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一般生物學》1.1本章學問點串講1、生命的特征化學成分的同一性,嚴整有序的結構,新陳代謝,應激性,穩態,生長發育,遺傳變異和進化,適應。2、生物學常用的探討方法科學視察假說和試驗模型試驗1.2本章重難點總結生命的基本特征2.1本章學問點串講1、原子和分子(1)背景學問:生命須要25種元素質子數和電子數都相同,但是中子數不同的原子稱為同位素。(2)水是細胞中不行缺少的物質(見教材p12)水在生命活動中起著不行替代的作用,緣由是水有很多特性:A水是極性分子B水分子之間會形成氫鍵C液態水中的水分子具有內聚力D水分子之間的氫鍵使水能緩和溫度的變更E冰比水輕F水是極好的溶劑G水能夠電離2、組成細胞的大分子(1)碳是組成細胞中各種大分子的基礎細胞所含有的幾乎全部大分子都含有碳,碳與碳或其他原子相連。碳原子能夠形成特別大的各種各樣的分子,活的生物體內含碳化合物的量僅次于水。參與化學反應的原子往往組成原子團,稱之為功能團。在組成細胞的分子中最為重要的功能團有4種:羥基,羰基,羧基和氨基。(詳述見教材p15)(2)細胞利用少數種類小分子合成很多大分子在生命現象中起重要作用的都是極其巨大的分子,稱為大分子。生物大分子可以分為:糖類、脂類、蛋白質和核酸。3、糖類(見教材p16)(1)單糖和雙糖糖類是一大類化合物,糖的最基本化學式CH2O,最常見的單糖是葡萄糖和果糖,蜂蜜是這兩種糖的混合物。葡萄糖是生物體內最重要的單糖,分子式為C6H12O6,果糖的分子式C6H12O6,但結構式不同。單糖分子的特點:有很多羥基,所以單糖屬于醇類;有羰基。雙糖在細胞中是由兩個單糖通過脫水作用合成的,兩個葡萄糖形成麥芽糖,一分子葡萄糖和一分子果糖形成蔗糖。(2)多糖多糖是由數百至數千個單糖通過脫水合成而形成的多聚體。多糖的種類:淀粉、糖原和纖維素。4、脂質(見教材p19)(1)油脂是脂質中主要的貯能分子脂質包含多種分子,其特點是主要由碳和氫兩種元素以非極性的共價鍵組成,所以和水不能相容,因此是疏水的。脂質中最常見的是脂肪,脂肪是由甘油和脂肪酸通過脫水合成而形成的。(2)磷脂、蠟和類固醇都是脂質脂肪是脂質中的的一類,另外還有三類重要的脂質:磷脂、蠟和類固醇。5、蛋白質(見教材p20)(1)蛋白質為生命活動所必需蛋白質是由氨基酸組成的多聚體,是重要的生物分子,生物體內的每一項活動都有蛋白質參與,依據蛋白質在機體內的功能,可將其分為7大類:結構蛋白、收縮蛋白、貯藏蛋白、防衛蛋白、轉運蛋白、信號蛋白、酶。(2)蛋白質由20種氨基酸組成蛋白質是結構和功能都極為多樣的分子,全部蛋白質僅有20種氨基酸組成。氨基酸的命名與結構見生化部分。(3)蛋白質結構確定其功能蛋白質變性:多肽鏈松開,失去了其專一的三維形態,因而失去了其功能。6、核酸(見教材p23)核酸分為兩大類:核糖核酸和脫氧核糖核酸。核酸的基本組成單位與構成。(見生化部分)2.2本章重難點總結組成生命的大分子物質。3.1本章學問點串講1、細胞的基本結構和功能(見教材p27)單細胞生物,如衣藻、草履蟲,全身只有一個細胞,一般來說,多細胞生物的細胞數目和生物體的大小成正比。(1)細胞膜和細胞壁A、細胞膜又稱為質膜,是細胞表面的被膜。細胞膜最重要的質膜是半透性或選擇透過性。即有選擇地允許物質通過擴散、滲透和主動運輸等方式出入細胞,從而保證細胞正常代謝的進行。此外,大多數質膜上還有激素的受體、抗原結合位點以與其他有關細胞的識別位點,所以質膜在激素作用、免疫反應和細胞通訊等過程中起重要作用。B、真核細胞有一個困難的膜系統,除表面質膜外,還有很多膜結構。C、植物細胞最初生長的細胞壁都是很薄的,稱為初生細胞壁。它是由纖維素的纖維埋在由多糖和蛋白質構成的基質中形成的。兩個相鄰細胞的初生細胞壁之間有胞間層,把兩個細胞膠粘在一起。胞間層的主要成分是一種多糖,即果膠。相鄰細胞的細胞壁上有小孔,細胞質通過小孔彼此相通,這種細胞間的連接稱胞間連絲。(2)細胞核的基本結構細胞核包括核膜、核基質、染色質和核仁四部分。A、核被膜與核纖層 核被膜包在核的外面,結構很困難,核膜下面存在由纖維蛋白組成的核纖層。核膜由兩層膜組成。核膜內面的核纖層,其薄厚因不同細胞而異。核膜上有小孔,稱為核孔。核孔復合體在核的有選擇性的物質運輸中起重要作用。B、染色質真核生物染色質的主要成分是DNA和組蛋白,也含少量RNA和非組蛋白。常染色質是DNA長鏈分子綻開的部分,染色也較淡。異染色質是DNA長鏈分子緊縮盤繞的部分,所以成較大的染色深的團塊。染色質中的蛋白質分堿性蛋白和非組蛋白兩大類。堿性蛋白即組蛋白,組蛋白富含賴氨酸和精氨酸,兩者都是堿性氨基酸,所以組蛋白是堿性的。組蛋白分H1、H2A、H2B、H3、H4共5種。C、核仁核仁是細胞中圓形或橢圓形的顆粒狀結構。核仁是由一個或幾個特定染色體的肯定片段形成的,這一片段稱為核仁組織者。核仁位于染色體的核仁組織者或其四周區域。D、核基質核基質,又稱核液,是核的支架,并為染色質的代謝活動供應附著的場所。(3)細胞質和細胞器(見教材p30)除細胞核外,細胞內的其余部分均屬細胞質。在質膜和細胞核之間是透亮、黏稠并且很可能是高度有序且處于動態平衡的物質,即細胞溶膠,其中含有各種細胞器和細胞骨架,主要的細胞器簡潔介紹如下:A、內質網和核糖體內質網膜向內與核被膜的外膜相連,核周腔實際就是內質網腔的一部分。光面內質網是脂質合成的主要場所。糙面內質網膜上富有顆粒狀核糖體,核糖體是合成蛋白質的場所,所以糙面內質網的功能是合成并轉運蛋白質。B、高爾基體高爾基體是內質網上合成的蛋白質的加工和包裝的場所。C、溶酶體由單層膜包袱且內含多種酸性水解酶的小泡,數目不等,大小不同。溶酶體不但能消化從外界攝入的食物,還能分解細胞中失去功能的細胞結構碎片,使組成這些結構的物質重新被細胞所利用。D、線粒體線粒體是細胞的“動力工廠”,它的主要功能是將貯存在糖類或脂質分子中的化學能,轉變成細胞代謝中可干脆利用的能量分子——ATP。線粒體的結構相當困難,它是雙層膜結構,內膜向內折疊形成嵴。嵴的存在大大增加了內膜的表面積,有利于化學反應得進行。線粒體是細胞呼吸與能量轉換得中心,含有細胞呼吸所須要的各種酶和電子傳遞體。細菌沒有線粒體,它的呼吸酶位于細胞膜上。E、質體質體是植物細胞的細胞器,分白色體和有色體。白色體主要存在于分生組織以與不見光的細胞中,白色體可含有淀粉,也可含有蛋白質或油類。有色體含有各種色素。最重要的有色體是光合作用的細胞器——葉綠體。葉綠體是光合作用的場所,主要功能是將光能轉變成化學能。葉綠體的表面和線粒體一樣,也有雙層膜。葉綠體內部含有類囊體。F、微體細胞中還有一種和溶酶體很相像的小體,是單層膜包被的泡狀結構,含有的酶與溶酶體不同,這種小體稱為微體。一種微體稱為過氧化物酶體,是動、植物細胞都有的微體,過氧化物酶體中含有過氧化物酶。另一種微體稱乙醛酸循環體,只存在于植物細胞中,能將細胞中的脂肪轉化為糖。G、液泡植物細胞中由單層膜包圍的充溢水的囊泡,普遍存在于植物細胞中的一種細胞器。植物液泡中的液體稱為細胞液,其中溶有無機鹽、氨基酸、糖類以與各種色素。H、細胞骨架包圍在各種細胞器外面的細胞溶膠不是簡潔的均質液體,含有一個由三類蛋白質纖維構成的支架,即細胞骨架。這三類蛋白質纖維是:微管,肌動蛋白絲和中間絲。(見教材p34)I、鞭毛、纖毛和中心粒鞭毛和纖毛是細胞表面的附屬物,它們的功能是運動。鞭毛和纖毛的基本結構相同,二者的區分主要在于長度和數量。鞭毛較長,一個細胞只有一根或少數幾根。中心粒是一類微管構成的細胞器。存在于大部分真核細胞中,但種子植物和某些原生動物細胞中沒有中心粒。G、細胞溶膠包圍在細胞器外面的細胞質,或者說細胞質中除細胞器以外的液體部分,稱為細胞溶膠。微絲和中間纖維組成的細胞骨架就位于細胞溶膠之中。2、生物膜——流淌鑲嵌模型(見教材p36)各種細胞器的膜、核膜、質膜在分子結構上都是類似的,它們統稱為生物膜。生物膜主要由脂質和蛋白質分子共價組合而成。(1)脂雙層構成脂雙層的脂質包括:磷脂、膽固醇和糖脂。在水溶液中,磷脂分子能自發快速形成脂雙層。膽固醇只存在于動物細胞。細菌、藍藻等原核細胞和植物細胞的細胞膜中一般沒有膽固醇。(2)膜蛋白膜蛋白分為兩大類:整合蛋白(內在蛋白)和外在蛋白。膜蛋白的功能是多方面的:作為載體將物質轉運進出細胞;是激素或其他化學物質的專一受體;膜表面有各種酶;細胞的識別功能也取決于膜表面的蛋白質。膜蛋白是可以運動的。(3)糖和糖萼細胞膜表面的糖,部分以共價鍵與膜蛋白相結合而形成糖蛋白,少部分與脂質結合而形成糖脂。糖只存在于質膜的外側,即遠離細胞質的一側。寡糖鏈和蛋白質共同構成細胞表面的一層糖萼或糖被。3、物質的跨膜運輸(見教材p39)物質出入細胞都要穿過細胞膜,穿過細胞膜的方式分為:單純擴散、易化擴散(幫助擴散)、主動轉運和胞吞胞吐等。(1)單純擴散和易化擴散物質分子從相對高濃度的區域移動到低濃度的區域,稱為擴散。有些物質不易通過單純擴散而進入細胞,但可與質膜上稱為載體的蛋白結合,這種擴散稱為易化擴散。易化擴散也是順濃度梯度擴散,不須要細胞代謝供應能量,但擴散的速度遠遠大于單純擴散。易化擴散的載體稱為載體蛋白或透性酶。滲透其實就是水的跨膜運輸,是水分子從高濃度一側穿過膜而進入低濃度一側的擴散。(2)主動運輸基本特征:須要載體、須要能量。(3)胞吞和胞吐吞噬和胞飲統稱為胞吞作用。通過胞吞作用,一些不能穿過細胞膜的物質,進入細胞當中。細胞本身合成的物質,從細胞表面排出,稱為胞吐作用。4、細胞連接(見教材p41)在緊密靠攏的組織中,細胞膜在相鄰細胞之間形成特定的連接,即細胞連接。動物的細胞連接主要有三種類型:橋粒、緊密連接和間隙連接。植物細胞中還存在一種稱為胞間連絲的細胞連接方式。(1)橋粒上皮細胞之間有一種特別堅固的連接,在電鏡下成鈕扣狀的斑塊結構,即是橋粒。橋粒的主要功能是機械性的。(2)緊密連接2個相鄰細胞之間的細胞膜緊密靠攏,兩膜之間不留空隙,使胞外物質不能通過,這種結構即是緊密連接。在上皮組織中,緊密連接環繞各個細胞一周,完全封閉了細胞之間的通道,使細胞層成為一個完整的膜系統,從而防止了物質從細胞之間通過。緊密連接又稱封閉連接。(3)間隙連接這是普遍存在的一種細胞連接,兩細胞之間有很窄的間隙,其寬度不過2-3nm,貫穿于間隙之間有一系列通道,使兩細胞的細胞質相通。間隙連接又稱通訊連接。(4)胞間連絲植物細胞有堅實的細胞壁,沒有上述的各種胞間連接,植物細胞有一種溝通相鄰細胞的管道,即胞間連絲。細胞壁上有孔,相鄰細胞的細胞膜伸入孔中,彼此相連,兩細胞的光面內質網也彼此相通,即胞間連絲。植物細胞雖有細胞壁,但它們是彼此連成一片的,稱共質體,水分子與其他小分子可以從這里穿行。3.2本章重難點總結1、生物膜簡介2、細胞連接4.1本章學問點串講1、能與細胞(1)吸能反應和放能反應化學反應分為吸能和放能兩大類。每一個活細胞中都要發生千萬種放能反應和吸能反應,全部這些反應總稱細胞代謝。(2)ATP是一種核苷酸,其中有三個磷酸基團。ATP分子發生水解時,形成ADP和Pi,同時釋放能量。這些能量供生命活動所利用。2、酶(見教材p46)(1)酶能降低反應的活化能酶是一種生物催化劑,它能加速生物體內化學反應的進行。酶加速化學反應的緣由:它能降低反應得活化能。酶具有專一性。(2)多種因素影響酶的活性A、溫度:只有在最適溫度下,酶的活性才能最高。B、PH和鹽濃度:C、酶的輔因子D、酶的抑制劑:抑制劑的作用是停止酶的作用或使之減慢。抑制劑的類型:競爭性抑制劑和非競爭性抑制劑。競爭性抑制劑是與酶的正常底物相像的化學物質,它與底物分子競爭酶的活性部位。非競爭性抑制劑并不占據活性部位,它與酶分子結合的部位不是活性部位,但它的結合卻使酶的形態發生了變更,而使得活性部位不適于接納底物分子。3、細胞呼吸(1)細胞呼吸細胞呼吸是指細胞在有氧條件下從食物分子中取得能量的過程。細胞呼吸分為三個階段:糖酵解、檸檬酸循環、電子傳遞鏈。A、糖酵解:(見教材p49)糖酵解就是葡萄糖的分解,其最終產物是丙酮酸,一種三碳酸。葡萄糖轉變為丙酮酸過程中,產生2分子ATP和2分子NADH。糖酵解過程圖。(見教材p49)B、檸檬酸循環糖酵解是在細胞質中發生的,其終產物丙酮酸會經過擴散作用進入線粒體。檸檬酸循環是在線粒體中發生的,丙酮酸不能干脆參與檸檬酸循環,必需在丙酮酸脫氫酶的作用下同時發生幾種變更形成乙酰輔酶A,乙酰輔酶A在檸檬酸循環中被氧化,產生兩分子CO2和很多NADH和FADH2。(檸檬酸循環過程圖見教材p50)C、電子傳遞鏈和氧化磷酸化在電子傳遞中合成ATP的反應,稱為氧化磷酸化。ATP合酶就是ATP酶,它既催化ATP的水解反應,又催化ATP的合成反應。(2)發酵作用酵母菌在無氧條件下,只能進行糖酵解,這時丙酮酸轉變為CO2和乙醇,這個過程稱為乙醇發酵。乳酸菌進行乳酸發酵。(3)各種生物分子的分解和合成糖類,脂類,蛋白質等。(見教材p54)4、光合作用(1)光合作用概述A、背景學問:全部能進行光合作用的生物都是自養生物,全部依靠光合作用產物生活的生物都是異養生物。自養生物是生物圈的生產者。能進行光合作用的生物不僅有植物,藻類和光合細菌也能進行光合作用,它們都是特別重要的生成者。B、光合作用分為兩個階段:光反應和暗反應。光反應:將光能轉變成化學能,并產生氧;光反應在類囊體膜上進行。(見教材p56)暗反應:Calvin循環,產生糖,發生在葉綠體基質中。(2)光呼吸和C4植物(見教材p60)Calvin循環中的rubisco有一個特點,就是能夠固定氧氣。在二氧化碳很少、氧氣很多的狀況下,這種氧氣的固定作用特別顯著,其結果是產生一種二碳化合物,然后植物細胞又將這種二碳化合物分解為二氧化碳和水。這種作用稱為光呼吸。光呼吸的結果不是產生糖,而是使細胞中已有的糖轉變成CO2。有一類植物有特殊的適應性,能夠節約水和防止光呼吸,這類植物稱C4植物。當氣溫高而干燥時,C4植物將氣孔關閉,削減水分的蒸發,但同時卻能接著利用日光進行光合作用。玉米、高粱、甘蔗等都是C4植物,適于在高溫、干燥和強光條件下生長。菠蘿、仙人掌和很多肉質植物統稱CAM植物,這類植物特殊適于干旱地區,其特點是氣孔夜間張開,白天關閉。CAM光合效率不高,利用這種途徑的植物可以在荒漠中,酷熱條件下存活,但生長很緩慢。(3)環境因素影響光合作用影響光合作用的因素:光強度、溫度和二氧化碳濃度。(見教材p61)4.2本章重難點總結1、呼吸作用的全過程2、光合作用的全過程5.1本章學問點串講1、細胞分裂和細胞周期細胞從一次分裂起先到其次次分裂起先所經驗的全過程稱為一個細胞周期。細胞周期包括一個有絲分裂期和一個分裂間期。后者又包括DNA合成期(S期)以與S期與M期之間的兩個間隙期(G1、G2)期。離開細胞周期不再進行分裂的細胞稱為G0期細胞。不同物種、不同組織的細胞周期所經驗的時間不同。(1)有絲分裂期(見教材p64)有絲分裂全過程分為:前期、前中期、中期、后期和末期等階段。A、前期:兩失兩現一散亂B、前中期:雙層的核膜起先裂開C、中期:著絲粒位于細胞中心的一個平面,即赤道面上。D、后期:各對染色單體彼此分開成兩個獨立的染色體。E、末期:核膜重新形成,染色體變成染色質。核仁也起先出現,細胞核復原了間期形態。F、細胞質分裂:動物細胞向內凹陷,成為兩個子細胞;植物細胞在細胞內部形成新的細胞壁,將兩個細胞分隔開來。(2)有些分裂過程的某些重要事務(見教材p65)A、核被膜的裂解與再生核被膜是由雙層膜構成,它們和內質網構成一個連續的整體。核被膜內面有一纖維狀的電子致密層,即核纖層,其厚度因細胞而異。構成核纖層的蛋白分子稱為核纖層蛋白,屬中間纖維蛋白類。在細胞分裂的前期,核纖層蛋白高度磷酸化而解體。在有絲分裂進入末期,去磷酸化的作用發生,使核纖層蛋白重新聚合并與膜泡結合而成核被膜。B、紡錘體的形成構成紡錘體的纖維是由成束的微管與微管相結合的蛋白質組成的。C、染色體行為前期:染色單體可見中期:染色體排列在赤道面上,表面上處于靜止狀態,事實上是兩個方向的向極力處于平衡狀態所致。后期:染色體的運動是由于紡錘體中發生了兩個獨立的事務:a動粒纖維的向極運動推動了與此相連的染色體越來越靠近兩極。b稍后,紡錘體之間的極纖維的延長和滑動,使兩極距離越來越遠。D、細胞器的安排細胞分裂不但要使兩個子細胞獲得和原來細胞相同的成套染色體,也必需保證它們能獲得細胞中的各種細胞器。(3)分裂間期與細胞周期的調控機制(見教材p68)細胞周期的調控是通過一系列的檢驗點形成的調控網絡實現的。(4)染色體真核生物的染色體都是線形的,其末端有一特定結構稱為端粒。染色體分為常染色體和性染色體。各種生物染色體的數目:人22對常染色體+1對性染色體,果蠅4對染色體,玉米10對染色體。不同生物有不同數目、不同形態和不同大小的染色體,即不同生物有不同的染色體組型或稱核型。染色體帶型(了解,見教材p69)2、細胞分化(見教材p70)多細胞有機體在個體發育過程中,由同一種相同的細胞類型經細胞分裂后漸漸在形態、結構和功能上形成穩定性差異,產生不同的細胞類群的過程稱為細胞分化。(1)管家基因與組織特異性基因分化細胞所表達的基因大致分兩種類型,一類稱管家基因,另一類稱組織特異性基因或奢侈基因。管家基因是指在全部細胞中均須要表達的一類基因,其產物對維持細胞的基本結構和代謝活動所必需。組織特異性基因是指不同的細胞類型中特異表達的基因,其產物賜予各種類型細胞不同的形態和特異的生理機能。(2)組合調控是組織特異性基因表達的主要調控方式。組合調控方式即每種類型的細胞分化是由多種調控因子共同完成的,這樣假如調控因子數是n,則可調控的細胞分化類型在理論上就是2n。(3)干細胞與細胞全能性細胞全能性是指細胞經分裂和分化,能發育成完整有機體的潛能或特性。受精卵和早期的胚胎細胞都具有全能性。少數細胞在胚胎發育過程中,仍舊具有分化成其他細胞類型和構建組織與器官的實力,這類細胞稱之為干細胞。干細胞的基本特征:分化潛能和自我更新。3、細胞蒼老與細胞凋亡(1)細胞蒼老細胞蒼老一般指復制性地細胞蒼老,即細胞經過有限次數的分裂后,進入不行逆轉的增殖抑制狀態,其結構與功能發生蒼老性的變更。蒼老細胞的特征:核膜內折,染色質固縮,線粒體和內質網削減,膜流淌性降低,致密體增多。人們對細胞蒼老機制有多種說明,主要介紹兩個方面:A端粒與細胞蒼老(見教材p73)B氧化性損傷與細胞蒼老(2)細胞凋亡細胞凋亡是指由細胞自身基因編程的一種主動的死亡過程,又稱為細胞編程性死亡。細胞凋亡有典型的形態學和生物化學特征,其中包括染色質凝集與邊緣化,DNA在核小體間發生降解,細胞裂解成由完整核膜和完整的細胞質膜包被的凋亡小體。細胞壞死:細胞質膜與膜系統裂開,DNA隨機降解,常引起炎癥反應。5.2本章重難點總結1、細胞周期的相關概念與有絲分裂的全過程。2、細胞分化與主要調控機制。3、細胞蒼老與細胞凋亡的比較。6.1本章學問點串講1、動物是由多層次的結構所組成的(1)組織是由一種或多種細胞組合而成的細胞群體(見教材p79)脊椎動物體內有4種基本組織:上皮組織、結締組織、肌肉組織和神經組織。A、上皮組織覆蓋在身體與其各部分表面上上皮組織由上皮細胞構成,上皮細胞與上皮細胞之間緊密相連,形成連續的片狀結構,覆蓋在與外界接觸的表面上。上皮租住具有愛護、汲取和分泌的作用。有的上皮細胞特化,具有分泌功能。由上皮細胞形成的腺體分為兩類:有管腺,細胞分泌物可由管道排到體外;無管腺,細胞分泌物擴散進入血管。B、結締組織聯結與支持其他的組織結締組織由多種細胞、3種蛋白質纖維和無定型的基質構成。結締組織的細胞有固定的和游走的兩類。3種蛋白質纖維為有彈性的彈性纖維和有韌性的膠原纖維以與分支成網狀的網狀纖維。結締組織分為疏松結締組織和致密結締組織等幾類。(見教材p79)結締組織的典型例子:軟骨、骨、脂肪組織、血液等。C、肌肉組織肌肉組織由肌肉細胞組成,肌細胞的特點:可以收縮,因此肌肉組織是動物體內有收縮力的組織。脊椎動物的肌細胞分三類:橫紋肌、心肌、平滑肌。D、神經組織神經組織是由神經細胞和神經膠質細胞組成。神經細胞又稱神經元,包括胞體和突起。突起分軸突和樹突兩部分。神經膠質細胞的數量多于神經元,廣泛存在于神經組織之中。(2)多種組織構成有特定功能的器官幾種組織可結合形成有特定功能的器官。如胃是由上皮組織、肌肉組織、結締組織和神經組織構成的。(3)若干相關的器官又組成一個能完成特定功能任務的系統(見教材p81)人體至少可以分為11個系統,包括:皮膚系統、骨骼系統、肌肉系統、消化系統、血液循環系統等。2、動物的結構與功能對生存環境的適應動物的外部形態以與內部結構與功能都適應于它所生存的環境。3、動物的外部環境與內部環境(1)動物必需與四周環境交換物質與能量動物生命活動的過程就是不斷從四周環境中攝取能量和有機物的過程,同時也是不斷地從體內向四周環境排放代謝廢物并釋放能量的過程。(2)動物必需維持內部環境的穩定細胞代謝基本上都是酶促反應,要求合適的溫度、PH、肯定的離子濃度、底物濃度等。(3)反饋調整在穩態中起重要作用(見教材p85)反饋有兩種:正反饋和負反饋。在動物體內,兩種反饋方式都存在。6.2本章重難點總結1、動物的層次結構。2、內環境穩態的重要性。7.1本章學問點串講1、養分(簡潔了解)(1)人體須要的養分素:水、糖類、蛋白質、脂質、維生素和礦物質。(2)人和動物生命活動所需的能量來自食物中的化學能。(3)糖和脂肪是構建身體所必需的(4)蛋白質是建立和修復人體的原料,蛋白質中有10種氨基酸是必需的養分素。(5)維持身體健康的飲食必需包含多種維生素,維生素都是一些小分子有機化合物。(6)多種礦物質也是維持身體健康所必需的。必需的常量元素:Ca、P、K、S、Na、Cl和Mg。必需的微量元素:Fe、Zn、Mn、I等。(7)養分過剩(過度肥胖)是現在常見的病態過度肥胖,又稱肥胖癥,是身體過度蓄積脂肪的一種病態,通常是由于身體攝入食物所含的能量超過所消耗的能量,過多的能量以脂肪的形式貯存起來而引起的。2、動物處理食物的過程把攝入的食物經過機械作用粉碎和化學作用分解,最終成為簡潔的小分子化合物的過程稱為消化。簡潔的小分子穿過細胞膜進入細胞內的過程稱為汲取。整個攝食過程,包括攝入、消化、汲取和排出都是在一個細胞內進行的。這種消化食物的過程叫做胞內消化,單細胞原生動物都進行胞內消化。多細胞動物逐步形成了消化腔或消化管,食物的消化過程是在細胞外的消化腔或消化管中進行的,稱為胞外消化。3、人的消化系統與其功能(1)消化從口腔起先人的消化系統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腸、大腸與直腸等部分。口腔中主要進行機械性消化。反射是動物體通過神經系統的活動對肯定的刺激的規律性反應。它是神經系統最基本的活動形式。神經系統的基本結構是反射弧,主要包括:感受器、傳入神經、神經中樞、傳出神經和效應器五個部分。(2)食物通道與呼吸通道在咽部交叉(3)食管蠕動將食物擠入胃口腔中的食團通過吞咽活動被擠進食管,便會引起食管的一種有特點的運動,即蠕動。(4)胃貯存食物并消化一部分食物唾液淀粉酶在胃中發揮作用,將淀粉分解為雙糖。胃蛋白酶將蛋白質分解成多肽。(5)消化性潰瘍是由幽門螺旋桿菌引起的消化性潰瘍包括胃潰瘍和十二直腸潰瘍,是一種常見的慢性消化系統疾病。(6)小腸是消化食物和汲取養分素的主要器官(見教材p95)A、肝、胰都向小腸分泌消化液肝臟分泌膽汁,膽汁中的膽鹽參與脂肪的水解,胰腺分泌胰液。B、小腸的多種運動形式有利于食物的消化與汲取小腸特有一種混合性運動,稱為分節運動。分節運動是在同一時間內腸管的多處環形肌收縮,將腸管中的食糜分成很多小段。小腸也有蠕動,蠕動波推動食糜經過小腸。C、小腸具有特殊的結構有利于汲取小腸是消化管中擔負著主要汲取任務的器官,適應于它的功能,小腸在結構上也很有特色。小腸的結構特點是通過三種方式增大汲取的表面積。一、小腸黏膜的環形褶皺;二、黏膜形成的指狀突起,稱為絨毛;三、絨毛上的柱狀上皮細胞面對腸腔的一端細胞膜突起,形成很多微絨毛。D、各種食物的消化和汲取食物中的多糖和雙糖被胰淀粉酶水解稱為單糖,在小腸黏膜上皮細胞的微絨毛上被汲取。單糖分子依靠微絨毛膜上的載體主動轉運進入上皮細胞。食物中的脂肪只要是在小腸經胰脂肪酶的作用而水解的。(7)大腸汲取水和電解質并解除糞便4、脊椎動物消化系統的結構與功能對食物的適應脊椎動物消化系統的基本結構是相像的,但由于動物的食物的同,它們的消化系統也有很多變異。一般地說,消化系統的結構與功能都適應于動物的食物。哺乳動物不能消化纖維素。7.2本章重難點總結1、小腸在消化汲取中的重要作用。2、與小腸重要功能相適應的結構特點。8.1本章學問點串講1、人和動物體內含有大量的水成年男人體內含水量是體重的60%左右。成年女人體重含水量為體重的50%左右。體內以水作為基礎的液體稱為體液。體液內含有多種對身體不行缺少的離子和化合物以與代謝產物。體液按所在的位置分為細胞內液和細胞外液。細胞內液是指細胞內的體液。細胞外液包括存在于組織間隙中的組織液和存在于血管、淋巴管等管內的管內液,血漿和淋巴等。2、血液的結構與功能(1)血液是由血細胞懸浮在血漿中構成的A、血漿人的血漿是淡黃色液體,水分約占92%,還有溶于水的晶體物質、膠體物質等。血漿中的晶體物質主要是鹽類,血漿中的膠體物質是血漿蛋白。血漿蛋白主要有三種蛋白質:清蛋白、球蛋白、纖維蛋白原。B、血液的細胞成分血液分血漿和血細胞兩部分。血細胞包括:紅細胞、白細胞和血小板。紅細胞是一個雙凹的圓餅狀,紅細胞的主要功能是運輸氧和二氧化碳。白細胞分為顆粒細胞和無顆粒細胞。血小板沒有細胞核,不是完整的細胞,在凝血中發生作用。(2)血液有運載物質和聯系機體各部分的作用血液運輸的各物質分為2大類:一類是從體外汲取到體內的物質,另一類是體內細胞代謝產物。(見教材p102)(3)白細胞是保衛身體的衛士白細胞的免疫作用在11章介紹。(4)一次獻血200—300ml不會影響身體健康緣由:首先引起心臟活動加快加強,血管普遍收縮,肝、肺、腹腔靜脈和皮下靜脈從中的大量血液加速回流,因此對循環中的血量沒有明顯的影響。其次,由于失血造成缺氧,引起腎產生的促紅細胞生成素增多,加速紅細胞生成。(5)血管破損時血液凝固可以堵塞漏洞當組織受到損傷,血液從血管流出后幾分鐘就由液體變成凝膠狀體,這便是血液凝固。血液凝固是一個困難的過程,與很多因素有關,詳細過程簡要了解。(見教材p103)(6)輸血時必需血型相符紅細胞上有凝集元原,血清中有凝集素。(7)Rh因子是輸血和妊娠的重要因素胎兒溶血性貧血癥的發生。(見教材p104)3、哺乳動物的心臟、血管系統(1)血液在人的心臟血管系統中循環流淌血液從右心室流出經過肺回到左心房,這是肺循環。血液由左心房進入左心室,再有左心室流出,經過各種器官組織回到右心房,這是體循環。從心臟輸送血液出去的管道稱為動脈,從肺或其他組織輸送血液回心臟的管道稱為靜脈。(2)血液循環的動力來自心臟的搏動血液循環的動力來自心臟的收縮。每次心臟搏動,由收縮到舒張的過程稱為心動周期。(3)起搏點確定心臟搏動的節奏心臟能維持許久的有節奏的搏動是由于心臟所具有的結構和功能上的特性。A心臟由心肌構成,心肌細胞較短,單核,細胞與細胞之間有多種形式的親密聯系。B心臟有足夠的血液供應。C心肌的收縮有自動節律性,即心肌細胞能通過自身內在的變更而有節律的興奮并引起有節律的收縮。心臟的自動性節律起源于心臟的肯定部位,這個部位稱為起搏點。(4)血管的結構與它們的功能相適應A、動脈有兩方面的功能:把血液從心臟引導到機體的各部分;動脈的管徑較粗,對血流的阻力很小。作為有彈性的血庫調整血量和血壓。B、靜脈的管壁比動脈薄得多,彈性也較低。靜脈系統還起著貯血庫的作用。(5)毛細血管網是物質交換的場所微循環是指在封閉式血液循環系統中介于微動脈與微靜脈之間的一套微細的血管系統中的血液循環。毛細血管的數量很大,血流速度很慢,給物質交換供應了足夠的時間。8.2本章重難點總結1、血液的組成2、血液循環系統9.1本章學問點串講1、人的呼吸系統的結構與功能(見教材p112)(1)人的呼吸系統包括口、鼻、喉、氣管、肺肺泡是真正進行體內外氣體交換的地方。(2)肺的換氣活動依靠骨骼肌的收縮與舒張整個肺除了有氣管與外界相同外,是封閉在胸廓中的。由于呼吸時不同的肌肉活動,可以將呼吸運動分為胸式呼吸和腹式呼吸。最大吸氣后盡力呼氣所能呼出的氣體量稱為肺活量。(3)血液運輸呼吸氣體A、氣體在肺泡中與組織中的交換體內外的氣體交換、大氣與肺泡之間的氣體交換是呼吸過程的第一步。細胞的新陳代謝不斷地消耗氧,呼吸活動常常給肺泡供應簇新的含氧的空氣,這便形成了氧分壓的梯度,這種梯度造成氧從肺泡到肺中血液、從血液到身體各部分細胞的凈擴散。B、氧在血液中的運輸氧與血紅蛋白結合完成氧的運輸。C、二氧化碳在血液中的運輸血液流經組織毛細血管,氧合血紅蛋白釋放氧供應組織,二氧化碳則從細胞中擴散出來經過組織液,進入血漿。(4)呼吸運動的調整調整呼吸運動的神經機制有2類:隨意限制、自動限制。隨意限制系統位于大腦皮層,它通過皮層脊髓束將沖動傳送到呼吸運動神經元。自動限制系統位于延髓。延髓是最基本的呼吸中樞。延髓有吸氣神經元,還有呼氣神經元。2、人體對高山的適應呼吸頻率增加,將更多的空氣吸入肺;心搏率和心腧出量增加以加大經過肺和身體的動脈血流量;身體逐步增加紅細胞和血紅蛋白的生成,改善血液輸送氧的實力。3、危害身體健康的呼吸系統疾病(1)由吸煙引起的慢性肺氣腫(2)感冒與流行性感冒是起先于上呼吸道的最常見的傳染性疾病(3)硅肺9.2本章重難點總結人的呼吸系統的結構和功能。10.1本章學問點串講1、體溫調整(1)依據體溫調整實力的不同動物可以分為3類依據體溫調整實力的不同動物可以分為:變溫動物、異溫動物和恒溫動物3類。變溫動物又稱冷血動物,在一個小的溫度范圍內,體溫隨環境溫度的變更而變更。恒溫動物主要是通過調整體內生理過程來維持比較穩定的體溫,這種調整方式稱為生理性體溫調整。恒溫動物是進化的產物。(2)恒溫動物通過調整產熱與散熱來維持穩定的體溫(見教材p118)A、人體的體溫:人是恒溫動物,體溫平均值36.8°B、人體的產熱機制人體在寧靜時主要由內臟、肌肉、腦等組織的代謝過程供應熱量。人體增加產熱量有幾個途徑,最主要的是增加肌肉活動,骨骼肌收縮時產生大量的熱。在體溫調整中,骨骼肌是主要的產熱器官。C、人體的散熱機制恒溫動物在低溫中要與時削減散熱增加產熱才能維持體溫相對的穩定,在高溫中要削減產熱增加散熱才能維持體溫相對穩定。人體通過傳導、對流、蒸發、輻射等物理方法散熱。另外出汗是有效的散熱機制。(3)發熱是一種病理反應發熱對人體的影響:發熱時白細胞增多,抗體生成加快,肝的解毒功能增加,能使機體的反抗力有所提高;長期過高的發熱會使人體各種調整功能紊亂,給患者帶來不良影響。2、滲透調整和排泄(1)滲透調整的必要性維持內環境的穩定首先要保證體內有適量的水分,還要保證體液中含有適量的鹽類和養分物質。假如體內水和鹽類不能維持穩定,整個內環境也不能保持穩定,這就會危與生命。(2)必需解除體內的含氮廢物在代謝過程中,氨基酸分解產生氨基。機體必需利用氨基重新合成氨基酸,或者排出體外以免體內含氮廢物濃度過高而中毒。氨基以氨、尿素、尿酸3種形式排出體外。(3)排泄系統在穩態中的作用(見教材p120)人體參與排泄的器官:呼吸器官、消化器官、皮膚、腎。腎作為排泄器官的功能(5點)(4)腎是人體最重要的排泄器官腎、輸尿管、膀胱和尿道構成了人體的泌尿系統。腎是人體最重要的滲透調整和排泄器官。腎由腎單位組成。腎單位包括腎小體和腎小管兩部分。腎小體又分腎小球和腎小囊兩部分。(5)尿是怎樣形成的?(見教材p122)尿的生成過程:超濾、重汲取、分泌。在腎小球中進行超濾,濾液經過腎小管時被重汲取掉一些溶質和水分,再由腎小管分泌一些溶質,使濾液的成分和體積都發生變更,最終生成尿。(6)尿滲透壓的調整尿必需依據體內水分狀況調整其滲透壓,以維持體內水量的穩定。(7)水重汲取的限制——抗利尿激素的作用抗利尿激素增加腎小管和集合管對水分的重汲取。3、肝在穩態中的重要作用(4點)(見教材p124)10.2本章重難點總結1、高等動物的體溫調整機制。2、尿的形成過程。11.1本章學問點串講1、人體對抗感染的非特異性防衛(1)人體對抗病原體的第一道防線是體表的屏障第一道防線包括身體表面的物理屏障和化學防衛。通常病原體不能穿過皮膚以與消化、呼吸、泌尿等系統的黏膜。(2)體內的非特異性反應是人體對抗病原體的其次道防線假如病原體突破體表屏障,某些白細胞和血漿蛋白便會產生反應以應付任何侵擾人體的病原體。由于這種反應不是特地針對某種特定的病原體,因此被稱為非特異性反應。A、局灶性炎癥反應當皮膚破損后引起局灶性炎癥反應,它有四種癥狀:難受、發紅、腫脹和發熱。B、補體系統在人體血液中有一個困難的具有酶活性的血漿蛋白系統,大約含20種蛋白質。這些蛋白質稱為補體蛋白質,這個蛋白質系統稱為補體系統,簡稱補體。通過兩種方式可以激活補體:一種方式是有的補體與已經結合在病原體上的抗體結合,另一種方式是有的補體與病原體表面的糖分子結合。C、干擾素干擾素是受病原體感染的細胞所產生的能反抗病毒感染的一組蛋白質。(3)淋巴系統在抗感染時的確定性作用淋巴器官包括骨髓、淋巴結、脾和胸腺。(作用見教材p128)淋巴系統與循環系統親密結合,具有三方面功能:首先,淋巴管將細胞間隙中多余的組織液轉運回血液循環中;其次,在腸絨毛中的毛細淋巴管汲取脂肪,并將它們轉運到血液循環中;其三,淋巴中含有大量免疫活性物質,在身體對抗感染中起確定性作用。2、特異性反應(免疫應答)(見教材p129)(1)特異性免疫的作用特異性免疫的作用是針對特定病原體發生的特異性反應。使機體產生特異性免疫應答的物質稱為抗原。特異性免疫應答分兩大類: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免疫應答有兩個特點:免疫學上的特殊性,免疫學上的記憶。(2)淋巴細胞如何識別入侵者免疫應答的特殊性與記憶包括三個事務:a對一個入侵者的標記的特異識別;b細胞反復分裂以產生巨大數量的淋巴細胞群體;c淋巴細胞分化成特化的效應細胞群和記憶細胞群。(3)人體內數以百萬計的抗原受體是怎么產生的?一個人的全部T淋巴細胞和B淋巴細胞的基因都是相同的,其中包括為抗原受體編碼的基因。但是在細胞成熟過程中,由于抗原受體編碼的基因中的不同部分隨機地移動,可以造成數以百萬計的重排。(4)細胞介導的免疫應答效應T細胞作用于靶細胞,使靶細胞裂解死亡。(5)抗體介導的免疫應答抗體與特異性抗原結合。(6)抗體的形式(了解)(見教材p132)(7)免疫應答在身體的哪些部位進行病原體入侵體內后,免疫應答首先在免疫器官中進行。這些器官包括扁桃體和廣泛分布的淋巴結。(8)免疫接種幫助人類戰勝很多嚴峻的傳染性疾病免疫接種或疫苗:被動免疫:(9)單克隆抗體是試驗室和臨床中的強有力的工具單克隆抗體的制備過程(見教材p133)3、免疫系統的功能異樣(1)免疫系統的過度反應過敏反應:一些人對無害的物質產生劇烈的免疫應答。自身免疫病:器官特異性自身免疫病和系統性自身免疫病.(2)免疫功能減退先天性免疫缺陷病:后天獲得的免疫缺陷病:HIV11.2本章重難點總結1、非特異性免疫反應2、特異性免疫反應12.1本章學問點串講1、化學調整的性質(1)激素的作用(見教材p135)A、維持穩態B、促進生長與發育C、促進生殖活動D、調整能量轉換E調整行為(2)激素作用的機制(見教材p136)A、激素的分類:蛋白質類;多肽類;氨基酸衍生物;類固醇。B、含氮激素的作用機制:其次信使假說C、類固醇激素的作用機制:2、脊椎動物的化學調整(1)脊椎動物的內分泌系統人體的內分泌系統包括多種腺體和組織,如垂體、甲狀腺、腎上腺等。(2)內分泌系統與神經系統的聯系神經—體液學說(見教材p137)(3)垂體的內分泌功能垂體分腺垂體和神經垂體。A、神經垂體的作用:抗利尿激素和催產素抗利尿激素:調整人體內的水平衡,它促進腎小管和集合管對水分的重汲取,使尿量削減。催產素:B、腺垂體的作用:促激素、生長激素、催乳素促激素:是它們所作用的靶腺體的形態發育和維持正常功能所必需的,而且還刺激這些腺體的激素形成和分泌。生長激素:促進蛋白質合成,刺激細胞生長等。催乳素:催乳3、激素與穩態(1)甲狀腺調整發育與代謝甲狀腺激素的主要作用是促進物質代謝與能量轉換,促進生長發育過程。促進骨骼成熟。(2)維持鈣穩態的激素——甲狀旁腺素與降鈣素甲狀旁腺素:促進骨鈣溶解,促進小腸從食物中汲取鈣以與腎小管對鈣離子的重汲取,削減磷酸根在腎小管中的重汲取,結果使血鈣水平上升,血磷含量下降。降鈣素干脆抑制骨質溶解,還抑制腎小管對鈣、磷、鈉、氯的重汲取,降低血鈣的水平。甲狀旁腺素和降鈣素的作用相反。(3)胰島素和胰高血糖素——調整血糖水平的調整A、胰島素的作用a、胰島素的作用:降低血糖b、胰島素降血糖的緣由(4點)(見教材p142)c、人類糖尿病的類型:I型和II型(見教材p142)B、胰高血糖素的作用:升血糖。(4)腎上腺髓質的內分泌動員應急反應(見教材p142)腎上腺髓質分泌腎上腺素,腎上腺素引起皮膚血管收縮,骨骼肌血管舒張。加速肝和肌肉中糖原的分解,提高血糖水平和血液中乳酸的含量。(5)腎上腺皮質的內分泌是維持生命所必需的(見教材p143)腎上腺皮質分泌的激素分為糖皮質激素和鹽皮質激素。A鹽皮質激素的作用:調整體內的電解質和水分,以維持其穩態。B糖皮質激素的作用:促進糖原異生,促進脂肪分解。(6)性腺分泌性激素(了解)(見教材p143)12.2本章重難點總結1、內分泌系統與神經系統的聯系。2、各種激素的作用。13.1本章學問點串講1、神經元的結構與功能(1)神經元是神經系統的基本結構與功能單位神經元一般包含胞體、樹突、軸突三部分。(2)靜息跨膜電位與動作電位(見教材p147)靜息狀態時,膜內電位低于膜外電位,即膜有有負電荷聚集。膜處于極化狀態。在膜上賜予刺激后,該處極化狀態被破壞,而且短時間膜內電位又會高于膜外電位,即內正外負形成反極化狀態。在極短時間內,神經纖維又復原原來的內負外正狀態,處于極化狀態。去極化、反極化和復極化的過程就是動作電位形成和復原的過程,此過程只須要數毫秒的時間。(3)突觸的信號傳遞(見教材p149)突觸小泡釋放神經遞質,作用于突觸后膜,影響后膜對離子的通透性,形成電位差,完成信號傳遞。2、神經系統的結構(1)神經系統的演化(見教材p149)神經網——神經節——神經索——腦——神經系統(2)脊椎動物中樞神經系統的進化(見教材p150)在進化過程中,小腦漸漸發展,大腦大為發達成為進化的主流,中腦變更不大,相對體積減小,重要性降低。高等爬行與哺乳動物出現了新腦皮。(3)人的神經系統(見教材p151)人的神經系統分為中樞神經系統和四周神經系統。中樞神經系統包括腦和脊髓,四周神經系統包括與腦相連的腦神經和與脊髓相連的脊神經。A、脊髓:由灰質與白質組成,灰質主要由神經元的胞體與樹突構成;白質由神經纖維聚集而成,主要為上下縱行的神經纖維。B、腦脊髓與延腦相連,自延腦向上,延腦、腦橋、中腦與間腦幾部分合稱腦干。C、腦神經人共有12對腦神經,分為運動神經、感覺神經和混合神經三類。D、脊神經:共31對。3、脊椎動物神經系統的功能(1)神經系統活動的基本形式——反射反射是指在中樞神經系統參與下,機體對刺激感受器所發生的規律性反應。反射是神經系統最基本的活動形式。反射的結構基礎是反射弧。反射弧的組成:感受器、傳入神經、神經中樞、傳出神經、效應器。(2)神經系統對軀體運動的調整在對軀體運動的調整中,中樞神經系統的網狀結構、基底神經節、小腦和大腦皮層都起著重要作用。小腦是腦的其次大部分,主要功能包括維持身體平衡,調整軀體不同部分的肌驚慌以與對隨意運動的協調作用。(3)神經系統對內臟活動的調整(見教材p154)A、內臟神經系統與軀體神經系統結構上的主要區分軀體傳出的神經纖維從中樞發出后干脆達到效應器——骨骼肌。中樞發出的內臟傳出神經纖維必需在中樞外的一個神經節中換一個神經元。B、內臟神經系統的功能特點雙重神經支配: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交感神經的作用是保證人體在驚慌狀態時的生理須要,此時交感神經活動占優勢。C、各級中樞對內臟活動的調整脊髓限制一些簡潔的內臟反射。腦干中有很多重要的內臟反射中樞。下丘腦是限制內臟活動的高級中樞。大腦皮層對內臟的限制區主要是邊緣皮層。4、人腦(1)人腦的結構人的大腦主要包括左右大腦半球,是中樞神經系統的最高級部分,左右大腦由胼胝體相連。(2)大腦皮層的電活動(見教材p159)它既有連續地節律性的電位變更,又有由于感受器受到刺激而產生的局部高電位變更。大腦皮層連續的節律性電位變更稱為自發腦電活動,它的記錄稱為腦電圖。(4)覺醒與睡眠睡眠最典型的標記是對感覺刺激的反應下降。睡眠時,內臟功能普遍下降。13.2本章重難點總結1、動作電位的產生2、人的神經系統3、人腦的結構14.1本章學問點串講1、感覺的一般特性(1)感受器細胞起換能器和放大器的作用每種感受器的作用相當于一種換能器,這種換能器對于某一種形式的能量刺激特殊敏感,可以將環境中這類能量刺激轉換為生物能——感受器上膜電位的變更。當刺激強度加大,膜電位達到閾值時,就會在傳入神經上引起一系列的沖動發放。這種敏感性最高的能量形式的刺激,就稱為相宜刺激。其他不發生反應或敏感性很低的能量形式的刺激,稱為不相宜刺激。(2)感覺的產生與適應(了解見教材p162)2、視覺(1)無脊椎動物有三種不同的視覺器官渦蟲的光感受器稱為眼杯;是最簡潔的光感受器。很多無脊椎動物,包括鰲蝦、蟹和昆蟲,具有復眼。無脊椎動物第三種類型的眼是單透鏡眼,工作原理與照相機相像。(2)脊椎動物的眼是困難的光學儀器(見教材p163)人眼接近球形,眼球壁分三層,最外層是鞏膜和角膜,中間層為脈絡膜,最內層為視網膜。鞏膜起愛護眼睛的作用,中間層脈絡膜由豐富的血管和棕黑色的結締組織所組成,既可以供應視網膜養分,又可汲取眼內的光線以防止光的散射。視網膜是感受光刺激的神經組織。(3)眼的聚焦、調整(了解見教材p163)老視眼的成因。(見教材p164)(4)眼的折光異樣(見教材p164)近視:平行光線聚焦在視網膜前面,遠處物體成像模糊。近視大多數由于眼的前后徑過長,有時由于角膜的曲度增大。可在眼前加一凹透鏡矯正。遠視:平行光線聚焦在視網膜后面,近處物體成像模糊。遠視大多數由于眼的前后徑過短,有時由于角膜的曲度變小。可在眼前加一凸透鏡增加折光率矯正。散光:多數是由于角膜表面經線和緯線的曲度比一樣造成的。可用圓柱形透鏡矯正。(5)感光細胞:視錐和視桿(見教材p164)視網膜的最外層是色素細胞層,對感光細胞有養分和愛護作用。其次層為感光細胞層,感光細胞分視錐和視桿兩種。(6)感光色素的光化學反應(見教材p165)視桿細胞外段中的感光色素是視紫紅質,視紫紅質由視蛋白和視黃醛組成,光作用于視紫紅質的反應:視紫紅質——視黃醛+視蛋白↓視黃醇(7)人是怎樣區分不同顏色的?(見教材p166)人眼的視網膜中有三種視錐細胞,每一種視錐細胞含有一種感光色素,分別對藍光、綠光和黃光最敏感。不同顏色的光刺激這三種感光細胞時引起的興奮程度不同,傳入大腦后產生相應的不同的色覺。色覺異樣:色弱和色盲3、聽覺與平衡感受(1)外耳和中耳的傳音作用(見教材p166)人耳由外耳、中耳和內耳組成。聲波從體外傳入外耳道,使外耳道頂端的鼓膜振動。(2)聲波在耳中轉變為動作電位(見教材p167)(3)由動作電位到聲音(4)聽覺障礙:傳導性聾,感音性聾,中樞性聾。(5)內耳中的平衡器官:三個半規管,橢圓囊和球囊。4、化學感受器:味覺與嗅覺(1)味覺化學感受性是指感受器對溶于水的化學物質的感受功能。人的味感受器是味蕾。(2)嗅覺人的嗅覺細胞存在于鼻腔中的上鼻道背側的鼻黏膜中。5、皮膚感覺(1)觸覺(2)溫度覺(3)痛覺14.2本章重難點總結1、脊椎動物的感光系統2、人眼異樣的幾種狀況15.1本章學問點串講1、動物的骨骼(1)多種類型的骨骼骨骼分為三類:液壓骨骼、外骨骼和內骨骼。(2)脊椎動物的骨骼系統脊椎動物的骨骼系統有明顯的特征:有明顯的頭骨以愛護頭部的中樞神經系統,脊椎代替了脊索,成為身體的主要支持結構,除圓口類外,都有上、下頜骨,除圓口類外,都有成對的附肢骨。2、人類的骨骼(1)人類骨骼的組成(見教材p173)人體全身共有骨206塊,由骨連接結合成骨骼。骨骼按其所在部位分為:顱骨、軀干骨和四肢骨。顱骨包括:腦顱骨、面顱骨和內耳中的聽小骨,共29塊。軀干骨包括脊柱、胸骨和肋骨,共51塊。四肢骨分為上肢骨和下肢骨。(2)全身200多塊骨頭是如何連接在一起的?骨與骨之間通過關節相連接,稱為間接連接。(見教材p174)(3)骨的結構和成分骨有骨膜、骨質和骨髓構成。在骨表面有一層由致密結締組織形成的骨膜,骨膜中有豐富的血管和神經。骨膜內側的骨質是骨的主要成分,由骨細胞和基質構成,分骨密質和骨松質兩部分。骨髓腔和骨松質的空隙中充溢骨髓。(4)骨質疏松是老年人的常見病骨質疏松的特點:組成骨松質間隔的細小堅硬的骨片變薄了,變成小棒狀,其間腔系變大,使骨頭的孔隙更多,密度和強度都變小。3、肌肉與肌肉收縮(1)肌肉的結構種類人體的肌肉分: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骨骼肌可以通過中樞神經系統有意識地限制其活動,又稱隨意肌。心肌構成心臟,不能隨意限制其活動。平滑肌是內臟的組成成分,不能隨意限制其活動。(2)肌肉細胞的收縮(見教材p176)構成骨骼肌的細胞稱為肌纖維,肌纖維由若干肌原纖維構成。肌原纖維由粗肌絲和細肌絲組成的肌小節構成。肌肉收縮的肌絲滑行學說:肌纖維的縮短是肌小節中粗肌絲和細肌絲相對運動的結果。(3)骨骼肌運動的限制骨骼肌的活動是由神經系統限制的,從脊髓運動神經元發出的傳出神經支配若干個肌纖維,組成一個運動單位。4、骨骼與肌肉在運動中的相互作用(了解見教材p178)15.2本章重難點總結1、人類的骨骼系統2、肌肉分子收縮的生物學機制16.1本章學問點串講1、有性生殖與無性生殖低等單細胞生物通過無性生殖繁衍后代。大多數動物、植物、包括人類通過有性生殖繁衍后代。有性生殖經過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2、人類的生殖(1)男性的生殖系統(見教材p181)男性的主要生殖器是睪丸,它產生精子和雄激素。附屬生殖器包括:陰囊、輸精管道、腺體和陰莖,他們的作用是愛護精子。(2)女性的生殖系統(見教材p182)卵巢是女性的主要生殖器,它產生雌性配子、卵子、雌激素和孕激素。附屬管道包括輸卵管、子宮、陰道,它們除轉運生殖細胞外,還要為發育中的胎兒服務。(3)精子與卵的形成都要經過減數分裂了解減數分裂的過程。(4)卵巢、子宮的周期性變更(見教材p185)3、人類胚胎的發育(1)受精:精子和卵細胞結合的過程。(2)動物胚胎發育的一般模式動物受精卵的早期發育一幫都要經過桑椹胚、囊胚、原腸胚、神經胚和中胚層發生等階段。三胚層:外胚層:表感神經內胚層:呼消肝胰中胚層:其他(3)人類胚胎發育的胚卵期從受精到第一周末胚胎起先著床稱為胚卵期。(4)人類胚胎發育的胚胎期從其次周到第八周末為胚胎期,胚胎期建立了各器官的原基,已初具人形。胎盤是如何形成的?(見教材p193)胎盤的主要功能是什么?(見教材p193)(5)人類胚胎發育的胎兒期從第九周到第三十八周為胎兒期。16.2本章重難點總結1、男性生殖系統概述2、女性生殖系統概述3、卵巢、子宮的周期性變更4、人類胚胎發育的過程17.1本章學問點串講1、植物的結構和功能(1)什么是植物植物是適于陸地生活的多細胞的進行光合作用的真核生物,由根、莖、葉組成,表面有角質膜、有氣孔、輸導組織和雌/雄配子囊,胚在配子囊中發育。植物界有苔蘚植物、蕨類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被子植物又分為單子葉植物和雙子葉植物。(2)植物由各種器官組成植物的器官見教材圖17.3根系三大功能:將植物固定在土壤中,汲取水分和汲取礦物質。單子葉植物沒有明顯的主根,稱為須根系。雙子葉植物的根有主根和很多側根,稱為直根系。莖使植物直立在地上,其上有節,是葉片的著生處。葉是進行光合作用的部位。(3)植物的器官由各種組織和細胞組成(見教材p201)所以的植物器官基本上都由3種類型的組織和5種類型的細胞組成。3種類型的組織:表皮組織、維管組織、基本組織。5種類型的細胞:薄壁細胞、厚角細胞、厚壁細胞、水分輸導細胞和食物輸導細胞。2、植物的生長和生殖(1)初生生長使植株長高,次生生長使樹木長粗植物的生長是由分生組織進行的,頂端分生組織存在于根尖和莖的頂芽與腋芽中。分生組織細胞分裂產生新的細胞,使植物生長,使根變長,使莖變高。由分生組織所造成的使高度增加的生長稱為初生生長。次生生長使植物長粗,次生生長的緣由是另外兩種分生組織中細胞的分裂,這兩種分生組織是維管形成層和木栓形成層。(2)植物的有性生活周期有花植物的生殖器官是花。花的各部分即花瓣、萼片、雄蕊和心皮。它們都是變態的花葉。花中的生殖器官是雄蕊和心皮。心皮是構成雌蕊的基本單位,其頂端是柱頭,是接受花粉粒的部位。子房和柱頭之間是花柱,子房中有胚珠。受精作用發生在胚珠中,受精的胚珠發育成種子,子房發育成果實。雙受精作用的過程與意義。(見教材p206)(3)胚珠發育成種子,子房發育成果實胚珠發育成種子,胚珠的外被失去大部分水分,成為種皮,包著胚和胚乳。子房發育成果實。(4)種子萌發是生活周期的接著種子形成后進入休眠,即種子的生長發育短暫停止,直到環境相宜時才起先萌發,形成新的植株。(5)植物還可以進行養分繁殖植物的養分繁殖是指植物養分體的某一部分與母體分別而形成新個體的繁殖方式。養分繁殖的方式:扦插、壓條、嫁接等。17.2本章重難點總結1、植物各器官的組成2、植物的生長3、植物的生殖18.1本章學問點串講1、植物對養分的汲取和運輸(1)植物的空氣養分和土壤養分植物從空氣中汲取二氧化碳,在葉綠體中進行光合作用。植物從土壤中汲取礦物質。(2)根細胞限制養分的汲取(見教材p210)進入根中的全部物質都是溶于水的,水分進入根中木質部的通路:表皮——皮層——內皮層——木質部。(3)蒸騰作用使水分和養分在木質部中上運木質部組織是由兩種類型的細胞組成的,一種是管胞、一種是導管分子。蒸騰作用將水分從根部拉上去。蒸騰作用將水分拉上去的緣由?(見教材p211)(4)糖分在韌皮部中運輸韌皮部中運輸食物的細胞稱為篩管分子,它們首尾相連,但中間有一層篩板。壓流模型的主要內容,(見教材p213)2、植物的養分與土壤(1)植物須要17種必需元素植物必需元素是指哪些完成植物的生活周期——從種子萌發起先到產生下一代種子為止所必需的元素。17種必需元素含9種大量,8種微量。植物缺氮:植株矮小、葉片發黃。通常老葉先出現缺氮癥狀。植物缺磷:葉子綠色,生長顯著變慢,新生枝葉往往卷曲脆弱。植物缺鉀:癥狀先出現在老葉上,葉變黃并有褐色的壞死斑點。(2)土壤對植物的生活特別重要(了解)(見教材p214)(3)真菌和細菌對植物的養分有特殊作用很多植物的根與真菌共生;植物的生長與固氮菌等細菌有關。(4)植物也可能是異養的異養植物有兩類:寄生植物和食蟲植物。寄生植物:菟絲子和槲寄生。食蟲植物:豬籠草18.2本章重難點總結1、植物對水的汲取和運輸2、植物對糖的運輸19.1本章學問點串講1、植物激素(1)向光性的探討導致植物激素的發覺植物的向光生長使科學家發覺了生長素。生長素是吲哚乙酸,是一種小分子的有機物,由色氨酸合成,存在于植物細胞中。(2)生長素、細胞分裂素和赤霉素起促進作用A、生長素生長素的主要功能是促進發育中的幼莖伸長。生長素的作用特點:低促高抑;不同植物對生長素的敏感程度不同;同一植物的不同器官對生長素的敏感程度也不同。B、細胞分裂素促進細胞分裂細胞分裂素促進細胞分裂,能延遲花和果實的蒼老。C、赤霉素促使莖伸長,還有別的作用赤霉素主要是促使莖和葉的生長,對很多種子的萌發也有重要作用。(3)脫落酸和乙烯起抑制作用(了解)A、脫落酸抑制植物體內很多過程B、乙烯引發果實的成熟和其他蒼老過程(4)植物激素在農業上有很多用途(見教材p222)2、植物的生長響應和生物節律(1)向性變更植物的生長方向植物對環境中的物理刺激有多種響應,最明顯和最靈敏的響應是含羞草,含羞草的運動稱為膨脹運動,它是由膨脹度的變更引起的。植物還有一類響應稱為向性:向光性、向重力性、向觸性。各種向性的共同點是幫助植物的生長與環境相協調。(2)植物有生物鐘氣孔晝開夜合等,都是一種與生俱來的晝夜節律,這種節律也許以24h為一周期,所以稱為近似晝夜節律。限制這種節律的是生物體內一種計時裝置,這種裝置就是所謂的生物鐘。(3)植物光敏素與生物鐘有關光敏色素是一種蛋白質,有兩種形式:一種汲取紅光,一種汲取遠紅光。植物光敏素普遍存在于植物界,可能在全部光合生物中所起到的作用都是使植物體內的生理變更與自然界光照條件的季節性變更同步。3、植物對植食動物和病菌的防衛植物防衛動物的方法有兩類:物理和化學。長刺就是物理方法,化學方法則是合成有毒的或有惡臭的化學物質。侵害植物的微生物有病毒、細菌和真菌。植物防衛致病微生物的方法有兩類:阻擋或避開侵害,對抗入侵的病原體。19.2本章重難點總結1、植物激素的作用2、植物的生長響應和生物節律20.1本章學問點串講1、遺傳的第肯定律(1)孟德爾與其豌豆雜交試驗豌豆是自體受精而且是閉花授粉的植物。(2)分別定律:一對性狀的遺傳分析(見教材p229)分別定律:一對基因在雜合狀態互不混淆,保持其獨立性。在配子形成時,又按原樣分別到不同的配子中去。在一般狀況下,配子分別比是1:1,基因型分別比1:2:1,F2表型分別比3:1.2、遺傳的其次定律(見教材p231)孟德爾的獨立安排定律:兩對基因在雜合狀態時保持其獨立性,互不混淆。配子形成時,同一對基因各自獨立分別,不同對基因自由組合。3、孟德爾定律的拓展(見教材p235)(1)不完全顯性的中間表型兩個親本雜交,F1表現為雙親基因型的中間類型,即不完全顯性。(2)復等位基因的遺傳一個基因有兩個以上的等位形式,如A、a、a1、a2等,多種等位形式只存在于群體中,但就一個二倍體生物而言,最多只能擁有其中的任何兩個。例如:ABO血型。(3)單個基因可影響多種表型特征單個基因會影響生物體的多種特征,這種單基因對多種遺傳特征產生影響的現象稱為基因的多效性。4、遺傳的染色體基礎(1)染色體在減數分裂中的行為A、概念(見教材p237)同源染色體:一個來自父方,一個來自母方,其形態、大小相同的染色體。聯會:同源染色體的兩個成員側向靠緊,像拉鏈似的并排配對稱為聯會。B、減數分裂的過程(見教材p237)C、減數分裂過程中的重要事務與遺傳學意義(見教材p238)(2)遺傳的染色體學說孟德爾分別定律和自由組合定律的實質:由于同源染色體的分別才能實現其所帶的等位基因的分別,因而導致性狀的分別,確定不同性狀的兩對非等位基因分別處在兩對非同源染色體上,由于同源染色體的分別、非同源染色體的獨立安排,導致了基因的自由組合。5、性染色體與性連鎖遺傳(1)性染色體與性別確定很多生物包括人,通過性染色體來確定性別,人類、哺乳類、兩棲類等都屬于XY性別確定。(2)黑腹果蠅的伴性遺傳定位在性染色體上的基因稱為性連鎖基因。像果蠅白眼性狀這樣凡屬于由性染色體所攜帶的基因在遺傳時與性別相聯系的遺傳方式即伴性遺傳。(3)人類的性連鎖遺傳X隱性遺傳病:在發病人群中,男性明顯多于女性。X顯性遺傳病:女性發病率高于男性。限雄遺傳:某種形態只能由父親傳給兒子,不傳給女兒。6、遺傳的第三定律——連鎖交換定律(見教材p245)(1)遺傳的第三定律遺傳的第三定律——連鎖交換定律:處在同一染色體上的兩對或兩對以上的基因遺傳時,聯合在一起共同出現在后代中的頻率大于重新組合的頻率,重組類型的產生是由于配子形成過程中,同源染色體的非姐妹染色單體間發生局部交換的結果。重組頻率的大小與連鎖基因在染色體上的位置有關。(2)利用基因重組率進行基因定位(了解)7、高等植物的細胞質遺傳細胞質遺傳主要受細胞核以外的遺傳物質限制,因而稱為核外遺傳,有時又分別稱為染色體外遺傳和細胞質遺傳。子一代通常只表現為母方的性狀,后代一般不出現肯定比例的分別。20.2本章重難點總結1、孟德爾的遺傳學定律2、減數分裂的全過程21.1本章學問點串講1、遺傳物質與其結構(1)遺傳物質是DNA/RNA的干脆證明肺炎雙球菌轉化試驗噬菌體侵染試驗: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2)DNA與RNA是多核苷酸的聚合體(見教材p253)AChargaff法則:A-TC-GBDNA與RNA是多核苷酸的聚合體DNA與RNA的基本組成單位都是核苷酸。(3)DNA——不朽的雙螺旋DNA雙螺旋結構的主要特征:(共四點)(見教材p255)2、DNA復制(1)DNA復制依靠于特殊的堿基配對Chargaff法則:A-TC-G(2)DNA復制是半保留式的DNA復制的基本過程:(共三點)(見教材p256)(3)DNA聚合酶與岡崎片段DNA聚合酶是促成DNA復制的重要酶,其作用是使核苷酸精確地和DNA模板鏈上的互補堿基結合,并使結合上去的核苷酸連接成連。DNA聚合酶只能使核苷酸按5’-3’岡崎片段:在模板上反方向合成的一系列小片段。3、遺傳信息流是從DNA到RNA再到蛋白質(1)蛋白質是表型特征的分子基礎生物性狀通過蛋白質體現。(2)DNA與蛋白質的合成A、RNA的結構與功能(生化)(見教材p259)B、轉錄——從DNA到RNA轉錄過程包括:轉錄的起始、轉錄的延長、轉錄的終止。(見教材p260)C、遺傳密碼mRNA上三個連續的堿基稱為遺傳密碼。遺傳密碼的基本特點:(見教材p260)(3)遺傳信息在細胞質中被翻譯A、tRNA攜帶氨基酸B、核糖體“閱讀”密碼子,氨基酸連成多肽翻譯的起始、翻譯的延長、翻譯的終止(4)中心法則:DNA—RNA—蛋白質4、遺傳物質的變更(1)染色體畸變與人類遺傳病染色體畸變分為染色體結構變異和染色體數目變異。A、染色體結構變異:缺失、重復、倒位、易位B、染色體數目變異:整倍體,非整倍體(2)基因突變(見教材p268)A、基因突變的兩種形式:堿基置換,移碼突變堿基置換:轉換:嘌呤——嘌呤,嘧啶——嘧啶顛換:嘌呤——嘧啶移碼突變:B、突變的誘變:誘變劑的作用誘變劑:輻射、化學誘變劑、其他誘變因素。(3)DNA損傷修復DNA損傷修復:錯配修復、干脆修復、切除修復、重組修復和易錯修復。21.2本章重難點總結1、DNA的結構2、DNA復制的特點3、基因表達的過程22.1本章學問點串講1、基因的選擇性表達是細胞特異性的基礎基因表達即遺傳信息的轉錄和翻譯過程,對這一過程的調整就稱為基因調控。細胞分化是基因選擇性表達的結果。2、原核生物的基因表達調控(1)大腸桿菌的乳糖操縱子模型 (見教材p273) 操縱子是由在功能上彼此有關的幾個結構基因和限制區所組成,后者包括啟動子和操縱基因。操縱子只在原核生物中存在。調整乳糖消化酶產生的操縱子稱為乳糖操縱子。該模型組成與其工作原理簡介如下:A、結構基因:一類編碼蛋白質或者RNA的基因。B、調整基因:參與其他基因表達調控的RNA和蛋白質的編碼基因。C、啟動子:標記轉錄起始的位點。D、操縱基因:調整基因所編碼的阻遏蛋白的結合位點。乳糖操縱子的工作原理(見教材p274)(2)色氨酸操縱子(見教材p275)3、真核生物的基因表達調控(1)不同的細胞有特異的基因表達方式(了解見教材p275)(2)DNA的包裝影響基因的表達(了解見教材p276)(3)異染色質化與基因的表達失活(了解見教材p277)(4)真核細胞的RNA轉錄后的加工A、斷裂基因真核生物的基因分為編碼區和非編碼區,即外顯子和內含子。斷裂基因就是由一系列交替存在的外顯子和內含子構成。B、RNA剪接轉錄產物須要經過加工才能稱為成熟的mRNA22.2本章重難點總結1、大腸桿菌的乳糖操縱子模型 2、色氨酸操縱子3、真核生物的基因表達調控23.1本章學問點串講1、基因工程的相關技術(1)核酸分子雜交A、DNA的變性與復性變性:凡是破壞DNA雙鏈的氫鍵和疏水作用的因素,如加熱、極端的PH、有機溶劑、低濃度鹽等,都能導致DNA配對的堿基間氫鍵斷裂,使雙螺旋的兩條鏈完全分開成單鏈,這種雙鏈分開的過程稱變性或熔解。復性:變性DNA在適當條件下,兩條彼此分開的鏈又可重新締合成為雙螺旋結構的過程。B、分子探針找尋特定基因以分子雜交為基礎的技術均用探針來檢測具有互補序列的核酸序列。C、Southern印記:檢測DNA序列基本步驟:(見教材p282)D、Northern印記:分析RNA基本步驟:(見教材p283)E、原位雜交原位雜交:用來檢測完整細胞中的核酸序列,確定具有不同類型細胞的組織中特定mRNA在單個細胞中表達的狀況。(2)聚合酶鏈式反應PCR:一種在體外模擬發生于細胞內的DNA快速擴增特定基因或DNA序列的復制過程的技術。A、PCR的基本原理:變性、退火、延長B、TaqDNA聚合酶:具有熱穩定性2、基因工程的主要工具酶(見教材p285)(1)限制性核酸內切酶限制性核酸內切酶是一類在特定的DNA位點切斷DNA的酶,又稱限制酶或限制性內切酶。限制酶有兩種方式切割DNA:產生黏性末端,產生平末端。(2)DNA連接酶與其連接作用DNA連接酶是一種能夠催化DNA中相鄰的3’-OH和5’-磷酸基末端之間形成磷酸二酯鍵并把兩段DNA拼接起來的核酸酶。(3)反轉錄酶反轉錄酶是從反轉錄病毒中制備得到的,該酶能以DNA/RNA為模板,生成DNA鏈。3、基因工程的質粒載體載體是一類可將外源DNA片段送入宿主細胞進行擴增或表達的運載工具,這種工具也是DNA分子。載體分克隆載體和表達載體兩種。常用的克隆載體:質粒、噬菌體、病毒。(1)質粒質粒是一些在細菌中獨立存在于其染色體之外的,能夠自主復制的小型雙鏈環狀DNA分子。作為高質量的克隆載體的質粒必需有如下特性:A、具有復制起點B、攜帶易于篩選的標記基因C、具有多種限制酶的單一識別位點,以供外源基因插入D、具有較小的相對分子質量和較高的拷貝數E、有平安性(2)質粒載體pBR322載體圖見教材p288質粒載體pBR322有四個優點(見教材p288)4、重組DNA的基本步驟(1)獲得目的基因A、限制性內切酶酶切產生待克隆的DNA片段B、人工合成C、逆轉錄酶酶促合成法D、聚合酶鏈式反應擴增特定的基因片段(2)DNA分子的體外重組重組DNA分子就是將外源DNA插入載體,使兩種DNA分子連接起來。體外重組常用的方法:黏性末端連接法平齊末端連接法(3)重組DNA分子引入宿主細胞和篩選鑒定詳細流程見教材p2905、基因工程的應用與成果簡介(1)生產新型疫苗(2)生成人胰島素(3)生成人生長激素(4)研制干擾素等(5)動物基因工程與畜禽品種改良(6)在遺傳病的基因診斷和基因治療中的作用6、遺傳工程的風險和倫理學問題(了解見教材p292)23.2本章重難點總結1、基因工程的相關技術2、基因工程的操作過程3、基因工程中的載體24.1本章學問點串講1、人類基因組與其組成(1)人類基因組的DNA序列組成A、基因組與基因組學基因組:一個單倍體細胞中所含有的全部DNA/RNA分子的總稱。基因組學:探討生物體的基因和基因組的結構組成、不穩定性和功能。B、人類基因組的DNA序列組成(見教材p296)人類基因組有總長約3.2*109bp的DNA。(2)人類基因組各組成成分的基本特征A、基因外顯子+內含子B、基因外DNA基因外DNA的組成序列不是基因的一部分,也不是基因的相關序列,更非假基因和基因斷片。大多數基因外DNA序列是以單一或低拷貝數的形式存在,其余是中度或高度重復序列。C、分散重復序列D、簇狀重復序列2、人類遺傳性疾病(1)染色體病由于染色體的結構和數目異樣而導致的遺傳性疾病為染色體病。(2)單基因病A、隱性遺傳病B、顯性遺傳病C、X連鎖遺傳病(3)多基因遺傳病:由很多基因共同限制的遺傳病。3、癌基因與惡性腫瘤腫瘤是一類疾病的總稱,其基本特征是正常的細胞增殖與凋亡失控,擴張性增生的細胞群形成腫塊。(1)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A、病毒癌基因和原癌基因癌基因分為病毒癌基因和原癌基因。病毒癌基因:DNA/RNA病毒原癌基因:細胞癌基因B、抑癌基因抑癌基因:細胞生長抑制基因、誘導細胞分化的基因、癌基因產物的拮抗物的基因等。(2)癌癥的遺傳學基礎A、基因突變遺傳物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生物化學(第4版)課件 第14章 酸堿平衡
- 志愿服務精神教育與實踐
- 少兒播音直播課件
- 健康素養監測方案
- 健康小衛士:趕走細菌我能行(中班)
- 頸椎與腦部健康課件
- 公積金常規業務操作指南
- 2025年四川省自貢市中考招生考試數學真題試卷(真題+答案)
- 護士健康科普比賽策劃與實施
- 預防疫情課件
- 煤礦新工人入井須知培訓課件2024
- RAZ-AbcReading記憶曲線閱讀計劃表
- 有效時間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培訓課件
- 國家開放大學2023年7月期末統一試《11376機械制造裝備及設計》試題及答案-開放本科
- 礦山救護培訓課件
- 2023年《中藥商品學》期末考試復習題庫(含答案)
- 質量管理體系品質保證體系圖
- 山東省各地市地圖課件
- 啦啦操訓練計劃
- 中醫內科常見病癥及方藥
- DB41T2437-2023養老機構院內感染預防與控制規范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