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自然環境變遷與人類生活方式
探討自然環境變遷與人類生活方式和文明演進的關系,一直是文化人類學的重要課題。筆者在此主要是根據我國近年的考古發現和古代自然環境變遷的資料,對這一問題略抒己見。
原始農業出現的背景
距今一萬三千年前,末次冰期結束,全球氣候逐漸變暖。氣候的變化為各種可食用植物的生長提供了條件,人類食物中的植物性食物比例逐漸增加,采集在人類生活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位置。舊石器時代晚期,石器的細小化,尤其是磨盤、磨棒的出現,便是這種情況的反映。
原始農業出現的過程
距今一萬一千年前后,地球出現了一次較為明顯的降溫。到距今一萬年左右,氣候又逐漸轉暖。此后,全球氣溫開始持續上升,到距今6000年時達到高峰。氣候的變暖和可食用植物采集業的發展,為植物栽培的出現奠定了基礎。其具體過程是:人們從發現和利用野生的植物到對它們重點給予關注和管理,最后發展成為對稻和粟等作物的栽培,原始農業就產生了。根據目前掌握的資料,我國南方地區植物栽培的出現可能接近距今1萬年。需要指出的是,栽培的對象不僅有稻、粟等農作物,在有些地區最早被栽培的植物可能是胡桃、粟等堅果類或塊根類植物。
原始農業的產生與陶器和磨制石器的出現
我國南方地區的考古發現表明,原始農業與陶器的出現和磨制石器的出現大體同步。三者之間當有某些聯系。陶器的出現應與自然環境的變化有關,更直接的可能是與人們的食物結構的變化有關,即植物性食物在人們飲食生活中所占比重增大,及其所導致的烹調方式的變化和儲存食物的需求有關。另外,陶器的出現也與人們的定居生活有關,而定居是以食物來源在一定程度上有所保證為前提的,這又依賴于自然環境的變暖及由此帶來可食用植物的供給量的增加。因此,可以說,農業的出現是自然環境的變暖、可食用植物的增加、采集活動的發展及定居生活共同作用的結果,也是人類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結果。
農業的發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磨制石器的出現,與人們砍伐森林和修建房屋的需求增長不無關系。砍伐森林的目的,一方面是為了修建房屋,更重要的是與栽培農業所必需的土地開墾有關。農業的出現和發展導致大面積的森林被砍伐,進而導致了生態環境的變化。后來出現的為滿足金屬制造業所需燃料而進行的對樹木的大規模砍伐,是又一次對生態環境的大破壞。
史前農業的發展與自然環境的關系
距今8000—6000年間,在我國長江和黃河中下游地區,農業取得了很大的發展。這應當與此期間這里的氣候溫暖濕潤、適合農作物生長有密切關系。伴隨著農業的發展,以豬為主要對象的家畜養殖業也發展起來。當時的社會基本上是平等的氏族社會。與此同時,人類文明在宗教信仰和藝術等方面也取得了較大的進步。
社會結構的發展變化及其與自然環境的關系
距今5500年至4000年間,在遼西地區、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文化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達到了一個新的階段:社會的階層分化日益加劇,等級制度逐漸建立,顯貴階層掌握了部族的權力,各地區集團之間競爭日趨激烈。與此同時,各地出現了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建筑起來的城址和祭祀遺跡,反映出集團首領在調動組織人力物力的權限日益增大。這個新階段的到來,是以上個階段環境的變暖以及由此出現的農業大發展為基礎的。因此,有理由認為,生產力的發展是社會發展的基礎。
堯舜禹時期洪水泛濫的可信性及對黃河流域人類生活的影響
在先秦文獻中,常見堯舜禹時期洪水泛濫、禹帶領民眾成功治水的記載。而關于其可信性,學術界頗多爭論。2002年發現的制作于西周中期的“希公?泵?文中,明確記述了禹治理河川的事跡。它表明,在西周時期,大禹治水的傳說曾在民間廣為流傳。近年在青海民和喇家、山西襄汾陶寺等龍山時代后期的遺址中,相繼發現黃河泛濫遺留下來的痕跡,前者還發現地震發生的跡象。陶寺遺址位于傳說中堯的活動區域。在這里,考古發現了面積達280多萬平方米的巨型城址,其年代距今約4300年左右。有跡象表明,這座城址曾一度毀于洪水,而后又經重建。規模如此之大的城的興建,顯然不可能僅僅依靠一個部落的成員,它應是一個有相當勢力的區域集團的成員們齊心協力、共同努力的結果。它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社會結構的狀況。根據最新的考古資料,在城內,已經出現了功能分區,加之在城內發現的墓地中,大中小型墓葬在規模和隨葬品的有無和數量及質量方面的差距已相當懸殊,從而表明,當時的社會已經不再是平等的原始社會,而是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已成為等級鮮明的復雜社會,初期的王權和國家業已出現。
氣候變化對長江流域人們生活和社會發展的影響
在長江中游的湖北石家河遺址發現的面積達100多萬平方米的龍山時期大型城址,城墻外有寬數十米的護城壕,這些護城壕有些是利用天然河道,有一部分則是人工開掘而成。如果僅僅為了軍事防御,如此之寬的城壕似無必要。根據其地形和地貌,估計這些城壕的主要功能是為了抵御洪水的侵襲。由此可見,當時在長江中游地區,水患對人類生活構成巨大威脅。在長江下游,前后延續達一千多年、并曾盛極一時的良渚文化在其晚期逐漸衰落。其衰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氣候的變化可能是重要的原因之一。根據長江下游古環境的研究,在良渚文化晚期,曾低溫多雨,地下水位上漲,使海拔很低的這一地區很多地方成為沼澤,難以維系正常的農業生產,從而大大削弱了良渚文化集團的實力,最終導致良渚文化集團的分裂和衰落。自然環境的變化雖不一定是導致良渚文化衰亡的唯一或直接的原因,但應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夏王朝在黃河中游地區崛起的環境原因
距今4000年左右,夏王朝在黃河中游地區崛起,從而打破了原來各方勢力割據一方的局面,中國歷史進入到一個新時期。夏王朝在黃河中游的脫穎而出,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環境因素當是重要原因之一。黃河中游地區地處黃土地帶,這里土質肥沃,適合農作物生長。更為重要的是,與長江流域相比,黃河流域的地下水位低,土地滲水性好,不易形成長時間的洪澇,洪水過后,人們可以較快地實行自救,恢復農業生產。有理由認為,環境因素是導致黃河中游地區夏王朝從小國林立的局面中脫穎而出的重要原因之一。新晨范文網
夏商周王朝相繼在中原地區建立的原因
夏商周王朝在中原地區的相繼建立,使黃河中游地區成為中國古代文明發展的中心地區。這一中心地位的形成,并非完全由于自然環境的原因,而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除了自然環境的因素之外,可能還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因素曾發揮了作用。
首先,有跡象表明,在夏王朝建立之前的龍山時代,黃河中游地區的勢力集團比較“世俗化”,在宗教祭祀方面投入的人力物力遠較長江流域的勢力集團要少,這就有利于其實力的積蓄,推動這一地區文明的發展。
其次,由于華夏集團地處中原,是連接東西南北的交通樞紐,因而要面對周圍地區諸集團強有力的挑戰,這就迫使它不斷壯大自己的力量。外來的威脅也促使其集團內部凝聚力的增強和首領權威的提高,加快了該地區王權出現和國家形成的步伐。
再次,由于華夏集團地處中原,與來自四面八方的各種文化及其創造這些文化的勢力集團接觸,客觀上使自己處于一種開放的狀態。這樣,就便于其兼收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醫療幫扶專家管理辦法
- 冶金企業應急管理辦法
- 民營醫院耗材管理辦法
- 民間場所搬遷管理辦法
- 行政秘書的工作職責
- 如何構建有效的教育數據模型以支持個性化學習
- 請簡述員工的安全職責
- 教育游戲化激發學生學習潛能的鑰匙
- 教育領域中創新項目的文化適應性研究
- 商業培訓中的教育技術應用及人文關懷體現
- 湖北武漢洪山區招考聘用社區干事235人模擬檢測試卷【共1000題含答案解析】
- 14 《中國胰島素泵治療指南(2021年版)》要點解讀
- 12J4-2 《專用門窗》標準圖集
- 膩子實驗方法
- GB/T 18487.1-2015電動汽車傳導充電系統第1部分:通用要求
- GB 30603-2014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添加劑乙酸鈉
- 2023年義烏市雙江湖開發集團有限公司招聘筆試題庫及答案解析
- 通信建設工程質量和安全生產監督檢查表最新文檔
- 醫學高級職稱評審答辯報告PPT模板
- 肺栓塞的診斷和治療
- DB4451-T 1-2021《地理標志產品+鳳凰單叢(樅)茶》-(高清現行)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