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鐵路線路勘察工程細則手冊1一般規定1.0.1勘察工作開展前,勘察單位應成立勘測設計一體化項目組,編寫勘測設計一體化《項目策劃書》、《項目技術任務書》等。1.0.2在認真學習,深刻理解并認真執行部頒有關《改建鐵路工程測量規范》(TB10105-2009/J963-2009)、《鐵路工程測量規范》(TB10101-2009)(以下簡稱《測規》)、《鐵路線路設計規范》(GB50090-2006)、《新建時速200公里客貨共線鐵路設計暫行規定》、《鐵路大型臨時工程和過渡工程設計暫行規定》的基礎上,根據不同勘測設計階段的不同特點和要求,以本《細則》的有關規定為指導,精心勘測,優質高效地完成外業勘測及資料整理工作。1.0.3根據生產任務書或項目策劃書要求,搜集有關資料,了解線路特征和技術標準,研究線路方案,向全隊職工交底,詳細制定勘測計劃,落實技術、質量、組織、安全生產等措施,并征求有關部門對線路方案的意見。1.0.4記錄本內每頁的年、月、日,氣候,每天起迄頁次內的線、段、階段名稱,工作者簽名等均應及時填寫清楚,不得事后補記。1.0.5采用活頁記錄時,一般應順線路里程編寫頁次,各種存入移動U盤的原始數據及成果資料,均應依次編碼,最后按勘測階段、線別(正線、繞行線、比較線等)分別整理成冊,并編寫目錄,加注里程范圍及上承下接冊次。1.0.6既有線中線外移樁或用以代替外移樁的護樁均應固樁;繞行線控制樁應按新線規定進行固樁,并負責向施工單位交樁。關于樁橛、水準點和標旗的設置按現行《測規》附錄A的規定辦理。1.0.7在既有線上勘測時,應特別注意安全,作業時必須設防護人員;在電氣化區段測量時,還應遵守《電氣化鐵路有關人員電氣安全規則》的規定。勘測中用的指揮旗、標志旗,將紅色部分改用蘭色。1.0.8一般改建既有線及增建第二線的勘測,應按本細則執行。當不同線、段的改建內容不盡相同時,可根據有關規定,對不同階段的勘測內容作必要的調整,并在《生產任務書或項目策劃書》中明確。1.0.9本細則未列入之勘測內容,應按有關規范、規程及規則執行。1.0.10勘測工作應采用先進的儀器和設備,以提高勘測成果的質量和效率,不斷研究和探索勘測資料采集的自動化、電子化。1.0.11軟件程序的應用,應按照公司有關規定審查批準后才能用于生產。在既有線勘測中宜采用集團公司自主研發的“鐵路勘測數字化采集系統”進行內外業數據自動采集與處理軟件。1.0.12電子記錄應記錄以下基本信息(1)測站標題信息:儀器型號、儀器號、觀測者、記錄者、測站點號、坐標、溫度、氣壓、加常數、乘常數、儀器高;(2)測點測量信息:測點號(或里程樁號)、水平角、豎直角、距離、反射鏡高等;(3)觀測條件信息:日期、時間、天氣、溫度等;(4)成果信息:水平角、豎直角、距離等;(5)限差信息:重測數、2C較差、指標差較差、正倒鏡較差、測回間角值較差、距離讀數較差、往返測距離較差、往返測高差較差、儀器高、反射鏡高兩次測量值較差。1.0.13電子記錄軟件要求(1)對于每項觀測數據,能夠提供按觀測限差進行的檢查。出現超限數據時,提示作業員及時進行補測重測,并對超限數據作出標記,但不能對它進行刪除或修改。對于明顯錯誤的輸入應拒絕接受。(2)能在觀測開始、結束和觀測條件變化時,記錄觀測條件信息。(3)能自動判斷重測補測及測站觀測是否結束,并進行測站數據的處理計算。1.0.14電子記錄勘測成果檢查驗收,應由數據管理軟件或計算機后處理軟件完成,減少人工干預。2調查踏勘2.1準備工作2.1.1在進行調查踏勘之前,應仔細研究勘察技術要求,充分理解并掌握勘察技術要求對既有線改造的目的、意義及主要工作任務。2.1.2收集熟悉已有基礎資料,并對其進行研究分析,盡量使工作做到心中有數。2.1.3制定調查踏勘提綱或工作計劃,使調查踏勘工作做到有的放矢。2.2調查踏勘2.2.1收集有關既有線的資料(包括線路主要技術標準、線路平面和縱斷面圖、坐標、高程、工務臺帳及定員情況、主要病害工點和秋檢資料、歷次改擴建情況、線路存在的主要問題和限制既有線通過能力的主要因素等)。2.2.2收集了解相鄰線路的有關情況(包括主要技術標準、機車交路、客貨運及改建規劃情況等)。2.2.3征求有關路局意見,收集了解路局對該線技術改造的要求和建議。2.2.4對沿線既有設備進行調查核對,對與既有資料不相符合的地段及改擴建工點、病害工點和有較大線路方案的工點應仔細進行調查踏勘,全面的掌握第一手資料。2.2.5編寫調查踏勘報告,其內容包括:調查踏勘工作概況,調查踏勘中發現的問題及其解決落實情況,收集資料情況,路局及地方政府部門的有關意見,下一步應注意解決的問題等。3初測3.1中線測量3.1.1初測工作開展前,全線應貫通平面控制網。當平面控制網的密度不滿足初測要求時,應在平面控制網基礎上加密平面控制點。在工期比較緊時,可以采用航測外控點或已有的其他點(三角點、CPI平面控制點、導線點)或不低于四等的大地點、GPS點。3.1.2中線測量前,應根據《項目技術任務書》規定定出項目勘測設計起點,作為里程丈量起點,一般應從既有車站運轉室中心引出;支線、專用線、聯絡線等應從聯軌道岔中心引出。里程方向一般沿下行方向連續推算,當原有方向與下行方向不一致時,則應按原有方向連續推算,并按要求設置外移樁(里程樁)。3.1.3外移樁(里程樁)的設置原則,在設計起點(或附近位置)應設置一個外移樁,直線段外移樁應設置于線路前進方向左側,曲線地段外移樁應設置于曲線外側,在既有線兩相鄰曲線夾直線段同側,外移樁的設置應滿足下列要求:(1)外移樁距曲線起終點40~80m,困難情況下30m。(2)大于1km的夾直線一般宜設三個及以上外移樁。樁間距宜為600~800m。(3)小于1km的夾直線至少設置兩個外移樁。(4)小于100m的夾直線,不符合最短距離的規定,可在夾直線中部整20m標上設置一個外移樁,利用全站儀進行分中定向,在切線方向相等外移距增設一個外移樁。(5)外移樁(里程樁)一般距線路中心為2.5~3.5,在一條線路上各樁的外移距離宜力求相等,如遇困難時亦在一個曲線范圍內使其相等,以簡化計算。雙線地段直線部分的外移樁(里程樁)設在左右線外側路肩上,曲線部分宜按左、右線分別設置。在大型車站的勘測中,車站范圍兩端兩相鄰曲線間的直線邊,應作為車站設計的基線邊。外移樁的埋設及標志參照附錄A辦理。3.1.4中線測量,對所設置的外移樁(里程樁)用GPS按四等精度進行靜態測量,也可以用全站儀按一級導線進行其坐標測量,根據外移樁(里程樁)的坐標及工務臺帳曲線要素進行既有線里程計算、曲線要素及交點坐標計算。采用GPS測量時,在沒有設置外移樁(里程樁)的情況下,也可以直接測量設計起點及既有線兩相鄰曲線的夾直線上至少兩個點的坐標,并在鋼軌上做好標記,進行既有線里程計算及曲線交點坐標計算,但在初測工作完成前應按本細則第五篇3.1.3的要求在路肩上設置外移樁(里程樁),并反算其坐標成果,以作為下階段勘測及施工恢復里程的依據,長夾直線宜每600~800m測量一個樁點。采用全站儀測量,必須線完成既有線外移樁的設置,直線和曲線段均應設置外移樁,一般樁間距離為400m左右為宜,在困難時不應短于50m,直線段外移距應等距,曲線段根據測量通視的需要設置。坐標及里程計算宜采用集團公司開發的“鐵路勘測數字化采集系統”進行計算。3.1.5中線施測時可在外移樁上、兩股道中心或外移樁同側的鋼軌中心處置鏡觀測,中線方向測量應連續貫通。3.1.63.1.7采用全站儀測量時,其限差應符合表3.1.7-1、表3.1.7-2規定;表3.1.7-1水平角方向觀測法的各項限差等級經偉儀型號光學測微器兩次重合讀數差(″)半測回歸零差(″)一測回中兩倍照準差(2c)較差(″)同一方向各測回間較差(″)四等及以上JD0.5464JD11696JD238139一級及以下JD2121812JD61824表3.1.7-2導線測量的主要技術要求等級測角中誤差(″)測距相對中誤差方位角閉合差(″)導線全長相對閉合差測回數0.5″級儀器1″級儀器2″級儀器6″級儀器二等11/2500001/10000069--三等1.81/1500001/550004610-四等2.51/1000001/40000346-一級41/500001/20000-22-二級7.51/250001/10000--13注:①表中n為測站數。②當邊長短于500m時,二等邊長中誤差應小于2.5mm,三等邊長中誤差應小于3.5mm,四、等、一級邊長中誤差應小于5mm,二級邊長中誤差應小于7.5mm。中線測量的外業電子記錄設備,應具有數據采集,限差實測檢查,自動存儲功能。作業完成后,應將外業實測數據輸入計算機中心,并進行必要的備份,由計算機進行后續工作處理(如對原始數據解碼,分離有關數據)并進行平差,自動生成座標、高程成果等數據文件。3.2里程丈量3.2.1里程丈量起點,根據《項目技術任務書》的要求,結合中線測量時設置的外移樁,投影到既有線上,進行其連續里程丈量。在主要技術標準及方案比較明確的既有線不利用不改建地段的里程,可不進行里程丈量,直接采用計算里程成果,但應注意接軌地段的銜接。3.2.2里程丈量,直線地段可沿左軌面丈量,曲線地段(包括曲線起終點外40~80m)應沿線路中心線丈量。車站內沿正線股道丈量。當車站為鴛鴦股道布設時,應從車站中心轉入另一股道連續丈量并推算里程;如車站中心在曲線上時,則應改在直線上換股。雙線地段的里程可沿上行線(或原有里程方向的左軌軌面丈量)。并行的直線地段采用下行線向上行投影,使兩線里程一致;曲線地段宜分別丈量里程,并在曲線測量終點以外的直線上取投影斷鏈。當上行線為繞行線時,應單獨丈量,外業斷鏈宜設在繞行線中間適當部位的百米標處,困難時可設在以10m為單位的樁上,一般不應設在車站、橋隧建筑物和曲線范圍內。3.2.3里程應使用經檢定的(或與已檢定的鋼卷尺比長)鋼卷尺丈量,并連續貫通,還應與既有橋梁、隧道、車站等建筑物里程核對,在記錄本上注明其差數。線路設有軌道電路時,里程丈量應采取絕緣措施。3.2.4里程丈量時使用經過檢定或與已檢定的鋼卷尺比長誤差大于尺長的1/10000時,應在量距時改正,同時還應進行溫差改正,溫差改正值如表3.1.4-1。表3.1.4-1尺長溫差改正值(cm)空氣溫度(℃)+40+30+20+100-10-20-30-4050m鋼卷尺改正值-1.5-1.00+0.6+1.2+1.8+2.4+3.0+3.530m鋼卷尺改正值-1.0-0.50+0.5+0.7+1.0+1.4+1.7+2.0注:①本表按鋼卷尺檢定時的氣溫歸化為20℃計算;②如用作距離改正值,則正負號與表列相反。線路坡度大于12‰時,量測時要注意量尺的水平。若沿鋼軌面丈量時,應考慮斜坡改正值,斜坡改正值如表3.1.4-2如表3.1.4-2斜坡尺長改正值(mm)坡度‰1214161820222426283030m鋼卷尺-2-3-4-5-6-7-9-10-12-1350m鋼卷尺-4-5-6-8-10-12-14-17-20-22小半徑曲線地段,還應考慮弧長與弦長差數改正值。弧長為20m的對應弦長由下式計算。(m)3.2.5里程丈量時應設公里標、半公里標、百米標和加標。直線地段一般設50m倍數的加標,曲線范圍內應設每20m整倍數的加標。線路里程的位置用白色油漆標記,直線地段標注在左軌外側腹部,曲線范圍內(包括曲線起終點外40m~80m)均應在左、右軌外側標注。公里標和半公里標應寫全里程,百米標和加標可不寫公里數。加號的豎線表示里程位置,注意豎直,明顯加長。劃線寫字前應用鋼絲刷除去鐵銹,并用油布搽凈。在書寫里程一側的鋼軌外側腹部如有丈量的里程標記,應用白油漆將該里程標記劃去,以免混亂。3.2.6下列地點應增設加標,里程取位規定如下:(1)橋梁中心、大中橋的橋面擋碴墻前緣和臺尾、隧道進出口及隧道內斷面變化處、車站中心、進站信號機及遠方信號機等,取位至厘米。(2)涵渠、道口、渡槽、跨線橋、坡度標、曲線控制標、跨越線路的電力線、通信線和地下管線中心、新型軌下基礎、站臺、路基防護、支擋工程等的起終點和中間變化點等,取位至10cm。(3)路堤和路塹邊坡最高和最低處、路堤和路塹交界處、路基寬度變化處、路基病害地段,取位至米。加標時,一般宜攜帶特制方向架、花桿、皮尺、粉筆等工具,將擬增設的加標在里程丈量一側鋼軌頭部外側用粉筆劃一條線,在枕木上注明:土方、涵心、坡標等字樣。加標宜在里程丈量前做好,必要時由有關專業配合。3.2.7里程丈量的誤差取舍,在里程丈量時,根據外移樁(里程樁)上的里程數據作為既有線里程丈量的依據,可丈量一次,并在每個外移樁(里程樁)上丟鏈,消除誤差積累。在橋、隧、車站、高路堤深路塹地段,禁止在外移樁丟鏈,其丈量誤差應在下一段兩外移樁間分配消除。丈量誤差=±⊿l/L(m),其中:⊿l為丈量里程與外移樁里程之差;L為該里程丈量范圍兩外移樁間里程長度。對小范圍內的既有線里程測量,可采用直接丈量,一般丈量兩次,第二次作為檢驗,以第一次丈量為準。精度應滿足1/2000,不能滿足要查找原因及返工。3.3既有線曲線要素整正測量3.3.1既有線曲線要素整正測量的起終點應設在既有直緩和緩直點的外40m~80m處,曲線范圍各轉向角之和應與總轉向角(中線測量的曲線偏角)閉合,不符值在以內時,以總轉向角為準,測角要求如表3.3.1示:
表3.3.1曲線測量水平角角值限差(")測回數儀器型號較差閉合差兩半測回DJ1型經緯儀15DJ2型經緯儀30兩測回DJ1型經緯儀10DJ2型經緯儀20分轉向角之和與總轉向角閉合差注:n─置鏡點總數;3.3.2曲線測量方法可用偏角法、中線極坐標法及任意點極坐標法,每個曲線均應進行詳細測量。在進行曲線小偏角測量時,當采用人工記錄及讀數時,置鏡點間的每20m加標和橋隧控制點的偏角應正倒鏡測量,其較差在30"以內時,取平均值;當采用全站儀自動讀數記錄時,可只測量一次。相鄰兩置鏡點間距離不應大于下表的規定,但250m以下的小半徑曲線地段的置鏡點應盡量靠近曲線控制點。表3.3.2曲線小偏角測量相鄰兩置鏡點間最大容許距離(m)曲線半徑相鄰兩置鏡點間距離有緩和曲線地段圓曲線地段250~350140300351~500180501~800240800以上300為了確保測量安全,宜優先采用任意點極坐標法測量。3.3.3在進行既有線曲線要素測量時,一般宜沿既有線兩股道間的中心線進行,也可沿既有線一股鋼軌中心線進行;在行車繁忙的線路上,為安全起見,也可在外移樁上進行。既有雙線的曲線測量,宜按左、右線分別進行測量。3.3.4改建既有線或增建第二線與既有線中線的距離大于20m或雖小于、等于20m,但根據工程情況需要實地定線時,應按繞行線考慮。繞行線的測量方法和要求按《新建鐵路勘察細則》的有關規定執行。3.3.5在主要技術標準及方案比較明確的既有線不利用不改建地段的里程,可不進行既有線曲線要素測量,直接采用中線測量成果,但應注意接軌地段的銜接。3.3.6既有線曲線要素,應采用既有曲線要素整正測量后的計算成果。3.4高程測量3.4.1改建鐵路的水準測量,應根據設計鐵路的行車速度,確定水準測量等級,要求如表3.3.1示:表3.3.1水準測量適用范圍測量項目設計行車速度(公里.h)水準測量等級水準基點200三等120~160四等≤120五等3.4.2改建鐵路與另一鐵路連接時或者兩個不同設計單位進行勘測時,應確定兩鐵路或兩單位高程系統的關系,并且相互間應進行聯測,明確兩者間的系統差,共同填寫接頭關系表,作為勘測、設計的重要依據。3.4.3在初測工作開展前,全線應貫通高程控制網。在工期比較緊時,可以采用航測外控高程點或已有其他水準點。當水準點的密度不滿足初測要求時,應在高程控制網基礎上加密水準點。全線貫通測量時,水準點的高程應采用1985國家高程基準。如個別地段無1985國家高程基準的水準點時,可引用鐵路局的水準點高程或其他水準點高程,但在全線水準測量接通后,應消除斷高,換算成1985國家高程基準。測量前,對鐵路局水準點的資料應進行收集和分析,弄清高程系統關系和有無斷高等情況。水準點統一編號,一般應以既有資料為準。如既有資料無統一編號時,則按里程方向排列。在測量過程中應按《測規》的規定與國家水準點聯測,并視需要與有關部門(水利、工礦、城市、公路等)的水準點進行聯系。一般大、中橋頭、隧道口、車站等處及不遠于2公里處應有水準點,為了方便橋涵丈量與施工,一般小橋涵處宜設有臨時水準點。如缺,應按《測規》有關設置水準點的規定進行補設。補設水準點時,注意設在第二線的對側,以免施工時破壞;繞行地段宜設在繞行線同側。增設水準點或設置臨時水準點的編號,采用上一水準點的編號加注下標,如BM—15—1、BM—15—2……,其間再增設時為BM—15—1A、BM—15—1B……,編號內不注隊別。3.4.4既有水準點高程測量應用一組往返或兩組單程進行,其較差和與原有水準點的高程閉合差,均不應超過±30mm。如超出限差,則應重測,確認原水準點的高程有誤時,才能更改。水準點高程測量應使用精度指標不低于DS3型的水準儀,中樁高程測量可使用S10級水準儀。施測時應在成象清晰、穩定時進行,前后視距離應盡量相等,視線長度一般不應大于150m。繞行線地段的高程測量可按新線高程測量的方法辦理。進行既有水準點高程測量時,不宜同時兼做中樁高程測量。另外,引用水準點高程時,應與臨近兩個以上的水準點高程核對,確認無誤方能采用。3.4.5中樁高程可采用單程水準測量。水準路線應起閉于相鄰兩個水準點。既有鋼軌面高程,直線地段測左軌軌頂,曲線范圍內測內軌軌頂,并應測量兩次,時速200公里時,較差在10㎜以內時取平均值,時速160公里時,較差在20mm以內時以第一次為準。時速200公里及以下當采用電子水準儀自動記錄測量時,可只測量一次。高程路線應起閉于水準點,當閉合差在±30mm以內時,按轉點個數平差后推算中樁高程。轉點高程取位至0.0001m,既有鋼軌面中樁高程取位至0.001m。既有鋼軌面中樁高程檢測限差不應大于20mm。3.5地形修測3.5.1改建既有線和增建第二線,應施測比例尺為1:2000的帶狀地形圖及工點1:500地形圖;一般采用航空攝影數字化制圖,在使用時應結合線路方案進行必要的修測。3.5.2地形圖的測繪寬度可根據設計需要確定,其寬度一般每側不少于150m。測量方法和精度要求按新線規定執行。原有地形圖能滿足精度要求可以利用時,應進行核對、補充、修改;寬度不足及地貌、地物有明顯變化的部分或者經檢查核對不能利用時應補測、重測。3.5.3全站儀數字化成圖數據編碼,必須具備測點三維坐標、測點屬性(即地物點的特征信息),測點的連接關系。3.5.4對航測地形圖修測應滿足下列要求:(1)對地形等高線的修測:1)對1:2000地形圖,當高程誤差△h≥2m時應修改,用補測地形散點高程、實測斷面等進行修改。2)對1:500工點地形圖,當高程誤差△h≥1m時應修改,用補測地形散點高程、實測斷面等進行修改。(2)對地物的修測:1)應加強地物的補繪工作,在地物補測后,對原位置不準的地物應刪除,采用新補地物,并按圖例繪制。2)加強隱蔽地物的補測,并加以必要的文字說明在圖上標注。3)地物補測應按單獨圖層分類,以便于編輯。(3)道路的修測:1)圖上的道路系統應完整,并應標注去向。補測道路與原來圖上道路應順接好,對需要改移的道路應實測改移范圍內路面高程及坐標,并描繪到平面圖上,便于設計時進行道路改移工作。2)車道路應用雙線表示,并標注道路寬度、建筑材料等,對原航測圖的道路應進行順接修改。(4)地類界的修測:1)結合專業調繪,對圖上地類界進行詳細的調查,并繪制在地形圖上。2)省、市、區、縣、鄉等應分界準確,并應按標準圖例標注。3)對航測采集斷面及工點地形應加強地類屬性的調查核實,并在圖上標注。(5)農灌系統及水系的修測:1)結合專業調繪,對圖上農灌系統及水系應進行詳細的調查,并繪制在地形圖上。2)大的水系應有名稱、流向、溝底或河床高程等。3.6線路調查與測繪3.6.1對既有線及其兩側的建筑物、鐵路標志設備和有關地物等,在地形圖上精度達不到要求和顯示有困難者,應進行必要的調繪(即既有線橫向測繪);線路調繪一般以線路中心作為基線,百米標及現地劃有標號的加標寫在百米標簿中線的右邊,現地沒有劃標號的加標寫在左邊(曲線上20m加標可不繪),橫向測繪時,應根據調繪的重要性,用鋼卷尺、皮尺或目力測定,路基以內量至厘米,路基以外量至分米,地貌分類(含土地類別)或行政區的分界可估至米。3.6.2調繪寬度一般每側以20m為原則,重點工程及用地較寬處應酌量加寬。3.6.3線路調查與測繪工作內容一般應包括以下各項。(1)線路測繪工作1)路堤路塹的分界點。2)橋隧建筑物及防護建筑物的起終點里程及建筑類型。3)現地公里標、坡度標、曲線標、用地界標、既有水準點標和其他標志,并注明坡度標和曲線標上的資料數值及用地界標到線路中心的距離。4)跨越線路的鐵路、公路、大車路、人行小路等平(立)交道的位置、交角、去向、使用情況和技術狀態(如公路的路基、路面寬度及材料,有無看守等)。5)調繪范圍內的建筑物、道路和其它有關地物的橫向測繪。6)凡利用既有地形圖的地段,對線路兩側的農田、旱地、荒地以及地類分界線應進行調繪。7)省、市、縣、鄉(公社)等分界線。8)丈量既有線雙線并行地段兩線平面關系。在直線地段的百米標處、曲線范圍內(以貫通線為準)每20m加標處以及橋隧控制點,按法線方向丈量線間距,取位至厘米。9)其它特殊情況在設計中需要考慮者。擋墻、深塹、路堤的路肩寬度,不能滿足設置接觸網支柱及支柱側面限界要求時應進行橫斷面測繪,測繪密度及寬度可根據需要和實際情況決定。(2)線路調查工作1)道口調查:所有既有和需要新增道口均應結合線路調繪進行調查,了解車輛、行人繁忙程度和安全情況,提出應否新建、改移、改寬或封閉,應否設置看守或改設立交的意見。對三級以上的公(道)路,應會同地質、路基、路面、橋、隧等相關專業與有關單位協商,提出初步改移方案和改建標準的意見。2)拆遷專項調查:對可能拆遷的建筑物,如房屋、水井、水渠、墳墓和需砍伐的樹木、經濟作物等進行調查,弄清楚其準確面積(或數量)。拆遷調查的內容和方法參照《新建鐵路勘察細則》第五篇有關要求執行。3)專用線調查:所有專用線均應調查了解其技術標準、使用情況和產權所屬單位。4)工務行政區劃分及組織定員調查:收集線路、路基、橋隧工務行政區劃分及組織定員,機械化養路工區的機具設備類型和數量、養路機械化作業平臺、勞動組織等養路機械化有關資料。并會同機務專業收集工務修配廠的有關資料。5)各項調查一般可按有關調查表的內容進行。凡因既有線改建、繞行,增建第二線引起與工業、農林業、水利、交通、城市等部門有關的問題,均應分別聯系協商,形成談話記錄,方案明確和意義重要的宜簽定協議。3.6.4調繪結果應記錄并繪示在百米標簿上。3.7內業工作及應交資料3.71內業工作主要有以下內容:(1)內外資料的復核檢查、計算整理,認真把好質量關,按應交資料內容提出成果。工作方法和要求除平面計算外,其余同新線。(2)及時提供有關專業和本專業勘測所需的資料。(3)作好本專業的協調生產和搞好各工種間的聯系配合。(4)根據已搜集的資料和有關方面的意見,會同各專業做好線路方案的研究比較工作,提出初步推薦意見。(5)本專業的經驗總結和理論分析研究工作。3.7.2(1)計算設計線的平面要素,包括計算曲線要素及其各主要控制點的里程,夾直線長度和斷鏈等。(2)計算既有線至設計線的距離,包括計算既有曲線到整正后既有曲線的撥距、既有線到改建線或第二線的線間距。撥距計算宜采用漸伸線法或坐標法計算。線間距宜采用解析法計算,平面計算時小數取位至毫米,成果資料進整至厘米。圓曲線半徑的選擇不宜過于零星。按一般情況與有控制點時R取整值如表3.6.2:
表3.6.2圓曲線取整的倍數總轉向角(°)R取整的倍數一般情況有控制點時(m)﹤10﹤75010~207~151020~3015~20530~7020~501﹥70﹥50根據具體情況取整3.7.3對初測成果資料原則應按院有關規定提交數字化勘測成果,紙介質勘測成果資料作為數字化成果的副本便于歸檔,正線(包括繞行線、比較線)、石砟線和需要改建的專、支線,完成初測后應交付的資料如下:(1)記錄本類(含光盤):1)里程測量記錄本2)導線、曲線測量記錄本3)水平記錄本4)線路調繪記錄本(使用百米標記錄本)5)各種調查記錄本(2)圖類(含光盤)1)地形底圖:裝訂成冊并編索引目錄。2)線路平面圖:如為臘紙,按正線、繞行線、比較線、石砟線、專用線分別成卷。如采用數字化平面圖,按上述線別分別命名平面圖,并提交原坐標的補測地物資料。3)既有線放大縱斷面(附地質資料):圖式按壹線0006-19,設計部分如為臘底圖用鉛筆繪制。如為數字化圖,采用玫瑰紅顏色區別。4)線路縱斷面:設計部分如為臘紙圖用鉛筆繪制;如為數字化圖,采用玫瑰紅顏色區別。①增建第二線縱斷面圖:圖式按壹線0006-20繪制。②輔助縱斷面圖:圖式按壹線0006-21繪制。③既有線改建縱斷面圖:圖式按壹線0006-20繪制。5)線路平面布置示意圖(包括線路左右側、換邊地點、車站、橋涵、重點工程等,中線比例尺由任務書確定)。6)改移道路及平(立)交道圖:工程復雜或三級以上公路改移道路平面圖比例尺1∶500~1∶2000,其它平面可用線路平面圖,縱斷面比例尺橫1∶5000,豎1∶100~1∶500(工程復雜或三級以上)。(3)表類(含光盤)1)坐標計算表、包括真北計算或三角點聯測計算資料。2)外移樁表3)控制樁表:繞行線實測時附4)水準點表5)水準點高程誤差及調整表6)斷鏈表7)斷高表8)路基填挖高度、抬落道及曲線撥距表9)既有曲線表10)整正既有線撥距計算表、既有線至改建線或第二線線間距計算表11)第二線左右側及線間距表12)方案比較表和會審記錄13)測量精度統計及質量檢查資料14)接頭關系表(4)調查資料(含光盤)1)既有線平(立)交道口調查表2)改移道路及平(立)交道表3)拆遷建筑物調查表4)工務行政區劃分及組織定員調查表5)各種調查談話記錄及協議書。(5)全站儀大比例尺地形圖數字化測繪成果的檢查驗收1)驗收內容:①測區控制點展點圖、水準路線圖、埋石點點位描述。②測區控制點平差計算及其成果表。③地形原圖:包括紙質、薄膜等原圖,磁盤或磁帶記錄的數字圖,以及圖幅接合表。④技術設計書、質量檢查統計表及檢查驗收報告、技術總結。2)位置精度質量標準①數學基礎數據庫內圖廓,公里網、經緯網交點,控制點等的坐標應正確。回放圖上的圖廓點、公里網、經緯網交點,控制點的點位誤差不超過±0.1mm,圖廓線邊長誤差不超過±0.2mm,圖廓線對角線誤差不超過±0.3mm。②平面精度實測數據的數字地形圖,碎部點對鄰近控制點位置中誤差以及鄰近地物點間距的中誤差不大于相應比例尺測圖規范的規定。③高程精度實測數據的數字地形圖其高程注記和等高線對鄰近高程控制點的高程不得大于相應比例尺測圖規范。④接邊精度與所有相鄰圖幅的接邊不能出現邏輯裂隙,幾何裂隙,應自然接邊。⑤屬性精度質量標準a屬性項類型的完備性描述每個地理實體特征屬性項的各種類型的信息數據應完備。b屬性數據的正確性描述每個地理實體特征的各種屬性數據應正確。錯、漏者記為缺陷。⑥數據完整性質量標準a數據分層的完整性所有地理要素均要按技術設計規定分層,數據分層信息記錄應正確。數據分層標識、總層數層號不得錯漏。b實體種類的完整性地理的實體類型必須完備。實測數據的數字地形圖,選取指標與相應比例尺地圖規范的選取指標一致。c注記的完整性名稱注記和說明注記不得遺漏、錯注,字體、字級、字義及注記位置必須符合規定。否則,根據錯、漏的程度記為嚴重缺陷、重缺陷。⑦數據邏輯一致性質量標準a數據的地理協調性同類實體表達方法應統一,不同數據層實體間的表達要求協調,無地理適應性矛盾。b拓樸關系的正確性必須正確地反映實體之間連通性和相鄰性的關系,相關位置準確。屏幕顯示的圖形或回放中沒有點邊擠壓,弧段終點銜接處沒有懸掛節點,沒有結點不匹配等現象。⑧圖形質量標準符號符合相應圖式規定,符號圖形完整。線劃或符號間隔不小于0.2mm。圖廓整飾符合規定,內容完整,不能有遺漏和差錯。3)驗收基本規定①抽樣采用簡單隨機抽樣法抽取樣本。抽樣數:按交驗圖幅批數N的10%抽取樣本,當N≤10幅時,N=2;N﹥10幅時,且N*10%不為整數,則取其整數后加1作為抽檢樣本數。②交驗資料資料和圖件應提供樣本的圖歷薄、記錄薄、檢查手薄,技術設計書和有關技術規定等。凡資料不全者,承檢單位有權拒絕驗收。不屬于樣本的圖幅,當樣本質量達到優、良時,免于概查。概查重點針對樣本出現的嚴重缺陷,重缺陷或影響產品質量帶有系統性的輕缺陷。4)檢測限差及檢測數據的處理參照附錄執行。(6)線路勘測說明書參考提綱:1)工作簡述:包括任務依據和范圍,工作期限,勘測方法,既有資料的搜集和利用情況,坐標及高程系統,質量管理及完成任務情況。2)平、縱斷面設計:既有線平、縱斷面的主要概況,平面曲線增減改善說明,坡度設計,包括改坡、抬落道,并行等高、不等高的說明,以及線路在運營中主要情況的說明等。3)線路方案說明:繞行線(包括比較方案)的說明和推薦意見,增建第二線線間距和左右側的選擇,有關部門對線路方案的意見。4)存在問題及對今后工作的意見。3.8其它3.8.1對擬設置平交道及改移道路地段,應了解現有道路標準及其所屬單位。改移道路及平(立)交道一般可用線路平面圖作紙上定線,地形寬度不夠的應予補測。工程復雜或三級以上的公(道)路,應會同相關專業與有關單位協商,提出初步改移方案和改建標準的意見。3.8.2初測階段拆遷建筑物調查一般可在平面圖上進行,實地核查補充。3.8.3在勘測地段內如有永久石砟場時,應根據設計任務要求的砟場規模,會同施預、地質專業進行場地選擇。石砟場專用線的勘測要求同正線。3.9補充初測補充初測的有關工作按初測工作有關要求執行。4定測定測是根據可行性研究報告鑒定意見。在初測資料的基礎上,為滿足各專業初步設計的要求而進一步收集資料,同時還要進行繞行線定測和落實各項協議。4.1里程測量4.1.1里程測量及外移樁,一般應沿用初測里程。如定測與初測相隔時間較長,或因線路經過大、中修換軌發生了變化,根據定測需要,按初測作業方法和要求恢復初測里程。可測量一次,用外移樁,橋隧建筑物或站中心等進行核對,較差≤1∶2000時,采用初測樁號。其坐標與初測坐標貫通。如發現初測里程有錯誤時,應在原錯誤的百米標處設置斷鏈,如錯誤發生在站內、大型建筑物或曲線內時,應適當外移。外移樁如有損壞、丟失,應根據需要予以補設。4.2中線測量4.2.1改建或增建第二線與既有線間距大于20m時應按新線定測要求進行。線間距等于、小于20m,但兩線分開,或根據工程需要,為方便設計與施工,第二線亦應視為繞行線進行實地釘樁。繞行線的中線里程,在起終點處應與既有線里程取對應關系,斷鏈宜設在繞行線內直線地段的百米樁處,困難時可設在以10m為單位的樁上。雙線繞行地段,一般定測左線。4.2.2曲線測量:定測時應盡量利用初測時的資料。若既有曲線經過大修或其它原因有較大撥移時,應重新設置外移樁并進行曲線測量。4.2.3外業放線軟件應具有下列功能:(1)具有平面控制點、設計參數等數據的自動或手工輸入、瀏覽、編輯功能;(2)已知數據未輸入,軟件應具有自動報警功能;(3)測設各項限差檢測顯示及超限報警功能,前一步測量工作檢測不合格軟件應具有拒絕記錄數據,并不執行下一步測量工作的功能;(4)具有任意里程既有鋼軌面中樁點放樣數據計算功能,或輸入任意點坐標計算既有鋼軌面中樁里程并給出既有鋼軌面中樁坐標的功能;(5)具有實時顯示放樣過程中水平角差值、距離差值、坐標差值的功能;(6)具有既有鋼軌面中樁點高程計算、自動存儲的功能;(7)具有放樣后的直線轉點、曲線主副交點及曲線控制點實測數據的自動計算及存儲功能,并可求出理論值與實測值之差;(8)能提供定測質量控制、檢查驗收的有關原始數據。1)數據記錄的格式應能轉換成鐵路勘測設計一體化要求的格式。2)每天外業完成后,應將外業實測數據傳輸于計算機中,并進行必要的備份,由計算機進行后續工作處理,如自動生成放線記錄本,坐標表,既有鋼軌面中樁高程表,橫斷面圖等。4.3高程測量4.3.1定測工作開展前,應完成全線的高程控制網。對初測水準點應重新檢測,根據設計鐵路的行車速度,其不符值滿足表4.3.1時,仍采用初測高程。表4.3.1兩階段檢測不符值設計行車速度(km/h)兩階段檢測不符值200≤160如超出限差并確認初測水準點高程有錯誤時,可更改原有高程。在繞行范圍內,初測設置的水準點遠離線路時,或位于增建第二線的同側時,為防止施工破壞和方便施工,均應予以遷移,并與鄰近水準點閉合。新設水準點的有關規定同初測。4.3.2既有軌面中樁高程一般沿用初測資料。若初、定測相隔時間較長,線路發生了變化而重新作里程測量時,則應重新進行既有軌面中樁測量,作業方法和要求同初測。繞行線現地定樁地段,既有軌面中樁高程按新線定測要求辦理。4.4地形修測4.4.1地形圖一般沿用初測圖,但應核對有無地形、地物、地貌的變化。不能滿足設計需要時應進行補測。4.4.2凡因方案有較大變動或新增比較方案需補測地形圖時,則應進行補測,其施測方法按地形測量的有關要求辦理。4.5線路調查與測繪4.5.1線路調繪可利用初測資料,并進行必要的修正或補充。4.5.2改移道路及平(立)交道口調查:應對初測資料的既有道路的標準:如等級,晝夜交通量(汽車、馬車、行人),最重車的載重,路面寬度,路面材料及厚度;當地農業機械的現狀及發展情況以及對平(立)交道的要求進行核實。改移公(道)路,一般可在線路平面圖上作紙上定線,工程復雜的或三級以上公路還應現地釘樁,實測平、縱、橫斷面并有地質資料。原則上有條件立交時,盡量采用立交。所有改移公(道)路,設置、改移、封閉平(立)交道口,均應與有關單位進行具體協商并簽定協議或做談話記錄。4.5.3拆遷調查:根據定測的平、縱斷面設計,凡影響區間線路的房屋、水井、水渠、墳墓、經濟林木等均應進行調查,并應征求有關部門意見并簽定協議。拆遷調查的內容和方法參照《新建鐵路勘察細則》第五篇有關要求執行。4.5.4專用線調查:沿用初測資料并核實。4.5.5工務調查:沿用初測調查資料進行核實補充。4.6通過正式運營列車的便線和永久石砟場4.6.1施工階段通過正式運營列車的便線勘測資料,按繞行線要求執行。永久石砟場的勘測會同有關專業進行。4.7內業工作及應交資料4.7.1內業工作參照本篇3.7.1、3.7.2辦理4.7.2定測應交成果資料原則應按集團公司有關規定提交數字化成果資料,其紙介質資料作為數字化成果資料的副本,便于歸檔;正線(包括繞行線、比較線)、施工便線、石砟線和需要改建的專、支線,應盡量利用初測資料加以修正、補充。完成定測后應交付的資料如下:(1)各種測量、調查記錄本(含光盤)(2)圖類(含光盤)1)地形底圖(補測部分),當采用航測數字化圖時,應同時提交原坐標的補測地物資料。2)線路平面圖。4)線路詳細縱斷面圖:設計用臘底圖時用鉛筆繪制,數字化圖時采用玫瑰紅顏色區別。①增建第二線詳細縱斷面圖:按壹線0006-20繪制。②輔助詳細縱斷面圖:按壹線0006-21繪制。③既有線改建詳細縱斷面圖:按壹線0006-20繪制。5)線路平面布置示意圖,包括線路左右側、換邊地點、車站、橋涵、重點工程,中線比例尺由任務書確定)。6)改移公(道)路:①平面圖,一般可在線路平面圖上標注;②縱斷面圖(附地質資料);③橫斷面圖(附地質資料)。7)通過正式運營列車的便線平、縱、橫斷面圖(附地質資料,圖式同正線線路圖)。(3)表類(含光盤)1)坐標計算表:包括真北計算或三角點聯測計算資料。2)外移樁表3)控制樁表:繞行線實測時附4)水準點表5)斷鏈表:包括左右線及內外業斷鏈6)斷高表7)路基填挖高度、抬落道及曲線撥距表8)曲線表:包括既有線及左右線9)整正既有線撥距計算表、既有線至改建線或第二線線間距計算表10)第二線左右側及線間距表11)方案比較表:包括會審記錄12)測量精度統計及質量檢查資料13)控制測量成果表(施工圖階段必要時附)14)接頭關系表(4)調查資料1)既有線平(立)交道口調查表2)改移道路及平(立)交道表3)砍樹木挖樹根數量表4)拆遷建筑物調查表5)工務行政區劃分及組織定員調查表6)各種協議書、會議紀要、談話記錄。(6)線路勘測說明書內容除包括初測說明書內容外,應補充施工過渡措施及通過正式運營列車的便線說明,以及設計中應注意事項等情況。5補充定測補充定測是初步設計時各專業發現定測中有資料收集不夠,或遺漏的地方,或初步設計鑒定后,施工圖階段需要補充修改技術設計而收集資料的勘測工作。具體資料收集按技術任務書要求,參照4.定測有關規定執行。6坐標轉換6.1改建鐵路工程獨立坐標系投影分帶的選擇和劃分,應由測量專業會同線路專業根據線路平、縱面設計文件進行選擇和劃分。6.2線路設計在平面坐標換帶處應進行坐標換帶,以確保線路設計成果與平面測量控制網坐標系統、既有線坐標、車站基線、既有線建筑物坐標等保持一致。坐標投影換帶計算應采用統一的專業軟件進行嚴密的單點坐標轉換。6.3線路位置的坐標換帶,應采用線路交點和坐標換帶銜接點進行坐標轉換,不得在CAD上進行線位換帶。6.4可行性研究階段坐標轉換工作流程(1)測量專業會同線路專業根據預可行性研究方案大致劃分投影帶,提供滿足勘察設計要求的分帶地形圖和控制點資料,相鄰投影帶的地形圖和控制點資料其重疊范圍不應少于1km。(2)由于此階段開始采用選定的工程獨立坐標,而預可(投標)階段均采用1954年北京坐標(或1980西安坐標),線路專業常常要求把線路坐標轉換為工程獨立坐標。此時的坐標轉換分為兩種,若該項目工程獨立坐標系統采用的參考橢球與預可(投標)階段相同,均采用54北京橢球(或80西安橢球),則坐標轉換工作是在同一橢球上進行,僅為投影分帶計算;而若該項目工程獨立坐標系統采用的參考橢球為WGS84橢球,則坐標轉換工作是在不同橢球上進行,應采用公共點分段轉換或采用從國家測繪局購買的“超能坐標轉換系統”進行轉換計算(精度約0.5m)。一般情況下線路專業應提供交點坐標,鑒于此階段坐標轉換多為不同橢球間的轉換,且轉換精度要求較低,可進行線位CAD轉換。在初測過程中,為了滿足工作匯報、地質區測等需要,總體常常要求把1:2000圖的工程獨立坐標線位轉換為1:10000圖的1954年北京坐標(或1980西安坐標)。因轉換精度要求較低,可進行線位CAD轉換。6.5初步設計和施工圖設計階段坐標轉換工作流程(1)測量專業應參與初步設計和施工圖設計的線路坐標換帶轉換工作,將控制測量成果文件納入設計文件中。(2)定測前,測量專業應會同線路專業根據線路平、縱斷面,重新調整坐標投影帶,使坐標分帶滿足邊長投影變形值的要求,同時盡可能減少換帶次數。當線路平、縱斷面調整后,測量專業應核實坐標分帶是否滿足要求,必要時須進行調整。(3)施工圖線路設計開放前,應由線路專業與測量專業共同確定線路坐標換帶銜接點里程,并由線路專業整理換帶銜接處的交點、銜接點、既有線、車站基線等的坐標表,采用專業互提資料的形式提交測量專業,測量專業將坐標換帶計算成果以專業互提資料的形式返回線路專業。(4)線路專業根據坐標分帶處的交點、銜接點、既有線、車站基線等的坐標在相鄰兩個投影帶中的坐標,固定坐標換帶銜接點的里程,將坐標換帶銜接點作為前一帶的終點、后一帶的起點,并以此為依據開展線路設計。(5)線路坐標換帶銜接點宜選擇在直線路基地段,困難時可選擇在隧道內直線段,盡量避免選擇在橋梁和曲線上。6.6在項目土地報批和征地時,均需把既有的鐵路用地界標及新設計邊界樁的工程獨立坐標轉換為國家坐標系坐標(1954年北京坐標/1980西安坐標),一些城市還要求轉換為城市坐標系坐標。若該項目工程獨立坐標系統采用的參考橢球為WGS84橢球,應采用公共點進行分段轉換或采用從國家測繪局購買的“超能坐標轉換系統”進行轉換計算(精度約0.5m)。7既有線復測7.1一般規定7.1.1設計時速為200公里的既有線復測,應按照本細則第四篇相關規定進行控制網的設計、觀測和數據處理,并滿足其精度和要求。7.1.27.2中線測量7.2.1中線測量可沿線路中線或外移樁進行,并與國家大地點或本項目既有的平面控制點聯測,有關要求執行本篇第3.1節的有關規定。7.2.2雙線并行區段的中線,可只測下行線,曲線測量應分別進行。7.2.3雙線并行區段的線間距,以下行線的里程及法線方向為準,直線地段可200m測量一處,曲線地段可100m測量一處,取位至厘米。7.3里程測量7.3.1里程丈量的方法可以采用鋼尺丈量、測距儀、全站儀或全球定位系統測量,但時速為200公里線路的貫通里程丈量,必須使用全站儀或GPS測量進行里程點的控制測量。7.3.2里程應從線路起點或局管界里程向線路終點方向丈量,有關要求執行本篇第3.2節的有關規定,并與原有里程核對,編制新舊里程對照表。7.3.3采用全站儀測量時應采用無兩化改正的數據計算三維空間兩點距離,其相對閉合差不大于1/10000。7.3.4局管界內按復測里程貫通,如有斷鏈應設在局管界終點處。7.3.5支線、聯絡線及工業企業線的里程,可以接軌道岔的尖軌尖端為起點。7.3.6雙線并行區段的里程可沿下行線(或原有里程方向)丈量。直線地段采用下行線向上行線投影,使兩線里程一致;曲線地段應分別丈量,并在曲線測量終點的直線上去投影斷鏈;當曲線間夾直線很短時,可以幾個曲線連續丈量,在最后一個曲線測量終點的直線上取投影斷鏈。7.3.7繞行線應單獨丈量,外業斷鏈應設在繞行線終點的百米標處,困難時可設在里程為10m整倍數的加標處,不應設在車站、橋隧建筑物和曲線范圍內。7.3.8加標的位置及里程取位同本篇第3.1.6條,但可根據復測需要做適當調整。7.4高程測量7.4.1鐵路水準測量分基平測量和既有鋼軌面中平測量。水準測量一般應采用1985國家高程基準,根據鐵路局的情況,也可以采用其他高程系統。7.4.2基平水準測量應與國家水準點或相當于國家等級的水準點聯測,形成附和路線,附和路線的長度不宜大于30公里,基平測量按四等水準要求執行。7.4.3鐵路水準點每隔2公里布設一個,當原有水準點遺失或損壞,應補設。水準點的補測應按鐵路局的有關規定執行。7.4.4既有鋼軌面中平測量起閉于基平測量水準點,可只測單程,其高程閉合差不應大于。曲線地段應測超高。7.4.5路肩高程一般地段每100m測一處,線路縱坡大于12‰的地段,每50m測一處;路肩低洼處、無砟橋面贏家側路肩高程。7.5地形修測7.5.1地形圖一般采用竣工圖,但應核對有無地形、地物、地貌的變化;當采用施工圖時,應對施工后的附屬工程進行補測修改,測量方法、精度等按照本篇第3.5節規定執行。8電氣化改造測量8.0.1全線里程測量應貫通,可不進行詳細的中線測量。測量時應根據收集的既有曲線資料,現場核對曲線起、終點里程,曲線半徑及緩和曲線長度等數據。8.0.2水準點高程應以既有的水準資料為基礎,進行檢測,并根據具體情況和需要布設水準點。全線應作軌面高程測量。8.0.3全線應收集或測繪符合現狀的線路平面圖及縱斷面圖。當利用收集的既有圖時,應核補與電氣化有關的地形地物。8.0.4橫向測繪應符合下列規定:(1)測量通過機動車、畜力車的平交道口的中心里程、寬度(平行線路方向的寬度)、交角時,距離應取位至厘米,交角應取位至分,并調查有無看守。(2)測量養路機械化作業平臺的中心里程、沿線路方向的長度,并調查在線路左右側的位置。(3)測量距最外線路股道中心5m以內的各種建筑物和設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