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泰安市2021屆高三語文下學期4月二輪模擬考試試題_第1頁
山東省泰安市2021屆高三語文下學期4月二輪模擬考試試題_第2頁
山東省泰安市2021屆高三語文下學期4月二輪模擬考試試題_第3頁
山東省泰安市2021屆高三語文下學期4月二輪模擬考試試題_第4頁
山東省泰安市2021屆高三語文下學期4月二輪模擬考試試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山東省泰安市2021屆高三語文下學期4月二輪模擬考試試題本試卷共150分,考試時間150分鐘。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和座位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它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現代文閱讀I(本題共5小題,19分)材料一: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這是對黃河文化在中華文明產生和發展中的科學定位。顧名思義,所謂根,就是說中華文明起源于黃河文化;所謂魂,就是說中華文明的基本內核、價值觀念和黃河文化一脈相承。黃河文化之所以是中華民族的根,是因為中華文明產生于黃河流域,并留下了宏偉的物質標志。農業是文明之母,黃河流域農業的起源奠定了農耕文明的基礎。建筑凝結了黃河文化的精粹,是中華文明的物質標志。從夏朝都城依黃河及其支流建立并轉移,到元朝定都北京,再到明清,黃河流域很多地方成為都城,留下的建筑成為文明的見證。黃河文化之所以是中華民族的魂,是因為中華文明傳承了黃河文化的精粹,并凝聚融合成大一統的國家。以黃河文化價值觀為基礎的政治制度和倫理道德,是我們民族和國家融合統一的靈魂。中國傳統政治和倫理道德的理論基礎是儒學,儒學是黃河文化的一個重要內容。它是春秋時期孔子首創的一個學派。漢武帝為適應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治理的需要,采納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學便由私學一躍而成為占據正統地位的官學。此后的歷代王朝,均大力加以提倡,使之成為中國古代政治制度與倫理道德的理論基礎。經過漫長歲月的浸潤,儒學滲透到中華民族生活的各個方面。秦漢至南北朝,出現了中國歷史上民族大融合的第一次高潮,使黃河文化在地域上大大擴展。這時,黃河文化的覆蓋面已遠不止黃河流城,而達到了兩漢的疆域,其文化的影響力遠及西域、日本與南海。從隋、唐至元末,中國境內又再次掀起一個民族大融合新高潮,使黃河文化的覆蓋面進一步得到擴展。至清朝建立,黃河文化與周邊的諸種文化相融合,便進一步成長為中華民族文化。(摘編自田學斌《黃河文化: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材料二:自強不息的剛健有為精神是黃河文化的核心民族精神,也是黃河文化中的原始民族精神,這是與原始社會黃土高原惡劣的生存環境相伴相生的。黃土高原惡劣的自然環境使黃河流城先民們的創造力、開拓精神、不屈不撓的斗志被激發到了極致。于是在缺少文字記載傳承的遠古,這種精神以盤古開天地、女媧補天、夸父逐日、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等神話傳說的形式流傳在了中華民族成長的源頭,成為中華民族精神中的原始民族精神。崇德向善重義的人文主義精神源于黃河流域的祖宗崇拜和家庭倫理社會結構。西周初年統治者實行了以禮樂德治為特點的宗法分封制,后又經春秋戰國的進一步含蘊和“大一統”下儒家文化的“高高在上”,中華民族的主導民族精神得以確立。從此之后,以崇德、向善、重義為核心的人文主義精神開始覆蓋并構筑中國社會的方方面面。它一方面追求社會秩序的“天下大同”,另一方面又強調“天下大同”的踐行者在個人,于是產生了獨具社會倫理特征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逐級序進。在這架聯結個人和群體的逐級序進中產生了大量的人文主義精神,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不患寡而患不均”等。美美與共的和平理性精神來源于黃河流域艱苦的農耕生活。因艱苦求生,黃河流城的先民們養成了務實、勤勞和理性的性格。黃帝和炎帝涿鹿之戰后的結盟,又使其找到了最適合自己的民族融凝方式:美美與共下的統而合或統而不合。費孝通曾把這種各安其位、聯手發展的精神概括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家國一體的群體本位精神,是黃河流域以農耕為主的經濟形態和黃土高原獨特生態合力的產物。史前時代生活在黃河流域的先民是以血緣為紐帶的部落聯盟形式的宗主制政治,新石器時代晚期權力已越來越多地集中在宗主手中。黃土高原上以農耕為主的經濟生態奠定了華夏族依賴土地、追求穩定、務實和不喜遷徙的民族心理。黃河流域時而發生的災害,單靠個人的力量無法抵御。于是為了保衛自己的勞動成果出現了宗主帶領民眾集中權力推動大規模農事作業的舉動,這種頻繁出現的群體主義舉措逐步養成了中國農耕經濟社會的群體本位文化。黃土高原惡劣的自然環境造就了黃河流域人民勤勞、勇敢、堅毅的守道精神。先民們向土而生,在勤勞的努力下,把中原大地的農業變成了不同于尼羅河流域和兩河流域的精耕農業,含蘊了高度發達成熟的中華文明。返本開新模式下的創新精神源于黃河流域的祖先崇拜和由此形成的尋根文化,表現在文化傳統上,即“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因而中國文化史中多有注經之作。這種看似保守的文化傳統孕育了中華民族獨特的返本開新模式下的創新精神。因為“返本”是問題導向下的返本,追根溯源的過程就是“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創新過程。因而返本開新,即:在時代精神的觀照之下,對原典重新解讀,接續鮮活的智慧,找到新的亮點,使之煥發出新的生命之光。(摘編自陳會娟《黃河文化孕育的恢弘大氣的民族精神》)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3分)A.黃河流域歷代都城留下的建筑凝結了黃河文化的精粹,是中華文明的物質標志,成為中華文明產生于黃河流域的見證。B.黃河文化傳承了中華文明的精粹,以黃河文化價值觀為基礎的政治制度和倫理道德,是民族和國家融合統一的靈魂。C.黃河文化的覆蓋面隨著歷史上民族大融合兩次高潮的到來而不斷擴展,至元代達到最大化,成長為中華民族文化。D.黃河文化中的原始民族精神在黃土高原的自然環境中生成,并在遠古時代借助文字記載以神話傳說的形式流傳下來。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儒學由私學躍為官學,是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治理的需要,并逐步成為中國古代政治制度與倫理道德的理論基礎。B.崇德向善重義的人文主義精神,既追求“天下大同”,又強調個人的踐行,于是產生了個人到群體的逐級序進。C.先爭戰后結盟的黃帝和炎帝,找到了美美與共的民族融凝方式,認為各安其位、聯手發展是最適合民族發展的。D.黃河流域的先民們具有勤勞、勇敢、堅毅的守道精神,創造了與尼羅河流域和兩河流域精耕農業不同的生產模式。3.根據材料內容,下列各項中不屬于黃河文化所孕育的民族精神的一項是()(3分)A.自強不息,厚德載物B.和而不同,合作共贏C.眾志成城,家國情懷D.述而不作,信而好古4.關于黃河文化,材料-和材料二論述的側重點有什么不同?(4分)5.請簡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脈絡。(6分)(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9題。文本一:一個永恒的范仲淹梁衡①山東青州為中國最古老的行政區之一。當年大禹治水后將中國分為九州,即有青州。現在人們到青州來,主要是兩件事,一是上山“拜壽”,二是到城里憑吊范仲淹。②出青州城南五里,有云門山。自山腳下遙望山頂,崖上隱隱有一“壽”字,這就是人們要來看的奇跡。這是明代嘉靖三十九年,青州衡王為自己祝壽時所刻,距今已四百年。山上殘雪未消,我在料峭春風中,細細端詳這個奇跡。這字高七點五米,寬三點七米,也不知當初怎樣寫上去、刻出來,卻又這樣不失間架結構和點畫筆意。衡王創造了奇跡,但他當時的目的并不為藝術。衡王刻字希冀自己長壽百歲,同時也向老百姓擺擺皇族的威風。但是數代之后衡王府就被抄家,命不能永存,威風也早就被風吹雨打去。倒是這個有藝術價值的壽字,壽到如今。遙想當年大禹治水,從這里東去導流入海,天下才得從漫漫洪水中解救出來,有此青州。從此,人們在這里男耕女織,一代一代地繁衍生息。范仲淹曾來這里為官,李清照曾在這里隱居,衡王在這里治自己的小天地。人們在這石山上摩崖刻字,鑿窟造像,嘁嘁嚓嚓,忙忙碌碌。唯有這山默默無言。③從山上下來,到青州城西去謁范公祠。這是人們為紀念北宋名臣范仲淹所修,千年來香火不絕。這祠并不大,大約就是兩個籃球場大的院子。院心有一井,名范公井,傳為范仲淹所修。這井水也不一般,清冽有加,傳范仲淹公余用此水調成一種“青州白九藥”,治民痼疾,頗有奇效。宋人有詩云:“甘情汲取無窮已,好似希文昔日心。”(范仲淹字希文)現在這井還水清如鏡。正東有祠堂,有范公像及其生平壁畫。祠堂左右供歐陽修和富弼,他們都是當年推行慶歷新政的主持。院南有竹林一片,千竿翠竹,蔚然秀地靈之氣。竹后有碑廊,廊中刻有范公的名文《岳陽樓記》。院心有古木三株,為唐楸宋槐。樹之北有馮玉祥將軍的隸書碑聯:“兵甲富胸中,縱教他虜騎橫飛,也怕那范小老子;憂樂觀天下,愿今人砥礪振奮,都學這秀才先生。”這兩句話準確地概括了范公的一生。范仲淹從小喪父,家境貧寒。他發奮讀書,早起煮一小盆粥,粥涼后劃為四塊,這就是他一天的飯食。后他科舉得官,授龍圖閣大學士,為政清廉,且力圖革新。后來,西夏頻頻入侵,朝中無軍事人才,他以文官身份統兵戍邊,大敗敵寇。西夏人驚呼“他胸中自有雄兵百萬”,邊民尊稱為“龍圖老子”。連皇帝都按著地圖說:“有仲淹在,朕就不愁了。”后又調回朝中主持慶歷新政,大刀闊斧地除舊圖新,又頻繁調至各地任職,親自推行地方政治的革新。無論在邊防,在朝中,在地方,他總是“進亦憂,退亦憂”。其憂國憂民之心如熾如焰。范仲淹是一個諸葛亮式的政治家,一生主要是實踐,他按自已認定的處世治國之道,鞠躬盡瘁地去做,將全部才華都投身到處理具體政務、軍務中去,并不著意為文。皇祐三年(一〇五一)范仲淹到青州任知府,這是他的官宦生涯也是人生旅途的最后一站。第二年即病逝了。《岳陽樓記》是他去世前七年,因病從前線調內地任職時所作。正如《出師表》一樣,這是一個偉人后期的作品,也是他一生思想的結晶。我能想見,一個老人在這小院中,在井亭下、竹林中是怎樣的焦躁徘徊,自責自求,憂國憂民。他回憶著“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的戍邊生活;回憶著“居廟堂之上”,伴君勤政的艱辛;回憶賑災放糧,所見到的平民水火之苦,他總結歷代先賢和自己一生的政治閱歷,終于長嘆一聲:“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聲大徹大悟的慨嘆如名剎大廟里的鐘聲渾厚沉遠,震悟大千。這一聲大嘆悠悠千年,激勵著多少志士仁人,匡正了多少仕人官宦。④春風拂動唐楸宋槐的新枝,翠竹擺動著嫩綠的葉片。范公端坐祠內,默默享受這滿院春光。我在院中徘徊,而對范公、歐陽公和富公的神位,默想千年古史中,如他們這樣職位的官員有多少,如他們這樣勤勉治事的人又有多少,但為什么只有范仲淹才教人千年永記,時時不忘呢?我想,個人只有辛苦的實踐,誠實的犧牲還不行,這些只能隨壽而終,只能被同時代的人理解。更重要的是,他要能創造一種精神,能提煉出一種符合民心,符合歷史規律的思想。⑤走出范公祠,上車出城。路邊閃過兩個高大的石碑樓,突兀地在寒風中寂寞。人說這是當年衡王府的舊址,多么威風的皇族,現在只剩下這路邊的碑樓和山上的壽字。遙望云山,霧靄中翠柏披拂,奇峰做立。在山上刻字的人終究留不住,留下的是這默默無言的山;把門樓修得很高的人還是存不住,長存的是那些曾用生命去推動歷史車輪的人。(有刪改)文本二:梁衡提出散文美的“三層次”理論,這標志著梁衡開始形成自己的散文理論體系。所謂散文的三層次美,第一層是描寫敘述的美,寫景、狀物、述事、傳播信息、知識等,求的是準確、干凈;第二層是意境之美,即要寫出感覺、感情、美感;第三層是哲理之美,即要寫出新的思想。(選自黃海飛《試論作為散文文體家的梁衡》)6.下列對本文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青州衡王雖然已被風吹雨打去,但他創造的奇跡——巨大的“壽”字,卻具有藝術價值,讓作者驚嘆不已。B.范仲淹在青州為政多年,做過一番事業,有著很好的政績官聲;人們為紀念他修建的范公祠,千年香火不絕。C.文章第③段中引述宋人的詩句,是借當時宋人之口來贊美范仲淹勤政愛民的高尚品格就像井水一樣清澈如鏡。D.“他胸中自有雄兵百萬”“有仲淹在,朕就不愁了。”這兩句從不同的側面體現了范仲淹卓越的軍事才能。7.下列對本文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文章開頭先寫青州的悠久歷史,順勢引出青州吸引人的地方,既明確了文章的寫作對象,又起到總領全文的作用。B.文章使用比喻的修辭手法,把范仲淹當作諸葛亮一類的政治家來寫,突出了他鞠躬盡瘁勇于實踐的一面。C.文章第④段寫“唐楸宋槐的新枝”“翠竹嫩綠的葉片”,既照應上文,也暗含時間流逝,而范仲淹卻永存之意。D.文章整體以游蹤為線索,以空間轉換為順序,從“我”的視角,圍繞自我感悟來選材組材,結構嚴謹,文脈清晰。8.結合對文本二的理解,請賞析文本-中畫線部分的“意境之美”。(4分)9.文本一標題是“一個永恒的范仲淹”,而文中為什么又敘寫到衡王?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6分)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本題共5小題,20分)瑕丘江公,受《穀梁春秋》及《詩》于魯申公,傳子至孫為博士。武帝時,江公與董仲舒并。仲舒通《五經》,能持論,善屬文。江公吶于口,上使與仲舒議,不如仲舒。而丞相公孫弘本為《公羊》學,比輯其議,卒用董生。于是上因尊《公羊》家,詔太子受《公羊春秋》,由是《公羊》大興。太子既通,復私問《轂梁》而善之。其后浸微,唯魯榮廣、皓星公二人受焉。廣盡能傳其《詩》、《春秋》,高材捷敏,與《公羊》大師眭孟等論,數困之,故好學者頗復受《穀梁》。沛蔡千秋少君、梁周慶幼君、丁姓子孫皆從廣受。千秋又事皓星公,為學最篤。宣帝即位,聞衛太子好《穀梁春秋》,以問丞相韋賢、長信少府夏侯勝及侍中樂陵侯史高,皆魯人也,言穀梁子本魯學,公羊氏乃齊學也,宜興《穀梁》。時千秋為郎召見與《公羊》家并說上善《數梁》說擢千秋為諫大夫給事中后有過左遷平陵令復求能為《毅梁》者,莫及千秋。上愍其學且絕,乃以千秋為郎中戶將,選郎十人從受。汝南尹更始翁君本自事千秋,能說矣,會千秋病死,征江公孫為博士。劉向以故諫大夫通達待詔,受《轂梁》,欲令助之。江博士復死,乃征周慶、丁姓待詔保宮,使卒授十人。自元康中始講,至甘露元年,積十余歲,皆明習。乃召《五經》名儒太子太傅蕭望之等大議殿中,評(公羊》、穀梁》同異,各以經處是非。時,《公羊》博士嚴彭祖、侍郎申鞔、伊推、宋顯,《穀梁)議郎尹更始、待詔劉向、周慶、丁姓并論。《公羊》家多不見從,愿請內侍郎許廣,使者亦并內《穀梁》家中郎王亥,各五人,議三十余事。望之等十一人各以經誼對,多從《穀梁》。由是《穀梁》之學大盛。(《漢書·儒林傳》,有刪節)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A.時千秋為郎/召見/與《公羊》家并說/上善《穀梁》說/擢千秋為諫大夫/給事中后有過/左遷平陵令B.時千秋為郎/召見/與《公羊)家并說上/善《穀梁》說/擢千秋為諫大夫給事中/后有過/左遷平陵令C.時千秋為郎/召見/與《公羊》家并說/上善《穀梁》/說擢千秋為諫大夫給事中/后有過/左遷平陵令D.時千秋為郎/召見/與《公羊》家并說/上善《穀梁》說/擢千秋為諫大夫給事中/后有過/左遷平陵令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屬文,連綴字句而成文,指撰寫文章。如《漢書·賈誼傳》:“賈誼,洛陽人也,年十八,以能誦詩書屬文稱于郡中。B.待詔,等待詔命。漢代征召士人時,對未有正官者,均待詔公車,其特異者待詔金馬門,備顧問,后遂以待詔為官名。C.宣帝,文中指漢宣帝,是劉詢的廟號。《漢書宣帝紀》載其:“高材好學,然亦喜游俠”“具知閭里奸邪,吏治得失”。D.五經,原指《詩》《書》《禮》《易》《春秋》五部典籍,漢時被奉為五經,為儒家重要典籍,漢武帝時曾設五經博士。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3分)A.江公學識廣博,與董仲舒齊名。他師從魯申公學習《穀梁》《詩》,得其真傳,并曾經與其在朝廷中辯論,但因口吶而落敗。B.江公學養豐厚,備受太子器重。太子在通曉《公羊》經義后,又私自請求學習《轂梁》且對其非常喜歡,并四處傳布經義。C.江公研習《轂梁》,門生稀少。只有魯榮廣皓星公二人得其傳授,榮廣才思敏捷,精研《詩》《春秋》,多次與眭孟等辯駁。D.江公治學傳家,延至后代。漢宣帝征召其孫為博士,令劉向學習《轂梁》助其傳布,后朝廷又召集學者辯論《公羊》《轂梁》異同。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1)而丞相公孫弘本為《公羊》學,比輯其議,卒用董生。(4分)(2)上愍其學且絕,乃以千秋為郎中戶將,選郎十人從受。(4分)14.聯系文本,簡要回答《轂梁》之學大盛的原因。(3分)(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15~16題。郊行即事程顥芳原綠野恣行事,春入遙山碧四圍。興逐亂紅穿柳巷,困臨流水坐苔磯。莫辭盞酒十分勸,只恐風花一片飛。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游衍莫忘歸。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詩的首句交代了郊外踏青的事情,“恣行”一詞寫出了詩人游玩得盡興。B.詩的第二句由視覺人筆,寫遠處盎然的春景:春到遠山,四周一片碧綠。C.“興逐”“穿”“困臨”“坐”四組詞語描摹出詩人由興奮到厭倦的感情變化。D.詩的尾聯詩人提醒自己,清明晴朗的天氣雖宜盡情游樂,但不可樂而忘歸。16.請賞析詩的頸聯。(6分)(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司馬遷在《屈原列傳》中以“”交代了屈原寫作《離騷》的原因,接著用“”解釋了“離騷”的內涵。(2)杜牧《阿房宮賦》中“,”兩句用強烈的詰問,嚴厲譴責了秦王朝巧取豪奪揮霍無度、自私無道的做派。(3)陸游《書憤》中“,”兩句表明自己老驥伏櫪、壯心不已,渴望效法諸葛亮至死不忘恢復中原,一展平生的抱負。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一)語言文字運用I(本題共3小題,10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題。古琴,一種歷史悠久及文化內涵豐富的絲弦樂器。從殷商甲骨文的“樂”字為“絲附木上”,說明早在甲骨文產生以前我國就已存在琴瑟之類的弦樂器彈奏了。有關古琴的記載最早見于《尚書》《詩經》等文獻。甚至許多古籍中有將琴的創制推至遠古的伏羲、神農、堯、舜等說法。相傳黃帝之妃嫘祖(又名累祖)開始制作蠶絲。(),很有可能在黃帝時代已出現。古琴音樂,作為傳統音樂中最具民族審美趣味的器樂,始終具有自己獨立的音樂品格。古琴藝術在豐富多彩的唐樂中,絕不是取悅于喧鬧的殿堂宴飲歌舞場合,而是企求在“簡靜”的意境中表現內在的情思和感受,是一種陽春白雪的超越塵世的音樂境界。18.下列填入文中括號內的語句,銜接最恰當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