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青島版(六三制)五年級科學下冊知識點_第1頁
2023青島版(六三制)五年級科學下冊知識點_第2頁
2023青島版(六三制)五年級科學下冊知識點_第3頁
2023青島版(六三制)五年級科學下冊知識點_第4頁
2023青島版(六三制)五年級科學下冊知識點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新青島版(六三制)五年級下冊科學全冊知識點第一單元心和腦第1課我們的腦1.腦是人體的“司令部”,能夠指揮人的行動,產生思想和情感,進行認知和決策。原創:蒙蒙de雨科學課堂顱骨包裹著,它分為大腦、小腦和腦干三個部分。3.大腦、小腦和腦干的作用(1)大腦控制著人體的大部分生命活動,如運動、語言、視覺、記憶、思維、情緒等。原創:蒙蒙de雨科學課堂(2)小腦具有協調運動和維持身體平衡的作用。(3)腦干負責人體許多基本生命活動,如呼吸、心跳、血液循環等。左、右兩個半球。不同區域有不同的功能。感覺中樞、聽覺中樞、運動中樞、視覺中樞等分別由大腦的不同區域控制。如果大腦分管相應功能的區域受到損傷,該功能就會受損。原創:蒙蒙de雨科學課堂5.腦是世界上最復雜的“機器”,也是打不開的“暗盒”。第2課神經系統腦、脊髓和周圍神經共同組成的。2.腦和脊髓是身體的控制中心。(1)腦負責存儲和加工信息,脊髓負責下達簡單的命令,并把來自感官的信息傳遞給大腦,再把大腦的指令傳遞給周圍神經。(2)腦和脊髓合稱為神經中樞。(3)縮手反應、膝跳反應是一種由脊髓控制的非條件反射。“電話線”,能把身體各部分獲得的信息及時報告給腦,并把腦下達的命令傳達給身體各部分。4.當人體受到環境中的各種刺激時,都會由神經(傳入神經)將信號傳到神經中樞,神經中樞下達相應的指令并通過神經(傳出神經)使身體做出反應。原創:蒙蒙de雨科學課堂5.發令槍響后,運動員的耳朵接收到聲音刺激,聽神經(傳入神經)將信號傳給腦,腦判斷出是起跑信號,將指令通過神經(傳出神經)傳給肌肉,運動員便開始奔跑。6.用尺子測試我們的反應速度,手指與尺子的零刻度線持平,準備捏住尺子。尺子掉下時,捏住的刻度值越大,反應距離越長,說明反應速度越慢;刻度值越小,反應距離越短,說明反應速度越快。原創:蒙蒙de雨科學課堂反復訓練來提高反應速度。第3課保護腦核桃仁相似,顱骨與核桃殼相似,核桃殼具有保護核桃仁的作用,顱骨具有保護腦的作用。膜,這些膜可以降低撞擊的力度,具有保護和支撐腦組織的作用。3.打哈欠是人腦增加血氧含量的一種短暫的自我保護方式。4.頭盔對腦起到保護作用:頭盔的外殼一般由堅硬的材料制成,可以承受較大的撞擊;頭盔的內襯一般是泡沫塑料,可以對撞擊起到緩沖作用。第4課心臟和血管1.我們的身體像一架精密的儀器在有條不紊地運行著,心臟像發動機,血管像縱橫交錯的管線。2.心率是心臟每分鐘跳動的次數,脈搏頻率是動脈每分鐘搏動的次數。正常情況下,人的脈搏領率和心率一致。,每分鐘心跳60~100次。人在情緒激動、從事體力勞動、參加體育運動時,心率會加快。不同年齡的人,心跳會有不同。人的某一器官發生病變,心跳也會發生變化。左側,形狀像一個倒置的梨,上大下小,大小和自己的拳頭差不多。心臟的內部有4個腔室,分別是左心房、右心房、左心室、右心室。5.心臟總是在有規律地收縮和舒張。收縮時,心臟把血液壓入動脈血管;舒張時,血液從靜脈血管流回心臟。心臟不停地收縮和舒張,從而推動全身的血液不停地流動。心臟每收縮和舒張一次,我們就感覺到心跳一次。動脈、靜脈和毛細血管3種。養料和呼吸器官吸收的氧氣運送到全身各處,把全身各處產生的廢物和二氧化碳等交給排泄器官、呼吸器官排出體外。第5課

我們的健康檔案,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身體健康狀況,及時防治疾病。:體重÷(身高身高)。身體健康,還包括心理健康等。,填寫健康檔案的數據要真實。常考簡答背記1.人體怎樣對環境刺激做出反應?答:感受器官(耳朵、皮膚等)接收刺激→神經將信號傳給神經中樞(腦或脊髓)→神經中樞做出判斷→將指令通過神經傳到身體的各個部位→相應部位做出反應。2.我們如何保護腦?答:(1)不熬夜,保證充足的睡眠;(2)勞逸結合;(3)適當的體育鍛煉;(4)不吸煙、不喝酒;(5)騎車戴頭盔等。3.怎樣保護我們的心臟和血管?答:(1)每天進行戶外鍛煉,形成良好的鍛煉習慣。(2)保持情緒平和,樂觀向上。(3)合理膳食,飲食有節。(4)保持合理的休息和良好的睡眠。第二單元空氣第6課空氣的成分必要條件。人類、動物、植物的生存都離不開空氣。2.扣上礦泉水瓶(剪去底部)后,蠟燭會慢慢熄滅;蠟燭熄滅后,瓶中的水位會上升。說明蠟燭燃燒消耗了空氣中一部分支持燃燒的氣體。,木條熄滅,說明蠟燭燃燒后剩下的氣體不支持燃燒。:一部分氣體支持燃燒,另一部分不支持燃燒。混合而成的,按體積計算,空氣中氮氣約占78%,氧氣約占21%,二氧化碳、水蒸氣等其他氣體約占1%。6.空氣中含有大量的氮氣,氮氣的用途廣泛。(1)液氮用于醫療手術。(2)充入密封袋保護食品(3)用于制氮肥。第7課

氧氣1.氧氣是空氣的主要成分之一。人的生命活動離不開氧氣。,氧氣是一種沒有顏色、沒有氣味、能支持燃燒的氣體。,木條會復燃。這說明氧氣支持燃燒。,但能助燃。可燃物在氧氣中比在空氣中燃燒得更劇烈。:動植物呼吸、醫療、潛水、航天、煉鋼、化工等。有機物或其他易氧化物質混合,容易引發爆炸。在存放氧氣瓶的地方通常會有“禁止撞擊”“禁止煙火”“易燃易爆”等標識。不是吸人的氧氣越多對人體健康越有利。,會出現氧中毒,可能造成全身組織傷害。,來到平原地區可能會醉氧。10.植物的呼吸同樣需要氧氣。第8課

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無色、無味的氣體,不燃燒也不支持燃燒,比同體積的空氣重。

下方的蠟燭先滅

石灰水變渾濁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3.二氧化碳既不燃燒,也不支持燃燒,因此常被用來滅火。:制作碳酸飲料、作為制冷劑、作為滅火劑、提高作物產量等。5.干冰是固態的二氧化碳。常作為制冷劑制造舞臺煙霧,保鮮食品等。皮膚不能直接接觸干冰。,存放處應標有“禁止吸煙”“禁止煙火”等警示標識。,應先打開地窖口通風一段時間,然后將點燃的蠟燭放入地窖,蠟燭不熄滅才能進入地窖。第9課

燃燒發光、放熱現象的劇烈化學變化。燃點。不同物質的燃點一般不同。3.燃燒必須同時具備三個條件:可燃物、氧氣和達到可燃物的燃點。可燃物有木材、紙、塑料、酒精、布等;水、磚塊、玻璃等物體一般為非可燃物。5.燒傷、燙傷的程度不一樣,處理方式也不一樣。輕微且沒有創口的情況下,可以迅速將受傷部位用流動的冷水沖洗或浸泡在冷水中;嚴重的燒傷須經應急處理后盡快到附近的醫院治療。6.生活中我們不僅要做到用火注意安全,還要避免被燒傷、燙傷。做實驗、做飯、倒開水、使用暖寶寶時都要格外小心。7.要定期排查家中的火災隱患并改進。第10課

滅火與逃生1.火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用火不當往往會給人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帶來危害和損失。119火警電話。3.隔離可燃物,隔絕氧氣,降溫到該物質的燃點以下,可以達到滅火的目的。(1)提起滅火器

(2)拔下保險銷

(3)用力壓下手柄(4)對準火源根部掃射隔絕,從而造成燃燒物缺氧熄滅而起到滅火作用,因此不宜在室外大風時使用。,濃煙溫度較高,會先充滿屋頂,再逐漸向地面下移,直至充滿整個空間。因此,逃生時要用濕毛巾捂住口鼻,盡量壓低身體,以減少濃煙傷害。7.用“紙鍋”可以燒水,這是因為水從液態變成氣態(汽化)會吸收熱量。水的沸點是100℃,紙的燃點是183℃,水燒開后,水的溫度保持沸點不變,不會達到紙的燃點。8.由“紙鍋”燒水實驗可知,遇到火災逃生時可以披上濕被褥保護身體,是因為水汽化帶走熱量,溫度低于被褥的燃點,被褥不會燃燒。,不能乘坐電梯。第11課

讓空氣更清新健康,空氣清新的程度其至與人類的生存息息相關。:工業污速,交通污染和生活污染。

3.二氧化碳又稱“溫室氣體”,是加劇“溫室效應”的罪魁禍首。植物有吸收二氧化碳、吸附灰塵的作用,可以凈化空氣。4.一些保護空氣、防止空氣污染的方法和措施:(1)植樹造林,種草治沙。(2)控制汽車尾氣排放,實行機動車單雙號限行,提高汽車排放國家標準,研制新能源汽車。(3)在工廠安裝廢氣凈化系統。(4)綠色出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或騎自行車。(5)使用環保材料,防止甲醛超標。(6)不焚燒秸稈,資源再利用。5.公民應當增強大氣環境保護意識,采取低碳、節儉的生活方式,自覺履行大氣環境保護義務。人類的生活和動植物的生長都造成了極大地危害。常考簡答背記1.簡單說一說氧氣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答:氧氣瓶用于醫療或特殊環境供氧;用增氧泵給魚缸增氧;氧氣具有助燃性,用液氧作為火箭發射的推進劑;用于煉鋼,有助于去除鋼中的雜質等。2.請簡單說明滅火方法與燃燒條件的對應關系。答:燃燒的三個條件:可燃物、氧氣、達到可燃物的燃點對應的滅火方法分別是隔離可燃物、隔絕氧氣、降溫到該物質的燃點以下。3.如果空氣中除了正常的成分外,還增加了很多對人、動物、植物有害的物質,我們就說空氣被污染了。注意觀察生活,說一說你發現了哪些會污染空氣的行為?答:垃圾隨意堆放、焚燒秸稈、汽車排放尾氣、化工廠周圍散發著難聞的氣味、工廠煙囪不斷地排放出濃濃黑煙等。4.“看不見,摸不著,不香不臭沒味道,說它寶貴到處有,動物植物離不了”。人類和動植物的生存離不開清新的空氣,為了更清新的空氣,防治空氣污染,生活中有哪些事是我們力所能及的?答:不在公交車或地鐵上吃有味道的食物,教室要勤開窗通風、保持衛生,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或騎自行車出行,植樹造林、保護植物,做好垃圾分類、不亂丟垃圾等。第三單元春夏星空第12課看星空北斗七星。(1)在天氣晴朗的夜晚,選擇周圍沒有強光的地方觀察星空。(2)明確站立位置和觀察朝向,確定參照物。(3)做好觀察記錄。距離及星本身的亮度有關。星等表示。我們常說的星等是指觀測者用肉眼看到的星體亮度,也叫視星等。星等數值越大,星越暗。北極星的亮度是等,織女星的亮度是0等,太陽是等。,星等小于6的星,人可以用肉眼直接看到。,觀察星空。涂黑內壁

加標記線

鉆觀察孔(1)將觀星箱固定在便于觀察星空的位置。整個觀測活動中,不能移動觀星箱。(2)從觀星箱的小孔觀測選定的區域,把看到的星標記在方格紙上的對應位置。(3)要把亮的星畫得大一點。(4)觀星方法:①同一晚不同時刻觀察;②每晚同一時刻觀察。第13課

春季星空恒星。,人們發現恒星之間的相對位置是固定不變的。,人們把星空劃分成很多區域,這些區域稱為星座。全天共分為88個星座,天空中每一顆恒星都屬于某一特定星座。4.春季的夜晚,面向北仰望天空,可以看到有7顆亮星組成勺形,這就是北斗七星。北斗七星到地球的距離不同。,在“大熊”的臀部和尾部,是尋找大熊座的重要標志。大熊座和北極星6.北極星屬于小熊座,基本處于正北方向,我們可以利用北極星來辨認方向。

北極星。8.春季星空中的顯著星座還有牧夫座、室女座、獅子座等。9.獅子座位于北斗七星的南方,屬北半球春季星空,面朝南可以觀察到。,繩長要符合它們到地球距離的比例。1光年就是光在1年中所走的距離。遠近不同、沒有聯系的恒星在天空中的視覺圖像。如果從不同角度觀察,圖形也不同。12.每個星座內并不只存在幾顆亮星,而是天空中的某片區域所有星的集合。,星座在天空中的位置自東向西移動。第14課

夏季星空1.一天中,北極星的位置基本不變,其他的星都以北極星為中心逆時針轉動。,能看到一條淡淡的光帶跨越整個天空,好像一條大河,那就是銀河,又稱“天河”,從東北向西南方向劃開整個天空。2000億顆。4.在銀河東“岸”有一顆亮星,這顆亮星的兩側各有一顆較暗的星,3顆星呈扁擔形。這顆亮星就是牛郎星。牛郎星位于天鷹座。5.在銀河西“岸”有一顆特別顯眼的亮星,與牛郎星隔“河”相望。在這顆亮星附近還有4顆較暗的星,它們呈梭子形。這顆亮星就是織女星。織女星位于天琴座。6.天蝎座是夏季非常顯眼的星座。天蝎座中有一顆紅色亮星,猶如“天蝎”的心臟,它就是心宿二,也叫大火。天津四。8.夏季大三角由天津四、牛郎星和織女星組成。常考簡答背記1.為什么我們觀察到的星的亮度不同?答:因為星本身的亮度不同,距離地球的遠近也不同。2.寫出春夏星空的主要星座及其標志星。答:大熊座--北斗七星,小熊座--北極星,天鷹座--牛郎星,天琴座--織女星,天蝎座--心宿二,天鵝座--天津四。3.我們怎樣利用北斗七星找到北極星?答:將北斗七星“斗口”的兩顆星(天樞、天璇)連線,沿“斗口”向外,朝兩顆星連線方向延長約5倍遠處有一顆比較亮的星,就是北極星。第四單元電磁鐵第15課

電磁鐵(一)鐵芯和線圈構成的裝置是電磁鐵。2.我們制作鐵釘電磁鐵時,把電磁鐵直接連接在電池上屬于短路連接,電池容易發熱受損,所以不能把它長時間連接在電池上。,給線圈通上電流,將電磁鐵靠近大頭針,觀察到電磁鐵能夠吸起大頭針;斷開電流后,大頭針會落下。這說明電磁鐵接通電流后產生磁性;斷開電流則磁性消失。電能轉換成磁能的裝置。,電能先轉換成磁能,然后吸引物體運動,電磁鐵的磁能轉換成物體的機械能。,推想電磁鐵可能具有磁鐵的其他性質,就是在進行類比推理。類比推理的結果僅僅是一種可能性,推理結果是否正確需要進一步驗證。,制成電磁鐵,斷電后有時鐵芯磁性不會立即消失。讓電磁鐵斷電后鐵芯的磁性立即消失的方法有加熱、敲擊等。電流檢測器,檢查廢電池中是否有電。若電池有電,通電線圈會產生磁性,吸引指南針轉動;若電池沒有電,通電線圈不會產生磁性,指南針不動。第16課

電磁鐵(二),兩極是固定不變的。南極(S極)和北極(N極)兩個磁極。磁極間的相互作用:同極相斥,異極相吸。纏繞的方向或改變線圈與電池正負極的連接方向,電磁鐵的磁極會發生改變。第17課

電磁鐵(三),電能轉換為磁能,可吸起鋼鐵;斷電時,磁能消失,鋼鐵就會落下。(1)改變的條件:線圈的匝數。(2)不變的條件:電池的節數、鐵釘的大小等。(3)結論:電磁鐵的磁性強弱與線圈的匝數有關,其他條件相同時,線圈的匝數越少,電磁鐵的磁性越弱;線圈的匝數越多,電磁鐵的磁性越強。(4)電磁鐵不能長時間連接電池,以免電池發熱受損。(1)改變的條件:電池的節數(電流大小)。(2)不變的條件:線圈的匝數、鐵釘的大小等。(3)結論:電磁鐵的磁性強弱與電流大小有關,其他條件相同時,電流越小,電磁鐵的磁性越弱;電流越大,電磁鐵的磁性越強。(1)改變的條件:鐵釘的粗細。(2)不變的條件:線圈的匝數、電池的節數等。(3)結論:電磁鐵的磁性強弱與鐵釘的粗細(鐵芯)有關,其他條件相同時,鐵釘越細,電磁鐵的磁性越弱;鐵釘越粗,電磁鐵的磁性越強。吸引大頭針的個數來判斷電磁鐵的磁性強弱。電磁選礦機、音箱、耳機、話筒、電磁繼電器、磁懸浮列車等。常考簡答背記1.普通磁鐵和電磁鐵有哪些相同點和不同點?(1)相同點:都具有磁性,都有兩個磁極。(2)不同點:普通磁鐵的磁極和磁性強弱都是固定不變的,電磁鐵的磁極和磁性強弱都可以改變。2.可以通過哪些方法改變電磁鐵的兩極?(1)改變線圈的纏繞方向,保持電池連接方向不變(2)改變電池連接方向,保持線圈的纏繞方向不變3.可以通過哪些方法加強電磁鐵的磁性?(1)增加電磁鐵線圈的纏繞匝數(2)增加串聯電池的節數。第五單元密切聯系的生物界第18課

光合作用,夏季枝繁葉茂、茁壯生長,秋季葉子飄落、生長緩慢。,葉片遮蓋的部分未變成藍色,葉片未遮蓋的部分變成了藍色。遇碘變藍是淀粉的特性,說明葉片的見光部分產生了有機物--淀粉,葉片是綠色植物制造養料的主要器官。綠葉制造的。葉綠體,每一個葉綠體都是一個小小的“綠色食品加工廠”。葉綠體中含有一種綠色色素-----葉綠素,是葉片呈綠色的原因。5.在陽光的照射下,葉綠體可以把根吸收的水分和由氣孔進來的二氧化碳合成植物生長所需要的養料,同時釋放出氧氣。葉的這種作用叫光合作用。,利用光合作用原理提高產量的方法:合理密植、增加二氧化碳濃度、延長光照時間。第19課

生物的棲息地1.鷹擊長空,魚翔淺底。每種生物都有自己的棲息地。草原濕地海底森林牛、羊、兔子、昆蟲等鳥、魚、昆蟲、蛇等魚、珊瑚蟲、海葵等大象、野豬、蛇等光、空氣、水、適宜的溫度和食物等基本需要。生物需要適宜生存的棲息地。沒有固定的居住場所,有的動物活動范圍較小,有一個比較固定的棲息地。4.多種動物按照自己喜愛的環境條件來選擇生存和繁衍的地方,從而形成不同的棲息地。5.保護生物的棲息地的方法措施:健全法律法規、減少環境污染、加強環保宣傳等。義務。第20課食物鏈1.食物鏈上的生物,能自己制造養料的叫生產者,以其他生物為食的叫消費者。2.能分解動物、植物殘骸或排泄物的叫分解者。3.動物、植物之間具有食物關系。根據食物關系,可以把一些動物、植物緊密地聯系起來,成為一串,就像一條由很多鏈環組成的鎖鏈一樣。人們把動物、植物之間的這種食物聯系稱為食物鏈。植物開始,到兇猛的肉食動物終止。食物鏈包含一系列物質和能量的傳遞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動物通過食物獲取它們生存所需的營養物質和能量。5.由于一種動植物可能與多種動植物有食物聯系,食物鏈相互交錯,就形成了食物網。這些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構成了密切聯系的生物界。6.生態系統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空間內生物與環境構成的統一整體。在這個統一整體中,生物與環境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并在一定時期內處于相對穩定的動態平衡狀態。,保護身邊多種多樣的生物非常重要。8.保護生物多樣性,促進人與自然環境和諧相處的方法措施:建立自然保護區,建立野生動物繁育基地,退耕還林等。9.任何單位和個人未經批準,不得擅自引進、釋放或者丟棄外來物種。常考簡答背記1.什么是光合作用?答:植物綠葉中的每一個葉綠體,都是一個小小的“綠色食品加工廠”。在陽光的照射下,葉綠體可以把根吸收的水分和由氣孔進來的二氧化碳合成植物所需要的養料,同時釋放出氧氣。2.光合作用對人類有何意義?答:葉的光合作用,不僅為植物制造了養料,還為動物和人的生存提供了食物和氧氣。3.棲息地與在此生存的生物有什么關系?答:棲息地為生物提供了光、空氣、水、適宜的溫度和食物等基本需要,動植物的生長活動也會影響棲息地的環境。4.我們可以為保護生物的多樣性做些什么?答:健全法律法規、減少環境污染、加強環保宣傳來保護生物的棲息地,建立自然保護區,建立野生動物繁育基地,退耕還林等。第六單元物質的變化第21課

蠟燭燃燒物質構成的,物質是在不斷發生變化的。,產生了水、二氧化碳、炭黒等新物質。,一般伴隨著發光、發熱或改變顏色等現象。4.像蠟燭熔化、紙折疊、鐵熔化這樣的變化,僅僅是形態發生了變化;像蠟燭燃燒、紙燃燒、切開的梨變色、咬過的蘋果變色、雞蛋殼浸入醋中冒泡這樣的變化,不僅僅是形態發生了變化,還會產生新的物質。化學變化,把沒有產生新物質的變化叫物理變化。,可以使油脂水解,生成可溶于水的新物質,起到去油污的作用。第22課

鐵生銹1.鐵鍋、鐵柵欄等鐵制品會生銹。不同的物質。鐵生銹是生成新物質的變化。項目鐵鐵銹顏色銀白色紅褐色光澤有無孔隙無有手感光滑粗糙韌性較韌較脆導電性容易導電不容易導電能否被磁鐵吸引能否不會被磁鐵吸引。化學變化,是一個緩慢的過程。潮濕的環境中容易生銹。遇到醋、鹽水,鐵生銹的程度會加深,速度會加快。第23課防銹技術1.金屬生銹是生活中的一種常見現象,每年都有大量的金屬因生銹而廢棄。2.鐵生銹帶來的危害:影響美觀、降低鐵制品的強度、縮短使用壽命、造成資源浪費,甚至引發安全事故等。干燥的環境中不容易生銹。隔絕水、空氣可以防止鐵生銹。,可以采用涂油、噴漆、烤藍等技術。5.炒菜用的鐵鍋,清洗干凈后,我們往往會再涂上一層食用油,是為了防止生銹。噴涂船底漆的方法防銹。7.保護金屬資源:防止金屬生銹,回收利用,尋找金屬替代品,合理開采礦物等。常考簡答背記1.蠟燭燃燒會產生哪種氣體?如何驗證?答:蠟燭燃燒會產生二氧化碳。將用澄清的石灰水潤濕內壁的燒杯罩在點燃的蠟燭上方,觀察到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2.生活中,有哪些常見的現象有新物質產生?答:咬過一口的蘋果變色,清洗過的鐵鍋生銹,蠟燭燃燒,小蘇打混合白醋有氣泡冒出等。3.防止鐵生銹的原理是什么?有哪些防止鐵生銹的例子?答:防止鐵生銹的原理是隔絕水和空氣。防止鐵生銹的例子:給自行車鏈條涂油、給大鐵門噴漆、給鐵軌上的螺栓涂油、保持鐵制品干燥衛生等。第七單元創新與設計第24課

我們的住宅1.住房都是有一定結構的,根據需求不同,結構也會存在差異。2.“設施”不是指單一的物體,而是指一個系統,而一個系統包含多個組成部分。暖氣、空調、自來水管道、熱水器、照明等設施讓我們的生活更加方便、舒適。,一般會安裝供水、供電、供暖等系統。7.太陽能熱水系統一般由太陽能集熱器、保溫熱水箱、連接管路及控制系統構成,與供水系統連接。房屋結構、供水系統、采光系統、供暖系統等,還要注意各個系統之間的相互協調。10.設計是工程建造中重要的一環,工程技術的發展必然會推動社會的發展。11.計算機包含硬件系統和軟件系統。12.一項工程通常需要由多個系統組成。第25課

展示創意1.“自動找平凳”:把凳子放在高低不平的地面上,凳子的4條腿會自動伸縮,使凳面始終保持水平狀態。文字表達創意時需要寫出科學原理、創新點和應用價值。主要分為4部分:一是提出問題,二是構思解決方案,三是產品測試方法,四是產品的創新點和應用價值。3.繪圖可以形象地表達自己的創意。示意圖要簡單明了、突出重點,從不同角度展示作品效果。主視圖

側視圖

俯視圖攝影、攝像來展示自己的作品,要從不同角度拍攝。,反思、調整自己的創意設計。,要愿意溝通交流,綜合考慮小組各成員的意見,形成集體觀點。

7.好奇和社會需求是推動科學技術發展的動力。第26課

照明拖鞋1.設計與制作照明拖鞋的基本步驟與方法(1)設計:以能照明、能用腳控制亮滅為目標畫出設計圖。(2)選擇制作材料:電池、電池盒、導線、輕觸開關、LED小燈泡、拖鞋等。(3)根據設計圖制作:先把電路連接好,再組裝拖鞋。(4)測試與改進:用腳踩一踩,觀察小燈泡是否會亮;用膠密封,使照明拖鞋防水;用紐扣電池代替干電池,減小鞋底厚度等。改進和完善。3.各小組間展示交流評價作品。我們要樂于對自己和他人的照明拖鞋提出改進建議;愿意接受他人的建議,反思設計制作過程,調整自己的作品,使作品更完善。4.科技產品給人類社會帶來很多便利。4.難道是有妖魔鬼怪或者是動物在地下動?5.那你推測地下發生了什么?可能是什么原因導致的地表巖石層發生這樣的變化?(巖層運動:巖層被擠壓、斷開、受力滑動)6.【追問】你覺得這樣的運動是怎樣的運動?在運動過程中,還會伴隨著強烈的震動,而不是平緩的。(聚焦到每個圖片的猜測)7.【交流且板書】圖片,用箭頭表示表示受力的方向,如向中間表示擠壓(1)圖一:巖層形成褶皺Q:地下巖層什么樣的運動會產生這個現象?(S:擠壓)(2)圖二:地表斷裂,有裂縫Q:地下如何運動會產生這個現象?(S:擠壓后斷裂——不一定有裂縫,不是遠離,有可能是堆起來的

S:拉伸后的斷裂——裂縫更大)(3)圖三:柵欄斷開,巖層斷裂且滑動錯位Q:某個部分錯位了,怎么才會出現這種情況——滑動(4)圖四:地表斷裂且抬升,一側整體抬升,不規整斷裂Q:你覺得大地怎么運動會產生這個現象?(提示一側升高)8.科學家們面對這些現象也做出了很多猜測,并嘗試通過用模擬實驗的方式來做出更進一步的解釋。我們也一起來嘗試體驗下這些模擬實驗。9.【實驗操作】(1)擠壓多層海綿,觀察“巖層”褶皺的產生。(2)掰斷木片,體驗“巖層”斷裂的感覺,觀察“地表物體”的變化。(3)用不同方向的力擠壓泡沫板,觀察“巖層”斷裂移位的現象。(4)用力擠壓挨在一起的珍珠棉,觀察“地球板塊”的錯動、抬升。【材料】百潔布,木板,泡沫板(一塊),珍珠棉(2塊)【要求】1.利用材料模擬巖層變化;2.說一說發生的變化和感受。10.【匯報交流】(邊匯報邊現場演示變化的現象)你們覺得這四種模型分別解釋了圖片中的哪一種地形的變化?感受到什么?看到了什么?(聚焦在真實情況下巖層和地表物體的變化)11.有什么困惑?12.【提問】這三種情況是不是都感受到震動了?——擠壓百潔布,為什么沒有產生劇烈的震動的感覺?——巖層軟硬不同(軟的更容易彎曲,硬的更易斷裂)——所以你認為形成褶皺的巖石是怎樣的?軟的?硬的?13.現在有誰可以再說說,你認為地震的時候地下發生了什么?14.我們發現巖層也是像他們這樣,地殼巖石層在力的作用下會形成褶皺;褶皺進一步彎曲就會折斷,形成斷裂;斷裂兩邊進一步位置錯動,形成斷層。褶皺的形成是非常緩慢的,而褶皺斷裂、錯動卻往往發生于瞬間。而力量瞬間釋放完成,帶來的影響就會從這個位置傳遞到其他地方。15.小朋友對地震都有了一些認識,我們再通過視頻來了解下地震的產生。【視頻】地震成因16.【小結】地球內部物質不斷運動而產生的力量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可使巖層彎曲、變形,變形厲害了就會產生急劇的破裂、錯動,使大地強烈震動,形成地震。【設計意圖】該環節主要聚焦在地震的成因。從學生熟知的中國曾發生的大地震入手,使學生感受到地震對人們的威脅性,從而引出人們探索地震成因的話題。該環節設計源于人們對于地震成因的歷史,即從神話解釋到通過地震后地表變化的推測。因此,通過出示的地震后地表形態發生的變化(褶皺、斷裂、錯位、抬升現象),學生驚嘆于這些現象,同時更能靜下心思考背后地震時巖層的運動變化。緊接著,通過體驗模擬實驗,嘗試對自己的猜測做出進一步的解釋,從而更好地體會到地震發生時巖層的運動形式形成的變化。最后,通過視頻動畫再次幫助學生構建對于地震成因的認識。三、人們應對地震的措施(一)地震預警1.我們現在已經知道地震是怎么產生的了,是不是我們可以掌控地震,能像天氣預報那樣提前預報地震?2.其實不是這樣的,因為地震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人們還沒有完全掌握地震發生的規律,地震預報依舊還在探索中。但我們發現地震預警很有效果。科學家們研究了一條預警機制。3.【視頻】預警片段我們的生活中就會用到這樣的一種方式。通過廣播、電視、手機等各種途徑,發布預警信號。4.可能你會覺得視頻里的10秒鐘太短,有什么用。5.【展示數據資料】減少傷亡時間非常寶貴,不要小看任何一秒。根據統計,如果預警時間為3秒,傷亡率就會減少。小朋友可以想想,這3秒鐘,列車員可能就把高鐵停下來了,車停下來。(二)地震逃生措施1.地震預警為我們獲取了更多的逃生時間,當我們有著十秒,60秒的時候,我們可以怎么做來保護自己呢?2.我們一起通過視頻來了解下。【視頻】逃生方法介紹3.【互動:學生手勢表示】請小朋友說說,這些小朋友的做法正確嗎?哪些是正確的地震自救的辦法,錯誤的辦法是什么?4.【展示】逃生口訣這里還有個逃生口訣,小組開火車讀,記牢逃生自救的方法,在今后面對地震時能更加沉著冷靜,找到活命三角區。5.如果是在這個教室里,我們突然接受到預警信息,我們應該怎么辦?6.【互動】如果只有3秒,1,2,3就這么長,我們就找到桌肚下面躲起來,保護自己;如果我們有60秒的時間,我們可以適度疏散,立刻轉移到操場空曠的地方。【設計意圖】該環節對于學生而言也是重點之一。面對地震這種頻發災害,學生應該具備相關的避震逃生自救方法。因此,通過視頻、辨一辨及逃生口訣的形式,能夠強化學生對逃生方法的了解。同時,聯系實際情況,結合逃生方法,介紹相關逃生預警的形式,幫助學生能更加冷靜地面對真實情況,做出合適的自救行為。四、課后拓展思考1.現在我們知道地震是怎么形成以及相關避震知識,楊老師希望小朋友們課后進一步去思考這樣的幾個問題。(1)南京會不會發生大地震?(2)比較火山和地震的不同和相同。(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會發生大地震,大地震的發生也是有條件的,南京具備發生大地震的條件嗎?火山和地震都是地質災害,他們之間有什么聯系或不同呢?)2.希望小朋友課后去研究,楊老師也等待你們的探究結果。【設計意圖】課堂教學只是一部分,本節課在學生一生中應該是地震啟蒙的開始,未來學生還將接觸更多有關地震的認識,甚至有可能親身經歷地震。因此,希望通過提出的兩個學生感興趣的問題,激發學生課后進一步研究的興趣,同時為以后學生對地震科學知識、對本單元中有關地球內部結構和地表雕刻師的學習做好鋪墊。【主要概念】地球內部有地殼、地幔和地核。【涉及課標】14.5地球內部可以劃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三個圈層。描述地球內部有地殼、地幔和地核三個圈層。知道地殼運動是地震、火山噴發等自然現象形成的原因。【教材分析】本課內容深入前兩課本質層面,旨在幫助學生初步了解地球內部圈層結構和地殼運動模式,初步了解地殼運動會導致地表發生全球性或小范圍的海陸變遷,能初步從宏觀層面解釋地形高低起伏、火山地震頻發的原因。本課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認識地球內部結構與地殼運動。先讓學生根據火山噴發、地熱、地震中的物質和能量推測地球內部可能是怎樣的,再通過閱讀資料認識人類探索地球內部的主要方法和成果,以及科學家對地球內部圈層運動模式做出的猜測。第二部分是模擬地球板塊的漂移與碰撞,通過觀察進一步理解地殼運動時板塊之間的碰撞、分離與交錯,意識到能量來自地殼下方處于對流運動狀態的巖漿。第三部分是認識地殼運動導致海陸變化,遵循從局部到整體的認知規律,先讓學生根據喜馬拉雅山上發現的海洋類生物化石推測喜馬拉雅山地區很久以前的情況,建立陸地和海洋會轉化的意識;再觀察地球大陸板塊變化示意圖,認識陸地的變化趨勢,從而認識海陸變遷、大陸漂移也是地殼運動的結果,為今后繼續認識地表變遷理論打下基礎。【學情分析】五年級學生對火山和地震這些地球表面的自然現象有一定了解,但是對地球內部知之甚少。他們也許從課外讀物中獲取了地殼、地幔、地核這些名詞,但是并不了解地球各圈層的結構特點與運動模式。本節課要幫助學生建立地球內部的運動與海陸變遷、大陸漂移之間的有機聯系。【學習目標】1.通過資料學習,能說明地球內部的圈層結構與特點。2.通過閱讀、模擬實驗,理解地球內部的運動模式,能解釋地殼緩慢移動的原因和結果。3.借助研討與交流,認識海陸變換、大陸漂移也是地殼運動的結果。【重點與難點】重點:能說明地球內部的圈層結構與特點。難點:通過模擬實驗推測、解釋地殼運動的原因和表現。【教學準備】分組材料:酒精燈、三腳架、石棉網、燒杯、泡沫塊(有編號)、抹布、隔熱手套、淀粉糊、紅色素、攪拌棒、鑷子。【教學過程】一、導入1.出示地球圖片,提問:通過前幾課的學習,你對地球有了哪些認識?2.談話:大家對地球表面有所了解。那么,地球的內部是什么樣的?學生根據課外知識談談自己的認識。3.揭題板書【設計意圖】調動學生已有經驗,探明學生關于地球內部的前概念,激發學生的興趣同時揭示研究課題。二、地球內部的結構與特點(一)根據自然現象推測地球內部的樣子1.出示火山和地震的圖片,提問:你能從下面這些現象中推測一下地球內部的樣子嗎?火山:地球內部溫度高、壓力大、有巖漿。地震:地球內部會運動、巖層會承受很大壓力,積聚的能量需要釋放。2.出示地熱,談話:地熱能不能幫助我們推測出地球內部的情況呢,我們來看一段視頻《地熱》。地熱:地球內部很熱,可能比地表溫度高。(二)用鉆探的方法探索地球內部1.提問:除了通過自然現象進行推測之外,你覺得了解地球內部,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學生提出鉆洞談話:鉆探是一種重要的方法,可以直接看到地球內部的結構。人類現在已經鉆到多深了呢?2.談話:鉆了12千米,用了24年。前蘇聯在克拉半島鉆井,從1970年到1994年,整整24年。為什么鉆到12千米,就不再鉆了?學生交流想法。原因:(1)地球內部溫度很高,鉆頭難以承受高溫。(2)12千米,巖層已經非常像流體,鉆孔孔壁無法穩定,會塌孔,鉆好的孔會自行閉合。(3)資金超出預算,又沒有實際效益。3.講述:我國自主研發的鉆探機“地殼一號”能鉆10千米(1萬米),在松遼盆地,主要用于研究地球演變,以及能源探測。(三)用地震波探測地球內部1.提問:鉆探這種方法很有限,沒法鉆到地球的中心。不過人們還有一種方法能夠探測地球內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