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系統生態學復習重點_第1頁
生態系統生態學復習重點_第2頁
生態系統生態學復習重點_第3頁
生態系統生態學復習重點_第4頁
生態系統生態學復習重點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生態系統:在一定空間范圍內,生物群落與其非生物環境,通過能量流動、物質循環、信息傳遞而形成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動態復合體。生態系統概念3個方面的內涵:(1) 指明了是生態學的屬性。與物理系統屬于機械系統不同,生態系統強調有機體與環境的不可分割性,包括內生型與外生型;(2) 生態系統是個功能單元,而不是分類單元,也是地理學單元。并具有開放性、多樣性、調控性與可持續性;(3) 生態系統突出了系統論的科學觀。系統功能不完全等于各組分功能的相加,而是產生一種集體效應。生態效率(林德曼效率):食物鏈上一個等級的生產力相對于它后一級的生產力之比。Lindeman的能量流動理論:食物鏈上每個等級與生態效率的概念,由生長和呼吸關系所確定。能量在食物鏈上的關系。把湖泊生產、營養化的演替過程與陸地生態系統連接起來,構建了生態能量學。鉚釘學說:主張每個物種對生態系統的貢獻都是獨特的,就如飛機上的每顆鉚釘,任何一個物種丟失都會使生態系統過程發生改變,該假說認為每個物種對生態系統具有同樣重要的功能。冗余學說:認為生態系統中物種作用有顯著的不同,一種是起主導作用的,若丟失會引起生態系統的災變或停擺,而其他物種的丟失將對生態系統功能并無影響,則是冗余的;某些物種在生態功能上有相當程度的重疊。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四項基本原則(1) 自然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是客觀的存在;(2) 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與生態過程密不可分;(3) 人與自然和諧相處;(4) 自然生態系統是多種性能的轉換器。可持續發展觀的主要內涵(1)可持續發展的發展觀

可持續發展的整體觀可持續發展的文明觀可持續發展的資源觀可持續發展的法制觀生態系統的類型、劃分:按照生態系統的生物層次劃分帕妝生志系統按照生態系統的生物層次劃分帕妝生志系統劭物文志系毓植生物物生右至^一陸推生玄系笛f建牛表系蛛一陸推生玄系笛f建牛表系蛛一草原生志系統—荒漠生簽琳任地生志系統按照生態系蜿結構與外界交換狀況削分開苗京統封閉厚姓臼然牛態系SE械照人類活動及其影晌程度劃分半自耕生態原匏械照人類活動及其影晌程度劃分人工生態系統生態系統的基本原理:開放性原理時空結構性原理結構與功能的相關性原理反饋性原理整體性原理層級系統原理反饋:反饋是生態系統內部自調節,自維持的主要機制。生態系統自調控就是反饋功能的一個體現,具有增強系統功能作用的稱正反饋,具有削弱系統功能作用的稱為負反饋。層級系統:按照系統各要素特點、聯系方式、功能的共性、尺度大小以至能量變化范圍等多方面特點劃分的等級體系。層級系統劃分:全球(生物圈)、區域(生物群系)、景觀、生態系統、群落、種群(population).個體、組織、細胞、基因、分子十一個層級。食物鏈類型:牧食食物鏈、碎屑食物鏈、寄生食物鏈。初級生產:生態系統中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吸收和固定太陽能,從無機物合成、轉化成復雜的有機物。次級生產:初級生產以外的生態系統生產,即消費者利用初級生產的產品進行新陳代謝,經過同化作用形成異養生物自身的物質。影響初級生產的因素:是由光、二氧化碳、水、營養物質、氧和溫度六個因素決定的。全球生物地球化學循環分為:水循環、氣體型循環(碳、氮)和沉積型循環(磷、硫)氣體型循環:氧循環-碳循環-氮循環沉積型循環:磷循環-硫循環生態系統信息種類:(1) 物理信息:生態系統中的光、聲、溫度、濕度、磁力等,通過物理過程傳遞的信息。(2) 化學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動過程中,產生的一些可以傳遞信息的化學物質。(3) 行為信息:動物的特殊行為,在同種或異種生物間傳遞的某種信息。(4) 營養信息:食物和養分的供給狀況也是一種信息。植被指數:當照射在植物上時,近紅外波段的光大部分被植物反射回來,可見光波段的紅光則大部分被植物吸收,通過對近紅外和紅光波段反射率的線性或非線性組合,消除土壤光譜的影響得到的特征指數。歸一化植被指數:近紅外波段與可見光紅光波段反射率之差和這兩個波段反射率之和的比值。凈第一性生產力:是生態系統內植被所固定的有機碳中扣除本身呼吸消耗的部分,用于植被生長和生殖。NPP=總第一性生產力-植物呼吸消耗。郁閉度:為單位面積上林冠覆蓋林地面積與林地總面積之比。植物區系:是指某一特定地區生長的全部植物種類。生態功能:指自然生態系統支持人類社會的服務功能,也叫生態系統服務。生態功能區劃:是根據區域生態環境要素、生態環境敏感性與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空間分異規律,將區域劃分成不同生態功能區的過程,生態功能區劃是實施區域生態環境分區管理的基礎和前提。目的:充分認識客觀自然條件的基礎上,依據區域生態環境的主要生態過程、服務功能特點和人類活動規律進行區域劃分和合并,確定不同區域單元,明確其對生態服務功能和生態敏感性大小,有針對性地進行區域生態建設政策的制定。工作步驟:(1) 生態環境現狀評價,對生態環境的現狀進行評估和分析;(2) 生態環境敏感性及其空間分異規律評價,對生態系統功能中容易受到干擾和破壞的一些方面進行評估;(3) 生態服務功能重要性評價,用來確定某個區域生態系統最主要的服務功能;(4) 生態功能分區方案,對在地圖上實現不同區域的主導功能分區;(5) 各生態功能區概述,對每一個分區的功能、重要性、敏感性等問題進行描述。生態補償:是以保護和可持續利用生態系統服務為目的,以經濟手段為主要方式,調節相關者利益關系的制度安排。生態公益林:是指生態區位極為重要,或生態狀況極為脆弱,對國土生態安全、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以提供森林生態和社會服務產品為主要經營目的的重點的防護林和特種用途林。生態環境敏感性評價的實質:具體的生態過程在自然狀況下潛在能力的大小,并用來表征外界干擾可能造成的后果。生態敏感性評價內容:土壤侵蝕敏感性、沙漠化敏感性、鹽漬化敏感性、石漠化敏感性、凍融侵蝕敏感性、酸雨敏感性自然保護區:又叫自然保護地,是為了保護珍貴和瀕危動、植物以及各種典型的生態系統,同時為進行自然保護教育、科研和宣傳活動提供場所,在指定的區域內開展旅游和生產活動而劃定的特殊區域的總稱。核心區:未經或很少經人為干擾過的自然生態系統的所在,取得自然本底信息的所在地。緩沖區:對生態系統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等進行研究的地區,是試驗性和生產性的科研基地,也是保護區的主要設施基地和教育基地。實驗區:是一個多用途地區,除了開展與緩沖區相類似的工作外,還包括有一定范圍的生產活動,還可有少量居民點和旅游設施。森林生態系統:森林群落與其環境在功能流的作用下形成一定結構、功能和自調控的自然綜合體,是以喬木為主體的生物群落及其非生物環境綜合組成的生態系統。森林生態系統的主要特征:1) 物種繁多、結構復雜,是個巨大的基因庫;2) 生物種類多、結構復雜;3) 森林生態系統類型多樣;4) 系統穩定性高;5) 物質循環的封閉程度高;6) 生產效力高、現存量大,對環境影響大。熱帶雨林分布:主要集中分布于中、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非洲剛果河流域,南亞地區。世界四大林業生態系統:美國“羅斯福工程”、前蘇聯“斯大林改造大自然計劃”、阿爾及利亞“綠色壩工程”、中國“三北防護林工程”。三北防護林工程:為治理中國三北地區風沙危害、水土流失,木料、燃料、肥料、飼料俱缺,農業生產低而不穩等生態問題,中國政府于1978年啟動三北防護林工程,工程區域東西長4480km,南北寬560-1460km,東起黑龍江賓縣,西至新疆烏孜別里山口。分三個階段、八個工程,在73年內(1978-2050年)完成。第一階段(1978-2000年),第二階段(2001-2020年)、第三階段(2021-2050年)濕地生態系統:是指地表過濕或常年積水,生長著濕地植物的地區。類型:海岸濕地、湖泊濕地、河流濕地、沼澤濕地、人工濕地。功能:生物多樣性保護功能、氣候和水文調節功能、凈化功能、濕地的天然產品、社會功能。我國濕地現狀:我國擁有濕地面積6600多萬公頃,約占世界濕地面積的10%,居亞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其中天然濕地約為2594萬公頃,人工濕地約4000萬公頃。我國濕地特點是類型多、絕對數量大、分布廣、區域差異顯著、生物多樣性豐富,按地域劃分為東北濕地、黃河中下游濕地、長江中下游濕地、杭州灣北濱海濕地、杭州灣以南沿海濕地、云貴高原濕地、蒙新干旱/半干旱濕地和青藏高原高寒濕地。我國是世界上濕地類型齊全、數量豐富的國家之一。但改革開放開始以后,由于不合理利用和破壞,濕地的面積急劇縮減。到1990年代中期,已有50%的濱海灘涂不復存在,近1000個天然湖泊消亡,黑龍江三江平原78%的天然沼澤濕地喪失,七大水系%的河段水質因污染失去了飲用水的功能。生物資源過度利用濕地保護制度管理不完善對濕地的盲目開墾和改造濕地污染加劇水土流失和泥沙淤積日益嚴重面臨威脅:(1)濕地面積銳減(2)水資源過度開采(3)生物多樣性受損(4)污染加劇海洋生態系統的基本特征:生產者均為小型:海水密度、運動、環流為消費者提供廣闊活動場所:面積大、環境復雜生產者轉化為初級消費者的物質循環效率高生物分布范圍廣產生一定海流,北半球順時針,南半球逆時針潮汐周期在,使海洋群落有明顯的周期性赤潮發生原因:海水富營養化、水文氣象和海水理化因子的變化、海水養殖。赤潮的危害:對海洋生態平衡的破壞、對海洋漁業和水產資源的破壞、對人類健康的危害。城市生態系統:指的是城市空間范圍內的居民與自然環境系統和人工建造的社會環境系統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統一體,屬人工生態系統。古代城市職能多以政治中心軍事中心商業集市為標志。城市生態系統的結構模式:同心圓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城市生態系統的特點城市生態系統是人工生態系統城市生態系統是以人為主體的生態系統城市生態系統是不完全的生態系統(生產者小于消費者)城市生態系統是高度開放的系統城市生態系統是多層次的復雜系統(改變了自然生態系統自我調節機能,人類活動影響人類自身)城市生態系統存在的問題:1) 自然生態環境遭到徹底破壞2) 污染嚴重,生活環境質量惡化3) “城市病”現象突出4) 當前的生態環境問題嚴重道路生態系統研究的學科框架:(1) 道路、車輛和交通規劃(2) 動植物及棲息地(3) 水體、沉積物、化學物、大氣(4) 道路網絡系統的生態效應和緩解我國《公路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規范》,公路建設項目的生態環境影響評價的范圍確定為公路用地畀外不小于100m。生態足跡:任何已知人口的生態足跡是生產其消耗的資源和吸納消費引起的廢棄物所需的生物生產性空間的總面積,無論其在地球的位置如何。生物承載力:是指某一生態限制條件下,現有生態系統所能支持的生物或人口的最大數量。生物生產性空間組分:指耕地、牧草地、森林、建設用地、生產性水域、化石能源地。生態盈余:指區域資源供給能力大于消耗的需求水平。生態赤字:指區域資源供給能力小于消耗的需求水平。生態足跡生態測度指標:生態足跡面積強度、生物承載力面積強度、生態足跡經濟強度、區域生態供給效率、區域生態消費效率。能值:是指流動或貯存的能量中所包含的另一種類別能量的數量。能值轉換率:是每單位某種類別的能量(J)或物質(g)所含能量之值。能值分析的優點:供了經濟與生態系統相聯接的橋梁;彌補了貨幣無法客觀評價非市場性輸入的缺陷,以及傳統能量衡量中不同能量之間直接相加而導致的不合理,提供了一種以生態為中心的評價方法;量綱統一,可以在一個平等的基礎上比較所有不同質的資源;為當前許多與環境相關的決策方法提供了一個更加全面的分析方案。生態系統服務:由自然系統的生境、物種、生物學狀態、性質和生態過程所生產的物質及其所維持的良好生活環境對人類的服務性能。生態系統服務的特點:外部經濟效益、屬于公共商品、不具有市場行為、屬于社會資本。生態系統服務的主要內涵:有機質的生產與生態系統的產品生物多樣性的生產與維持調節氣候減輕洪澇與干旱災害土壤的生態服務功能傳粉與種子的擴散有害生物的控制環境凈化感官、心理和精神益處精神文化的源泉樹木對有很大的過濾作用:林木高大的樹干和稠密的樹冠,能改變風速和風向,對有很大的阻擋和過濾吸附作用。當含量大的氣流通過樹林時,隨著風速降低,會迅速下落。同時,林木的高蒸騰速率也能使周圍保持較高的濕度,增加的水分含量,有助于“加重”的及時沉降。此外,林木的枝葉常凸凹不平,有的還長有絨毛或者能分泌出黏液或油脂,對具有天然吸附作用。生態系統服務估價的重要意義:生態系統眾多的服務,是永遠無法替代的;生態系統服務估價較好地反映了生態系統和自然資本的價值;對建設項目規劃的評估。生態系統健康:是穩定的、可持續的,有活力能維持其組織的,隨時間而發展的、干擾后可自行恢復的生態系統。生態系統健康的理論基礎:動態性原理層次性原理創造性原理有限性原理多樣性原理人類是生態系統的組分原理生態系統健康的標準:有活力、組織結構、恢復力、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維持、管理的選擇、外部輸入減少,對鄰近系統沒有危害和促進人類健康八個方面。生態系統健康指數計算公式:HI=VXOXR(HI是系統健康指數,也是可持續性的一個量度;V為系統活力,是系統活力、新陳代謝和初級生產力的主要指標;。為系統組織指數,是系統組織的相對程度0~1間的指數,包括多樣性和相關性;R為系統彈性指數,是系統彈性的相對程度0~1間的指數)持久性有機污染物:指人類合成的能持久存在于環境中、通過生物食物鏈(網)累積、并對人類健康造成有害影響的化學物質。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基本特性:持久性、遷移性、劇毒性、生物富集性。斯德哥爾摩公約(又稱POPs公約):作為保護人類健康和環境免受持久性有機污染物(POPs)危害的全球行動。生物積累:指生態系統中生物不斷進行新陳代謝的過程中,體內來自環境的元素或難分解的化合物的濃縮系數不斷增加的現象。生物濃縮:指生態系統中同一營養級上許多生物種群或者生物個體,從周圍環境中蓄積某種元素或難分解的化合物,使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