枝落葉覆蓋度較大,但分解差。群落外貌暗綠或黃綠色,林冠較整齊,結構簡單。喬木層郁閉度0.5-0.7,糙皮樺為建群種,生長良好,樹高15-20米。海拔稍高地段,群中常混有冷杉、岷江冷杉、云杉(Piceaasprata)、青扦(P.wilsonii)、四川紅杉、紅杉等針葉樹種,保護區東部還可見到麥吊杉(Piceabrachytyla)。海拔較低處,鐵杉、云南鐵杉(Tsugayunnanensis)、華山松(Pinusarmandii)等針葉樹種也常滲入群落中。糙皮樺林中出現的闊葉樹種主要有山楊、白樺、紅樺、疏花槭、青榨槭、美容杜鵑(Rhododendroncalophytum)等,保護區西部還可見到川滇高山櫟。灌木層總蓋度30-40%,種類較多。保護區東部寶頂溝、團結溝一帶,華西箭竹(Fargesianitida)、峨眉玉山竹(Yushaniabrevipaniculata)、冷箭竹(Bashaniafaberi)等竹叢常在灌木層中占主要優勢,蓋度也可高達50%以上。此外,喜陰懸勾子(Rubusmesogaeus)、小懸勾子(R.nutans)等也可形成一定優勢。保護區西部岷江支流的糙皮樺林下,紫丁杜鵑(Rhododendronviolaceum)、絨毛杜鵑(R.pachytrichum)、陜甘花楸、高山銹線菊等為優勢種,常見種類還有隴塞忍冬、峨眉薔薇、菝葜(Smilaxyuii)等。草本植物種類較少,蓋度不超過20%。主要種類有金星蕨(Parathelypterisglanduligera)、長蓋鐵線蕨、沿階草、苔草(Carexsp.)等為優勢種,常見種類有羽裂蟹甲草、東方草莓(Fragariaorientalis)、鬼燈檠、川赤芍(Paeoniaveitehii)等。活地被層發育較好,垂枝蘚(Rhytidiumrugosum)、錦絲蘚、大羽蘚(Thuidiumcymbifolium)、細葉小羽蘚(Haplocladiummicrophyllum)、尖葉提燈蘚(Aniumcuspidatumvar.trichomanes)等較為常見。糙皮樺林可分為三個群落類型。糙皮樺—華西箭竹群落(Gr.ass.Betulautilis-Fargesianitida);糙皮樺+疏花槭—喜陰懸勾子群落(Gr.ass.Betulautilis+Acerlaxiflorum-Rubusmesogaeus);糙皮樺+白樺—紫丁杜鵑群落(Gr.ass.Betulautilis+B.platyphylla-Rhododendronvioaceum)。(三)常綠闊葉灌叢?大葉金頂杜鵑灌叢(Form.Rhododendronfaberisubsp.prattii)大葉金頂杜鵑灌叢分布范圍和海拔幅均較大,一般多在海拔3000-3600米。該群落除在有地下水外溢的地段,呈塊狀鑲嵌于岷江冷杉、冷杉林中外,在岷江冷杉林上沿,大葉金頂杜鵑也可形成狹帶狀分布,并延伸到海拔3800米左右。該地段的群落,未受到人為干擾的情況下,大葉金頂杜鵑可形成樹高6-10米的矮林,受人為干擾后即成為高2-3m的灌叢,因此,該地段的大葉金頂杜鵑常呈矮林和灌叢相間分布的格局。群落外貌深綠色,叢冠平整,灌木層蓋度60-80%。大葉金頂杜鵑占灌木層的主要優勢,青海杜鵑、山光杜鵑、美容杜鵑也常在不同地段形成一定優勢,常見的灌木還有冰川茶藨、隴塞忍冬、西南花楸、心葉莢蒾、峨眉薔薇等。草本植物種類少、蓋度低,常見的有寶興苔草(Carexmoupinensis)、箭葉橐吾(Ligulariasagitta)、雙舌蟹甲草、鹿蹄草(Pyrolarotundifoliaspp.chinensis)、掌葉報春、紫花碎米薺、山酢漿草、巖白菜(Bergeniapurpurascens)等。活地被層發育,蓋度80%,主要種類有山羽蘚、大羽蘚等,地下水外溢處泥炭蘚生長旺盛。(四)亞高山雜草類草甸?長葶鳶尾、扭盔馬先蒿草甸(Form.Irisdalavax、Pedicularisdavidii)長葶鳶尾、扭盔馬先蒿草甸在保護區內常見于海拔2800-3200米的半陰坡,分布較零星。夏季外貌華麗,蓋度約80%。長葶鳶尾、扭盔馬先蒿為群落優勢種,兩者優勢度常無明顯差異,約為25-30%,草層高30-50厘米。除上述優勢種外,珠芽蓼、甘青老鸛草、川甘蒲公英、多舌飛蓬(Erigeronmultiradiatum)、淡黃香青等也可形成一定優勢,蓋度分別可達5-8%,常見種有藜蘆(Veratrumnigrum)、多種早熟禾(Poaspp.)、云南金蓮花、狹葉紫菀(Asterlavandulaefolius)、銀葉委陵菜、毛果草(Lasiocaryumdensiflorum)、黃花馬先蒿(Pedicularissp.)等。?銀蓮花、委陵菜草甸(Form.Anemonespp.、Potentillaspp.)以銀蓮花屬的草玉梅、條葉銀蓮花(Anemonetrullifilia)和委陵菜屬的鵝絨委陵菜(Potentillaanserina)、二裂委陵菜(P.bifurea)等多種優勢種組成的草甸,在保護區較常見。常分布于海拔2500-3200米的林間及林緣。群落蓋度60-80%左右,上述銀蓮花和委陵菜為主要優勢種,蓋度常分別在15-30%左右。除上述種類外,鈍葉銀蓮花、苔草、淡黃香青、長葉火絨草(Leontopodiumlongifolium)、珠芽蓼、重冠紫菀(Asterdiplostephioides)、長果婆婆納、異葉米口袋(Gueldenstaedtisdiversifolia),以及巖生剪股穎(Agrostisperlaxa)、垂穗披堿草、垂穗鵝冠草等禾草為常見種類。野生動物資源1、評價區動物多樣性根據現場調查、訪問,參考歷史資料,確認在評價區域共有陸生脊椎動物4類30科51種。在評價區,獸類有一定的物種數量分布,鳥類的物種數量最多,也比較容易觀察到。2、獸類(1)獸類組成根據歷史資料和野外調查結果,影響評價范圍內共分布有獸類10科12種,各目、科組成見附表。獸類動物主要科有猴科(Cercopithecidae)、鼯鼠科(Petauristidae)、鹿科(Cervidae)、貓科(Felidae)、熊科(Ursidae)、牛科(Bovidae)、犬科(Canidae)、鼬科(Mustelidae)、豬科(Suidae)等。(2)珍稀瀕危物種及特有物種區內分布的獸類中有4種國家II級保護動物:獼猴(Macacamulatta),黑熊(Selenarctosthibetanus),斑羚(Naemorhedusgoral)和毛冠鹿(Elaphoduscephalophus)。獼猴體型中等,體長43-55厘米,體重6-12千克,尾長15-24厘米。頭棕色,背上部棕灰或棕黃色,下部橙黃或橙紅色,腹面淡灰黃色。4-5歲性成熟,每年產1胎,每胎1仔。多棲息在海拔2900-3400米的石山峭壁、溪旁溝谷或疏林巖山上,主要以植物的花、果、枝、葉及樹皮為食,也吃鳥卵和小型無脊椎動物。評價區偶見,保護區常見,本次調查沒有發現實體,資料記載有分布。黑熊體長1.5-1.7米,尾長10厘米左右,體重約150千克。體毛漆黑色,腹部具白色或黃白色月牙形斑紋,吻鼻部棕褐色。6-8月發情交配,孕期6.5-7個月,12月到翌年1,2月產仔,每胎2仔,偶有1或3仔。多棲息在海拔2700-3300米的闊葉林和針闊混交林中,雜食性,以植物性食物為主,也吃魚、蛙、鳥卵和小型獸類。評價區偶見,保護區常見,本次調查沒有發現實體,資料記載有分布。斑羚體形較小,平均體長1米左右,肩高約0.5米。為典型的林棲獸類,棲息生境多樣,從亞熱帶至北溫帶地區均有分布,可見于山地針葉林、山地針闊葉混交林和山地常綠闊葉林,但未見于熱帶森林中。常在密林間的陡峭崖坡出沒,并在崖石旁、巖洞或叢竹間的小道上隱蔽。一般數只或10多只一起活動,其活動范圍多不超過林線上限。冬季交配,翌年夏季產仔,每產1仔,偶產2仔。評價區偶見,保護區常見,本次調查沒有發現實體,資料記載有分布。毛冠鹿體長約0.9米.尾長約0.12米,肩高0.49米,體重約30公斤左右。體中等大小,與赤鹿相仿、鼻端裸露,眼較小,無額腺,眶下腺特別顯著,耳較圓闊,額部有一簇馬蹄形的黑色長毛。一種小型鹿草食性動物,多以種子植物以及蕨類和傘菌為食。棲息于高山或丘陵地帶的常綠闊葉林、針闊混交林、灌叢、采伐跡地和河谷灌叢,經常活動干海拔1000-4000米之間的山上。評價區偶見,保護區常見,本次調查沒有發現實體,資料記載有分布。省級保護獸類有2種:豹貓(Felisbengalensis)和赤狐(Vulpesferrilata)。豹貓主要棲息于在半開闊的稀樹灌叢生境中數量最多,濃密的原始森林數量較少;赤狐的棲息環境非常多樣,多在山坡活動,經常棲息在大石縫或山溝里。(3)分布特征評價區以落葉闊葉林、雜灌林和雜草草甸為主要植被,目前己無居民點或農耕地,零星的放牧是主要的人類干擾。在評價區內,天然林及次生灌叢保存相對較完好,獸類物種較為豐富,主要分布狗罐、稱猴、赤狐、黃腹撇、野豬、小鹿、毛冠鹿、震羚、斑羚等個體較大種類。在評價區域較為常見的種類有狗罐(痕跡)和野豬(痕跡)。其中,狗罐一般在3400米以上的高大灌叢中;野豬分布較廣,從3000米左右的闊葉林到3800米的雜草草甸都有活動的痕跡。3、鳥類(1)物種組成根據歷史文獻和野外調查,按照《中國鳥類分類與分布名錄》(2006)中的分類系統,在評價區內分布的鳥類共有16科33種。評價區主要鳥類有鶇亞科(Turdinae)、河烏科(Cinclidae)、畫眉亞科(Timeliinae)、鳩鴿科(Columbidae)、雀科(Fringillidae)、山雀科(Paridae)、松雞科、(Tetraonidae)、隼科(Falconidae)、鹟科(Muscicapidae)、旋木雀科(Cerlhiidae)、鴉科(Corvidae)、鶯亞科(Sylvnae)、鷹科(Accipitridae)、雨燕科(Apodidae)、雉科(Phasianidae)、啄木鳥科(Picidae)。(2)珍稀瀕危物種及特有物種區內分布有國家且級重點保護鳥類7種:斑尾榛雞(Bonasasewerzowi)、金鵰(Aquilachrysaetos)、紅隼(Falcotinnunculus)、普通鵟(Buteotuteo)、黑鳶(Milvusmigrans)、紅腹角雉(Tragopantemminckii)、血雉(Ithaginiscruentus)。金鵰全長76-102厘米,翼展達2.3米,體重2-6.5千克。頭頂黑褐色,后頭至后頸羽毛尖長,呈柳葉狀,羽基暗赤褐色,羽端金黃色,具黑褐色羽干紋。金雕生活在草原、荒漠、河谷,特別是高山針葉林中,冬季亦常在山地丘陵和山腳平原地帶活動,最高達到海拔4000米以上。白天常見在高山巖石峭壁之巔,以及空曠地區的高大樹上歇息,或在荒山坡、墓地、灌叢等處捕食。評價區偶見,本次調查沒有發現實體,資料記載有分布。紅隼體長31-36厘米,小型猛禽。雄鳥頭頂、后頸、頸側藍灰色,背、肩磚紅色,腰和尾上覆羽藍灰色,尾羽藍灰色,下體棕白色,上胸有褐色三角形斑紋及縱紋,下腹黑褐色。雌鳥上體深棕色,頭頂有黑褐色縱紋,上體其余部分具黑褐色橫紋。嘴藍灰色,先端黑色;附踉和趾深黃色,爪黑色。繁殖期5-7月,每窩產卵4-5枚,孵化期28-30天。在評價區,主要分布在3000米以上的次生常綠闊葉灌叢或樺木林中。評價區偶見,本次調查沒有發現實體,資料記載有分布。普通鵟體長50厘米左右,羽色變化較大,上體暗褐色,下體暗褐色或淡褐色,具深棕色的橫斑,翅下有淡褐色斑,尾稍圓。嘴黑褐色,基部沾藍;蠟膜黃色,腳蠟黃,爪黑色。繁殖期在5-6月,主要以鼠、鳥和各種昆蟲為食。在評價區,主要分布在2600米以上各類生境中。評價區偶見,本次調查沒有發現實體,資料記載有分布。黑鳶體長61厘米左右,全身大都為暗褐色,翅下左右各有一白斑,尾叉狀。嘴黑色,蠟膜綠黃色,腳灰黃色,爪黑色。繁殖期在4-6月,每窩產卵2枚。主要以鼠、鳥、昆蟲及小動物為食。在評價區,主要分布在2700-3500米以上各類生境中。評價區偶見,本次調查沒有發現實體,資料記載有分布。斑尾榛雞中型鳥類,體長31~38厘米,大小和榛雞相似。上體栗色,具顯著的黑色橫斑;頦、喉黑色,周邊圍有白邊;胸栗色,向后近白色;各羽均具黑色橫斑,外側尾羽黑褐色,具若干白色橫斑和端斑。主要以柳、榛的鱗芽、葉和云杉種子以及其他植物的花、花序、葉、嫩枝梢為食,亦捕食小毛蟲、偽步行蟲、金花蟲等。主要棲息于海拔2500~3500米的山地森林草原和散生有少許針葉樹的金臘梅、山柳和杜鵑灌叢地區,也出現于云杉林和赤楊林及林緣灌叢地帶。評價區偶見,本次調查沒有發現實體,資料記載有分布。紅腹角雉全長約60厘米。雄鳥上體主要為深紅色,下體斑大而色淺,嘴角褐色,腳粉紅,有距。雌鳥上體灰褐色,下體淡黃色,尾羽栗褐色,腳無距。繁殖期在4-6月間,孵卵期26-30天,主要食種子、果實、幼芽、嫩葉等。在評價區,主要分布在2800米以上的次生常綠闊葉灌叢或落葉闊葉灌叢中。評價區偶見,本次調查沒有發現實體,資料記載有分布。血雉雄鳥體長約37.6-47.0厘米,體重約0.45-0.61千克,雌鳥體長約0.78-0.44厘米,體重0.38-0.47厘米,是高寒山地森林及灌叢雉類,棲息于雪線附近的高山針葉林、混交林及杜鵑灌叢中,海拔高度多在1700-3000米。有明顯的季節性的垂直遷徙現象,夏季有時可上到海拔3500-4500米的高山灌叢地帶,冬季多在海拔2000-3000米的中低山和亞高山地區越冬。評價區偶見,本次調查沒有發現實體,資料記載有分布。(3)野外調查結果在采用樣線法調查過程中,共計觀察到鳥類18種,遇見率較高的鳥類有短嘴金絲燕(Aerodramusbrevirostris)、大嘴烏鴉(Corvusmacrorhynchos)、灰頭鴉(Turdusrubrocanus)、橙翅噪鹛(Garrulaxelliotii)等,這些鳥類在評價區內分布廣泛,有較大的種群數量。按照不同的生境類型,評價區鳥類的分布主要有以下特點:1)河烏、藍額紅尾鴝、北紅尾鴝、紅尾水鴝、白頂溪鴝、紫嘯鶇喜歡在2800-3400米的河流、溪溝等水邊覓食。2)大噪鹛、橙翅噪鹛、白點翅擬蠟嘴雀、斑翅朱雀、銀臉長尾山雀、烏嘴柳鶯等種類大多在2800-3400米的灌叢、樹林、草地活動。3)在3000-3500米左右的闊葉林,主要分布有白背啄木鳥、點斑林鴿、星鴉、大嘴烏鴉、紅嘴山鴉、灰頭鴉等種類。4、爬行動物經調查并結合歷史資料,評價區范圍內共分布有爬行動物1亞目1科1種,為蝰科菜花原矛頭蝮(Protobothropsjerdonii)。(2)保護物種評價區內分布的爬行動物均不屬于國家級或省級保護物種。(3)分布特征通過調查和對區內居民的訪問,爬行動物主要分布在2600米以下的地區,中高山區域己很難見到爬行動物。評價區最低海拔約為3083米,本次調查僅在評價區低海拔區域的路邊、亂石堆中、灌木叢內發現菜花原矛頭蝮痕跡,數量稀少。5、兩棲動物(1)物種組成經調查并結合歷史資料,評價區范圍內共分布有兩棲動物4科5種,分別為沙坪角蟾(Megophrysshapingensis)、四川湍蛙(Stauroismantzorum)、中國林蛙(Ranachensinensis)、西藏齒突蟾(Scutigerboulengeri)、西藏山溪鯢(Batrachuperustibetanus)。(2)保護與特有物種評價區內無國家級珍稀保護兩棲動物,有省級保護兩棲動物1種:中國林蛙。中國特有物種1種:西藏山溪鯢。中國林蛙雌蛙體長71-90毫米,雄蛙較小,頭扁平,較寬;吻端圓;鼓膜顯著;犁骨齒橢圓形。夏季鼓膜區有三角形黑斑,背面淺灰或土黃,具統突;腹面白色,四肢背側有黑色橫紋,主要分布在山地森林植被較好的靜水塘或山溝附近。保護區常見,評價區偶見,本次調查發現實體。(3)分布特征調查中在評價區內最為常見的是西藏山溪鯢和中國林蛙。西藏山溪鯢在評價區內分布較廣3000-4000米的溪溝或路邊石塊下都可見;中國林蛙在2600-3200米的水塘、水坑、溪邊較常見;沙坪角蟾在2800-3200米的喬木或灌木繁茂的山溪附近;四川湍蛙、西藏齒突蟾多在3200-3800米的水塘、水坑、溪邊活動。項目外環境關系和主要環境保護目標本項目位于四川寶頂溝省級自然保護區實驗區和九鼎山—文鎮溝大峽谷風景名勝區三級保護區內,距寶頂溝自然保護區緩沖區、核心區最近距離分別為444米、1369米。項目直接占地區主要為林地、草地。項目位于白龍池西側,距白龍池距離約62米。根據《環白龍池高山杜鵑生態木棧道項目對四川寶頂溝省級自然保護區自然資源、自然生態系統和主要保護對象影響評價報告》,項目建設區周圍未發現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棲息地分布,在距項目區直線距離約100米處發現有國家Ⅰ級保護植物獨葉草(KingdoniaunifloraBalf.f.etW.W.Sm)分布。項目區環境保護目標統計表類別環境保護對象環境保護目標保護級別生態環境自然景觀確保白龍池景點自然景觀不受破壞,確保生態系統完整性和生物多樣性不降低,防止水土流失等九鼎山—文鎮溝大峽谷省級風景名勝區生態系統與動植物保護草地植被、濕地及動植物,避免獨葉草這一重點保護物種受到破壞寶頂溝省級自然保護區及國家重點保護動植物大氣環境大氣環境滿足大氣環境功能要求《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2012)一級標準水環境白龍池滿足水環境功能要求《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I類標準聲環境聲環境滿足聲環境功能要求《聲環境質量標準》(GB3096-2008)1類標準評價適用標準(表四)環境質量標準環境空氣質量標準環境空氣質量執行《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2012)一級標準,其標準限值見下表。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