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學年新疆烏魯木齊市一零一中學高一上學期期末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1頁
2022-2023學年新疆烏魯木齊市一零一中學高一上學期期末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2頁
2022-2023學年新疆烏魯木齊市一零一中學高一上學期期末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3頁
2022-2023學年新疆烏魯木齊市一零一中學高一上學期期末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4頁
2022-2023學年新疆烏魯木齊市一零一中學高一上學期期末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付費下載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試卷第=page11頁,共=sectionpages33頁試卷第=page11頁,共=sectionpages33頁新疆烏魯木齊市一零一中學2022-2023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語文試題學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級:___________考號:___________一、論述類文本閱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從“距離說”辯護中國藝術朱光潛從前有一個海邊的種田人,碰見一位過客稱贊他門前的海景,他很不好意思地回答說,“門前雖然沒有什么可看的,屋后有一園菜還不差,請先生來看看。”心無二用,這位種田人因為記掛著他的一園菜,就看不見大海所呈現給他的世界,雖然這個世界天天橫在他的眼前。我們一般人也是如此,通常都把全副精力費于飲食男女的營求,這豐富華嚴的世界除了可效用于生活需要之外,便沒有什么可以讓我們看看的。一看到天安門大街,我就想到那是到東車站或是廣和飯莊的路,除了這個意義以外,天安門大街還有它的本來面目沒有?我相信它有,我并且有時偶然地望見過。有一個秋天的午后,我由后門乘車到前門,到南池子轉彎時,猛然看見那一片淡黃的日影從西長安街一路射來,看見那一條舊宮墻的黃綠的玻璃瓦在日光下輝煌地嚴肅地閃耀,看見那些忽然現著奇光異彩的電車馬車人力車以及那些時裝少女和灰塵滿面滿衣的老北平人,這一切猛然在我眼前現出一個莊嚴而燦爛的世界,使我霎時間忘去它是到前門的路和我去前門一件事實。不過這種經驗是不常有的,我通常只記得它是到前門的路,或是想著我要去廣和飯莊。我們對于這個世界經驗愈多,關系也愈復雜,聯想愈紛亂,愈難見到它們的本來面目。學識愈豐富,視野愈窄狹;對于一件事物見的愈多,所見到的也就愈少。藝術的世界也還是我們日常所接觸的世界,——是它的不經見的另一面。它不經見,因為我們站得太近。要見這一面,我們須得跳開日常實用在我們四周所畫的那一個圈套,把世界擺在一種距離以外去看。同是一個世界,站在圈子里看和站在圈子外看,景象大不相同。比如說海上的霧。我在船上碰著過霧,現在回想起來,還有些戒懼。耽誤行程還不用說,聽到若遠若近的鄰舟的警鐘,水手們手慌腳亂地走動以及乘客們的喧嚷,仿佛大難臨頭。真令人心焦氣悶。茫無邊際的大海中沒有一塊可以暫時避難的干土,一切都任不可知的命運去擺布。在這種情境中,最有修養的人最多也只能做到鎮定的工夫。但是我也站在干岸上看過海霧,那輕煙似的薄紗籠罩著那平謐如鏡的海水,許多遠山和飛鳥都被它輕抹慢掩,現出夢境的依稀隱約。它把天和海接成一氣,你仿佛伸一只手就可以抓住天上浮游的仙子。你的四周全是廣闊,沉寂,秘奧和雄偉,見不到人世的雞犬和煙火,你究竟在人間還在天上,也有些不易決定。___________。你坐在船上時,海霧是你的實用世界中一片段,它和你的知覺、情感、希望以及一切實際生活的需要都連瓜帶葛地固結在一塊,把你圍在里面,使你只看見它的危險性。換句話說,你和海霧的關系太密切了,距離太接近了,所以不能用處之泰然的態度去欣賞它。你站在岸上時,海霧是你的實際世界以外的東西,它和你中間有一種距離,所以變成你的欣賞的對象。一切事物都可以如此看去。在藝術欣賞中我們取旁觀者的態度,丟開尋常看待事物的方法,于是現出事物不平常的一面,天天遇見的素以為平淡無奇的東西,例如破墻角的一枝花,林間一片陰影或是一個老婦人的微笑,便陡然現出奇姿異彩,使我們覺得它美妙。藝術家和詩人的本領就在能跳出習慣的圈套,把事物擺在適當的距離以外去看,丟開他們的習慣的聯想,聚精會神地觀照它們的本來面目。他們看一條街只是一條街,不是到某車站或某商店的指路標。一件事物本身自有價值,不因為和人或其他事物有關系而發生價值。1.下列選項對文章理解不恰當的一項是(

)A.第1段畫線部分運用了環境描寫,體現了長安街除了實用價值,還有美學價值。B.舉例說理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如“我”在不同的地方看到的霧帶來了不同的感受。C.本文在平實質樸的語言中,辯證地分析了我們的認識與對世界的了解之間的關系。D.近處是沒有藝術的,無論是欣賞還是創造,想獲得藝術世界的美,距離越遠越好。2.請結合上下文在第3段橫線處補寫一句承上啟下的句子。3.如果要引用古詩來闡明“距離產生美”,你覺得下面甲乙詩句哪個更合適?請說明理由。甲: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乙: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答案】1.D2.同樣海霧卻現出兩重面目,完全由于觀點的不同。3.示例一:我覺得甲更合適。在滋潤如酥油的初春細雨中,春草初生,遠望一片淡綠宜人,可是走近一看,卻感覺不到綠色,這就是距離產生美。示例二:我覺得乙更合適。為什么看不到廬山的真面目?因為人在山中,人和山的關系太密切了,當人與山產生距離時,人們就能看到它的真面目了。【解析】1.本題考查學生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D.“近處是沒有藝術的”有誤,說法太絕對,根據文中的“一切事物都可以如此看去。在藝術欣賞中我們取旁觀者的態度,丟開尋常看待事物的方法,于是現出事物不平常的一面”一句,可知所有的事物都有其美的所在,關鍵在換一種尋常待物的方法去看待它;“距離越遠越好”錯,原文的意思是要“把事物擺在適當的距離以外去看”,并不是距離越遠越好。故選D。2.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補寫句子的能力。根據上文“我在船上碰著過霧,……水手們手慌腳亂地走動以及乘客們的喧嚷,仿佛大難臨頭。真令人心焦氣悶。茫無邊際的大海中沒有一塊可以暫時避難的干土,一切都任不可知的命運去擺布。……。但是我也站在干岸上看過海霧,那輕煙似的薄紗籠罩著那平謐如鏡的海水,許多遠山和飛鳥都被它輕抹慢掩,現出夢境的依稀隱約。它把天和海接成一氣,你仿佛伸一只手就可以抓住天上浮游的仙子。你的四周全是廣闊,沉寂,秘奧和雄偉,見不到人世的雞犬和煙火”可知,上文是說在船上碰著過霧和站在干岸上看海霧時,海霧現出兩重面目;這可以作為承上的句子;再根據下文“你坐在船上時,海霧是你的實用世界中一片段……你和海霧的關系太密切了,距離太接近了,所以不能用處之泰然的態度去欣賞它。你站在岸上時,海霧是你的實際世界以外的東西,它和你中間有一種距離,所以變成你的欣賞的對象”可知,此處是說上文海霧現出兩重面目的煙癮是由于人的觀點的不同。綜上分析,第3段開句首補寫的承上啟下的句子為:同樣海霧卻現出兩重面目,完全由于觀點的不同。3.本題考查學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的能力。此題為開放性試題,選擇哪個詩句都可以,關鍵在于理解本文的中心論點,解說出詩句中“美”景與距離之間的關系。考生可以認為甲句“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更合適,然后分析距離美產生的原因:“遙看”草色淡綠宜人,近看卻感覺不到綠色。所看到的遠景和近景是不同的,這就是距離產生美。考生也可以認為乙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更合適,然后分析距離美產生的原因:看不到廬山的真面目是因為人在山中,當人與山產生一定的距離,人們就能看到山的真面目了。二、非連續性文本閱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鄉賢,舊時又稱鄉紳,是指在本鄉本土知書達理、才能出眾、辦事公道、德高望重之人。在傳統中國,鄉村的基層建設、社會秩序和民風教化等,主要由每個村落和地方的鄉賢擔綱。這些鄉賢或以學問文章、或以清明善政、或以道德品行等贏得鄉邑百姓的高度認同和效仿,從而形成植根鄉野、興盛基層的鄉賢文化。鄉賢文化大體屬于地域文化,在不同地區有不同特色,共同演繹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絢麗多彩。鄉賢文化經過千百年的傳承和積累,在鄉村治理、文明教化、謀利桑梓等方面形成了豐富的經驗和深厚的傳統,對中國社會的基層穩定、中華文明的賡續傳揚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鄉賢文化的核心和基礎是鄉賢,鄉賢的流失,必然導致鄉賢文化的式微。(摘編自錢念孫《鄉賢文化為什么與我們漸行漸遠》)材料二:以“賢”作為鄉賢文化的核心,科學闡釋和積極培育當代新鄉賢觀念。我們所說的“新鄉賢”,不局限家世出身、籍貫居所。只要個人在人文、社會、科技等領域取得突出業績,愿意為農村、社區建設盡力,都可認定為新鄉賢。在過去,由于地域信息的封閉性,一個人要在鄉里維持地方風習、推動地方公益事業,往往要憑借自己的經濟實力和宗族勢力才行。而在今天,便捷的交通、發達的通信,憑借人格魅力、學識修養、名人效應、創意點子,都可以吸引大量資源造福鄉里,贏得鄉里社區聲望。一個意氣風發的大學生“村干部”,一個活力四射的回鄉創業青年,一個潛心創作的藝術家,還有退休回鄉的干部、教師、工人等,只要能服務群眾,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能起到引導示范作用,則不論其身份、官職、教育背景、年資閱歷,只要有德行有威望,且有熱愛鄉梓、護佑鄉親的赤子情懷,始終以德為先、敢于擔當,就都能歸入新鄉賢之列。這種新觀念,擺脫了傳統封建等級制度及其伴生的權力依附、人身依附與宗族依附,在平等、民主、法治的環境下,轉變形成一股新的鄉賢文化力量。重視新鄉賢在新農村建設中的示范作用,發揮新鄉賢文化在促進鄉村治理中的引領功能。鄉賢文化植根鄉土、貼近鄉情,蘊含著見賢思齊、崇德向善的內在力量。新鄉賢大部分來自農村,并在大城市接受良好的教育之后通過自身的努力獲得成功。他們將自身的知識閱歷、城市資源帶到了鄉村,成為城市和鄉村之間共同發展的橋梁。新鄉賢的出現,彌補新農村建設的部分資源不足,加快城鄉一體化的進程,為更好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奠定基礎。傳承優秀的鄉賢文化,并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以鄉情為紐帶,以新鄉賢為模本示范引領,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有利于農耕文明與時俱進、促進城鄉共同富裕。正確認識新鄉賢文化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關系,發揮新鄉賢文化在促進鄉村治理中的踐行功能。隨著我國城鎮化的迅猛發展,鄉村治理人才流失、主體弱化、對象多元化、環境復雜化等問題凸顯,新鄉賢及其文化在鄉村治理中的作用越來越強大,鄉賢文化對于今天的鄉村治理仍具有獨特的人文道德價值以及經濟社會效益,它是倡導文明鄉風的精神力量、傳承地域文化的方向坐標,在鄉村社會矛盾化解中起著“安全閥”的作用。鼓勵推動鄉賢治村,不是也不能寄希望于把新鄉賢打造成為鄉村治理唯一的甚至決定性因素,而是要按照鄉村治理現代化的要求,構建一個有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的治理體系。(摘編自張雯婧《新鄉賢文化:鄉村治理的時代選擇》)材料三:鄉土文化所代表的農耕文化是解決今天人類世界一些根本性沖突的良藥。宗教沖突、神學與科學的矛盾、人類中心主義觀念導致的生態危機等一系列問題,在今天越來越突出。這些問題都是西方文化所無法解決的,但恰恰是中國傳統文化能夠應對和解決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包容和合觀念、中庸思想、天人合一的生態理念等都是解決這些矛盾的大法。聯合國的一些文化理念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理念高度契合,這也從很大程度上說明中國傳統文化的最高理念是今天人類的最高理念。雖然中國傳統文化的符號在中國現代化過程中喪失殆盡,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仍然彌漫于每一個中國人的血液與呼吸中。不僅僅是中國需要向世界先進文化學習,世界也需要向中國文化學習。誠然,鄉土文化是解決今天人類社會問題的一劑良藥,但并非唯一的良藥,更非萬世良藥。任何一種文化,無論是海洋文化,游牧文化,還是農耕文化,都有其產生、壯大、完善的過程,也有其生病、僵化、老死的過程,當然,也有其新生的可能。(摘編自徐兆壽《鄉土文化何以復興》)4.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鄉賢文化是博大精深和絢麗多彩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B.新鄉賢文化與傳統鄉賢文化一樣具有見賢思齊、崇德向善、誠信友愛等特點。C.傳統鄉賢是指生活在本鄉、造福本鄉、深受本鄉愛戴且有影響力的民間精英。D.現代社會,只要個人在自己的工作領域取得突出業績,都可以成為新鄉賢。5.根據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互聯網技術的應用使得新鄉賢們不住在本鄉也能在新農村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B.古代中國鄉村人們往往聚族而居,因此擁有宗族力量優勢的人更容易成為鄉賢。C.鄉賢的流失導致鄉賢文化的衰落,以正確的態度對待鄉賢才能傳承和弘揚鄉賢文化。D.新鄉賢文化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作用日益增強,已成為鄉村治理至關重要的因素。6.下列說法中,最不適合作為論據來支撐材料三觀點的一項是()A.“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與聯合國共同安全的和平理念高度契合,為充滿不確定的世界指明方向。B.中國在金磚峰會上提到了“一帶一路”建設合作愿景,與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高度契合,相互對接。C.“和合上合”——“上海精神”與中國傳統文化精髓中的“和合”文化理念高度契合。D.古絲路作品展傳遞的天人合一、開放包容等理念與聯合國組織倡導的多邊主義、和平合作、可持續發展等原則高度契合。7.材料二是怎樣分層論證的?請簡要說明文章脈絡。8.材料三中說“鄉土文化是解決今天人類社會問題的一劑良藥”,那么我們是否要復古,恢復鄉土社會呢?請闡述你的觀點。【答案】4.D5.D6.C7.①首先闡釋“新鄉賢”的概念,從古今對比的角度對“新鄉賢”的概念進行了界定,使概念清晰明確。②接下來闡述新鄉賢在新農村建設中的地位和重要性,作者認為應發揮新鄉賢的模本示范引領作用,搭建城市和鄉村共同發展的橋梁。③最后闡述新鄉賢和新農村建設的關系,特別點出新鄉賢的作用,同時辯證分析,指出應打造多元主體參與的新農村治理體系,而非讓新鄉賢成為唯一甚至決定性因素。8.不能。我們不能說所有的中國傳統文化都是好的文化,更不能有復古觀念。我們要在對鄉土文化進行革新的進程中,來建設一種21世紀全球背景下的新的中國鄉土文化。【解析】4.本題考查理解分析材料內容的能力。D項,“只要個人在自己的工作領域取得突出業績,都可以成為新鄉賢”錯誤,由“只要個人在人文、社會、科技等領域取得突出業績,愿意為農村、社區建設盡力,都可認定為新鄉賢”可知,不僅要取得突出業績,還要愿意為農村、社區建設盡力,才能成為新鄉賢。故選D。5.本題考查理解作者觀點的能力。D項,“已成為鄉村治理至關重要的因素”錯誤,原文說的是“不是也不能寄希望于把新鄉賢打造成為鄉村治理唯一的甚至決定性因素”,因而不是“至關重要的因素”。故選D。6.本題考查分析論點、論據的能力。C項,文中所說的是“聯合國的一些文化理念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理念高度契合”,C項是傳統文化與“上海精神”的相契合之處,因而最不適合作為論據。故選C。7.本題考查分析文章脈絡層次的能力。材料二第一段闡釋“新鄉賢”的概念,先說過去的鄉賢“往往要憑借自己的經濟實力和宗族勢力才行”,再說今天的鄉賢,二者對比,概念清晰。第二段闡述“重視新鄉賢在新農村建設中的示范作用,發揮新鄉賢文化在促進鄉村治理中的引領功能”“傳承優秀的鄉賢文化,并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以鄉情為紐帶,以新鄉賢為模本示范引領,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有利于農耕文明與時俱進、促進城鄉共同富裕”。指出新鄉賢在新農村建設中的地位和重要性,并提出應發揮新鄉賢的模本示范引領作用。第三段闡述“正確認識新鄉賢文化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關系,發揮新鄉賢文化在促進鄉村治理中的踐行功能”,并且辯證看待問題,指出“鼓勵推動鄉賢治村,不是也不能寄希望于把新鄉賢打造成為鄉村治理唯一的甚至決定性因素,而是要按照鄉村治理現代化的要求,構建一個有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的治理體系”,而非讓新鄉賢成為唯一甚至決定性因素。8.本題考查探究文本、提出見解的能力。題干要求針對“我們是否要復古,恢復鄉土社會”發表見解。結合文本內容可知,本文以“新鄉賢”為核心,分析概念,闡述作用,指出具體做法,但這并不意味著就應當“復古”,因為盡管“鄉土文化是解決今天人類社會問題的一劑良藥”,但是“鄉土文化”“傳統文化”中也有一些不能與時俱進的文化,是需要摒棄的文化,今天我們建設鄉土文化,需要緊密結合時代要求,與時俱進,取精華,去糟粕,對對鄉土文化進行革新的進程中,來建設一種21世紀全球背景下的新的中國鄉土文化。三、文學類閱讀-單文本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霞光燦爛的早晨陳忠實不管夜里睡得多么遲,飼養員恒老八準定在五點鐘醒來。屋里靜極了,耳邊沒有了騾馬踢踏的騷動聲音,也沒有牛倒嚼時磨牙的聲音。恒老八坐起來的時候,猛乍想起,昨日后晌,隊里已經把牲畜包養到戶了。他昨晚睡在這里,是隊長派他看守一時來不及挪走的農具草料。窗外很黑,隱隱傳來一聲雞啼。他又鉆進被窩,卻怎么也不能再次入睡……編上了號碼的紙塊兒,蓋著隊長的私人印章,揉成一團,摻雜在許多空白紙塊揉成的紙團當中,一同放到碗里,搖啊攪啊。隊長端著碗,走到每一個農戶的戶主面前,由他們隨意揀出一只來……隊里給牲畜核了價,價錢比牲畜交易市場的行情低得多了,而且是三年還清。這樣的美事,誰不想抓到手一匹馬或一頭牛哩!八老漢早在心里祈愿,要是能抓到那頭母牛就好了。可惜,這牛到了楊三家里,明年準定生出一頭小牛犢,人家的小院里,該是怎樣一種生氣勃勃的氣派……他嫉妒起楊三來了。楊恒老漢為公社整整喂了十九年牲畜了。十九年來,他睡在塬坡上的這間飼養棚里。無數個日日夜夜,牛馬嚼草的聲音,像音樂一樣和諧悅耳。牛馬的糞便和草料混合的氣味,灌進鼻孔,滲透進衣褲的布眼兒……可惜!沒有抓到一頭!這樣的生活今天完結啰!從明天開始,他就要在自個的責任田里勞作了。木格窗戶透進一縷縷微微的亮光。山野里傳來一聲聲沉重的吭哧聲,伴和著車輪的吱吱響。一聽見別人干活,恒老八躺不住了。他拉開門栓,一股初冬的寒風迎面撲來,讓他打個寒戰。從村莊通到塬坡上來的小路上,有人躬著腰,推著獨輪小車,前頭有婆娘肩頭掛著繩拽著。那不是楊云山嗎?狗東西,楊莊第一號懶民,混工分專家,剛一包產到戶,天不明就推糞上坡了。勤人倒不顯眼,懶民比一般莊稼人還積極了。他想笑罵那小子幾句,想想又沒有開口。既然懶民都趕緊給責任田施冬肥,恒老八這樣的正經莊稼人還停得住嗎?回,趕緊回去。恒老八下了坡,剛到村口,老伴迎面走來:“人家都給麥地上糞哩,你倒好,睡到這時光!”“八叔——”玉琴跑著喊著,擋在當面,“我那頭黃牛,不吃草咧,你去給看看——”不等老八開口,八嬸轉過身來:“各家種各家的地,過各家的日月了。他給你家去看牛病,誰給他記工分?”“你這人——”老八瞪起眼,盯著老伴。這樣的話,居然能說得出口來,還說她賢明哩!“嗨呀!我說笑話嘛!”八嬸勉強笑笑,算是圓了場,轉身走了。牛只是夜里受了涼,沒什么大礙。八老漢給牛扎了針,又叮囑了幾句。婆媳二人要留他吃飯,挽留不住,說著感恩戴德的話,送到門口。他在飼養室里多少次治好牛馬的小傷小病,也就是那么回事了。如今卻受到這樣的款待,真是叫八老漢感慨系之。老遠就看見公社鄭書記站在自家門口的糞堆前,幫老伴敲碎凍結的糞疙瘩,還笑著說著什么。鄭書記一大早到村里來,有啥事呢?“老楊,聽說你舍不得那些牛馬,還落了淚?”鄭書記哈哈笑著,“是嗎?”老八咧著嘴,不好意思地笑笑。“我信哩!你為那些四條腿熬費過心血,有感情哩!”鄭書記蹲下來,掏出煙袋。“分了牲畜后,現在好多三十來歲的年輕社員不會喂牲畜。問題很普遍。我今日來,想請你到咱公社廣播站,講講牛馬經。”“我說不了話……”老八著實慌了。“好多人要求請你講哩!”鄭書記說,“我還得找隊長,要幫社員安排好牲畜棚圈。一言為定,明天晚上到公社來,我在廣播站等你。講一小時兩塊,按教授級付款!”太陽已經升到碧藍的天際,霧氣已經散盡,冬日的陽光,溫暖燦爛,街道里的柴禾堆,一家一戶的土打圍墻,紅的或藍的房瓦,光禿禿的樹枝,都沐浴在一片燦爛的晨光里。“跟你商量一件事。”恒老八對著撲出灶膛的火焰點著旱煙,給老伴說,“咱得買牛。莊稼人不養牛,抓摸啥呢?一年生育一頭牛犢,兩年就翻身了。現時處處包產到戶,牛價月月漲。我沒旁的本事,喂牛嘛,嗨嗨……”老伴端出一碗荷包蛋,放到老八面前,五十多歲的老婦人,居然嗔聲媚氣地說:“吃吧!吃得精神大了,再滿村跑著去給人家看牛看馬……”老八卻像小孩一樣笑瞇了眼睛。9.下列對小說思想內容的分析與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A.小說開頭寫了夜深難眠的恒老八對抓鬮場景、飼養員生涯的回憶,以復雜紛亂的內心活動,暗示了鄉村變革給村民生活帶來的影響。B.恒老八多年飼養牛馬,又為離開牲畜而流淚,也十分渴望抓到母牛,最后打算自己買牛,表明他始終不忘并渴望延續過去美好的時光。C.恒老八感覺到“勤人倒不顯眼,懶民比一般莊稼人還積極了”,這對他的觸動很大,連懶漢都能順應形勢,何況我這個正經莊稼人呢!D.八嬸“嗔聲媚氣”的語氣包含著微妙的情感,表面上嗔怪丈夫去幫人“看牛看馬”,在心里她肯定丈夫的專長,也十分認可他的想法。10.下列對小說藝術特點的理解與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小說采用“以小見大”的方法,選取飼養員恒老八在實行包產到戶政策之后的種種變化,來反映時代的巨變及其帶給人的精神變化。B.“牛馬嚼草的聲音,像音樂一樣和諧悅耳”,用音樂來比喻牛馬嚼草的聲音,寫出飼養員恒老八的獨特感受,體現了他對牛馬的情感。C.小說對鄭書記著墨不多,但從他請恒老八講牛馬經、要幫社員安排牲畜棚圈等細節,可以看出他是個關心群眾、為群眾辦實事的干部。D.小說結尾一句“老八卻像小孩一樣笑瞇了眼睛”,傳神的細節描寫,再現了恒老八終于能在強勢的老伴面前揚眉吐氣、得意揚揚的情形。11.小說反映的是改革開放初期包產到戶政策落實后鄉村的變化,文中表現出村莊的哪些變化?12.小說在敘述中穿插了環境描寫,這樣寫有哪些作用?請結合作品簡要分析。【答案】9.B10.D11.①村民比原來更積極,更有干勁,充滿樂觀與自信。②整個村莊充滿了久蟄復蘇的活力,隱隱約約的雞啼、清晨的車輪聲,都給人以生機和活力之感。12.①營造氛圍,烘托人物形象。夜里的寂靜氛圍,烘托出恒老八內心的不平靜。②使小說的情節更加連貫。景物的變化反映了時間的推移,也反映了主人公內心的想法漸趨明朗的過程。③照應題目,象征小說的主題。霞光燦爛的景象,象征著在實行包產到戶政策之后,鄉村的發展翻開了新的篇章。【解析】9.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思想內容的分析與概括的能力。B.“表明他始終不忘并渴望延續過去美好的時光”對恒老八的形象、小說主題的理解均不恰當。根據原文倒數第四段中“咱得買牛。莊稼人不養牛,抓摸啥呢?一年務育一頭牛犢,兩年就翻身了。現時處處包產到戶,牛價月月漲。我沒旁的本事,喂牛嘛,嗨嗨”分析可知,他對牛馬很喜愛,同時養牛馬也是自己的專長。結合小說的寫作內容來看,恒老八在心里祈愿到渴望抓到一頭牛,表現從舊生活走出來的恒老八對新生活的渴望。幫人看牛病雖然也體現了他的善良,但目的是為了使他的專長得到人們的認可。最后打算買牛,是為了寫他渴望通過專長過上好日子。這些情節,意在反映在鄉村生產方式發生變革以后,人們渴望憑借自己的勞動與才干來過上美好生活的積極心態。不是“表明他始終不忘并渴望延續過去美好的時光”,選項曲解文意。故選B。10.本題考查學生對小說藝術特點的理解與鑒賞的能力。D.“再現了恒老八終于能在強勢的老伴面前揚眉吐氣、得意揚揚的情形”錯誤,“強勢的老伴”“揚眉吐氣”,小說中都無根據。恒老八的笑既是因為老伴的理解,也是因為自己得以施展才能的高興。故選D。11.本題考查學生篩選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結合文中的句子“楊莊第一號懶民,混工分專家,剛一包產到戶,天不明就推糞上坡了。勤人倒不顯眼,懶民比一般莊稼人還積極了”“既然懶民都趕緊給責任田施冬肥,恒老八這樣的正經莊稼人還停得住么?回,趕緊回去”可知,村民比原來更積極,更有干勁,充滿樂觀與自信。“窗外很黑,隱隱傳來一聲雞啼”“木格窗戶透進一縷縷微微的亮光”“山野里傳來一聲聲沉重的吭哧聲,伴和著車輪的吱吱響”,隱隱約約的雞啼、清晨的車輪聲,整個村莊充滿了久蟄復蘇的活力,給人以生機和活力之感。12.本題考查學生分析小說中環境描寫的作用的能力。答題時,首先找到穿插在文中的環境描寫的句子,然后從氛圍營造、情節安排、人物形象的塑造、主旨的表達以及表現手法等角度分析其作用。根據原文第1段中“屋里靜極了,耳邊沒有了騾馬踢踏的騷動聲音,也沒有牛倒嚼時磨牙的聲音”,第3段中“窗外很黑,隱隱傳來一聲雞啼”,第6段中“木格窗戶透出一縷縷微微的亮光”分析可知,以動襯靜的環境描寫,更突顯夜里的寂靜氛圍,從而從側面描寫出恒老八內心的焦躁。根據第19段“太陽已經升到碧藍的天際,霧氣已經散盡,冬日的陽光,溫暖燦爛,街道里的柴禾堆,一家一戶的土打圍墻,紅的或藍的房瓦,光禿禿的樹枝,都沐浴在一片燦爛的晨光里”可知,實行包產到戶政策之后,環境也是一派生機勃勃的模樣,象征著鄉村的發展翻開了新的篇章,景色描寫照應標題,象征小說的主題。結構上,景物的變化同時也是時間的推移,使小說的情節更加連貫。同時太陽照澈云霧,光芒灑滿人間,景象的變化也體現人物的心理的變化過程,反映了主人公內心的想法漸趨明朗。四、文言文閱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一)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陽谷皆入汶,陰谷皆入濟。當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最高日觀峰,在長城南十五里。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歷齊河、長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與知府朱孝純子潁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為磴,其級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繞泰安城下,酈道元所謂環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嶺,復循西谷,遂至其巔。古時登山,循東谷入,道有天門。東谷者,古謂之天門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經中嶺及山巔,崖限當道者,世皆謂之天門云。道中迷霧冰滑,磴幾不可登。及既上,蒼山負雪,明燭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戊申晦,五鼓,與子潁坐日觀亭,待日出。大風揚積雪擊面。亭東自足下皆云漫。稍見云中白若樗蒱數十立者,山也。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或曰,此東海也。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宮在碧霞元君祠東。是日觀道中石刻,自唐顯慶以來;其遠古刻盡漫失。僻不當道者,皆不及往。山多石,少土。石蒼黑色,多平方,少圜。少雜樹,多松,生石罅,皆平頂。冰雪,無瀑水,無鳥獸音跡。至日觀數里內無樹,而雪與人膝齊。桐城姚鼐記。(姚鼐《登泰山記》)(二)泰山北多巨巖,而靈巖最著。余以乾隆四十年正月四日,自泰安來觀之。其狀如疊石為城墉,高千余雉,周若環而缺其南面。南則重嶂蔽之,重溪絡之。自巖至溪,地有尺寸平者,皆種柏,翳高塞深。靈巖寺在柏中,積雪林下,初日澄徹,寒光動寺壁。寺后鑿巖為龕,以居佛像,度其高,當巖之十九,峭不可上,橫出斜援乃登。登則周望萬山,殊騖而詭趨,帷張而軍行。巖尻有泉,皇帝來巡,名之曰“甘露之泉”。僧出器,酌以飲余。回視寺左右立石,多宋以來人刻字,有墁入壁中者,又有取石為砌者,砌上有字,曰“政和”云。余初與朱子潁約來靈巖,值子潁有公事,乃俾泰安人聶劍光偕余。聶君指巖之北谷,溯以東,越一嶺,則入于琨瑞之山。蓋靈巖谷水西流,合中川水入濟;琨瑞山水西北流入濟,皆泰山之北谷也。靈巖在長清縣東七十里,西近大路,來游者日眾。然至琨瑞山,其巖谷幽邃,乃益奇也。余不及往,書以告子潁:子潁他日之來也,循泰山西麓觀乎靈巖北至歷城復溯朗公谷東南以抵東長城嶺下緣泰山東麓以反乎泰安則山之四面盡矣。張峽夜宿,姚鼐記。(節選自姚鼐《游靈巖記》)13.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循泰山西麓/觀乎靈巖/北至歷城/復溯朗公谷東南/以抵東長城嶺下/緣泰山東麓/以反乎泰安/B.循泰山西麓/觀乎靈巖北/至歷城/復溯朗公谷東南/以抵東長城/嶺下緣泰山/東麓以反乎泰安/C.循泰山西麓/觀乎靈巖北/至歷城/復溯朗公谷/東南以抵東長城/嶺下緣泰山東麓/以反乎泰安/D.循泰山西麓/觀乎靈巖/北至歷城/復溯朗公谷東南以抵東/長城嶺下緣泰山/東麓以反乎泰安/14.下列對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蒼山負雪,明燭天南

燭:照B.而半山居霧若帶然

居:停留C.南則重嶂蔽之,重溪絡之

絡:脈絡D.子潁他日之來也

之:結構助詞,用在主謂之間,不譯15.下列文化常識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山南水北謂之陽,山北水南謂之陰。文中“泰山之陽”就是指泰山的南面,“其陰”指的是泰山的北面。B.我國古代的紀年法有王公即位年次紀年法、帝王年號紀年法、干支紀年法等。“乾隆三十九年”用的是年號紀年法。C.“戊申晦”的“晦”指的是農歷每月三十。古人稱農歷每月初一為“朔”,農歷十五稱為“望”,“既望”通常指農歷每月十六。D.桐城派是清代文壇上最大的散文流派,姚鼐與戴名世、方苞、劉大櫆被尊為桐城派“四祖”,其中姚鼐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16.下列對兩篇游記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姚鼐于乾隆四十年春節前登臨泰山,春節后正月初四又游覽靈巖,分別寫下了《登泰山記》和《游靈巖記》,這兩篇游記散文一般認為是姐妹篇。B.《登泰山記》《游靈巖記》都是游記,都是姚鼐自京師返鄉途中與泰安知府朱子潁同游之后所作,真實再現了親臨勝景之后的所見,今人讀來頗受感染。C.姚鼐寫泰山,生動表現泰山雪后初晴的瑰麗景色和日出時的雄渾景象;寫靈巖,則側重渲染靈巖的境界清幽。兩篇文章寫景各有特色,互為比照,相映成趣。D.桐城派作家寫文章,要求言辭“雅潔”,即講究語言的文雅和精煉;而且內容上還重考據。這兩大特色在這兩篇游記散文中都得到了很好的體現。17.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2)寺后鑿巖為龕,以居佛像,度其高,當巖之十九,峭不可上。【答案】13.A14.C15.C16.B17.(1)回頭看日觀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沒照到,或紅或白,顏色錯雜,都像彎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樣子。(2)在靈巖寺后的山崖上開鑿巖石做了個石龕,來供奉佛像。度量它的高度,大約是靈巖的十分之九,陡峭直立難以攀爬上去。【解析】13.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可以沿著泰山的西麓,參觀靈巖,可向北到達歷城,然后沿朗公谷向東南走,到達東長城嶺下,由泰山的東麓返回泰安。“北”是方位名詞作狀語,修飾“至歷城”,中間不可斷開,排除BC。“抵”的地方是“東長城嶺下”,中間不可斷開,“緣”的賓語是“泰山東麓”,中間不可斷開,排除D。故選A。14.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C.句意:南面有重疊的山巒遮蔽著它,條條的溪流環繞著它。“絡”是動詞,環繞。故選C。15.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文化常識的能力。C.“‘晦’指的是農歷每月三十”錯誤,“晦”是農歷每月的最后一天。故選C。16.本題考查學生概括分析文章內容的能力。B.“都是姚鼐自京師返鄉途中與泰安知府朱子潁同游之后所作”錯,由“余初與朱子潁約來靈巖,值子潁有公事,乃俾泰安人聶劍光偕余”可知,游靈巖時朱子潁沒有同往。故選B。17.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回視”,回頭看;“或”,有的;“得日”,被日光照到;“絳皓駁色”,或紅或白,顏色錯雜;“僂”,彎腰曲背鞠躬致敬。(2)“為”,動詞,做成;“居”,可譯為“供奉”;“度”,度量;“當”,大概,大約;“峭”,陡峭;“上”,登上。參考譯文:(一)泰山的南面,汶水向西流;它的北面,濟水向東流。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濟水。在那南北山谷分界的地方,是古長城。最高處的日觀峰,在古長城南面十五里。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從京城冒著風雪啟程,經過齊河、長清兩縣,穿過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越過長城的城墻,到了泰安。這月丁未日,我同知府朱孝純字子潁的從南面的山腳上山。四十五里長的路上,都是石頭砌的臺階,有七千多級。泰山正南面有三個山谷。(其中)中谷的水環繞泰安城,這就是酈道元書中所說的環水。我起初沿著中間的山谷進山,走了一小半段,越過中嶺,又沿著西面的山谷走,就到了山頂。古時候登泰山,是沿著東面的山谷進去,路上有個天門。這東邊的山谷,古時候稱它為“天門溪水”,我沒有到過那里。現在(我)經過的中嶺和山頂,有山崖像門檻一樣橫在路上的,人們都叫它天門。一路上大霧彌漫、冰凍溜滑,石階幾乎無法攀登。等到已經登上山頂,只見青山上覆蓋著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遠望夕陽映照著泰安城,汶水、徂徠山就像是一幅美麗的山水畫,停留在半山腰處的云霧,又像是一條舞動的飄帶似的。戊申這一天是月底,五更的時候,我和子潁坐在日觀亭里,等待日出。這時大風揚起的積雪撲面打來。日觀亭東面從腳底往下一片云霧彌漫。依稀可見云中幾十個白色的像骰子似的東西,那是山峰。天邊的云彩形成一條線(呈現出)奇異的顏色,一會兒又變成五顏六色的。太陽升上來了,紅的像朱砂一樣,下面有紅光晃動搖蕩著托著它。有人說,這是東海。回頭看日觀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沒照到,或紅或白,顏色錯雜,都像彎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樣子。日觀亭西面有岱祠,還有碧霞元君祠。皇帝的行宮在碧霞元君祠的東面。這一天,(還)觀看了路上的石刻,都是從唐朝顯慶年間以來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已經模糊或缺失了。那些偏僻不對著道路的石刻,都趕不上去看了。山上石頭多,泥土少。山石都呈青黑色,大多是平的、方形的,很少有圓形的。雜樹很少,多是松樹,松樹都生長在石頭的縫隙里,樹頂是平的。冰天雪地,沒有瀑布,沒有飛鳥走獸的聲音和蹤跡。日觀峰附近幾里以內沒有樹木,積雪厚得同人的膝蓋一樣平齊。桐城姚鼐記述。(二)泰山北部有很多巨大的山崖,其中靈巖最有名。我在乾隆四十年正月初四,從泰安來靈巖游覽。靈巖的形狀像石頭壘起來的城墻,高一千多雉,周圍環抱著的群山像個玉環,但南面為群山的缺口。南面有重疊的山巒遮蔽著它,條條的溪流環繞著它。從山巖到溪流,凡有一點平地,都種植著柏樹,柏樹覆蓋著高高的山嶺,塞滿了深深的崖谷。靈巖寺就在柏林中,柏樹林下布滿了積雪,初升的太陽顯得明朗清澈,積雪的寒光反照在寺廟的墻壁上,使得墻壁好像在晃動。在靈巖寺后的山崖上開鑿巖石做了個石龕,來供奉佛像,度量它的高度,大約是靈巖的十分之九,陡峭直立難以攀爬上去。只有橫行,或側身攀援,才能登上去。登上后向四周眺望群山,只見群山競相奔馳,奇妙有趣,如帷幔張開,像軍隊行進。山崖腳下有泉水,乾隆皇帝來巡游時,命名為“甘露之泉”。寺里的僧人拿出器皿,倒上水讓我們喝。轉過頭看到寺院左右立著的石碑,大多是宋代以后游人所題刻的,有的鑲在墻上,有的用來砌成了石階,石階上刻有宋徽宗的年號“政和”二字。我最初與朱子潁約好來游覽靈巖,恰好朱子潁有公事,他就讓泰安人聶劍光同我一起。聶劍光指著靈巖山的北谷說,逆著水流的方向向東,越過一道山嶺,可以進入琨瑞山。靈巖諸山的溪水向西流,匯集中川,流入濟水;琨瑞山的溪水向西北流,也流入濟水,都屬泰山北谷的溪流。靈巖在長清縣東七十里,西靠大路,來游玩的人一天比一天多。而到了琨瑞山,它的巖谷幽深,于是景色更加奇麗。我來不及去,寫信告訴朱子潁:朱子潁以后來游玩時,可以沿著泰山的西麓,參觀靈巖,可向北到達歷城,然后沿朗公谷向東南走,到達東長城嶺下,由泰山的東麓返回泰安,這樣山的四面都可游賞了。夜晚住在長清縣的張峽。姚鼐記。五、古代詩歌閱讀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嘲子由①蘇軾堆幾盡埃筒,攻之如蠹蟲。誰知圣人意,不盡書籍中。曲盡弦猶在,器成機見空。妙哉斫輪手,堂下笑桓公。【注】①子由:蘇軾弟弟蘇轍,字子由。②《莊子·天道》中,工匠輪扁嘲笑讀書的桓公,理由是“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即自己制作車輪的本領不是簡單地理論傳授,兒子就能學會的。18.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A.首聯運用白描手法,“堆”“攻”兩個動詞,生動勾勒出子由埋頭苦讀古代典籍的形象。B.作者將子由比作專門啃食書籍的蠹蟲,雖為調侃,但也傳達出了對子由讀書行為的鄙夷。C.“曲盡弦猶在”,詩句在“曲盡”與“弦在”的反差中,提示讀書人要正確地對待書本知識。D.尾聯的“笑”與標題的“嘲”相呼應,輪扁對桓公的態度與蘇軾對子由的態度恰好暗合。19.蘇軾是如何傳達他的治學觀點的?請結合詩歌后四句簡要分析。【答案】18.B19.①比喻,圣人的思想并不全然體現在書里,就如同學音樂不只是彈奏琴弦,制作器物也不只是運用機械,所以他認為讀書也不能局限與書本,而是要勤于思考。②用典,輪扁的兒子不能簡單地通過學習輪扁的經驗就能獲得高超的技藝,因為他需要親身實踐才能提升,所以個人的思想不能僅憑讀書獲得,要重視生活實踐,勤加練習。【分析】18.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內容的能力。B.“但也傳達出了對子由讀書行為的鄙夷”說法錯誤。詩中說“誰知圣人意,不盡書籍中”,是在告訴子由圣人的思想并不全部都在書里,就如同“曲盡弦猶在”——學音樂不只是彈奏琴弦,“器成機見空”——學制作也不只是運用機械。因此,詩人將弟弟子由比作“蠹蟲”是對子由治學方法的調侃,沒有“鄙夷”。故選B。19.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內容、鑒賞詩歌表達技巧的能力。“曲盡弦猶在,器成機見空”二句,是詩人告訴“攻之如蠹蟲”的子由:圣人的思想并不全部都在書里,這就好像學音樂不只是彈奏琴弦,學制作也不只是運用機械。詩人運用了比喻手法,將讀書比作“弦”和“機”,將讀書的收獲比作“曲”和“器”,表達了詩人認為讀書也不能局限與書本,而是要勤于思考的道理。結合注釋中工匠輪扁嘲笑讀書的桓公的故事,輪扁認為自己的技藝不是簡單地進行理論傳授就能學會的,而“妙哉斫輪手,堂下笑桓公”二句中的“妙哉”,表達了詩人對這個道理的贊同,輪扁對桓公的態度與蘇軾對子由的態度恰好暗合。詩人運用典故,認為真正的知識需要親身實踐才能提升,所以個人的思想不能僅憑讀書獲得,要重視生活實踐,勤加練習。六、句子默寫20.默寫出下列空缺處的文字。(1)山不厭高,_____________周公吐哺,_____________。(曹操《短歌行》)(2)_____________?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_____________,使我不得開心顏?(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3)萬里悲秋常作客,_____________。艱難苦恨繁霜鬢,_____________。(杜甫《登高》)(4)亂石穿空,驚濤拍岸_____________。江山如畫,_____________。(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答案】海不厭深天下歸心別君去兮何時還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百年多病獨登臺潦倒新停濁酒杯卷起千堆雪一時多少豪杰【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默寫常見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點字的寫法,“厭”“兮”“摧”“事”“潦”“豪”。七、選擇題組在歷史的進程中,我們同樣需要守望者。守望是一種角度。當我這樣說時,我已經承認對待歷史進程還可以有其他的角度,它們也都有存在的理由。譬如說,你不妨做一個戰士,甚至做一個將軍,在時代的戰場上,發號施令。你不妨投身到任何一種潮流中去,去經商,去從政,去稱霸學術,統率文化,叱咤風云,,去充當各種名目的當代英雄。但是,在所有這些顯赫活躍的身影之外,還應該有守望者的寂寞的身影。守望者是這樣一種人,他們并不直接投身于時代的潮流,毋寧說往往與一切潮流保持著一個距離,但他們也不是旁觀者,相反,對于潮流的來路和去向始終懷著深深的關切。他們關心精神價值甚于關心物質價值,在他們看來,無論個人還是人類,物質再繁榮,生活再舒適,()。所以,他們虔誠地守護著他們心靈中那一塊精神的園地,其中珍藏著他們所看重的人生最基本的精神價值,同時警惕地瞭望著人類前方的地平線,注視著人類精神生活的基本走向。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擁擠的高樓遮蔽的時代,他們懷著憂慮之心守衛土地,仰望天空,他們守的是人類的生命之土,望的是人類的精神之天。21.依次填入文中橫線上的成語,全都恰當的一項是(

)A.赴湯蹈火指點江山安居樂業超世絕倫B.沖鋒陷陣指點江山安身立命超凡脫俗C.赴湯蹈火高談闊論安身立命超世絕倫D.沖鋒陷陣高談闊論安居樂業超凡脫俗22.下列在文中括號內補寫的語句,最恰當的一項是(

)A.如果心神難定,意識不明,就絕無幸福可言B.無論是精神流于平庸,還是靈魂變得空虛,都絕無幸福可言C.無論是心神難定,還是意識不明,都絕無幸福可言D.如果精神流于平庸,靈魂變得空虛,就絕無幸福可言23.文中畫橫線的句子有語病,下列修改最恰當的一項是(

)A.在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擁擠的高樓遮蔽的時代,他們懷著憂慮之心仰望天空,守衛土地。B.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擁擠的高樓所遮蔽的時代,他們懷著憂慮之心仰望天空,守衛土地。C.在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擁擠的高樓遮蔽的時代,懷著憂慮之心,他們守衛土地,仰望天空。D.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擁擠的高樓所遮蔽的時代,懷著憂慮之心,他們守衛土地,仰望天空。【答案】21.B22.D23.A【解析】21.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成語的能力。第一組,“赴湯蹈火”指沸水敢蹚,烈火敢踏。比喻不避艱險,奮不顧身。赴,走往;湯,熱水;蹈,踩。“沖鋒陷陣”形容作戰勇猛。語境是戰場上應該用“沖鋒陷陣”。第二組,“指點江山”指評說國家大事。指點,評說;江山,國家。“高談闊論”指漫無邊際地大發議論(多含貶義)。此處語境是實現宏圖偉志,應該用“指點江山”。第三組,“安身立命”指生活有著落,精神有所寄托。“安居樂業”指生活安定,對所從事的工作感到滿意。根據語境說的是精神生活和寄托,所以此處應該用“安身立命”。第四組,“超凡脫俗”即超出常人,脫離凡俗。指與眾不同,超脫世俗的高雅境界。“超世絕倫”指超出世人和同輩。此處指精神層面的超凡脫俗,所以應該用“超凡脫俗”。故選B。22.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連貫的能力。根據上下文的內容來看,前面說“無論個人還是人類,物質再繁榮,生活再舒適”,由此可知,這應該是表假設關系的復句,而不是表條件關系的復句,可以排除BC;再看剩下兩項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