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學脊柱側彎演示文稿_第1頁
運動學脊柱側彎演示文稿_第2頁
運動學脊柱側彎演示文稿_第3頁
運動學脊柱側彎演示文稿_第4頁
運動學脊柱側彎演示文稿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運動學脊柱側彎演示文稿1當前第1頁\共有66頁\編于星期四\13點第一節概述脊柱側彎(scoliosis):是脊柱的側向彎曲畸形,通常是脊柱冠狀面、矢狀面及軸向的三維畸形。2當前第2頁\共有66頁\編于星期四\13點特發性脊柱側彎(adolescentidiopathicscoliosis)占50%~80%男女比例為1:9(重女輕男)有明確原因的脊柱側彎3當前第3頁\共有66頁\編于星期四\13點臨床表現在脊柱側彎病例,凹側的椎體及椎間盤壓縮,韌帶和肌肉攣縮,凸側的椎體伸長,韌帶和肌肉拉長,凸側的椎體、橫突及肋骨后角部向后旋轉,使凸側胸后壁隆起。4當前第4頁\共有66頁\編于星期四\13點臨床表現剃刀背畸形:凸側胸壁隆起和同側胸前壁凹陷、凹側的胸后壁平坦和同側胸前壁突起。青少年特發性脊柱側彎的特點就是雙肩不等高,背部隆起,胸廓變形。剃刀背畸形5當前第5頁\共有66頁\編于星期四\13點脊柱側凸對人體的影響不同部位畸形

高位:頸胸段以上。影響外在美觀;可有頭痛癥狀;胸廓變形、壓迫臂叢神經。中位:胸椎側凸。影響心肺功能低位:包括胸腰段、腰椎和腰骶側凸。不同程度的腰背痛,二便功能障礙。6當前第6頁\共有66頁\編于星期四\13點發病原因特發性脊柱側凸的發病機制仍不清楚,可能有以下原因:

1.遺傳因素2.神經系統平衡功能的失調

7當前第7頁\共有66頁\編于星期四\13點三柱理論1983年Denis將脊柱分為前、中、后三柱。前柱:前縱韌帶、椎體前二分之一、椎間盤的前部。中柱:椎體后二分之一、椎間盤后半部分、后縱韌帶和椎管。后柱:椎弓、關節突、黃韌帶、棘間韌帶、棘上韌帶。前柱承擔80%的應力中柱和后主承擔20%應力4.生長不對稱前柱快于后柱8當前第8頁\共有66頁\編于星期四\13點5.生物力學因素:姿勢不良、過早負重等。9當前第9頁\共有66頁\編于星期四\13點常用術語(一)頂椎:側凸中旋轉最顯著,偏離中軸線最遠的椎體。(二)端椎:位置最高或最低,對于凸側或凹側斜度最顯著的椎體。(三)非結構性?。簾o結構性椎體改變,在臥位時可被側向屈曲矯正或矯正過度的弧。10當前第10頁\共有66頁\編于星期四\13點常用術語(四)結構性弧:在臥位側向屈曲不能完全矯正的弧。(五)原發弧:數個弧中最早出現的弧。(六)主?。鹤畲蟮慕Y構弧。(七)代償弧:在主弧上方或下方出現為保持軀干平衡的弧。它可能是結構性弧。11當前第11頁\共有66頁\編于星期四\13點頂椎上端椎下端椎12當前第12頁\共有66頁\編于星期四\13點特發性脊柱側凸分型(一)嬰兒型(0~3歲)特點:3歲以內發病男性發病多多數為左側凸合并身體其他缺陷分消退型和進展型肋—椎角(R—V)角13當前第13頁\共有66頁\編于星期四\13點特發性脊柱側凸分型(二)少年型(4~10歲)特點:4~10歲發病女性發病多,多為右側凸發展迅速14當前第14頁\共有66頁\編于星期四\13點特發性脊柱側凸分型(三)青少年型(10~20歲)特點:11~20歲發病骨骼生長迅速,處于側凸進展加速期15當前第15頁\共有66頁\編于星期四\13點①頸彎:頂椎在C1~C6之間。②頸胸彎:頂椎在C7~T1之間。③胸彎:頂椎在T2~T11之間。④胸腰彎:頂椎在T12~L1之間。⑤腰彎:頂椎在L2~L4之間。⑥腰骶彎:頂椎在L5或S1。按脊柱側凸頂椎所在的解剖位置又分為:16當前第16頁\共有66頁\編于星期四\13點第二節診斷和評定一、診斷1、癥狀時間進展情況家族史身高、體重、雙臂間距、雙下肢長度、感覺17當前第17頁\共有66頁\編于星期四\13點診斷和評定2、體格檢查患者裸露背部,自然站立,雙目平視,手臂下垂,掌心向內。18當前第18頁\共有66頁\編于星期四\13點靜態觀察:

雙肩是否等高

雙肩胛下角是否在同一平面

兩側腰凹是否對稱

兩側髂嵴是否等高

棘突連線是否偏離中線19當前第19頁\共有66頁\編于星期四\13點20當前第20頁\共有66頁\編于星期四\13點動態觀察(脊柱前屈試驗):被檢查者雙下肢直立,低頭,軀干徐徐前彎,檢查者從患者背部中線切線觀察上胸段、胸段、胸腰段及腰段背部兩側是否等高對稱,不對稱者為前屈試驗陽性。上述中有1項以上不正常合并前屈試驗陽性,臨床則擬為脊柱側凸。21當前第21頁\共有66頁\編于星期四\13點22當前第22頁\共有66頁\編于星期四\13點

患者雙手握住頭頂橫杠懸吊身體時可以判斷側凸是否消失或減輕:若側凸消失,則表示可完全矯正;側凸減輕,則表示可部分矯正?;颊哒玖r做向左、向右側彎動作時也可以初步判斷側彎可矯正的程度。23當前第23頁\共有66頁\編于星期四\13點3、X線檢查24當前第24頁\共有66頁\編于星期四\13點放射線評估25當前第25頁\共有66頁\編于星期四\13點脊柱側移26當前第26頁\共有66頁\編于星期四\13點側彎頂點胸

(7-10)胸(11)腰(1)腰(123)27當前第27頁\共有66頁\編于星期四\13點脊柱旋轉28當前第28頁\共有66頁\編于星期四\13點骨盆變化-++29當前第29頁\共有66頁\編于星期四\13點特發性脊柱側凸的評定評定包括:

Cobb角、脊柱的旋轉程度、骨成熟度30當前第30頁\共有66頁\編于星期四\13點(一)Cobb角

測量方法:在脊柱X線正位片上,先在上端椎上緣畫一水平線,再沿下端椎體下緣再畫一水平線,最后畫這兩條水平線的垂直線,兩垂線的交角即為Cobb角,代表脊柱側凸的程度。31當前第31頁\共有66頁\編于星期四\13點Cobb角Cobb角評定32當前第32頁\共有66頁\編于星期四\13點椎體旋轉

Moe法測量椎體的旋轉程度:在正位x線片觀察兩側椎弓根的位置,將正位半個椎體分為三等份,根據椎弓根不同位置分為5度。0度:兩側椎弓根的位置正常,無移位;1度:凸側椎弓根內移1等份距離;2度:凸側椎弓根內移2等份距離;3度:凸側椎弓根內移至中線;4度:凸側椎弓根內移至越過中線;33當前第33頁\共有66頁\編于星期四\13點34當前第34頁\共有66頁\編于星期四\13點椎體旋轉

凹側椎弓根與椎體邊緣重疊將要消失完全消失消失

凸側椎弓根0級:椎弓根對稱1級:輕度移向中線2級:移到2/34級:超過中線3級:接近中線35當前第35頁\共有66頁\編于星期四\13點(三)骨成熟度評定Risser征最常用的骨成熟度評價方法。判斷標準為:髂嵴骨骺未出現為0°,外側25%以內出現骨骺為1°;50%以內出現為2°;75%以內出現為3°;75%以上出現為4°,但骨骺未與髂嵴融合;全部融合為5°。Risser指數為5時,表示脊柱生長發育已結束。36當前第36頁\共有66頁\編于星期四\13點骨成熟度37當前第37頁\共有66頁\編于星期四\13點第三節康復治療康復治療方法:姿勢體位訓練運動療法側方電刺激牽引治療佩戴矯形器手術治療38當前第38頁\共有66頁\編于星期四\13點治療目的和原則預防脊柱側凸發展,保持脊柱在最佳的矯正位。改善畸形,盡可能恢復軀體平衡,保持雙肩或骨盆在同一水平。盡可能使結構性脊柱側凸伸直。39當前第39頁\共有66頁\編于星期四\13點方案選擇1、Cobb角在10°以下的脊柱側凸,可密切隨訪,同時進行姿勢訓練和矯正體操。2、Cobb角10°~20°的脊柱側凸,除上述方法外,加用側方電刺激。40當前第40頁\共有66頁\編于星期四\13點3、Cobb角20°~45°的脊柱側凸,配戴側凸矯形器是主要的治療方法,同時行矯正體操或側方電刺激。

4、Cobb角45°以上的脊柱側凸,或曲度稍小但旋轉畸形嚴重的患者,應手術矯正,術后再配戴矯形器。41當前第41頁\共有66頁\編于星期四\13點Cobb角Risser征需要的治療<10°0~2無需治療每隔4~6個月隨訪一次,進行動態觀察25°~45°4~5一年之內需要進行復查25°~45°0~1需要立即應用支具治療25°~30°2~3如果半年之內Cobb角增加>5。(則需要應用支具治療)30°~45°2~3(需要立即應用支具治療)40°~45°0~5支具治療的效果差>45°建議手術治療42當前第42頁\共有66頁\編于星期四\13點(一)、姿勢訓練目的是減少腰椎和頸椎前凸程度,以牽伸脊柱。1、骨盆傾斜訓練2、姿勢對稱性訓練43當前第43頁\共有66頁\編于星期四\13點(二)運動療法矯正體操適應證:Cobb角在10°以下的脊柱側凸,及配合側凸矯形器的治療。作用原理:選擇地增強脊柱維持姿勢的肌肉力量。目的:加強脊柱凸側肌群肌力,調整脊柱生物力學平衡,矯正側彎,提高耐力和呼吸功能。44當前第44頁\共有66頁\編于星期四\13點④方法:在臥位或匍匐位進,在特定姿勢,利用肩帶、骨盆的運動進行矯正訓練。2.不對稱爬行屬于增加脊柱柔韌性的練習。45當前第45頁\共有66頁\編于星期四\13點運動治療進行矯正體操,適宜于cobb角10°—20°患者,體操項目如下:肘膝著地位或膝胸著地位,前后爬行或匍匐環形46當前第46頁\共有66頁\編于星期四\13點跪位,左、右偏坐,輪流進行。左側凸者重點練習右側偏坐;右側凸者,重點練習左側偏坐。47當前第47頁\共有66頁\編于星期四\13點俯臥位,雙肘半屈在前支地,雙下肢后伸抬起。48當前第48頁\共有66頁\編于星期四\13點49當前第49頁\共有66頁\編于星期四\13點關于運動治療的幾點說明矯正體操對脊柱側凸的療效尚有爭議。但根據學者對20°以內的特發性脊柱側凸采用矯正體操治療結果,治療組側凸消退率為29.6%,比沒有治療,單純觀察組的消退率明顯高。矯正體操的作用原理是有選擇地增強脊柱維持姿勢的肌肉。通過凸側的骶棘肌、腹肌、腰大肌、腰方肌,調整兩側的肌力平衡。50當前第50頁\共有66頁\編于星期四\13點(四)側方表面電刺激療法

1、適應證

兒童和青少年的輕度特發性脊柱側凸。2、作用原理電刺激作用于脊柱側凸凸側的有關肌肉群,使之收縮,產生對脊柱側凸的矯正力。51當前第51頁\共有66頁\編于星期四\13點3、治療方法

①刺激位置:在頂椎相連肋骨與腋后線及腋中線相交點做好標志,作為放置電極板的中心參考點。在此點上、下方向5~6cm處作好標志為電極板的中心。同一組電極板的中心距離不能小于10cm。52當前第52頁\共有66頁\編于星期四\13點刺激強度及時間:從30~40mA開始,2星期后應達到60~70mA,每日8小時左右。效果評定:應以肉眼觀察到在電刺激時脊柱側凸矯正變直,醫生可觸到脊柱部位棘突左右移動為達到理想效果的標志。53當前第53頁\共有66頁\編于星期四\13點(五)矯形器矯正

作用原理生物力學三點或四點矯正規律來矯正側凸。三點加力用于單純胸腰段側凸或腰段側凸,四點加力多應用于雙側凸。

54當前第54頁\共有66頁\編于星期四\13點

2、支具治療的適應征20~40度之間的輕度脊柱側凸,側凸超過40度不宜支具治療。骨骼未成熟的患兒宜用支具治療。兩個結構性彎曲到50度或單個彎曲超過45度時,不宜支具治療合并胸前凸的脊柱側凸,不宜支具治療。節段長的彎曲,支具治療效果佳,40度以下彈性較好的腰段或胸腰段側凸。病人及家長不合作者不宜支具治療。55當前第55頁\共有66頁\編于星期四\13點

3.矯形器的選擇

①密爾沃基(Milwaukee)矯形器:主要適用于T6以上頸胸段的脊柱側凸。(CTLSO)②波士頓(Boston)矯形器:下胸段和腰段的脊柱側凸。(TLSO)③色奴(Chenuau)矯形器:適用于T6以下胸腰段的脊柱側凸。是一種主動式的抗脊柱側凸和旋轉的矯形器。56當前第56頁\共有66頁\編于星期四\13點密爾沃基矯形器57當前第57頁\共有66頁\編于星期四\13點58當前第58頁\共有66頁\編于星期四\13點波士頓矯形器59當前第59頁\共有66頁\編于星期四\13點色奴矯形器60當前第60頁\共有66頁\編于星期四\13點61當前第61頁\共有66頁\編于星期四\13點62當前第62頁\共有66頁\編于星期四\13點

有一個穿戴適應期:在2周內逐漸達到22~23小時的穿戴時間。

保證穿戴時間和長期穿戴:每天穿戴22~23小時,余下1~2小時做矯正體操、清潔皮膚和矯形器。4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